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测量》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一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一

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小朋友你们回忆一下,我们在二年级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米)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1米=100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尺子、三角板等)课前老师请每位小朋友拿出自己的数学书,现在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估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书本的一端要对准0刻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学生汇报)可能: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

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他的准确长度那怎么办?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探究活动,发现新知。

教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课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请你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并强调测量的方法,要求学生测得准确一点。

教师:谁来说给大家听?刚才哪些同学估计的数比较接近你测量出的实际数据?生1:我测量出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大约是1厘米。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教案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教案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教案一、单元教材分析(一)前后知识联系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分米和千米。

表1:《测量》单元前后知识联系(二)单元学习内容主要认识和感受分米、毫米、千米实际长度,会根据具体情境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进一步发展测量和估测能力。

本单元的学习要点如下:2:《测量》单元学习内容表(一)学科性目标1.经历实际测量过程,认识1分米和毫米、1千米各有多长,知道千米、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所学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下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所学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并激发学生对测量活动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1毫米”的事物和对跑道等熟悉事物长度的想象,推理等活动,加强对所学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创新性目标1.在测量、想象等活动中,加深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的体验。

2.结合估测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三)教育性目标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会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的实际长度,在测量估测活动中,加强对所学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单元三课规划(一)原教材教学规划表3:《测量》单元原教材教学规划(二)单元三课教学规划四、单元三课实施(一)单元课教学案例1.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2.学习目标(1)学科性目标1.自主阅读教材,初步领略本单元的基本内容(测量),建立结构性知识。

2.知道每一课主要告诉我们什么,每个小绿点要我们做什么;能找到学习工具,找到学习方法等,初步能读、会读数学教材。

3.具有初步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2)教育性目标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合作学习、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小学二下趣味数学教案测量

小学二下趣味数学教案测量

小学二下趣味数学教案测量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测量的概念;2. 能够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3. 能够熟练进行长度、重量、容量的测量;4.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技能。

教学重点:1. 理解测量的概念;2. 掌握长度、重量、容量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1. 不同的测量工具:尺子、秤、容器;2. 不同的实物:书、水杯、苹果等;3. 测量相关的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1. 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出测量的概念,让学生说出他们对测量的理解;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如何进行测量,为什么测量是重要的。

二、探究(20分钟)1. 介绍不同的测量工具:尺子、秤、容器,并让学生观察这些测量工具的特点;2. 分别使用尺子、秤、容器测量几个实物的长度、重量、容量,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3. 让学生讨论不同测量工具的优缺点,并分享他们的测量体会。

三、练习(20分钟)1. 分发练习题目,让学生根据实物测量长度、重量、容量;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如果要测量班里每个同学的书包重量,你会选择哪个工具?3. 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点评和讨论,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改正。

四、巩固(10分钟)1. 通过游戏或小实验,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测量知识;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技能,如:自己测量自己的身高、重量等。

