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例子)国际新闻如何避免同质化现象
避免新闻同质化的创新举措
避免新闻同质化的创新举措作者:张春林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12期【摘要】随着经济的腾飞,社会的进步,各种纷繁的信息蜂拥而至,大大拓宽了媒体的新闻源渠道,也丰富了媒体的内容。
但是作为同城媒体,尤其平面媒体,新闻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
如何避免新闻同质化,走出有自己特色的新闻之路,是各家媒体新闻一直思考的问题。
合肥晚报作为合肥当地下午与读者见面的都市报,与早报相比,要有更强的竞争力,更需要思考这方面的问题。
本文以合肥晚报成功阻击新闻同质化的创新为例,浅谈如何避免新闻的同质化。
【关键词】都市报新闻同质化创新一、都市报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合肥有5家都市报,其中四家是早上出版,只有合肥晚报下午出版。
虽然新闻源的渠道多,但作为一个中等城市来说,能够获得的新闻线索还是有限,重大的新闻基本上家家都有,雷同现象常见。
如6月7日的报纸:全城各家媒体都对热点中的高考做了报道,虽然各家采访的角度不同,但内容基本上请专家解读高考,提示高考中的注意事项;在新闻同质化不是那么明显的突发新闻版面中,一共有5条新闻与其他都市报发生了重复,其中一名情侣刚下火车就被人骗的小新闻,五家都市报中有四家做了报道。
这种情况下,如果哪一家没有自己的特色,那么读者只需看一份报纸就足够,否则就浪费时间。
二、新闻同质化既伤读者,又伤报纸首先,新闻同质化首先伤害了读者。
在日常采访中,与读者交流,或者零售报摊摊主交流时,常听他们说,“现在的报纸相同的地方太多了,不仅大事相同,小事也都一样……”作为新闻人,每每听到这话,总不是滋味。
因此,不少读者说,“别看合肥有五家都市报,但看一份报纸就足够了。
”因为,不仅国际国内新闻相似,就连当地的新闻也不少雷同,读者抱怨不断。
其次,新闻同质化也伤害了报纸自己。
一般来说,读者只会订一份报纸。
他们会在几家报纸中反复比较后,才决定订哪一份报纸。
如果一份报纸长期没有自己的特色,就会渐渐失去读者,甚至失去一部分读者群。
报纸新闻同质化及有效应对策略
报纸新闻同质化及有效应对策略【摘要】报纸新闻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影响了新闻质量和传播效果。
本文首先介绍同质化问题的产生和应对策略的重要性,指出加强新闻编辑规范化培训、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强化新闻内容创新、拓展新闻报道领域、加强社会责任意识等措施是有效的解决途径。
结论部分提出,尽管同质化问题仍然存在,但有效的应对策略可以助力提升新闻质量,不断推动新闻行业发展。
为了建设一个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新闻传播环境,新闻从业者和媒体机构需要持续努力,不断创新,不断学习和进步。
【关键词】报纸、新闻、同质化、应对策略、规范化培训、媒体融合、内容创新、报道领域、社会责任意识、新闻质量、新闻行业发展。
1. 引言1.1 同质化问题的产生同质化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新闻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新闻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及新闻媒体追求点击量和流量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形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传统媒体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迅速吸引眼球、增加点击率,一些新闻媒体不惜采取标题党、夸大事实、制造矛盾等手段,导致新闻内容同质化严重,热点新闻被不断炒作,原创性和价值取向逐渐被淡化。
缺乏新闻编辑规范化培训、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新闻从业人员也是导致同质化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质化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新闻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必须通过有效的应对策略加以解决,以提升新闻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1.2 应对策略的重要性在面对报纸新闻同质化的问题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同质化现象导致新闻内容缺乏独特性和新颖性,造成读者的审美疲劳和信息饱和感,影响新闻传播的效果和价值。
针对同质化问题,及时出台有效的应对策略至关重要。
制定规范化的新闻编辑培训计划能够提升编辑人员的专业水平,增强他们的新闻理念和创作能力,从而打破同质化的困局。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实现平台融合、资源融合和内容融合,有助于拓宽新闻报道的视野和广度,丰富新闻产品形式和内容特色。
如何突破新闻同质化
如何突破新闻同质化作者:孙琰金琦来源:《活力》2009年第14期只有选用差异化报纸才能生存差异化生存,首先是相对同质化的危害而言的。
在同一城市中,读者对都市报的选择更多流于千人一面,各都市报的编辑思路、受众定位基本相同,各报难以描述出自己的特定读者群和集中读者群,也难以用“标准读者”来描述自己的目标受众;报纸的栏目设置、采编内容、报道策划方式等大同小异,本地新闻、社会新闻、国际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财经新闻等热点报道,你炒来他炒去,缺乏新意;在版面编排样式、标题制作等外在形式上,即使有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也很快被淹没在跟进者掀起的克隆大潮之中,客观上形成相互模仿的状态。
同质化竞争,并没有给读者带来信息的多元化。
而竞争的结局却是你增版我降价。
在某种程度上虽然是读者受了益,但办报质量和办报收益却没有明显提高。
长此以往,原有的都市类报纸间的竞争和新报纸的问世,只是乱了市场浪费了资源。
其次,只有坚持差异化,才能在同质化竞争中取胜。
当一份都市报纸在一堆报纸中一眼就能被读者认出,那它成功了———它的差异化和独特之处使读者记住了它,并有可能购买。
这就是差异化生存的必要性。
新闻整合开辟差异化生存之路新闻的差异化竞争,是报业同质化竞争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通过新闻整合在同城媒体中打造自己的“唯一”,这一方式的兴起就是基于报业市场的竞争。
