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坝安全监测技术研究 廖嘎

合集下载

《大坝与坝基安全监控理论和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大坝与坝基安全监控理论和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介绍---《大坝与坝基安全监控理论和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本站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吴中如教授领衔,博士生导师顾冲时教授以及郑东健、苏怀智、王建、郭海庆、沈振中、包腾飞、李季、温志萍、李雪红、吴相豪、胡群革、许晓东、赵斌等参与完成的《大坝与坝基安全监控理论和方法及其应用研究》项目日前荣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现将该项目介绍如下。

一、立项背景建国以来,我国共修建约8.3万座水坝,其中15米以上的大坝约1.8万座,在防洪、发电和灌溉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相当一部分大坝存在安全问题。

与此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的大力开展,大库高坝越来越多,有些高坝已达200-300米,坝址地质条件复杂,又处于高地震和高地应力区,对工程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践证明,对大坝及坝基进行安全监测,并触汇多种理论和方法对监测资料进行正反分析,建立专家系统,将对大坝和坝基的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二、项目主要特点及创新点1、建立了完整的监控模型体系。

完善和发展了统计模型,提出和建立了测点和空间位移场的确定性模型和混合模型,以及施工期的特殊监控模型等;建立了基于混沌理论、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等的预测模型,由此建立了大坝与坝基的完整监控模型体系。

2、发展了大坝及坝基的反分析理论和方法。

对大坝和坝基的计算模型、计算参数、计算成果处理和控制荷载等提出了反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还首次提出了拟定变形监控指标的理论与方法。

3、开发了大坝安全综合评价专家系统。

提出和开发了由"一机四库"(综合推理机、知识库、工程数据库、方法库和图库)组成的大坝安全综合评价专家系统或"四库"(综合分析推理库、工程数据库、方法库和图库)组成的在线监控和反馈分析系统。

三、项目具体技术内容1、大坝及坝基安全监控模型本项目结合大量科研项目和实际工程,对大坝安全监控模型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建立了安全监控模型体系,主要包括:(l)统计模型。

大坝安全监测新技术

大坝安全监测新技术

大坝安全监测新技术中国大坝安全监测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 在20世纪末本世纪初取得飞速发展, 基础上监理了比较完整大坝安全监测体系。

伴随坝工技术进步, 尤其是现代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 在传统监测仪器基础上涌现出一大批新安全监测技术, 并在工程上得到应用。

1.大坝CT技术大坝CT技术是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在大坝安全监测中应用。

它是用某种波在坝体中传输若干射线束, 在探测区内部组成切面, 依据切面上每条穿过探测区波初至信号, 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学处理, 重建探测区坝体材料弹模分布或强度分布, 以定量地反应坝体磁疗性质分布和老化情况、病害及缺点部位, 进而达成大坝监测目。

用于大坝CT监测波关键有声波和电磁波两种。

声波型大坝CT是在大坝合适位置部署若干发射点(震源)和若干接收点(震波监测器), 一次激震各发射点后, 在各接收点统计声波从个发射点到各接收点走时T, 然后利用走时T计算坝内各点上波速V, 因为波速与材料弹性相关, 所以能够经过波速来了解坝体材料性质和老化缺点分布情况。

声波型大坝CT系统包含检测设备和计算机设备, 其中检测设备包含发射、接收和统计三个部分。

发射部分由动能源和驱动装置组成。

动能源用于产生弹性波, 能够部署在坝面、廊道、钻孔或探坑内, 起震后能立刻使弹性波在被测体传输。

大坝CT 动能源关键是电雷管和甘油炸药, 也能够用电火花发生器或起落锤来起震。

驱动设备与统计设备相连, 用于检测弹性能源产生波瞬时, 含有镜头统计功效。

接收部分是能感知震波拾震传感器, 包含地下测音器(速度型地震仪)以及水下测音器(加速度型传感器)等型号。

统计部分是一个多频道数字式振动示波器, 用于距离七宝时间及弹性波形。

电磁波型大坝CT是利用一个天线发射高频宽带电磁波, 另一个天线接收来自坝体或坝基内介质面反射波。

因为电磁波路径、强度及波形与所经过介质电性质和几何形态相关, 所以, 能够依据接收波双程走时、幅度及波形来推断坝体材料性质和老化分布情况。

第七讲 大坝安全监测资料分析方法

第七讲 大坝安全监测资料分析方法

第七讲大坝安全监测资料分析方法及信息处理技术的若干进展张进平1 前言SDJ 336-1989《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颁发后的十几年里,国内外大坝安全监测技术又有了很大的发展。

