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历史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部编七年级历史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部编七年级历史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1、注重时序,线索清晰。
2、精选史实,降低难度。
3、课程结构,科学实用。 4、更新观念,科学严谨。 5、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民族融合与民族交融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新教材精选增补了更具 代表性的图文资料,增强 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可信度, 增加直观性。
七下第12课-21课 旧课标【教学活动建议】
●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 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 的问题进行讨论,比较古今异同。 ● 通过填图,了解清代疆域的四至。 ●举行演讲会,说明新疆、西藏、台湾自古 就是中国的领土。 ●编制中国古代主要朝代顺序表。 ●制作泥活字,了解活字印刷的过程。 ●有条件的地区,可组织参观古代工程和建 筑。 ●收集古代成语、典故,举办成语故事会或 成语知识竞赛。 ●举行古代名诗名篇朗诵会。 增加了活动方式,注重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体验,关注学生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的形 ●欣赏古代书法、绘画、音乐。 成,可操作性更强。
新教材以文字叙 述与历史地图相结合 的方式,引导学生关 注这些历史进程的空 间背景,了解我国历 代疆域变化,政治局 势,战争形势。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1、注重时序,线索清晰。

解读新课标和新教材

解读新课标和新教材
对于学生爱国 主义情感的 培养举足轻重。 这是当今 我国 现代化建设 的具体国情对学生爱国主义的 要求。
这是我国 当前 尚未完成统 一,社会不稳定因素尚存的具 体国情对学生爱国主义的要求。
5. 新版增加了 认识 和 平 与 有利于培养学 生对世界形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势的正确认识以及和平发展意 识。
这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 6. 新版增加了不断发展社会 民主与法制有待发展与加强的 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 具体国情要求,有利于逐步培 养学生的政治素养。 新版表述更全面 。因为科 7.旧版强调在了解科学技术给 人类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 学技术并非只给人类社会带来 上,逐步形成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 物质进步,还有精神文化层面 新版强调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 的进步。旧版忽视了后者。 类文明的推动作用,进而逐步形成 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
A
Baidu Nhomakorabea
教材的课文部分
中国古代史: 删减:元谋人、尧舜禹传说、禅让制、世袭制、 《九章算术》、《水经注》、《资治通鉴》。 增加:文景之治、东汉、安史之乱、宋朝重文轻 武、清朝前期的兴盛。 变化:突出甲骨文的历史地位;突出“老子”; 突出“百家争鸣”的影响;突出皇帝和盛世的关 系;突出探索唐朝兴盛的原因;突出对盛唐社会 的综合把握和宏观认识;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 局面的相关知识点细化;突出八股取士和皇帝专 权的弊端;突出《红楼梦》和京剧。

七年级历史教材新旧比较

七年级历史教材新旧比较

新、旧教材之比较:教材内容的变化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第一单元 第 1课 第 2课 第 3课 活动课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原始的农耕生活 华夏之祖 寻找历史
新、旧教材之比较:教材内容的变化
●课文后设:
知识拓展: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拓展 学生的知识面,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示例:《百家争鸣》的“知识拓展”
这些课文辅助部分的栏目设计,是新教材作 为“教本”与“学本”相结合的体现,拓展 了教材的信息,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可学 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为师生提供了开展教学活动的契机。教师在 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运用这些栏目 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以发挥出各类栏目在教 学实际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
其中正课20节活动课1节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第3课远古的传说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8课百家争鸣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13课东汉的兴亡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第21课活动课

