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的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替换——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及反思
《替换——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9-90页的例1与“练一练”。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应变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游戏,教师和学生换笔,初步体会交换的条件。
2、故事引入,激活相关经验。
师:有谁知道《称象》这则故事?故事里面的曹冲用什么方法解决了称大象的体重这个难题呢?生:略师:曹冲用一堆石头替换了一头大象解决了称大象体重这个难题,我们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关于用替换策略来解决问题的事例。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问题:替换——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
二.自主探索实践,研究替换策略。
1.课件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学生读题后师提问:1、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已知条件?2、能从已知条件中直接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吗?2、那一个条件是解题的关键?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师: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的?师:能不能用替换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替换,思考的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1、用什么替换了什么?2、替换的依据是什么?3、替换后720毫升都倒入了什么杯子里?(生画图、列式计算,然后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师:谁能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上讲台汇报演示解题过程,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
生1:我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这样就有9个小杯,720÷9=80(毫升),可算出一个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大杯:80×3=240(毫升)。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1《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1《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1《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这一节主要让学生掌握替换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列表、画图、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等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节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替换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列表、画图、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等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对于复杂的实际问题,难以把握。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替换策略,并学会灵活运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替换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替换策略,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2.难点:对于复杂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替换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体验替换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解决问题的经验。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教学导入和巩固环节。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问题,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有5个苹果,如果小明把他的苹果都给小华,那么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几个苹果?”让学生感受替换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组实际问题,如“一个水池,甲水管放水,乙水管排水,问多少时间才能把水池放满?”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教师呈现的问题。
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
替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很有好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中替换后总量发生的变化。
反思本节课教学中自己较为满意是:1、创设情境感知策略在课前我通过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图片并让学生说说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然后指出:曹冲用相同重量的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
生动有趣的动画场景加上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
且通过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替换策略及其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对比教学发展思维。
本节课我进行了两次比较。
第一次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学生采用了两种替换策略,一种是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另一种是把小杯替换成大杯。
我让学生思考: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从而揭示了替换的目的在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第二次对比是在倍数关系和差数关系的替换的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明晰:倍数关系替换后总量不变,而差数关系替换后总量发生了变化,从而能在更高的层面上把握替换策略的要领。
3、注意差异重点教学。
替换的策略——尤其是相差问题的替换,学生尽管知道替换的方法,但对于替换后总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少学生模糊不清,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
如何协调这种差异,一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明白替换前后的变化,一是给学生时间和鼓励。
在教学中我发现把6个小杯替换成6个大杯总量增加6个20毫升,有的学生不甚理解,动画的演示能帮助学生理解,但对一小部分孩子还是存在困难,让学生分别从图中指出原来的橙汁和还需增加的橙汁,能促进更多学生的理解。
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1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案与反思
1 用“替换”的策略解
决问题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
如海学校陈泽学
1.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
2.在进行替换时,学生比较难理解为什么替换以后总量变化了,总量是怎样变化的。
