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的城市范围及产业定位

合集下载

成都东部新区方案

成都东部新区方案

成都东部新区方案第1篇成都东部新区方案一、项目背景成都东部新区位于成都市东部,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响应国家战略,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特制定本方案。

二、发展目标1. 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经济增长新引擎。

2. 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

3.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形成区域科技创新高地。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互联互通水平。

三、实施方案1. 产业结构优化(1)发展主导产业:聚焦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吸引优质企业入驻。

(2)产业协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形成产业生态圈,提高产业附加值。

2. 城市建设与规划(1)空间布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2)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

(3)生态环境保护: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3. 创新驱动(1)科技创新: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人才引进与培养: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为新区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 社会事业(1)教育: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2)医疗: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满足居民就医需求。

(3)文化体育:丰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提高居民文化生活品质。

5. 民生保障(1)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就业质量和水平。

(2)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确保群众基本生活。

(3)住房保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

四、政策保障1.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兴业。

2. 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

3. 完善新区政策体系,确保政策执行力度。

成渝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
以成都为核心的平原经济区是四川农业最収达的地区之一是四川以至我国电子工业重型机械制造业电站设备制造业飞机制造业光纤光缆制造业特殊钢铁工业量具刃具和航空仪表工业化工和医药工业食品工业的集中区域该区还是全国电子航空航天核能有机化工的重要科研基地之一同时也是四川全省金融信息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最収达地区
成渝城市群的形成与収展研究
5.成渝地区城市的収展仍以自己的城市収展为主,没有建立城市 间合作机制,但已经有些开始出现兲于成渝地区城市合作的建议。
现阶段:
1.成渝城市群属城市群収展第二阶段即城市群结构的初步形成阶 段。现阶段成渝城市群结构形成了两个核心城市即重庆市与成都 市。形成了绵阳、南充、万州等重要城市以及大量小型城市,是 成渝城市群结构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2.成渝城市群収展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获得西部大开収 的重要政策支持,重庆和成都成为国家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 验区等优惠政策,此表明国家加快对成渝城市群,缩小东西部经 济差距的政策导向。 3.成渝城市群的城市等级结构基本建立但仍有不足之处,缺少大 型城市这一兲键的城市结构组成。 4.特大城市群对城市影响力不足,现阶段重庆和成都两大核心城 市与城市群内部其他城市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交流还不 是很密切,核心城市对城市影响力不足。 5.初步形成了成渝城市群収展的觃划。
自然地理以资源环境
主要讨论:
一、成渝城市群范围界定与分级 二、成渝城市群収展历程
三、成渝城市群的区域基础
四、成渝城市群的地理位置 五、成渝城市群的収展现状 六、成渝城市群的形成収展的动力机制 七、成渝城市群的収展趋势
成渝城市群范围界定:
成渝城市群,横跨四川省和重庆市,以成渝 经济区为依托,以为成渝两市为双核,主要范 围包括四川省内的成都、绵阳、德阳、乐山、 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广安、 达州以及重庆主城九区、涪陵、合川、永川、 江津、大足、垫江、璧山、铜梁、万州等。在 国家层面上,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収展已经纳入 了长江经济带的収展觃划中。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状研究和发展策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状研究和发展策略

车辆工程技术170理论研究0 引言 近年来,成渝地区发展迅速,人口总量和经济规模迅猛增长,已经初步显露出成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潜力。

在2020年5月22日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第三次会议上,正式将推动成渝经济圈的发展写入了政府的工作报告,成渝经济圈的发展已经是国家战略的层面。

这一战略是不仅能够推动成渝地区的快速合作,共同发展,而且也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在接下来数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在国家的政策不断的实施下,成渝经济圈在相关工作在各方组织机构的协调配合下稳步落实和推进。

1 成渝地区与三大城市群 成渝地区虽然与三大城市群相比而言有自身的发展定位和优势条件,成渝地区的发展应根据自身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条件进行合理布局规划。

自然环境角度来看,成渝地区拥有独特的气候,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并且水资源,天然气等资源丰富,是人们宜居的区域;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成渝地区具有优秀的工业基础,不管是在重工业,还是轻工业,交通运输,食品加工和电子产业方面,成渝地区都有各个行业的龙头的企业;在全球市场的角度来看,成渝地区虽位于大陆中部却有着广阔的土地以及庞大的市场规模,由于打通了与欧洲与东南亚的通道,使其成为了连接国外地区的陆上经济走廊,因此具有宽广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2 成渝地区的发展现状 从现有情况来看成渝地区想要和其他城市群水平相当还要一段较长的路要走,并且在最近这次中央财经委员会的第六次会议上,成渝经济圈特意更名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个细节上解读到成渝目前依然还是以重庆和成都作为两个核心带动城市,其他只能算是两城的带动地区,算不上城市群的范畴,也侧面传达了专家学者们的一些切实的观点,尽管国家现在大力鼓励成渝地区发展,但是成渝地区还是应该要遵循客观规律,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2.1 成都龙泉山两侧开发强度问题 成都主要的发达区域在龙泉山的西侧,依据2014年成都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成都市国土开发强度为20.49%,其中龙泉山西侧平原地区就达到35.86%,到2020年将超过4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发展定位:将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联合起来,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群,推动形成国内一流的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环境。

