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考点 笔记

合集下载

高三笔记整理之小说

高三笔记整理之小说

高三整理笔记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一、客观题步骤:1、标注选项敏感点,标注核心词语2、回归原文找对应3、排除判断定答案(知识性错误优先排除,再考虑是否赏析不当)形象类二、人物性格概括步骤:1、性格特点2、事例分析。

(从人物言行、心理、事件的情节、社会环境、他人或作者的评价去分析)三、人物形象概括方法:1、根据小说情节,了解人物的遭遇;2、根据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或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3、根据小说介绍的人物身份、地位等,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4、根据作者及他人的评价、态度,明确对人物的褒贬倾向。

步骤:1、概括人物的外在形象、内在性格特点;2、结合文本事例加以分析。

注意:人物形象概括题分两种类型:1、题干若问“某某是一位怎样的人”,常用的答题模式:某某是一个(具有什么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2、题干若问“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就需要分点作答。

常用答题模式是:某某的性格特点:(1)-(2)-(3)分点作答,结合文本作答。

四、主要人物的作用小说的主要人物的作用就是揭示主题。

思考和答题的角度:1、反映的(讽刺或褒扬)社会现实或现象,揭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影响。

2、寄托作者的情感或愿望。

五、次要人物的作用1、对主要人物起陪衬(反衬)作用;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揭示主题4、有些次要人物(主要是群体人物)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具体环境,起到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的作用。

特别提示:小说中的“我”是个次要人物,也是一个特殊人物。

他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

因为“我”是第一人称,所以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的真实性的作用。

六、物象的作用1、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丰满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情节更集中紧凑。

有些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是全文线索,使全文结构紧凑3、使主题更鲜明4、衬托环境5、对读者的作用情节类一、情节类作用题1、对情节的作用: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2、对环境的作用:突出或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某某特点3、对人物的作用: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点,精神,使人物形象更加完美4、对主题的作用5、对读者的作用:吸引读者的注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情节手法类1、第一人称的作用: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小说知识点总结高中笔记

小说知识点总结高中笔记

小说知识点总结高中笔记
一、小说的定义
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故事,通常包括一系列事件和人物,通过描述人物的性格、环境的描写、情节的发展等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小说一般以文字形式呈现,是文学作品的一
种重要类型。

二、小说的结构
小说的结构通常包括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等要素。

情节是小说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包括起承转合、高潮、结局等部分;人物是小说中的角色,包括主角、配角和反面人物等;环境是小说中发生事件的地点和背景,包括时间、地点、社会背景等;主题是小说所要表
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小说的类型
小说的类型有很多种,包括言情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冒险小说等。


同类型的小说有不同的特点和写作风格,适合不同类型读者的阅读。

四、小说的写作技巧
写作是小说创作的关键环节,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

例如,要有生动的语言和形
象的描写,要有紧凑的结构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要有丰富的人物塑造和细腻的情感表达等。

五、经典小说作品解析
在学习小说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了解一些经典的小说作品,包括《红楼梦》、《西
游记》、《活着》、《围城》等。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解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魅力
和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小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学习小说知识对于提升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非常重要。

通过对小说的定义、结构、类型、写作技巧和经典作品的解析,可以使学生对
小说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从而更好地欣赏和创作小说作品。

小说知识点整理笔记

小说知识点整理笔记

( 2016 全国三) 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这说结尾的类型及特点 1、陡转式(震撼人心,照应前文,意料之外,情理之 中) 2、留白式(耐人寻味,留下空间,给人想象) 3、补叙式(解释说明悬念,呼应前文) 4、卒章显志式(突显/深化主题) 5、美满结局式(符合大众审美,引起读者共鸣) 6、伤感式(引人深思)
小说知识点整理笔记
情节的几种类型及特点: 一、按整体情节分: 单线情节、 双线情节(明、暗线)、场景组合 常见考题:1、找出小说的明、暗线;2、概括小 说的情节 ;3、指出小说情节安排/设计/构思/结 构的特点,有什么作用/好处?请简要分析。
(2015北京)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 解题思考角度: 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 文加以赏析。 1、找明暗线要看围绕的小说中心矛盾发生的 (2015 全国一)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 事件,或者是小说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耍分析。 2、概括小说情节看(开端——发展——高潮— ( 2016 全国二)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 — 结尾) 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情节的分析
二、按单个情节分: 一波三折式(情节跌宕起伏、有悬念) 伏笔铺垫式(情节严谨、合理) 解题思考角度: 情节的作用有四个思考角度 对比式(情节矛盾突出) a.对情节自身的发展作用,抓不同情节的特点 平铺直叙式(情节有条理、完整)
常见考题:1、指出小说情节安排/设计/构思 b.对人物的作用,表明人物身份地位,突出和 /结构的特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心理 ( 2017 山东) 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 c.对环境的作用,暗示时代背景,人物社会关 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2016 山东) 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 系 有什么作用? d.对主题的作用,突出/深化主题

小说阅读最全知识点,典藏!

