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之穴位按摩共56页
最全按摩穴位~PPT课件
![最全按摩穴位~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f4ff814e2bd960590c677d8.png)
• 2、失眠
19
穴位按摩在护理中的应用
• 极泉穴 • 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 心律不齐
20
穴位按摩在护理中的应用
• 曲池穴 • 位于肘横纹外侧端, • 屈肘, • 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 治疗湿疹
21
穴位按摩在护理中的应用
• 足三里穴
•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 • 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25
穴位按摩在护理中的应用
• 太冲穴 • 位于足背侧, • 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 1、缓解不良情绪 • 2、养护肝脏
26
穴位按摩在护理中的应用
• 涌泉穴
• 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 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 • 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 1、治疗上火
30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1
13
穴位按摩在护理中的应用
• 曲骨穴 • 位于腹下部耻骨联合 • 上缘上方凹陷处。 • 治疗尿频尿急
14
穴位按摩在护理中的应用
• 劳宫穴
• 位于手掌心, • 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 • 握拳屈指时, • 位于中指和无名指指尖处。
• 降心火
15
穴位按摩在护理中的应用
• 鱼际穴 • 位于第1掌骨中点桡侧, • 赤白肉际处。 • 哮喘
• 2、养肾补肾
27
穴位按摩在护理中的应用
• 申脉穴 • 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位, • 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 • 晨起养生法
28
穴位按摩在护理中的应用
• 太白穴 • 位于足内侧缘, • 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 1、排解疲乏无力 • 2、脂肪肝
非常全面的穴位按摩大全,经常对症按摩促健康
![非常全面的穴位按摩大全,经常对症按摩促健康](https://img.taocdn.com/s3/m/dd7edfa0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9e.png)
非常全面的穴位按摩大全,经常对症按摩促健康中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
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著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
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
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
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现在医学研究也证明,通过穴位的针灸按摩等等,是有较好的医疗效果的。
下面介绍一下常用的健康按摩穴位与方法。
欢迎关注我们并发私信:康复资料,将获得我们153份康复资料与糖尿病康复电视剧链接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片1、按摩穴位治感冒选穴:太阳,迎香,头维,风池;大椎;合谷,鱼际,尺泽,曲池等穴:1) 啄法用剑指啄击大椎穴;2)揉按法(一般经 2—3 次治疗后即可痊愈.如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可配合抗生素治疗) :(1)用两手拇指指腹同时揉按同侧风池,头维穴.(2)用两手拇指指腹分别揉按对侧尺泽, 曲池, 鱼际, 合谷穴. 先左侧后右侧.(3)用两手示指指腹同时揉按同侧太阳,迎香穴. 注:注意保暖,勿使再受寒邪,不要过度疲劳;多饮开水,少吃油腻食物.2、眼疲劳指按保健法1) 轻闭双目, 用中指按住上眼皮向上轻提, 5 次;2) 用中指将下眼窝做 (承) 向下轻按 5 次. 做完上述动作后再用左右手的中指, 从左右外眼角向太阳穴推按, 至太阳穴后再向耳边按去,反复做 3-5 次;3)闭上双眼,用中指肚按在眼球上, 轻轻按10 分钟即可. 这时你会感到眼睛的疲劳立刻消除,此法对眼睛也有一定保健作用.3、眼部按摩美容面部皮肤都是有一定纹理的, 正确的按摩手法则可促进肌肤对精油/眼霜的吸收,从而预防和减少皱纹.首先在眼睛四周点上薄薄的一层精油,然后按内眼角, 上眼皮,眼尾,内眼角的顺序轻轻按摩,直至肌肤完全吸收.在按摩过程中,轻压眼尾,下眼眶,眼球,你会感到格外舒服.对眼部皮肤进行适当地按摩.同时配合按压眼周的穴位如攒竹,晴明,丝竹空,瞳子髎等.眼部按摩时必须注意手法要轻柔和缓,按照眼部肌肉的分布在眼周作圆弧状滑动,以促进眼部皮肤的血液循环.4、眼部不适——眼睛痛与头痛1)天柱:后颈部中央发际线上 5 分旁开 1 寸 5 分,两侧粗大肌肉的近旁处. 主治病征:颈椎酸痛,睡扭了脖子(落枕) ,五十肩,高血压,目眩,头痛,缓解眼睛疲劳等.该穴道是治疗头部,颈部,脊椎以及神经类疾病的重要首选穴之一, 本站有关此穴道的指压法列举如下:按摩治疗肩膀肌肉僵硬,酸痛,治疗疼痛, 麻痹等后遗症,治疗宿醉,穴道指压法治疗忧郁症等.以不会感到疼痛的力度, 用大拇指使力按压此穴,同时大口吐气.重复此动作 5 次;2)风池(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 使用与天柱穴同样的方法刺激该穴位.