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二、声音的特性_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2节声音的特性优秀教学案例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声音的特性。
3.鼓励学生运用声音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如何改变声音的高低和大小?”等,引发他们对声音特性的思考和探究。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声音的特性。此外,我还鼓励学生运用声音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声音提示器、制作一个声音屏蔽器等,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声音特性的关注和兴趣。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播放音乐、展示声音实例等方式,引发学生对声音特性的关注和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声音的特性。
2.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欲望,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声音的特性。
3.小组合作:设计小组实验和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探究声音的特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所学内容,巩固和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2.总结声音特性的关键点和影响因素,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认知框架。
3.强调声音特性的实际应用和意义,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2节声音的特性》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个实验装置,如音叉、扬声器等。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不同声音特性的变化。
2.设计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声音特性的相关问题。例如,讨论不同乐器演奏时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原因;探讨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规律等。
2.设计评价指标,对学生在课堂表现、实验操作、问题解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自我改进意识。
3.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和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音乐演奏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不同声音,如钢琴、小提琴等,激发他们对声音特性的好奇心。
3.创设生活情境,如讨论手机铃声设置、音响设备调试等,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声音特性的应用。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原因、传播方式以及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声音的特性,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理解它们的概念和含义。
2.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3.培养学生运用声音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2节声音的特性》优秀教学案例
2.2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本章节通过探究声音的特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声音现象,形成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强化对物质与能量观念的理解。在科学思维方面,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声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收集,提升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科学探究素养的提升。
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作用与目的:
加深学生对声音特性的理解,通过实践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布置作业:根据课堂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如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特性。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书籍和网站,鼓励学生深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跟踪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初步理解声音特性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问题等提交至平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2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2.2声音的特性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4.教学时数:2课时(90分钟)
本课程基于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围绕声音的特性展开教学。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基本概念,掌握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四篇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 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 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 14 页图 1-4 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 1、看 15 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 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 秒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 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 1、2、3 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 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2—2 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 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 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节声音的特性-教案
第2节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教学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教学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教学用具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
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
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
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音调和频率的关系运用钢尺,想办法使钢尺发声。
我们可以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如果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观到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此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如果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结论: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教师总结: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
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
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声音现象,如音乐、噪声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特性。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变化,如调整音量、改变音调等。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声音的特性和应用,如电话通话、音响设备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声音的基本特性,能够辨别不同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从而提高对声音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我以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评价上,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报告、课堂提问等形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区分和辨别它们。
2.掌握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音乐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导入方式贴近生活,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实验演示: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特性的变化,如音量、音调和音色。实验演示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2节 声音的特性 教案
板书:
2.决定因素:振动频率
频率高,音调高;频率低,音调低
【ppt8】
为了很好地了解物体振动发声的情况,我们可以将声音的波形在示波器或计算机上展现出来。这里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声音的波形图。
播放视频,对比两个波形图,初步了解波形的稠密与稀疏对应音调的高低
【ppt9】展示图片
其实声音的大小,从我们的感觉来讲呢声音的强弱,反映的是声音的另一特性,物理中我们称为:响度
板书:
二、响度
1.声音的强弱
【ppt12】设计实验
提问:比如老师敲桌子,越用力,声音越大,也就是响度越大。同一个物体不同情况下发出的声音响度不同,那么什么因素决定声音的响度呢?