部编本初中历史教材简介 1

部编本初中历史教材简介 1

旧课标:
新课标:
避免专业化、成人
化倾向,克服重知 提出历史教育要“育人
识、轻能力的弊端, 为 本”、使全体学生
不刻意追求历史学 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
科体系的完整性。 强调以普及历史常识为
提倡学习方式的转 基础,要求注重将正确
变。
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
采用灵活多样的评 的叙述中; 倡导教学
价方法等。
方式的创新。
新初中课标的变化 部编教材的编写 新教材内容介绍 关于教材实验工作
一、新初中课标的变化
反复研 读的 必要性
旧课标
新课标
1.前言部分
课程性质:
旧课标:历史 课程应突出体 现义务教育的
普及性 基础性 发展性
新课标:明确提出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
具有的特性是 思想性 基础性 人文性 综合性
1.前言部分 课程基本理念:
★任务部署
三科教材的主编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 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推荐、经报中 央宣传思想领导小组同意的。历史教 材由著名史学家齐世荣先生担任总主 编。
★任务部署
参加历史教材编写工作的人员共38人 从职称上看,正高职称27人, 副高职称6人,中级职称5人。 从工作属性上看,大学教师29人,
研究所研究员3人,人教社教材研 究人员4人,中学教研员2人。
4. 实施建议
提出七点教学建议: (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第一课说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说课共32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第一课说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说课共32张PPT

五 教法学法
学生
阅读归纳法、对比分析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学法
教法
情境设置法、地图演示法、 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 目标
五 教法学法
教材整合
隋朝
立意依据:运用唯物 主义观点,阐释人类 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 律,进一步培养和提 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 养,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
一、有一项大业再造一统 二、有一种智慧开创治世 三、有一条运河留存千古 四、有一场败亡警世恒久
618年 隋朝灭亡
设 计 意
化抽象为形象,学会图示总结学习历史的方法。 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

发展 安定 统一
人民
国家
人民
课堂小结
印象隋朝
短暂繁荣 · 继往开来
一、有一项大业再造一统 二、有一种作为开创治世 三、有一条运河留存千古 四、有一场败亡警世恒久
布置作业
你觉得隋炀帝是个怎样的人?
乃煮土捣藁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
——《隋书·食货志》

教师:精选史料→引导解读
有效突破难点
计 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总结
意 图
掌握解读史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和史料实证 素养。
四、有一场败亡警世恒久
2.史实梳理:隋的暴政导致了什么样的结果?
流 程 设 计
隋 的 暴 政
农民起义

历史教材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1篇)

历史教材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1篇)

历史教材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1篇)

历史教材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1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教材培训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教材培训心得体会篇1

本人有幸参加为期两天的20xx年宁夏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会,通过培训,对我有很大的感触和启发,现将内容整理如下,与同行的前辈和老师共同交流。

首先,在观看了教育部有关领导对这次部编教材的有关视频,反映了国家对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视。其中特别提到了家国情怀的渗透,也是以往历史学科中提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或不能比拟的。通过历史学科很好的渗透家国情怀,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良的文化传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教书育人、立人立德的教育观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从而很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的自身价值,也为我们今后在教学中指明了方向。

第二,本次培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张静老师和丁丁老师对于部编教材的解读和有针对性的案例的分析。应了那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得事先准备一桶水”,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上好一节历史课的前提和基础,需要老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具体而繁杂,特别是历史学科更注重史论结合。每当看到老师们展示的案例和视频,不禁感叹老师们能把历史课上的有声有色、有理有据,是因为确实在课下做了大量的工作,试问这样的历史课堂学生又怎会不喜欢呢?而且在讲求实证的同时,不再像过去的传统教学只是老师一味的讲解,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而是能不断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样的历史课堂真正做到了“有趣”、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旧教材对比分析——以《明朝的统治》为例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旧教材对比分析——以《明朝的统治》为例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旧教材对比分析——以《明朝的统治》为

摘要:自2016年部编初中历史教材问世以来,对新教材的研究就没有停止过,

本文以《明朝的统治》为例,通过对新旧两个版本的教材对比,来分析部编初中

历史教材的特点。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材;对比

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以来,关于着手编写新版初中历史教材

的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展开。2017年秋季学期,全国所有地区初中一年级使用部编教材,在2018年覆盖初中一、二年级,2019年所有年级全部使用部编教材。在部编历史教材投入使

