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理及其影响
山东问题的前后
一、19世纪末“山东问题”的产生《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德国对胶州湾垂涎已久。
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两名德籍传教士在山东巨野县被杀为借口,派军舰占领了胶州湾,夺取青岛炮台。
1898年3月,德国强迫清政府订立中德《胶澳租界条约》,主要内容是:1、清政府将胶州湾租给德国,租期为99年,在租期内胶州湾完全由德国管辖。
2、德国有权在山东境内修筑两条铁路。
铁路沿线两旁各30华里以内的矿产,德商有权开采。
3、在山东境内举办任何事业如需用外人、外资和外国器材时,德国人有优先权。
通过这一条约,德国在“租借”的名义下,强占了胶州湾,并把山东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
1899年德皇威廉二世下令将胶澳租借地的新市区定名为青岛。
二、一战期间“山东问题”的变化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宣布中立。
日本趁欧洲列强忙于战事、无暇东顾之际扩大自己在中国的势力,首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山东。
此时战火缠身的德国曾有意识地向中国政府表示愿意有条件地将青岛归还给中国。
袁世凯政府与德国就此问题进行了秘密接触。
日本得知消息后,向北洋政府发出警告,指责这是破坏中立立场,站到了德国一边。
胆怯的袁世凯政府再也不敢提及此事。
1914年8月15日,日本对德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舰艇立即从日本和中国海面撤出,德国将胶州湾租借地无条件交给日本接收。
德国未予答复。
8月23日,日本正式向德国宣战。
9月2日,日军在山东龙口登陆,向德国侵占下的青岛和胶济铁路沿线进兵。
11月7日,青岛德军向日军投降。
日本接管了德国在山东强占的权益。
为使在山东的权利合法化、永久化以至最终独霸中国,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在日本武力威胁和政治引诱下,为了换取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袁世凯政府几乎全部接受了日本的要求。
“二十一条”规定中国政府承认日本享有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并增加筑路通商权利。
1917年日本与英、法、意、俄四国达成秘密谅解协议,承认日本在战后可以占有德国在山东的权利。
“受难时刻”巴黎和会山东问题的裁决与威尔逊的认同危机
“受难时刻 ” : 巴黎和会山东问题的 裁决与威尔逊的认同危机
*
马建标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威尔逊主义充满悖论。 威尔逊试图通过 内容提要 一战后期, “民族自决原则” 来解决列强与殖民地的矛盾冲突问题, 同时又不得不依靠英、 法、 日、 意 等列强的支持来实现他的国际联盟计划 。由此导致威尔逊主义与列强的利益形成冲突与 合作的矛盾关系。这种矛盾关系表现在山东问题的处置上, 就是威尔逊无法在民族自决 的道德原则与列强奉行的强权政治原则之间求得平衡 。 为了实现国际联盟, 威尔逊必须 “道德” “政治” 在 与 之间作出艰难的抉择。 结果, 威尔逊的内心世界陷入分裂状态, 并造 成极度痛苦的自我认同危机。在山东问题的处置上, 威尔逊为了国联计划的实现而放弃 , “ 对中国的道义承诺 这对威尔逊而言是一个 受难时刻” 的抉择。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一战 威尔逊主义 山东问题 国际联盟 巴黎和会 马建标,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24
: 巴黎和会山东问题的裁决与威尔逊的认同危机 马建标 / “受难时刻”
① 林肯留下的道德遗产也深刻地影响了一战 。 代他们受苦受难, 以神圣的基督的善德救赎了他们 ” 时期的美国总统威尔逊。林肯对威尔逊的精神影响是直接触及其灵魂层面的 。威尔逊人生的第一
“历史记忆” 个 就是林肯总统和美国内战。1860 年, 年仅 4 岁的威尔逊在美国佐治亚州的奥古斯塔 : “林肯先生当选总统, ” 听到路边的人呼喊 内战要爆发了。 其后威尔逊把这个历史场景 的家门口,
二、尊之为神: 威尔逊主义的概念及其被神化
在美国历史上, 有两位总统胸怀强烈的救世理念: 一位是美国内战时期的林肯; 另一位是一战 时期的威尔逊。机缘巧合的是, 这两位总统所领导的战争都对美国的政治传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 林肯通过内战实现了美国的统一 , 并在其事业的巅峰时刻遭到杀害 。林肯的死亡, 带有为他所效忠 “他为易犯错误的有罪之人承担了痛苦和道义重任 , 的国家主义献身的意味。因此, 他的死象征着
山东问题的由来
山东问题的由来山东问题的由来1、1897-1904年,德国强租胶州湾、占领青岛,将山东划为“势力范围”。
2、1914年,一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山东,占领青岛。
3、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中国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袁世凯政府为换取日本对复辟的支持,同意“二十一条”。
4、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废除“二十一条”;欧美列强却做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1922年,华盛顿会议,中日签订条约,日本将山东主权归还中国。
山东问题最终解决。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19世纪40-50年代1、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畲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3、背景:鸦片战争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4、活动:翻译、介绍西学(西方科技、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例如《海国图志》、《瀛环志略》5、影响:1)开阔人们的眼界,在思想界掀起向西方学习的热潮;2)对中国近代民主宪政思想的形成和民主政运动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农民阶级先进分子:19世纪50-60年代1、代表人物:洪仁玕2、主张:按照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社会改革3、背景:1)鸦片战争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2)天京变乱后,为挽救危局,振兴天国4、活动:提出《资政新篇》5、评价:1)是中国最早的、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体现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反映了时代特色。