从新闻运作的角度讲,整合,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各类新闻资源的重新组合,求得新闻增值。
如今,整合之风正在传统新闻媒体中蔓延。
特别是报纸,把整合作为一种新闻报道新的表现手法而加以重视和发展。
其目的就是要开辟一条差异化生存之路。
作为哈尔滨市第一张都市信息资讯类的报纸——《都市资讯报》,便是把新闻整合作为她奉献给读者的看点和卖点。
从传统新闻媒体的角度看,新闻整合应该是属于新闻最后一道制作范畴中的编辑业务,但这种后道制作现在也逐渐走到前台,往往通过整合,不仅能提供新的报道思路和材料,而且还成为报纸体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手段。
对新闻报道避免“同质化”的几点研究
文化视野443对新闻报道避免“同质化”的几点研究张前锋 通化广播电视台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不断发展的传媒网络也给新闻报道提供了有效的传播途径,随之而来的,却是新闻报道的“同质化”趋势日渐显著。
导致此情况出现的具体原因以及应对政策就成了媒体人应该关注的问题,每一篇报道都有可能影响社会大众对事件的认知态度,因此更需要严谨的对待每一篇新闻报道。
关键词:视角;同质化;用心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31-0443-01一、导致同质化出现的主要原因1.新闻视角选择不当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和竞争都异常激烈,因此各家媒体之间新闻报道的竞争,也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同一个城市,会出现不同层次、不同平台的新闻媒体单位。
其中包括国家、省、市,甚至区县的这种新闻媒体单位。
各家新闻媒体单位在遇到社会热点问题及能引起广泛关注的新闻上,都在积极寻找新闻点希望能引起社会大众广泛关注并达到相应的点击率。
各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同一时间其出现同质化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在对事件进行报道时选好切入点,摆脱传统通稿式的思维。
要想达到开篇就能吸引读者的目的,就要把握好同情心原则,从基层观点出发。
以大多数受众视角为出发点进行采编。
这样才能有机会在众多新闻中脱颖而出,得到更多受众的认可和关注。
2.流于形式,表面报道受当前大环境影响,各个岗位的考核指标及业务指标都在不断提升。
新闻记者也经常需要面对各类的业务考核指标。
当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时,新闻报导的内容往往容易流于同质化。
这也使新闻的报道更加的片面。
其内容也很难吸引广大受众的注意。
最终偏离了新闻报导的真实初衷。
其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也会不断下降。
新闻报道不应该流于形式,而更多的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用心去发现事情的本质。
通过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新闻本身的内容。
首先做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浅谈新闻同质化现象的思索与对策
浅谈新闻同质化现象的思索与对策作者:张宏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1期摘要: 新闻同质化是信息传媒时代出现的新闻产能过剩现象。
为了节省新闻媒体资源、提高新闻宣传的效能,必须采取有效方式,尽量避免新闻同质现象的滋生蔓延。
该文从观察当代媒体同质现象切入,分析其产生的内外部原因,提出差异化是避免新闻同质化的良好对策,并对国有企业对外新闻宣传创新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新闻同质化;新闻渠道;企业新闻宣传;差异化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2-0073-01纵观现在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报道时视角趋同,风格接近,特色不多,千人一面。
这种格式化的报道方式,如出一辙的新闻语言,雷同的版面风格,业内称为新闻同质化。
究其原因,首先,新闻的来源渠道单一是新闻同质化现象的源头。
社会媒体报道新闻的方向有很多是重叠的,在会议新闻、社会新闻、当前热点、焦点问题的关注及重特大事件的报道上来源基本是同样的,导致了新闻同质化现象无法避免。
对于行业媒体来说,新闻来源渠道和报道范围是受行业限制的,在行业、企业内部找新闻更增加了难度。
同时,在面对同样一个新闻事件时,若沿袭固有的新闻报道方式,难免会使读者对这种格式化的新闻失去兴趣,产生审美疲劳。
其次,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不够。
媒体或记者、通讯员在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时,多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深入挖掘其背后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
其实,读者不仅想知道事态的发展,还对整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感兴趣。
再者,现在的社会大环境是新闻报道离不开的土壤。
新闻报道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大环境是紧密相关的。
新闻要真实、及时记录时代发展的过程。
美国C-SPAN(有线卫星公共事务网)的创始人拉姆说:“我忠实于历史,我们的电视网也属于历史。
我们喜欢像历史学家那样塑造它。
”什么是历史学家的立场呢?斯宾诺莎说:“不赞美,不责难,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而已。
新闻同质化的表现危害及防范
新闻同质化的表现危害及防范作者:吴涛来源:《新媒体研究》2015年第13期摘要新闻同质化有着其深层次的原因和表现,大量的抄袭雷同、报道视野狭窄、缺乏深度和特色,不仅造成了新闻资源的浪费,也给受众和媒体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只有准确定位,采用差异化报道方式,求同存异、不断推陈创新,才能有效防止同质化所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新闻同质化;原因本质;表现危害;防范措施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13-0091-021 新闻同质化的原因与本质随着近年来新闻媒体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新闻同质化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从本质上来说,新闻同质化是指在传播的过程中,新闻产品被大量的复制加工,使得新闻的内容重复而单一。
