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二章笔记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二章笔记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二章笔记-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知识点1.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可以分为态、态和态,此外还存在第四种状态,即态。
2.固态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和;液态物质的特点是没有一定的,但有一定的;气态物质没有一定的,也没有一定的。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可以相互。
3.温度是表示物体的物理量,它的测量工具是,常用的单位是4.常用的实验室温度计和体温计是根据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5使用温度计前,要先观察它的零刻度、并认清它的。
6.使用温度计正确的测量方法是: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适合的温度计,温度计的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待示数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
7.物质由态变成态的过程叫熔化,从态变成态的过程叫凝固。
8.固体分和两类,有熔点和凝固点,无熔点和凝固点。
9.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是热,温度,非晶体熔化过程中热,温度晶体溶液凝固过程的特点是热,温度,非晶体溶液凝固时热,温度10.晶体熔化的条件:①温度达到②继续热。
晶体凝固的条件:①温度达到②继续热。
11.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跟压力和杂质等因素有关。
12. 物质由态变成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和在汽化的过程中,物质要热量(填“吸收”或“放出”)。
13.蒸发是在温度下,只在液体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蒸发快慢跟、、有关,蒸发时液体温度会。
14.沸腾是在液体和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沸腾时液体内大量气泡、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蒸气。
15.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它与液面上的有关,液体沸腾时的条件:(1)达到;(2)继续16.液体沸腾过程中的特点是:吸收,温度17.物质由态变为态,叫液化。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是和18.气体液化时候要热,要求外界温度(填“高于”或“低于”)气体本身的温度。
19.物质从态直接变成态叫升华,升华时从周围物体或空气中吸热,使温度降低,利用升华可以获得低温。
八年级上册物理一二章笔记
八年级上册物理一二章笔记
第一章声现象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人耳听不到次声波和超声波,但有些动物可以。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乐音是指好听的声音,噪声是指杂乱、刺耳的声音。
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听不到超声波和次声波,但有些动物可以。
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
可用于测速、清洗、焊接、碎石等。
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和破碎能力等特点,在自然界中火山爆发、地震、风暴、海啸、核爆炸等情况下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光到地面时,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归纳为:可解决许多光学问
题,例如可帮助我们分辨颜色,少走弯路,预防交通事故,预报天气等。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注意区分哪些方面与直线运动的相似或相同,哪些方面不同,例如光线与速度不同,光线与力的作用不同等。
初二物理必背知识点总结笔记
初二物理必背知识点总结笔记初二物理必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 000m lm=l0dm ldm=l0 lcm=l0mm1mm=1 000μn lμm=1 000nm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
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 lmin=60s7、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第二章:声音与环境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
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初二物理笔记整理
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1、发声的物体叫声源.2、振动的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发声.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能靠一切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2、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3、真空不能传播声音.4、声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三、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及温度有关.温度相同但介质不同时,声速一般不同;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2、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3、熟记:声音在(15o C)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4、声速、传播距离和传播时间的关系: s=vt四、回声:1、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2、利用回声可以计算出障碍物的距离.要听到回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公式: s=1vt2第2节声音的特性一、音调:声音的高低.1、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声音就高.2、频率: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1)单位:赫兹,简称赫. (2)单位符号:Hz.3、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4、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1)次声波:频率<20Hz (2)超声波:频率>20000Hz5、各种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与人不同.6、声音的波形可以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7、弦越紧(或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频率就越高,音调也越高.