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细胞培养及其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_李文峰
鱼类细胞培养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
鱼类细胞培养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摘要:鱼类细胞培养技术是一种重要且有潜力的生物学研究技术手段和方法,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鱼类细胞系被建立,鱼类细胞培养的具体方法因细胞种类而异,但是总体上有共同之处。
作者针对鱼类细胞培养的发展现状、应用与特点、方法技术进行综述,并为鱼类细胞培养的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关键词:鱼类细胞培养原代培养培养技术鱼类细胞培养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 广泛应用于病毒学、环境毒理学、细胞生物学、肿瘤学、基因组学、遗传学以及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鱼类细胞作为实验对象, 有着活体鱼无法比拟的优点:(1) 成本低, 细胞系的维护不需要大型的养殖设备和大量的换水与充气; (2)重复性好, 实验条件可以精确控制。
因此, 对鱼类细胞系进行深入研究, 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 还是在实际应用方面, 都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对鱼类细胞培养方法与技术、鱼类细胞培养研究进展、鱼类细胞系应用和前景展望进行全面系统的综述。
1、鱼类细胞培养方法鱼类细胞的培养方法包括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
鱼类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包括组织块培养法、机械分离法、络合剂分散法、消化分散法、悬浮细胞培养法、微载体细胞培养法等等。
以上几种方法常常可以配合使用, 如机械分散法可以同时和酶消化法、络合剂分散法使用, 既使用机械分离又使用化学分离, 摸索一个既能有效地分离细胞又对细胞损伤最小的契合点。
络合剂可以络合对消化酶有抑制作用的金属离子, 从而更好发挥酶的作用。
悬浮培养主要用于培养如淋巴细胞、部分肿瘤细胞, 同时需要辅以摇床振荡或者搅拌, 以保持细胞均匀的分散在培养基中。
微载体培养法需要借助微载体来提高细胞产量, 该技术需要生物反应设备, 适合自动化规模化生产[1]。
鱼类细胞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鱼类细胞培养对传代培养时间、培养温度范围、培养基的选择范围等条件都较哺乳类灵活, 取材更加广泛: 如胚胎组织和幼鱼的各种组织分化程度低, 分裂潜能大, 是原代培养的主要组织来源, 更有优势的是成体鱼的性腺、头肾、后肾、心脏、鳃、鳔、脾脏、鳍条、眼、尾干等组织以及成鱼的肿瘤组织也是常用材料, 并且并不会因为鱼类成年而降低细胞的分裂能力, 鱼类细胞平均传代 100 代仍可以继续分裂, 比起哺乳类, 鱼类的有丝分裂极限要大得多, 并且鱼类细胞系每一代细胞的存活期均较长;人和哺乳动物离体培养的正常二倍体细胞株寿命均有限, 一般不超过 50 代。
生命科学导论选修论文-鱼类细胞培养
题目:鱼类细胞体外培养及其应用摘要:细胞培养作为细胞生物学乃至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技术, 在生物领域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渔业的快速发展,鱼类细胞培养越发受到重视。
因为其基于细胞培养技术的鱼类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对于基因打靶技术在鱼类发育生物学、鱼类基因工程育种及水产生物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其中设计的主要生物技术,及其实际应用之效果正文:鱼类细胞培养的概念和培养技术基本上和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相似。
从高中生物课本上我们就知道,细胞培养可分为原代细胞培养和传代细胞培养两大类。
原代细胞培养是指直接从动物的组织器官获得细胞所作的首次培养, 而传代细胞培养则体外生长的细胞进行扩大和继代。
而细胞系或细胞株是已经命名的、经过细胞生物学鉴定的, 形态比较一致, 生长增殖比较稳定,生物学性状较清晰的细胞群。
好了,明确了这些概念下面进入我们的正题:一、鱼类细胞原代培养组织来源鱼的很多组织器官可用于细胞培养。
胚胎组织及幼鱼的组织器官, 由于其分化程度低, 分裂潜能大, 是原代细胞培养的主要来源。