眼睛感到疲倦时,可指压太阳穴.主治疾病为:头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颈部酸痛,落枕,失眠,宿醉;3)太阳(眉梢和外眼角的中间向后约1 寸凹陷处)主治病症:头痛,偏头痛, 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将食指的指尖固定于该穴位上,用画圆圈的方式,以不会感到疼痛的力度,稍加用力按压,连续按压10 秒钟后,再放松 10 秒钟.重复 3 次;5、按摩使头脑清晰脑部功能迟钝,工作效率降低,是由于脚部活动不足而产生血液循环停滞.由于脚部运动,脚部肌肉通过筋纺锤,将刺激送抵脑干部的网样体,使新皮质的脑细胞活泼,因此便能除去脑内淤血,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例如右脚与静脉有关,它使由胸部上行的血液顺畅,左脚和动脉有关,它使由头部到脚尖等全身血液顺畅,如脚冷或因运动不足而使脚部肌肉硬化,则会头晕眼花.当我们考虑问题时也会不知不觉的在屋中踱来踱去,所以为了使头脑清醒,必须指压脚部.自古就有各种锻炼脚部的健康法,指压脚心不着地处的'踏青竹' (踏青竹是日本很久以前就有的健身法.让双脚在竖着劈开的竹子上来回地踩,以刺激脚底板.要锻炼头部, 首先要锻炼脚部, 足部疲劳的时候,踏青竹十分钟, 对消肿非常有用. 1)指压'踏青竹' (位于脚心不着地处)和'踏青竹'十分钟,可使头脑清醒, 并对消肿非常有用. 2)用'足三里'打击法清晰头脑:先深吸一口气,用手刀击打的同时将气吐尽,如此重复 10 次.6,头面部按摩(常按摩以下穴位可直接改善脸部血液循环,红润亮泽肌肤) :1)百会(位于两耳尖联机的中点,头顶中央)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 头晕,失眠,及中风,脱肛等病症.2)治疗头痛,头昏,健忘,秃发:按摩四神聪(百会前后左右各 1 寸,共 4 个穴位) ,有健脑,延缓衰老的功能.3)头维额角发际上一小指.头痛,偏头痛,头晕,中风,三叉神经痛,视疲劳等.4)下关颧骨弓下缘凹陷处,张口则凹陷消失,闭口则出现,此穴治理三叉神经痛,牙痛,中风,面瘫,口角歪斜.5)颧髎:眼睛外角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牙痛,面瘫,面肌痉挛,黄褐斑, 中风,口眼歪斜,视力减退.6)颊车:下颔角骨前方凹陷中,咬牙时有肉隆起处.牙痛,面瘫,口角歪斜, 流口水.7)睛明眼睛内角旁开 0.1 分;视力减退,视疲劳,近视,白内障,青光眼等各种眼疾.及黑眼圈,鱼尾纹,眼袋.8)攒竹眉头尽处;9)丝竹空眉尾尽处;10)瞳子髎眼睛外角旁开 0.1 分;11)阳白眉正中直上一横指;12)四白:直视,瞳孔直下一横指;13)迎香鼻翼旁开一小指(感冒鼻塞,流鼻涕,鼻炎,鼻过敏,嗅觉失灵等鼻子疾病) ;14)人中人中上三分之一处:急救穴,用于昏迷,晕厥,中风,神志不清等,及腰扭伤.15)地仓口角旁开一小指:牙痛,口角歪斜,流口水.16)承浆嘴唇下方中央凹陷处:牙痛,口角歪斜,流口水,落枕.17)消除面部浮肿:按摩嘴角两边腮的凹陷位及喉节的上方,每天持续以左右手同时按压这些穴位,每次 2 至 3 次;7、瘦脸十大穴位承泣穴,攒竹穴,百会穴,太阳穴,迎香穴,颊车穴,地仓穴,承浆穴,球后穴,天突穴.8、健鼻养生巧防病特别推荐冷水浴鼻,尤其是在早晨洗脸时,用冷水多洗几次鼻子,可改善鼻粘膜的血液循环,增强鼻子对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预防感冒及各种呼吸道疾病1) 鼻外按摩此法用左手或右手的拇指与食指, 夹住鼻根两侧并用力向下拉, 由上至下连拉 12 次.这样拉动鼻部,可促进鼻粘膜的血液循环,有利于正常分泌鼻粘液.2) 鼻内按摩将拇指和食指分别伸入左右鼻腔内, 夹住鼻中隔软骨轻轻向下拉若干次.此法既可增加鼻粘膜的抗病能力,预防感冒和鼻炎,又能使鼻腔湿润, 保持粘膜正常.在冬春季,能有效地减轻冷空气对肺部的刺激,减少咳嗽之类疾病的发生,增加耐寒能力,拉动鼻中隔软骨,还有利于防治萎缩性鼻炎.3) '迎香'穴位按摩(在鼻翼旁的鼻唇沟凹陷处) 以左右手的中指或食指点按'迎香'穴若干次.因为在'迎香'穴位有面部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的分支,是面部神经和眼眶下神经的吻合处.按摩此穴即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防治鼻并还防治面部神经麻痹症.4) '印堂'穴按摩(在两眉中间) 用拇指和食指,中指的指腹点按'印堂' 穴12 次,也可用两手中指,一左一右交替按摩'印堂'穴.此法可增强鼻粘膜上皮细胞的增生能力,并能刺激嗅觉细胞,使嗅觉灵敏.还能预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气功健鼻5) 《内功图说》中有三步锻炼健鼻功法,两手拇指擦热,指擦鼻关36 次;然后静心意守,排除杂念,二目注视鼻端,默数呼吸次数 3~5 分钟.晚上睡觉前,俯卧于床上,暂去枕头,两膝部弯曲,两足心向上,用鼻深呼吸清气 4 次, 呼气 4 次,最后恢复正常呼吸;9、过敏性鼻炎主要症状为发作性喷嚏,流鼻水,鼻塞等.过敏性鼻炎又可分为季节性和长年性两种,季节性和花粉有关,长年性是由於对环境过敏源产生反应,少部份人对蛋,牛奶等食物亦会过敏.按摩相关穴道亦可以达到改善过敏体质的效果,舒缓过敏性鼻炎症状.主穴位风池,合谷,迎香,鼻通按摩步骤与方法.1)风池(穴位找法先往耳后部位寻找,就会碰到骨头凸出的部位,越过此凸出的部位, 大约是在靠近发际凹陷处的下方, 按压时头部二侧会有些微酸疼痛感, 左右各一) .手法反掌往后,以食,中指指腹按压.2)合谷(穴位找法大拇指与食指虎口处,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当第二掌骨之中点,左右各一)手法可以另一手的大拇指尖按压,但须注意因合谷穴的经络是通往对侧鼻翼的,故左鼻塞要指压右合谷,右鼻塞要按压左合谷.3)迎香(穴位找法迎香位在鼻翼的两侧凹陷处,鼻翼底部正侧方,法令纹附近的穴道,左右边各有一个)按压时是以食指指腹施行.4)鼻通(穴位找法鼻通位於鼻唇沟与鼻翼的交会点,左右各一)以食指指腹稍微用力按压,并按摩穴位四周的肌肉,约30—60 秒,左右手都做.10、按摩减肥1)脸部用手拄着面颊,再加上'上廉泉'的穴位按摩,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瘦脸效果.