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二 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含解析
高中历史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2.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 人民版必修1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选择题1.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
下列纪念碑或碑刻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A.抵制西方资本主义B.反对外来侵略C.反对封建专制统治D.维护封建经济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两幅图片反映的都是中国近代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故正确选项是B项。
答案:B2.“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
”这首诗体现了什么精神( )①不畏强暴的精神②团结一心的精神③敢于造反的精神④抵御外侮的精神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敢于造反的精神在诗中未体现出来,排除③,故选C项。
答案:C3.击败阿古柏后,左宗棠曾说:“关陇新平,不及时规还国家旧所没地,而割弃使别为国,此坐自遗患。
”清政府依据其建议,采取的政策是( )A.率兵收复新疆B.设置新疆行省C.在哈密建立抗俄基地D.建立西安行辕解析: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了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故选B项。
答案:B4.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輶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
”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有( )①百日维新②《马关条约》的签订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④甲午海战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百日维新在诗中没有体现,故排除含①的选项。
答案:C5.近代前期中国有一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
它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斗争B.黄海海战C.反割台斗争D.南京保卫战解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近代前期”“倭”可知,题干中的“国土”指的是台湾。
《盟约书》反映的是《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后,台湾人民掀起的反割台斗争。
答案:C6.“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
高中历史专题特训《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必修1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单项选择题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C.打开中国市场 D.争取外交平等2.“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储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长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该条约内容与哪次战争有关?(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位于( )A.长江口南北沿海地区B.长江两岸地区C.长江口以北沿海地区D.长江口以南沿海地区4.之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最主要的依据是 ( ) A.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大国的威严B.鸦片战争打破了长期以来的“闭关锁国”局面C.鸦片战争使我国开始出现了民族危机D.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5.丘逢甲的诗《往事》: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
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这首诗写于哪件事发生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与40~60年代签订的条约相比,最显著的不同点是增加了( )A.割地的面积 B.赔款的数额C.开放的口岸 D.列强办厂的特权7.下图是八国联军侵华时发行的明信片,下列有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影响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A.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是庚子年B.八国将中国瓜分完毕C.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8.德国同法俄一起干涉“还辽”,充分表明( )A.俄法德三国是同盟国B.列强有维护中国主权独立的一面C.日本已暂时独霸中国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既矛盾又勾结9.《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其危害有( )① 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大举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③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④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A.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0.毛泽东曾经总结道:“自1840年起,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们,每一次战争几乎都以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
高中历史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2.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1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2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2.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1一、选择题1.右图为三元里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纪念馆外景。
这次斗争反抗的外国侵略者是( ) A.法国B.英国C.日本D.俄国解析:本题实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三元里斗争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侵略者是英国。
答案: B2.击败阿古柏后,左宗棠曾说:“关陇新平,不及时规还国家旧所没地,而割弃使别为国,此坐自遗患。
”清政府依据其建议,采取的政策是( )A.率兵收复新疆B.设置新疆行省C.在哈密建立抗俄基地D.建立西安行辕解析:清政府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事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设立了新疆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答案: B3.1881年,中俄签订的有关“中国收回伊犁,但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约七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B.《辛丑条约》C.《马关条约》D.《改订条约》解析:根据时间可知,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答案: D4.(2016·浙江学考)新材料的发现始终是史学研究的动力。
“丹东一号”沉船经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极有可能是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本激战的战舰。
它是( )A.“致远”舰B.“定远”舰C.“靖远”舰D.“经远”舰解析:根据所学,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军激战的战舰是致远舰。
答案: A5. (2016·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某条约缔结后,晚清重臣张之洞哀叹:“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辛丑条约》C.《马关条约》D.《巴黎和约》解析:《南京条约》割香港岛,与台湾无关,故A项错误;《辛丑条约》没有涉及旅顺和台湾,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信息可知,该条约缔结后,中国割让了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丧失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结合所学可知是《马关条约》,故C项正确;巴黎和约主要涉及中国的是山东问题,与台湾无关,故D项错误。