用的一年多以来,引起了许多学者和中学一线教师对其分析研究。本文拟对新旧两个版本的

初中历史教材进行对比,以《明朝的统治》一课为例,发现新旧版本初中历史教材的不同之处。

一、新旧教材对比

新编的初中历史教材相对于旧版教材,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上还是在编写体例上来说都

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新教材在编写体例上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点”是指重要的历史事实,“线”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学习内容依据人类历史

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在内容的选取上,新版教材对各阶段的历史都选定了

突出的主线,以显示历史发展的主题和关键问题,并围绕各时期的主线遴选史事。本文以七

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为例,对比分析新旧教材出现的变化。部编初中历史新教

材在《明朝的统治》一课中与旧教材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两改两增一删”。“两改”表现为

一是朱元璋图像的更改,旧教材朱元璋的图像选用的图片是明太祖的黑白简笔画像,脸型较

优劣对比初中历史教材版本综合评析

优劣对比初中历史教材版本综合评析

优劣对比初中历史教材版本综合评析初中历史教材是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教材版本的选择对学生的

历史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优劣,本文将

从内容丰富度、知识准确性、学习方式和教育价值四个方面对初中历

史教材版本进行综合评析。

一、内容丰富度

一个好的历史教材应该在内容上具有丰富度,包含全面的历史知识

和有意义的事件。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在内容丰富度上存在差异。一

些教材版本注重突出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减少无关的冗余内容,使

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然而,有些版本的教材过于繁琐,

详细描述了许多琐碎的事件,使学生难以抓住历史的主要线索。

二、知识准确性

准确的历史知识是初中历史教材版本的基本要求。一些教材版本经

过深入的研究和权威专家的审查,确保所附知识的准确性。这些版本

侧重于历史事实和背景的详细描述,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历史事件的

来龙去脉。然而,一些教材版本可能存在某些知识错误或过时的观点,这可能导致学生掌握错误的历史知识。

三、学习方式

初中历史教材的学习方式也是评价教材版本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版本的教材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角

色扮演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这对学生的历史

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非常有益。另一些版本的教材则依赖于死记

硬背的方式,缺乏灵活的学习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

索欲望下降。

四、教育价值

除了提供历史知识外,初中历史教材还应具有教育价值。一些教材

版本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和道德导向性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这样的教材版本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分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分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和巩固》分析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分析

一、第三单元概述: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这一单元主要内容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然而,秦朝统治者实行残暴统治,最终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在汉武帝统治时,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东汉统治后期,政治动荡,中国社会危机严重。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单元概述是新版教材增加的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教材改编后知识删减造成的某些历史线索上出现的断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新旧教材在内容设置上的不同

二、新旧教材比较

1、从课时安排上比较

旧教材新教材

秦王扫六合秦的统一

伐无道,诛暴秦秦末农民大起义

大一统的汉朝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东汉的兴亡

西汉经济的发展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二)西汉的科技和文化

从课时安排上我们看出,新旧教材在《秦的统一》,《秦末农民起义》,《丝绸之路》没有变化,旧版《大一统的汉朝》在新版中分

成了三课时《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东汉的兴亡》,旧版中《西汉经济的发展》、《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删除了,《秦汉文化》两课时并为了一课时。从课时安排上我们看出新版教材中有些线索变得突出(秦汉的兴亡),有些线索淡化了(经济史,文化史,科技史方面)所以西汉的经济不专设一课时来讲了,秦汉文化也删减了内容。

2023教师初中历史培训心得(精选4篇)

2023教师初中历史培训心得(精选4篇)

2023教师初中历史培训心得(精选4篇)