监测资料分析及信息处理是大坝安全监测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坝安全监测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大坝安全,这一目的最终要靠对监测资料的分析评价来实现的。

国内监测资料分析方法及信息处理技术是一个发展较快的技术领域,其发展得利于几方面的条件,其一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硬、软件条件的不断改善;其二是国内水利水电建设的发展,特别是三峡、小浪底等一批大型工程的建设对监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技术发展创造了条件。

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长江三峡总公司联合资助的“三峡水工建筑安全监测与反馈设计”项目中专门设立了“安全监测信息分析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课题,多个单位参加了这个科研项目,推动了该领域的创新及发展[1]。

又如,二滩、小浪底等工程的大型安全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研制工作,为该类系统的开发提供了经验。

此外,国内各类工程的运行管理实践也不断对资料分析方法及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 国外大坝安全监测信息处理技术的进展法国电力公司近几年开发了称为PANDA的大坝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可对各种类型的自动化或人工采集数据进行处理,利用Internet/Intranet进行通讯,实现对监测信息的分层管理(包括上层的专家分析中心及下设的各级控制中心)。

系统中对监测量的分析评价仍采用传统的统计模型,模型中仅用11个因子描述各分量。

法国人认为,该类模型虽然简单,但在长期使用中被证明是有效的。

除用于法国的250多个大坝的监测之外,PANDA系统还在阿根廷、多哥等多个国家得到实际应用。

意大利是最早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大坝监测信息处理领域的国家。

上世纪90年代,意大利开发了DAMSAFE的决策支持系统,它包括提供数据的信息层,用于管理、解释和显示数据的工具层,及基于Internet技术的综合层。

大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与分析

大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与分析

大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与分析大坝是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构件,其建设与安全监测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过去的大型坝体安全监测主要依靠人工巡视和手动记录数据,工作效率低下并且易出现数据错误。

随着自动控制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坝体安全监测已经逐步实现了自动化和数据化。

本文将介绍大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与分析的方法和意义。

大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随着大坝的建设及机电设备的安装,大量的监测数据不断产生。

这些数据可能包含有关大坝构造、水压、温度等重要信息。

然而,由于数据来源的不同和不同信息管理系统之间略有差异,数据可能存在重复、缺失、歧义等问题。

因此,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编,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整编过程中的首要环节。

传感器等测试设备可在大坝、下游河段、坝上及各水压孔等位置进行实时监测。

采集数据包括测点位置、数据类型、时间等信息。

数据校验数据校验是整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可能存在数据读数错误或者数据传输问题等。

数据校验需要排除这些错误。

同时,对于异常数据需要进行识别处理,如数据是否超出了正常范围等,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整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数据清洗主要目的是识别和去除对分析结果有影响的无效值、异常值和重复值等,提高测试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数据清洗的过程包括异常数据处理、宏观数据处理和微观数据处理。

数据转换数据转换是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转换成合适的格式,便于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数据转换的过程需要考虑数据的结构、格式以及对应关系等。

大坝安全监测资料分析数据汇总大坝安全监测资料的汇总是为了将整个监测系统的数据按各个类别进行统计,同时规范化数据的格式,减少数据处理中的重复性工作。

大坝安全监测资料的汇总可通过数据分析软件来完成。

汇总的数据主要包括传感器位置、时间、检测量等信息。

数据统计在资料汇总的基础上,对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频率分析、时域分析、能谱分析等。

水利工程大坝安全监测项目论文

水利工程大坝安全监测项目论文

水利工程大坝安全监测项目论文摘要:大坝安全监测技术对于水利工程的正常安全运行有着较大的意义,经过不断地发展,我国水利工程大坝的安全监测技术日趋成熟,很多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但是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很多技术都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努力,深化研究,更好地进行水利工程大坝的安全监测工作。

前言大坝建造受到水文、地质等众多方面的影响,在运行过程中承受到巨大的环境荷载和地震荷载,包括水压力、温度等。

同时,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材料性能、人为影响等,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很容易有渗漏、裂缝、变形等问题出现,如果无法及时的诊断和解决这些隐患,那么大坝的安全运行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还会带来较大的灾难性事故。

1水利工程安全监测项目1.1安全监测通过实时监测大坝的安全状况,主要是对大坝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状况进行了解,收集大坝安全监测资料,以便科学的评估大坝工作性态,进而将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给应用过来,促使大坝的安全得到保证。

只要及时的监测,获得可靠的监测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就可以避免出现重大灾害事故。

在施工过程中,可以获得不断地反馈,以便对设计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并且对水工设计进行有效修正。

