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空调换热器设计计算

合集下载

热管换热器计算

热管换热器计算

热管换热器计算(2009-02-20 22:50:45)转载标签:热管换热器计算德天热管亚洲热管网热管换热器计算可用热平衡方程式进行计算,对于常温下使用的通风系统中的热管换热器的换热后温度,回收的冷热量也可用下列公式计算,由于公式采用的是显热计算,但实际热回收过程也发生潜热回收,因此计算值较实测值偏小,其发生的潜热回收可作为余量或保险系数考虑。

本文选自【亚洲热管网】热管换热器的计算:1. 热管换热器的效率定义η=t1-t2/t1- t3 (1-1)式t1、t2——新风的进、出口温度(℃)t3——排风的入口温度(℃)2.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一般已知热管换热器的新风和排风的入口温度t1和t3,取新风量L x 与排风量L P相等。

即L x = L P,新风和排风的出口温度按下列公式计算:t2=t1-η(t1-t3) (1-2)t4=t3+η(t1-t3) (1-3)t4——排风出口温度(℃)回收的热量Q (kW), 负值时为冷量:Q(kW)= L xρX C x(t2-t1)/3600 (1-4)式中L x——新风量(m3/h )ρx——新风的密度(kg/m3)(一般取1.2 kg/m3)C x——新风的比热容,一般可取1.01kJ/ (kg ·℃)。

3.选用热管换热器时,应注意:1)换热器既可以垂直也可以水平安装,可以几个并联,也可以几个串联;当水平安装时,低温侧上倾5℃~7℃。

2)表面风速宜采用1.5 m/s~3.5m/s。

3)当出风温度低于露点温度或热气流的含湿量较大时,应设计冷凝水排除装置。

4)冷却端为湿工况时,加热端的效率η值应增加,即回收的热量增加。

但仍可按上述公式计算(增加的热量作为安全因素)。

需要确定冷却端(热气流)的终参数时,可按下式确定处理后的焓值,并按处理后的相对湿度为90%左右考虑。

h2=h1- 36Q/ L×ρ (1-5)式中h1, h2——热气流处理前、后的焓值(kJ/kg);Q ——按冷气流计算出的回收热量(W);L ——热气流的风量(m3/h );ρ——热气流的密度(kg/m3)。

翅片式换热器的设计及计算

翅片式换热器的设计及计算

制冷剂系统翅片式换热器设计及计算制冷剂系统的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可以通过一系列实验关联式计算而得,这是因为在这类换热器中存在气液两相共存的换热过程,所以比较复杂,现在多用实验关联式进行计算。

之前的传热研究多对于之前常用的制冷剂,如R12,R22,R717,R134a等,而对于R404A和R410A的,现在还比较少。

按照传热过程,换热器传热量的计算公式为:Q=KoFΔtm (W)Q—单位传热量,WKo—传热系数,W/(m2.C)F—传热面积,m2Δtm—对数平均温差,CΔtmax—冷热流体间温差最大值,对于蒸发器,是入口空气温度—蒸发温度,对于冷凝器,是冷凝温度—入口空气温度。

Δtmin—冷热流体间温差最小值,对于蒸发器,是出口空气温度—蒸发温度,对于冷凝器,是冷凝温度—出口空气温度。

传热系数K值的计算公式为:K=1/(1/α1+δ/λ+1/α2)但换热器中用的都是圆管,而且现在都会带有肋片(无论是翅片式还是壳管式),换热器表面会有污垢,引入污垢系数,对于蒸发器还有析湿系数,在设计计算时,一般以换热器外表面为基准计算传热,所以对于翅片式蒸发器表述为:Kof--以外表面为计算基准的传热系数,W/(m2.C)αi—管内侧换热系数,W/(m2.C)γi—管内侧污垢系数,m2.C/kWδ,δu—管壁厚度,霜层或水膜厚度,mλ,λu—铜管,霜或水导热率,W/m.Cξ,ξτ—析湿系数,考虑霜或水膜使空气阻力增加系数,0.8-0.9(空调用亲水铝泊时可取1)αof—管外侧换热系数,W/(m2.C)Fof—外表面积,m2Fi—内表面积,m2Fr—铜管外表面积,m2Ff—肋片表面积,m2ηf—肋片效率,公式分析:从收集的数据(见后表)及计算的结果来看,空调工况的光滑铜管内侧换热系数在2000-4000 W/(m2.C)(R22取前段,R134a取后段,实验结果表明,R134a的换热性能比R22高)之间。