食指和中指夹住脸部曲线,用拇指按装上廉泉' ,然后从下颚至耳朵下面轻轻摩擦.同时注意用手指刺激'颊车' .2)手掌用手指按压手掌上的'胃,脾,大肠区''胃,脾,大肠区'位于手 ( 掌上的食指正下方,是沿生命线的部分) ,左,右手各进行 2-3 分钟.力道要稍大些(如果太轻柔,反而会促进食欲) .3) 揉耳廓根据中医理论, 人的耳廓上有不少穴位是与大脑控制食欲的中心直接相连的,刺激那些穴位,就能减少食欲,达到减肥的效果.食指压右耳的饥饿点一分钟, 换左耳做同样动作详见我的'共享资料'中的'按摩耳穴瘦脸,减肥' .4) '逆腹式呼吸法' (可提高内脏各器官的功能, 帮助燃烧多余的脂肪和水分) A,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双手重合扣于'丹田'的位置.慢慢用鼻子吸气, 同时缩紧腹部, 达到极限后, 完全吐出空气 (用鼻子或嘴都可) 然后再放松腹部. , 可以遵循此法在饭前 5-10 分钟重复多次. B,逆腹式呼吸法,取站,坐姿均可.慢慢用鼻腔吸气,同时腹部内收,胸部上提,横隔膜下移,肺部吸满了空气之后再徐缓吐气,呼气时腹部慢慢鼓起,渐渐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每吸呼一次约需 7-9 秒,每次练习 5-8 分钟. C,两腿自然开立,两臂伸直向上举起后摆,挺胸塌腰,深吸一口气,使肩, 背,腰部肌肉拉长,静止状态坚持 3-5 秒,然后上体慢慢直立再呼气.身体感到疲劳时,离开座椅,伸展几次,顿觉身体轻松,舒展. 丹田穴在肚脐之下3-5cm 处,在进行'逆腹式呼吸法'时,要始终将意念停在这个穴位上.11、按摩催眠1)鸣天鼓操作仰卧位,两手掌紧贴两耳中间,三指轻叩击后脑枕骨20 次, 两手骤然离开耳孔,再反复做两次,共轻击枕骨 60 次.功能健耳去头晕,清脑镇静,催眠.2)撸耳垂操作大拇指在后,两手同时动作,轻轻拉拽耳垂50 次.功能心宁气爽,镇静,催眠.3)搓手腕操作可两手内腕互搓或用一手搓另一手内腕.两手互搓各搓100-200 下.功能手腕部位分布神门,内关等十几个穴位,可防治心悸焦虑,失眠,多梦,催眠效果明显.4)搓三阴交操作取侧卧位,靠床一脚不动,用另一只脚搓摩三阴交(在小腿内侧踝骨上方三寸)再换侧位搓摩另一只脚的三阴交穴位,各搓摩48 次.功能预防失眠相当有效,为入睡做准备.5)搓脚心操作用手掌或手指搓脚心或全掌,两脚掌各 100 次.功能此法有催眠和镇静作用. 深呼吸操作深深用鼻吸气,鼓肚,然后用口慢慢从牙缝呼出肺气(也称腹式呼吸) ,做 5-10 次.功能'吐故纳新' ,宁神镇静,催眠.12、按摩太阳穴治白内障清晨和晚睡前,站立在空气流通处,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双手提到胸前合拢,手掌相搓36 次有生热感,马上把双手按在左右太阳穴上,双目微微闭合,顺时针轻缓地按摩36 转,稍顷,在逆时针按摩 36 转.少停片刻,双手举向头顶, 手指弯曲, 用十指的指腹由前向后梳理头发 36 次, 手法宜稳而重. 然后放眼远眺, 遥望天空,均衡地眨眼 36 次,最后再作洗脸状双手按摩面部,先由上而下,后由下而上反复按摩十余下,脸面,胸部都会产生轻松舒适感.此法简便易行,无副作用,很适宜轻症的初患白内障者.13、贫血 A 血海膝盖骨头的上端内侧起向上 2 寸的地方. 主治病征血海穴的主治病征为生理不顺,膝盖疼痛,更年期障碍(更年期综合症) ,生理痛等.该穴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本站有关此穴的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更年期障碍. B,风池使用与血海穴相同的方式加以刺激.14,消除腿部浮肿点'飞扬' (顺着跟腱外侧的骨头向上摸,摸到小腿肚肌肉的边缘时,可找到飞杨穴位)长时间站,坐或步行,都会引起腿部疲劳甚至肿胀,刺激飞扬穴能够缓解症状.而且当你腰痛,上火,流鼻水,鼻塞时,刺激这个穴法,也能感到舒服一些.15,按摩腿部穴位 (可调整女性荷尔蒙)1)涌泉穴(弯曲脚趾,脚掌上就会出现凹陷,涌泉穴就在凹陷附近)用大拇指按摩可缓解腿部疲劳.点'涌泉'缓肿胀肿胀性体质的人,往往水分代谢不畅, 应该加强对泌尿系统穴位的按摩,一边活动足部,一边揉捏穴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坐在地板上,伸直双腿,将一只腿抬起,使膝盖弯曲并伸直小腿,用两只手的中指按压脚上的'涌泉' ,两腿交换,各做 30 次.2)血海穴(在膝盖内侧上方三根手指的位置,用一只手或双手的大拇指慢慢充分加以刺激)可促进血液循环.3)三阴交穴——(距脚踝上方4 根手指的位置.按压该穴位,对妇科疾病用辅助治疗作用.16、按摩腿肚案顺畅血液循环,可促进血液循环1)脸朝上,早晨在床上竖起膝盖,将另一条腿的腿肚放在膝盖上,以挤压的方式加以刺激.2)坐在椅子上进行:将一条腿的腿肚放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上,上下活动上面那条腿加以刺激.在办公休息时进行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17、减轻小腿浮肿1) 双手交替抚摩: 将双手的手掌全部贴在跟腱周围, 双手交替动作向上抚摩. 双手共做 10 次.2)用双手扭动揉搓:双手的手掌紧贴包住腿肚肌肉,双手扭动进行揉搓,一直持续到腿肚全部变热为止.3)从下向上拍打:五指紧扣呈中空状态,从脚踝开始向膝盖的背面用双手有节奏地拍打.右腿结束后,左腿也用同样的方式进行.18、点穴减肥1)肚脐周围的穴位有气海,大巨,关元,天枢等,每个穴位通过10~20 次按压,可以促进新陈代谢,降低食欲,调节内分泌等,可以达到改善腹胀,水肿, 预防小腹突出等问题.2)通过按摩手臂位置上的穴位,肱中等穴位可以紧实上臂,消除坠肉,对手臂酸麻也很有效.3)通过按摩头部的下关,颊车等穴位,可以舒筋活络,促进血液循环,还有紧实脸部肌肤的功效.4)按压腿部及足部的足三里,三阴焦等穴位,可以有加速腿部血液循环,增加胃肠蠕动, 消除腿部赘肉, 还可以缓解上班族及经常开车人的腿部酸麻等症状.5)通过穴位或部位刺激,抑制旺盛的食欲,从根本上减肥. 抑制食欲的穴位和部位有很多,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手背和手掌等比较容易刺激的部位. 一个是手背中央,直径为 3 厘米左右的'胸腹区'部位.还有一个在手掌一侧,食指正下方至大拇指指根的'胃脾,大肠区'部位.