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略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
中国文化 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引言:中国文化课程教学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中国文化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指导,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中国文化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欣赏和尊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加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1. 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1.1 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1.2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2.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2.1 中国绘画艺术2.2 中国音乐艺术2.3 中国舞蹈艺术2.4 中国戏曲艺术3. 中国文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3.1 春节3.2 清明节3.3 端午节3.4 中秋节3.5 元宵节等4.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4.1 《论语》4.2 《道德经》4.3 《红楼梦》4.4 《诗经》等5. 中国文化的地域差异与多样性 5.1 东部沿海地区的文化5.2 西南地区的文化5.3 西北地区的文化5.4 南部地区的文化5.5 城市和农村的文化差异等第三部分:教学方法为了实现以上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魅力。
2. 互动式授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实际应用和传承现状。
4. 学生作品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创意设计、手工制作等活动,通过展示作品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第四部分:课程评估课程评估旨在评估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评估方法可以包括课堂讨论、作业评价、实践表现等。
结语:中国文化课程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能够有效推动中国文化课程的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贡献。
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教学大纲中国文化教学大纲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丰富多样的文化之一,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念对于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中国教育部制定了《中国文化教学大纲》,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中国文化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全球化的趋势。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至关重要。
因此,教学大纲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教学大纲首先明确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如仁爱、和谐、诚信等。
这些价值观念贯穿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他们的行为准则和社会交往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教学大纲,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些价值观念的内涵和应用,从而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教学大纲涵盖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事件。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事件。
通过教学大纲,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对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此外,教学大纲还强调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中国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精神追求的体现。
通过学习这些艺术形式,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大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中国文化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设计,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
最后,教学大纲还强调了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和资源的整合。
中国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系统,涉及到许多学科领域。
为了更好地教授中国文化,教学大纲鼓励教师们运用跨学科的教学方法,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引言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文化之一,对于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人民的价值观、思想观念以及传统习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为了提供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制定了以下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2. 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特点;3. 掌握中国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关系;4. 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转变;5. 培养对中国文化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形成- 中国文化的特点与核心价值观2.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先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文化的主导与士人文化的兴盛- 中国文化的入世与开放3. 中国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社会变革的相互作用-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政治与文化的关系与互动作用4. 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转变- 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传统价值观- 现代中国社会的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变迁5. 跨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影响-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自信与传承四、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1.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向学生传递基础知识;- 案例分析: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学生互动:组织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促进学生交流与思考;- 视听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视听资料。
2. 评价方式- 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内涵和重要内容的理解进行考核;- 作业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关于特定话题的文化分析报告,考察学生对于文化的深入思考能力;- 课堂参与度: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和对问题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价;- 小组项目:要求学生参与小组研究项目,通过团队合作对中国文化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五、教学资源及参考文献1. 教学资源- 图书: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 视频:电视纪录片《中国文化之旅》等;- 网络资源: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等。
中国文化概况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况教学大纲中国文化概况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中国文化概况是是一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社会、艺术、科技等多方面内容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同时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将掌握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历史发展、传统文化、人文思想、艺术特色、科技成就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目标: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文化的特点、演变过程,以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3、情感目标:学生将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树立起尊重并理解不同文化的意识,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古代礼仪制度等。
2、历史发展:从夏商西周到明清,重点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及重大历史事件。