二、响度:声音的强弱.1、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2、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三、音色:声音的音质1、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也就不同.2、利用音色分辨发声体.四、乐音和乐器1、乐音:听起来悠扬、悦耳的声音.2、乐器:振动时能发出乐音的器具.分为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声音的分类:1、乐音:听起来悠扬、悦耳的声音.2、噪声: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二、乐音和噪声比较(1)乐音是发声体做有规则振动时发出的. (2)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三、认识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2、乐音也可能会成为噪声.3、噪声的来源:.....四、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1、用声强(级)表示噪声强弱的等级,声强的单位是:分贝(dB).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五、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三个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六、噪声的控制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第五节声的利用1、声波是一种波动2、声的利用(1)声能够传递信息.(声纳:声音导航和测距)(2)声能够传递能量3、比较第二章第一节光的传播一、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1、自然光源.(宇宙中的所有恒星)2、人造光源.3、部分动物.4、部分海洋生物.二、光的传播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可在真空、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3、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1)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2)直线:表示光的径迹.(3)光线不是实际存在的. (4)光线要画成实线.4、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1)激光直进; (2)小孔成像; (3)射击瞄准;(4)木工师傅检查棱是否平整; (5)检查队列是否整齐;(6)影:光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后,在这个物体的一侧就会有一个光照不到的区域,这个区域叫影.(解释日食、月食)三、光的传播速度1、真空中的光速:C=×108m/s在空气中的光速比真空略小.计算时真空和空气中的光速取: C=3×108m/s2、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C的3/4,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C的2/3.3、光在其中传播时,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真空—空气—液体—固体(声的传播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固体—液体—空气—真空)四、光年:以光速运动1年所走的距离.1、光年是距离单位.2、1光年=…….m第二节光的反射一、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它和另一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这种介质中的现象.1、会画平面镜.2、认识(1)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2)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平面的交点.(3)法线:通过入射点并与平面垂直的虚直线. (4)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5)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二、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1、理解:定律包含三部分内容,且要先说反射再说入射.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三、漫反射:光沿某一方向射到粗糙平面时,光沿不同的方向反射,这种现象叫漫反射.四、镜面反射:光沿某一方向射到光滑平面时,光沿同一方向反射,这种现象叫镜面反射.1、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从光的反射定律.2、光滑表面的反射不一定是镜面反射.如凹凸面镜.五、应用与危害.六、应用实例1、公路转弯处安装反光镜.2、可将光引入室内照明.3、人照镜子.4、公路上安装黄色反光物体,使晚上行车时可看到.5、车两侧安装后视镜.六、危害实例1、高楼外墙安装玻璃膜墙,成为光污染.2、车内开灯会影响司机驾驶;3、教室内的照明灯安装不规范会影响视力.第三节平面镜成像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等大、正立的虚像;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4、像与物分居平面镜两侧;5、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实像能用光屏承接);6、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二、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1、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的方向2、利用平面镜成像三、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相交形成的像.注意:画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要用虚线;四、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五、平面镜成像作图方法(步骤)1、确定像的位置(物与像连线与平面镜垂直;物和像分居平面镜两侧;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2、作反射光线(根据: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由像点出发画出反射光线,像到镜一段用虚线,镜面前一段用实线,箭头画在实线一段);3、作入射光线(连接物点到入射点之间的连线,并加上箭头);4、画法线.六、凸面镜和凹面镜1、反射面是凸面的反射镜.2、凸面镜能使平行光束发散.(或说: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3、凸面镜可用于:车的观后镜、拐弯的反光镜.4、反射面是凹面的反射镜.5、凹面镜能使平行光束会聚.(或说: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6、凹面镜可用于:太阳灶、手电筒的反光装置、反射式天文望远镜.