每顿饭前用力捏压这两个部位,会使肠胃功能减弱,食欲自然被抑制. 注:如果刺激的力度不够大不够疼则毫无效果.轻揉或按摩这些部位,反而会促进胃肠功能,导致食欲旺盛.19、摩腹养生补泻摩腹可给腹部的穴位以良性刺激,激发腹部诸穴之经气,推动气血运行,以滋养脏腑,调节阴阳,可治疗治疗胃痛,呕吐,腹胀,腹泻,便秘,阳痿,遗精, 水肿,小便不利,痛经,月经不调等症.还可使腹部肌肉强健,促进血液及淋巴液循环,增强胃肠蠕动和加强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吸收功能,防止习惯性便秘和慢性胃肠炎,并可辅助治疗失眠,糖尿并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了解和掌握摩腹的补,泻方法很重要,左手按逆时针方向绕脐摩腹为补;右手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摩腹为泻.1)一般养生'一逆一顺'或'一顺一逆'各绕脐摩腹 100 圈为平补,平泻法.2)年老体虚,胃肠疾患,大便溏泻者,应采用'两逆加一顺'的补法;即先用左手按逆时针方向绕脐摩腹 100 圈,再用右手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摩腹100 圈, 最后仍用左手按逆时针方向绕脐摩腹 100 圈.3)身体肥胖,口干舌燥,大便硬结,应采用'两顺加一逆'的泻法,即先按顺时针方向再按逆时针方向,最后顺时针方向,各绕脐摩腹100 圈.还应指出, 摩腹以仰卧,袒腹,使手直接触及皮肤效果最佳,于起床前和入睡前施行最为适宜.20、按压合谷助排便(当你难便或感觉未尽时, 只要按压合谷便有助排便) 用左右手交替按压合 : 谷穴位若干次,当感觉肛门处有微动的反应时,大便即容易排出.21、揉摩耳廓益健康耳廓正面有 300 多个穴位,背面有 50 多个穴位,常用手掌或手指揉搓耳廓, 能收到很好的保健效果.按摩耳廓,没有严格的要求,闲暇时可随时做,有条件者最好分早,中,晚或更多次揉搓,每次约5-10 分钟,以发热为度.1)使头发不白:可每天早晨起床后及晚上临睡前,用右手过头顶轻轻牵拉左耳 20 余次,再以左手过头顶牵拉右耳 20 余次,如此反复两次,持之以恒,必见成效.2)防,治感冒:每晚坚持用热毛巾上下搓耳,双耳各搓 40 次.毛巾凉了时, 可放入热水中浸泡后再搓.22、夹鼻梁治牙痛用拇指和食指加该部位.鼻梁根部是心穴,稍上处两眉中为肺穴,此两穴可镇痛,故可止牙痛. 23,按摩治疗老年斑坚持每日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紧斑点皮肤,上下左右移动,次数不限,不损坏皮肤为原则,通过局部反复按摩,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黑斑复活疏通后,可逐渐减轻或消除.还可用冷热水交替洗涤刺激黑斑除 1-2 周后也可逐渐消除. 禁忌:患者在按摩期内,严禁饮酒和吃辛辣食物.再按摩前首先剪指甲,以防损伤面部批复.可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吃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及五谷杂粮,可满足肌体维生素,微量元素供应,促使老人面部红润,愉快度过晚年.24、活动脚趾健胃法胃经络始于第二趾第三趾之间,经迎面骨再经过胃向上循行,且胃经的原穴也在脚趾的关节部位.据此理论,胃肠功能较弱的人,每天可利用10 分钟,练习用二趾和三趾夹东西,也可坐卧时活动脚趾.久之胃肠功能会逐渐提高.25、前列腺肥大按摩法1)身体躺床上侧卧,两腿弯曲,弯腰,双腿分开,以便用手按摩阴囊根部与肛门间的凹陷处.开始一只手上下左右转圈揉动按摩500 次,然后换手,再按摩 500 次.2)双手按揉腹股沟;围绕尿道周围及腹股沟上下进行擦揉,用手轻揉睾丸.3)仰卧,右手压在左手上面,从腹部左侧上下顺时针,以手掌根部按摩100 次,然后,左手压在右手上面,逆时针转按摩 100 次,交替按摩 5 次,感到腹部发热,麻胀.阴茎以及睾丸,前列腺部位都有触电样刺激,又如同针灸样的酸, 麻,胀感觉.4)仰卧,双手相压,从前胸部位至外阴部位,反复按摩500 次,也是双手相压以手掌根部按摩. 按照以上方法,每日早晨醒来,午睡,晚间睡前,各按摩 1 次.经 3 个月的按摩,收效就很大,尿流线增粗,排尿通畅,尿流射程加大,再无尿后滴沥不断现象,夜尿明显减少.26、涌泉穴的主治疾病有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并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等.走了整整一天的路,按摩涌泉穴非常有效.27、指压'丘墟''昆仑'治疗脚部淤血先将肌肉放松,指压外踝下端前洼处的'丘墟'和脚踝正后方的'昆仑'一边缓缓吐气一边强压 6 秒钟,如此重复 10 次.28、按摩治尿不净按摩阴陵泉穴位可使患者解小便自如,而且对肛门松弛的治疗也有效.阴陵泉穴位在胫骨内上髁下缘,胫骨内侧缘凹陷处(将大腿弯曲 90 度膝盖内侧凹陷处) .每次按摩100-160 下左右,每日早晚按摩一次,两腿都需按摩,一般按摩两周见效.29、向老年朋友推荐三个最常用的穴位即:合谷,内关,足三里.1)合谷穴(取穴:用另一指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凡是头面上的病,象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 脖子肿,咽喉病以及其他五官疾病都可以得到缓解和治疗.在按摩时,两手可以交替按摩,用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紧一松的按压,频率为每 2 秒钟一次,即每分钟 30 次左右.重要的是按压的力量需要有一定的强度,穴位下面要出现酸,麻,胀的感觉,即有'得气'现象为好,这样才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2)内关.内关穴的取穴是这样的:位于腕横纹上两寸,在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腕肌腱之间,就是从手腕横纹向后量三横指,在两筋之间取穴.内关穴属心包经, 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心系实则心痛' .所以古典的经络学说早就把心脏病和心包经的内关穴联系起来,千百年来无数的例证证明针刺和按摩心包经的内关可以治疗和预防心脏病的发生.