2)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处于战争环境,未能真正推行。
三、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1、代表人物: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2、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以求富)把君主专制制度和儒家思想作为统治的根本;用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思想为封建统治服务。
3、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
2)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变局论?±4、活动:兴起洋务运动5、实质: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器物改革。
浅论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地处理及其影响
浅论巴黎和会与中国山东问题摘要:1914.6到1918.11,人类历史上爆发了第一次世界规模的重大战争,史称第一次世界大战。
两个帝国主义同盟(同盟国和协约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地区霸权,进行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以协约国的获胜而告结束。
作为协约国成员之一的中国虽未正面参战,但仍派出大量华工作后勤帮援。
为讨论分赃及重新划分世界版图问题,战胜国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召开会议。
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意欲借此机会收回德国抢占的后转手日本的山东权力,然事与愿违。
本文将浅论巴黎和会始末关于中国的山东问题。
关键词:巴黎和会中国山东问题五四运动一、会议背景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1919年1月18日到6月28日,一战的战胜国和战败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
美国的威尔逊总统在“十四条”宣言中说道,这将是一次公开的、和平的大会,并要组织国际联合会来维护世界公道。
在《大公报》1月22日的新闻报道中也提到“欧和议会之宗旨——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又云和议会之宗旨即世界之和平,吾人应努力从速进行云云”。
会议名义上拟定对德和约、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一场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代表团参加会议。
代表团由北京和广州派官员联合组成,有北京外交总长陆征祥﹑驻英公使施肇基﹑驻美公使顾维钧﹑驻比公使魏宸组及广州的王正廷等。
其实,早在和会召开之前,北洋政府就规定了中国代表团此行的主要任务。
因为1914年8月,日本不顾中国反对,悍然在中国领土上对德宣战,强行控制了山东,并占有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还迫使北洋政府签定了有关条约。
所以此次会议对于中国来说,重中之重是收回战前德国在山东省内的一切利益,这些利益不得由日本继承。
中国舆论界也一直对于和会表示密切关注。
《大公报》1919年1月7日登载的《巴黎和议会之期》谈到:“一月十三日业经公认为英法美意在巴黎外交部举行和议预期讨论会之日期,以便解决条件。
巴黎和会中的山东问题
巴黎和会中的山东问题撰文:唐启华山东问题巴黎和会开幕后,中日随即为山东问题展开交锋,到4月底四人会决定将德国原来在山东权利交给日本,中国“外交失败”,这期间是中国在和会的主要阶段,呈现了当时中国外交的目标与种种问题。
当时中国外交情势错综复杂,主要目标转到山东问题及废除《中日民四条约》,其次有国际联盟、德奥条件、希望条件等。
主要的问题,外有美日之争,以及英法旧外交与美国新外交之凿枘与冲突,事态发展完全超出中国的掌控范围;内有北京政府徐、段之争(体现在研究系与安福、交通系之争),以及南北之争,舆论也多所介入,在在都反映到和会代表团的内争之中。
中国外交面临种种考验与抉择,除联美与联日之争执外,国内反日民族主义日趋激昂,让和会外交与国内政治发展互相牵引,早已不是单纯国家利益之考虑。
对于山东问题,北京政府原本决定依据中日成约解决,不在和会提出此问题。
然而美国坚持不承认中日有关山东之成议,和会伊始中国代表团就面临是否坚持联美制日,与日本竞争山东,进而提出废除《民四条约》的严峻考验。
随着和会中山东问题的中日争执,美国主张公布密约,更激化徐世昌之文治派与段祺瑞之武力统一派的暗斗,加上南北问题及种种国内派系政争,遂使陆征祥处于外交与内政的磨心位置,处境艰难。
山东问题与中日成约密切相关,陆征祥曾签署1915年5月25日《民四条约》,也了解1918年9月山东铁路借款与换文之内情。
北京政府在和会前没有想过可以废除《民四条约》,规划将山东问题依据中日成约处理,主要担心日本是否会遵守承诺归还青岛,以及归还条件如何。
陆征祥途经日本与内田晤谈时,即持此态度,然和会开幕后中国代表团态度剧变,日本感到非常惊讶。
中国改变政策的关键可能在于美国的态度,由于美国一直宣称不承认中日成约,主张公理正义,反对秘密外交,又摆出全力支持中国的姿态,鼓起中国代表及民间的勇气与期望,冀望可借和会良机收回青岛,废除《民四条约》,摆脱日本的羁控,甚至可依恃美国善意,提出希望条件,一举摆脱条约束缚。
顾维钧雄辩巴黎和会:山东是中国的耶路撒冷
顾维钧雄辩巴黎和会:山东是中国的耶路撒冷顾维钧(1888年—1985年),字少川,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嘉定区)人。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国际法及外交博士学位。
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外交界的领袖人物,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充满屈辱、苦难的历史。
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多有贡献的唐德刚曾感慨,清末以来中国有两个半外交家,李鸿章、周恩来,还有半个是顾维钧。