【素材积累】
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旧像一支离弦的箭,嗖嗖地直向着生命的终点射去。
但我们无论怎样地气喘吁吁疾步如飞,也赶不上岁月那轻捷的步履。
她无声无息波澜不惊地带走纷沓的人群,卷走一个又一个朝代,不摘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停留,也不摘心灵的重重羁绊前稍一驻足。
无论历经了多少沧海桑田的变迁,她永远年轻、纯洁、轻盈、清澈如初。
时光不老人易老。
穿行摘一片又一片洁白的日子里,我们可曾朝涂曦霞,暮染烟岚,摘她的脉络里注进拼搏的汗水,把每一页洁白的日子都涂成一幅斑斓的图画,剪成一贴丰满的记忆?穿行摘一片又一片洁白的日子里,我们可曾删繁旧简,除去芜杂的枝蔓,抖落发黄的往事,省略多余的情节,向着既定的目标轻装向前。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反思
1、替换策略的形成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从《曹冲称象》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唤醒学生已有经验中关于替换的经历,为理解替换策略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在例题教学时,通过自主探索—讨论—-回顾反思—-变式训练—对比概括等环节,组织学生开展画图、叙述、验证、比较、概括等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完整地经历了替换策略的形成过程。
2、在学习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在替换时学生比较难理解为什么替换以后总量变化了,怎么变化。
对这样的学生,我要尽量兼顾,必要时利用直观的方式进行替换。
把解决问题的策略回归生活,教学时适当从身边的例子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后进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1。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实录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的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89页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体会画图、列表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4、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体验探索规律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练习活动目标】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和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
2、通过对练习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策略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练习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和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课前欣赏交流】一、创设情境,感受用策略解决问题的魅力1、播放曹冲称象的视频师:大象太重了,无法直接称出它的重量,曹冲是怎么办的?生:用石头重量代替了大象的重量,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得到了大象的重量。
师:对啊,曹冲用到了数学上一个很重要的策略——替换。
(板书)二、初步理解替换的策略1、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我们先来看这个天平,这是一个保持平衡的天平,你能用数学的语言说一说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重量之间的关系吗?(指名回答)生1:一个苹果的重量和两个梨相等。
生2:一个苹果的重量是一个梨的2倍。
生3:一个梨的重量是一个苹果的。
(出示第二幅天平图)师:这个天平也是保持平衡的,你能计算出梨和苹果分别有多重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回答,学生可能出现两种做法,400÷2、400÷4)课件动态显示把一个苹果换作两个梨,或两个梨换作一个苹果2、口答准备题(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相同的小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2)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相同的大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总结方法:3、引入新课:提问:刚才这两题都是只用了一种杯子,所以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求出每个杯子倒多少毫升如果老师把题目改成用两种杯子,你能马上知道每种杯子各倒了多少毫升吗?三、自主探索实践,研究替换策略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例1中信息。
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含试卷)
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
替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很有好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中替换后总量发生的变化。
反思本节课教学中自己较为满意是:1、创设情境感知策略在课前我通过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图片并让学生说说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然后指出:曹冲用相同重量的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
生动有趣的动画场景加上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
且通过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替换策略及其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对比教学发展思维。
本节课我进行了两次比较。
第一次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学生采用了两种替换策略,一种是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另一种是把小杯替换成大杯。
我让学生思考: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从而揭示了替换的目的在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第二次对比是在倍数关系和差数关系的替换的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明晰:倍数关系替换后总量不变,而差数关系替换后总量发生了变化,从而能在更高的层面上把握替换策略的要领。
3、注意差异重点教学。
替换的策略——尤其是相差问题的替换,学生尽管知道替换的方法,但对于替换后总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少学生模糊不清,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
如何协调这种差异,一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明白替换前后的变化,一是给学生时间和鼓励。
在教学中我发现把6个小杯替换成6个大杯总量增加6个20毫升,有的学生不甚理解,动画的演示能帮助学生理解,但对一小部分孩子还是存在困难,让学生分别从图中指出原来的橙汁和还需增加的橙汁,能促进更多学生的理解。
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精选20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精选20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篇1《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
替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很有好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中替换后总量发生的变化。
反思本节课教学中自己较为满意是:1、创设情境感知策略在课前我通过苹果换梨的动画图片并让学生说说梨和苹果的关系?然后指出:两个苹果可以用四个梨来代替,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