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份额的有限,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报道出现了高度的趋同。
究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同质化现象有着其内在的必然性,严重的影响到了新闻传播的质量。
无论是对于媒体本身,还是对于受众来说,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更不利于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1]。
2 新闻同质化的表现及危害2.1 内容抄袭雷同,报道缺乏深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新闻媒体行业也早已打破了传统的运营模式,在很多方面逐步放开了限制。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媒体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不得不通过对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以保障和追求经济效益。
跨地区的报纸期刊、商业色彩浓厚的电视节目、互相抄袭模仿的模式,早已司空见惯,一件新闻往往被多家媒体同时报道。
很多新闻报道只是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堆砌,仅满足于吸引受众、提高经济效益,缺乏深层次、全方位的深度报道。
为了保障新闻素材的来源,媒体广泛采用了对“线人”进行物质奖励的办法。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新闻线人甚至专职从事该活动,同时向多家媒体提供新闻线索,进一步加剧了信息来源的同质化。
2.2 千媒一面,视野狭窄在相同的市场定位条件下,新闻媒体呈现出趋同的运作思路,从理念到操作、从策略到风格,都深深地陷入了同质化的竞争之中。
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
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一、放低视角,关注基层,把新闻点定在小人物身上现如今,各家媒体之间对新闻报道的相互竞争愈演愈烈,往往一个城市同时存在国家、省、市,甚至旗县区多层级新闻媒体单位,每当遇到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和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新闻选题时,就会吸引各家媒体记者同时争相报道,新闻同质化几率大增。
要想在众多新闻媒体中脱颖而出,赢得更多受众的认可和关注,首先就需要记者在新闻点的选取上要格外慎重,体现巧思,脱离惯有的通稿式思维,争取一开篇就能抓住受众心理,同时要尽可能站在基层人物角度上,并以他们为基础来定位新闻的采写方式。
例如笔者在2013年9月采制的一条新闻《村里有了骑警队》,说的是呼和浩特市西菜园派出所自从2013年7月成立自行车骑警队后,辖区治安案件明显下降,得到居民好评的事情。
确定这条选题后,我们也进行了认真地策划。
按常规来说,当地政府给所有的公安派出所都配有警用巡逻汽车,且日常经费均由政府财政买单,对民警来说坐汽车肯定要比骑自行车舒服。
于是我们把新闻点选在了普通骑警队员和街巷里平凡居民身上,以他们的视角看待整个事件,并带着对骑警队是否作秀的疑问来采制新闻。
在实际采访中,我们跟着民警骑车进行巡逻,发现少了一层厚厚汽车车门的阻挡,居民们更愿意与民警主动打招呼了,警民关系近了;其次是民警骑自行车经常巡逻到窄小的街巷,也能起到震慑犯罪分子、保卫居民安全的作用;再次是由于民警出警率高,使用才两个月的自行车已是锈迹斑斑,反映出民警工作的辛苦。
该新闻点的选取使报道贴近性强,人物特色鲜明,报道定位符合百姓需求,新闻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该节目还获得了内蒙古广播影视奖电视新闻类短消息二等奖。
不管是采写什么样的新闻,它最终都要落到具体的事、具体的人身上,特别是代表大多数的基层人物,他们的话语更具代表性,也更能成为社会的主要声音,因此在同题竞争,差异表达模式下,放低视角,选择小人物的新闻才能抓住大多数的受众,并形成自己的特色,降低新闻同质化的倾向。
浅谈新闻同质化现象的思索与对策
纵 观 现 在 媒 体 , 同一 新 闻 事 件 报 道 时 视 角 趋 同 , 格 接 对 风 近 , 色 不 多 , 人 一 面 。 种 格 式 化 的报 道方 式 , 出 一 辙 的 特 千 这 如 新 闻语 言 , 同 的版 面 风 格 , 内称 为新 闻 同质 化 。 雷 业
海 。红海代表现今存在 的所有 产业 ,这是我们 已知的市场空 间; 蓝海则代 表当今还 不存 在的产业 , 这就是未知的市场空间
能, 必须采取有效方式 , 量避免新 闻同质现 象的滋生 蔓延。该文从观察 当代媒体 同质现象切入 , 尽 分析其产 生
的 内外部原 因, 出差异化是避免新 闻同质化的 良好 对策 , 提 并对 国有企业对外新 闻宣传创新做 出有益探 索。
关 键 词 : 闻 同质 化 ; 闻 渠 道 ; 业 新 闻 宣 传 ; 异 化 新 新 企 差 中 图分 类 号 : 1 文 献 标 识 码 : G2 0 A 文 章 编 号 :0 5 5 1 ( 0 0)2 0 7 — 1 1 0 — 3 2 2 1 0 — 0 3 0
需 要 记 者 长 期 的 观 察 、 累 和思 考 , 积 是对 新 闻 的深 化 。 而且 , 一
张有公 信力 的报纸 , 既需要 有 自己的“ 灵魂 ” 又要有 观点性 、 ,
述 评 性 和 问 题 性 新 闻 ,其 作 用 与 社 论 相 近 ,代 表 着报 纸 的 立
史学家 的立场呢? 斯宾诺莎说 :不赞美 , “ 不责难 , 也不惋惜 , 但 求 了解认识而 ” 另外 ,新闻同质化现象与新闻从业人员 的 自身素质是分 不采访时的资料获取 、 素材选 取 、 后期加工 等过程 中处 理不
这 种 格 式 化 的新 闻失 去 兴 趣 , 生 审 美 疲 劳 。 产
新闻预判:避免同质化的“兵法”
造成 摩托车手受伤 , 生命财产损 失情况较小 , 从表
面上 看 应 属 一 起 普 通 的 社 会新 闻 ,新 闻价 值 不 大 。
罪事 件之后 , 境外三股势力大肆 炒作广东韶 关“ ・ 6
2 ” 件 。其 实 ,6 2 ” 件 发 生后 , 华 社 就 刊 发 6事 “ ・6 事 新 了消 息 , 为什 么很 多读 者 不 知 晓 ? 原 凶 是 国 内 绝 大
当地 30米的路段是事故高发点 , 0 村里有人将 9 年
来 在 该 路 段 发 生 的 伤 亡 事 故 逐 一 记录 ,累 计 有 3 4 人 死 亡 ! 竞 是 什 么 原 凶造 成 这 个 “ 鬼 路 段 ” 相 究 魔 ?