唐德刚之所以把顾维钧算半个的理由是,顾维钧未曾有过决策权。
但实际上,在巴黎和会上他就不理会北京政府的命令,自行决定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甚至整个巴黎和会,到后来也几乎成了顾维钧一人独立施展中国外交的舞台。
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共有5位代表,陆徵祥、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顾维钧。
陆是外交总长,王是南方政府代表,驻英公使施肇基和外交部秘书长魏宸组是外交前辈,顾最年轻,只有31岁,资历也最浅,时任中国驻美公使。
日本先发制人,率先在5个大国的“十人会”上提出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应直接由日本继承。
英、法、意等国在一战中跟日本签约承认过此问题,此时站在日本一边。
美国总统威尔逊请中国代表出面时,陆徵祥称病无法赴会,王正廷、施肇基称对山东不熟而推由顾维钧代表中国发言。
顾维钧没有退让。
事实上顾维钧为了这一天已经做足了准备。
在一战结束前,他就在驻美使馆内成立小组,专门研究与战后和会相关的问题,并将研究报告送交国内,主张应向和会提出收回德国强占山东的权益。
在前往巴黎参加和会的前夕,他更是整天埋头于准备工作,搜集资料,拟定计划。
这是顾维钧第一次在国际讲坛上发表长篇演说。
“初似发言稍颤,既乃侃侃而谈”,他要求“根据和会承认的民族主义和领土完整的原则,中国有权收回(山东被占的)那些领土。
”结果,“全场鼎沸,掌声如雷”。
他的很多话成为名言。
“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这句话被《费加罗报》等多家重要报纸争相引用,可见西方人看了是如何的震撼!美国国务卿蓝辛在自己的会议笔记中说:“顾的论点完全压倒了日本人。
华盛顿会议关+于山东问题的会议“边缘”谈判始末
华盛顿会议关于山东问题的会议“边缘”谈判始末(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山东问题”,是指日本于1914年借对德宣战之机强占山东胶州湾及胶济铁路的归还问题。
巴黎和会不但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反而作出了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决议,从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中国拒签对德和约,此问题遂成为悬案。
一、“边缘”谈判的设置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在即,中国对此十分重视,迫切希望得到英美的支持,在华盛顿会议上解决山东问题,反对与日本直接交涉该问题。
但形势并不有利于中国,日本要求直接与中国谈判,抵制将山东问题列入华盛顿会议。
美国的态度是希望山东问题得到解决,但又不希望这一问题在会议上提出而影响其主要战略的实施。
日本政府获知美国的态度后,于8月30日提出“特定国间问题”,其范围是:“一、青岛依当初之宣言还付中国。
二、关于辽东租界问题。
三、关于南满洲铁道之营业。
[1]”日本将山东问题列为“特定国间问题”,目的就是阻止会内讨论此问题。
9月6日,日本政府又向中国驻日公使表示,山东问题要在会前解决。
“如中国不愿商议,欲在会中提出,彼惟有声明理由决然拒绝”[2]。
这样,美国与日本已经一致希望山东问题于会前在会外讨论了。
中国对美日之间的一致,甚为焦急,担心此事可能导致美日妥协,重演巴黎和会之结果,因此积极活动寻求应策,但却不能不受外界的影响,看他人脸色行事。
美国不断地劝说中国会外谈判,认为在会议内讨论的困难是:“中国并未参加凡尔赛条约,而列强对于日本则受秘密条约所束缚;在美国亦不欲阻止其双方自行解决,而将此种问题牵入会议。
然日本即可借他国为后盾,以极充分之理由反对此案之提出于会议也。
”并说:“时机未至,美政府不愿处于调停地位。
[3]”与此同时,一些担任中国政府顾问的美国人亦劝告中国接受在华盛顿会外讨论的办法。
兰辛认为:“欲山东问题成功,只有移往华盛顿交涉之一法。
华盛顿会议关于山东问题的会议“边缘”谈判始末-模板
华盛顿会议关于山东问题的会议“边缘”谈判始末“山东问题”,是指日本于1914年借对德宣战之机强占山东胶州湾及胶济铁路的归还问题。
巴黎和会不但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反而作出了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决议,从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中国拒签对德和约,此问题遂成为悬案。
一、“边缘”谈判的设置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在即,中国对此十分重视,迫切希望得到英美的支持,在华盛顿会议上解决山东问题,反对与日本直接交涉该问题。
但形势并不有利于中国,日本要求直接与中国谈判,抵制将山东问题列入华盛顿会议。
美国的态度是希望山东问题得到解决,但又不希望这一问题在会议上提出而影响其主要战略的实施。
日本政府获知美国的态度后,于8月30日提出“特定国间问题”,其范围是:“一、青岛依当初之宣言还付中国。
二、关于辽东租界问题。
三、关于南满洲铁道之营业。
”日本将山东问题列为“特定国间问题”,目的就是阻止会内讨论此问题。
9月6日,日本政府又向中国驻日公使表示,山东问题要在会前解决。
“如中国不愿商议,欲在会中提出,彼惟有声明理由决然拒绝”。
这样,美国与日本已经一致希望山东问题于会前在会外讨论了。
中国对美日之间的一致,甚为焦急,担心此事可能导致美日妥协,重演巴黎和会之结果,因此积极活动寻求应策,但却不能不受外界的影响,看他人脸色行事。
美国不断地劝说中国会外谈判,认为在会议内讨论的困难是:“中国并未参加凡尔赛条约,而列强对于日本则受秘密条约所束缚;在美国亦不欲阻止其双方自行解决,而将此种问题牵入会议。
然日本即可借他国为后盾,以极充分之理由反对此案之提出于会议也。
”并说:“时机未至,美政府不愿处于调停地位。
”与此同时,一些担任中国政府顾问的美国人亦劝告中国接受在华盛顿会外讨论的办法。
兰辛认为:“欲山东问题成功,只有移往华盛顿交涉之一法。
”“在华盛顿交涉,中国人将以为即太平洋会议所允许,其实亦即会议之一部分。
”福开森劝颜惠庆到华盛顿,“在此地会议之外与日本谈判”。
五四运动后“山东问题”的解决
五四运动后“山东问题”的解决【摘要】五四运动后,山东问题成为中国和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巴黎和会上,日本得到了山东权益,引发中国人民的不满。
《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失去对于山东的主权,日内瓦会议上中国提出抗议并未得到解决。
中国坚决反对该条约,坚持要求收回山东。
最终,借助华盛顿会议,中国成功收回山东,这标志着山东问题得到了解决。
这一事件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励了国人爱国精神,也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多尊重。