3、人文思想:介绍儒家、道家、墨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4、艺术特色:涵盖诗词、绘画、书法、音乐、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
5、科技成就:讲述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和创新,如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建筑技术等。
6、当代文化:分析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城市文化、农村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课程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3、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
五、评估与考核1、课堂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给予评分。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并提交讨论报告,根据报告质量给予评分。
3、期末考试:通过书面考试形式,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4、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文化的论文,根据论文质量给予评分。
六、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36个学时,每学期安排18个学时,每周2个学时。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代码:CULT1001开课学期:大一上学期学时数:36学时学分数:2学分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中国文化的定义和范围-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中国文化的特点和范畴2.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成就-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典范3.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价值观及其影响-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学4.中国现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现代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当代文化的创新与传承5.跨文化交际与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重要性-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对比与交流-中国文化对外国人的吸引力与影响6.当代中国文化问题与挑战-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文化创新与传统继承的平衡方法-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与传播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小组活动、案例分析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体验活动,如参观博物馆、观看文化表演等。
四、评价方式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表现、期中考试和期末论文。
其中,平时表现占30%,期中考试占40%,期末论文占30%。
五、参考教材1.纪宝成,《中国文化概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
2.李光辉,《中国文化》(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
六、参考网站以上是《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可根据具体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中华文化概说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华文化概说”是吉林广播电视大学为开放本科层次学生设计的一门通识课,是非统设选修课。
这门课程知识内容较多,它对于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但同时它又需要大量的文学实践对其理论进行不断的丰富与和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意在给大学生们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的一个入门途径,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基本精神以及当代价值有较为深入了解,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有所思考,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本学科是一门文史哲贯通的人文性学科,不仅仅是单一学科的组合,不是单一艺术门类的鉴赏,而是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路。
二、课程内容绪论(1学时一、“文化”界说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学时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学时一、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极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学时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学时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六、隋唐:隆盛时代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于市井文化勃兴八、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击与融会九、明清:沉暮与开新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2学时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二、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学(2学时一、汉语的历史与特点二、汉字的历史与特点三、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2学时一、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二、四大发明三、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2学时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二、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3学时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二、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三、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2学时一、辉煌的远古艺术二、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2学时一、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二、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三、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2学时一、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极其历史发展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2学时一、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三、佛教的中国化和中国化佛教四、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2学时一、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二、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2学时一、中国文化的类型二、中国文化的特点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2学时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三、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2学时一、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二、群己关系的定位三、义利与理欲:价值观的深层展开四、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2学时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二、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三、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四、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2学时一、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二、80年代文化热的反思三、90年代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四、中国文化的综合与创新三、教学环节1、面授辅导除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适量讲解与答疑外,主要为学生提供中华文化的各类知识。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把握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的定义和内涵1.1 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1.2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3 中国文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2. 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2.1 历史文化遗产2.2 文字和语言2.3 传统艺术2.4 宗教与信仰2.5 饮食文化2.6 服饰与礼仪2.7 社会生活与节庆习俗2.8 传统医药与健康养生2.9 思想与哲学3.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3.1 新石器时代至商代3.2 春秋战国时期3.3 秦汉隋唐时期3.4 宋明清时期3.5 近现代文化发展4. 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与传承4.1 文化自信与国家发展4.2 文化交流与跨文化融合4.3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例分析、案例研究、文化体验、参观考察等。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并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独立思考和学术研究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1. 平时表现(占比30%)包括课堂参与、课堂作业、小组讨论等。