小说阅读最全知识点,典藏!

小说阅读(一)小说的情节结构1.小说情节概括1)基本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

2)按时间: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高潮往往是矛盾冲突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

《最后一课》:上学路上——上课之后——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3)按空间(场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4)按线索:人、物、事、情等。

《清兵卫与葫芦》,弃葫芦——痴葫芦——玩葫芦——卖葫芦(物线)。

《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情线)。

5)从某个角度概括示例:《枪口下的人格》从主人公贝尔蒂的角度概括,俘敌——护敌——被俘——脱险——赴死。

6)概括格式:小说以……为线索(或“围绕着……”),先写……,再写……,最后写……2.小说结构特点(1)单线结构(2)双线结构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4)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因美国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故称“欧·亨利式”。

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分析时,一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而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分析前文的铺垫、伏笔、暗示等)。

(5)延迟式情节: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使小说故事富有张力),比较典型的小说就是《牲畜林》。

小说知识点总结归纳

小说知识点总结归纳

小说知识点总结归纳1.小说的主要内容:【概括的形式】记叙了(讲述了)过程(来龙去脉、经过、事情、事件)。

2.小说的情节发展【借助四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辅以议论和抒情。

(1)各种表达方式的作用:记叙、描写——生动形象的展示事件发展和人物形象。

议论、抒情——表达作者的情感、深化主题、升华人物形象、画龙点睛。

(2)记叙与议论的关系:先叙后议:在叙述的基础上,升华主题。

先议后叙: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夹叙夹议:跟随作者的情感起伏,引起共鸣。

4.小说的人物:①小说的主人公:表现主题的人物。

②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肖像、神态、衣着)、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动词、形容词、修辞)—性格或是心理—主题。

③人物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反面衬托正面描写:生动形象、细致-----直接展现人物形象或者性格。

侧面描写:全面表现人物(角度不同)——更全面丰富人物形象。

反面衬托:以差写优———突出、强调,起到对比的作用。

④主要人物形象的归纳总结:形容性的词语、概括而非描述。

⑤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突出主题。

5.小说中的人称①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②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多方面自由叙述。

③第二人称:娓娓道来,仿佛在与读者交谈,亲切,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抒发感情更加强烈。

6.小说的记叙的顺序顺叙:清楚明了,让读者随着情节的推进进入故事情境。

倒叙:果前因后,设置悬念,使文章有波澜,引起读者的兴趣。

插叙:①内容:插叙内容+作用:丰富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②结构: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吸引读者。

7.小说的线索①明线:时间推进、地点转移、人称变化、事件发展作用:贯穿全文,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②暗线:情感变化作用:情感起伏,突出中心,引起共鸣。

高考小说阅读重要知识点(考点)扼要

高考小说阅读重要知识点(考点)扼要

高考小说阅读重要知识点(考点)扼要一、环境题①(环境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描写了环境的………(特点)。

②(人物)A渲染……气氛,烘托……心情;B表现……地域风光,映衬……形象;C渲染…气氛,奠定……的基调,暗示人物命运;D暗示……社会背景,揭示……性格成因。

③(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导引人物出场。

④(结构)与上下文、首尾、标题之间有无承上启下、铺垫、照应的关系。

⑤(主题)A象征……揭示……主题;B与……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二、艺术技巧题:鉴赏小说情节谋篇布局艺术技巧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表现手法、小说的线索、小说的结构、叙述人称及角度、小说的叙述顺序。

1、小说表现手法:①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前有伏笔、后有照应;③铺垫蓄势;④情节突转,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⑤情节摇摆发展,一波三折,赋予小说更为人心魄的魅力。

6误会巧合,引人入胜。

7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8结局戛然而止,留下空白,激发读者想象。

9 “黑色幽默”(运用滑稽、夸张变形、双关反语等艺术手法,对社会现实的黑暗进行嘲讽和鞭挞,让人觉得滑稽可笑的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