这一历史事件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即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国际公平正义上,中国人民应当团结一致,坚定不移。
五四运动后山东问题的解决,为中国的民族复兴铺平了道路,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关键词】五四运动、山东问题、巴黎和会、凡尔赛条约、日内瓦会议、中华民族、影响、启示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五四运动后“山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我们需要首先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
五四运动是一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革命精神的兴起。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国家危机,由于《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接受对山东的割让,引起了广泛的愤怒和抗议。
这也引发了中国人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抵抗,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与各国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巴黎和会的情况使中国的处境更加艰难,中国政府不得不寻求外交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
日内瓦会议的召开也进一步影响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开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争取维护自身的利益。
中国的态度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政府的坚定立场和外交努力为最终解决山东问题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这些背景信息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后“山东问题”的解决过程。
2. 正文2.1 巴黎和会的情况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和平会议。
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制定和签署战后的和平条约,重新划定世界地图,重新分配殖民地和领土,以及建立国际安全机制。
华盛顿会议关于山东问题的会议“边缘”谈判始末-模板
华盛顿会议关于山东问题的会议“边缘”谈判始末“山东问题”,是指日本于1914年借对德宣战之机强占山东胶州湾及胶济铁路的归还问题。
巴黎和会不但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反而作出了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决议,从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中国拒签对德和约,此问题遂成为悬案。
一、“边缘”谈判的设置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在即,中国对此十分重视,迫切希望得到英美的支持,在华盛顿会议上解决山东问题,反对与日本直接交涉该问题。
但形势并不有利于中国,日本要求直接与中国谈判,抵制将山东问题列入华盛顿会议。
美国的态度是希望山东问题得到解决,但又不希望这一问题在会议上提出而影响其主要战略的实施。
日本政府获知美国的态度后,于8月30日提出“特定国间问题”,其范围是:“一、青岛依当初之宣言还付中国。
二、关于辽东租界问题。
三、关于南满洲铁道之营业。
”日本将山东问题列为“特定国间问题”,目的就是阻止会内讨论此问题。
9月6日,日本政府又向中国驻日公使表示,山东问题要在会前解决。
“如中国不愿商议,欲在会中提出,彼惟有声明理由决然拒绝”。
这样,美国与日本已经一致希望山东问题于会前在会外讨论了。
中国对美日之间的一致,甚为焦急,担心此事可能导致美日妥协,重演巴黎和会之结果,因此积极活动寻求应策,但却不能不受外界的影响,看他人脸色行事。
美国不断地劝说中国会外谈判,认为在会议内讨论的困难是:“中国并未参加凡尔赛条约,而列强对于日本则受秘密条约所束缚;在美国亦不欲阻止其双方自行解决,而将此种问题牵入会议。
然日本即可借他国为后盾,以极充分之理由反对此案之提出于会议也。
”并说:“时机未至,美政府不愿处于调停地位。
”与此同时,一些担任中国政府顾问的美国人亦劝告中国接受在华盛顿会外讨论的办法。
兰辛认为:“欲山东问题成功,只有移往华盛顿交涉之一法。
”“在华盛顿交涉,中国人将以为即太平洋会议所允许,其实亦即会议之一部分。
”福开森劝颜惠庆到华盛顿,“在此地会议之外与日本谈判”。
五四运动后“山东问题”的解决
五四运动后“山东问题”的解决1. 引言1.1 五四运动后山东问题的产生五四运动后,山东问题的产生可追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凡尔赛条约》,德国割让其在中国山东的权益给日本。
这一举措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和抗议,激起了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早期的一场爱国主义运动,奠定了中国现代民族意识的基础。
山东问题的产生与五四运动密不可分,五四运动是对山东问题的直接回应和抗议。
山东问题的出现,不仅令中国人民感到愤怒和不满,也使日本扩大了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加剧了中国的危机。
中国政府在山东问题上的软弱态度导致了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加剧了中国的危机。
这也是五四运动后山东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意识到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岌岌可危,开始积极寻求解决山东问题的办法。
这种民族精神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为中国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0字】2. 正文2.1 山东问题的发展山东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国际事件,起源于1919年五四运动后,当时中国人民对巴黎和约中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感到愤慨。