因为现在蒸发器多使用内螺纹管,因此还需乘以一个增强因子1.6-1.9。

10平方换热器换热量

10平方换热器换热量

10平方换热器换热量一、了解10平方换热器的基本概念10平方换热器,顾名思义,是指换热面积为10平方米的换热设备。

它广泛应用于暖通空调、化工、冶金、船舶等领域,主要用于实现两种流体间的热量交换。

通过10平方换热器,可以实现热量的传递,从而满足各种工艺过程和生产生活的需求。

二、分析10平方换热器的换热量计算方法10平方换热器的换热量计算公式为:Q=U*K*ΔT*A其中,Q表示换热量,U为热传导系数,K为换热器的传热系数,ΔT为两种流体的温差,A为换热面积。

三、探讨影响10平方换热器换热效果的因素1.换热器的设计:包括换热器的结构、材料、流速等因素,设计合理的换热器可以提高换热效果。

2.流体的性质:流体的性质直接影响换热过程,如比热容、粘度、密度等。

3.温差:温差越大,换热量越大,但过大的温差会导致热应力的产生,影响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4.换热器的清洁程度:清洁的换热器表面有利于热量的传递,而污垢会降低换热效果。

四、提供提高10平方换热器换热效果的建议1.优化换热器设计,提高传热系数K。

2.合理选择流体,以提高换热效率。

3.控制温差,避免过大的热应力。

4.定期清洗换热器,保持换热表面的清洁。

五、总结10平方换热器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局限优势:1.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

2.换热效率高,节能效果显著。

3.应用范围广泛,适应性强。

局限:1.换热面积较小,可能无法满足大吨位热负荷的需求。

2.设计和制造要求较高,成本相对较高。

3.清洁和维护较为繁琐,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

综上所述,10平方换热器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换热器的传热及阻力计算

换热器的传热及阻力计算

换热器的传热及阻力计算换热器是一种用于传递热量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工业生产、能源系统和空调系统等。

在设计换热器时,需要对其进行传热及阻力计算,以确保其正常工作和高效性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换热器的传热计算方法和阻力计算方法。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方法可以通过换热系数和传热面积两个方面来进行。

换热系数是一个反映传热效率的参数,可以通过实验测定或理论计算得到。

传热面积是指换热器内热量传递的表面积,可以通过换热器的几何形状和尺寸进行计算。

换热系数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理论计算和实验测定两种。

理论计算方法是根据换热过程涉及的热力学和流体力学原理,利用换热器材料的导热性能、流体的物性参数和流体速度等来计算换热系数。

而实验测定方法则是通过实验室或现场实测来确定换热系数。

常见的实验测定方法有柱式法、风洞法、加热线法和表面平均温度法等。

传热面积的计算方法则根据具体的换热器结构形式来进行。

换热面积的计算需要考虑换热器的传热面的几何形状、尺寸和布置等因素。

根据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可以选择适当的换热器结构,如管壳式、板式、管翅片式、环型或螺旋板式等,并根据具体结构进行面积计算。

阻力计算是指换热器在工作过程中对流体流动产生的阻力进行估算。

对流体流动的阻力计算需要考虑流体的运动状态、流量和流速等因素。

阻力计算可以通过实验测定或理论计算来进行。

实验测定方法包括风洞法、压差容器法和管道试验法等,其中风洞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理论计算方法则根据流体流动的基本原理和方程来进行,如伯努利方程、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等。

在进行换热器的阻力计算时,需要考虑流体的性质、流动状态和流道的几何形状等因素。

一般来说,流体的阻力与其粘度、密度、流速和流体的流动形式等有关。

流体的流动形式可以分为层流和紊流两种,其阻力特性也有所不同。

通常情况下,层流和紊流的阻力可以通过一系列经验公式或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和估算。

除了传热计算和阻力计算,还需要对换热器进行性能评估和优化设计。

换热器换热效率计算.doc

换热器换热效率计算.doc

换热器换热效率计算.doc
换热器分析评估换热器性能通常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对数平均温差,缩写为LMTD,另一种是有效性NTU方法,用ε-NTU表示。