)2、小说的线索小说线索分为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

3、小说的结构传统小说通常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一是“延迟”式结构。

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

二是生活的横断面。

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立体的无限时空间。

三是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

4、小说的叙述人称及角度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有限视角”好处: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有意隐藏一些环节,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富有悬念,引人入胜。

第一人称好处: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小说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说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说的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小说的定义和特点1.1 小说的定义小说是一种以虚构故事为主要内容,以人物活动和环境为载体,以叙述方式为主体的文学作品。

它是一种适应性强、表现手法多样的文学形式,可以以文字形式、图像形式或者声音等多种形式进行表现。

1.2 小说的特点小说以其虚构内容,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描绘真实社会生活为特色,以叙述方式为主要手法,情节连续,篇幅较长,多用于描写社会生活和人物心理活动,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

第二章:小说的种类和流派2.1 小说的种类小说根据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种类,如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连载小说、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系列等。

2.2 小说的流派小说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如言情小说、武侠小说、推理小说、科幻小说、奇幻小说、历史小说、军事小说、悬疑小说、青春小说等。

第三章:小说创作的要点和技巧3.1 小说创作的要点小说的创作要点包括人物刻画、情节设置、环境描写、语言运用等多个方面。

刻画人物要栩栩如生,情节设置要紧凑有趣,环境描写要栩栩如生,语言运用要生动活泼。

3.2 小说创作的技巧小说创作的技巧包括构思立意、构思情节、构思人物、语言表达技巧、结构布局技巧等。

构思立意需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情节要有起承转合,人物形象要塑造立体,语言要优美流畅,结构布局要合理有序。

第四章:小说的经典作品4.1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的刻画,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尘世变幻的描绘,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之作。

4.2 《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伊莉莎白·班内特和达西先生等人物形象的刻画,对性格、婚姻、社会阶层等议题的描绘,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之作。

第五章:小说的阅读方法和品评标准5.1 小说的阅读方法阅读小说需要注重细节观察,以提升对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

高考一轮复习之小说常见考点

高考一轮复习之小说常见考点

③ 写景 开头
作用: 交待故事产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4、中间情节的作用:
补充叙述,揭示矛盾;照应上文、为下文铺垫 或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5、小说结尾的常见类 型:出人意、料的结局、;令人、感伤的。结局;令人欢喜的结局;
留空白的结局。
补叙式结局: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 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 “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 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
“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 “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
地喝起来。
• 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
•小说是什么?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 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应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 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历 史、武侠、科幻、动物、悬疑、现代、都市等。 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 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 就在狼对准鹿的脖子下口的一霎时,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
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 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开端,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岔犄
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 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 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好像聚集了全身的力 量。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学霸笔记|小说文本阅读知识清单

学霸笔记|小说文本阅读知识清单

学霸笔记|小说文本阅读知识清单一、小说的概念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小说三要素小说三要素指生动地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

(一)人物形象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

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侧面描写通常以他人或他物来衬托该人物。

1.人称选用的作用(1)第一人称: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真实,可以增强小说的可信度、真实感。

(2)第二人称:以对话的口吻叙述,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自然亲切,便于情感交流,用于抒情能增强感染力。

(3)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口吻叙述,可使小说张弛自由,便于多角度塑造人物,表达感情。

2.人物描写的角度(1)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等。

(2)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3.人物描写的作用(1)外貌、动作描写: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描摹人物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4)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细节。

(二)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时间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故事情情节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现实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的情节也是有段落、有过程的。

但是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阶段,有时也可以颠倒或交错。

1.小说的情节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情节安排的基本技巧——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和作用(1)顺序: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知识点汇总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知识点汇总

高考语文小说知识点第一部分环境描写一、环境作用分析(一)社会环境的作用1.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二)自然环境1.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2.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4.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5.展开、推动、情节发展;转换、暗示情节变化;6.揭示或深化主旨;7.象征和暗示。

(三)景物(环境特点):恬静安谧、幽静恬淡、和平、雄浑壮阔、瑰丽、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繁华热闹颓败肃杀、荒凉、凄惨、萧条、悲壮苍凉、旷远、沧桑、虚幻飘渺、(四)景物描写的特点1.从视、听、嗅、触、感觉等多角度写景2.分层次写景(远、近、高、低)3.色彩鲜明、点染4.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5.虚实结合6.一般修辞:比喻、拟人、对比、排比、夸张7.从大处落笔,小处刻画二、题型类型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2.分析概括环境的特点;3.就指定的环境(场景)描写说出其作用。