五、总结(5分钟)1. 整理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测量的重要性和应用;2. 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运用测量技能。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测量的概念和方法,掌握基本的测量技能,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希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多地运用测量技能,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四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四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四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⒈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⒉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⒊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教学过程:⒈想一想,忆一忆.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用手势表示一下,我们来看看黑板有多长?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板书:测量活动)⒉量一量⑴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测量黑板的长度.⑵汇报结果.⑶小组合作学习,怎样以米为单位来表示呢?⑷汇报:2米85厘米=2 米=2.85米1米1分米=1 米=1.1米小结: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⒊再量一量.①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许多物品,选择自己喜欢的量一量?以米为单位记录下来(学生自行完成填一填).②汇报结果.⒋试一试媒体出示燕子春天来了,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它给同学们提了几个问题请你们来回答,你们愿意回答吗?(愿意)我(燕子)的体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_3克,以千克为单位怎么表示?全班汇报:1千克500克=(1.5)千克_3克=(0._3)千克小结:同学们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问题回答出来,那么同学们老师的身高用米作单位,你能表示出来吗?(能)⒌激趣活动.我请一名学生来测量我(老师)的身高,再请一名学生监督,不当之处,给予纠正. 汇报:1米70厘米=(1.7)米下面请同学到自己的小组里任选一人,测量同学的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表示出来?⒍多媒体出示,练一练.(学生自行完成,同桌互批)⒎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⒏布置作业,试一试1.2题.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范文二一.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材分析〝测量活动〞这一内容,教材呈现的是在教室里进行测量活动的一个情境.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课桌等物体来进一步感受体会小数的意义.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学生将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通过活动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这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以后学习有关小数的其它知识奠定基础.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学生通过近四年来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基本的测量方法,因此,本节课知识的认识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同学交流等方式来获取新知.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活动课(板书课题).你们已经学会了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活动,测量我们的课桌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并记录下来.学生测量后汇报:小组1:长6分米,宽45厘米.小组2:长60厘米,宽45厘米.小组3:长6分米,宽4分米5厘米 .(师板书记录)(二)探索新知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结果,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生1:三个小组的结果各不相同.生2:不是结果不同,而是单位不同.生3:我同意他的意见,因为三个小组使用的单位不同,所以我们一眼看不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只有将他们的结果化成同一个单位才能看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师:这个同学的意见很好,同学们想一想长度单位除厘米和分米以外,还有哪些?生:米和千米师:请同学们用〝米〞为单位表示出课桌的长和宽.(小组内讨论活动)交流汇报:生1:我们小组用〝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米=10分米,1分米=米,那么6分米=米,也就是0.6米.宽是45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米,45厘米就是米,也就是0.45米.生2::我们用厘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分米=10厘米,6分米=60厘米,60厘米=米,也就是0 .60米,宽是4分米5厘米,4分米=40厘米,4分米5厘米=45厘米,45厘米是米,也就是0.45米.生3:(提出质疑)课桌的长怎么一个是0.6米,一个是0.60米?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生:0.60米等于60厘米,也就是6分米;0.6米等于6分米0.60米和0.6米是相等的.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所以小数末尾的0一般可以省略不写,就像我们过去学习的0.50元和0.5元是相等的.(三)巩固应用师:下面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出自己身边物体的长度,然后把测量结果填入表格.(师每组发一张表格)名称测量结果用米作单位长宽长宽长宽(学生立刻投入到活动中去,气氛活跃)活动完毕,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纠正错误,教师巡视指导.(四)拓展练习1.称质量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活动,同学们掌握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现在同学们在小组内用天平称一下数学课本.文具盒的重量,并用〝千克〞表示出来.(生自由活动,师巡视指导)生汇报:小组1:数学课本260克=0.26千克.文具盒_0克=0._千克师:你是怎样想的?小组1:我们认为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是一样的,因为1千克=1000克,数学课本是260克=千克=0.26千克,文具盒_0克=千克=0._千克.(其他小组表示认同)2.猜体重.师:大家来猜一猜我的体重是多少?(生争先恐后的猜测)生1:50千克生2:55千克师:告诉你们吧,老师的体重是58千克300克,谁能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出来?生:300克=0.3千克,58千克+0.3千克=58.3千克.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学会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大家表现得都非常出色.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五)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生1:我觉得在课堂上自己动手操作,很有意思,我学得很快乐.