数百人群体斗 殴 ,2 10人受伤 , 2人死亡 ,6人 留院 6
同城媒体也大多着眼于该交通 事故本身 , 差别 只是
新 闻细 节 的掌 握 的 程 度 。 但 是 , 州 晚 报 是下 午 发 温
行 的报纸 , 如何在缺乏 时间优势且属同题新 闻竞争
中领 先 一 筹 ? 编辑 综 合 事 故 的新 闻价 值及 同城 媒 体 的采 访 情 况 , 图在 看 似 普 通 的 新 闻 中 找 到更 有 新 试 闻 含量 的角 度 。记 者 在 与 附 近村 民 的交 谈 中 , 知 得
治 疗 ” 副题 , 一 版 下 方 刊 了新闻预判意识 , 在此 后“ ・ 7
同一信息源也可以作出好新闻——浅谈如何避免新闻同质化
责 任 限 额规 定》 昨发 布, 偿 责 任 增 至 赔
4 O万
新 闻题 目中 获 取 了大 量 的 新 闻 信息 。
这 不 失 为 一 种 较 新 的 新 闻处 理 手 段 . 值得相关媒体借鉴。
主题 : 难 赔偿 限额 增 至4 空 0万 五 版 ( 版) 整 :
— —
浅 谈 如 何 避 免 新 闻 同质 化
口吴
璇
道 报 道 手 法 如 下: 其
一
前 , 纸 “ 报 一 面 ”即 新 闻 同 报 千 ,
对 同~权威 部门发 布的相 同信息 , 在 经 过 总 体 策 划 .并 融 人 其 他 新 闻手 段
后 . 得 有 新 意 , 引人 , 读 者 在 同一 作 吸 使
闻的 信 息 源 均 来 自 网络 .所 以各 报 的
报 道 无 论 是 文 字 还 是 照 片 几 乎 是 如 出 一 辙 . 是 “ 光 ” “ 讨 ” 网 友 发 先 曝 、声 、
出“ 宙通缉令: 赏寻找该 女子 ” 宇 悬 . 再 是 呼 吁:立 法保 护 动 物 ” … “ …
但 是 . 整 个 事 件 的 报 道 , 者 认 对 笔 为北 京晨 报 与 众 不 同. 列 举 如 下 : 现 2 0 年3 日北 京晨报 在A 1 版 0 6 月1 版 0 主题 : 跟 鞋 踩碎 小 猫 脑 袋 高
副 题 :网 上 惊 现 恐 怖 杀 猫 组 图 网民将杀猫 者照片制成 “ 缉令” 通 在
漏 . 疑 是 一 种 便 捷 的发 稿 形 式 参 无 但
会 记 者 如 果 能 根 据 发 布 会 内 容 .自 已 选 择 新 闻 角 度 撰 写 稿 件.虽 然 较 为 麻 烦, 是 却 可 以避 免 报 道雷 同的 结 果 。 但 前 不 久. “ 内航 班 空 难 赔 偿 提 对 国
破解新闻同质化“三法”
20 0 9年 ,又是一 个伟大的年份 , 是
新 中国成立 6 周年 ,闽南 E报》 0 《 t 再次重 磅 出手 , 精心策划《 和国 6 共 0年 漳州记
忆》 特刊。特刊以漳州解放为开篇 , 陆续
钩沉 了新 中国成立后漳 州历史人文的方 方 面面 ,特刊共 3 O多期 , 0 9年初 开 20
+
+
更 加 了解报 纸 ,也让报 纸走 进读 者心
田, 而进一步打造媒体品牌形象 , 从 最终 达到读者与媒体 的双赢 。而这一 系列 品 牌宣传活动又以特刊的方式及时予 以相
关报道 , 就了新闻产 品的唯一性和不 造
法 的相近 、 面语言 的相似 等 ) 不消 版 倘
除, 长此 以往 , 易助长从 业 人员 的惰 容
经过近半年 的筹 划 ,0 8 “ 2 0 年 大众
篇, 年底适时落幕。在《 和国 6 共 O年 漳 州记 忆》 刊中 , 特 漳州 6 o年的沧桑 巨变
漳州木版 年画彩色 图片 、 漳州木版 年画
热 线 ” 民活 动将蛋 糕做 大 , 便 由记者 节
拉 开序 幕 、 以读 者月 方式 进行 , 活动 地
到新 闻。20 0 9年 1 0月 1 0日, 漳州木版
十
— 一- ・ 一 — 一 + ■ — 一 +- + -
-
个年头。为纪念这一伟 大的年份 , 闽 由《
+
南 日报》 策划发起 了“ 寻找与改革开放 同
生共长的人 ” 活动 , 通过报纸版 面的“ 寻
人启 事” 报道 ,2月 1 —— 改革 开放 l 8日
在读 者手 中绵延展 开 , 州读者 的阅读 漳
浅析时政新闻同质化现象及应对策略
浅析时政新闻同质化现象及应对策略作者:李丹丹来源:《科技传播》 2018年第20期摘要随着传媒生态环境的日新月异,新媒体数量的急剧增多,加上新闻源的公开化,给纸媒等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
由于时政新闻资源获取渠道的单一,新闻信息来源过于趋同,导致围绕同一内容、同一题材的新闻大量出现在各大报纸、网络、客户端、公众号上,给受众留下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感觉;又由于部分纸媒和传统媒体在报道内容、手法、排版上趋同现象严重,大量“你有我有大家有”的稿件充斥版面,造成新闻报道的同质化趋势越来越严重。
报纸同质化的出现,造成了采编人力资源的浪费,降低了读者对报纸新闻的信任度,影响了报纸新闻的社会价值,损害了报纸的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鉴于此,文章主要对报纸新闻同质化现象进行探究,在分析其内在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推动报纸新闻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报纸;时政;新闻报道;同质化;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21-0048-02报纸新闻同质化更多的是指新闻内容的同质化,不管是对报纸媒体本身还是对受众均造成了伤害,如何从报纸媒体内部找寻应对新闻同质化现象的策略是重要课题,下面就对此进行分析和探究。
1 报纸时政新闻同质化现象及弊端虽然报纸时政新闻同质化对于报业发展而言存在一定的必然性,但其严重损害报纸时政新闻的多样性、丰富性,促使新闻内容仅仅在单一层次满足受众需求,导致单一信息的过量传播,使报纸新闻报道重复、低效,这无疑是巨大的资源浪费。
与此同时,同质化的报纸时政新闻缩小受众的选择面,损害受众知情权,使读者极易产生审美疲劳[1]。
所以,报纸时政新闻同质化浪费的报业资源不仅涉及采编人力、版面资源、纸张等,还包括浪费读者的时间、订报费。
而且现有的市场空间也无法承载更多价值雷同、同质化定位的报纸在同城并存。