同时,通过定义换热器的效率,可以考虑另一种通用方法作为分析换热器性能的方法。

该标准显示了热交换器与其最佳和最理想的设计点有多远,以及达到此所需状态需要多少变化。

换热器效率的定义
使用实心壁的不同温度的两种流体之间的热交换过程发生在各种工程应用中。

实现这种交换的工具是热交换器。

一些应用,如空调、发电、废热回收和化学加工使用这种装置。

换热器工作的基础是热流体在温度为T时进入换热器,其热容量为C。

同样,热容量为C 的冷流体进入温度为t ;与此同时,热流体失去热量,其温度降至T。

它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以将其温度升高到t 并在该温度下离开热交换器。

通常,热交换效率定义为在最佳情况下,实际情况下传递的热量与理想情况下的热量之比。

板式换热器设计选型计算方法和步骤

板式换热器设计选型计算方法和步骤

板式换热器设计选型计算方法和步骤板式换热器是一种常用的热交换设备,用于将热量从一个流体传递到另一个流体,常用于工业生产和暖通空调系统等领域。

在进行板式换热器设计的时候,需要进行选型计算,确保选用适合的设备。

以下是板式换热器设计选型计算的方法和步骤。

1.确定换热要求:在进行选型计算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换热器的换热要求。

需要确定的参数包括热量传递量、流体的流量及温度等。

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可以计算出所需要的传热面积。

2.确定流体性质:在进行选型计算之前,需要明确流体的物理性质,如密度、比热容、导热系数等。

这些参数将用于计算换热器的传热系数以及流体流量。

3.确定换热器类型:根据实际需求和换热要求,确定适合的换热器类型。

常见的板式换热器类型包括波纹板式换热器、平板式换热器和多馏分板式换热器等。

4.计算换热面积:根据给定的热量传递量和流体的物理性质,可以计算出所需的传热面积。

传热面积的计算公式为:A=Q/(U·ΔTm),其中Q 为热量传递量,U为整体传热系数,ΔTm为全平均温差。

5.确定流体侧压降:计算流体在板式换热器内的压降,确保流体正常流动。

可以使用经验公式或流体力学计算方法来进行压降的计算。

6.选择合适的传热板:根据流体的流动性质和换热要求,选择合适的传热板。

传热板的选择应考虑其传热效果、耐腐蚀性、结构强度等因素。

7.确定板片数量:根据计算得到的传热面积和板片的面积,可以计算出所需的板片数量。

板片数量的选择应根据实际运行要求来确定,以确保换热器具有足够的传热面积。

8.确定板片间距和通道宽度:根据流体的流量和换热要求,确定板片间的间距和通道的宽度。

这些参数将影响流体的流速、压降以及换热效果。

9.进行换热器的设计绘图:根据以上计算结果,进行换热器的设计绘图。

绘图应包括换热器的尺寸、管道连接方式、流体进出口位置等详细信息。

10.进行换热器的性能验证:进行换热器的性能验证和参数调整,确保设计的换热器符合实际使用要求。

空调翅片管换热器设计计算

空调翅片管换热器设计计算

℃℃℃℃℃℃℃kg/s kJ/kgkJ/kg采用平均温差法,首先计算风量和风速,然后据此计算换热器的尺寸,再算出换热器的传热对数平均温差θ计算:冷凝器热负荷:翅片管簇结构参数选择与计算外径*底壁厚*齿高设计传热管的规格:(内螺纹铜管)mm mm mm℃KPa2112ln a a m ka k a t t t t t t θ-=--1013.0000干空气比热容J/(㎏.K )查干空气物理性质表0.0271热导率λf W/(m.K)0.0000运动粘度m2/s 1.0950空气平均密度ρf ㎏/m31726.0544所需要的风量计算结果m3/h计算空气侧换热系数24.0000每个换热器管列数0.7400单管有效长度B m 0.3048单个换热器高度 H m 10.3792换热器总外表面积L m22.1257迎面风速m/s 5.4333最小截面流速m/s41.0000沿气流方向的肋片长度mm 2.3382当量直径mm17.5346长径比730.1311空气雷诺数Re查《小型制冷装置设计指导》表3-18、3-19,用插入法得空气流过平套片管的叉排管簇时空气侧换热系数:计算制冷剂侧换热系数翅片效率203.0000铝的热导率94.9293m a0空气侧换热系数1.7162ρ1.8236ρ'0.0037h'm则外表面效率0.383091.46740.3364f ν(12a a pf f kv t t C Q q -=ρa g V w HB=ε/max g w w =mm s n L 4.252=⨯=-+---=)((211ff b f f b eq s d s s d s d δδ=-eqd L (')'f th mh mh η=)/(203K m f ∙=λ(')'f th mh mh η=bfbffaaaa++=ηη查文献[小型制冷装置设计指导]表3-11,R22在tk=47℃的物性集合系数B=1337.57,氟利昂在管内凝结的表面传热系数为:2592.7(47-twi)“-0.25忽略薄壁铜管热阻及管与翅片间的接触热阻,则根据热平衡有试凑法解得管壁面温度 44.7℃,故铜管内表面传热系数2105.4000(25.0555.0-=iki tBdα)(000fw k i ki a a t t a a =-ηkWkW℃尺寸,再算出换热器的传热系数,校验传热面积是否足够管排方式等腰三角形叉排排列外径*底壁厚*齿高δfmm 平板形铝制套片s1mmmm mm沿气流方式mm mm mm m2/mm2/mm2/m m2/m m2/m 2.02++=f o b d d δ24.022.0⨯-+=o i d d 212()24b f fs s d a s π-⨯=ff f f b b s s d a δδπ+-=)(ii d a π=2/)(b i m d d a +=πiof a a =βbf of a a a +=06.15.20)1.06.1()4.75.20()()(11=⨯-⨯-=-⨯-=ff f b s s s d s δε查干空气物理性质表肋片/当量直径th(mh')mh')(12a a pf f kv t t C Q q -=ρa g V w HB=ε/max g w w =mms n L 4.252=⨯==-+--⨯-⨯=-+---=1.06.14.75.20)1.06.1()4.75.20(2))((211ff b f f b eq s d s s d s d δδ=-eqd L ==feqamx ef d w R ν1.1)(⨯=meqnefe aofd L R d c λψαff a m δλ02='('1)(10.35ln ')2bd h ρρ=-+1bs d ρ=' 1.27ρ=bfbf aa++η性集合系数B=1337.57,2592.7891()25.025.055---wi k it t Bd)()000m w f wt t a a -=η=ki a角形叉排排列212()24b f fs s d a s π-⨯=5991.06.15.0)1.06.1()4.7=⨯-⨯。