4.赏析环境(场景)描写的句子。

三、场景描写常见作用1.从环境角度看: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地点,②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③奠定情感基调、渲染气氛、营造意境等。

2.从人物角度看:①引导人物出场,②烘托人物心理、情感、性格,③暗示(象征)人物命运等。

3.从情节角度看:①推动情节发展;引出情节,为下文情节作铺垫;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③使情节的发生、发展更为合理④调整节奏,舒缓情绪,转换情节等。

4.从主题角度看:①暗示或象征社会背景,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②暗示主题。

第二部分小说物象一、小说物象(就是某个事物)小说中的物象虽说不是小说的中心内容,但也是小说艺术世界、艺术构思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小说阅读的常考点。

在复习训练中,要重点把握好物象的作用,且不能脱离文本内容泛泛而谈的问题,做到能“结合文本内容具体说明”。

高考小说阅读考点汇总

高考小说阅读考点汇总

高考小说阅读考点汇总一、小说结局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1.出人意料的结局(1)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2)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1)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3)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1)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2)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3)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二、小说开头常见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1.设疑法(悬念法)(1)引起读者的思考。

(2)引出下文的情节。

(3)突出人物形象。

(4)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4)渲染气氛。

(5)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1.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描写(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形象。

(3)推动情节发展。

(4)暗示社会环境。

(5)揭示或深化作品主题。

四、小说标题的作用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

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

3.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4.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

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6.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

五、表现手法的作用1.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完整版)小说阅读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小说阅读知识点总结

小说阅读相关知识点第一板块:分析综合一、分析小说的人物1、归纳: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⑴正面描写(直接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别人的描述、作者的议论等(3)白描、对比、衬托2、各种描写方法的作用: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3、答题模式常见问法:(1)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答题方法:个性特征+身份特征(2)请概括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答题方法:直接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方法:个性特征+身份特征+举出实例答题形式:XXX是一位什么样的(一般为形容词,表示此人性格特点的词,如勤劳、简朴等)什么人(表示人物身份的,如农民、工人、诗人等)一般用判断句。

二、分析小说的环境1、社会环境: 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风尚、风土人情的描写;在具体的文章中则指对人物的活动有影响的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居室陈设等环境因素的描写。

[社会环境的作用](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房屋陈设)。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特点。

(5)、暗示(决定)人物命运。

(6)、深化主题。

(7)、推动情节发展(小说中构成人际关系的次要人物)。

(8)、小说外在视角的承担者(如果主要人物的交代是通过他完成的)。

2、自然环境: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自然环境的特点】高考考过场景特点:宁静、和谐、肃穆、静谧、封闭压抑、阴沉死寂。

小说必背知识点(完整版)

小说必背知识点(完整版)

小说必背知识点一、情节的作用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1)线索作用 ;2)推动情节发展;3)为后面的XX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4)突转、使整篇小说情节波澜起伏;5)总结全文、照应前文XX情节;6)对比衬托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3.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考虑常用答题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考虑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二、人物的作用1、主要人物的作用1).考虑对情节的作用: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

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2).考虑对主题的作用: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3).考虑对社会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2、次要人物的作用1)、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2)、侧面衬托,个性鲜明。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4)、升华主题,画龙点睛。

3、物象的作用1)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

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的映衬,如梅、玉、竹等。

2)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

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3)从环境和主旨方面思考物象衬托或点明社会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进而深化文章主旨。

三、环境的作用1、自然环境的作用(1)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了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小说知识点精编(衡水笔记)

小说知识点精编(衡水笔记)

考点一:环境描写作用类 1.阅读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2.概括××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3.请分析小说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题干中有“写景意图”“景物描写作用”“环境作用”“写景意义”等字样 1.环境方面:(1)自然环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当作社会环境的暗示,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③渲染气氛。

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营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2)社会环境。

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人物方面: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和背景的,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而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环境,用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具体思考: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根据环境描写部分在文中的不同位置,具体思考:①在开头,往往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

②在中间,往往是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气氛,衬托情感,表现心理。

③在结尾,往往是暗示主题,照应开头,尤其是以景结情,令人回味,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4.主题方面:①奠定基调;②揭示主题;③深化主旨考点二标题类题标题或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

常见的标题类题有两种类型:一是理解标题意蕴,二是赏析标题作用。

一、构建知识网络——熟知题型,明确角度定题型(明确题型) 知设问(题干设问) 会辨别(审题辨别) 明角度(答题角度)标题意蕴理解题 1.小说以“××”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小说的题目一语双关,请结合文本具体解释。