另外,由于心包经起于胸中,所以针刺和按摩内关穴对呼吸系统的疾病,如: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疑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和按摩合谷穴一样,我们建议,按压内关穴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垂直在内关穴上,指甲的方向要竖向,和两筋平行,指甲要短,以指尖有节奏地按压并配合一些揉的动作,要有一定的力渡,使按摩内关穴产生一定的得气感觉,最好要使酸,麻,胀的感觉下传到中指,上传到肘部,这样才有较好的效果.3)足三里(位于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主治胃肠,腹部不适,如消化器官疾并头痛,牙痛,神经痛,鼻部疾并心脏并呼吸器官疾并胃下垂,食欲不振,便立腹部胀满,呕吐等,对更年期障碍,腰腿疲劳,皮肤粗糙也很。
中医护理穴位按摩法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穴位按摩法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1178a740af1ffc4ffe47ac69.png)
中医护理穴位按摩法技术操作规程
穴位按摩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
通过局部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目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体质及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3、心理状况。
二、目标
1、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目的。
三、禁忌证
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
四、告知
按摩时局部出现酸胀的感觉。
五、物品准备
治疗盘(内装治疗巾)、需要时准备介质及热敷的用品(毛巾、药液)。
六、操作程序
1、遵医嘱进行穴位按摩。
2、进行腰腹部按摩时,嘱患者先排空膀胱。
3、安排合理体位,必要时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注意保暖。
4、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耐受性,选用适宜的手法和刺激强度进行按摩。
5、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6、操作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卧位,做好记录并签字。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2、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
中医护理学课件第4章第2节1穴位按摩法
![中医护理学课件第4章第2节1穴位按摩法](https://img.taocdn.com/s3/m/2a5305a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87.png)
概述适应证禁忌证施术准备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临床应用举例
概述
穴位按摩法,又称“按摩”“按跷”“乔摩”,是指按特定技巧和规范化动作在受术者体表操作,用于治疗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一项临床技能。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将手法分为:摆动类手法、摩擦类手法、振动类手法、挤压类手法、叩击类手法等。穴位按摩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滑利关节、调节脏腑功能等作用。
操作方法
四、操作方法5. 叩击类手法(1)拍法:用虚掌在体表有节律地拍打,称为拍法。术者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微屈,掌心凹陷呈虚掌,有节奏地拍打治疗部位。击打频率为 100 ~ 120次/ 分。(2)击法:用掌根、掌侧小鱼际、拳背、指尖或桑枝棒等有节奏地击打治疗部位,称为击法。
操作方法
四、操作方法5. 叩击类手法①掌根击法:手指自然伸展,腕关节略背伸,以掌根部击打体表。②侧击法:手指自然伸直,腕关节略背伸,以双手手掌小鱼际部交替击打体表。③拳击法:术者手握拳,腕关节平直,以拳背平击体表,一般每次击打 3 ~ 5 下。④指尖击法:以手之五指指端合拢轻快敲击治疗部位。⑤棒击法:用特制的桑枝棒前段约 1/2 部着力,击打体表。
操作方法
四、操作方法1.摆动类手法(1)滚法:以尺侧手背为接触面,前臂摆动带动腕关节屈伸,手背在体表施术部位滚 动,称为滚法。术者拇指自然伸直,手握空拳,小指、环指的掌指关节自然屈曲约 90º,其 余手指掌指关节屈曲角度依次减小,使手背沿掌横弓排列成弧面,以手掌背部近小指侧部分 贴附于治疗部位上,前臂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较大幅度的屈伸和前臂旋转的协同运动,使 手背尺侧在治疗部位上做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摆动频率为 120次/ 分。
操作方法
四、操作方法1.摆动类手法③拇指揉法:以拇指罗纹面着力,其余手指扶持于合适部位,腕关节微屈或伸直,前臂做小幅度摆动,带动拇指在 施术部位上做环转运动,频率为 120 ~ 160次/ 分。④中指揉法:以中指罗纹面着力,中指指间关节伸直,掌指关节微屈,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小幅度主动运动,带动中指罗纹面在施 术部位做环转运动,频率为 120 ~ 160次/ 分。以示指或示、中、环指并拢做指揉法分称为示指揉法和三指揉法,操作要领同中指揉法。