这一事件导致了中国国内外舆论的强烈反应,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博弈。
在山东问题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政府曾试图通过外交途径争取山东的归还,然而由于日本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强硬态度,导致山东问题的解决陷入僵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政府加强对山东的控制,使得中国政府在该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局势日益恶化。
国际社会开始介入山东问题,各国尝试斡旋并进行谈判,希望找到一种妥协方案。
然而由于各方利益的矛盾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谈判进展缓慢,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最终,在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公约》签订后,山东问题得以解决。
根据公约,日本同意放弃对山东的统治,中国得以重新掌控该地区。
这一解决方案为山东问题画上了句号,结束了长达数年的争端。
山东问题的发展过程中充满曲折和挑战,但最终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解决。
山东问题的前后
近代“山东问题”“山东问题”是20世纪初中国的焦点问题,在中国近代史上以其牵涉时间长、影响广泛而占有重要地位。
“山东问题”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也是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懈斗争的典型案例。
一、19世纪末“山东问题”的产生《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德国对胶州湾垂涎已久。
1 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两名德籍传教士在山东巨野县被杀为借口,派军舰占领了胶州湾,夺取青岛炮台。
1898年3月,德国强迫清政府订立中德《胶澳租界条约》,主要内容是:1、清政府将胶州湾租给德国,租期为99年,在租期内胶州湾完全由德国管辖。
2、德国有权在山东境内修筑两条铁路。
铁路沿线两旁各30华里以内的矿产,德商有权开采。
3、在山东境内举办任何事业如需用外人、外资和外国器材时,德国人有优先权。
通过这一条约,德国在“租借”的名义下,强占了胶州湾,并把山东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
1899年德皇威廉二世下令将胶澳租借地的新市区定名为青岛。
二、一战期间“山东问题”的变化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宣布中立。
日本趁欧洲列强忙于战事、无暇东顾之际扩大自己在中国的势力,首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山东。
此时战火缠身的德国曾有意识地向中国政府表示愿意有条件地将青岛归还给中国。
袁世凯政府与德国就此问题进行了秘密接触。
日本得知消息后,向北洋政府发出警告,指责这是破坏中立立场,站到了德国一边。
胆怯的袁世凯政府再也不敢提及此事。
1914年8月15日,日本对德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舰艇立即从日本和中国海面撤出,德国将胶州湾租借地无条件交给日本接收。
德国未予答复。
8月23日,日本正式向德国宣战。
9月2日,日军在山东龙口登陆,向德国侵占下的青岛和胶济铁路沿线进兵。
11月7日,青岛德军向日军投降。
日本接管了德国在山东强占的权益。
为使在山东的权利合法化、永久化以至最终独霸中国,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巴黎和会中国拒绝签字后山东怎么样了
巴黎和会中国拒绝签字后山东怎么样了1919年8月,英法美三国在法国首都巴黎召开了“巴黎和会”,代表多国参会,以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之间的纷争。
中国参加了巴黎和会,但参会的中国代表团在签定后的和约上拒绝签字。
拒绝签字是中国参加和会的一大特色,引发了各国的关注。
二、拒绝签字的原因有多种原因致使中国拒绝签字。
一是中国在谈判中受到英法美三国的不公平对待,国家主席蔡元培拒绝了各种不公平的条款,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第二,中国拒绝签字,是因为中国不接受英法美三国分割琉球岛的行为,认为此举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和自主权,无法接受后的和约的条款。
第三,中国拒绝签字,是因为中国拒绝在和约中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殖民地地位。
蔡元培坚决要求日本撤军朝鲜,拒绝接受和约中有关朝日两国关系的条款、回归朝鲜,恢复朝鲜的完整主权。
三、山东受到影响1919年,中国拒绝签字后,日本在山东地区大量增兵侵略,面对日本侵略大军,山东受害者众多,严重摧残了山东平民百姓的财产和生命。
一方面,日本侵略中国活血化瘀,凡是山东的农民,有的被勒索钱财,有的被迫当兵,有的暴行抢劫,甚而遭受虐杀,使无数山东农民生活折磨,痛苦不堪。
另一方面,日本侵略中国大量烧毁村庄,剥夺山东农民生计,不仅使农民资产损失极大,而且还使山东农民的生活环境变得极其艰苦,艰难求生。
四、当代山东山东是中国的一个沿海省份,经济繁荣发展。
在99年,山东省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三;2017年,山东省GDP再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山东2019年省级地方财政收入超过5万亿元,排名全国第三。
山东也是中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拥有较为发达的制造业、科技创新、服务业和旅游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总结99年以来,山东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不能忘记,1919年中国拒绝签字后,山东地区受到日本侵略,造成极大的损失和伤害,让山东农民过上艰苦的生活。
今天,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山东正在蓬勃发展,未来发展一定会更加辉煌。
