小学语文五上《第31课古诗两首出塞》
《出塞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出塞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出塞二首》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这首诗也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出塞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出塞二首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还。
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骏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声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翻过阴山。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这首诗也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31古诗两首出塞西师大版(2014)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31古诗两首出塞西师大版(2014)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
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
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
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
《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今存诗近180首。
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出塞: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
塞,指边境上险要的地方。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度:越过。
阴山: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今译:依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呵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赏析:与多数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
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
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
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简评:“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互文见义,即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
互文见义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木兰诗》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诗人是想告诉我们雄、雌两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所以叫人难以辨别。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31古诗两首_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31古诗两首_西师大版教材简析:《出塞》是一首闻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期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大方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示儿》是爱国诗人陆游临终时写的一首诗。
《示儿》的意思是: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
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确实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待到南宋大军北伐告捷凯歌高唱的时候,你们在祭奠祖宗时千万别不记得将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们的父亲。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明白得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读诗,会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参考注释,会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大意。
在品读中深入体会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训练学生质疑解疑能力。
教学重点:知大意,悟诗情。
教学难点:明白得诗句意思,联系资料体会诗情感。
教学预备:教学课件。
教学预设:第一课时设疑自探出示诗人王昌龄图像导入,引出课题《出塞》。
释题并质疑。
⑴“塞“什么意思?出示相关图片介绍边塞。
并出示历史资料:当时唐朝与契丹、突厥、南诏,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专门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没有一年不发生战争。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刻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让学生说说读了资料了解到的信息。
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朝代边塞情形,铺垫情感。
⑵扣题质疑:读读题目,你脑中产生了那些小问号?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预设:这首诗要紧写了什么?表达了如何样的情感?“出塞”是什么意思?师相机梳理问题,板书。
⑶初读诗句,读通顺。
学生自读,然后教师指名读。
评判,再读。
示范读,把诗句读正确。
注意:“教”读四声。
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31课_古诗两首_出塞》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
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31课古诗两首出塞》同步练习卷一、填空题(共3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1.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2. 把下列句子改成被子句。
(1)蔺相如击败了秦王。
________(2)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言行感动了廉颇________(3)诸葛亮借来了十万支箭。
________3. 诵读《出塞》古诗,回答问题。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解释词语:但使:________(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________(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________(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________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31课古诗两首出塞》同步练习卷一、填空题(共3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1.【答案】顾,庐,杵,针,梅,渴,璧,赵,面,歌,荆,罪,忠,国,不,卷,梁,股,壁,光,语,珠,若,河【考点】词语搭配古诗两首【解析】考查了补写词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
书写时要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不要把字写错误,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写。
【解答】三顾茅庐铁杵成针望梅止渴完璧归赵四面楚歌负荆请罪精忠报国手不释卷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妙语连珠口若悬河2.【答案】秦王被蔺相如击败了。
廉颇被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言行感动了十万支箭被诸葛亮借来了。
【考点】句式古诗两首【解析】考查了改写“被”字句。
“被”字句就是用介词“被”构成的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其结构模式可以记作:甲被(乙)怎么样。
【解答】“蔺相如击败了秦王。
”改为“被”字句就是:秦王被蔺相如击败了。
“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言行感动了廉颇”改为“被”字句就是:廉颇被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言行感动了。
“诸葛亮借来了十万支箭。
”改为“被”字句就是:十万支箭被诸葛亮借来了。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31.出塞|西师版
)得到国安家宁,人民过上(
)生活的安美定好心愿
。
品读悟情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 汉时关, 万里长征 人未还。 但使龙城 飞将在, 不教胡马 度阴山。
拓展延伸
从军行
凉州词
王昌龄
王翰
青海长云暗雪山, 葡萄美酒夜光杯,
孤城遥望玉门关。 欲饮琵琶马上催。
黄沙百战穿金甲, 醉卧沙场君莫笑,
不破楼兰终不还。 古来征战几人回。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31. 出塞|西师版
2020/9/8
学习诗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 qín ) 还( huán):回来。未还:没有回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解诗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意思: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拓展思维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
感受期盼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将(jiàng):将领。 飞将:汉代著名将领李广。 教(jiào):让。 不教:不让。
李广将军资料:
西汉著名军事将领。射得一手好箭,以打 硬仗而闻名。他一生皆在边关御敌,以骁勇善 射,智谋超群著称。他曾经与匈奴交战七十多 次,每次制敌先机,匈奴称他为“飞将军”。武 帝在位时派他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来了, 都畏惧得争相逃避,多年不敢侵入境内。他一 生为人清廉,爱兵如子。他每得奖赏就和士卒 共享。士卒不尽饮他不近水边;士卒不吃饱, 他绝不先吃……深受边关军民的爱戴,在历 代的边疆士兵中有着崇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气 天下无双”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二首的原文注释及赏析
出塞二首的原文注释及赏析原文: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山。
注释: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经常用的题目。
塞(sài):边关,边塞2.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互文修辞,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龙城”:地名,是古代匈奴圣地。
汉朝大将*卫青曾奇袭击龙城,最后与匈奴作战七战七胜。
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5.胡马:指胡人的战马。