空调外机风冷冷凝器换热计算

空调外机风冷冷凝器换热计算

空调外机风冷冷凝器换热计算
空调外机的风冷冷凝器是空调系统中承担冷凝热量的关键部分,其换热量的计算可以根据传热原理和热力学公式进行估算。

下面是计算空调外机风冷冷凝器换热量的一般步骤:
1. 确定空气和制冷剂的物性参数:需要获得空气和制冷剂的温度、压力、比热等物性参数。

2. 确定换热方式:根据空气和制冷剂的物性参数,判断冷凝器的换热形式,包括强制对流、自然对流或辐射换热等。

3. 确定换热区域和表面积:根据具体的外机设计和材料参数,确定冷凝器的换热区域和表面积。

4. 计算换热传递系数:根据换热方式和表面特性,计算换热传递系数。

对于强制对流换热,可以使用对流换热公式,如
Nu=0.023*Re^0.8*Pr^0.33;对于自然对流换热,可以使用格拉斯霍夫公式,如Nu=0.54*Gr^0.25。

5. 计算单位面积上的换热量:根据换热传递系数和温差,计算单位面积上的换热量,如Q=A*h*(T1-T2),其中Q为换热量,A为冷凝器的表面积,h为换热传递系数,T1和T2为空气和
制冷剂的温度差。

6. 计算总的换热量:根据冷凝器的总表面积,通过乘以单位面积上的换热量来计算总的换热量。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计算步骤只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思路,并且计算的准确性还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例如空气速度、管路设计、换热器材质等。

因此,实际工程中需综合考虑并结合具体条件进行换热计算。

板式换热器知识讲解及换热计算

板式换热器知识讲解及换热计算

定义与工作原理定义板式换热器是一种高效、紧凑的换热设备,由一系列金属板片组成,板片之间形成狭窄的流道,冷、热流体在板片两侧流动,通过板片进行热量交换。

工作原理板式换热器利用板片之间的流道,使冷、热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实现热量交换。

热量通过板片传导,从高温流体传递给低温流体,或从低温流体吸收热量传递给高温流体。

结构组成及特点结构组成板式换热器主要由框架、板片、密封垫片、压紧装置等部分组成。

其中,框架用于支撑和固定板片;板片是换热的主要部件,通常由不锈钢、钛合金等材料制成;密封垫片用于防止流体泄漏;压紧装置用于将板片压紧在框架上,保证换热器的密封性能。

特点板式换热器具有结构紧凑、换热效率高、占地面积小、维护方便等特点。

此外,板式换热器还具有多种板片组合方式,可适应不同流体的换热需求。

应用领域与发展趋势应用领域板式换热器广泛应用于供暖、空调、化工、食品、医药等领域。

在供暖领域,板式换热器可用于集中供暖系统中的热交换;在空调领域,可用于中央空调系统中的冷却和加热;在化工领域,可用于各种化工流程中的热量回收和温度控制。

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要求的提高,板式换热器将朝着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研究者将不断优化板片结构和材料,提高换热效率和耐腐蚀性;另一方面,将加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实现板式换热器的远程监控和智能控制,提高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温度、热量和热能的概念及其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表述和意义热力学系统、边界、工质和热源的定义01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传热方式的特点和区别02传热过程的基本定律和传热系数的概念03影响传热系数的因素和提高传热效率的方法流体的物理性质和流动状态流体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流体在管道中的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流体力学基础根据工艺要求确定所需换热量,考虑热损失和传热效率等因素。