幼鱼的性腺、肾、心、缥、脾、鳍条、吻端等也是常用的材料, 尤以性腺和肾应用最广。
下面介绍鱼类细胞组培的一些方法:(1)组织块固定法当组织量较少时可采用此法。
它是将组织剪成约一立方毫米的小块, 按一定比例将组织块贴在瓶壁上, 至少三十分钟以上, 然后轻轻加人营养液置温箱培养。
(2)机械分散法此法适用于细胞间连接较松散的组织, 如胚胎组织及幼鱼全鱼。
将组织剪成约一立方毫米耐的小块, 放入底部有一铜网的注射器内, 用手的压力将组织挤出网孔, 最后将分散的组织吹打后加人营养液分装培养。
(3)络合剂分散法目前使用的络合剂主要是乙二胺四乙酸, 它能与细胞间钙离子、镁离子结合而使细胞连接松散, 经吹打即可分散。
该法目前主要用于囊胚细胞培养及上皮型细胞系的传代。
(4)酶消化法该法是目前采用极为广泛的方法, 适用于绝大多数组织器官。
1、鱼病防治技术讲义 李修峰
《鱼病防治技术》讲义李修峰2015/8鱼病防治技术目录1 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诊断 (6)1.1 调查询问 (6)1.2 现场观察 (6)1.2.1 了解水质变化 (6)1.2.2 观察水产养殖动物在水中的活动 (6)1.3 鱼体检查 (7)1.3.1 目检: (7)1.3.2 镜检: (8)1.4 用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 (8)1.5 对怀疑是中毒或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应对水质和饵料进行检查 (8)2 如何科学合理的使用药物 (8)2.1 常用渔药的分类及各类禁药 (8)2.1.1 抗菌类药物 (9)2.1.2 水体消毒剂 (9)2.1.3 抗寄生虫药物 (10)2.1.4 抗真菌药物 (11)2.1.5 抗病毒药物 (11)2.1.6 环境改良剂 (11)2.1.7 调节代谢及促生长 (11)2.1.8 生物制品和免疫激活剂。
(11)2.2 对症选药与正确用药 (12)2.3 用药量的确定与合理给药 (13)2.4 联合用药与合理配伍 (15)3 渔药的生产应用知识 (17)3.1 杀藻药物: (17)3.2 菊酯类杀虫药: (17)3.3 含氯、溴消毒剂: (17)3.4 杀虫药(敌百虫除外)或硫酸铜: (17)3.5 外用消毒、杀虫药: (17)3.6 阿维菌素溶液: (17)3.7 内服杀虫药: (18)3.8 外用杀虫药: (18)3.9 辛硫磷: (18)3.10 碘制剂、季铵盐制剂: (18)3.11 一水硫酸锌: (18)3.12 代森铵和代森锰锌: (18)3.13 维生素C: (18)3.14 硫酸亚铁: (18)3.15 硫酸乙酰苯胺: (18)3.16 硫酸铜: (18)3.17 敌百虫: (19)3.18 高锰酸钾: (19)3.19 阳离子表面活性消毒剂: (19)3.20 盐酸氯苯胍: (19)3.21 阿维菌素、伊维菌素: (19)3.22 季铵盐碘: (19)3.23 海因类: (19)4 水质管理 (19)4.1 养鱼先养水,好水养好鱼 (19)4.2 溶解氧——水产动物生命要素 (21)4.2.1 养殖(育苗)水体溶氧要求 (21)4.2.2 造成溶氧不足的因素 (21)4.2.3 引起鱼、虾浮头的原因 (22)4.2.4 鱼虾缺氧时的反应 (23)4.2.5 溶氧与其它有毒物质的关系 (23)4.2.6 如何增氧? (24)4.3 pH 值——水质状况的晴雨表 (24)4.3.1 水质pH 值的控制标准 (24)4.3.2 pH 值对水产养殖动物的直接影响 (24)4.3.3 pH 值对水质的影响 (25)4.3.4 如何调节水体pH 值 (25)4.4 硫化氢(H2S)——水体中剧毒气体 (25)4.4.1 硫化氢的来源 (25)4.4.2 水体中的硫化氢的控制标准 (26)4.4.3 硫化氢的毒性 (26)4.4.4 维持池水硫化氢不超标的方法 (26)4.5 氨(NH3)——水产动物的隐形杀手 (27)4.5.1 氨的来源 (27)4.5.2 水中氨的控制标准 (27)4.5.3 氨的毒性 (27)4.5.4 氨的毒性与pH 值的关系 (28)4.5.5 如何防止水中氨过高 (28)4.5.6 水中氨氮偏高如何处理? (29)4.6 亚硝酸盐(NO2-)——水产动物致病根源 (29)4.6.1 亚硝酸盐(NO2- )的来源 (29)4.6.2 亚硝酸盐的控制标准 (29)4.6.3 亚硝酸盐的毒性 (30)4.6.4 怎样防止亚硝酸盐过高? (30)4.7 池水变坏的征兆、原因及改善方法 (30)4.8 “肥、活、嫩、爽”水质的具体要求 (31)4.8.1 绿豆色: (32)4.8.2 浅褐带绿色: (32)4.8.3 油绿色: (32)5 清塘、肥水的科学方法 (32)5.1 肥水时间 (32)5.2 清塘肥水方法 (33)5.3 肥水物质 (34)5.4 水质调节 (34)6 常见病害诊断和防治方法: (36)6.1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 (36)6.2 痘疮病 (37)6.3 烂鳃病 (38)6.6 细菌性败血病(暴发性出血病) (41)6.7 