巴黎和会中国拒绝签字后山东怎么样了
巴黎和会中国拒绝签字后山东怎么样了2018年6月28日,中国国际政治事务委员会主任魏凤和在巴黎和会上宣布,中国拒绝签署有关南海仲裁案的仲裁结果。
这一决定影响了整个中国,尤其是地处政治风口的山东省。
山东是一个翻身的省份,它紧邻马六甲海峡,是中国政治、经济的重要省份,这里闻名的旅游景点也会吸引许多游客。
山东地处南海海域,拥有丰富的资源,是中国最重要的流域,应受到国家特殊保护和规划开发。
巴黎和会中国拒绝签字后,山东省受到巨大的影响。
在这一过程中,山东省内的人们未能及时获知和会谈的结果,媒体报道的影响也无法及时传播。
此外,山东人口流动性高,对来自其他省份的游客也产生了影响。
巴黎和会中国拒绝签字后,山东省内外有关官员和媒体对此发表了言论。
其中,济南市副市长李宝林指出,我们仍然要按照国家制定的开发南海海域的总体规划来做,不要听信外界传言。
此外,山东省根据国家要求,加强了对南海海域的管理。
它对海域开发的一切活动进行了统一规划,建立了系统性的环境管理体制,明确了政府的职责,加强了渔业与旅游发展的管理,实施了海洋环境监测,加强了海洋安全。
此外,山东省也拓宽了与邻省海域的合作,建立了围绕国家南海海域事务对等的联系,竭力构建和谐的南海地区环境。
在此过程中,山东省提出了“环渤海”构想,以改善山东省在南海海域发展中所面临的不稳定局面。
他们通过与中国其他省市签署了“环渤海”发展协议,筹划了整体经济发展战略,共同推进落实南海海域协议。
当前,中国在南海海域发展遭到阻碍,山东省也受到了影响。
但是,山东省已采取措施应对。
它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积极构建南海地区和谐发展之景,未来发展前景仍然可期。
浅论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理及其影响
浅论巴黎和会与中国山东问题摘要:1914.6到1918.11,人类历史上爆发了第一次世界规模的重大战争,史称第一次世界大战。
两个帝国主义同盟(同盟国和协约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地区霸权,进行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以协约国的获胜而告结束。
作为协约国成员之一的中国虽未正面参战,但仍派出大量华工作后勤帮援。
为讨论分赃及重新划分世界版图问题,战胜国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召开会议。
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意欲借此机会收回德国抢占的后转手日本的山东权力,然事与愿违。
本文将浅论巴黎和会始末关于中国的山东问题。
关键词:巴黎和会中国山东问题五四运动一、会议背景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1919年1月18日到6月28日,一战的战胜国和战败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
美国的威尔逊总统在“十四条”宣言中说道,这将是一次公开的、和平的大会,并要组织国际联合会来维护世界公道。
在《大公报》1月22日的新闻报道中也提到“欧和议会之宗旨——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又云和议会之宗旨即世界之和平,吾人应努力从速进行云云”。
会议名义上拟定对德和约、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一场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代表团参加会议。
代表团由北京和广州派官员联合组成,有北京外交总长陆征祥﹑驻英公使施肇基﹑驻美公使顾维钧﹑驻比公使魏宸组及广州的王正廷等。
其实,早在和会召开之前,北洋政府就规定了中国代表团此行的主要任务。
因为1914年8月,日本不顾中国反对,悍然在中国领土上对德宣战,强行控制了山东,并占有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还迫使北洋政府签定了有关条约。
所以此次会议对于中国来说,重中之重是收回战前德国在山东省内的一切利益,这些利益不得由日本继承。
中国舆论界也一直对于和会表示密切关注。
《大公报》1919年1月7日登载的《巴黎和议会之期》谈到:“一月十三日业经公认为英法美意在巴黎外交部举行和议预期讨论会之日期,以便解决条件。
五四运动后“山东问题”的解决
五四运动后“山东问题”的解决五四运动后,“山东问题”的解决以及中国民族主义意识的觉醒被认为是这一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
下面将近2000字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次革命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中国人民发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强烈呼声,并对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五四运动对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和革命意识的崛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主义意识的觉醒。
在这次运动中,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山东问题”。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在1914年将其在中国的“山东租借地”出租给日本。
此举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五四运动期间,学生们不仅仅要求废止对山东的出租,同时也要求将此地归还给中国。
在运动的高潮时期,北京学生发动了大规模的示威活动。
这些示威活动不仅仅在中国的上层社会引发了巨大的震动,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为了解决“山东问题”,中国学生将抗议声传遍了世界各地,向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表达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决心。
作为对中国学生抗议的回应,英美等国政府也加入了调解的行列。
正是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日本政府最终同意将山东地区归还给中国。
这一解决方案得到了中国国内外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被认为是五四运动的胜利之一。
“山东问题”的解决,为五四运动的成功树立了一个标志。