比较生动的实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
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对比教学发展思维。
本节课我进行了两次比较。
第一次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学生采用了两种替换策略,一种是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另一种是把小杯替换成大杯。
我让学生思考: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从而揭示了替换的目的在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第二次对比是在倍数关系和差数关系的替换的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明晰:倍数关系替换后总量不变,而差数关系替换后总量发生了变化,从而能在更高的层面上把握替换策略的要领。
3、注意差异重点教学。
替换的策略——尤其是相差问题的替换,学生尽管知道替换的方法,但对于替换后总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少学生模糊不清,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
如何协调这种差异,一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明白替换前后的变化,一是给学生时间和鼓励。
在教学中我发现把6个小杯替换成6个大杯总量增加6个20毫升,有的学生不甚理解,动画的演示能帮助学生理解,但对一小部分孩子还是存在困难,让学生分别从图中指出原来的橙汁和还需增加的橙汁,能促进更多学生的理解。
我们只有本着承认差异,尊重学生的态度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4、多种策略综合运用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2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丨苏教版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设计理念】“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其实质是中学阶段学习的二元一次方程,通过替换把两种量与总量之间的复杂数量关系转化为一种量与总量之间的简单数量关系。
教学实践表明用“算术”思维来理解倍比关系、差比关系两种不同类型的替换,给学生一种多变难以把握的感觉,缺少一个统领思维的不变的核心。
而用“代数”思维来解决问题,图式结合,以已知的等量关系为基准,在维系等式的平衡中体会变与不变的内涵,这样处理更易于学生掌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策略形成的完整过程,让学生深刻领会策略内涵,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能感受到“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过程】一、设疑引入,寻找策略口答1.小明把640毫升果汁倒入8个小杯,正好都倒满。
小杯容量是多少亳升?2.小明把600毫升果汁倒入3个大杯,正好都倒满。
大杯容量是多少亳升?3.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
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亳升?反馈预设:前两个问题,学生能够轻松顺利地完成,第三个问题会被难住,认为不好做。
教师追问,为什么前两题好做,而这题不好做?学生反馈,前两题倒入的是同一种杯子,这题倒入的是两种杯子,并且每个大杯和每个小杯容量不一样?教师顺势引导,让学生感悟到如果倒入的是同一种杯子就好做了!可是怎样才能变成同一种杯子呢?学生直觉反应“换”,教师追问,怎么换?学生反馈,不知道大杯与小杯怎么换,缺少条件?教师提供条件“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31。
”,顺势引出例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替换教案及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替换教案及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替换教案及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替换教案及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案及反思【教材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材分析】例题用文字叙述,学生一般能读懂题意,但不会利用其中的数量关系思考。
而通过课件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
可见,在学生的经验结构里有替换,不过是潜在的、无意识的,教学的任务是把沉睡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
再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
这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使例题的教学意义超越解答一道题目,得到一组答案,体会一种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用等量替换的方法实现问题的简单化,并相应的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曹冲称象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听过“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吧?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曹冲他是怎么称象的。
(点击播放)播放结束后提问:曹冲称象,为什么不直接称大象而要称石头?(生自由回答)生:当时还没有这种技术。
师:谁还想说?(那为什么称石头就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呢?) 师:是的,由于古代的技术落后,不能直接称出大象的重量,可是曹冲能想到把一船石头的重量代替大象的重量,称出了大象的体重,真了不起。
其实,他就是运用了“替换”这种方法解决了问题。
(板书“替换”)二、教学例题1师:大臣们见到曹冲那么聪明,都非常高兴,于是出了一个问题考考他,可是聪明的曹冲想了很久,也没办法解决,你想知道是什么问题吗?师:大臣们的问题大致是(口述):把720毫升果汁倒入7个杯子,正好都倒满,杯子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你会列式吗?(课件没有出示杯子)生自由说。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的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的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89页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材简析】本节课主要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和倒过来推想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
通过解决例1这个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等量替换的策略。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能够由题意想到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二是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从而实现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意图。
达能饼干和牛奶钙含量里的替换问题除了巩固例1,也还有一种优化替换策略的价值在里面。
“练一练”依然是把一种物体分装在两种不同容器中的实际问题。
与例1的区别在于,大盒和小盒的关系不是用倍数表示,而是用差数表示。
因此在依据题意将大盒替换成小盒或者将小盒替换成大盒后,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有了不同的变化,这是一个跳跃,也是判断孩子是否真正理解替换策略,而不是机械记忆的一个标志。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体会画图、列表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4、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体验探索规律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练习活动目标】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和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