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请两位同学在讲台上为大家演示实验
一、音调
1.声音的高低
【ppt5】设计实验
提问: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
组织同学利用手边的器材设计实验(可以参照课本),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实验,并尝试总结归纳
【ppt6】
同学们进行实验后一起观看实验视频,对比自己的实验现象,给出最终的结论
【ppt7】
介绍频率的概念、单位
【ppt16】展示图片
生活中有时我们虽然看不见某人,但是可以凭借声音就可以判断出是谁
互动实验:一位同学站在讲台上背向大家,判断是哪位同学在讲话
板书:
三、音色
1.声音的品质
【ppt17】音色相关知识的讲解
板书:
2.决定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3.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其音色是不同的
【ppt18】展示图片
介绍音色的应用,可以让同学们联系生活举例
【ppt19-21】随堂练习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优秀13篇)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优秀13篇)声音的特性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分【教材分析】教材将声音的特性按照音调、响度、音色的顺序进行讲授。
但是,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往往将“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混同起来。
本人考虑到响度比音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到,而且响度比音调更加好理解一些。
在排除响度的干扰之后,音调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因此将课本中二者的顺序颠倒了一下,将知识的处理由易到难。
【学情分析】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
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
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
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
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带部分乐器供课堂探究之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大小木鱼、大小铜镲、大小铜锣、大小鼓、大小音叉、敲打木槌、铝板琴、学生自带乐器(吉他、竖笛等)、乒乓球、铁架台、示波器。
(说明:以上器材可从学校音乐器材室中寻找,也可用其他乐器代替)【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了解了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中的一些美妙的声音吧!(播放录音)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有关声音的问题。
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抽取与声音的特性有关的问题作为本节探究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二节:声音的特征[ 教课目的 ]1.理解各种各种的声音有三个共同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2.理解音调。
音调跟物体振动的频次相关。
知道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190Hz.高于 20190Hz 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 20Hz 的声音叫次声波。
3.理解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明确音色。
[ 教课重、难点 ]对声音特征的理解[ 教课方案 ]1.从生活中我们熟知的声音下手,提出声音的特征。
导入新课。
2.经过实验研究音调与频次;响度与振幅;音色与资料、构造的关系。
[ 教课过程 ]一、前言夏季来了,让人厌烦的长脚蚊的飞舞声与草地上的牛吼喊声的声音能否同样呢?经过议论与剖析,导入教课。
二、新课教课【声音的特征】生活中,我们听过各种各种的声音。
如牛、羊、马;猫、狗、猪和公鸡等。
只管这些声音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有三个共同的因素:即音调、响度和音色。
我们称之为声音的三特征。
【音调与频次】什么是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什么因素相关呢?如下图,把一把钢尺放在桌子的边沿,伸出必定的长度,使劲按下,察看尺子的振动快慢与聍听声音。
若改变尺子伸出的长度,每次都用同样大小的力按下,尺子的振动与声音有什么变化?实验表示:尺子伸出的长度不一样,振动的快慢与发出的声音是各不同样的。
尺子伸出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伸出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可见;音调跟物体振动的快慢相关。
物体振动的快慢常用频次来表示,即 1s 内物体振动100 次,那么物体振动的频次是100Hz。
所以。
音调跟物体振动的频次相关系。
【超声波与次声波】研究表示,人耳的听觉范围是 20Hz-20190Hz的声音。
低于 20Hz 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 2019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响度与振幅】声音不单跟音调相关,还跟响度相关系。
什么是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
响度与什么因素相关呢?如下图:把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用线悬挂起来的乒乓球,察看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
《第二章 第2节 声音的特性》学历案-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节声音的特性》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是“声音的特性”,属于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部分。
本节内容主要围绕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理论学习,理解声音特性的物理含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及其物理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并分析声音特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其科学探究的精神。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声音特性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记录,评价其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3. 综合应用评价:通过作业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将声音特性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来源和传播,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特性。
2. 新课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解释其物理含义。
3.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改变音源的频率、振幅等因素,观察并记录声音特性的变化,分析其变化规律。
4. 归纳总结: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声音特性的相关知识。
5. 拓展延伸:教师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声音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音乐、语言沟通、听觉检测等。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声音特性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 实验报告: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声音特性的变化规律。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需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总结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优缺点,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声音的特性 物理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一、使用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二、实验器材自制发音齿轮(减速电机,有机玻璃齿轮),自制演示用六孔横笛,风筒,饼干盒(马口铁,不同规格),薄厚不同的橡皮膜,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吸管,透明胶,剪刀,钢钢板尺,啤酒瓶,示波器,竹筷子。