生2:我不但学会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还知道了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生3:我知道了无论是长度单位还是质量单位都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颇有感想:1.数学教学要充分联系实际.比如:〝称质量.猜体重〞等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在活动中巩固知识.拓展运用.2.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充分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自主构建.3.教学环节设计比较紧凑,教师角色定位较为合理,我注意在很多中同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如0 .6和0.60是什么关系,由学生思考做出回答.六.案例点评在这节课中,教师注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1.关注了学生的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比如:在测量课桌面的长和宽时,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过程,在教学中不必告诉学生单名数.复名数等词语..2.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观察,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经历知识发展和探索的全过程.3.在本节课中,教师始终注重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范文三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重量等.重点难点: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2.十进制单位间的换算.教师准备:测量记录表学生准备:常见的测量工具,需要测量的物品.教学过程:一.想一想,忆一忆.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用手势表示一下,我们来看看黑板有多长?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板书:测量活动)二.量一量1.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测量黑板的长度.2.汇报结果.3.小组合作学习,怎样以米为单位来表示呢?4.汇报:2米85厘米=2 米=2.85米1米1分米=1 米=1.1米小结: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三.再量一量.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许多物品,选择自己喜欢的量一量?以米为单位记录下来(学生自行完成填一填).汇报结果.四.试一试春天来了,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它给同学们提了几个问题请你们来回答,你们愿意回答吗?(愿意)我的体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_3克,以千克为单位怎么表示?全班汇报:1千克500克=(1.5)千克_3克=(0._3)千克小结:同学们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问题回答出来,那么同学们老师的身高用米作单位,你能表示出来吗?(能)五.激趣活动.我请一名学生来测量我(老师)的身高,再请一名学生监督,不当之处,给予纠正.汇报:1米70厘米=(1.7)米下面请同学到自己的小组里任选一人,测量同学的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表示出来?六.课堂小结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七.布置作业,试一试1.2题.板书设计:测量活动1米=10分米=100厘米 20厘米=0.20米 1厘米=1/100米=0._米1厘米=0._米 1分米=0.1米1千克=1000克 1克=0.0_千克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范文四活动目的:1.通过室内.室外测量活动,巩固所学的面积概念和测量方法;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几何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估计能力和互助合作学习精神;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进行热爱学校.保护校园环境的思想教育.活动过程:一.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师: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实际测量的方法,这节课就来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我们一起在教室内外上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那么,你们想解决哪些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在教室里测量〝地面的长.宽和面积〞.〝课桌面的长.宽和面积〞.〝黑板的长.宽和面积〞.〝窗户的长.宽和面积〞以及〝操场的长.宽和面积〞等.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二.室内活动,解决实际问题1.小组测量要求每个小组自主选择两个项目进行测量,做到既分工,又合作,两人测量,一个报数据,一个记录.2.教师参与活动和引导学生在实际测量时,教师要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并适当进行一些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可能会有些疑问,如当学生提出黑板的长和宽不够量整分米时该怎么办?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量到最后不够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也就是满5厘米的,分米数加 1,不满5厘米的舍去.3.填好下表(每个小组完成两项)4.组织交流讨论(1)在实际测量时,你是怎样选择计量单位的,为什么?你如何选择起点和终点?(2)如果给教室的地板铺上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瓷砖,大约需要多少块?三.室外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室内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到教室外去参加实际测量活动,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发展空间观念.各小组按规定的测量顺序到达测量地点,两人测量,一个报数据,一个记录.1.小组活动活动一:选择相距30米左右的两个物体,先用步测的方法测算它们之间的距离,再用卷尺或测绳量出这段距离,看看步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相差多少?活动二:选择100米以内的一段距离,先目测,再步测,然后用工具测量.最后比较目测和步测的结果与实际用工具测量的结果各相差多少.活动三:用步测量出操场或一块长方形地的长和宽,并求出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2.组织交流讨论用目测.步测和工具测量距离时,应注意什么?哪一种方法更准确?四.评价体验,活动小结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小组自评.组间互评,然后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综合评价和小结,以激发学生的实践探索热情,让学生体验到实践活动成功的喜悦.五.实践作业,拓展延伸每小组写一份本次实践活动报告,包括测量项目.测量方法.测量数据和测量结果比较.分析等.一元二次方程优秀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重要地位.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小学四年级数学备课教案一堂好的数学课,当然应当生动.有趣,课堂活跃,吸引学生的参与也是重要的.但这仅仅关于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合集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一起看看。