小说文本基础知识及常见考点归纳

小说文本基础知识及常见考点归纳

小说文本基础知识及常见考点归纳小说基础知识一、小说概念: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

二、小说分类:(1)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2)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3)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三、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

1.人物形象: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

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典型的镜子,看到、理解许多人的面目。

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

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1)小说的人作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对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外形进行描写的是肖像(外貌)。

(3)对人物的对话、独白及语气声态进行描写的是语言。

(4)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2.故事情节:即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

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小说情节发展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复习笔记--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

小说复习笔记--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

小说阅读小说情节题型一情节概括题1.情节结构模式明线: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的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3.这种试题分为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和暗考型(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4.情节概括“4方法”结构连贯法、场面连贯法、线索连贯法、细节连贯法题型二情节手法(含叙事技巧)题错答剖析:只答套话,没有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题干要求“分析”或“说明”,作答时需要点面结合,既要有特点的概括,也要有结合文本内容的具体分析,做到“点+析”。

注意评析型的题目,要结合题干中的某理论或观点去解答。

题型三情节作用题2.思考方向分析情节作用要有整体意识,一般从结构、形象、环境、主题、读者等方面考虑,也还必须考虑到小说文体的基本特征,有时又和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或“构思技巧”)结合在一起考查。

具体要从2方面思考。

第一步:通读全文,确定位置找出相关情节在小说中的位置,根据所处位置,思考该情节的作用。

第二步:确定角度,找出对应解答“情节作用”题需要从内容方面(环境、人物、主题、读者)和结构方面思考,从文中找出对应内容进行分析。

注意点:不要套路化答题,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多角度思考,角度要全。

补充:分析小说中“我”的作用。

(1)“我”是故事的叙事视角。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给读者带来真实可信的感觉。

(2)“我”是故事的叙述者。

由“我”把握着情节叙述的节奏。

(3)“我”是故事的评价者。

强调其教育性,暗示小说主题,引发读者思考。

(4)“我”是故事的参与者。

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5)“我”是主人公的衬托者。

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叙事除叙述视角、叙述方式、叙述技巧外,还应了解叙述腔调(叙述中还可能夹杂情感和判断)、叙述速度(节奏)。

中考语文提分——牢记小说基础知识点

中考语文提分——牢记小说基础知识点

中考语文提分——牢记小说基础知识点一、小说的基础知识点1.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2.环境的种类及作用:(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3.情节由(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等部分构成。

4.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二、小说的考点(一)整体感知类1.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2.概述故事内容。

3.故事局部内容的理解。

(二)人物形象分析1.你认为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答题步骤:(1)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2)答出这些描写方法的具体内容(找出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3)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理想法,再到精神品质。

要全面具体地分析,不可泛泛而谈。

3.发挥想象,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答题时,要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三)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的发展;3.渲染气氛;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5.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真实;6.使主题更加突出、深刻;7.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四)理解标题的含义标题的确定方法:1.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2.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3.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实物为题;4.以主要人物为题;5.以特定环境为题。

分析标题的答题注意事项:注意分析标题中的中心语和修饰语的含义。

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内容的概括,二是对主题的概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阅读知识要点(五三)一、人物形象1、人物描写角度P284正面描写: 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描写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2、人物描写的作用P284外貌、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3、细节描写的作用(抄)有利于情节的发展,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人物性格、烘托人物的心理),有利于主题思想的表达(深化主题),有利于描绘典型环境,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等。

(例P2644.马兰花三次流泪分析)①第一人称: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真实,可以增强小说的可信度、真实感。

(例P269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②第二人称:以人物对话的口吻叙述,可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便于交流感情,用于抒情能增强感染力。

(《周总理,你在哪里》)③第三人称:以客观旁述的口吻叙述,可使小说张弛自由,便于多角度塑造人物,表达感情。

(P265 三2.第四段通过虚拟旁观者来评说“老头”行为效果)补充(读一读,了解):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全知式视角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觉的视角,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描述事件中每一个人物的经历和感受。

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

这种叙述形式在小说创作的长期使用中,不断得到丰富,不断走向完善,曾经产生过不少伟大之作。

相关题型分析人物形象:人物的性格特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例:(P264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6分)①朴实善良。

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望。

②善解人意。

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

③做人有原则。

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谊;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例P269 3.)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5.小说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作用(抄)主要人物的作用:表现主旨,体现作者的思考相关题型(P265)2015年浙江汪曾祺《捡烂纸的老头》第5题5.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