2、通过对练习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策略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练习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和成功的体验。
【达成练习活动目标的策略选择】1、操作演示,加深对替换策略的认识。
新版苏教版六上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的教学反思
新版苏教版六上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的教学反思新版苏教版六上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的教学反思(一):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关于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反思苏教版教材中单独把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一个教学单元。
在执教过程中有许多成功经验,也有许多迷茫,偏颇之处,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讨论。
一、传授策略不等于教授具体的解题方法。
案例:苏教版第十一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课本以和倍问题作为例题,让学生体会使用替换的策略解决能便于解决有两个未知量的题目。
有部分教师把课堂设计成和差,和倍问题的练习课,把教授如何解决该类问题作为课堂重点,使课堂失去生命力。
其实十一册第一单元已教授了列方程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如果把该节课定位在训练解题技巧上,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
学生的思维仍停留于如何解题,没有提升到利用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统一为一个未知量是一种策略的高度。
不能形成更抽象的数学思维。
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应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体会到各种解决方法的共同点,体会方法中渗透的数学思维。
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列表,画图,一一列举,替换等实际上是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解题技巧。
因此,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课堂应该把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体会这些策略有什么共同点,感受这些策略为解决问题带来方便,重在体会。
另一方面,学生的程度是不一致的,有的学生可能上新课前已经掌握了解决该类问题的具体方法。
有的学生可能需要几节课才能掌握该类问题的解题技巧。
因为这些例题本来就是由奥数题改编而来。
把课堂的重点定位在体会策略的优势是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例如本案例,课堂开始我以曹冲称象的故事为导入,后进生如果感受到替换的策略能把生活中的难题变简单,他就有收获。
而学习较好的学生能体会数学策略能应用于生活,他也有所收获。
只有让学生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课的生命力才得以延伸。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连贯的而不是独立的。
本节案例其中一个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验如何替换。
如果每道题都需要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不仅费时,而且受课堂条件限制,许多操作将不能进行。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1.素材服务于策略。
诚然,在解决本课所呈现的数学问题时,替换并不是唯一的策略,学生还可以用假设的策略、列方程的方法等等。
但是,如何让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理解替换的策略?这就需要教者树立素材服务于策略的意识。
因此,本课在选择教学素材时,依据教材提供的题材并进行了适当的加工与整合,旨在不把解决某一些问题作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这一类素材让学生体验替换这一策略是有用的。
例如教材中例题主要教学倍数关系的替换,试一试教学相差关系的替换。
教者以素材服务于策略为出发点,将例题做了丰富性处理,即教学倍数关系替换后,通过不断改变替换依据,自然过渡到相差关系替换,从而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替换策略的数学内涵。
2.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
替换策略的形成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从课始的天平图推理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经验中关于替换的经历,为理解替换策略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在例题教学时,通过自主探索 -回顾反思 -变式训练对比概括等环节,组织学生开展画图、叙述、推想、验证、比较、概括等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完整地经历了替换策略的形成过程。
尤其在学生经历了替换的具体过程之后,让学生及时回顾与反思,着力思考为什么要替换替换的依据是什么替换前后数量关系有何变化等问题,在反刍中逐步建构替换的数学模型。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学生经历了两种类型的替换之后,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初步明白:倍数关系替换的结果总量不变,而相差关系替换的结果总量变了;倍数关系替换时,杯子的总数变了,而相差关系替换时,杯子的总数不变。
3.体验策略的价值。
替换作为策略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在例题教学时,教者没有任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而是直接提出怎样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当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列式计算、检验结果之后,教者也并没有结束例题教学,而是组织学生反思和比较,使学生初步归纳出替换策略的好处一把两种量与总量之间的复杂数量关系转化为一种量与总量之间的简单数量关系。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替换法”在解决问题时的作用以及使用场景。
2.能够应用“替换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替换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2.难点: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A. 课前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逆向思维解题法”,通过搜寻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辅助解决问题的方式,温习学习策略,为后续的“替换法”做好铺垫。
B. 学习新知(30分钟)1. 什么是“替换法”?“替换法”是指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通过寻找、设置或者构造一个新量,来替代原来的量,从而更加容易解决问题。
这是一种灵活的求解方法,通常用于更复杂的真实场景中,可以帮助我们轻松解决难题。
2. 如何用“替换法” 解决问题?以以下例子来讲解“替换法”:问题:小明在操场上绕圈跑步,每圈跑一百米,他已经跑了2圈半(一圈等于100米),请问他已跑了多少米?解答步骤:1.把已经跑的圈数和每圈跑的距离转换成同样的单位:小明已经跑了$2.5\\text{ 圈} \\times 100\\text{ 米/圈} = 250$ 米,这个量就是我们可以替换原来的量。
2.根据问题所求,计算出小明已跑的总距离:小明已经跑了 250 米。
3. 用“替换法” 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以以下例子来引入如何用“替换法” 解决更复杂的问题:问题:山上有一只狐狸,它跑到村里偷一只鸡,可是它跑不快,走了4个小时,只跑了10公里。
第二天,它跑了多一个小时,总路程加倍,这一天跑了20公里。
请问狐狸第二天跑了多长时间?解答步骤:1.设第二天狐狸跑了x个小时。