第四节光的折射一、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1、认识折射光线;2、折射角r:折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3、光从空气斜射入介质时,折射光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4、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二、光的折射定律: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光由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4、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5、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即入射角为00时,折射角也为00).三、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1、解释水的视深比实际深度浅.解释:在某一深度处看作有一点光源,点光源发出的光射到水面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两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在点光源的上方,逆着折射光线看去,好象点光源在该交点上,这是点光源的像.2、叉鱼问题.3、钢笔“错位”.4、筷子“折断”.(演示)5、潜水员看岸上的物体,物体被“抬高”.6、“海市蜃楼”.7、沙漠蜃景.第五节光的色散一、色散:白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1、太阳光、日光灯光、卤钨灯光是白光.2、白光包含7种色光:红、橙、黄、绿、蓝、靛、紫.3、色散的原因:同一介质对不同色光的折射情况不同.红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4、激光是单色光----红光.5、彩虹是太阳光传播中被空气中的水滴色散而产生的.二、色光的混合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红+绿=黄红+蓝=品红绿+蓝=青(靛)红+绿+蓝=白即:色光的三原色的混合色为白色2、电视、电影都是根据色光三原色所制成.三、物体的颜色1、不同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反射、吸收、和透过的情况不同.因此呈现不同的色彩.2、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通)过的色光决定的.3、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四、颜料的混合1、颜料三原色:红、黄、蓝(品红、黄、青)品红+青=蓝品红+黄=红黄+青=绿红+黄+蓝=黑即:颜料的三原色的混合色为黑色2、绘画时用三原色就可调出大部分色彩.第六节看不见的光一、光谱:红、橙、绿、黄、蓝、靛、紫几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认识] 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色光是可见光.二、红外线:在光谱的红光以外部分看不见的光叫红外线.1、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也在不停地吸收红外线.2、温度越高,物体辐射的红外线越多.三、紫外线:在光谱的紫光以外部分看不见的光叫红外线.四、少用冰箱、空调的意义:冰箱、空调逸出的氟利昂等物质会破坏大气层中的臭氧层,阳光中辐射到地球的紫外线增多,危害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和人类生存,因此要少用冰箱、空调.五、光的散射:光在传播时,由于空气的作用,会把光传向四面八方,这就是光的散射.1、波长越短,越易被散射.2、红、橙、黄、绿光不易散射,可传播得较远.蓝、紫光易散射,传播得不远.3、雾灯使用黄光,是因为黄光不易散射,人眼对黄、绿光最敏感,而绿光表示可以安全通行.4、我们看到天空是蓝色的,是因为大气对蓝光散射得较多.5、傍晚的太阳颜色发红,是由于阳光要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蓝、紫光被散射掉了,只有红、橙光透过大气层.6、宇航员看到太空颜色是黑色的,是因为飞船在大气层外,没有大气对光的散射.但可看到太阳和星星.第三章第一节透镜一、透镜: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玻璃元件叫透镜.1、透镜的分凸透镜和凹透镜两类.(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2)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2、由冰、塑料等透明材料磨成的,与透镜形状相似的物体都可以看成是透镜.3、透镜的主轴与光心(1)主轴: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CC’.(2)光心: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光心.(3)注:透镜的主光轴通过透镜的光心,并且与透镜相互垂直,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近似地在透镜的中心.二、透镜对光的作用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三、透镜的焦点和焦距1、平行光:相互平行的光,叫做平行光.2、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表示)3、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4、凸透镜和凹透镜均有两个焦点5、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注意:点要最小、最亮).6、不能用太阳光测凹透镜的焦距.四、几条特殊光线1、与主轴平行的光线,折射后通过(或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2、通过焦点(或反向延长线通过)的光线折射后与主轴平行.3、通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1、照相机:照相机前面有一个镜头,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使胶片感光.(1)为了拍出清晰的照片,要求调节胶片与镜头的距离,这叫调焦.(2)问:若要像大一些,应该怎样做调节物与镜头的距离(物距)近一些,同时暗箱应拉长(像距)增大胶片与镜头的距离.(3)问:若要像小一些,应该怎样做调节物与镜头的距离(物距)远一些,同时暗箱应缩短(像距)减小胶片与镜头的距离.2、投影仪:投影仪上有一个镜头,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投影片上的字和像经过镜头后会聚形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1)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实像投在屏幕上.(2) 若要像大一些,投影仪应距离屏幕远一些,同时使投影片离镜头近些,即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3、放大镜:放大镜就是一个凸透镜,通过放大镜可以看到一个放大、正立的虚像.若要像大一些物体只要在小于这个凸透镜的焦距以内,都能在物体的同侧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要使像变大,在μ < f的前提下增大u, v就增大,像就会变大.第三节透镜成像规律1、u>2f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物距大像距小.2、u=2f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3、f<u<2f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物距小像距大.4、u=f时,不成像,折射光为平行光.5、u<f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6、成实像时,像可以是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都是倒立的,物与像在透镜的异侧,物距减少像距增大.7、成虚像时,只成放大、正立的虚像,物与像在透镜的同侧,物距减少像距减少.