综上所述,报纸新闻同质化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减低了受众对报纸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当读者只需通过一张报纸就能满足对时政要闻的阅读需求时,势必会造成许多报纸逐渐被边缘化,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慢慢走向衰亡;其次,报纸新闻同质化造成新闻报道片面化、碎片化,新闻没有亮点,舆论监督隔靴搔痒,不能切中时弊,势必会拉低报纸的社会价值,动摇其在主流媒体中的主体地位,导致传播力、影响力下降。
简析网络新闻如何避免“同质化”
简析网络新闻如何避免“同质化”作者:刘艳来源:《新闻论坛》2017年第01期时下,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选择更加多元化,网络、客户端、微博、微信在新闻容量、新闻速度乃至新闻报道形式上已经远远超越了原来的信息传播渠道,可谓各具特色。
而且它们身上的很多优势是报纸、电台、电视所无法超越的。
毋庸置疑,用户如今对新闻信息有了充分的选择权。
平台越来越多了,技术更加便捷了,如何避免新闻同质化,成了摆在众多媒体人面前的难题之一。
这不仅影响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也同时影响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回到现实中来纵观众多媒体,你会发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几乎100%的媒体传播渠道已經齐备,基本覆盖了各种平台。
但让人眼前一亮的内容依然是稀缺品,尤其是面对同一主题、同一事件的新闻,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这种现象在网络媒体中尤为突出。
如何规避新闻同质化,提升新闻传播力,笔者结合自己在正北方网的工作经验做了以下几点思考,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找准定位,紧盯用户需求技术是把双刃剑,由于易于共享的媒介技术,网络短时间内采集到海量的信息早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儿。
也正因为技术的便捷,导致了网络新闻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
或许在web1.0时代,“大而全”是网络新闻强有力的武器,那么时至今日,精准定位、细分用户才是王道。
说到底,技术是便利新闻传播的,关键还在于找准媒体定位。
只有找准定位,才能有选择地为平台装内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云亦云”。
找准定位,就是找寻自己与其他媒体的差异点,以用户为中心。
首先,就是站在用户角度,设身处地体会用户的实际需求。
近年来基于大数据理论支撑,各大网站纷纷推出的“我猜你喜欢”小弹窗,就是依据用户浏览记录而精准推送用户需求内容的样例。
再比如如今发展势头迅猛的《今日头条》客户端也是基于用户大数据分析而成功定位的典范。
其次,用户是分层的,特色需求和个性化的要求是内在的本性使然。
提供丰富多样的个性化产品,从而切实满足这些纷繁多样的需求,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
新闻同质化现象及应对策略
新闻同质化现象及应对策略作者:彭小安来源:《声屏世界》 2015年第4期彭小安随着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新闻源的公开化、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新闻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抢占有限受众市场和有限信息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
如南京地区每天有12家综合类报纸出版,但各报纸在报道内容、报道手法、编辑组合乃至版面设计上趋同现象严重,品牌区分度模糊。
新闻同质化不仅损害了受众对多元信息的知情权利,而且削弱了媒体的品牌效应和竞争力,甚至引发竞相降价的恶性竞争,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如何竞争共有新闻,尤其是如何实现对共有新闻的提升和转换,摆脱资源共有、内容同质的困境,是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课题,亟待媒体有效回应。
新闻同质化的原因在媒体竞争不十分激烈的同城媒体中,尤其是一些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报纸、广播和电视,记者之间的“串稿”现象就更甚。
那么,同城“串稿”现象为什么会这么严重?一是在同城媒体中,行业记者长期共同跑一条线,容易形成一个较为稳固的圈子,逐渐会产生一种非正常的资源共享体系,这有利于记者相互之间通过各自的关系网络扩大个人的信息来源。
一名记者获悉一条有新闻价值的线索,采访后就立即告知其他媒体的同行。
这些“串稿”署的自然是各大媒体记者的名字。
通过这样的交换,各媒体记者间有了一定的默契,也形成了较为牢固的协作关系。
因担心细节有疏漏,通过“串稿”取长补短,相互补充。
二是不少媒体为了防止遗漏重大稿件,制订了“漏报”惩罚措施。
记者因担心“漏报”重要新闻而遭惩罚,因而在无法到达采访现场时,让同行捎带一份材料或者将所写新闻直接传给自己,略加修改后发稿,这大多为分管条块的新闻。
三是“串稿”可以为记者带来更多实际利益,发稿量大不但稿酬多,与其他媒体记者的人际关系也会搞得更好。
四是现在很多单位都很重视宣传,遇有好的新闻素材,就会把同城所有媒体都请来,形成立体式报道;有的记者懒惰,把别人的材料拿来,一个字不改就发稿,其结果是同城媒体当天或次日见报和播发的部分新闻,不仅题材相似,甚至结构也类似,而且行文风格和叙事角度也同质。
国际新闻报道中的文化差异如何化解
国际新闻报道中的文化差异如何化解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新闻报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