小学测量数学教案

小学测量数学教案

小学测量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测量长度、面积、体积的方法和工具,能够准确测量物体的大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工具
2. 测量面积的方法和工具
3. 测量体积的方法和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出示几种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书本、桌子等),让学生讨论如何准确测量它们
的长度。

二、讲解测量长度(15分钟):
1. 老师介绍不同长度的单位(如厘米、米)及相应的工具(尺子、卷尺),并示范如何使
用工具测量长度。

2.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测量几个物体的长度,并在练习册上记录结果。

三、讲解测量面积(15分钟):
1. 老师介绍面积的概念及面积测量的方法(如用平方厘米表示面积)。

2.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和实物,学习如何计算面积,并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应练习。

四、讲解测量体积(15分钟):
1. 老师介绍体积的概念及体积测量的方法(如用立方厘米表示体积)。

2. 学生学习如何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并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关练习。

五、综合练习(10分钟):
老师出示几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将解答写在练习册上。

六、总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评估: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练习册上的作业,检查学生对于测量长度、面积、体积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教学扩展:
老师可以让学生自行选定物体进行测量,并编写测量报告,加深学生对测量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测量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培养严谨、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认知发展上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测量这一概念已有初步的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但对更深入、系统的测量知识及测量方法尚需进一步学习。此外,学生对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测量单位的换算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来提高。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测量工具?它们是用来测量什么的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测量工具的用途和重要性。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测量》,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二)讲授新知
1.教师介绍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并让学生观察直尺、卷尺上的刻度,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将测量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5.定期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b.计算给定物体的长度,并换算成不同的长度单位。
c.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解决方法。
3.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纠正错误,强化正确操作。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2.学生分享自己在测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在小组讨论和练习中取得的成果。
4.实践活动,巩固知识
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例如,组织测量比赛、设计测量小任务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数学是⼈们认识⾃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具。

它是⼀门古⽼⽽崭新的科学,是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各个⽅⾯的应⽤越来越⼴泛,作⽤越来越重要。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 1、在⽣活中,量⽐较短的物品,可以⽤毫⽶(mm)、厘⽶(cm)、分⽶(dm)做单位。

量⽐较长的物体,常⽤⽶(m)做单位。

量⽐较长的路程⼀般⽤千⽶(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2圈半是1000⽶。

3、1枚1分的硬币、尺⼦、磁卡、⼩纽扣、钥匙、⾝份证的厚度⼤约是1毫⽶。

4、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较精确时,可以⽤毫⽶作单位。

5、1厘⽶中间的每⼀⼩格的长度是1毫⽶。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到质量单位。

称⽐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克”作单位;称⼀般物品的质量,常⽤“千克”作单位;表⽰⼤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般⽤“吨”作单位。

8、常⽤长度单位:⽶、分⽶、厘⽶、毫⽶、千⽶。

9、长度单位:⽶、分⽶、厘⽶、毫⽶,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10分⽶,1分⽶=10厘⽶,1厘⽶=10毫⽶ 1⽶=100厘⽶ 1千⽶(公⾥)=1000⽶ 10、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篇⼆】⼩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 在⼆年级,学⽣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和“⽶”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是了解测量的第⼀个阶段;在本单元,学⽣将要进⼀步学习长度单位“毫⽶”“分⽶”和“千⽶”及质量单位“吨”,这是理解测量的第⼆阶段,为后续学习⾯积、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测量奠定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对常⽤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个系统、完整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测量

小学数学教案测量

小学数学教案测量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掌握长度、重量、容积等的测量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测量、比较等探究性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测量工具和单位的尊重和珍惜。

教学内容:
1. 测量的基本概念
2. 长度的测量方法
3. 重量的测量方法
4. 容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并带入本堂课的主题。

二、学习活动(25分钟)
1. 长度的测量方法:教师介绍长度的概念,然后向学生展示尺子、米尺等测量工具,让学
生尝试使用测量长度。

2. 重量的测量方法:教师介绍重量的概念,然后向学生展示天平、秤等测量工具,让学生
尝试使用测量重量。

3. 容积的测量方法:教师介绍容积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尝试使用容器及水平仪等工具进行
容积测量。

三、拓展活动(10分钟)
1.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测量的乐趣,有序地完成长度、重量、容积的测量任务。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比较和讨论,找到测量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和问题。

四、总结(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强调测量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加思考
和实践。

五、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测量作业,让学生加深对测量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对测量的实践能力
和创新能力。

同时,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2.经历测量、比划、估一估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难点: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预设:我们一般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预设:米和厘米。

二、探究新知1.毫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2)学生独立测量并填写学习单,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一样吗?预设1:我量出的长是26厘米……预设2:我量出的宽不到19厘米……预设3: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怎么办?(4)引出毫米的概念。

师: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2.认识毫米。

【课件出示直尺】师: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预设: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师: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预设:1厘米里有10个小格,也就是10毫米。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课件配合演示。

)师小结:1厘米=10毫米。

3.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师: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

(引导学生感悟1毫米很短。

)师: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1: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预设2: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1:玻璃的厚度用毫米作单位。