总之,借助于大坝安全监测,可以对大坝安全性态进行了解,以便将实施科学管理措施。

1.2仪器检测和日常巡视检查为了了解大坝的安全程度,通常将日常的例行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结合起来。

如今越来越多管理单位充分重视日常人工例行巡视检查,并且将其普遍实施下去,将其作用充分发挥了出来。

仪器监测指的是借助于相关的规范和要求,依据工程实际情况,将各类安全监测仪器和设备布置于水工建筑物上,以便采集大坝安全运行的各类性态信息。

通过处理和整编分析这些信息,结合人工例行检查的结果,就可以科学客观地评价大坝的运行和安全状况,以便更好进行调度指挥。

具体来讲,有很多的项目都需要进行安全监测,如变形、渗流、压力、应力应变等。

大坝安全监测技术的创新应用

大坝安全监测技术的创新应用

大坝安全监测技术的创新应用大坝,作为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重要使命。

其安全运行不仅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大坝安全监测技术,则是保障大坝安全的“眼睛”和“耳朵”,通过对大坝各种物理量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大坝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为大坝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大坝安全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大坝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一、传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在过去,大坝安全监测主要依靠人工观测和简单的仪器设备。

例如,通过水准测量来监测大坝的沉降,通过经纬仪测量来监测大坝的水平位移,通过应变计和测缝计来监测大坝的内部应力和裂缝变化等。

这些传统的监测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大坝的运行状态,但存在着监测精度低、监测频率少、数据处理复杂等缺点,难以满足现代大坝安全管理的需求。

二、现代大坝安全监测技术的创新(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传感器是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近年来,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传感器不断涌现,如光纤传感器、GPS 传感器、智能传感器等。

光纤传感器具有抗电磁干扰、耐腐蚀、高精度、分布式测量等优点,能够实现对大坝结构的全方位监测。

例如,通过光纤光栅传感器可以测量大坝混凝土的应变和温度,通过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可以监测大坝的裂缝扩展和渗漏情况。

GPS 传感器则能够实现对大坝表面位移的高精度测量,不受天气和通视条件的限制。

通过在大坝上布置多个 GPS 监测点,可以实时获取大坝的三维位移信息,为大坝的稳定性分析提供重要依据。

智能传感器则具有自诊断、自校准、自补偿等功能,能够提高传感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减少人工维护的工作量。

(二)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大坝安全监测数据采集通常采用人工读数或有线传输的方式,效率低下且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线传输技术和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

某枢纽工程大坝安监测分析报告

某枢纽工程大坝安监测分析报告

某枢纽工程大坝安监测分析报告一、背景介绍:枢纽工程大坝是一个重要的水利工程项目,负责调节该区域的水资源。

为了确保大坝的安全稳定,我们进行了大坝的安全监测工作。

本报告旨在对大坝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二、监测数据分析:1.大坝位移监测数据:根据位移监测数据显示,大坝的水平位移在过去三个月内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状态。

其中,最大水平位移为X毫米,出现在其中一观测点上。

该位移值超过了正常范围内的位移值,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2.水压监测数据:水压监测数据显示,大坝的压力在过去三个月内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水平,没有出现明显的波动。

平均水压维持在X千帕的水平,与之前的监测数据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

3.温度监测数据:温度监测数据显示,大坝的温度在过去三个月内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最高温度出现在夏季,平均为X摄氏度,较之前的监测数据上升了X摄氏度。

各观测点温度的差异不大,均在正常范围内。

4.裂缝监测数据:裂缝监测数据显示,大坝上未出现明显的新裂缝,部分原有的裂缝有不同程度的扩展。

裂缝的扩展主要发生在其中一观测点,建议对该点进行更详细的检查和评估。

三、问题分析:1.最大水平位移超出正常范围,可能存在大坝变形的风险。

需要进一步分析引起位移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进一步的位移。

2.大坝温度上升,可能会对大坝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需要进一步研究高温对大坝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温度对大坝的影响。

3.裂缝的扩展可能会导致大坝的破坏,需要对裂缝进行详细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来防止裂缝进一步扩展导致大坝损坏。

四、建议和措施:1.针对大坝位移超出正常范围的问题,我们建议进行更详细的位移监测和分析,以确定引起位移的原因。

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修复位移问题,确保大坝的稳定性。

2.针对大坝温度上升的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一些降温措施,例如增加水面覆盖面积,增加大坝的遮荫设施等,以减少高温对大坝的影响。

3.针对裂缝的扩展问题,我们建议对扩展程度较大的裂缝进行抢修工作,并进行细致的检查和评估,以确定裂缝的原因和扩展的趋势,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以保证大坝的安全性。