换热量根据工艺要求确定进出口温度,考虑热媒性质和传热温差等因素。

进出口温度根据工艺要求确定允许的压力降,考虑流体性质和换热器结构等因素。

换热器(表冷器)如何设计

换热器(表冷器)如何设计

概述本规范描述了组合式空调机组的设计参数、性能要求、设计工况及各元件设计和选型方法。

组合式空调机组基本型号有24个,功能段包括混合段、初效过滤段、中效过滤段、表冷段、热盘管段、电加热段、各种加湿、风机段、消声段等二十余种功能段。

组合式空调机组的长、宽、高是按模数进行设计,标准规定:1M=158mm,基本命名方式为:MKZXXXX,前两为数字表高度上的模数,后两位表示宽度上的模数,尺寸的计算方法为:L=XX*158+50(70)(面板厚度为30mm时取50,面板厚度为50mm时取70)。

组合式空调机组的具体命名方法可参阅组合式空调机组产品分类与型号命名(QMZ-J20.011-2007)组合式空调机组的基本设计工况:混合段、初效过滤段、中效过滤段、表冷段、热盘管段、电加热段、加湿段、风机段、消声段等进行自由组合,对空气的进行处理,满足客户对空气洁净度和舒适度、环境噪声的需求。

第一章换热器设计计算方法换热器用来实现空气与热源载体——水进行能量交换的设备,是空调末端产品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

主要构件有进出水管、集水管、铜管、翅片、U型管、端板等,下面主要介绍表冷器大小、翅片形式、铜管大小等的选择,其结构上的知识不做介绍。

我们公司换热器的命名方法:换热器的中文名称加三个主参数,即:换热器 M*N*L,M表示换热器厚度方向铜管排数,N表示换热器高度方向的铜管数,L表示换热器有效长度(即换热铜管长度),如:换热器 4*20* 1500,表示4排换热器,高度方向有20根管,换热器铜管的有效长度为1500。

换热器的其他构件相关尺寸都是以这三个基本参数为依据换算而来。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B238.tmp.png换热器的的系列代号方法如下:完整的换热器的表示方法如下:MK.HRQ3Z 换热器M×N×L(换热器系列部件图样代号及名称)MK.HRQ3Z 换热器8×24×2015(换热器系列部件图样代号及名称)表示换热管规格为φ16、总水管通径为DN65(3型管)、8排(M=8)换热管、每排管数为24(N=24)、换热器迎风面长度或换热管有效长度为2015mm(L=2015)的左式换热器。

换热器选型参数

换热器选型参数

4、管壳式换热器结构特点: 总的优点: <1>、耐压能力高,一般可达6.4MPa. <2>、耐温能力高,设计温度可达450℃ 各种换热器特点 : <1>、浮头式: 优点: a.管束可抽出,清洁方便. b.介质之间不受温度限制. c.可用于结垢比较严重的场合. d.可用于管程易腐蚀的场合.
缺点: a.小浮头容易发生内漏. b.金属用量较大,成本高. c.结构复杂. <2>固定管板式: 优点: a.不易内漏. b.节省材料,成本低. c.有效换热面积大. 缺点: a.壳体壁温与管子壁温一般应小于50℃ , 否则需加膨胀节.
4、板式换热器优点: <1>、传热系数高:是管壳式换热器的 3~5倍. <2>、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 <3>、对数平均温差大,可采用纯逆流形 式.温差修正系数最大. <4>、末端温差小,可达1~2 ℃. <5>、维护、检修方便. 5、板式换热器缺点: <1> 、耐压能力较低,由结构原因决定. <2>、耐温能力受垫片材质限制. <3>、含固体纤维状物料易堵塞.
7、板式换热器垫片 我公司现有:丁晴、三元乙丙(高温)、 氟橡胶. <1>、丁晴:N主要用于油类、水、卫生 级、食品级. <2>、三元乙丙:E用于水、蒸气、碱、 盐. <3>、氟橡胶: F用于硫酸等酸类介质. 8、板式换热器板片: <1>、板片厚度δ =0.5~0.7mm. <2>、材质:304、316L、321、Ni、Ti、 HAC等
2、螺旋板型号的表示方法:(标准的规定) (1)换热器型号的表示方法由字母和数字组 成,其方法如下:

北京某数据机房空调通风设计

北京某数据机房空调通风设计

北京某数据机房空调通风设计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北京某数据机房的暖通空调设计,包括冷源、空调水系统、空调风系统、节能环保的设计。

关键词:双冷源 CDM板换单元蓄冷罐免费制冷双供双回路水系统1项目信息1.1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北京市某高新技术创新基地。

地上共2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22米。

数据中心级别:B级。

1.2室外计算参数: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3.5℃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26.4℃通风室外计算温度29.7℃室外平均风速2.1m/s大气压力1000.2hPa冬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9.9℃空调室外计算相对湿度44%通风室外计算温度-3.6℃室外平均风速2.6m/s大气压力1021.7hPa1.3室内设计参数注:根据《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17,主机房应维持正压,主机房与其它房间、走廊的压差不宜小于5 Pa,与室外静压差不宜小于10 Pa。