这一成功不仅仅彰显了中国人民坚持抗争到底的决心,更是表明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伟大胜利。
在经过多年的殖民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之后,中国人民通过争取解决“山东问题”的努力,为中国的独立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山东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五四运动所追求的全部。
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中国学生和人民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不再仅仅满足于解决“山东问题”。
他们开始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恢复国家领土的完整,以及建立一个独立、富强和民主的新中国。
根据五四运动的精神,中国知识分子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和国家建设的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巴黎和会与中国山东问题摘要:1914.6到1918.11,人类历史上爆发了第一次世界规模的重大战争,史称第一次世界大战。
两个帝国主义同盟(同盟国和协约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地区霸权,进行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以协约国的获胜而告结束。
作为协约国成员之一的中国虽未正面参战,但仍派出大量华工作后勤帮援。
为讨论分赃及重新划分世界版图问题,战胜国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召开会议。
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意欲借此机会收回德国抢占的后转手日本的山东权力,然事与愿违。
本文将浅论巴黎和会始末关于中国的山东问题。
关键词:巴黎和会中国山东问题五四运动一、会议背景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1919年1月18日到6月28日,一战的战胜国和战败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
美国的威尔逊总统在“十四条”宣言中说道,这将是一次公开的、和平的大会,并要组织国际联合会来维护世界公道。
在《大公报》1月22日的新闻报道中也提到“欧和议会之宗旨——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又云和议会之宗旨即世界之和平,吾人应努力从速进行云云”。
会议名义上拟定对德和约、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一场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代表团参加会议。
代表团由北京和广州派官员联合组成,有北京外交总长陆征祥﹑驻英公使施肇基﹑驻美公使顾维钧﹑驻比公使魏宸组及广州的王正廷等。
其实,早在和会召开之前,北洋政府就规定了中国代表团此行的主要任务。
因为1914年8月,日本不顾中国反对,悍然在中国领土上对德宣战,强行控制了山东,并占有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还迫使北洋政府签定了有关条约。
所以此次会议对于中国来说,重中之重是收回战前德国在山东省内的一切利益,这些利益不得由日本继承。
中国舆论界也一直对于和会表示密切关注。
《大公报》1919年1月7日登载的《巴黎和议会之期》谈到:“一月十三日业经公认为英法美意在巴黎外交部举行和议预期讨论会之日期,以便解决条件。
巴黎第二次开会时即与敌国及其他协约国之代表商议协约国之条件,最后决定时即于维尔萨勒和议会提出交与敌国和议会之事,现益简单易于解决……”1月8日,大公报刊发《西报论我国应提出之和平条件》指出:“日本现抱有一种信心,以为彼能在欧洲和会推翻中国欲保其领土完全与主权独立之计划与希望,此殆无可疑者。
……日本与会允许中国赞助其取消合约之提议,惟日政府以二十一要求所夺取中国之种种让与权则需中国助日本取得列强之承认以为酬报。
”由此可见,在1919年1月13~17日英、法、美、日、意五国举行巴黎和会准备会议,背着多数国家制定了和会的议事规则之前,中国社会已经对于与会各国及自身的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及时的关注,其实也悄悄地为日后的中国社会努力争取赢得自己的权益而爆发五四运动埋下了伏笔。
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于山东青岛问题的关注从巴黎和会召开前便已未雨绸缪。
当谈到胶州问题时,梁启超郑重指出:“我们自对德宣战后,与德条约已遭废弃,日本在山东继承权利之说法,自是已无根据。
”但无疑,在会议的开头,帝国主义列强们都打着和平的旗号,而我们也被这样的光环所蒙蔽。
在1919年1月22日的《大公报》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又云和议会之宗旨即世界之和平,吾人应努力从速进行云云。
”可见当时的中国当局,对于当时的帝国主义是抱有强烈幻想的。
而广大中国人民在舆论的引导下,也纷纷表示出支持顾维钧率团前往巴黎,作为战胜国从战败国德国手中,取回对山东的主权,并且对此充满信心。
一直到2月7日的大公报上,我们都仍能看到巴黎和会被亲切地成为“世界和平大会”。
总的来说,这时的巴黎和会还是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在中国社会来讲,群众与官方的立场也是比较一致的。
但是,由于各大国规定英、法、美、日、意五大国为有“普遍利益的交战国”,可参加和会的一切会议。
比利时、中国、塞尔维亚等国为有“个别利益的交战国”,只能出席与其本国有关的会议,这就为英﹑美﹑法等国操纵会议大大提供了方便。
二、会议讨论山东问题经过1月27日,当五大国在讨论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处置问题时,日本突然提出要承袭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并坚决主张不把山东问题划入讨论议题,意图由日本独占原德国的权益。
由于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十人会”便临时通知中国代表前来陈述意见。
1919年1月28日,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向大会提出中国直接收回青岛的长篇申请,全面论述了中国收回青岛主权的正义要求。
然而大会迟迟不作决定。
这使得国民普遍对中国能够收回山东主权表示担忧,由当时的著名报刊《大公报》刊载的漫画和时评可见一斑。
从2月15日到5月5日的大公报漫画中几乎均能看出民众对失去中国在山东的主权的担忧和对外交代表团的疑虑。