高一历史专题二近代一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2一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基础巩固1.右图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碑,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发生在中法战争期间B.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C.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D.属于自发的武装斗争,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三元里抗英斗争的背景、经过和意义不符。
2.“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这一诗作反映的事件是( )A.左宗棠收复新疆B.刘步蟾抗击日军C.曾纪泽到俄国谈判D.徐骧领导义军抗日世纪70年代,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符合题干中“大将筹边”“天山”等信息,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不符。
3.下图中的人物和舰船曾经参加了中日之间的一次重要海战。
在这次海战中( )A.日舰率先逃离战场B.清朝军民奋起抵抗C.清政府“避战保船”D.北洋舰队丧失主力,重创了日本舰队,日舰率先逃离现场,A项符合史实。
B项说法过于笼统,黄海海战是海战,民众直接参与作战的较少,排除B项。
清政府“避战保船”发生于威海卫战役中,排除C项。
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排除D项。
4.19世纪末,谭嗣同奋笔疾书《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作者所哀伤的是( )A.揭竿斩木的反抗风潮B.泛滥成灾的鸦片贸易C.日益腐朽的清朝统治D.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故选D项。
5.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
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
”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禁烟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洋务运动,这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精神;后来,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由扶持到剿杀,这与题干“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相符,故选C项。
6.下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
高中历史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清朝林福祥《平海心筹》记载:“初十日辰刻(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十),逆夷……抢劫,予闻锣声不绝,即带水勇应之……来会者众数万,刀斧犁锄……将夷兵困在垓心矣。
”此记载反映了()A.三元里抗英斗争B.义和团运动C.反割台斗争D.旅顺大屠杀解析:道光二十一年即1841年。
1841年三元里抗英群众曾围困英军。
B、C、D三项发生在光绪年间。
答案:A2.从维护国家统一角度来讲,左宗棠在历史上最杰出的贡献是()A.主X向西方学习B.编练新式军队C.率兵收复某某D.兴办洋务企业解析:四个选项都符合左宗棠的个人作为,关键是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从维护国家统一角度来讲”,根据教材知识很容易得出答案为C项。
答案:C3.“它……徒有其冲动的反抗热情,而没有看到历史的进化趋势,不了解科学的革命方法,所以失败。
”“它”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 D.八国联军侵华解析:义和团运动虽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但其又带有盲目排外的落后色彩。
答案:C4.1900年6月初,在英国的汉学家道格思爵士认为“每一则来自的电报都使这样一种事实更加明显,中国邪恶的渊源是慈禧太后”。
“的电报”所谈及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京、津民众排外事件”B.“东方雄狮的觉醒”C.“联军战事行动迟缓” D.“4.5亿两,中国的慷慨”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00年6月初”和电报内容“中国邪恶的渊源是慈禧太后”说明这一时期由于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得到清政府的支持,给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故A项正确。
答案:A5.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致远”号撞向敌舰X永福与某某军民誓师抗日义和团战士A.反抗外来侵略 B.寻求救国之路C.掀起某某革命 D.推翻清朝统治解析:第一、二幅图片反映中国的军民抗日,第三幅反映了义和团战士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答案:A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
(专项训练)专题2第3讲 近代前期列强入侵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Word版含解析

专题二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宏观览要内容主旨时期屈辱史 探索史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华,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富强而不断探索的历史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最终以失败告终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最终仍以失败告终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日成为侵华的主力。
日本侵华无产阶级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创建了工人阶步伐不断加快,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七七事变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级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领导了国民大革命和抗日战争。
在中共领导下,中国人民最终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第3讲近代前期列强入侵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鸦片战争(1840-1842年)(3)结果:清政府屈辱求和,1842年8月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02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件(1843年)①割03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04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协定关税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住等特权①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05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必修ⅰ人民版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解读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右图为19世纪中叶英国报纸上刊登的一幅有关中英战争的漫画。
该漫画揭示了( )A.妥协投降的恶果B.农业文明的弱势C.势均力敌的较量D.东方帝国的崛起解析:选B。
从题目中的时间信息可知该战争是鸦片战争。
从图片看,拥有洋枪洋炮的英国把使用大刀长矛的大清帝国打倒在地,这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强大优势,故选B。
A项漫画信息无法体现,C、D两项与鸦片战争不符。
2.(2013·揭阳高三检测)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有两对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人民大众”包括( )①农民阶级②无产阶级③小商品生产者④资产阶级⑤地主阶级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 D.①⑤解析:选A。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
人民大众指的是一切推动历史发展进程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其内涵也会一起变化;鸦片战争后,封建主义已发展为一种反动势力,阻碍了绝大多数中国人民追求民主的进程,也就成了中国人民的敌人,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地主阶级就不能归纳为人民大众的行列。
3.(2013·长沙模拟)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
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该类护照最早出现的时间最可能开始于( )A.鸦片战争时期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甲午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解析:选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材料的信息“请照赴十八省游历”,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又开放了11个通商口岸,选择时注意题干中的最早出现。
4.“如果中国在军事上能够自立于不败之地,他(李鸿章)预言说:‘日本人就会依附于我们’,但如果不然,‘日本将效法西洋人并与西洋人一道获利’。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中预言的“日本将效法西洋人并与西洋人一道获利”真正发生于( ) A.19世纪初期B.19世纪中期C.19世纪末D.20世纪上半期解析:选C。