白头白嘴病 (41)6.8 白皮病 (42)6.9 打印病 (43)6.10 疖疮病 (44)6.11 竖鳞病 (44)6.12 水霉病 (45)6.13 鳃霉病 (46)6.14 鳃隐鞭虫病 (47)6.15 车轮虫病 (48)6.16 小瓜虫病 (49)6.17 斜管虫 (49)6.18 杯体虫 (50)6.19 指环虫 (51)6.20 三代虫病 (52)6.21 锚头鳋病 (53)6.22 中华鳋病 (54)6.23 鱼鲺病 (55)6.24 碘泡虫 (55)1 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诊断1.1 调查询问在诊断某种疾病之前,首先向渔农询问,了解其水源情况,养殖品种及密度,往年的发病史,用过何种药物,使用药物的浓度和次数,效果怎样。
鱼类细胞培养及其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
比较 容 易 , 对传 代 培养 时 间 的要 求 弹性 比较 大 , 温 适
范 围广 , 使得 鱼类 细胞 系在 生 物 学 研 究 领 域 中得 到
广泛 应用 。 1 2 我 国 鱼 类 细 胞 系 建 系 概 况 .
2 0株口 。其 中淡 水 鱼 类 和 溯 河 洄 游 性 鱼 类 的 细 2 。 胞 系 占大 部 分 , 水 鱼类 的细胞 系约 占 3 左 右 。 海 O
ct i) 上 皮 瘤 细 胞 系 E C,鲫 鱼 (a asu ap o P C rs s i a r ts u au )鳍细胞 系 C AR, 鱼 巨噬 细 胞 系 GMC 金 L, 棕鲴 ( imp aep o h s P n h ls rme z )性 腺 细 胞 系 C O, C 大
疾病 防控 具 有一 定的 指 导意 义 。
关 键词 : 细胞 培 养 ; 毒 学 ; 类 病 鱼
中图 分 类 号 : 9 1 ¥ 5 . 5 ¥ 4 ;8 2 6 文献标识码 : B 文 章 编 号 : 0 7 5 3 ( 0 0 0 — 1 70 1 0 — 0 8 2 1 ) 40 0 —4
动物 医学 进展 ,0 0 3 ( ) 1 71 0 2 1 ,1 5 :0 —1
Pr gr s n Ve e i r e c n o e s i t rna y M dii e
弯
若
d
瞩专论与讲座
一
鱼 类 细 胞 培 养及 其在 病 毒 学研 究 中的 应 用
李 文峰 , 康 森 黄 麦 , 健 史成 银 ,
胚 胎细 胞 系 CHS -p 金 头 鲷 ( p r s u aa Es, S a u r t )细 a
胞 系 S 一 , 阳鱼 ( e o s coh r s 鳃 细胞 AF 1 太 L p mi ma rc iu )
一种鲤疱疹病毒II型弱毒株及其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鲤疱疹病毒II型弱毒株及其应用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周勇,薛明洋,范玉顶,刘文枝,孟彦,江南,李逸群,曾令兵
申请号:CN202010183827.6
申请日:20200316
公开号:CN111411087A
公开日:
20200714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属于疫苗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鲤疱疹病毒II型弱毒株及其应用,本发明所述的鲤疱疹病毒II型为鲤疱疹病毒II型DX2019株,保藏编号:CCTCC NO:V201980。
利用该菌株制备的疫苗可以预防由鲤疱疹病毒II型引起的疾病,免疫保护效果达到92%以上,不会对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可应用于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的预防,降低鲫鱼养殖池塘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的发病率,提高鲫鱼的存活率。
申请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地址: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大科技园武大园一路8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龚莹莹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海水鱼类细胞系建立、鉴定及应用