2023教师初中历史培训心得篇1

20_年7月13至14日,我有幸参加了20_年宁夏部编七年级历史教材培训。本次培训内容详实,在培训中观看了了教育部朱之文副部长关于做好“三科”教材培训工作的讲话视频;聆听了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的专家张静老师对七年级《中国历史》新教材的介绍及教材分析、教学建议;还聆听了北京市东城区骨干教师丁丁老师对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经验介绍及教学案例展示及评析。这次培训活动对初中历史教学及新教材的使用具有效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张静老师和丁丁老师充分结合历史课堂及教材的实用性,对典型的教学案例加以阐述,给带来了新的理念和具体的实施建议,这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通过培训让我受益非浅,它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进一步更新,对于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回顾对新教材的学习培训,收获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更新了历史教学理念。作为一名在初中历史教学岗位已有近三十年历程的教师,在去年使用新教材中,对于新教材的删、减、增有很多的困惑,一直都期待着能有机会的学习交流,和教师同仁们一起研讨,解决各种困惑,这次的培训给我们一线的教师搭建了一个方便、高效的平台,让我们可以聆听专家的指导。原来的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在新理念指导下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通过专家的讲解及教学案例的展示,我才发现新教材与旧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教材内容生动,利用我们学校实施的高效课堂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主动探究意识加强,因此教师的启迪作用更加突显,所以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当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使用心得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使用心得

4、出现的人物,事件,名词较多,备课中把握比较困难 策略:突出主次,讲述中适当引导,适当取舍。 例如: 八上第3课人名12个:洪秀全,杨秀清,肖朝贵, 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 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 华 尔,曾国藩,李鸿章。
第9课,讲辛亥革命之前,又讲了四次起义(萍浏醴起义、 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
二、使用中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1、(1)与旧的教材相比,补充了“线” 上的“点”, 使有的课程内容增多,课上教学任务完成较为困难。 例如:七年级古代史 (2)课时增加 例如:八年级上册26课时,一节活动课
策略:依据课标,整合教材,对课时内容进行重组, 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详略得当。
具体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每一个备课 组应该将一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制度化,每个 教师轮流担当主备课职责,写出每周授课详案, 明确讲解重点、难点,全组统一进度。 2、依据本校实施的“1+3”教学模式,我们在 设计学生“预习”方案,可以根据课标和实际 情况为学生提供菜单式学习方案,帮助学生提 炼课程的重难点。
(二)历史教科书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点”是指重
一、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优势
(三)课文设计了部分辅助栏目,如相关史事、材料研读、 人物扫描、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以及大量插图。 这是新教材作为“教本”与“学本”相结合的体现,拓展了 教材的信息,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可学性和可操作性,有 助于学生的阅读与思考,为师生提供了开展教学活动的契机。

初中历史新旧教材对比分析及实施建议

初中历史新旧教材对比分析及实施建议

2021年5期┆201

随笔

初中历史新旧教材对比分析及实施建议

胡心然

摘 要:历史学科一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乃至引导全体学生形成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学科。正是由于历史学科的重要地位,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就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历史教材是历史知识的载体,对初中生而言,历史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为了保证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对于新版本教材进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而通过对新旧教材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得到两者的不同之处,进而更好地把握新教材的特点,为一线初中历史教师提供教学践方面的帮助。

关键词:教材;对比;重难点;教学实施 2016年以来,部编版新教材得到广泛的运用,部编版与人教版的教材存在着许多不同,本文从内容编排角度切入,对两者的不同进行分析,并且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几个简单的建议。

人教版与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课时编排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有部分人教版教材中只占一课时的内容在部编版中被编写为几课时,而人教版中占两课的内容,则在部编版中压缩在一课之中。

具体对比两套教材,部编版的教材对部分朝代的内容进行了扩充。这些被扩充的内容涉及的是中国古代几个存在历史分段的朝代,比如存在西汉和东汉两个历史时期的汉朝等,这些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时间也比较长,所以对这些朝代的历史进行较为详细的叙述是必要的。而且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普遍的难点,较多的课时安排和比较合理的划分,比如分为阐述这一时期北方的历史特征和南方的历史特征的两课,这有助于学生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产生比较深入的认识。