2. 期中考试(占比30%)考核学生对中国文化概论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 个人项目报告(占比40%)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中国文化相关话题,完成研究报告并进行口头展示。
五、参考教材1. 《中国文化概论》姜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2. 《中国文化发展史》王新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3. 《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李文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六、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
同时,请学生按时上课,并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活动,共同推进课程的顺利进行。
如果对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有任何疑问或建议,欢迎随时与教师沟通交流。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详解:深度探索华夏文明的精髓一、引言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的课程。
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不仅涵盖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更是一个对中国五千年文明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度解读的过程。
本文将深入剖析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帮助读者全面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主要流派和重要历史时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全球视野下的文化自信。
三、课程内容模块1. 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从远古神话到夏商周的早期国家形成,再到秦汉至明清的朝代更迭,详细解析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变迁。
2. 哲学思想:介绍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哲学流派的思想内涵,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3. 文学艺术:重点讲解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以及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表现手法,展示中国美学的独特魅力。
4. 社会生活与习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节日、饮食、服饰等方面,揭示中国文化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
5. 传统科技与智慧:探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学等领域,展现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
四、教学方法与评估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升学习兴趣。
2. 评估方式: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还将包括课堂参与度、研究报告、小组讨论、文化实践项目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全面考察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应用。
五、结语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大纲是一个立体且丰富的框架,它旨在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深入学习,学生们不仅能掌握丰富的知识,更能培养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外文化交流的能力。
《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师或教学团队信息本课程任课教师主要讲授外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综合英语课程3/4和二年级英语写作课程3/4,同时任教二年级限定选修课程中国文化。
本课程较受学生欢迎由于本课程的教材以及课堂授课和讨论都以英语为主导语言,又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讲座式授课模式,也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堂研讨,学生们已能够初步运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中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初步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部分精髓,也开始激发他们有意识地发挥自己语言专业的专长特点,在此课程中巩固了最基础的基本语言技能,以此学生们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也获得了一定的提高和增强。
本课程任课教师曾参与编写和发布了:<<美国英语口语>>初级/中级)(编著) (编者)//<<高考英语热门阅读>> (编著) (副主编)(//<<透视雅思考试>> (编著) (编者//<<中考英语阅读>> (编著) (编者)二、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中国文化课程名称(英文):Chinese Culture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性环节课程性质*:□学术知识性□方法技能性 研究探索性□实践体验性课程代码:********周学时:2 总学时:32 学分: 2先修课程:综合英语授课对象:英语师范;英语三、课程简介本课程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主干课程。
旨在传授系统的有关中国文化的基础知识,主要侧重于对中国文化(主要相关话题)的学习,并以此探讨中国文化的精髓。
同时,针对英语语言专业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基础的基本语言技能训练,课程教材和课堂授课和讨论都以英语为主导语言,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和课堂研讨,学生能够运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谈论有关中国文化的一些主要论题,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文化交流和沟通的交际能力。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60962B/061312B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讲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传播学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无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一、课程的教学目标1、中国文化概论是传播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
2、本课程旨在系统、简明地介绍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使传播学专业本科生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鉴赏能力,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地、有鉴别有比较地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3、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自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民族之魂。
学习中国文化也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地对外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二、教学基本要求1、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课程将分成若干专题,重点讲授中国文化的产生土壤,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宗教及其特点,中国的礼乐文化及其意义,中国的史学传统及其意义,中国的哲学及其思维方式,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等。
教材中的其他内容如中国古代科技、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均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自学。
2、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将采取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交换意见。
本课程将指定学生阅读中国文化的经典和相关参考书,课上进行讨论。
本课程将运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最鲜活的资料。
3、课程的考核方式本课程所采用的考核方法为开卷笔试。
平时成绩由两篇作业组成。
一篇是经典读书笔记,要求从《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周易》中任选一本,认真阅读,写一篇1500字读书笔记论文。
另一篇作业是从指定的5部作品中挑选一部,认真阅读,分析作者对中国文化精神或中国思维方式的论述。
本课程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组成。
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讲中国文化概说一、“文化”的涵义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三、文化的功能四、中国文化的简要历程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本讲重点了解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基本分层、中国文化的基本分期,理解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掌握学习中国文化的基本方法。