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文化差异,这给国际新闻报道带来了诸多挑战。
如何化解这些文化差异,以更准确、客观、全面的方式报道国际新闻,是新闻从业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文化差异在国际新闻报道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首先,语言是一个关键因素。
不同的语言有着独特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这可能导致翻译上的误解和偏差。
比如,某些词汇在一种语言中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从而影响信息的准确传递。
其次,价值观和信仰的差异也会影响新闻报道的解读。
在某些文化中,个人主义被高度重视;而在另一些文化中,集体主义则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会导致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和评价截然不同。
再者,社会规范和习俗的不同也会使新闻报道产生偏差。
例如,在某些国家,公开讨论某些敏感话题是被允许的;而在另一些国家,这些话题可能被视为禁忌。
要化解国际新闻报道中的文化差异,新闻从业者需要具备跨文化的意识和素养。
这意味着要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价值观、信仰和社会规范。
通过学习和研究不同文化,新闻工作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避免因文化无知而导致的误解和偏见。
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也是化解文化差异的重要途径。
新闻机构可以鼓励记者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分享经验和观点。
通过这种方式,记者可以从多元的视角看待新闻事件,从而更全面、客观地进行报道。
此外,建立国际新闻报道的合作机制,不同国家的新闻机构共同策划、采编和发布新闻,也有助于整合各方资源,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
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报道视角至关重要。
新闻工作者不应仅仅从自身文化的角度出发,而应尝试从多个文化视角来解读和呈现新闻事件。
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避免单一视角带来的局限性。
同时,要注重平衡报道,既要呈现不同文化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和反应,也要避免过度强调差异而导致的对立和冲突。
浅议新闻报道“同质化”的突破途径——以笔者工作实践为例
浅议新闻报道“同质化”的突破途径——以笔者工作实践为例作者:郭云莲来源:《丝绸之路》 2017年第20期[摘要]近年来,随着媒体数量的剧增,同一时间为受众提供新闻信息服务,千篇一律的报道出现了,新闻处处雷同,新闻报道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在受众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今天,新闻“同质化”已经成为制约新闻媒体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
新闻报道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胜利,摆脱“同质化”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报道;“同质化”;个性化新闻[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0-0044-02一、新闻报道“同质化”概述“同质化”原是一个商业领域的概念,主要是指同一行业中不同品牌的产品在内容效用、外观设计乃至营销手段上互相模仿,以至逐渐趋同的现象。
在产品同质化基础上形成的竞争称为“同质化竞争”。
伴随着社会化进程的推进,“同质化”的含义得以衍生,并普及到了新闻等各个行业领域。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新旧媒体融合发展时代,在受众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今天,网络、微博、微信等电子通讯平台的普及,加速了电视、电台、报纸这些传统新闻媒介的新闻传播速度,也使人们获取各类新闻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
新浪首席运营官杜红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天互联网重大事件的报道,拼抢的不仅仅是手中的资源和报道速度,而是一个综合性的考量,不仅要有数量、质量,还要有自己的媒体视角,而千篇一律的报道在受众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今天,新闻‘同质化’已经成为制约新闻媒体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兰州新闻报道“同质化”表现笔者就职的兰州互联网新闻中心是兰州市委宣传部直属的网络新闻媒体,主要职责是通过互联网进行新闻报道,反映和引导网络舆论,全面分析研究网络舆情。
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城市,也是甘肃省内各家新闻媒体聚焦的地方,《兰州晚报》《兰州日报》《兰州晨报》《科技鑫报》《西部商报》等诸多传统报纸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兰州新闻网、大陇网等诸多新型媒介宣传手段均承担着兰州市内重大新闻的采访报道任务。