中医护理操作规范流穴位按摩课件4(精)
![中医护理操作规范流穴位按摩课件4(精)](https://img.taocdn.com/s3/m/c14bbc359ec3d5bbfc0a7444.png)
尚志市中医院护理部
2011年6月
第四讲
穴位按摩法的操作流程
:穴位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
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
通过局部
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主耍临床症状. 表现及既隹史; ■穴ft按摩部位的皮肤1*况;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心理状况等。
3
■核对恵奢姓名.诊断,)1^;
■家合理体tfc;
■松开衣着” 豪蹲穴tfc按事部tfc, 保暖。
4
再次核对;遵医嘱确定丿揄穴部位及推拿手法。
5
(1)对确定的手法运用正确;
(2)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
6
随时询问患者对手法治疗的反应;及时调整或停止操作。
■协助患者衣着,合理安排舒适体位;
■整理床单位;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8
■根据医嘱,
详细记录实施穴位按摩后的客观情况;
■签名。
10。
《穴位按摩》PPT课件
![《穴位按摩》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310ea632e3f5727a5e96253.png)
常用穴位----足三里
定位:位于人体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三寸,距胫骨前缘 一横指。 功能:燥化脾湿,生化胃气。 主治: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疏风化湿,通经活络,益气健 脑等。适用于肠胃功能低下、久病体弱、胃痛腹痛、消化 不良、便秘腹泻、呕吐、肠鸣、高血压、失眠、半身不遂 等病症。为养生长寿抗衰老的穴位,对美容、减肥有一定 的作用。 配穴举例:配中脘穴、梁丘穴治疗胃痛;配内关穴治疗呕吐; 配气海穴治疗腹胀;配膻中穴、足三里可保健。 现代研究:由于消化器官疾病、头痛、牙痛、神经痛、鼻部 疾病、心脏病、呼吸器官疾病、胃下垂、食欲不振、便痢、 腹部胀满、呕吐等一切胃肠、腹部不适之病。此外,对更 年期障碍、腰腿疲劳、皮肤粗糙也有效。能理脾气、调气 血、具有补虚、健脾的特殊功能。
28
三、操作后
2.记录
• 根据医嘱,详细记录实施穴位按摩后的客观 情况; • 签名。
评价
• • • • 患者是否自觉舒适,症状是否缓解 被按摩穴位是否潮红、皮肤微热,并酸麻肿胀等 患者是否自觉无其他不适或不良反应 穴位及按摩手法是否正确,体位是否合理。
注意事项
• • • • • • • • 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2.根据按摩的部位和手法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体位。 3.腰、腹按摩时,应先排尿。 4.孕妇禁用拍法、击法、按法等。 5.按摩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 6.根据医嘱选择不同的按摩介质。 7.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10次一个疗程。 8.小儿要有家属或护士陪伴。
常用穴位----涌泉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 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2与后2/3交点上。 功能:滋阴益阴,平肝熄风 主治:昏厥、小儿惊风、中暑、类中风、中风昏迷、 咽肿、喉痹、呕吐、恶心、胃脘痛。 配穴举例:配百会、人中主治昏厥、休克,配神聪、 神门,主治头晕、失眠、癔症。 现代研究:按摩涌泉穴可以滋肾水、制虚火、健腰腿、 增脑力,还能清肝、宁心、对头晕目眩、心慌失眠 等病症有治疗作用。
常用中医护理技能 穴位按摩法
![常用中医护理技能 穴位按摩法](https://img.taocdn.com/s3/m/147ea8c0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98.png)
穴位按摩“力”的要求
• 均匀:是指手法操作时力量和速度要一致,不要忽 轻忽重,忽宽忽慢。
• 柔和:是指手法操作时力量不可粗暴,要轻柔和缓。 • 深透:是指手法操作时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要深达病所,不能浮于
表皮。 • 有力:是指强刺激,手法要重,必须要达到要求的
力量限度。 • 持久:是指手法操作时要持续一定的时间,以利治
• 主治 –头痛、眼病
④人中
• 位置 –人中沟内上 1/3与下2/3交 界处
• 主治 –昏迷、急性腰 扭伤
⑤风池
• 位置 –胸锁乳突肌与 斜方肌之间凹 陷处,平耳垂
• 主治 –头晕、后头痛、 颈痛
2、颈背腰部常用穴位
• ①大椎 • ②天宗 • ③肾俞 • ④大肠
俞
①大椎
• 位置 –第七颈椎与第 一胸椎棘突之 间
• 主治 –眼病、发热、 颈痛、中暑
②天宗
• 位置 –肩胛冈下缘正 中与肩胛下角 连线的上1/3与 下2/3交界处
• 主治 –肩胛部疼痛、 落枕
③肾俞
• 位置 –第二、三腰椎 棘突间旁开1.5 寸
• 主治 –腰痛、肾炎
④大肠俞
• 位置 –第四、五腰椎 棘突间旁开1.5 寸
• 主治 –腰痛、肾炎。
• 主治 – 昏迷、中暑、 足底抽筋
3、上肢部常用穴位
• 1曲池 • 2扭伤 • 3外关 • 4内关 • 5合谷 • 6落枕
1曲池
• 位置 –屈肘90度,肘 横纹与肱骨外 上髁之间
• 主治 –肘痛,肩臂痛;
2扭伤
• 位置 –稍屈肘,半握 拳,掌心向内, 曲池与腕背横 纹中央连线的 上1/4与下3/4 交界处
• 主治
3外关
• 位置 –腕背横纹上2 寸,尺、桡骨 之间
中医护理操作规范流穴位按摩4
![中医护理操作规范流穴位按摩4](https://img.taocdn.com/s3/m/549f559219e8b8f67c1cb996.png)
二、操作流程