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一)创新点(1)授课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自制教具,丰富了实验内容。
(2)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使实验更加贴近学生,使实验具有延伸性,学生喜闻乐见,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的科学理念。
(3)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设了大量的开放性实验,由浅入深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
(二)不足之处(1)因为实验过于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有部分同学的实验最终目的和教师设计的教学目的有差距。
(2)由于课时限制,有的实验小组对教师准备的实验用品没有完全用到,另外学生展示时间不充分。
(三)改进方法(1)实验前先让学生讨论一下用桌面上的器材可以做成哪些小“乐器”,给学生一个总体方向。
(2)应该不拘泥于课时限制,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放到第一位,必要时可以增加半课时。
四、实验原理与设计思路将实验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作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和引导者。
通过发现、设计甚至是创造实验器材来来养学生生的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帮助他们树立“身分处处有物理”的意识,鼓励学生养成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进行科学探究的好习惯五、实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响度与振幅(距离声源远近)的关系、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了解音色与发声体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有关。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演示、观察、探究、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亲力亲为和比较、归纳、总结间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和“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能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等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十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十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教案1教学目标1.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2.知道乐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了解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4.知道人的听觉范围,了解超声波、次声波。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1. 研究乐音的音调和响度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2. 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感知乐音的音色,理解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
教学过程学习指导一:音调阅读课本第32、33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2.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高低,振动频率越高,声音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低,声音音调越低。
3.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从 20 到20220Hz;人们把高于20220Hz 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1.在水平桌面上放一铁制容器,不断往铁制容器中倒水,同时用同样的力敲击铁制容器发声,倾听声音的变化。
可以发现:容器中水越多,水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
2.把一根塑料尺按在桌面上,露出桌面一定的距离,用力拨动塑料尺,观察塑料尺振动的快慢,听发出的声音;缩短塑料尺露出桌面的长度,再以大致相同的力拨动塑料尺,仔细观察塑料尺的振动快慢,听发出的声音。
可以发现:塑料尺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高。
3.用尺子分别以不同的速度刮梳子齿,刮得越快,可以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
1.在学习声音音调的时候,首先应通过一些事例来帮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声音的高低(即音调高低)的含义。
如对蚊子的声音与牛的声音进行对比,蚊子声音要高些,但小些,牛的声音要低些,但大些。
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声音的“高低、大小”与生活中常讲声音的“高低、大小”是有不同的。
2.在探究是什么因素影响声音音调高低问题的时候,应注意保持振动的幅度不变(即每一次用力大小不变),只改变振动的快慢,以避免声音响度不同对要探究的问题造成干扰。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系列(人教版)
第2节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学习新课一、音调1. 音调(1)探究声音的特点【演示】播放ppt中的两段声音:①牛与蚊子发出的声音;②一位男低音与一位女高音两位歌唱家分别发出的声音。
让学生听声音,比较两次声音有什么不同?【小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声音的不同:牛发出的声音低沉、粗壮,蚊子发出的声音尖细、刺耳;男低音发出的声音低沉浑厚,女高音发出的声音婉转高亢。
【探究归纳】我们接触到的声音,有的听起来尖细,声音高,音调高;有的听起来低沉,声音低,音调低。
(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通常女生比男生的音调高。
女高音、男中音就是指音调的高低。
(3)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提出问题】声音的音调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设计实验】控制变量法:控制钢尺的振动幅度不变,只改变钢尺伸出的长短(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
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按紧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再次拨动。
【实验步骤】①把钢尺紧压在桌上,使钢尺的3/4伸出桌面外,用手向下压伸出的钢尺使其振动,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并听钢尺发声的高低,记录在表格中;②再分别把钢尺的1/2、1/4伸出桌面外,仍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伸出的钢尺使其振动,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并听钢尺发声的高低,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记录表:振动钢尺长度振动快慢声音高低钢尺长度的3/4 慢低钢尺长度的1/2 快高钢尺长度的1/4 更快更高【实验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快慢有关。
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的音调越低。