2.用“替换法”:通过已知的第一天的路程和时间,推算出狐狸第二天的路程:4个小时跑了10公里,那每小时跑的路程就是 $10\\text{ 公里} \\div 4\\text{ 小时} = 2.5\\text{ 公里/小时}$,所以第二天跑了的路程为$2.5\\text{ 公里/小时} \\times (x+1)\\text{ 小时} = 20\\text{ 公里}$。
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
替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很有好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中替换后总量发生的变化。
反思本节课教学中自己较为满意是:1、创设情境感知策略在课前我通过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图片并让学生说说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然后指出:曹冲用相同重量的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
生动有趣的动画场景加上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
且通过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替换策略及其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对比教学发展思维。
本节课我进行了两次比较。
第一次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学生采用了两种替换策略,一种是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另一种是把小杯替换成大杯。
我让学生思考: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从而揭示了替换的目的在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第二次对比是在倍数关系和差数关系的替换的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明晰:倍数关系替换后总量不变,而差数关系替换后总量发生了变化,从而能在更高的层面上把握替换策略的要领。
3、注意差异重点教学。
替换的策略——尤其是相差问题的替换,学生尽管知道替换的方法,但对于替换后总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少学生模糊不清,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
如何协调这种差异,一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明白替换前后的变化,一是给学生时间和鼓励。
在教学中我发现把6个小杯替换成6个大杯总量增加6个20毫升,有的学生不甚理解,动画的演示能帮助学生理解,但对一小部分孩子还是存在困难,让学生分别从图中指出原来的橙汁和还需增加的橙汁,能促进更多学生的理解。
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的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89页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材简析】本节课主要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和倒过来推想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
通过解决例1这个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等量替换的策略。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能够由题意想到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二是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从而实现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意图。
达能饼干和牛奶钙含量里的替换问题除了巩固例1,也还有一种优化替换策略的价值在里面。
“练一练”依然是把一种物体分装在两种不同容器中的实际问题。
与例1的区别在于,大盒和小盒的关系不是用倍数表示,而是用差数表示。
因此在依据题意将大盒替换成小盒或者将小盒替换成大盒后,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有了不同的变化,这是一个跳跃,也是判断孩子是否真正理解替换策略,而不是机械记忆的一个标志。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体会画图、列表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4、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体验探索规律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练习活动目标】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和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
2、通过对练习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策略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练习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和成功的体验。
【达成练习活动目标的策略选择】1、操作演示,加深对替换策略的认识。
2、比较反思,突出替换策略的价值。
那么= = 如果+= 16=+ 3、联系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课前欣赏交流】一、创设情境,感受用策略解决问题的魅力1、播放曹冲称象的视频提问:同学们刚才的故事中年仅六岁的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的质量?生:曹冲用石头的质量代替大象的质量。
师:数学上把这种策略叫做替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替换的策略。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初步感受用替换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让学生在课始就进入知识的探究中,自觉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新授设计】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替换的策略 1、数形结合,感知策略 师:同学们我们金坛有位著名的数学家你知道他是谁吗?师:华罗庚爷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数形结合的问题。
师提问:你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哪里?你是怎样想的?2、提出假设,动手尝试策略(1)教学例1【课件演示倒饮料的动画】①你从刚才的动画演示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题目】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中,正好倒满,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②根据你获得这些信息能解决这里的问题吗?为什么?师:你们认为还要知道两种杯子的容量关系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那好老师告诉你: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中,正好倒满,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③下面你能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刚才的、曹冲称象和数形结合对你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启发呢?【生:合作----交流----演示----汇报】④通过这样替换,题目发生了哪些变化?⑤要知道我们刚才的计算是否正确,可以怎样检验呢?⑥小结:要看我们求出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两个条件。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掌握这类题目的检验方法,检验时解答的结果必须满足题中所给的各个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还原思想”。
⑦关于这道题还有不同的想法吗?⑧请你按照这种思路,独立计算一下。