3、观察: 随时询问患者对手法治疗的反应;及时调整或 停止操作。
7
三、操作后
1、整理: 协助患者衣着,合理安排舒适体位; 整理床单位;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8
三、操作后
2、记录
根据医嘱,详细记录实施穴位按摩后的 客观情况;
签名。
10
3
一、操作前准备
2、患者准备: 核对患者姓名、诊断,解释; 取合理体位; 松开衣着,暴露穴位按摩部位,保
暖。
4
二、操作流程
1、定穴: 再次对;遵医嘱确定腧穴部位及推拿手
法。
5
二、操作流程
2、手法:
(1) 对确定的手法运用正确; (2)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 作 灵活;
(3)时间符合要求。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流程)
尚志市中医院护理部
2011年6月
1
第四讲
穴位按摩法的操作流程
穴位按摩定义:穴位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
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局部 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 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操作前准备
1、评估:遵照医嘱要求对患者进行 评估 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及既往史; 穴位按摩部位的皮肤情况;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心理状况等。
人体经络穴位按摩大全及图解
![人体经络穴位按摩大全及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40f54135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28.png)
人体经络穴位按摩大全及图解人体常用穴位按摩保健方法(动画图解)二、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三、穴位: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穴位: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五、穴位: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做的好。
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中医穴位是一样的。
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
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常见病穴位按摩:1.扁桃腺疼痛指压“合谷”对于治疗扁桃腺疼痛非常有效,合谷穴不仅能治扁桃腺疼痛,对于牙痛、高血压、面疱也很有效。
“合谷”是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
2.治疗便秘的穴位与指压法先卧在床上,放松全身肌肉,在第4、5腰椎中间向左右二指幅处强压到稍有疼痛感。
由于此处能刺激大肠,使大肠机能活泼,因此能治好任何便秘。
指压时先深吸一口气,一面强压一面吐气,6秒钟后将离开,恢复自然呼吸,如此重复5-10次(请人代劳时,采用同样的呼吸法)。
3.治疗出汗的穴位与指压法汗是由肾经与膀胱经支配。
所以,称为“阴谷”即在膝盖关节内侧5厘米左右上方的穴道与称为“肾俞”即在第2腰椎左右2厘米处的穴位,对治疗多汗症非常有效。
阴谷能够缓和冲击肉体性、精神性的变化,更是有助于回复的穴位,肾俞穴是对因泌尿系统等不正常所引起的疾病,具有治疗效果的穴道。
4.治疗低血压的穴位与指压法在感到头重、头昏脑胀时,稍微强力的指压叫“百会”的穴位。
“百会”在头的最上部之中心,将两手的中指置于其上,缓缓吐气,强力按压6秒钟,如此反复5次,血液循环会变为良好。
穴位按压在中医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穴位按压在中医护理实践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c906457312b3169a451a44a.png)
穴位按压在中医护理实践中的应用一、按法:用指或掌根、肘在一定治疗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深压、捻动、按而留之的一种手法称按法。
二、按压手法:拇指按——握拳拇指伸直,用指端或螺纹面按压1.指压法:屈指按——也称点按法,用食指第一指间关节按压掌根按——用单手掌根在一定的治疗部位或穴位上按压2.掌按法:叠掌按——用双手掌根在一定的治疗部位或穴位上按压3.屈肘按法:用肘后尺骨鹰嘴突起处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用力深压的一种手法。
4.小鱼际按法5.大鱼际按法三、临床应用:适用于人体各个部位,具有舒筋活络、活血化瘀、解痉散结、诱导止痛、放松肌肉等作用。
用以治疗头痛、失眠、胃脘痛、半身不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
四、取穴法:取穴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一般取穴有四种。
1.骨度分寸法:按照人体各个部位把它拆作几等分,每一等分叫做一寸,来作为定位标志。
2.手指同身寸法:以患者手指为标准、进行测量定穴的方法:①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和拇指连接成环状,以中指侧面中节两横纹间作为一寸,用于四肢和背部取穴②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第一关节作为一寸,常用于四肢的取穴。
③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指法”,嘱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三寸。