第四节眼睛和眼镜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一、显微镜1、结构:目镜、物镜、载物台和反光镜(凹面镜).(1)物镜及其作用:靠近物体的凸透镜叫物镜.其作用是:使物体通过物镜成一个放大的实像.(2)目镜及其作用: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目镜.其作用是:使物镜放大的像再放大一次(虚像).(3)载物台的作用:承载被观察物体.(4)反光镜的作用:将光反射到物体上,便于观察.2、显微镜的原理:物体通过物镜成一个放大的实像,目镜使物镜放大的像再放大一次,从而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二、望远镜1、结构:目镜、物镜.(1)物镜及其作用:靠近物体的凸透镜叫物镜.其作用是:使远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缩小)的实像.(2)目镜及其作用: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目镜.其作用是:使物镜成的像放大. 2、望远镜的原理:远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缩小)的实像,目镜使物镜成的像放大,从而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三、影响人们看清物体的一个重要因素:视角.视角与物体的大小及眼睛到物体的距离有关四、显微镜与望远镜比较第四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计一、温度:物体冷热程度.二、温度计1、温度计的结构: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和刻度.2、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3、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三、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沸水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1摄氏度,写作1℃.四、温度计的使用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4、要看清液面在零刻度线的上方还是下方;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即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五、体温计的工作原理:1、体温计的测量范围: 35—420C2、每次使用前都要拿着体温计把水银甩下去.六、寒暑表的测量范围:10—500C第二节熔化和凝固一、物态:物质的固、液、气三种状态.二、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三、根据熔化规律的不同,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四、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2、晶体熔化特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五、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1、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2、晶体凝固特点:继续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六、同一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七、非晶体熔化特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持续上升.八、非晶体凝固特点:继续放出热量,温度持续下降.九、晶体和非晶体比较第三节汽化和液化一、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1、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1)沸腾: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①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②沸点与液体的种类及环境气压有关.③沸腾的特点:发生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只在沸点下进行;烧杯底部形成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汽化进行得剧烈.④沸腾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①蒸发致冷: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表面积、空气流动速度和温度.③蒸发的特点: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汽化进行得缓慢.2、蒸发与沸腾比较:二、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1、使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1)降低温度. (2)压缩气体.2、气体液化时要放热.三、汽化与液化比较第四节升华和凝华一、物态变化二、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1、升华过程吸热.2、升华的条件:在任何温度下,任何固体表面都会发生升华.三、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1、凝华过程放热.2、凝华的条件:物质的蒸气达到一定浓度以及温度降到该物质的凝固点以下才能发生.四、牢记几种情况的物态变化1、“汗”、“白烟”、“白雾”都属液化.2、属液化的还有:露、雾、云、雨.3、属凝华的有:霜、雪、雾松、玻璃窗的冰花、冰雹4、属凝固的有:冰五、七个三1.三种状态:①固态,②液态,③气态2.三个吸热过程:①熔化,②汽化,③升华3.三个放热过程:①凝固,②液化,③凝华4.三个互逆过程:①熔化与凝固,②汽化与液化,③升华与凝华5.三个特殊(温度)点:①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②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③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6.三个不变温度:①晶体溶化时温度;②晶体凝固时温度;③液体沸腾时温度.7.三个条件:①晶体熔化时的充分必要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温度不变.②晶体凝固时的充分必要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温度不变.③液体沸腾时的充分必要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温度不变.第五章第一节电荷一、电荷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带了电荷,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3、两种电荷(1)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 (2)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4、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5、验电器(1)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和外壳.