考虑到数据机房内平时无人值守,新风量按照换气次数1次/h计算。

2空调设计2.1 冷源配置本项目为根据房间使用功能,设置不同的空调形式。

后勤及服务用房(公共走廊、监控间,展示厅,卫生间等)面积约1000平米,采用多联机空调系统。

属于常规的空调系统,本文不再进行详述。

核心机房(计算机房、数据中心、变配电房、电池间等)面积约6000平米,制冷主机采用N+1冗余,选用5台制冷量为1406.8KW(400冷吨)变频螺杆式冷水机组,四用一备。

供电中断时,电子信息设备由不间断电源系统(UPS)设备供电,此时空调冷源由蓄冷装置提供。

本项目有连续供冷需求,连续供冷由储冷罐、冷冻水泵和房间行间级空调器保证,储冷罐的蓄冷量可保证主机房正常运行15分钟。

2.2 冷源设计本项目数据机房机柜采用双冷源设计,即风冷、液冷联合供冷方式。

风冷部分:高性能机柜内服务器的风冷散热部分采用行间级空调器制冷。

液冷部分:高性能机柜内服务器的液冷散热部分采用液冷制冷系统,机柜液冷散热通过水管与CDM板换单元一次侧连接,CDM板换单元二次侧接室外闭式冷却塔。

翅片式换热器的设计及计算

翅片式换热器的设计及计算

制冷剂系统翅片式换热器设计及计算制冷剂系统的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可以通过一系列实验关联式计算而得,这是因为在这类换热器中存在气液两相共存的换热过程,所以比较复杂,现在多用实验关联式进行计算。

之前的传热研究多对于之前常用的制冷剂,如R12,R22,R717,R134a等,而对于R404A和R410A的,现在还比较少。

按照传热过程,换热器传热量的计算公式为:Q=KoFΔtm (W)Q—单位传热量,WKo—传热系数,W/(m2.C)F—传热面积,m2Δtm—对数平均温差,CΔtmax—冷热流体间温差最大值,对于蒸发器,是入口空气温度—蒸发温度,对于冷凝器,是冷凝温度—入口空气温度。

Δtmin—冷热流体间温差最小值,对于蒸发器,是出口空气温度—蒸发温度,对于冷凝器,是冷凝温度—出口空气温度。

传热系数K值的计算公式为:K=1/(1/α1+δ/λ+1/α2)但换热器中用的都是圆管,而且现在都会带有肋片(无论是翅片式还是壳管式),换热器表面会有污垢,引入污垢系数,对于蒸发器还有析湿系数,在设计计算时,一般以换热器外表面为基准计算传热,所以对于翅片式蒸发器表述为:Kof--以外表面为计算基准的传热系数,W/(m2.C)αi—管内侧换热系数,W/(m2.C)γi—管内侧污垢系数,m2.C/kWδ,δu—管壁厚度,霜层或水膜厚度,mλ,λu—铜管,霜或水导热率,W/m.Cξ,ξτ—析湿系数,考虑霜或水膜使空气阻力增加系数,0.8-0.9(空调用亲水铝泊时可取1)αof—管外侧换热系数,W/(m2.C)Fof—外表面积,m2Fi—内表面积,m2Fr—铜管外表面积,m2Ff—肋片表面积,m2ηf—肋片效率,公式分析:从收集的数据(见后表)及计算的结果来看,空调工况的光滑铜管内侧换热系数在2000-4000 W/(m2.C)(R22取前段,R134a取后段,实验结果表明,R134a的换热性能比R22高)之间。

因为现在蒸发器多使用内螺纹管,因此还需乘以一个增强因子1.6-1.9。

板式换热器选型计算的方法及公式

板式换热器选型计算的方法及公式

板式换热器选型计算的方法及公式(1)求热负荷Q7 \Q=G .p.C p.A t(2)求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 \12=t 1+ Q /G . p.C P(3)冷热流体流量\G = Q /p.C P . (t2-t1\(4)求平均温度差△ tm△ tm=(T1 -t2)-(T2-t1)/In(T1-t2)/(T2-t1)或厶tm=(T 1 -t2)+(T2-t1)/2(5)选择板型若所有的板型选择完,则进行结果分析。

(6)由K值范围,计算板片数范围N min , N maxN min = Q / Kmax . △ tm . F P . BN max = Q / Kmi n . △ tm . F P . B(7)取板片数 N (N min<N<N max )若N已达N max,做(5)。

(8)取N的流程组合形式,若组合形式取完则做( 7 )。

(9)求 Re, NuRe = W . de / vNu =a1. Re a2. Pr a3(10)求a, K传热面积Fa = Nu .入/ deK= 1 / 1/3h+1/a c+ Y+Y+ 3 乃F= Q /K . △ tm . B(11)由传热面积F求所需板片数NNNN = F/ Fp+ 2(12)若 NV NN 做(8)o(13)求压降△ pEu = a 4. Re a5△ p = Eu . P.W 2•巾(14)若厶p > △允,做(8);若厶p w △允,记录结果,做(8)o注:1.( 1 )、( 2)、( 3)根据已知条件的情况进行计算。