二、产业布局:在双城经济圈内,将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际大型企业总部基地、高端制造业研发中心和创意设计中心等。

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成渝双城的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现代化的交通网、能源供应体系和信息网络,提高交通流动性,提升城市运营效率。

四、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布局双城经济圈内的城市和产业发展,建设高效便捷的城市运输系统,减少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城市生活质量。

五、生态保护:重点保护双城经济圈内的生态环境,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生态建设,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形成共享绿色发展的双城经济圈。

六、人才支撑: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高端创新人才,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成渝双城发展。

七、开放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相关城市的合作交流,推动双城经济圈的开放发展,吸引国内外资本的投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形成全球金融、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总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旨在促进成都和重庆两地城市的融合发展,在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协同效应,共同打造一个繁荣富强、宜居宜业的双城经济圈。

这不仅对于成渝地区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和示范效应。

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成渝双城经济圈

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成渝双城经济圈

虽然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 临一些挑战和机遇。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 展进入新常态,成渝双城经济圈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 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 加速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需要抓住机遇,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势互补与互利共赢
二是加快推进科技创 新和人才培养,提升 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

三是注重生态环境保 护与绿色发展,推动 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得
益彰
四是深化开放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
合作
五是优化营商环境, 吸引更多国内外投资
和优质资源聚集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 相信成渝双城经济圈 的区域经济发展和产 业布局将迎来更加美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 的投入,严格落实环 保政策法规。推动绿 色低碳发展,鼓励企 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和环保设备。加强生 态修复和环境治理, 提升环境质量
政策建议
政策建议
5.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城市资本 、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村流动。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优化 配置
在中国,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 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对于 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
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就成渝双城经济圈的 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进行
深入分析
成渝双城经济圈概述
成渝双城经济圈概述
1
成渝双城 经济圈概 2

3
成渝双城经济圈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成都市和重庆 市主城九区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具备发展经 济的良好基础

成渝城市群发展优势分析

成渝城市群发展优势分析

District economy | 区域经济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00成渝城市群发展优势分析刘佩玲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四川成都 610000一、成渝城市群的基本界定城市群是指以一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一定区域范围在空间布局、功能特征、经济发展等方面紧耦合的若干城市的聚合体。

成渝城市群是中国西南重要的、城市密度最大的集聚区,是西部大开发战略落地的重要载体区域。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显示,成渝城市群的具体范围包括重庆市的渝中、万州、黔江等27个区(县)以及开县、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德阳、绵阳(除北川县、平武县)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人口909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76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 1.92%、6.65%和5.49%。

图1 成渝城市群范围二、区位优势(一)地理交通区位优势其水路优势与生俱来,自古乘舟出川是为首选,沿岸经济也应势发展起来,已有功能趋于完善的重庆主成港区。

并将逐步建设沿线港口,进而形成“一主三辅”的水路格局。

陆路方面,境内高速公路长达4000多公里,国道主干线“五纵七横”中有“两横一横”通过成渝城市群。

近期成都开通了成都至西安的高铁,极大缩短了出川的路途耗时,也为两地间的旅游业带来了生机。

未来将在继续打造“5骨架18辅助”的城际网,是西部地区铁路交通枢纽。

高铁网将在未来5年内,更加趋于完善,为地方经济增加了新的生机。

空路方面,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两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以及11个支线机场已经较为成熟。

成都和重庆已于全国56个主要城市互通航班。

并将继续新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等四个机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也将进行扩建。

(二)自然资源优势成渝城市群地处自然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多样化。

城市群内天然气资源储量目前达7000多亿立方米,约为我国可开发量的1/5,钒、钛资源约占中国重量的69%和93%,铝土矿、硫铁矿、铜矿等资源富集。

在水能方面,可开发量达1.03亿千瓦,接近全国可开发总量的30%。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也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是培育发展成渝城市群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成渝城市群具体范围包括重庆市的渝中、万州、黔江、涪陵、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綦江、大足、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潼南、铜梁、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县、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北川县、平武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人口909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76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92%、6.65%和5.49%。

规划期为2016—2020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培育发展成渝城市群,发挥其沟通西南西北、连接国内国外的独特优势,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契合互动,有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有利于保障国土安全、优化国土布局。

第一节发展基础区位优势明显。

成渝城市群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地带,是全国重要的城镇化区域,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

自然禀赋优良,综合承载力较强,交通体系比较健全。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成渝城市群是西部经济基础最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金融等产业实力较为雄厚,具有较强的国际国内影响力。

人力资源丰富,创新创业环境较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等改革经验丰富,开放型经济体系正在形成,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城镇体系日趋健全。

重庆、成都核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一批中小城市特色化发展趋势明显,县城(区)和建制镇分布密集,每万平方公里拥有城镇113个,远高于西部的12个/万平方公里和全国的23个/万平方公里,各级各类城镇间联系日益密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近年来,成都和重庆这两座巨型城市在国内的发展趋势中无疑是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

这两座城市在大陆与国外的经济交流中,也是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便是趋势下的产物,下面就来详细分析这一规划纲要。

一、定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是由国家发改委和成都、重庆两市政府联合出台的。

规划纲要旨在你和加快双城经济圈发展,推动成渝内陆开放战略的实现。

二、建设目标1、优先的要素流动。

通过加强双城经济圈对外贸易的应对能力和开放机制,加速推动成渝经济内贸循环发展,全面提升成渝地区的经济实力,成为世界重要的供应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城市环境建设。