基于物联网和北斗监测云的水库大坝结构安全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基于物联网和北斗监测云的水库大坝结构安全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基于物联网和北斗监测云的水库大坝结构安全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摘要:研究了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特点,基于监测物联网和云技术构建了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 实现了水库大坝安全数据的自动采集、信息化管理、状态预警与移动管理整套技术体系。

以浙江余杭8个水库为研究试点,将关键技术和研究成果进行应用,建立了水库坝体安全监管云平台,并在基于GNSS的坝体三维变形预警分析上做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验证了整个技术体系的可行性,具有智慧水库示范应用意义。

关键字: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物联网,GNSS变形监测,智慧水库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Dam Structural Safety Monitoring based on Monitoring IoT and Cloud ServiceAuthor:Wang Shuai,Shen Qiangyong,Shen Yuxiang,Zhang Chunyan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am structural safety monitoring are studied, anda dam safety monitoring system has been constructed based on monitoring IoT and cloud service, which realizes the automatic collection of safety data,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tate warning and mobile management. Taking 8 reservoirs in Yuhang, Zhejian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pilot, the key technologies and research results are applied to establish the dam safety monitoring platform, and GNSS three-dimensional deformation monitoring analysis has been deeply discusse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whole technical system has been verified and it is a demonstration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reservoir.Key Words: Reservoir Dam Safety, Monitoring IoT, GNSS Deformation Monitoring, Intelligent Reservoir1引言水库综合环境较为复杂,水坝工程构筑物表面、内部变化以及周边环境的安全状态往往难以察觉,在蓄水期和长期运行管理中,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出现异常状态,必须及时发现并妥当处理,否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危及生命财产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坝安全监测技术研究廖嘎
发表时间:2019-06-21T11:06:56.980Z 来源:《电力设备》2019年第1期作者:廖嘎
[导读] 摘要:保证大坝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就是对大坝进行安全监测,并确保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能长期稳定、实时、精确及可靠地进行数据的采集。

(广西桂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合面狮水力发电厂广西省贺州市 542800)
摘要:保证大坝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就是对大坝进行安全监测,并确保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能长期稳定、实时、精确及可靠地进行数据的采集。

国家在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设备的研制和生产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使我国的大坝安全监测技术得以飞速发展。

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传统的大坝安全监测技术仍有待于发展,比如要对传感器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优化,要做到因地制宜地选取适合于大坝的安全监测系统。

本文就此展开了论述,以供参阅。

关键词:大坝安全;监测技术
1大坝安全监测的重要意义
大坝建造在复杂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环境中,运行中的大坝不仅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力和温度等环境荷载,有时还会受到地震荷载的冲击,工作条件极为复杂。

同时,由于材料性能、施工过程中造成的人为影响等因素,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大坝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病变和裂缝等问题。

这些缺陷或隐患若不能及时被诊断发现并解决,将随时可能影响到大坝的安全运行,严重时还会造成灾难性事故。

目前,国内已建成大坝8.6万多座,其中大部分是20世纪50~60年代修建的中小型土石坝,这些大坝或没有布设安全监测设备,或设备仪器落后,其病害十分严重。

此外,随着时间流逝,一些早年布置了监测设备的大坝也出现了老化和安全问题。

大坝安全监测问题已不容忽视,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造成大坝失事的原因很多,主要有:(1)坝体泄水能力不足或遭遇超标准的洪水;(2)坝体质量和基础存在问题;(3)其他运行管理方面引发的问题。

土石坝失事的主要原因是渗透破坏和坝坡失稳,表现为坝体渗漏、坝基渗漏、塌坑、管涌、流土及滑坡等现象。

据统计,在失事大坝中,仅有35%是由于其自身泄洪能力不足,也就是勘测设计中存在洪水计算和防洪能力方面的问题;大部分大坝失事仍是由于其他工程原因或运行管理问题造成的,而这些问题却是可以通过加强安全监测及早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解决的。

因此,建设和完善大坝安全监测设施重要且必需。

2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结构
2.1集中式监测数据采集系统
集中式监测数据采集系统只有一台测控单元,安放于远离测点现场的监控室内,测点现场安装切换单元(集线箱、开关箱),由电缆将传感器信号通过切换单元接入到测控单元中。

测量时由测控单元直接控制切换单元,对所有测点的传感器进行逐个测量。

这种系统在传感器-切换单元-测控单元之间传送的是电模拟量,且连接电缆一般较长,易于受到干扰,所以对连接电缆的要求较高(芯数、阻抗特性、屏蔽、绝缘电阻等)。

集中式系统虽然结构简单,但其可靠性较低,且测量时间长,不易扩展等。

当测控单元发生故障时,整个系统运行即告中断。

2.2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
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由计算机、测控单元及传感器组成。