部编版在每一课的详略编排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3课“盛唐气象”,一课时的内容包括了经济、社会风气、文学艺术和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的内容,一共占了八页,内容十分庞杂。而之后的一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则一课的正文只有三段文字,一共也只占四页,内容十分简略。前后两课的详略安排很不均衡,这很容易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带来不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评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评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

的》评课稿

一、引言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7课。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西晋的短暂统一以及北方各族的特点和变迁。本文将对这节课进行评课,从教材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细化评述。

二、教材内容分析及评价

2.1 教材内容综述

本节课主要包括两个内容模块: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特点和变迁。在西晋的短暂统一部分,教材详细介绍了晋武帝、晋惠帝和晋愍帝三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突出了晋武帝对统一中国起到的积极作用。在北方各族的特点和变迁部分,教材围绕匈奴、羯族、鲜卑、柔然等北方各族的起源、特点和变迁进行了详细阐述。

2.2 评价

教材内容设计合理,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西晋时期和北方各族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发展变化。教材详细介绍了晋武帝和晋惠帝时期的政治措施和短暂统一状况,使学生能够理解晋朝建立和统一中国的重要性。同时,教材详细介绍了匈奴、羯族、鲜卑、柔然等北方各族的起源、特点和变迁,拓宽了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增强了他们对不同民族发展演变的认识。

然而,在教材内容细节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例如,在介绍晋愍帝期间的政治状况时,可以补充更多具体的事例和细节,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入思考。同时,在介绍北方各族的特点和变迁时,可以通过引用史料或人物案例来

展示他们的具体行为和影响,以增加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和可读性。

三、教学设计及评价

3.1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过

程和背后的因素; 2. 理解北方各族的起源、特点和变迁; 3. 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辨能力。

七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七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一、引言

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报

告旨在对七年级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进行分析,以便了解教学的现状和存

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历史知识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七年级

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掌握历史基本事实和知识;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辨别、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如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的

尊重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七年级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古代史、近代史

和现代史三个模块。其中,古代史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近

代史主要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现代史主要包括中国现代史和世

界现代史。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安

排和组织教学内容。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和讨论、实地

考察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对于七年级历史学科的教学,可以通过教材、多媒体教具、实物模型和教学软件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学。此外,利用社会资源和互联网资源也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六、评估方式

评估是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七年级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如小测验、课堂讨论、个人报告和项目制评价等。通过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课件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课件

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在小组中一起研究和讨论教材中的 历史事件。
实地考察
将教材所学应用于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历 史的理解。
中学历史教材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学历史教材的未来发展方向可能包括更多的多媒体资源、个性化学习、跨 文化视角等,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学生需求。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 PPT课件
这是关于中学历史教材分析的PPT课件。通过本课件,你将了解到中学历史教 材的定义、种类、版本、进化与变化等内容,以及对教材的评价和选择方法。
什么是中学历史教材?
中学历史教材将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和理解历史事件。它们包括教学材料、课本和其他资料。
中学历史教材的种类与版本
对中学历史教材的评价
1 全面性
教材是否全面覆盖历史事件和概念。
2 客观性
教材是否客观地呈现历史事实。
3 教育效果
教材对学生历史知识和深度理解的贡献。
中学历史教材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
• 提供基础历史知识 • 帮助培养历史思维 • 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缺点
• 过于简化或扭曲历史事实 • 缺乏多样化的历史观点 • 难以覆盖全球历史
中学历史教材如何选择
研究多个版本
比较不同版本的教材,了解其 内容和特点。
咨询专业人士
向历史教育专家或教师寻求建 议。
考虑学生需求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选择合适的教材。