在双城经济圈内打造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大力推进两城市现代化建设,打造人文和谐、绿色智慧、优美自然的生态环境和宜居城市,为人才聚集和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3、人才引领。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点提出要引进优质人才,支持创新创业,营造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生态,提升培育和集聚人才的能力,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打造具有国际引领水准,宜居宜业的双城经济圈。

4、资源共享。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规定将优化双城经济圈内的资源配置,构建共同的市场体系、标准体系和监管体系,实现政务协同,经济协调,资源共享和互利合作。

5、国际市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将着眼于全球化市场竞争,推动优势产业和技术不断提升,主动融入国际化市场部集群,打造成渝地区国际化大门、西部中转站和高端制造业基地,促进成渝经济内外贸体系融合发展,实现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三、任务分解1、优质资源配置。

调动双城区域内各类人口及资源要素的参与及协同配合,形成资源共享合作和优势互补。

抓好两市北部生态保护换回区、西部新城、成渝高铁经济带等区域的发展,优化双城产业布局,促进一体化发展。

2、标准化体系建设。

加强双城经济圈内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生产、流通、服务等环节标准化、规范化和认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和标准体系的可信度,增强市场监测、指导、引导和反应能力等。

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

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

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伍卓敏 黄 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 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㊁效率变革㊁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战略要求㊂全要素生产率是综合衡量经济发展水平㊁质量及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其不仅能从数据上直观反映和比较经济发展的效率,也能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兼顾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的相互协调㊂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既是优化提升经济发展资源配置效率的现实需求,也是全面体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㊂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总结其发展的趋势与特征,并结合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新特征与新趋势,从推动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协调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全要素生产率,对于塑造新的发展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㊂一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测度通过DEA-Malmquist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的方法与其他分析方法相比,在算法简化㊁误差较小㊁避免主观因素干扰等方面具有优势,且能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再分解,应用更加广泛㊂因此,采用DEA-Malmquist的方法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04 2018年各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分析解读㊂各指标关系如下:TFPch=Techch×Effch=Tech×Pech×Sech其中,TFPch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㊂TFPch>1说明该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上升;TFPch<1说明全要素生产率下降;TFPch=1则说明无变化㊂Techch为技术进步指标,Effch为技术效率指标,Pech和Sech分别为纯技术效率指标和规模效率指标,是对技术效率指标的再分解㊂四个指标代表的含义与全要素生产率一致,当其大于1时,代表对应技术的改进或效率的提升㊂二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的趋势与特征(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的总体趋势通过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相关统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通过DEAP2.1软件,采用DEA-Malmquist的方法,对2004 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进行测算,结果如下:表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04 2018年的TFP指数及其分解年份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规模效率指数TFP指数2004 20050.982 1.062 1.0020.980 1.043 2005 20060.974 1.0530.9890.985 1.026 2006 20070.998 1.0340.998 1.000 1.031 2007 2008 1.0390.994 1.025 1.013 1.032 2008 2009 1.0640.940 1.029 1.034 1.000 2009 2010 1.007 1.025 1.0110.996 1.032 2010 2011 1.015 1.0430.993 1.022 1.059 2011 2012 1.000 1.022 1.000 1.000 1.021 2012 20130.9930.993 1.0000.9940.986 2013 20140.9850.9950.9900.9940.979 2014 20150.9970.9770.997 1.0000.974 2015 20160.9870.9810.949 1.0410.96812年份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规模效率指数TFP 指数2016 20170.983 1.0170.9860.9970.9992017 20180.983 1.0570.981 1.002 1.039平均值1.0001.0130.9961.0041.013 如表1所示,2004 2018年间成渝地区整体的全要素生产率为1.013,整体生产效率处于增长状态㊂其中技术进步指数为1.013,略高于1.004的纯技术效率指数和0.996的规模效率指数,说明2004 2018年间成渝地区整体生产效率的增长主要源自技术创新的提升,但成渝地区整体技术效率的改善并未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优化提升提供动力㊂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一个区域技术进步的提升得益于区内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区内企业应用新技术㊁新工业等提升企业效益的结果,技术效率的变化更多源自区域内产业链的完善㊁信息交流渠道的改善以及企业通过改善内部经营管理模式带来产出的增加㊂从当前测算的结果来看,成渝地区在改善技术效率以提升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方面仍存在不足,具有较大发展潜力㊂(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的时间变化结合2004 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总体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来看,成渝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图1 2005 2018年成渝地区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均值趋势变化从时间变化看,成渝地区整体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㊂第一阶段(2005 2011年),除2008 2009年外,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均大于1,经济处于增长状态㊂此时的成渝地区整体TFP 的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拉动㊂第二阶段(2011 2016),成渝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一直处于下降状态,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对TFP 的拉动作用均不明显;第三阶段(2016 2018年),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开始共同发力推动TFP 的提升㊂总体而言,虽然成渝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在不同时期增长情况不同,但大多情况下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或技术效率改善中某一因素的变化推动,由两者共同推动的情况较少,且可以看到,技术进步或技术效率两指标中某一指标过低都会拉低全要生产率的水平㊂基于此,如何协调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指标,以两大指标共同进步推动成渝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㊂(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的分布特征根据上文的时期分段,分别计算成渝地区各城市在2004 2011年㊁2011 2016年㊁2016 2018年各自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值,可得以下数据:表2 成渝地区各城市不同时期全要素生产率的均值城市20042011年20112016年20162018年20042018年重庆市 1.033 1.002 1.038 1.023成都市 1.056 1.032 1.034 1.044自贡市 1.0970.9940.992 1.043泸州市 1.0200.9410.9970.987德阳市 1.026 1.005 1.032 1.018绵阳市 1.0340.996 1.009 1.016遂宁市 1.052 1.009 1.043 1.034内江市 1.0410.959 1.003 1.005乐山市 1.0600.992 1.035 1.031南充市 1.0240.950 1.0160.995眉山市1.003 1.036 1.065 1.023宜宾市 1.0080.9590.9580.983广安市 1.0550.954 1.005 1.009达州市 1.0110.9570.9830.987雅安市 1.038 1.071 1.074 1.053资阳市0.9730.931 1.0380.967平均值1.0330.987 1.020 1.014 