学 术 论 坛引言21世纪是海洋经济的时代,以海水鱼类养殖业为代表的第四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展开,给中国水产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和养殖业的过度膨胀,各种病毒性疾病开始大规模爆发,给鱼类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查清鱼类病毒的感染途径和感染机理,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病毒病的传播,鱼类细胞系被广泛应用于鱼类病毒的分离鉴定、病毒病的诊断及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机理等研究,成为研究病毒学、细胞毒理学、细胞工程等多种学科的重要体外研究体系[1,2]。
自Wolf和Quimby建立世界上第一株鱼类细胞系——虹鳟鱼生殖腺细胞系[3]以来,鱼类细胞培养与建系研究发展迅速。
尽管淡水鱼类和溯河洄游性鱼类的细胞培养和细胞系建立发展较快,但目前建立并广泛应用的海水鱼类细胞系数量较少,主要来源于牙鲆[4]、大菱鲆[5]、鲈鱼[6]、真鲷[7]、石斑鱼[8-9]等几种经济鱼类,仍迫切需要建立多种细胞系用于多种学科的研究。
因此,本文就海水鱼类细胞系的建立、鉴定方法及其应用展开综述。
1 海水鱼类组织原代培养及细胞系建立的基本方法1.1原代培养组织来源及培养方法海水鱼类组织原代培养及细胞系建立基本沿用了哺乳动物的细胞培养方法,与淡水鱼类细胞的培养方法也基本类似。
首先选取合适的组织进行原代培养。
根据目前研究显示,海水鱼的各种组织包括分化程度低,分裂潜能大的胚胎和幼鱼组织,以及成鱼性腺、肾脏、心脏、脾脏、鳔、鳍、吻端乃至肿瘤等组织,均可进行原代培养。
从鱼体获取目的组织消毒处理后,一般直接剪成1mm3的组织块于培养瓶中贴壁培养。
胚胎(干)细胞一般采用撕开受精卵卵膜、释放出细胞团块、吹打获得单个游离细胞的方法启动原代。
若组织中存在较多细胞外基质成分或脂类物质,可在获得组织块后采用酶消化法进行处理。
目前建立的海水鱼类细胞系仍多使用非特异性的胰酶进行消化处理,但也有利用胶原酶、透明质酸酶等特异性酶对组织块进行消化处理并建成细胞系的报道。
近10年鱼类细胞培养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
近10年鱼类细胞培养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
张博;陈松林
【期刊名称】《海洋科学》
【年(卷),期】2011(035)007
【摘要】鱼类细胞培养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广泛应用于病毒学、环境毒理学、细胞生物学、肿瘤学、基因组学、遗传学以及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鱼类细胞作为实验对象,有着活体鱼无法比拟的优点:(1)成本低,细胞系的维护不需要大型的养殖设备和大量的换水与充气;(2)重复性好,实验条件可以精确控制。
因此,对鱼类细胞系进行深入研究,
【总页数】9页(P113-121)
【作者】张博;陈松林
【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
点开放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
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开放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2
【相关文献】
1.鱼类细胞培养及其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 [J], 李文峰;麦康森;黄倢;史成银
2.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检测与细胞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J], 彭智发;龚艳清;陈信忠
3.鱼类细胞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J], 艾庆辉;李庆飞;麦康森
4.鱼类细胞培养的研究与应用 [J], 姜泽东; 周伯文; 段晶晶
5.鱼类细胞培养的方法、条件及应用研究概述 [J], 龙舒婷;罗鹏佗;张永馨;李旭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鱼类血细胞的研究进展
鱼类血细胞的研究进展3周玉郭文场( 解放军军需大学动物科技系杨振国长春130062)摘要: 综述了鱼类血细胞分类、发生及功能研究领域的概况和进展,以期为有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鱼类;血细胞中图分类号:Q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023263 (2001) 06255203The Progress of Studies on Fish B l ood Cell sZHOU Y u G UO Wen2C hang Y AN G Zhen2G uo( Faculty o f Animal Sciences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 