部编初中历史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编写思路与重难点解读

部编初中历史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编写思路与重难点解读

【问题理解】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 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 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 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 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 步的新篇章。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 ‚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 ‚黑石号‛等,见证了这段历史。
教学建 ㈢注重
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教学建 ㈢注重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 社会变革 第4课 第5课 第6课 第7课 第8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青铜器与甲骨文 动荡的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百家争鸣
教学建 ㈢注重
【主要变化】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秦的暴政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东汉的兴亡 丝绸之路
教学建 【问题理解】 ㈢注重
了解秦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 响 从政治角度来看,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维护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 制统治,有利于政治的巩固和政局的稳定,奠定 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 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中国国 内的民族众多,生产力水平层次多样,地域广阔,
教学建 ㈢注重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是中国历史上 一个大发展、大动荡与大变革时期。铁器 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大发展,增强了诸侯 的实力,也加速了西周分封制的瓦解;王 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使社会动荡 不安;与此同时,生产力发展加剧新旧势 力的矛盾、诸侯的纷争都促使各诸侯国纷 纷实行改革变法,加速了社会变革,也推 动了文化的发展和思想领域的活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将旧教材第13课宋词元曲的内容并入本课。概括了词的概念、发展、词 牌、代表人物及各自写作特点。
删减:
(1)新教材删减了关于服饰、饮食、住房、交通工具的相关内容,以及宋元时 期史学、绘画和书法的内容。 (2)将旧教材宋词代表作品的相关内容和图片删减。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二、具体内容变化及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二、具体内容变化及分析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增加内容:
明强化皇权:新教材将旧教材中两个子目的内容重新整合,分为中央 和地方的措施。使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更清晰全面。
删减:
(1)靖百度文库之役。 (2)将迁都北京移至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二、具体内容变化及分析
七下 旧教材算活动课共计137页, 新教材114页。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1、注重时序,线索清晰。
2、精选史实,降低难度。
3、课程结构,科学实用。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1)单元标题与单元概述。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 和民族关系的发 展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巩固和社 会的危机
旧教材
繁荣与开放的 社会
新教材
隋唐时期:繁 辽宋夏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统 荣与开放的时 民族关系发展和 一多民族国家 代 社会变化 的巩固与发展
表述更严谨、科学、统一、规范。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2)课文正文全部为大字,围绕正文的教学设计了多样的栏目。
课文前设——导言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二、具体内容变化及分析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标题变化: 新教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内容结构调整: 增加内容:
删减: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二、具体内容变化及分析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内容结构调整:
本课将旧教材中第21、22课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按时序将明朝部分重新整合 为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增加内容(表述变化):
(1)增加了笔墨分别介绍《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三部科学著作 的成书,内容、特点及影响和传播。体现了新教材关注科技,关注中华文明的传承。 (2)明长城影响增加:长城位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成为各民 族交往的纽带。 (3)增加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艺术特点的概括。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发达的对外交通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二、具体内容变化及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新课标【课程内容】
●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 元曲的流行。 ●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 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 专权的弊端。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 技的成就及影响。 ●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 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 化。 ●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 于世界发展潮流。
新课标强调各民族的交融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关注历史人物、人民群众 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关注中华文明的传承,强化主权意识,渗透全球史观。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二、具体内容变化及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新课标【教学活动建议】
●阅读元朝疆域图,观察西藏在该图中的位置。 ●欣赏《清明上河图》,说一说宋代城市生活 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 ●分小组搜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资料,出一 期板报。 ●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简图,讨论郑和 下西洋的意义。 ●通过填图,了解清代疆域的四至。 ●搜集和编写康熙维护国家统一的事迹,用史 实说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有条件的地方,欣赏戏剧、曲艺表演艺术。 ●编制中国古代主要朝代顺序表。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二、具体内容变化及分析