由平均值可以看出,成渝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均值最高的时期是在2011年以前㊂到2011以后,成渝地区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普遍下降,甚至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0.987,小于1,区域整体生产效率未得到提升㊂2016年以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开22始实现增长,与上文分析一致㊂图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城市不同时期全要素生产率均值比较从区域分布上看,基于成渝地区各地区发展情况,成都㊁重庆两大城市作为经济增长极,各创新要素加快在两地集聚,且两地产业布局较为完善,科技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推动作用相对明显㊂自贡作为老工业基地,前期工业增长带来的效益较大,使得整体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较高,但近年来,随着工业发展水平到达瓶颈,由技术进步推动的全要素生产率开始下降,自贡应寻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㊂德阳㊁绵阳作为成都平原经济区中的两大城市,自身工业基础优越,同时受近年来成德绵一体化发展及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战略逐渐实施的影响,成都一些制造业开始向两地转移,两地通过技术进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大,但在技术效率上仍需改善㊂遂宁㊁南充㊁广安㊁资阳㊁内江㊁泸州㊁宜宾作为成都与重庆之间的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参差不齐,遂宁凭借市内制造业发展保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泸州㊁宜宾等城市在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方面还有所欠缺㊂三、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建议成渝地区具有丰富的科技创新优势资源,要充分创造科技创新引领氛围,推进发展要素深层次全面对接,进一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动力,也为探索新时代㊁新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标杆㊂(一)深化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结构和产业水平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提升全要素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㊂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资源㊁价值体系在不断重构,成渝地区不同城市之间的产业协作也从要素协作阶段迈入基于产业链的多链融合发展分工协作阶段,区域一体化持续深入,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带来了重要机遇㊂为此,应大力培育发展高技术现代化产业体系,反哺激发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内生动力㊂积极培育高技术产业,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转化,这不仅是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也将为更进一步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实现产业从粗放发展向高价值转变提供动力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立足于创新的核心地位,加快科技和产业的紧密联系和深度融合,强化产业分工和协作发展,以产业集群为抓手,大力发展电子信息㊁新能源㊁汽车制造等高技术产业领域,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打造出多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提升重点产业对各类发展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度,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队伍,形成具有雄厚实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在重塑成渝地区经济地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产业链创新的联系度和活跃度,形成 科技+产业”双重赶超的新发展姿态㊂(二)探索 政产学研”协同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当围绕支柱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深化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以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为核心,推动创新链㊁产业链有机衔接㊁融合互动,要充分把握创新的个性和共性特征,实现创新与产业点对点和点对面的融合㊂尤其是当前正处于产业转型和创新升级不断深化的关键时期,探索 政产学研”协同将更好地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 双向融合”,形成科技支撑经济发展㊁经济反哺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打造创新链和产业链链条完善㊁融通发展的创新创业良好生态㊂应瞄准产业发展前沿,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有效聚集 政产学研”创新要素,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探索创新创业新模式,梳理并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难题,突破重大关键技术,推动重大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孵化科技型企业,培育壮大新型产业,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拉动产业集群崛起,形成科技支撑经济发展㊁经济反哺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打造创新链和产业链链条完善㊁融通发展的创新创业良好生态㊂此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应当积极协调各方共同打造 政产学研”创新创业共同体,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协同创新,聚焦产业创新发展瓶颈问题和 卡脖子”技术,明确年度重大技术攻关㊁储备科技成果转化㊁重大项目产业化㊁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等任务和指标㊂同时应加快促进技术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形成成渝地区经济发展支撑,进一步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发展活力,尤其是在当前传统人口红利加快消失㊁资本回报率32逐渐降低的情况下,推进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打通技术转化转移的信息阻碍,完善技术要素流动的政策机制,完善技术要素价值市场化评估体系,降低技术交易成本,引入和培育国内外一流的创新资源要素,为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保障㊂(三)加快区域创新平台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重要战略定位之一,从中央㊁地方等有关文件精神指示中不难看出,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仅要构建起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科技创新成果高地和高科技创新发展载体,更要立足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空间布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塑造更具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从而更好地融入全国乃至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㊂加快推进多领域区域创新平台建设,探索协同创新发展新路径㊂立足于成渝地区三大科技城 创新金三角”发展,进一步整合成渝地区在核能开发㊁航空航天等国防重点科技领域的创新资源,打造高水平的综合科学中心㊂进一步依托成都㊁重庆两地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联合两地人工智能发展优势,统筹成渝地区人工智能发展在产品研发㊁产业布局㊁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战略部署,构建以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为核心的原始创新㊁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联合创新平台,促进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发展在科教融合㊁人才互通和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先行先试,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打造全国高水平区域创新平台的示范标杆㊂大力培育发展高技术现代化产业体系,反哺激发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内生动力㊂积极培育高技术产业,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不仅是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也为更进一步提升创新发展基础和水平,实现更高的创新价值提供了动力㊂(四)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据要素新动能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数据要素的潜力和价值愈发明显,而成渝地区数据要素矛盾也逐渐凸显㊂2020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了 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要求㊂顺应和把握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数据要素运作支撑,加强数据要素价值挖掘,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据要素新动能,对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将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㊂首先,要不断强化成渝地区数据要素流通的顶层设计㊂着力解决数据要素产权界定制度不完备㊁数据标准规范体系不尽完善㊁数据安全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等基础性问题,加快建立具有成渝特色的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和政策体系㊂二是积极谋划推进支撑性项目㊂把握国家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建设机遇,同步建立覆盖成渝地区的区域数据中心㊂加快打造大数据交易中心㊁大数据区块链交易平台等平台载体建设,依托成都市大数据集团等企业积极探索实体化市场主体组织方式,横向㊁纵向统筹发力,加快形成完备的数据交易㊁流通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大数据产业生态㊂三是着力强化数据资源价值性驱动㊂坚持市场导向㊁应用牵引,引导广大市场主体丰富数据应用场景,重点关注电子信息㊁装备制造㊁汽车及轨道交通等成渝地区重点产业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场景应用,深度开展数据价值的开发利用,努力实现数据资源配置程序合规化㊁效率最大化和效能最优化,高位推动成渝地区数据要素价值化进程㊂基金项目:四川省㊁重庆市社科规划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SC20ZDCY001)阶段性成果参考文献:[1]刘志彪,凌永辉.结构转换㊁全要素生产率与高质量发展[J].管理世界,2020,36(07):15-29.[2]张跃.政府合作与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 基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准自然实验[J].财政研究,2020(04):83-98.[3]盛来运,李拓,毛盛勇,付凌晖.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经济增长前景预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33(12):3-11.[4]贺晓宇,沈坤荣.现代化经济体系㊁全要素生产率与高质量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18(06):25-34.[5]邵明伟,金钟范,张军伟.中国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分析 基于2000-2014年数据的DEA -Malmquist指数法[J].经济问题探索,2018(05):110-118.[6]王钺,刘秉镰.创新要素的流动为何如此重要?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7(08):91-101.作 者:伍卓敏,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黄 寰,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责任编辑:马 健42。