(4)频率①物理意义: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物体振动快,则频率高;振动慢,则频率低。
②定义: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用符号f表示.③单位:赫兹,符号是Hz.如物体1s内振动了50次,则这个物体振动的频率f=50 Hz.(5)音调和频率的关系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
《第二章第2节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节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声音的基本特性,如音调、响度、音色,并能进行简单的描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对声音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及变化规律,如音调、响度、音色的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橡皮筋、钢尺、多媒体设备等。
2. 课件:声音特性的图片和视频。
3.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自行录制不同的声音,并尝试分析其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与声音有关的物品,如锣、鼓、音叉、小锤等,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些物品的特点。
2. 提问:什么是声音?请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3.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特性。
二、学习目标1. 了解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
2. 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声音的响度和音调。
3.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三、实验探究1. 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a. 让一位同学用小锤轻敲鼓面,其他同学将耳朵贴近鼓面听,有什么感觉?思考并回答“响度可能与振幅有关”。
b. 让另一位同学用小锤用较大力度敲击鼓面,其他同学再听,感觉有什么不同?思考并回答“响度可能与距离有关”。
2. 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a. 让一名同学用手拿住一根橡皮筋,用不同的力度弹拉,其他同学听声音的高低有什么不同?思考并回答“音调可能与频率有关”。
b. 再用不同的乐器(如二胡、小提琴等)拉奏,让学生感受其音调的不同。
3. 实验总结:通过实验,让学生思考并讨论,总结出响度和音调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四、新课教学1. 响度: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 音调: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 音色:声音的特性,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4篇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1声现象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且较有兴趣,但对响度、音调、音色三个概念缺乏理性的认识。
响度这个概念,学生容易理解,但由于学生对音调概念较模糊,所以往往不能正确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区别。
所以在《声音的特征》这节课中,让学生正确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以上问题,我设计了《声音的特性》,讲完这节课后,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同科老师的点评,有了如下的认识和体会。
一、设计思想本节课应以实验探究教学为主,探究教学紧绕“响度和音调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展开。
教学前,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我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点评,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强调实验需要观察的现象。
教学中,学生分小组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如瓶子、尺子,梳子等进行实验。
然后,让小组派学生代表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演示。
最后,引导学生对“响度由什么因素决定”和“音调由什么因素决定”这两个教学进行大量对比,从对比中明确响度、音调的概念及声音的“大小”和“高低”的区别,共同得出“振幅决定响度,频率决定音调”的结论。
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定向探究——实验观察——讨论交流——实践应用”这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自主建立响度、音调概念。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共同得出“振幅决定响度,频率决定音调”的结论。
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但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的关注不够多,物理联系生活的能力较弱。
2.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存在“一人做其他人看”的情况。
部分同学并没有参与到教学中来,只是看其他同学做。
3.让小组派学生代表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演示,只有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不利于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
4.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作为老师,有时候表现的还是不够沉着。
三、改进措施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明确组内分工,使分工更细致,强调各角色间的相互配合,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探究的全过程。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优秀7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优秀7篇)《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音色”在以前课本上是选学内容,目标层次是“了解”,新课本中定为比“了解”更深层次的“知道”,这就需要对其中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提炼加工;可是课本上的知识还是以前那些,并未增加多少,该怎样处理呢?现在的课程目标中又增加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怎样才能完成达到呢?现成的方案没有,只有多次认真地学习《课程目标》,吃透其精神,在它的指导下完成目标,为此对于本节的教学我做了以下安排。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材分析】一、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本节中出现的名词:乐音、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
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
·学会自我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实验器材】一、教师演示示波器、吉他、笛子、小鼓、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
二、学生分组钢锯条(25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白话文○(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世界上的声音千差万别、各种各样:有悦耳动听,使人心情愉快的乐音(如:音乐厅的演奏,歌唱家的歌唱);也有嘈杂刺耳,令人厌烦的噪声(如刹车时的摩擦声、打磨工件的声音、电钻的声音)。
人教八上物理2.2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人教八上物理2.2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掌握声音的特性,包括声音的音调、音量、音色和特定声音的效果。
3.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特性与其它物体或媒介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声音的特性的概念和特点。