这种系统将集中式测控单元小型化,并和切换单元集成到一起,安放于测点现场,每个测控单元连接若干个传感器,测控单元将监测量变换成数字量,由"数据总线"直接传送到监控微机中。

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与集中式数据采集系统相比,有下列优点:(1)可靠性得到了提高,因为每台测控单元均独立进行测量,如果发生故障,只影响这台测控单元上所接入的传感器,不会使系统全部停测。

(2)抗干扰能力强,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的数据总线上传输的是数据信号,因此采用一般的通讯电缆即可,接口方便,抗干扰能力强,目前普通采用的通讯制式有RS-232/RS-485/RS-422。

(3)测量时间短,每台测控单元可同时进行测量,系统测量时间只取决于单台测控单元的时间,因此测量速度快,特别适合于那些物理量和效应量变化较快的水工建筑物,能够满足实时安全监控的需要。

同时,测量速度快,保证了各测点各类监测量在一个几乎相同的短时间内测完,使监测参数基本同步,便于比较分析。

(4)便于扩展,只需在原有系统上延伸数据总线,增加测控单元,就可以在不影响原有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扩展系统,将更多的传感器接入。

目前在国内已建成的大坝安全监测数据采集系统中绝大部分是分布式监测数据采集系统。

2.3现场总线式数据采集系统
现场总线技术于80年代初提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技术上越来越成熟。

现场总线是用于现场仪表与测控系统和监控中心之间的一种全分散、全数字化、智能、双向、多变量、多点、多站的分布式通讯系统,按ISO的OSI标准提供网络服务,其可靠性高,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通讯速率快,造价低,维护成本低。

现场总线的基本内容是在测控现场建立一条高可靠性的数据通讯线路,实现传感器之间及传感器与监控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换。

这条数据通讯线路在传输方面不追求商业计算机网络那种高速度,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系统的可靠性方面。

在可靠性方面,不是简单采用传统的多机冗余方式,而是试图提高网络自身的可靠性。

在这种网络中,引入自带测量、状态检测、控制器和数据通讯能力的智能传感器,组成现场总线监测网络,原来前置机的测控功能和数据通讯功能,被下装到传感器中,而原来的系统管理、后台数据处理、系统组态等功能被上装到管理级计算机中。

在这种系统中,系统监测功能和监测点可根据需要在网络上的任何一点灵活设置,实现动态组态功能。

3针对大坝安全监测采取的有效措施
3.1加强组织管理工作
部分管理层对大坝的安全监测问题不够重视,他们将工作重心放在了投资建设方面,不能意识到大坝安全监测的重要性。

因此,为了防患于未然,需要大力提高管理层对大坝安全性的认识,使其意识到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管理人员要制定好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好考核与监督工作,通过管理使大坝安全监测工作顺利进行,这样才能尽可能避免因人为因素而导致大坝安全监测方面发生的意外情况。

3.2提高水利工程大坝安全监测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大坝的安全监测技术人员都存在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为了加强对我国水利工程大坝的安全监测控制,水利部门要提高安全监测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首先,要定期地对安全监测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对安全监测技术人员的操作培训,特别是在引进相关的安全监测计算机系统和信息系统等技术的情况下,要保证这些先进系统的运行,就必须提高安全监测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保证技术人员能熟地练操作这些系统,从而更好地对水利工程大坝开展安全监测,保证水利工程大坝的安全运行。

3.3提高大坝科技含量
为了保证大坝的安全运行,大坝安全监测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只是依靠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进行操作监测,即耗费人力,又难以保证工作效率。

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坝安全监测水平,需要将更多高科技成果引入到大坝安全监测工作中,相关部门需要多引进一些国内外关于大坝安全监测系统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还可以与科研机构或者是国内院校进行合作,与大坝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研制先进的大坝安全监测仪器。

利用Oracle等先进的数据库进行大坝安全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价工作,这样既能促进大坝安全监测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又能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操作风险,为保证大坝的安全运行提供便捷手段。

结束语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大坝安全监测工作的需求,大力发展高科技的大坝安全监测技术已成为必然之路。

通过对大坝进行实时监控,能够为其安全调度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也能为大坝安全分析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

大坝的安全,与下游数以千计、数以万计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息息相关。

因此,水利工作者需要对大坝安全监测工作投入更多的重视,达到保证大坝安全运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婷婷.大坝安全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智能城市.2017(12)
[2]朱俊.大坝安全监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7(11)
[3]王薇.大坝安全监测对大坝运行管理的重要性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