3、回顾解题过程,凸显替换价值①比较: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刚刚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是什么?(替换)②追问: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换成大杯,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三、深入探索,完善替换的策略1、改变条件:每个大杯比小杯多160毫升。
指名来把题目读一读。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中,正好倒满,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160毫升。
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①这样改了以后还能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吗?②那你打算怎样替换。
替换后哪些量发生了变化?请同桌先交流一下。
③大家请看他这样替换,把1大杯替换成1小杯,杯中果汁的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少了160毫升)那么现在这些杯中的果汁总量是多少呢?怎样列式计算?④思考:还有其他替换方法吗?这样替换怎么计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解答。
2、比较:无论是将大杯替换成小杯,还是将小杯替换成大杯,都是通过替换把两种量变成一种量,在替换时,关键要考虑总量是变多了还是变少呢,多了或少了多少。
3、回顾反思,提升策略价值①从题目上看这两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②下面我们再来结合它们的计算过程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归纳:相同处:无论怎样替换都是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来思考。
不同处:(1)两个量有倍数关系,替换后总数不变,杯子的数量变化。
(2)两个量有相差关系,替换后杯子数量不变,果汁总量变化。
【设计意图】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感受、探索替换策略的运用。
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各自的想法表述出来,大家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这样不仅调动和激发了学习主动性,而且提高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拓展运用,优化策略【练习活动设计一】师:同学们,替换的策略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广告。
1、从刚才的广告中你又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2、在每天的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前老师也做了一些调查:出示题目。
3、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4、为什么你们都不把牛奶替换成饼干来考虑呢?5、交流后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般要选择简洁、容易的方法来解答。
【设计意图】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练习活动设计二】出示练一练题目:(图略)1、这一个问题你能解决吗?2、这里为什么会比原来少16个(或多40个)呢?3、还有不同的想法吗?【设计意图】这道“练一练”实际也是本堂课的难点,通过大小盒演示参考的方法使学生能比较清楚的看出球的个数总量变化和盒子数量的不变,帮助学生较好的梳理解题的渠道,找准解题的依据,策划出比较明确的解题方案,同时也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感受数学的趣味。
五、总结提升这节课我们研究的策略是什么?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六、拓展替换策略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许多地方存在着替换现象,老师课前收集了几条,我们一起来看看。
【设计意图】替换策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思维方式,教育能有效的激发和引导好这种思维,能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替换现象,提升学生的策略意识。
【课堂实施的反思】1、创设问题情境,激活相关经验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
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方法,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
所以在课的引入部分,从感性的数形结合,再到抽象的推理计算,并结合“曹冲称象”的故事,一下子就扣住学生心弦,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了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2、如何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学生动态的思考?如何在动态的思考中感受替换的过程?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寻求策略,接着独立画图感悟思考,最后师生交流,教师用简洁明了的板书体现替换的策略。
信息一:啤酒促销,3个空瓶可以换1瓶啤酒。
信息二:集齐若干个百事可乐瓶盖可以换明星海报、C D 架、水壶等。
信息三:肯德基周年庆典,举办从杂志中找拼图换取优惠券活动。
……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建构数学模型。
3、解决问题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不断体验策略的价值才是关键所在。
替换的价值在哪里?为什么要进行替换?替换之后数量关系有什么变化?替换的依据是什么?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去思考,一方面让学生再次感受到替换的思考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了替换的真正价值在于使问题简单化,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在反思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计算的结果符合题目的条件吗?为什么要检验?为什么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检验?为了充分体现检验的全面性,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意识到结果必须符合题中的两个条件。
4、通过对比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本节课我进行了多次比较。
学生的认知是动态的,知识间的联系是有序的。
在学生初步学习了倍数关系的替换策略之后,教师抓住替换的依据进行变式,由“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改变为“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再改变为“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160毫升”,让学生分别进行替换策略的巩固。
当学生对两个数量成相差关系时能否进行替换产生不同意见时,适时组织学生讨论、辩论,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这样的设计与教学,抓住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灵活变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知识间的迁移,突破了难点,并让学生在比较中内化已有知识的结构,明确了倍数、相差两种不同类型的替换特征,在变与不变中让学生探寻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规律美。
5、迁移延伸,感受替换策略应用价值。
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数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应变性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
习题的设计层层深入,通过让学生自由选择替换方式说一说,巩固了替换策略的应用,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
在课的结尾让学生感受到替换的作用,并鼓励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替换现象和从数学的角度去研究这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