3.解剖标志:①固定标志:利用人体上一些解剖特点作为定穴标准,如:两眉间取印堂、两乳间取檀中。
②动作标志:利用各种姿势来取穴。
如握拳于掌横纹头取后溪、张口于耳屏前方凹陷处取听宫。
4.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一种取穴方法,如两耳尖直上取百会,两虎口交叉取列缺,垂直中指取风市等。
5.阿是穴:又是“压痛穴”“天应穴”,古代叫做“以痛为腧”,它既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作为腧穴。
五、注意事项:1.任何部位均要刚中有柔,柔中有刚。
(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形体、部位、病情等情况确定。
手法轻适用于表层,手法中适用于里层,手法重适用于深层。
常用中医护理技能穴位按摩法课件
![常用中医护理技能穴位按摩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0e82a3c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1f.png)
膝阳关穴
位于膝关节外侧凹陷处,有助于缓解 膝关节疼痛和僵硬。
曲泉穴
位于膝关节内侧,可缓解膝关节疼痛 和僵硬。
委中穴
位于腘窝中央,可缓解膝关节疼痛和 僵硬。
04
穴位按摩法的实践与应用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穴位按摩法在疼痛缓解中的应用
头痛
腰痛
通过按摩太阳穴、百会穴等,缓解头 痛症状。
。
腰部穴位按摩法
肾俞穴
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可改善腰部疼 痛和僵硬。
命门穴
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可缓解腰部疼 痛和僵硬。
腰阳关穴
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有助于缓解腰 部疼痛和僵硬。
腰眼穴
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3~5cm凹陷处, 有助于缓解腰部疼痛和僵硬。
膝部穴位按摩法
膝眼穴
位于膝关节两侧凹陷处,可缓解膝关 节疼痛和僵硬。
分类
根据按摩手法和刺激方式的不同,穴位按摩法可分为指压法、揉法、推法、叩击 法等多种类型。
技巧
在实施穴位按摩时,需根据不同的穴位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按摩手法,力度适中、 节奏均匀,并注意保持手部温暖。
穴位按摩法的适应症与注意事项
适应症
适用于头痛、失眠、胃痛、便秘等多种常见病症的辅助治疗 ,也可用于缓解疲劳、促进血液循环等保健目的。
孕妇
孕妇的腹部和腰部不宜进行穴位按摩,以免 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皮肤破损处
对于皮肤破损、炎症等部位,不宜进行穴位 按摩,以免加重症状。
其他禁忌症
如高热、急性炎症等病症,应根据具体情况 慎用或禁用穴位按摩法。
穴位按摩法与其他疗法的协同作用
针灸
中医护理之常用穴位
![中医护理之常用穴位](https://img.taocdn.com/s3/m/cd5a753c10661ed9ad51f37a.png)
中医护理之常用穴位桓台县中医院王东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道下的护理工作。
自古以来,中医治病多以个体行医为主,所以医和护常不分家,没有专职的护士。
比如医生到病人家里出诊,除了诊断处方,往往还要兼任行针施炙、配药熬药、观察护理等工作。
病人上门求诊,也往往这样。
当然,病者的家属,有时遵照医嘱,在就医后也常如法迸行护理。
从这一角度看,家属有时更多地担任着护士的角色。
临床常用穴位:合谷:【标准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取法】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1、2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
皮肤由桡神经支的指背侧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桡神经浅支及其分支和背静脉网桡侧部。
针经上述结构以后,再入第1骨间背侧肌,在手背静脉网和掌深动脉内侧达拇收肌。
以上二肌由尺神经支配。
【特异性】大肠之原穴。
【功用】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
【主治病症】为头颈部外科手术针刺麻醉的主要穴位。
1.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头痛,咽炎,扁桃体炎;2.五官科系统疾病:鼻炎,牙痛,耳聋,耳鸣;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癔病,癫痫,精神病,中风偏瘫,小儿惊厥;4.运动系统疾病:腰扭伤,落枕,腕关节痛;5.妇产科系统疾病:痛经,闭经,催产;6.其它:呃逆。
【刺灸法】刺法:1.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肩、面部;2.透劳宫或后溪时,出现手掌酸麻并向指端放散。
3.针刺时针尖不宜偏向腕侧,以免刺破手背静脉网和掌深动脉而引起出血。
本穴提插幅度不宜过大,以免伤及血管引起血肿。
孕妇禁针。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该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由此穴的主治疾病即可看出本穴的治病效果非同一般。
这里顺便提及一下该穴指压的小窍门:指压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而并非垂直手背的直上直下按压,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此穴道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