《中国文化概要》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要》教学大纲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科目:《中国文化概要》对象:MTI一年级执教者:陶嘉炜第一堂课(二课时)9/27课题:第一讲文化概说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理解文化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来说,它的特定含义是什么,它的结构层面有哪些,地理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新课教学提纲:一、什么是文化1、文化研究的起源2、“文化”的含义二、文化的结构层面三、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四、地理环境与文化五、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布置思考题:1、文化各结构层面同该文化的特征的亲疏层递关系。
2、试分析“全盘西化”和“国粹主义”的偏颇。
第二堂课(二课时)9/29课题:第二讲语言和文化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的历史,重要代表学者及其主要观点;理解语言和思维相表里,不同的语言在潜意识中含有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新课教学提纲:一、语言和主客观世界1、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普通语言学的创始人威廉•洪堡特及其主要观点。
2、沃尔夫、萨丕尔及其假说。
P.3二、语言的文化心理背景1、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概念和意义体系P.5/ P.322、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价值体系3、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P.11布置思考题:一、理解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分别在中西语言中的体现。
二、“沃尔夫——萨丕尔假说”的要点是什么?有没有道理?你是怎么理解的?三、你能从汉语里举出汉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的某些特点吗?第三堂课(二课时)10/11课题:第三讲中国传统哲学第一节《周易》简介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表现为阴阳观念,《周易》为其发轫之作;并了解有关《周易》的成书情况、基本结构,以及阴阳等相关符号的知识。
新课教学提纲:一、“易”的含义二、“周”的含义三、八卦与重卦四、卦辞与爻辞五、《周易》的经与传六、《周易》的写作时代七、古代中国的世界图示布置思考题:结合先秦诸子散文的论证风格,理解中国传统的认识世界的途径是推己及人,推人及物;联系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的言论,比较中西方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差异。
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中国文化》是涉外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二、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又丰富的传统文化,扩展知识,理清脉络,从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在了解、认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与精神,引发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准备必要的人文素质。
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要求有认真务实的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积极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阅读,尤其是具有经典意义的文献,并将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课堂讲授以重点、难点为主,并提出问题,在课堂内外开展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
留心考察社会,包括文物古迹以及存留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传统习俗、宗教礼仪、道德规范等。
外出考察古代文化遗存及博物馆;完成一篇读书报告。
四、大纲内容导言一、文化的定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二、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论争三、学习中国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一章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一、赫赫始祖的业绩二、从刻画符号到文字发明三、龙——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第二章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一、天人之学二、变易之学三、会通之学第三章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一、传统美德二、中国史学的特色三、古典文学的人文精神与艺术魅力第四章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一、佛教传入与中外文化的的融合二、道教的兴起与多种文化的融合三、佛教、道教与传统文化第五章绚丽多彩的文物殿堂一、玉器的文化特征二、铜镜的文化价值三、金银器的文化内涵四、青铜器、陶器、瓷器与中国古代文化第六章艺术精品——中国书法、绘画一、中国书法概说与书法精品二、国画与传统文化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与特点二、对“李约瑟问题”的探讨五、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主要参考书:《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2)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科类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提炼过程中,逐渐结晶为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
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延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全面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重视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提高青年一代,乃至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以及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都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认识和把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方法以及教学的重心和主线,了解关于文化的概念及结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状况、发展历程及主要特质;学习和掌握儒、道、释、易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份的来源、产生与发展过程、主要思想内容,认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现实国情,进而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加以创新,努力使自己逐步成为既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具有现代意识,又具备深厚民族文化素养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三、课程内容改革本课程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兼及其转型与创新。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内容极为丰富。
面对这样一个广博精微的文化体系,在讲授过程中自然不能漫无边际,全面铺开。
虽然“大文化”与“小文化”或文化的表层现象与潜层现象是不可开、相互依存的,但这二者在教学中却不应是并重的关系。
因为我们向学生们介绍文物、艺术、生活习俗等文化现象的目的并不在于这些具体知识本身,而是要使学生透过这些具体的、表层的文化现象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价值。
因此,本课程将以潜层文化现象——观念文化作为教学的重心,而辅之以文物、艺术、生活习俗等表层文化现象,渗透其间进行讲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中国文化要略大纲及教学计划
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现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 叶、徐《语言学纲要》朱德熙《语法讲义》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张钟等《中国当代文学概观》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等。
教学大纲及计划
以“中国文化”为主。重点教授“古代科技教育”,“中国艺术”,“中国宗教”,“地理和历史”,“中文文化交流”这五章。
绪论
这一章内容不是很复杂,但肯定会出一两个小题目,甚至一个简答题,划定的重点要注意掌握,特别是文化的分层学说。
一、“文化”界说
1、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和完善。
2、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3、自然的人化即文化。
4、西汉以后,文与化开始结合成一个整词,其涵义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5、四大文明古国是指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4、心态文化层可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5、社会心理是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诸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
6、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往往经由文化专家的理论归纳、逻辑整理、
3、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