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6.*山:山名,指*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时常从这里开始南下骚扰侵占中原地区,也是卫青坟冢的模样。
7.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8.度:越过。
译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可是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要是飞将*李广和大将*卫青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队翻过*山。
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山。
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山”,这两句诗意思是说:只要有卫青李广这样英勇善战、忠心为国的统帅来镇守边庭,外敌就不敢轻举妄动。
这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无能的不满。
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本诗被人们称为:“唐朝七绝之首”。
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
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
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
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
【小学文言文阅读】王昌龄《出塞》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
【小学文言文阅读】王昌龄《出塞》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王昌龄《出塞》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
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西师大小学语文五上《第31课古诗两首出塞》word教案新部编本 (2)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古诗两首出塞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背诵课文并默写一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感悟祖国灿烂的文化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体会青春易逝,时不再来,要勤奋求学的道理,克服嫉妒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珍惜美好年华,体味边塞风光的壮美。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读每一首诗。
(二)难点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一)学习《出塞》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
你怎么理解题目?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
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
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五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31 古诗两首 《出塞》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31 古诗两首《出塞》教学目标:1、学习《出塞》,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3、背诵《出塞》,积累经典,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弘扬经典,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课前准备:课件,搜集诗人王昌龄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不少的古诗,你还记得哪些呢?抽生背诵古诗。
2、过渡引入:诗歌,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
读诗,能够陶冶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3、回忆:读一首诗要读懂什么?(诗意、背景、思想感情)老师相机板书:诗意、诗情)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1、板书课题,读诗题。
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2、简单介绍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
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谈起边塞,就会让我们想起阴山(简介阴山)。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抽生朗读,齐读。
注意纠正字音。
2、怎样才能读出诗味来?指导学生读出停顿和节奏。
自读——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师前四字,学生后三字;再交换)——学生练读——齐读。
3、学生自由默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你和同桌的同学交流一下。
4、全班交流:(1)有什么不懂的?补充讲解(龙城?秦汉两个朝代为什么会集中在一句诗里?讲解“互文见义”)(2)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31古诗两首出塞_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31古诗两首出塞_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31古诗两首出塞西师大版(2019)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出塞》是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王昌龄著有《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2、说教学目标: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3、说重点难点: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诗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作为教学重点。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第一、二句的时间,空间跨度极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
“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古诗讲究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作为小学教材中的必读课文,更以其优美的节律与独特的意境著称,是小学生阅读、赏析的典范。
因此,我教这首诗的第一步骤,便是引领学生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教给学生简单的平仄规律,在老师的范读、老师做手势学生读、学生读、这样有层次的读中,指导学生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先声夺人。
第三环节: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已由一字一句地教诗意转变为通过看注释,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大体把握诗意。
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讲解诗意,可不讲诗意,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在解与不解之间,我找到了一个更好的途径——想象。
最新部编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示儿、出塞》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31.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具准备小黑板,搜集唐代诗人王昌龄、南宋诗人陆游的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古诗《出塞》,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出塞》。
【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也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现在,让我们到古代的边塞去看看吧!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1、读诗题。
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边关、边疆)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2、简单介绍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到唐,一直没有间断。
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一读。
(2)学一学。
《出塞》原文及赏析
《出塞》原文及赏析《出塞》原文及赏析出塞朝代:唐代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西师大五年级 第31课古诗两首
理解诗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1.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2.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 “北定”指收复北方。 3.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4. “家祭”祭祀祖先。 5.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6.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填一填
秦时明月 汉时关, 万里长征 人未还。 但使龙城 飞将在, 不教胡马 度阴山。
全诗意思: 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关塞 还是秦汉时的关塞。远征万里戍守 在边塞的将士们,至今也没有返回 家园。 假使有“飞将军”李广在,绝 不会让胡人的军队越过阴山。
《出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 的描绘,既表达了对久戍士卒的深厚同 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稳局面的愿望;又 流露出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 时又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个人利益服 从国家利益,因而发出了“不教胡马度 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热情。
题目 “示儿”可以说是告 诉儿子,在这里指对 儿孙们有所交代,相 当于遗嘱。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 诗的成就为最。12岁即能诗文,一生作品丰富,有 《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 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 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 称,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 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 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楼 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 传诵。
帮你读