The Quar terma ster Univer sity of P LA Changchun 130062 , China)Abstract : T he survey and pr og ress of the classification , formation and function o f fish b lood cells w ere introdu ced , in ord er to provid e consu lt in formation for related d omain.K ey w ords : F ish ; Blood cell血细胞是动物体对自身生理状态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因子刺激非常敏感的细胞,是机体免疫的重要成分。
关于鱼类外周血细胞的研究, 国内外已有文献报道1 ~12 。
鱼类血细胞的研究始于19 世纪末,以后,随着养殖事业以及鱼类生理学、生态学、病理学和病毒学的发展,鱼类血细胞的研究也有了相应的进展。
的情况下,光镜水平可根据它们对R omanowsky stain 的亲和性结合其形态特征,将其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电镜水平可根据粒细胞内颗粒形态以及它们的结构,暂将它们分为Ⅰ型、Ⅱ型和4Ⅲ型粒细胞。
鱼类细胞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A B S T R A C T F i s h c e l l c u l t u r e t e c h n i u e s a r e i m o r t a n t a n d t o o l s f o r b i o l o s t u d r o m i s i n - q p g y p g , i e s .W i t h t h e d e v e l o m e n t o f b i o l o i c a l t e c h n o l o a n i n c r e a s i n n u m b e r o f f i s h c e l l l i n e s h a v e p g g y g , e s t a b l i s h e d . A l t h o u h t h e f o r d e v e l o i n f i s h c e l l l i n e s v a r i e d w i t h c e l l s o u r c e s b e e n r o c e d u r e s g p g p , , b a s i c r i n c i l e s w e r e s i m i l a r . I n t h i s a e r t h e s t a t u s o f f i s h c e l l c u l t u r e d e v e l o m e n t a l i c a - p p p p p p p , t i o n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s w e l l a s c u l t u r e t e c h n i u e s w e r e r e v i e w e d w i t h e m h a s i s o n t h e e r - q p p s e c t i v e s f o r f i s h c e l l c u l t u r e d e v e l o m e n t . p p K E Y WO R D S i s h C e l l c u l t u r e r i m a r c u l t u r e u l t u r e t e c h n i u e s F P C y q
海水鱼类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概述
海水鱼类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概述摘要为了预防和控制大规模爆发的鱼类病毒性疾病,海水鱼类细胞系已成为研究病毒感染途径、感染机理以及研制病毒疫苗的重要体外培养体系。
本文论述了应用海水鱼类细胞系在细胞水平对鱼类病毒进行的多种研究工作。
关键词鱼类病毒;细胞系;相互作用;水产养殖近年来,频繁爆发的鱼类病毒性疾病对鱼类特别是海水鱼类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患病鱼类大面积死亡,经济损失严重。
迄今,已发现的鱼类病毒有70多种,在我国主要有牙鲆弹状病毒、淋巴囊肿病毒、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等等。
为了研究鱼类病毒传播机制、宿主细胞及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鱼类细胞系作为重要的体外研究体系,被广泛应用于病毒分离、鉴定及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机理等研究[1,2]。