成渝经济区概念

成渝经济区概念

成渝经济区概念以重庆和成都为核心的区域辐射图商报图形徐侨唯制“十五”末开始筹划编制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终于在“十二五”伊始上升为国家战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1年3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首提支持重庆建国际大都市“规划内容,非常具体。

40个重要定位,为重庆量身未来。

”杨庆育说,分别是5大战略定位,8大综合性定位,22个产业定位,以及5个特色定位。

目前重庆已被确定为国家5大中心城市,和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齐名,现在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杨庆育说,规划里边有这样一段原话,首次提出要把重庆建设为国际大都市:充分发挥直辖市的体制优势和辐射集聚作用,高起点建设两江新区,推动国家级创新城市建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健康重庆,打造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

支持重庆制造飞机重庆以后要制造飞机,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重庆要建设国家民用航空基地。

杨庆育说,重庆有巴山仪器厂等技术雄厚的配套企业,并与意大利一公司签订了直升机合作项目的框架协议,因此在重庆布局是完全有条件的。

并且,在产业门类设置上,大飞机项目在上海、天津,支线飞机在西安,西南地区还没有飞机项目,因此该项目布局在重庆,对提高重庆的产业竞争力很有好处。

杨庆育谈到,国家确立的40个重要定位,共涉及到重大项目有83个。

其中,重点产业36个,基础设施29个,社会事业18个,带给重庆总投资估计5000亿元左右。

重点产业有风电、轨道交通、数字机床、特高压变电设备、长安汽车、富士康芯片、直升机部件等等。

允许先行先试万州建保税港区“规划带给重庆的,还有一批高含金量的政策。

”杨庆育说,共有40多条重大利好政策。

在内陆开放基地方面,总体赋予重庆先行先试的政策,打造“一江两翼三洋”通道;万州建保税港区等。

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有4项政策:形成以主城为中心、区域中心为支撑的城市群,支持万州、江津、合川、长寿、涪陵、永川6个区域中心城市(黔江不在成渝经济区内),打造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推动中心镇建设示范工程;农业保险体系和农业完善转移风险机制;总结重庆城乡配套改革的经验并推广。

我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成渝经济区

我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成渝经济区

我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成渝经济区作者:王家伟段玉山来源:《地理教育》2011年第12期2011年3月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成渝经济区规划。

2011年5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标志着中国的又一经济增长极——成渝经济区正在逐步形成。

这个有着9 840多万人口的成渝经济区,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的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