1.出塞:是乐府旧题。属<<横吹曲>> 辞。 2.秦月、汉关为互文,意即:秦汉明 月秦汉关。意思是说,秦汉以来就设关备 胡,月照关塞的景象,秦汉时已经如此。 3.龙城飞将:应为卢城飞将。威震卢 城的飞将, 指李广。 4.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境,是 中国古代抵御北方少数民族侵扰的天然屏 障。
出塞这首诗的内容
出塞这首诗的内容一、原文:《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衍生注释:1. “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秦”和“汉”是泛指,代表着从秦汉以来的漫长岁月。
明月和关隘依旧是那时的模样,意思是边疆战事从很久以前就一直存在着。
2. “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长征”描述了士兵们征战路途的遥远艰辛。
“人未还”就是战士们出征很久但还不能归来,暗示战争的残酷持久。
3. “但使龙城飞将在”,“但使”是假如、如果的意思;“龙城飞将”有一种说法是指汉朝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龙城飞将”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4. “不教胡马度阴山”,“教”在这里读jiāo,意思是让、使。
“胡马”指胡人的骑兵,“阴山”是我国北部的山脉,在古代是中原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这句话就是不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来入侵。
三、赏析:1. 主题:这首诗通过对边疆战事的描写,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守边良将的期盼。
2. 情感:既有对长期征战下无数战士血洒边疆不能归乡的深切同情,又有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
其中蕴含的情感复杂细腻,既有无奈又有期望。
3. 表现手法: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采用互文的手法,秦汉的明月秦汉的关,一下子把时间拉得很长久。
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深远以及战争从未停歇的沧桑感。
后两句通过假设论证,如果有像龙城飞将那样的英雄在,胡马就不能度过阴山,表达出对英勇将领的敬仰与怀念。
并且整首诗画面感很强,明月、关隘、战争、将军、胡马、阴山等意象构建起了一幅辽阔的边塞画卷。
四、作者介绍:《出塞》的作者是王昌龄。
王昌龄(698 - 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
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他的诗意境开阔,语言精炼,情感真挚。
由于他有多年的边塞生活经历,所以写出的边塞诗尤为出名,他的诗中常常融入自己对边疆战士的同情,对朝廷政策的看法以及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在唐代诗坛上,他与李白、高适、岑参等人都交往甚密,他的诗风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远。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31古诗两首出塞_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31古诗两首出塞_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31古诗两首出塞西师大版(2019)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1、师:同学们,听你们读古诗、唱古诗,是一种享受。
还记得本学期我们课内学过的古诗吗?齐背《凉州词》。
能说说你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生1:我体会到大漠非常的荒凉;生2:我读懂了边关将士非常的孤独寂寞;师:很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
(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指导读题:轻轻地读——响亮些——再自信些——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1、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充分的预习可以使课堂上的你学得更轻松。
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的背景,你想和大家分享什么?预设:生1:我知道,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
师:你很善于归类总结,有做学问的潜质。
这是一个从容平和的王昌龄。
3、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多读几遍,意思也会渐渐浮出水面的。
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师:谁先来?生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期的明月依然照亮着边关,)师:这里明明说的是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呀?怎么?生: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彼此拼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
师:你真会读书(板书:互文明月边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秦朝时期明月照着边关,汉朝时候明月依旧照着边关。
接着讲——“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征边塞的士兵,至今仍没有回家。
师:士兵,就是诗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假如有李广将军来戍守边关师:李广将军就是诗中的——龙城飞将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定不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南下入侵师:你从哪个词中读懂了“匈奴的军队”——胡马再请一个同学连起来说说看。
西师大小学语文五上《第31课古诗两首出塞》word教案新部编本+(2)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古诗两首出塞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背诵课文并默写一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感悟祖国灿烂的文化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体会青春易逝,时不再来,要勤奋求学的道理,克服嫉妒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珍惜美好年华,体味边塞风光的壮美。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读每一首诗。
(二)难点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一)学习《出塞》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
你怎么理解题目?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
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
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31古诗两首出塞_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31古诗两首出塞_西师大版
人们一个朴素愿望——“回家”后,教师再引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4、以诗解诗,促进感悟。
《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
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补充一首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
古诗所表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较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为了帮助理解诗歌,《出塞》教学中,我抓住“人人思家”这一情感的共通之处,从李白思乡到自己思乡的感觉,进而理解“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归”“永远永远不能回家”的感觉,最后过渡到“千百万人盼回家”这个情感主题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6、注重语文的训练。
在古诗中加强语文训练,本课教学体现在两点:一是教给学法,引导自学。
学生初步读懂古诗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在之后的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自学古诗,学以致用;二是激发情感,引导写作。
在学生充分体会了诗歌前两句思想感情后,情感体验的高潮处教师引导学生也写两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情动而辞发,写作训练的时机自然合理。
但本课的教学,教学环节不够简洁,有拖沓感。
例如第一句诗的教学,教学环节过于繁杂,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不足。
此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贫乏,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检讨改正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1.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腹有
诗书气自华。
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
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1.读诗题。
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从诗题中你知
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2. 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
解一下诗句的意思。
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一读。
(2)学一学。
我们刚才了解了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的两行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
(3)说一说。
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4)看一看。
出示资料: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唐·王昌龄《塞下曲》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己亥岁二首》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所以古人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5)诵一诵:指导读这两句诗。
(6)说一说。
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生活,你想说什么?(出示)对征人:对战争:(7)讲一讲。
指名讲诗句的意思。
4.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过渡:所以诗人这样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说一说。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的观点和希望。
征人的希望,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2)看一看,出示: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
(3)诵一诵。
指导读出诗人不同的感受。
5.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1.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
2.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