预设2:天气预报中降雨量用的毫米作单位。

……4.即时训练,深化认识。

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2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范文四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范文四篇
⑶小组合作学习,怎样以米为单位来表示呢?
⑷汇报:2米85厘米=2米=2.85米
1米1分米=1米=1.1米
小结: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⒊再量一量。
①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许多物品,选择自己喜欢的量一量?以米为单位记录下来(学生自行完成填一填)。
②汇报结果。
1.关注了学生的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比如:在测量课桌面的长和宽时,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过程,在教学中不必告诉学生单名数。复名数等词语。。
2.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充分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自主构建。
3.教学环节设计比较紧凑,教师角色定位较为合理,我注意在很多中同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如0.6和0.60是什么关系,由学生思考做出回答。
六、案例点评
在这节课中,教师注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
2.组织交流讨论
⒉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⒊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过程:⒈想一想,忆一忆。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
用手势表示一下,我们来看看黑板有多长?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板书:测量活动)
⒉量一量
⑴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测量黑板的长度。
⑵汇报结果。
2.教师参与活动和引导
学生在实际测量时,教师要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并适当进行一些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可能会有些疑问,如当学生提出黑板的长和宽不够量整分米时该怎么办?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量到最后不够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也就是满5厘米的,分米数加1,不满5厘米的舍去。

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

2.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掌握测量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合作、分析、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老师出示一根绳子,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根绳子有多长吗?2.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根绳子的长度呢?3.学生回答:用尺子量。

老师追问: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测量活动。

(二)学习测量方法1.老师发放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等),让学生观察并了解这些工具的用法。

2.老师示范如何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强调测量的准确性和注意事项。

3.学生分组,每组选一名代表,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测量练习。

4.老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确保每组学生都能掌握测量方法。

(三)测量活动1.老师出示一张地图,上面有各种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要求学生用测量的方法求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2.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数据,并将测量结果报告给老师。

3.老师汇总学生的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不同图形的周长会有所不同?4.学生回答:因为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同。

老师追问:那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周长来比较图形的大小吗?(四)拓展活动1.老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书本、课桌、椅子等),要求学生用测量工具测量这些物品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2.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数据,并将测量结果报告给老师。

3.老师汇总学生的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品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分别是多少?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4.学生回答:这些物品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不同,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老师追问:那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这些尺寸来比较物品的大小吗?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回家后,用所学测量方法测量家中的物品,记录尺寸,并与家长分享测量心得。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測量》知識點1、在生活中,量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釐米(cm)、分米(dm)做單位。

量比較長的物體,常用米(m)做單位。

量比較長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單位。

2、運動場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幣、尺子、磁卡、小紐扣、鑰匙、身份證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4、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較精確時,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5、1釐米中間的每一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6、在計算長度時,只有相同的長度單位才能相加減;單位不同時,要先轉化成相同的單位再計算。

7、表示物體有多重時,通常要用到品質單位。

稱比較輕的物品的品質,可以用“克”作單位;稱一般物品的品質,常用“千克”作單位;表示大型物體的品質或載品質一般用“噸”作單位。

8、常用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毫米、千米。

9、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毫米,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1米=100釐米1千米(公里)=1000米10、品質單位:噸、千克、克,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00。

1噸=1000千克1千克=1000克【篇二】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測量》教案在二年級,學生初步認識了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及品質單位“克”和“千克”,這是瞭解測量的第一個階段;在本單元,學生將要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品質單位“噸”,這是理解測量的第二階段,為後續學習面積、體積和容積單位及其測量奠定基礎。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和品質單位會有一個系統、完整的認識。

(一)關注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經歷新知的形成過程1、利用學生的知識經驗,以舊引新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中的米和釐米、品質單位中的千克與克,瞭解了一些有關測量的知識和方法。

因此在學習“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時,有釐米的認識作基礎。

教材安排了讓學生估、測、議等活動,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而引出要學習的新知。

测量小学数学教案

测量小学数学教案

测量小学数学教案
主题:测量
年级:小学三年级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测量,能够用正确的单位测量长度、重量和容量。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测量?
2. 长度的测量及常用单位
3. 重量的测量及常用单位
4. 容量的测量及常用单位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长度、重量和容量的物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测量。

2. 探究:让学生分别用尺子、天平、容器等工具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重量和容量,并讨论出最合适的单位。

3. 巩固: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或游戏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巩固常用单位的换算。