七下第12课-21课
新教材课题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丰富多彩的插图(上册138幅,下册153幅)
历史地图 想象画 遗址古迹图 文物图
大量插图,与课文的内容叙述相互印证,即活化了教材 内容,也使学生拓展视野、获取更多的信息。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简练清晰的历史地图(上册18幅,下册17幅)
删减:
明朝的书画成就。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二、具体内容变化及分析 内容结构调整: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旧教材中明朝的灭亡安排在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一课一带而过,而新教材拓 展内容,将其单独编为一课。完整的呈现明王朝的治乱兴衰。
增加内容:
(1)增加了李自成起义。使明朝的历史有始有终,脉络清晰。 (2)将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放在这节课中。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教材涉及主权意识和边疆、海疆意识 的内容主要包括南海诸岛、台湾和钓鱼岛、 新疆、西藏、香港、澳门、西北和东北边 疆以及山东主权等内容。本套教材共有31 处涉及南海诸岛,30处涉及台湾和钓鱼岛 问题,10处涉及香港和澳门问题。其中, 南海诸岛、钓鱼岛等问题,都有专门的栏 目叙述是我国的固有领土。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2)课文正文全部为大字,围绕正文的教学设计了多样的栏目。
课文中设——相关史事、材料研读、问题思考、人物扫描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2)课文正文全部为大字,围绕正文的教学设计了多样的栏目。
课文后设——课后活动、知识拓展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增加内容:
(1)增加一个完整的子目——宋元时期的对外交通。 (2)火器、罗盘等大量插图的使用,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
删减:
删减旧教材中沈括和郭守敬的相关内容。
疑问:
新教材明确提出:宋代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旧教材中以及新教材的教参中则写明: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战争。
七下第12课-21课 旧课标【教学活动建议】
●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 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 的问题进行讨论,比较古今异同。 ● 通过填图,了解清代疆域的四至。 ●举行演讲会,说明新疆、西藏、台湾自古 就是中国的领土。 ●编制中国古代主要朝代顺序表。 ●制作泥活字,了解活字印刷的过程。 ●有条件的地区,可组织参观古代工程和建 筑。 ●收集古代成语、典故,举办成语故事会或 成语知识竞赛。 ●举行古代名诗名篇朗诵会。 增加了活动方式,注重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体验,关注学生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的形 ●欣赏古代书法、绘画、音乐。 成,可操作性更强。
七年级下册新教材分析
东北师大附中 刘屿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三单 元 明清时期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新教材以文字叙 述与历史地图相结合 的方式,引导学生关 注这些历史进程的空 间背景,了解我国历 代疆域变化,政治局 势,战争形势。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1、注重时序,线索清晰。
2、精选史实,降低难度。
3、课程结构,科学实用。 4、更新观念,科学严谨。 5、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6、图文并茂,时空观念。 7、与时俱进,国家意志。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1、注重时序,线索清晰。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1、注重时序,线索清晰。
2、精选史实,降低难度。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内容总量有所下降,难度有所降低,使重点更加突出。
旧教材往往给出的结论比较多,新教材则更注重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史 衬,提炼观点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史料证实的历史学科基本素养。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1、注重时序,线索清晰。
2、精选史实,降低难度。
3、课程结构,科学实用。 4、更新观念,科学严谨。 5、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6、图文并茂,时空观念。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1、注重时序,线索清晰。
2、精选史实,降低难度。
3、课程结构,科学实用。 4、更新观念,科学严谨。 5、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民族融合与民族交融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新教材精选增补了更具 代表性的图文资料,增强 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可信度, 增加直观性。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增加内容(表述变化):
(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旧教材为“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新教材为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 海外的奇珍。 (2)在相关史事中增加了郑和船队规模、船员身份,船队航行技术的描述。突 出体现郑和下西洋的空前规模。 (3)戚继光抗倭:明确戚继光抗倭的战争性质——反侵略战争,明确对戚继光的 评价——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突出体现家国情怀。
旧教材课题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上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七下第12课-21课
旧课标【课程内容】
●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 系的发展。 ●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 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 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知道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知道《水经注》《齐 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 ●以长城、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 造力。 ●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 贡献。 ●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以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二、具体内容变化及分析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内容结构调整:
本课将旧教材第11课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风貌和第13课宋词元曲的内容合并。
增加内容:
(1)新教材将旧教材导言部分关于开封、大相国寺的描述进行拓展,并与旧 教材中瓦子及节日子目合并,整合为新的子目。 (2)新教材增加了杂剧的在宋元时期的产生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