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互换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同情、理解和尊重。

次要人物作用(抄蓝字、红字):①对主要人物烘托/反衬/对比作用。

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反复出现串起情节。

比如: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③暗示社会环境,或深化主旨、升华主题。

比如小说中的大众,《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我们”。

《范进中举》对次要人的刻画更是惟妙惟肖,中举前乡邻们对范进漠不关心,中举后乡邻们拿来鸡蛋、酒、米招待报录人,又到集上寻找范进,悉心照顾他。

小说通过对次要人物的刻画,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从而有力地升华了主题。

④提供具体环境,渲染氛围,奠定基调。

很多小说会出现群众场面,这些场面中的群众,大多是不重要的次要人物。

正是这些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色彩基调的作用。

《变色龙》一文中,围观者先是起哄看热闹--“还有人叫喊:‘别放走它!’有人从商店里探出头来,脸上还带着睡意。

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当厨师把狗领走后,他们竟然一下子对着首饰匠赫留金哈哈大笑。

他们不敢嘲笑警官的多变,而只敢嘲笑倒霉的人--这样既让他们非常开心,又无丝毫的危险性。

这样一群小市民,虽然脸谱各异,性情有别,但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麻木不仁、愚昧无知、荒唐无聊、奴性十足。

他们既为奥楚蔑洛夫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的性格提供了典型场面,也展示了19世纪8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中一副真实的画面,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俄国的社会现实。

在《孔乙己》中同样对“一群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

孔乙己生活在众人的哄笑中,他在人们的笑声中登场,在人们的哄笑声中表演,最后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向死亡。

“笑声”贯穿着全篇,这阵阵笑声中透露出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方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乐和取笑,只有孔乙己到店“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表面上烘托了欢乐的气氛,实际上是以乐写哀,更令人悲哀,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了一层令人悲凉的意味,进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

⑤自身的意义和作用。

(叙述人称作用)比如小说中的“我”是第一人称,就多了见证、增加小说真实性的作用。

相关题型2016年全国卷3《玻璃》第2题(2)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二、故事情节1、情节结构P285(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抄)作用:a.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b.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c.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突出主旨,充分表达主题。

d.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例P266 《童年随之而去》1.)作用:(抄) a.可使所写的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更鲜明、更深刻。

b.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c.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

④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

(例P270《鞋》4.“后记”作用)⑤平叙:指平行地叙述的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

可以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但要注意交代事件起讫的时间。

平叙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即先说甲的事,再说乙的事,两边都交待清楚;一种是时而说甲,时而说乙,按照情节发展的需要轮番叙述,使读者对甲和乙的命运都处于关心的状态中。

3、小说常用的开头P287(例P273《马裤先生》2.开头马裤先生衣着言行作用;P274《血的故事》2.写“南腔北调”作用)设疑法(悬念法、倒叙式):作用是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写景法。

a.渲染环境氛围。

b.交代主人公活动背景。

c.烘托人物性格。

d.暗示主人公的命运。

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

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结构上:与下文···或照应,或对比,有力突出了····4、小说结局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P288)(例P268<蓑衣>4.最后两自然段;P269《古渡头》4.渡夫的任情高歌结尾;P270 3.《数学家的爱情》结尾作用)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情节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埋伏。

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项链》,批判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好看一会儿,辛苦一辈儿。

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②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③从读者的感受上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①从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②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③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5、小说的线索(P285)(例P264《马兰花》2.明暗双线;P266《童年随之而去》1.)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全文的脉络。

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中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

双线:一明一暗,构思巧妙,交叉融合,使行文更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背会)6、安排情节常用手法:(P287)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开头妙处(设疑法、写景法)。

④结尾妙处。

⑤线索(双线)。

⑥伏笔照应⑦抑扬安排。

避免平铺直叙。

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主题更加突出。

7.分析小说的部分内容在全文所起的作用有:(抄)答案分三个层面:指向情节本身(情节的特征)、指向人物(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指向主题(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1)在情节(结构)上的作用:①为下文作铺垫,提供依据的作用;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埋下伏笔;④前后照应,使结构紧密、完整的作用;⑤线索作用。

(2)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P273《峡谷》2.三次写鹰意图。

)(3)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深化主题。

(4)对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相关题型概括小说情节(例P266《童年随之而去》4.情节发展分析心理变化;P267《蓑衣》1.小格对达子的态度变化过程)①抓住小说里的人、事、物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