4.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并提出疑问。

活动设计:
1. 实地测量:带领学生到校园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如树木、操场等。

2. 实验测量:让学生在实验室使用天平测量不同重量的物品。

3. 容量比较: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容器的容量,理解容量的概念。

板书设计:
测量
- 长度
- 重量
- 容量
评估方式:
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对测量单位和换算的理解程度
资源准备:
1. 尺子、天平、容器等测量工具
2. 不同长度、重量和容量的物品
3. 练习题、游戏和实验材料
备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调整教案内容和活动形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使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教学准备:准备尺子,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出1毫米有多长。

并会测量和线段。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比一比。

在小动物运动会上,两只蚂蚁A和B比跳远,让学生做裁判,比一比它们谁跳得远。

课件出示a、b两条线段(a=5厘米,b=5厘米3毫米),让学生观察比较哪一条线段比较长。

2.要想准确地比较a、b两条线段的长,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

这节课就来学习毫米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小学数学《 测量》教案

小学数学《 测量》教案

《测量》教案教学内容:《二年级》教学目标: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让同学们拿起手边的物品,比如笔盒、铅笔、课本等等,首先目测这些物品的长度或宽度,然后用直尺等工具来测量这些物品具体的长度,看看自己的估算是否准确。

师:数学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测量问题,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数学迷宫探索有关测量的问题,好吗?板书课题:测量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讲解2、出示例1【例1】估一估,有几个长。

大约有()个。

大约有()个。

大约有()个。

①引导学生读题。

②引导学生分析条件,找到问题突破口。

③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④交流答案,说想法。

⑤教师总结,归纳方法。

2、巩固练习:估一估,再量一量。

大约有()个。

大约有()个。

大约有()个。

①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②交流答案,说想法。

教师总结,3、出示例2【例2】填一填。

①引导学生读题。

②引导学生分析条件,找到问题突破口。

③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④交流答案,说想法。

⑤教师总结,归纳方法。

游戏练习两个同学一组,一名同学说一个1—20的数字,然后另一名同学在草稿纸上画出同样长度的直线。

然后相互交换进行。

四、课堂小结:1.用尺子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

2.厘米是长度单位,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

拇指指甲的宽度大约1厘米。

3.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4.画线段一般从0刻度画起,紧贴着尺子向右画,到合适的刻度停下来,再标上刻度。

5. 1米=100厘米。

6.遇到几个带着长度单位的数量排顺序,要先看清是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来排列,排列前一般把这些数量化成统一的单位。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师:碰到长度单位不同的问题,关键是要转换成统一的单位然后计算就会更加快捷准确。

五、下课。

三年级上第3单元《测量》教案及反思

三年级上第3单元《测量》教案及反思

三、测量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分米和千米以及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教学要求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

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如组织学生测量硬币、教材的厚度,测量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公路路标,距离是1千米的两地,质量是1吨的物体等。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长度单位换算和测量工具的使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如何从厘米换算到米,以及如何准确读取直尺上的刻度。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测量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测量教室的面积。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如何改进测量方法以减小误差。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测量工具的使用技巧:如何正确使用直尺,特别是在测量曲线或不规则图形时,如何定位和读取刻度。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处理和解读测量数据可能存在难度,需要教师引导。
举例解释:在减小测量误差方面,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需要多次测量,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如测量同一物体多次,记录数据并计算平均值,使学生看到误差的减小过程,从而理解其重要性。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测量的基本概念、长度单位换算、测量工具的使用及其实际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测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测量》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长度单位的理解和换算掌握得还不错,他们能够通过具体的物体来感受不同单位之间的关系。例如,通过测量课桌的长度,他们能直观地理解1米等于100厘米。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测量经验。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小学一年级数学测量教案学习测量长度重量和容量

小学一年级数学测量教案学习测量长度重量和容量

小学一年级数学测量教案学习测量长度重量和容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能够正确使用标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够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能够用量杯测量物体的容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测量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标尺、天平和量杯进行测量;能够正确使用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尺寸表示方式,如米、厘米和毫米;引导学生进行单位换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标尺、天平、量杯、不同物体(如铅笔、书籍、水杯等)。