一、成渝经济区概述1.经济区范围成渝经济区以成都、重庆两市为中心,主要包括四川省15个市和重庆市31个区县,总面积20.61万千米2,人口9 840.7万,GDP总量约1.58万亿元的经济协作区域。

重庆的31个区县包括:万州、涪陵、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万盛、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双桥、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开县、云阳、石柱。

四川省15个市包括:成都、南充、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宜宾、达州、广安。

2.经济区空间布局——“双核五带”成渝经济区空间布局依托中心城市和长江黄金水道、主要陆路交通干线,形成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空间布局。

重庆发展核心:包括重庆主城九区,打造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

成都发展核心:包括成都五城区和青白江等14个县,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大都市。

沿长江发展带:以重庆主城区为中心,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高速公路、铁路为纽带,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产业和城镇集聚带。

成绵乐发展带:以成都为中心,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宝成—成昆铁路和成绵、成乐、成雅高速公路及大件运输通道为纽带,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城市集聚带。

成内渝发展带:以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为纽带,建成连接双核的重要经济带。

成遂渝发展带:以兰渝、遂渝铁路,成遂渝、成南、南渝高速公路,嘉陵江为纽带,培育连接双核的新兴经济带。

中考地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时事热点深入解读(解析版)

中考地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时事热点深入解读(解析版)

时政热点专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依据。

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规划纲要提出,强化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引领带动成渝地区统筹协同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是,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成渝地区指四川成都和重庆及之间的地区,是中国西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中国重要的城市带之一。

《规划纲要》让国际国内、社会各界全面了解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着力重点,为集聚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参与这项国家战略的实施注入了新的动能,对于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从成渝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考查。

注意成渝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联系。

1.优越的地理位置成渝地区指四川成都和重庆及之间的地区,但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该地区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人口8724万,分别占中国西南地区的6.6%和35%。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

2.自然环境(1)地形:四川盆地腹地。

(2)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3)土壤:紫色土分布广。

(4)河流:长江干流横贯东西,岷江、嘉陵江纵贯南北。

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发展规划(2014-2020)

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发展规划(2014-2020)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宜居。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宜居宜业、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群。
坚持集约高效,绿色发展。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要求,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城市能源资源消耗,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南部城市群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中小城市发育缓慢,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有待加强;城镇化水平不高,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任务艰巨;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转型升级发展日益紧迫。要素集聚能力较弱,区域一体化发展仍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城市群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提高城乡现代化发展水平,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现代城乡新形态。
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与社会管理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城镇化转型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建设创新型城市,优化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4—2020年)
二O一四年六月
前言
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地处长江上游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区位优势独特,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人口产业密集。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推进四川省加快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进一步推动南部城市群科学发展,依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编制本规划。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综合承载力为支撑,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以创新驱动和开放合作为动力,加快推动产业和城镇转型发展,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增强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加快建设全省新兴增长极和成渝经济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努力在全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中率先实现次级突破,在推进“两个跨越”的进程中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2020-2025年成渝城市群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报告

2020-2025年成渝城市群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报告

1.1.1内容概要为更好发挥城市群对于经济区发展的支撑作用,成渝经济区城市群要着眼当前经济新常态和国家新格局,依托地理区位突出优势,充分承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明确自身发展定位,积极整合资源要素,在空间功能区划、产城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与改革等方面加快顶层设计与战略布局,明确发展重点任务,提出具体操作措施并做好时序安排。

本报告从成渝城市群规划布局、产业经济发展、驱动因素等方面阐述成渝城市群产业发展现状,并分别从成都市、重庆市各自角度分析,分析两地的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势,最后从成渝城市群产业合作与竞争演变推出成渝城市群发展机遇及发展趋势。

本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和国家信息中心等渠道发布的权威数据,以及通过对本行业的实地调研,结合了行业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市场调研分析。