2 •当T1-t 2=T2-t 1 时采用△ tm = (T 1 -t2)+(T2-t1)/23 •修正系数B—般〜。

4 .压降修正系数巾,单流程巾度=1~,二流程、三流程巾=~,四流程巾=5. a i、a2、a3、a4、a5 为常系数。

选型计算各公式符号的意义及单位板式换热器的优化选型1平均温差厶tm从公式Q= 心tmA,^tm= 1/A/ A (t1 —12 ) dA中可知,平均温差△ tm是传热的驱动力,对于各种流动形式,如能求出平均温差,即板面两侧流体间温差对面积的平均值,就能计算出换热器的传热量。

空气换热器计算公式

空气换热器计算公式

空气换热器计算公式
空气换热器(AHU)计算公式是一种重要的室内热环境工程技术,用于控制室内热环境,
以保持空气的平衡湿度和温度和质量。

空气换热器计算公式是通过室内负荷和空调系统热
源提供的设计环境温度范围来计算空气换热器相关参数的公式。

空气换热器计算公式的算法思路包括:a)首先,根据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判断室内需
求温度是否为冷却温度和加热温度,并计算出温度范围;b)其次,计算出室外机组容许
室内空气温度幅度,即Tc = (Tj-Ts)-(Tj+Ts);c)第三,计算得出室内回风温度Tb,室外
机组回风温度Ta,通过将它们放入室外机组和室内机组空调计算公式中,计算得出以下
截面比率:$ _{A C, Box} / _{A C, Out} = _{V Box} / _{V Out}$;d)最后,根据截面比率计算
出空气的容量(Q),得到最终的热量交换系数、空气能动性参数和热劣
室内机组回风温度(Qb)。

空气换热器计算公式是室内环境控制技术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于计算空气的容量、热量交换系数、空气能动性参数和热劣室内机组回风温度。

通过空气换热器计算公式,可以实现室内空气湿度平衡、温度调节和空气质量的控制,从而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和
室内温度的控制效果。

换热器的容量计算公式

换热器的容量计算公式

换热器的容量计算公式换热器是一种用于热交换的设备,它能够将热量从一个流体传递到另一个流体,常见的应用包括工业生产、供暖系统和空调系统等。

换热器的容量是指其能够传递的热量大小,换热器的容量计算公式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工程师和设计师确定所需的换热器尺寸和性能参数,从而确保设备能够满足实际工程需求。

换热器的容量计算公式通常基于传热原理和流体力学原理,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换热器容量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1. 热传导方程。

热传导方程是描述热量传递过程的基本方程,对于换热器的容量计算来说,热传导方程可以用来确定换热器内部的温度分布和热量传递速率。

热传导方程通常包括传热系数、温度差和换热器表面积等参数,其一般形式为:Q = U A ΔT。

其中,Q表示热量传递速率,U表示传热系数,A表示换热器的有效传热面积,ΔT表示流体的温度差。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换热器的容量,从而确定所需的换热器尺寸和性能参数。

2. 换热器效率公式。

换热器的效率是指换热器实际传递的热量与理论上最大可传递热量之间的比值,通常用ε表示。

换热器的效率公式可以用来评估换热器的性能,并帮助确定所需的换热器容量。

换热器的效率公式一般形式为:ε = (T1 T2) / (T1 T0)。

其中,T1表示热源的温度,T2表示冷却剂的温度,T0表示环境温度。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换热器的效率,从而确定所需的换热器容量。

3. 换热器传热面积计算公式。

换热器的传热面积是指换热器内部用于传递热量的表面积,通常用A表示。

换热器的传热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用来确定所需的换热器尺寸和性能参数。

换热器的传热面积计算公式一般形式为:A = Q / (U ΔT)。

其中,Q表示热量传递速率,U表示传热系数,ΔT表示流体的温度差。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所需的换热器传热面积,从而确定换热器的容量。

4. 换热器的传热系数计算公式。

换热器的传热系数是指单位面积内传热量与温度差之比,通常用U表示。

交叉流向空气板式换热器计算

交叉流向空气板式换热器计算

交叉流向空气板式换热器计算交叉流向的空气板式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热交换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舒适空调系统中。

它通过交叉流动的热媒和空气之间的传热,实现热量的传递和调节。

下面我将以人类的视角,向您描述一下交叉流向空气板式换热器的运行原理和应用。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交叉流向空气板式换热器的结构。

它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金属板组成,板与板之间通过密封垫片隔开,形成一条条狭窄的通道。