(文本例子)国际新闻如何避免同质化现象
国际新闻如何避免同质化现象2007-08-02 13:31:08来源: 人民网-中华新闻报网友评论0 条进入论坛当今,密集的信息传播,纸质媒体都不可避免地面临同一个困惑:新闻同质化。
尤其是地市级报纸的国际新闻版面,新闻的同质化现象更趋严重。
这不仅体现出报纸自身特色的缺乏,更降低了报纸影响力。
如何使我们的国际新闻报道“同中求异”,更吸引读者的眼球?温州都市报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今年年初,报社在该市平面媒体中推出唯一一份国际新闻周刊———《天下》。
《天下》每周二出版,共8个版,按其内容,分为封面、聚焦、脸谱、军情、万象、搜索、拍案、眼界。
那么《天下》是如何做出都市报的特色,与同城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有所区别?我们的编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在整合之中体现差异化。
近年来,新华社的国际新闻采集发布能力显著增强,其提供的国际新闻稿源内容丰富,选材多样,再加上互联网发达的信息资讯,为我们依据各自的市场定位和传播特性,各取所需、错位竞争创造了条件。
与日常新闻报道相比,《天下》更注重对新闻源的二次加工,在编辑整合中找亮点,在编辑整合中出新意。
《天下》编辑选稿就如同“沙里淘金”,通过各种编辑手段,让众多的新闻在整合中活起来。
这要求编辑对所选的稿件一定要紧扣热点,第一内容必须是新的,是别人没有的,别人有的,角度起码是不一样的;第二形式是美的,别人展现正面美,我展现侧面美,我的视角起码是不一样的。
这样,就可以避免与本地媒体日常新闻报道的雷同,取得“同中求异”的效果。
如第18期的《天下》封面《中国“铁娘子”折服美国人》就是一例,编辑根据新华社和其他媒体已有的新闻报道,通过与本地媒体的不同处理角度,把中美举行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这样的硬新闻软处理,这种稿件既有可读性,又提升了《天下》的厚重感。
在造势之中强化冲击力。
新闻产品是种易碎品,稍纵即逝。
这要求编辑必须加强造势之功,对版式提出更高要求,目的是让读者的第一眼很有“感觉”。
如何规避同质化倾向-精选资料
如何规避同质化倾向当今电视频道和电视新闻栏目的竞争已经进入高度白热化,对省级电视台与地处省会城市的市级电视台而言,在一个通常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城市一字摆开了省市两级十余个频道(还不算中央台和其他各省的几十个卫星台),竞争现状只能用“惨烈”来形容了。
由于我国电视体制的沿袭,中央电视台具有各省级电视台无法比拟的新闻优势与毋庸置疑的权威性(更无需提各市级电视台了),特别是在那些重大时政新闻事件(西方媒体称之为硬新闻)的报道上,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省级电视台就只能与所在省会城市的市级电视台争夺本地新闻源了。
经过近些年来的实践,大家也许发现民生新闻已经成了争夺本省观众尤其是省会观众的法宝。
新闻内容选取以软新闻作为主体选择标准,完全依照“后院篱笆原则”,它的精髓就是从平民百姓的兴趣点去编排新闻内容,把老百姓最关心的柴米油盐变成电视屏幕上关注的重要领域。
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为燃点,中国电视界燃起的民生新闻热,正引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和从业人员的关注。
湖南经济电视台《都市一时间》、安徽电视台经济频道《第一时间》、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民生大参考》等一批立足本地,以反映百姓生活和需求,关注百姓生活状态和精神情感变化的“民生新闻”节目,在愈演愈烈的电视竞争中,成为地方台打出的一张张特色牌,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其中,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民生大参考》栏目虽然开播时间稍晚(2019年1月1日开播),但起点较高,开播至今,收视率节节攀升,目前已经成为省会电视民生新闻的领军栏目。
它播发的新闻《李香荣寻亲》(系列报道)、《暗访注水猪》、《名牌牛奶如此制造》等等,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一度成为老百姓街谈巷议的话题。
从全国范围讲,我们可以发现,民生新闻诞生之初,以其亲切、活泼的新鲜面孔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民生新闻收视率高,各家媒体都去做,这就像市场上什么东西最好卖,做什么的就最多,结果是同类报道越来越多。
如何避免时政新闻可读性差和同质化现象──从借鉴学习“华尔街日报体”谈起
如何避免时政新闻可读性差和同质化现象──从借鉴学习“华尔街日报体”谈起《新安晚报》每天开展“每日评报”,通过与同城报纸以及全国最有影响的报纸比较,找出自己的得失,研讨办报业务。
在最近的评报中,有两个问题经常被提起,一个是时政新闻可读性差,二是时政新闻同质化。
这实际上是所有晚报面临的问题。
我们知道,晚报大多是以社会新闻和舆论监督新闻起家的。
传统的晚报强调社会新闻、偏重或倚重于情感报道和批评报道,时政新闻和财经新闻几乎很少,即使有,也是淡化处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都市报”的出现,晚报传统的办报理念和编采操作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一些晚报也喊出了“做主流媒体”的口号,要做“主流”必然要关注高端人群和主流人群,加大时政与财经报道的内容和份量。
但问题是,当时政和财经等内容被广泛重视后,因为没有及时找到时政新闻和财经新闻的“晚报化”方式,时政新闻本身存在的容易枯燥、干瘪、生硬、索然无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晚报的可读性。
一个时期以来,新闻重要性增强了,但可读性差了,新闻报道面广了,但新闻差异性少了。