2月15日,该报发表第一篇有关新闻漫画,题为《国外情形势将如此》。
在画上,“欧洲和平大会”专使的口中封着日本旗,暗示中国外交代表团必然被日本收买。
次日漫画题为《亲善目的》,描绘外国代表在交换青岛的情景。
4月1日的漫画题为《善吞》,一个日本人装束的魔术师口中吞入铁路,火车上写着“青岛胶济路”。
4月24日的漫画是《已成幻境》,寓意日本交还青岛无望。
5月2日的时评指出,意大利国务总理奥兰多因与威尔逊产生了争执而离开和会,引起了和会的波动。
可见,帝国主义在相互争夺利益的途中,渐渐暴露了其丑恶本质。
国内对于巴黎和会中青岛的处置已经对我国立场不再坚定,在担忧了太久之后,国家实力的低微弱小已经导致国民对国家未来方向的徘徊。
4月29日,美、英、法三国作出决定,同意将德国在山东及胶州湾的所有权利让与日本,在天下华人同声抗议的高潮中,北京政府屈于日本压力竟于5月31日及6月9日先后秘密向巴黎发出签字训令。
陆征祥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
4月30日,在没有经过中国代表同意的情况下,巴黎和会最高机构对山东问题做出最后裁决,承认了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即《凡尔赛和约》的第156、157、158条)。
至于日本须将山东权益交还中国的问题,日方只肯做口头承诺而反对在和约中明文规定,因此这三个条款对中国是极其不利的。
这样中国不仅没能收回山东的权利,反被日本帝国主义将它在山东的侵略用《凡尔赛和约》合法化。
中方代表在得知这一最后裁决后,在5月4日向和会提出了强烈抗议:“三国会议为了维持和会不至破裂,竟然以中国为殉葬品。
中国的命运因为渐入国联的缘故,反而要成为国联的利益交换品。
这种不信不义之处置,实在万难承认!山东为京津咽喉,山东不保,北京亦不可保,形势十分危岌。
”三、和会对青岛问题的处理引起五四运动的爆发在和会召开的过程中,当局政府与民众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大公报》于1919年4月28日报道说:“青岛问题有关各国共同管理之说传来本埠,一般人士引为国辱,人心大受刺激。
而当局赞同之,因其有利于维持东洋永久之和平。
”此时舆论的主调是抗议西方列强,抨击政府当局。
1919年5月2日,梁启超于《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说:“青岛者,中国领土也。
中国人不能有是,而德人有之。
中国不能攻是,而日人攻之,我国四万万之众,果何暇为德人攻之而为日人贺也?为德人悲,胶州湾之处分,实为世界问题,眈眈环视者,岂为日本?中国所自为者,唯当和平之时,努力以图保持自己之权利耳。
”梁启超等人的言论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观点,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舆论准备。
巴黎和会彻底暴露了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无理决定和当局的软弱,极大地震怒了中国人民。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国内的五四运动。
经过数月的酝酿,国内抗议浪潮终于在5月4日爆发,这是长期国内外矛盾累积的结果。
这场运动由学潮进而发展为全国性罢工罢市,从北京到上海、四川,都发起抵制日货风潮,并要求政府惩办国贼,要求外交得胜。
此时,舆论也完全倒向群众一方。
5月6日,《大公报》“北京特约通信”栏目发表《学界争青岛风潮之昨闻》,是对“五四运动”的首篇报道,对运动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日的漫画《努力瓜分》,画上五头牛在抢一只鸟,寓意主宰巴黎和会的五大国在觊觎青岛,表达了国人对西方列强的不满。
16日刊出漫画《坚不退让》反映民众坚决不放弃青岛主权的决心。
24日刊出《手腕外向,坐失断送》,画中人左手将“矿山”,右手将“铁路”送与外人,而一只穿西装者的手拿“鲁岛”(即青岛)来换,这是抨击当局对国家利益的出卖。
25日刊出的《闭门拒客,胡贪误国》画着驻外使馆,狐面人身的外交官在数外币,这幅漫画与胡政之从巴黎发来的通讯《外交人物之写真》相互呼应。
6月,随着抗议行动向全国波及,漫画也趋向密集,几乎每日都有刊登。
而在全国民众抗议下,当局不得不表明态度。
《大公报》6月25日发表《政府致巴黎专使电》,文中说,根据国内山东代表及人民之要求,政府发电报给巴黎专使,要力争山东问题。
可见,中国代表团最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很大程度是由于国内民众的愤怒和反抗。
迫于人民压力,北京政府被迫于6月7日释放被捕学生。
10日,罢免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的职务。
7月3日,《大公报》发表外电报道,中国代表团终未签字。
次日,总编辑胡政之也发来巴黎专电,说我国代表团“只得不签字”。
至此为止,可以看做是五四运动取得的胜利成果之一,也可以看出最后的结果是当局对人民作出妥协的群众议员的初步胜利。
至此,五四运动所提出的直接斗争目标基本得到实现。
四.巴黎和会前后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看到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到列强的欺压,我们必然会想,中国为什么会在列强面前受到如此欺压呢?哲学上说,意识影响行动,中国社会在外国人眼中的印象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对华政策,那么中国在外国人眼中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根据1919年《大公报》上的报道,以及一些外国主流报纸上的报道,我们不乏看到一些字眼:贫穷,战乱,饥荒,疾病,甚至中国人的大脖子病成了外国人眼中中国人的代名词。
弱国无外交,反映在现实中就是列强对我们的欺压。
据一月份的《大公报》披露:列强亦将向中国要求若干以为报也今中国可以博得列强诚意与注重者第一在飞出厘金,第二在严剿土匪和种种恶势事,而中国又常先谋国内之和平中国而不安静者试实其代表能在欧洲告成大功。
他们完全将中国视为可以随意谋取利益的场所。
而中国在他们眼中,同样是一个遍布“土匪与种种恶事”的国家,平定匪患,并不是真正维护中国社会安宁,而是更好牟取自身利益!社会混乱,更多的是由于统治阶级的统治黑暗,当时段祺瑞控制下的中国政府,对外献媚,对内镇压,控制舆论,全国上下无不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在外国人眼中,中国就是一个黑暗无能政府控制下的匪祸灾祸横行的混乱社会。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社会如此羸弱,那么中国人呢?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对中国人的性格感到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