1.1.2 目录第一章成渝城市群发展概述与背景1.1 成渝城市群规划布局1.1.1 成渝城市群的范围1.1.2 成渝城市群的定位1.1.3 成渝城市群发展目标1.1.4 成渝城市群总体布局1.2 成渝城市群的范围及意义1.2.1 成渝城市群的由来1.2.2 成渝城市群的范围1.2.3 成渝城市群战略意义1.3 成渝城市群晋级国家级城市群1.3.1 国内主要城市群1.3.2 国家级城市群布局1.3.3 成渝城市群规划发布第二章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2.1 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基础2.1.1 区位优势明显2.1.2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1.3 城镇体系日趋健全2.1.4 经济社会人文联系密切2.2 成渝双核由竞争走向合作2.2.1 成渝双核竞争领域及表现2.2.2 成渝双核竞争的负面影响2.2.3 主轴带建设带来合作机遇2.2.4 成渝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2.2.5 双核合作的重点领域及措施2.3 成渝城市群产业经济发展2.3.1 三次产业结构2.3.2 现代产业体系2.3.3 特色产业集群2.3.4 产业合作深化2.4 成渝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2.4.1 优先发展铁路、轨道交通2.4.2 加快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2.4.3 完善机场布局和功能2.4.4 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2.5 成渝地区成为西部增长极2.5.1 国内一流城市群的共性特点2.5.2 成渝具备成为一流城市群的基因2.5.3 有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第三章成渝城市群发展的定位与布局3.1 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3.1.1 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3.1.2 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3.1.3 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3.1.4 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3.1.5 美丽中国的先行区3.2 双城产业空间格局构建3.2.1 打造成渝发展主轴3.2.2 培育沿江城市带3.2.3 优化成德绵乐城市带3.2.4 提升重庆核心功能3.2.5 提升成都核心功能3.2.6 培育川南城镇密集区3.2.7 培育南遂广城镇密集区3.2.8 培育达万城镇密集区3.3 优化城市规模结构3.3.1 做强区域中心城市3.3.2 建设重要节点城市3.3.3 培育发展一批小城市3.3.4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3.4 促进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发展3.4.1 推进广安、合川、北碚合作3.4.2 推进江津、永川、泸州合作3.4.3 推进荣昌、内江、泸州合作第四章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成都市增长因素分析4.1 成都市区位优势分析4.1.1 区域地理位置4.1.2 自然资源禀赋4.1.3 西部交通枢纽4.1.4 西南金融中心4.1.5 一带一路重要节点4.2 成都市政策环境分析4.2.1 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发展4.2.2 有序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4.2.3 高端成长型产业发展专项政策4.2.4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项目扶持政策4.2.5 推进供给侧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4.2.6 探索设立统一的政府投资基金4.3 成都市经济环境分析4.3.1 区域经济增长4.3.2 固定资产投资4.3.3 社会消费品市场4.3.4 出口贸易分析4.3.5 地方金融市场4.3.6 经济腾飞机遇4.4 成都市社会环境分析4.4.1 人口规模及结构4.4.2 科学技术及教育4.4.3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4.4.4 人力资源分布特征4.4.5 创新创业环境优异4.5 成都市产业结构分析4.5.1 产业集群效应凸显4.5.2 工业结构转型升级4.5.3 新兴产业发展优势4.5.4 服务贸易繁荣发展4.6 成都市重点产业现状4.6.1 电子信息产业4.6.2 轨道交通产业4.6.3 汽车制造4.6.4 生物医药4.6.5 文化产业4.6.6 旅游业4.7 成都市投资导向4.7.1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4.7.2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4.7.3 着力提升都市现代农业4.7.4 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第五章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重庆市增长因素分析5.1 重庆市区位优势分析5.1.1 地理位置及区划5.1.2 自然资源禀赋5.1.3 历史文化名城5.1.4 中西部唯一直辖市5.1.5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5.1.6 内陆国际物流枢纽5.2 重庆市政策环境分析5.2.1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政策5.2.2 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5.2.3 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5.2.4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5.2.5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政策5.2.6 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5.2.7 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5.3 重庆市经济环境分析5.3.1 区域经济增长5.3.2 工业经济发展5.3.3 固定资产投资5.3.4 社会消费品市场5.3.5 对外贸易规模5.3.6 地方金融市场5.4 重庆市社会环境分析5.4.1 人口规模及结构5.4.2 科学技术及教育5.4.3 劳动就业情况5.4.4 城乡居民收入5.4.5 社会服务保障5.5 重庆市产业结构分析5.5.1 产业结构转型5.5.2 产业集群发展5.5.3 承接产业转移5.5.4 培育特色产业5.5.5 十大新兴产业5.6 重庆市重点产业现状5.6.1 电子信息产业5.6.2 智能装备产业5.6.3 汽车制造业5.6.4 新材料产业5.6.5 文化产业5.6.6 现代农业5.7 重庆市投资导向5.7.1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5.7.2 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5.7.3 建设互联网经济高地5.7.4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5.7.5 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第六章成渝城市群投资环境评估6.1区域中心城市分析6.2重要节点城市分析6.3重点产业园区分析6.4城市群重点企业分析第七章成渝城市群重点项目投资动态7.1 先进制造项目7.2 能源电力项目7.3 化工医药项目7.4 现代服务项目7.5 现代农业项目第八章成渝城市群发展机遇及发展趋势8.1 投资机遇分析8.1.1 新型城镇化战略8.1.2 “一带一路”战略8.1.3 长江经济带战略8.1.4 产业转移机遇8.2 投融资模式8.2.1 PPP模式8.2.2 BOT模式8.2.3 BOO模式8.2.4 TOT模式8.3成渝城市群发展前景预测8.3.1 成渝城市群未来发展趋势8.3.2 成渝城市群综合交通构架8.3.3 成渝城市群建设利好方向。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文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文

二O 一一年五月1目录前言......................................................... .. (1)第一章发展背景......................................................... (2)第一节发展基础......................................................... (2)第二节重大机遇......................................................... (3)第三节面临挑战......................................................... (4)第二章总体要求......................................................... (4)第一节指导思想......................................................... (4)第二节战略定位......................................................... (5)第三节发展目标......................................................... (6)第三章总体布局......................................................... (7)第一节优化空间结构 (7)第二节推动重点地区发展 (10)第四章统筹城乡发展......................................................... .. 11第一节提升城市功能 (11)第二节推进农村发展 (15)第三节加快城乡一体化 (17)第五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8)第一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18)2第二节做强工业主导产业 (20)第三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25)第六章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28)第一节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8)第二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30)第三节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31)第四节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33)第七章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33)第一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4)第二节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35)第三节推进文化事业发展 (36)第四节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7)第八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40)第一节加强生态建设 (40)第二节加快建设污染防治体系 (43)第三节强化资源节约和管理 (44)第九章深化改革开放......................................................... ..46第一节创新体制机制 (46)第二节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48)第三节加强区域合作 (49)第十章保障措施......................................................... . (50)前言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邻湘鄂,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意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意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意义概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指中国西部两个重要的城市群:成都和重庆,以及围绕这两个城市形成的经济合作区域。