2.声音的特性与其它物体或媒介的关系。
教学难点1.声音的特性与其它物体或媒介的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本、备课笔记、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本相关内容,上课带上笔记本、铅笔和尺子。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知识(5分钟)1.引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提问学生: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听到过哪些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让声音传播出来?3.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的特性。
理论讲解(15分钟)1.声音的特性:音调、音量、音色和特定声音的效果。
2.逐个解释声音的特性,让学生了解每个特性的定义和特点。
3.通过实例让学生联想和理解不同的声音特性。
实验探究(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组实验。
2.实验1:改变物体的振动方式,观察声音的变化。
3.实验2:用不同形状的容器接收声音,比较声音的音量和音色。
4.实验3:用不同材质的板材敲击,观察声音的变化。
5.实验结束后,小组间交流实验结果,总结实验中观察到的规律和结论。
深化拓展(20分钟)1.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特性与其它物体或媒介的关系。
2.提出问题:在水中传播的声音和在空气中传播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尝试回答问题,并互相交流思考。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声音特性与媒介的关系。
归纳总结(10分钟)1.教师进行知识归纳,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学生将归纳内容整理到笔记中,带回家中进行复习。
五、课后作业1.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声音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设计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
(2)、了解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了解发声器不同,声音的音色不同。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初步了解测量速度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前准备:多媒体电脑、收录机(配磁带)、鼓、钢尺、梳子、塑料片、发音齿轮、二胡、橡皮筋、碰铃、横笛、竖笛、发令枪和秒表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具体图像。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和探究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课堂类型:实验课实践活动课讨论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
1)、用收录机播放一首歌曲,调节音量旋钮。
2)、用收录机分别播放女高音和男低音所唱的同一首歌曲。
(学生比较听到的声音。
)
教师提问:
1)、声音的区别在何处?(学生口答:声音的高低不同、响亮程度不同……)
2)、在日常生活中,用来形容声音的词语有哪些?(学生口答:响亮、嘹亮、清脆、低沉……)教师总结:
平时我们所听到的声音各有其特点,大家所举的词语大多只能反映声音一个方面的特性。
新课引入:
声音有哪些基本特性?这些特性又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新棵进行
声音的特征——响度
发声器在振动发声时,振动的情况是不同的,发出的声音也有所有制不同。
演示实验:
将钢尺的一端固定在桌面上,改变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使其振动发声,比较所听到的声音。
教师提问:
1)、听到的声音有何不同之处?(学生口答:声音的响亮程度、强度……不同)
2)、发声强(响)的时候,钢尺是如何放置的?(学生口答: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
) 3)、在其振动过程中有何特点?(学生口答:上下振动的幅度比较大。
)
(板书)
(一)、声音的强弱
1、响度:声音的强弱。
2、振幅:振动的幅度。
教师提问:
怎样可使鼓发出的声音响一些?(学生猜想,并用实践操作进行验证。
学生回答:用力大、用大鼓、用大鼓槌、振动幅度大……)
教师引导分析:
不论何种发声器,若无振动,则不能发声,所以,发声器发出声音的强弱应与振动有关。
教师提问:
1)、用力大小、鼓槌大小等因素对鼓面的振动有何影响?(学生回答:使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
用力大,振幅大……)
2)、声音的强弱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回答: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
教师总结:
3、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发声器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演示实验:
1)、将收录机放在距学生不同距离处,播放同样的声音。
2)、将收录机放在距学生一定距离处,第一次,直接对学生播放,第二次,在其前面放一纸喇叭,对学生播放同样的声音。
(学生比较所听到声音的强弱。
)
教师提问:
声音的响度还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回答:距离、扩音设备、声音散出去的程度……)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说明。
4影响响度的其他因素:
与发声器的距离、声音的分散程度。
声音的特征——音调
演示实验:
1)、将硬纸片以同样得力量和速度划过疏密程度不同的梳子。
2)、用同一张硬塑料片分别接齿轮数目不同的旋转发音齿轮。
(学生观察梳子齿和纸片的振动快慢,并比较听到的声音。
)
教师提问:
1)、不同的梳子齿和齿轮片在振动过程中的快慢有何不同?(学生回答:振动快慢不同、粗齿的振动慢、小齿的振动快……)
2)、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学生回答:细齿的声音细、尖、高;小齿轮的声音高……)教师补充说明:声音在这方面的不同,反映了声音的第二个特征。
(板书)
(二)、声音的高低
1、音调:声音的高低。
2、频率: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 Z
演示实验:
改变二胡弦的松紧,演奏同一首曲子,比较歌曲的调子有何不同。
教师提问:
1)、弦松的时候调子高,还是弦紧的时候调子高?(学生回答:弦紧的时候调子高。
)2)、弦松的时候振动快,还是弦紧的时候振动快?(学生回答两种答案的都有。
学生实践:用同样大小的力量拨动松紧程度的橡皮筋,学生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快慢。
)
教师说明:
发声器振动快慢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是不同的:有时高,有时低。
1、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发声器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学生根据实践活动中的现象,比较橡皮筋振动的快慢,并回答音调和频率之间的关系。
)
教师补充说明:
在物理学中,音调与响度有严格的区分,分别用高低与大小来形容,而在日常中没有严格区
分,甚至有时两者混在一起。
声音的特征——音色
教师提问:你区分乐器或说话人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乐器的种类、结构不同;说话人的语气、声调、习惯不同……)
板书)
(三)、辨别发声器-----音色
多媒体演示:几种乐器发出声波的波形图。
教师提问:不同声波的波形图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形状不同、高低起伏不同……)
教师补充说明:波形图的不同,反映了发声器在振动时的振幅、频率等方面的不同。
(知识应用练习:三个学生分别持碰铃、横笛、竖笛在教室外发出声音,室内的同学分辨发声乐器)
(板书)
(四)、声音的基本特征(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三、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布置:能力培养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不宜过分强调概念的记忆与辨析。
相对来讲,本节课的重点是表征声音特征的三个要素。
关于声速的估测对学生来讲,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实验结果也不是太精确,但是我觉得重要的在于测量方法,这才是学生应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