2. 教材准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第三章相关内容。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向学生展示一根木棒,让他们估测其长度,并与实际长度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认识到估测的不准确性,需要使用工具进行准确测量。

2. 学习测量长度(1) 展示标尺,并讲解标尺的刻度。

引导学生认识到标尺上的单位是厘米和毫米。

(2) 让学生用标尺测量书籍、铅笔等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物体的长度特点。

(3) 带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发现长度的大小关系。

3. 学习测量重量(1) 展示天平,并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引导学生认识到天平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重量。

(2) 让学生使用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重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物体的重量特点。

(3)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物体的重量大小关系,通过比较天平上的示数进行判断。

4. 学习测量容量(1) 展示量杯,并讲解量杯的刻度。

引导学生认识到量杯上的单位是毫升。

(2) 让学生使用量杯测量不同物体的容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物体的容量特点。

(3) 带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不同物体的容量,引导学生发现容量的大小关系。

5. 单位换算(1) 向学生展示 1 米 = 100 厘米的等式,并进行解释。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正确使用长度、体积等测量单位,掌握长度、容积和重量的直观感受,正确使用时间和温度单位,对各种测量单位的换算有初步认识。

2、能力目标:掌握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如尺子、量杯、秤、温度计等,能够合理地估算物品的长度、容积、重量、时间和温度等。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态度,与同学和蔼可亲,乐观向上,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共有三个单元涉及测量:1、第一单元:长度单位2、第二单元:容量单位3、第三单元:时间和温度单位三、教学重点1、掌握各种测量单位的换算,如厘米和分米、升和毫升、分钟和小时、摄氏度和华氏度的转换。

2、掌握使用尺子、量杯、秤、温度计等测量工具的方法,准确合理地估算物品的长度、容积、重量、时间和温度等。

四、教学难点1、转换不同测量单位的换算。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各种测量工具的方法。

五、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观察一组不同长度的物品,让学生分别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并对它们做一个排列。

2、知识传授根据教材的安排,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容量单位、时间和温度单位等概念,以及相互换算的方法。

3、实践演练提供一些小学生常见的测量实践情景,如测算教室的长度和宽度、测算水杯的容积、测算书包的重量、测算每日起床时间等,让学生进行实践测试。

4、板书整理以“长度、容积、重量、时间、温度”为基础,板书归纳各种测量单位和相互转化的方法,以供学生复习记忆。

5、总结回顾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结,回归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测量的内涵和重要性,强化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六、教学评价1、通过日常练习和测试,检查学生对各种测量单位和测量工具使用的熟练程度。

2、通过偏难测试和应用题,考察学生对测量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效果教学实施后,学生对测量单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掌握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对生活中常见的测量情景有了更准确的估测和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解题指导1 解题指导2
1.教学内容:
测量:①借助测量工具深入认识毫米、厘米、分米和千米.②在测量活动中进一步感受1分米、1毫米和1千米有多长,建立基本的长度观念。

教学目标:
本节课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借助测量工具深入认识毫米、厘米、分米和千米
教学重点:认识毫米、厘米、分米和千米。

教学难点:认识毫米、厘米、分米和千米
教学方法的选择:
本节课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讨论活动,从而获得知识。

教学手段的利用:
采用多媒体技术,目的在于通过大容量信息的呈现和生动形象的演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加深理解。

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的目标:(1)指导学生对示例进行详细分析,掌握认识钟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融入学生,引发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量过身高没?大家的身高是多少呢?
二、讲授新课
⑴分别讲解认识毫米、厘米、分米和千米。

2.⑵举例子,认识毫米、厘米、分米和千米在测量活动中进一步感
受1分米、1毫米和1千米有多长,建立基本的长度观念。

三、练习题:
1.填空。

(1)李叔叔骑自摩托车每分行600米,他5分能行()千米。

(2)跑道每圈400米,2圈半是()米。

小华跑了5圈是()千米。

(3)7千米=( )米600分米=()米
(4)南京长江桥全长约700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7()。

2.先估计,再测量图形的边长。

(长方形40m m×20mm,三角形
20mm+30mm+40mm)
四、本节小结:
师:今天我们讲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规律小结:
1.借助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可以测量物体的准确长度。

2.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毫米或厘米作单位,长一些的物体可
以选择分米或米作单位。

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一般用千米作单位。

五、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