本文将探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意义。

发展背景成渝地区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核心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为了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成都和重庆开始了深度的合作与交流,并逐渐形成了互补性发展的格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是基于这一背景而展开的。

战略定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是打造西部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国家重要的支撑枢纽。

成都作为现代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中心,重庆作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的窗口和国际物流枢纽,两个城市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为成渝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战略意义经济升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两个城市可以共享资源,合作开展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

区域一体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助于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通过完善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两个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紧密连接,提高区域内的人员流动和物流效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更大范围的市场开放。

辐射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助于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两个城市的强大影响力和辐射能力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推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更大范围的经济增长区域。

地区均衡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助于实现地区的均衡发展。

两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可以平衡地区间的发展差异,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地区间的发展鸿沟,推动全区域的共同繁荣。

推动国家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符合国家发展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需要成渝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引领作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将有助于推动国家战略的实施。

结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意义。

通过经济升级、区域一体化、辐射带动、地区均衡发展和推动国家战略等方面的作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望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支撑枢纽,为西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我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成渝经济区

我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成渝经济区
学生认识到 : 图上相差毫厘 , 实地失之千里 。 绘 图环境 主要 有两 种 : 是 学校 环境 , 一 这主要 表 现在 课
切人 点 , 设置相 关 问题 , 考查学 生 的识 图实 践能力 。 以 2 1 01
年全 国卷 为例 , 国大纲卷 I 6幅图 , Ⅱ有 4幅图 , 中 全 有 卷 其 包括 火 山喷发示 意 图 、 五大 湖 区工业 分布 图 、 高速铁 路景 观 图、 气温 变化 图 、 数据 统计 图 、 度黄麻 产地 图 、 降水 量 线 印 等 图、 河西走廊 图等 , 其识 图实践能力 的考查多于往 年。 这就 要 求 在复 习时坚持 图文结合 的原则 ,培养学生识 图实践 能力 。 看 图的标 题确 定知识 范 围 , 区域 图 , 知道 其所在 的位 如 区概 述
1 . 经济 区范 围
成 渝 经 济 区 以成 都 、 庆 两 市 为 中心 , 要 包 括 四川 重 主 I
省 l 市 和重 庆市 3 个 区县 ,总 面积 2 .1 千米 , 5个 1 06 万 人
口 9807 , D 4 . 万 G P总量 约 1 8 . 万亿 元 的经 济协 作 区域 。 5
平、 丰都 、 江 、 垫 忠县 、 县 、 开 云阳 、 石柱 。 四川省 1 市 包括 : 都 、 5个 成 南充 、 阳 、 阳 、 山 、 德 绵 眉 资
阳、 遂宁 、 山 、 乐 雅安 、 自贡 、 泸州 、 内江 、 宜宾 、 州 、 安 。 达 广 2经济 区空间布局—— “ . 双核 五带”
障区 ; 渝经 济 区经济 实力 显著 增强 , 本公共 服务 水平 使成 基 显著 提升 , 民群众生 活水 平 明显提 高 ; 人 而到 2 2 0 0年 , 成渝 经济 区经 济社会发 展水平将 进一步 提高 , 并成为我 国综合实 力最强 的区域之一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渝经济区的城市范围及产业定位
绵阳
电子信息、科研生产基地,经济区西北部的中心城市和国家科技城。

南充
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轻纺服装、有机农产品加工、能源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经济区北部的中心城市、重要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德阳
全国重要的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重要的新材料、精细化工、食品加工基地,现代工业城市。

眉山
机车制造、冶金建材、精细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国家粮食储备基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资阳
全国重要的机车制造及出口基地,汽车与零部件制造、节能产品生产、食品生产配送、会展基地和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新兴工业城市。

遂宁
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商贸物流基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乐山
清洁能源、新材料、冶金建材产业基地、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雅安
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产业基地,交通节点和生态旅游城市。

泸州
饮料食品、天然气和煤化工、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重要的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自贡
盐卤化工、机械制造、新材料、物流配送基地,现代工业城市。

宜宾
饮料食品、能源轻纺、机械制造和商贸物流基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四川经济强市。

内江
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汽车零部件生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重要的商贸物流节点城市。

广安
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有色金属加工、汽车及汽摩零部件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和供应、红色旅游基地,重要的交通物流节点和港口城市。

达州
天然气和磷硫化工、冶金建材、农产品加工基地,重要的商贸物流节点城市。

万州
能源化工、新型建材、轻纺食品、机械电子、商贸物流基地,经济区东北部的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和重要的港口城市。

涪陵
天然气精细化工、生物制药、机械制造、轻纺食品、商贸物集中心,经济区东部的中心城市。

综合交通纽扣和港口城市
江津
先进制造、能源建材、食品加工、商贸物流、休闲旅游基地,重要的港口城市。

合川
能源建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轻纺食品基地,重要的物流节点和旅游城市。

永川
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商贸物流、休闲旅游基地,西部职业教育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