本文就海水鱼类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展开综述。
病毒的基本生命过程包括对宿主细胞的吸附、穿膜、细胞内运输和入核。
其中,最关键的步骤是病毒黏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并穿越细胞质膜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众多鱼类病毒特别是海水鱼类病毒宿主范围广泛,存在不同的受体,某一大类或某几类宿主细胞表面可能存在多种特异性受体,而病毒受体向胞内传递信号,改变病毒膜蛋白构象,使病毒囊膜与细胞质膜相融合或者使病毒直接穿过细胞质膜。
其中,辅受体(co-receptor)也已经成为抑制病毒的一个重要的靶点。
因此,研究鱼类病毒受体及病毒的入胞机制,进而有效抑制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相结合是设计新型抗病毒药物的一个重要思路[3,4]。
1 海水鱼类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方法目前,在鱼类病毒学中,主要应用电镜观察、单克隆抗体技术(MAbs)和病毒铺覆蛋白印迹技术(VOPBA)在对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机理展开研究。
透射电镜技术可研究病毒早期侵染细胞特别是病毒入胞的过程,通过不同时间的切片观察病毒与细胞膜结合及入胞过程,推测其入胞作用机理。
Imajoh M 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海洋双RNA病毒(MABV)侵染真鲷肾脏细胞系(RSBK- 2)的过程中,MABV病毒粒子吸附到宿主细胞质膜表面,病毒粒子旁细胞质膜上出现凹陷,进而形成小泡后,通过内吞途径使病毒粒子进入细胞内[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医学进展,2010,31(5):107-110Pr 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专论与讲座鱼类细胞培养及其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李文峰1,2,麦康森1,黄倢2,史成银2*(1.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山东青岛266003;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摘要:鱼类细胞培养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技术方法,自1962年发展至今,已建立了超过220个株系。
鱼类病毒学是其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
论文主要就鱼类细胞的主要株系、我国鱼类细胞培养的发展以及鱼类细胞株系对于鱼类病毒的分离、鉴定、增殖及病毒病防控研究做一综述,以期对水产动物的疾病防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细胞培养;病毒学;鱼类中图分类号:S941;S852.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038(2010)04-0107-04细胞培养作为细胞生物学乃至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技术,在生物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动物组织(细胞)培养开始于20世纪初,发展至今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及应用广泛采用的技术方法。
鱼类细胞培养晚于陆生动物,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主要用于病毒学,免疫学以及生理和毒理学研究,尤其对鱼类病毒病防制具有重要意义。
1鱼类细胞培养研究现状鱼类细胞培养的系统研究和建系实践起始于1962年W olf和Quim by建立的虹鳟性腺细胞系RT G-2,随后各种鱼类细胞系相继建立,离体细胞培养在鱼类生物技术研究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经建立的鱼类细胞株系超过220株[1-13]。
其中淡水鱼类和溯河洄游性鱼类的细胞系占大部分,海水鱼类的细胞系约占30%左右。