高考历史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3讲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后达标检测人民版必修11.(2016·宁波模拟)在18世纪末年的中国,纹银一两兑换制钱七八百文,19世纪初年,为一千文上下,1821-1838年,由一千二三百文,以至一千六百余文,四十年间,银价上升一倍。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合理解释是( )A.中国白银产量锐减B.美洲白银大量流入C.鸦片走私白银外流D.富有之家囤积白银解析:选C。
材料未反映中国白银的产量情况,故A项错误;自新航路开辟以来,美洲白银大都流向欧洲,故B项错误;材料中一两纹银兑换的钱数上升了,反映了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英国等国大量的鸦片走私,了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故C项正确;导致题干现象是因为鸦片的走私增加,与富有之家是否囤积白银无关,故D项错误。
2.(2016·天津南开区模拟)“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B.中日甲午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解析:选A。
工业革命后,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符合“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故A项正确;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故B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故C项错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的危机关头,不是“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故D项错误。
3.(2016·福建质检)1787年,英国给派往中国的使臣发出指令,“如果中国皇帝有意允诺割给英国一个地方,在确定地点时,应特别注意该地必须符合英国船只便利与安全的要求,便于英国可能进口的货品的销售,并靠近上等华茶的出产地——大约位于北纬27—30度之间。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二 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1、1834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
这表明卢坤( )A、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B、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C、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D、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解析:根据材料“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可知,早在这一时期,清王朝中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们就已经意识到中英之间的差距产生相应的防范心理,故D项正确。
答案:D2、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
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
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
这反映出( )A、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B、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C、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D、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解析:材料是针对外国人能否入城的问题,与对外开放无关,故A项错误;外国人能否入城与国家主权无关,故B项错误;中方反对外国人入城,以致引发反入城风潮,说明清政府消极抗拒《南京条约》,故C项正确;根据《南京条约》,在通商的五口外国人要求入城符合条约规定,故D项错误。
答案:C3、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钦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
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 )A、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B、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C、曲解“最惠国待遇”的规则D、缺乏近代国家主权的意识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伊里布并非地主阶级抵抗派,故A项错误;固守天朝上国观念的表现是闭关锁国,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题目牵涉的协定关税,并非最惠国待遇,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协定关税侵犯了中国的关税主权,而题目中清政府的官员却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故D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一、选择题1.1834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
这表明卢坤()A.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B.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C.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D.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解析:根据材料“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可知,早在这一时期,清王朝中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们就已经意识到中英之间的差距产生相应的防范心理,故D 项正确。
答案:D2.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
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
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
这反映出()A.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B.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C.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D.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解析:材料是针对外国人能否入城的问题,与对外开放无关,故A项错误;外国人能否入城与国家主权无关,故B项错误;中方反对外国人入城,以致引发反入城风潮,说明清政府消极抗拒《南京条约》,故C项正确;根据《南京条约》,在通商的五口外国人要求入城符合条约规定,故D项错误。
答案:C3.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钦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
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 A.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B.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C.曲解“最惠国待遇”的规则D.缺乏近代国家主权的意识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伊里布并非地主阶级抵抗派,故A项错误;固守天朝上国观念的表现是闭关锁国,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题目牵涉的协定关税,并非最惠国待遇,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协定关税侵犯了中国的关税主权,而题目中清政府的官员却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故D项正确。
答案:D4.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亦用“照会”字样。
这一规定()A.扩大了美国在华的领事裁判权B.表明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D.反映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解析: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材料中没有涉及领事裁判权,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材料只是说清政府按照近代外交规则和美国进行交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美两国平等外交往来不会实现,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材料只是说清政府按照近代外交规则和美国进行交往,按照国际惯例和外国交往,不能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故C项错误;清政府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清政府被迫接受了近代外交规则,故D项正确。
答案:D5.“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简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