热媒流经其中的一个通道,而空气则通过另一个通道流动。

当热媒和空气交叉流动时,热量会从热媒传递到空气中,从而实现换热的目的。

在交叉流向空气板式换热器中,热媒和空气是分别在两个不同的通道中流动的。

这种结构设计使得热媒和空气之间的传热效果更加高效。

当热媒经过通道时,会释放出热量,而空气则通过相邻的通道,吸收了这部分热量。

这种交叉流动的方式可以增大传热表面积,提高传热效率。

交叉流向空气板式换热器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的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适用于安装在有限空间的场所。

其次,由于热媒和空气是分别在两个通道中流动的,所以它们之间几乎没有直接接触,可以避免交叉污染的问题。

此外,由于板式换热器的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扩展或减少,提高了设备的灵活性和适用性。

交叉流向空气板式换热器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工业生产中,它常用于加热、冷却和蒸发等过程中的热量传递。

在舒适空调系统中,它常用于室内外空气的换热,以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此外,交叉流向空气板式换热器还可以应用于食品加工、化工、能源等领域,满足不同行业的热量传递需求。

总结一下,交叉流向空气板式换热器是一种高效、紧凑的热交换设备,通过交叉流动的热媒和空气之间的传热,实现热量的传递和调节。

它具有结构紧凑、传热效率高等优点,并在工业生产和舒适空调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描述,您能对交叉流向空气板式换热器有更深入的了解。

板式换热器选型计算的方法与公式

板式换热器选型计算的方法与公式

板式换热器选型计算的方法及公式(1)求热负荷QQ=G.ρ.CP.Δt(2)求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t2=t1+ Q /G .ρ .CP(3)冷热流体流量G= Q / ρ .CP .(t2-t1(4)求平均温度差ΔtmΔtm=(T1-t2)-(T2-t1)/In(T1-t2)/(T2-t1)或Δtm=(T1-t2)+(T2-t1)/2(5)选择板型若所有的板型选择完,则进行结果分析。

(6)由K值范围,计算板片数范围Nmin,NmaxNmin = Q / Kmax .Δtm .F P .βNmax = Q / Kmin .Δtm .F P .β(7)取板片数N(Nmin≤N≤Nmax )若N已达Nmax,做(5)。

(8)取N的流程组合形式,若组合形式取完则做(7)。

(9)求Re,NuRe = W .de / νNu =a1.Re a2.Pr a3(10)求a ,K传热面积Fa = Nu .λ/ deK =1 / 1/a h+1/a c+γc+γc+δ/λ0F = Q /K .Δtm .β(11)由传热面积F求所需板片数NN NN= F/ Fp + 2(12)若N <NN ,做(8)。

(13)求压降Δp Eu = a 4.Re a5Δp = Eu .ρ.W 2.ф(14) 若Δp >Δ允 ,做(8); 若Δp ≤Δ允 ,记录结果 ,做(8)。

注: 1.(1)、(2)、(3)根据已知条件的情况进行计算。

2.当T 1-t 2=T 2-t 1时采用Δtm = (T 1-t2)+(T2-t1)/23.修正系数β一般~。

板式换热器的优化选型1 平均温差△tm从公式Q=K△tmA,△tm=1/A∫A(t1-t2)dA中可知,平均温差△tm是传热的驱动力,对于各种流动形式,如能求出平均温差,即板面两侧流体间温差对面积的平均值,就能计算出换热器的传热量。

平均温差是一个较为直观的概念,也是评价板式换热器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房空调换热器设计计算
已知条件:
冷却媒介为纯水,冷却对象为湿空气。

换热器为套片式管翅式换热器,铜管选为内螺纹铜管,翅片选为平片开窗片。

设计换热能力Q=40kw ,管程水进口t 1=12℃,管程水出口t 2=17℃;
壳程进口空气t 3=23℃,湿度φ=50%,风量H=12000m 3/h=3.33m 3/s 。

换热形式为交叉换热。

箱体尺寸,长2000mm ,宽600mm ,深300mm 。

纯水的c=4.2×103J/(kg.K )
试计算换热面积、换热器形式等。

计算步骤:
管程换热温差为△t=t 2-t 1=5℃;
根据公式Q=mc △t 得m 水=)
12(t t c Q =1.9kg/s ; 查得
通过查得壳程进口比焓值h 1=45.476kj/kg 。

比容c=0.825m 3/kg
则壳程空气质量流量为m 空=C
H =3.3/0.825=4.04kg/s ; 根据公式Q=m (h1-h2)得h 2=h 1-空
m Q =45.476-40/4.04=45.476-9.9=35.576kj/kg 假定出口干球为t 2=19℃,则通过出口焓值查的出口状态参数如下:
出口相对湿度47.1%,干球19℃
则对数平均换热温差△t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