1.1国际上已经建成的主要鱼类细胞系国内外用于研究的鱼细胞系有多种,来源的组织有吻端、肾脏、卵巢、尾鳍、膘、性腺、肝脏、胚胎、囊胚、原肠胚、鳍条等,主要包括鲤鱼(Cy p rinus catp io)上皮瘤细胞系EPC,鲫鱼(Car assius auratus)鳍细胞系CAR,金鱼巨噬细胞系GM CL,棕鮰(Pinmp halesp romehz s)性腺细胞系CCO,大菱鲆(Scop hthalmus max imus)纤维细胞T V-1、鳍条细胞系TF[2]、胚胎细胞系TEC,中华鲟(Acip enser sinensis)尾鳍细胞系[3],虹鳟(Oncorhy nchus my kiss)性腺细胞系RT G-2、前肾基质细胞TPS,褐牙鲆(Paralichthy s olivaceus)鳃细胞系FG-9307、胚胎细胞系FEC,斑马鱼胚胎细胞系ZEF、肝脏细胞系ZF-L,鲹(Car anx mate)鱼苗细胞系,大鳞大马哈鱼(Oncor hy nchus tschaw y tscha)胚胎细胞系CH SE-sp,金头鲷(Sp ar us aurata)细胞系SAF-1,太阳鱼(Lep omis macrochirus)鳃细胞系BG/G、鳍细胞系BG/F,羊鲷(Archosar gusp r obatocep halus)细胞系,银鲷(Bair diella chr y sur a)SP-1细胞系,大西洋鲑(Salmo salar)头肾细胞LSH K-1,遮目鱼(Chanos chanos)心肌细胞系及斜带石斑鱼(Ep inep helus coioides)眼睛细胞系[13]等。
鱼类细胞的培养相对比较容易,对传代培养时间的要求弹性比较大,适温范围广,使得鱼类细胞系在生物学研究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1.2我国鱼类细胞系建系概况我国对于鱼类细胞培养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迄今已建立了超过40株细胞系。
张念慈、杨广智建立了草鱼吻端组织细胞株ZC-7901及其上皮样细胞亚株ZC-7901S1。
钱华鑫建立了鲢尾鳍细胞系等多个细胞系,并对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保存条件以及传代细胞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童裳亮建立了牙鲆鱼鳃细胞系FG、鲈鱼脾细胞系SPS、鲈鱼心细胞系SPH和真鲷鳍细胞系RSBF四株海水鱼类细胞系。
张铭等建立淡水白鲳鱼胚胎和尾鳍等4株细胞系。
Chen在2003年-2005年建立了鲈鱼多能*收稿日期:2009-09-20基金项目: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07-chb-01)作者简介:李文峰(1984-),男,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海水养殖动物分子营养与免疫学研究。
*通讯作者性胚胎细胞系LJES1,褐牙鲆胚胎细胞系FEC和大菱鲆胚胎细胞系T EC。
孟凡华等建立了鲤鱼尾鳍细胞系。
Ye H Q等建立了花鲈心脏、肝脏、脾脏和头肾细胞系[1]。
建立大菱鲆鳍细胞系T F[2]。
建立了赤点石斑鱼吻端细胞系[4]和中华鲟尾鳍细胞系[3]。
任国诚等[5]建立半滑舌鳎雄性鱼肝脏细胞系。
建立了军曹鱼脑和鳍条细胞系[6]。
总体看来,我国细胞株建立过程虽晚于国际,但是发展比较迅速;尤其海水鱼细胞系在近10年中有了长足发展,这与我国同时期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产业密切相关。
2鱼类细胞培养技术在病毒学的应用随着养殖面积和养殖密度的增大,养殖环境质量下降。
鱼类疾病尤其是病毒病暴发增多,加上相当数量的细胞株系尤其是海水鱼类细胞株系相继问世,基于细胞系的鱼类病毒学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2.1现存主要鱼类病毒及危害1956年,Wolf首次利用鱼类培养细胞RTG-2分离出第一个鱼类病毒)))传染性胰坏死病毒以来,迄今见报道的鱼病毒已超过80种。
目前已经分离鉴定的鱼类病毒大约有24种,包括疱疹病毒科6种、呼肠病毒科6种、虹彩病毒科4种、副黏病毒科3种、双RNA病毒科2种、正黏病毒科1种、小RN A 病毒科1种和杯状病毒科1种。
鱼类病毒传染迅速,传染性强,且有长短不一的潜伏期,症状复杂多变,检测困难,死亡率高。
鱼淋巴囊肿病是最早发现的鱼类病毒病,其病原淋巴囊肿病毒(Ly mphocystis disease v ir us,LCDV)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淡水、半咸水和海水中,可感染9目34科140种以上鱼类,其感染率可高达80%,死亡率可达30%[14];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 hem ato poiet-ic necrosisvirus,IH NV)主要感染鲑科鱼类,常造成鱼苗或幼鱼70%~90%的死亡,甚至接近100%[15];白鲟鱼虹彩病毒(White sturgeon iridov ir-us,WSIV)在不足12个月的白鲟鱼感染率可达到95%。