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旅程B.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C.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D.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解析:“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清政府没有彻底放弃,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
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表明清政府外交衙门的建立是被动的,故C项错误;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个名称上看,衙门体现了封建性,总理各国事务体现了殖民地的特征,故D项正确。
答案:D6.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到,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这说明()A.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B.清政府对外自主意识增强C.李鸿章意识到国家主权问题D.李鸿章否认领事裁判权解析:根据材料的时间是1875年,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对外自主意识增强,只是说明反对外来的侵略,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体现了意识到国家主权问题,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领事裁判权,故D项错误。
答案:C7.威海战役时,日军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致丁汝昌的劝降信中云:“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便之所致也。
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擢。
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济夫实效?”日本之辞或有幸灾乐祸之意,但其语也在客观上反映了()A.当时清朝军纪松弛B.当时清朝吏治腐败C.当时清朝教育落后D.日本为发动战争蓄谋已久解析:当时清朝军纪松弛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当时清朝吏治腐败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日军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的话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清朝教育落后,故C项正确;日本为发动战争蓄谋已久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C8.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间跨越50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开始的。
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战争后中国()A.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B.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C.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D.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解析: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开始了军事近代化进程,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前中国通过洋务运动近代化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果,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成为当时重要的思潮之一,对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故C项错误;甲午战争后中国学习西方由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戊戌变法,故D项正确。
答案:D9.1875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
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
这一变化是基于()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忧虑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并未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时间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俄入侵我国,对中国的边疆、沿海均造成威胁,故B项正确;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与清政府的海防和塞防无关,故C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19世纪90年代末,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10.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了如下对华政策:各国要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该政策有助于()A.实现各国利益均衡B.维护中国主权完整C.平息列强在华矛盾D.扩大美国在华利益解析:该政策是美国提出的,不可能是要实现各国利益均衡,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这个政策也是对中国的瓜分,不是要维护中国主权,故B项错误;平息列强在华矛盾,不是美国的本质意图,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1899年美国向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之前美国由于忙于美西战争,在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狂潮时没有赶上,这样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从而获得美国商品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机会,故D项正确。
答案:D11.1939年2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其后又颁布《游击队整顿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等文件,分发给各战区。
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此举意在()A.与中国共产党争夺抗战的领导权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为持久抗战调整作战方法D.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解析:1939年属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国共两党分别领导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因而不存在与中国共产党争夺抗战领导权的问题,故A项错误;国民党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及进行游击队的整顿与训练,意在提高军队战斗力,这与塑造战时政府形象无关,故B项错误;1939年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此时国民党进行游击干部的培训与游击队的整顿与训练,说明国民党为持久抗战进行了作战方法的调整,也开始重视游击战法,故C项正确;1937年淞沪会战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故D项错误。
答案:C12.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中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之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
”该规定() A.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B.表明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C.有利于扩大抗日联合战线D.延续了土地革命路线精神解析:材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的“双减双交”政策,要求农民交纳减租之后的地租,所以规定的目的并非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与边区政府的合法性无关,故B项错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扩大抗日联合战线,故C项正确;土地革命是将地主土地分给农民,材料中要求农民依然交租,说明允许地主土地私有制继续存在,故与土地革命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英《天津条约》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但无具体细则。
奕奏请制定《长江通商章程》,将条约的这一内容转化为中国法律,予以颁行。
咸丰帝降谕:“所有一切章程,必须按照条约,与之妥为商定。
”随后在奕所定《长江通商章程》的基础上,清政府颁布了《长江各口通商暂订章程》,并一再修改。
此类章程虽属中国法律,却不能自主颁行,须与各国商议,取得同意。
——摘编自郭卫东《不平等条约与近代中国》材料二乾隆时期正式颁布的《大清律例》是清朝的基本法律。
其中有“略人略卖人”条目,对拐卖人口订有详细条例。
由于中国法律不能有效地约束外国人,所以在中外条约订立过程中,中方代表努力将《大清律例》的这一内容写入中外条约之中。
《北京条约》允许外国人在华招工,同时为“保全”华工,限以“华民情甘出口”的条件、随后中西《和好贸易条约》规定:“不得收留中国逃入及另有拐卖不法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