正是在这种矛盾之中,一些晚报在又想主流又担心可读性差两者之间苦苦徘徊,摇摆不定,患得患失。
时政新闻和财经新闻被晚报重视后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相对于社会新闻多渠道的来源,时政新闻的主要来源渠道大多“同一”,不是新闻发布会,就是各部门的文件材料。
在过去报纸少,竞争小,信息不发达的情况下,媒体容易独占新闻资源,但随着信息的公开化、报媒数量的增加,以及竞争的白热化,时政新闻的来源由某一个新闻媒体独享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同题竞争已成为时政新闻的主战场。
同题竞争容易引起同质化现象,但同题竞争并不代表必然会出现新闻同质化。
新闻同质化是由于在同题竞争中没有拉开距离造成的。
这个距离体现在对新闻认知程度的深浅、写作手法的异同、版面语言的运用等等方面。
而现今存在于晚报都市报的问题是,同一重大时政新闻,出现在不同的报纸上,没有独特的角度,也没有自己的写法,记者写出的稿件几乎千人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新闻如何避免同质化现象
2007-08-02 13:31:08来源: 人民网-中华新闻报网友评论0 条进入论坛
当今,密集的信息传播,纸质媒体都不可避免地面临同一个困惑:新闻同质化。
尤其是地市级报纸的国际新闻版面,新闻的同质化现象更趋严重。
这不仅体现出报纸自身特色的缺乏,更降低了报纸影响力。
如何使我们的国际新闻报道“同中求异”,更吸引读者的眼球?温州都市报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今年年初,报社在该市平面媒体中推出唯一一份国际新闻周刊———《天下》。
《天下》每周二出版,共8个版,按其内容,分为封面、聚焦、脸谱、军情、万象、搜索、拍案、眼界。
那么《天下》是如何做出都市报的特色,与同城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有所区别?我们的编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在整合之中体现差异化。
近年来,新华社的国际新闻采集发布能力显著增强,其提供的国际新闻稿源内容丰富,选材多样,再加上互联网发达的信息资讯,为我们依据各自的市场定位和传播特性,各取所需、错位竞争创造了条件。
与日常新闻报道相比,《天下》更注重对新闻源的二次加工,在编辑整合中找亮点,在编辑整合中出新意。
《天下》编辑选稿就如同“沙里淘金”,通过各种编辑手段,让众多的新闻在整合中活起来。
这要求编辑对所选的稿件一定要紧扣热点,第一内容必须是新的,是别人没有的,别人有的,角度起码是不一样的;第二形式是美的,别人展现正面美,我展现侧面美,我的视角起码是不一样的。
这样,就可以避免与本地媒体日常新闻报道的雷同,取得“同中求异”的效果。
如第18期的《天下》封面《中国“铁娘子”折服美国人》就是一例,编辑根据新华社和其他媒体已有的新闻报道,通过与本地媒体的不同处理角度,把中美举行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这样的硬新闻软处理,这种稿件既有可读性,又提升了《天下》的厚重感。
在造势之中强化冲击力。
新闻产品是种易碎品,稍纵即逝。
这要求编辑必须加强造势之功,对版式提出更高要求,目的是让读者的第一眼很有“感觉”。
虽说各花入各眼,地域、文
化、习惯等等都会强化着某些审美倾向,但科学证明,人“看”东西的生理过程基本趋于一致,个中道理也大同小异。
独立于B叠的《天下》,由于版面广告较少,这给编辑的“造势”之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如《天下》第9期封面内容讲的是秘鲁总统带头倡导守时运动,主图是一张合成图,美编做得很精细。
这张图看似很纷乱,但立马击碎了读者的惯常思维,生出大大的惊叹:“怎么会有那么乱的时钟”———不错,这画要的就是这个意思———一看标题,恍然大悟:迟到可耻!先是“欲擒故纵”,再来“请君入瓮”。
二版《希拉克放弃竞选总统》的图片本来干净利落,了无杂质,寓意十分深远。
就此一图,足以统领版面但版式人员另出机杼,沿着图中国旗的色块蓝、白、红的走向顺势延伸,浑然一体的感觉更为明显。
美编因势利导,在底色处理上作精细化处理,生硬之感随之消弥。
《天下》版面,特别是封面,运用了很多图表,既显出《天下》的大气、高雅与深度,又方便读者阅读,强化视觉冲击。
另外,编辑通过制作醒目标题来强化版面的“造势”之功,《天下》新闻报道很少用静态性标题,一般用动态性标题。
比如《巴黎掀起“双轮革命”》、《日本第一夫人挺身“旺”夫》、《美伊波斯湾“斗法”》等,即使读者不读正文,也能大致了解新闻内容。
这样的标题形象地体现了“读书读皮,读报读题”的时代特征。
编辑开设个性化专栏。
在国际新闻版面开设编辑自己的专栏,对于一个地市级媒体来说相当难,但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尝试。
《天下》自创刊之初就开设《小编说天下》专栏,它由几个编辑轮流写,对国际时政、国际社会现象、国际人物等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形成自己的“声音”,在遵守国家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必然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评说一周内发生的大事,把天下的大事扯进了生活小事,把严肃的时事新闻变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让人读起来既轻松又容易接受。
年初至今,像《俺正吃饭,老萨走了》、《过年》、《吃出来的烦恼》、《有话好好说》等一批稿件,受到读者好评。
综上所述,报纸国际新闻报道的同质化,虽不可完全避免,但大胆进行改革创新,使自
己的报纸特色鲜明,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其关键还在于编辑自身能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小处着手,一步步地根据工作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