肿大细胞虹彩病毒病(M egalocytiv irus ir-i dovirus disease)在东亚和东南亚的真鲷、石斑鱼、大菱鲆、大黄鱼、鳜鱼等多种养殖鱼类中的频繁流行,患病鱼的死亡率从30%(成鱼阶段)到100%(幼苗阶段)不等,是危害养殖鱼类最严重的病毒病之一,给水产养殖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16]。
2.2应用细胞培养技术研究鱼类病毒病的优越性使用细胞培养研究鱼类病毒可以减少隐性感染机率和个体差异引起的误差,使试验结果更加准确迅速;建立细胞株(系)分离和鉴定鱼类病毒,进行生物学、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美国水产学会推出的鱼类病毒病检测标准中细胞培养检测鱼类病毒病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用不同方法对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 NV)进行检测和比较的试验中,细胞培养检测鱼类病毒病原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2.3鱼类细胞系用于病毒的分离、鉴定和增殖对病毒进行分离鉴定,并通过细胞系进行病毒的扩增,以提供足够的病毒材料支持后续的深层次研究,是细胞系在病毒学方面的首要作用。
Chen S L等使用牙鲆胚胎细胞系(FEC)扩增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T RBIV,感染4d后出现明显的CPE。
Qin Q W等[7]利用斜带石斑鱼的脾组织培养出细胞系GS,该细胞系对虹彩病毒和诺达病毒敏感。
Sahul H ameed A S等[17]建立了海鲈肾脏细胞系(SISK),并证明SISK对于M ABV Nc1和诺达病毒敏感。
Imajoh M等[18]建立真鲷(Pagr us maj or)尾鳍纤维原细胞系CRF-1,并证明CRF-1细胞系适合于RSIV在细胞内的增殖过程及其致病机理研究。
H uang X H等[19]建立了赤点石斑鱼脾脏细胞系(EAGS)和膘细胞系(EAGSB),并证明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在两株细胞系中均可产生明显CPE,但对于神经坏死病毒(NNV)以及鲤鱼春血病病毒(SVCV)均不敏感。
使用BF-2、EPC、CH SE-214、RT G-2、FH M等5种细胞系分离扩增多种虹彩病毒(FV3、BIV、PPIV、ECV、ESV、EH NV、DFV、GF6、SERV、REV282/102),证明在BF-2、EPC、CH SE-214中所有病毒均可较好的繁殖[20]。
这些细胞株可用于未知鱼类病毒的分离,同时为研究寄主和病原之间的机理提供了很有用的工具。
2.4鱼类细胞系用于病毒抑制和复制途径的阻断近几年来,在细胞水平对于病毒的抑制和清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干扰素诱导Mx蛋白阻断途径,通过诱导M x基因表达,激活干扰素抗病毒途径,抑制鱼类病毒转录。
Wu Y C 等[21]使用BB细胞系和神经坏死病毒(NNV)证明Mx基因编码的干扰素依赖抗病毒机制存在于体外培养的细胞中,并且在病毒感染和扩增过程中对大部分细胞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Saint-Jean S R 等[22],报道用BF-2、RT G-2、CH SE-214、SAF等细胞系转染携带聚肌苷酸聚胞苷酸(po ly I:C)的质粒,以诱导激活M x蛋白基因,启动干扰素反病毒途径以抑制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IPNV)和传染性造血坏死病毒(IH NV),结果表明,携带po ly I:C的质粒转染细胞后可以激活Mx蛋白编码,诱导干扰素抗108动物医学进展2010年第31卷第5期(总第203期)病毒途径。
在BF-2细胞中保护效率最高可达到90%以上。
Ferna c ndez-T rujillo A等[23]将M x基因转染入CH SE-214细胞系中,可有效抑制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PNV)在细胞中的增殖。
Gahlaw at S K等[24]报道,在大西洋鲑头肾细胞系SH K-1中,鲑鱼甲状病毒(SAV)的感染可以诱导产生干扰素的强烈表达,并进一步诱导产生Mx基因的强烈表达,从而产生抗病毒效果。
另一方面是RNA干扰途径。
RNA干扰是指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由双链RNA诱发的,同源m RNA高效特异性降解的现象。
Dang L T等[25]转染特异性抑制真鲷虹彩病毒(RSIV)和牙鲆棒状病毒(H IRRV)MCP蛋白的MiRNA入石鲈鳍条细胞系(GF)和牙鲆自然胚胎细胞系(H INAE),抑制了RSIV和H IRRV在宿主细胞中的表达,证明组装的病毒编码pre-M iRNA参与了RNAi相关和干扰素相关的诱导反病毒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