(2)用验电器可以显示物体是否带电.(3)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6、电荷量:电荷的多少,简称电荷.(1)电荷量用Q表示;(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二、原子的结构、元电荷1、原子的组成(1)原子核——带正电(位于原子的中心)(2)电子——带负电(在核外绕核运动)2、元电荷:最小的电荷量. (e = ×10-19C)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3、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和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即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三、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1、导体(1)定义: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2)导电原因:导体中有自由电子2、绝缘体(1)定义: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2)不善于导电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电荷第二节电流和电路一、电流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2、电路中有电流时,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发生定向移动.3、电流方向的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二、电路的构成: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1、电源:电池、发电机等在电路中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池有两极:正极、负极.2、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3、开关:作用是控制电路的通断.4、导线:作用是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以便开关闭合时形成电流的通路.5、认识:短路、断路(开路)、通路.(1)短路:把电源的两端用导线直接连起来.(这样会烧坏电源,所以不允许短路.)(2)开路:断开的或说不通的电路叫开路.(也叫断路)(3)通路:接通的电路.6、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①有电源;②电路闭合.7、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的.(在电源内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负极经过电源流向正极的.)三、电路图:1、几种常用的元件及其符号:(见课本P104 )2、按电路图进行实物连接时的方法:从电源正极开始,按电流的路径,依照电路图把元件一个个连接起来,最后连到电源的负极.3、连接实物图时注意:(1)连接前先将开关打开,连接好电路图后再进行试合上. (2)切记不能让电源短路.第三节串联和并联一、串联:两个小灯泡首尾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就说这两个小灯泡是串联的.1、串联电路: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组成的电路,称为串联电路.2、串联电路的连接方法:在串联电路中,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依次经过开关、灯泡,最后接到电源的负极.二、并联:两个小灯泡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就说这两个小灯泡是并联的.1、并联电路:把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组成的电路.2、干路、支路、节点:电流到达某处后,电流的路径分成两条或多条,电流路径分开前的电路叫干路,分开后的电路叫支路,电流路径分开处叫节点.3、并联电路的连接方法:可以先由电源正极出发连起,连接好一个支路,然后再连接另外一个支路.4、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比较第四节电流的强弱一、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1、电流用I表示.2、电流的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1)电流的其他单位:亳安(mA)、微安(μA)(2)单位换算: 1A=1000mA 1mA=10-3A 1mA=1000μA1μA=10-3mA 1A=106μA 1μA=10-6A二、电流表1、用电流表来测量电路中的电流.2、观察电流表,完成填空:电流表有3个接线柱,有两个量程;量程为0--3A时,一大格表示1A,一小格表示;量程为时,一大格表示,一小格表示;将电流表接入电路应当串联.3、电流表的特点:(共4点)(见课本P111)4、注意:不能使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两极.5、电流表的读数步骤:(共3点)(见课本P112)第六章第一节电压一、电压1、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或说:电压是电路中产生电流的原因.)2、电源的作用: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或说: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3、电压的高低与单位:通常用字母U表示电压,它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单位符号是(V).1kV=(1000)V 1V=(1000)mV 1kV=(106)mV 1V=(10-3 )kV 1mV=(10-3)V 1mV=(10-6)kV二、电压表及其连接1、电压表:电压的大小可以用(电压表)测量.2、电压表的连接特点:。
(完整)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回声测距离:2s=vt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振动可以发声要点: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3 真空不能传声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拓展: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3 回声测距离:2s=vt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重点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要点: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八上物理知识点学霸笔记
八上物理知识点学霸笔记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学霸笔记。
第一章,力和压力。
1.1 力的概念。
力是一种导致物体产生形变或者改变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为单位,方向由箭头表示。
1.2 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或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1.3 压力。
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计算公式为P=F/A,其中P表示压力,F表示力的大小,A表示力作用的面积。
1.4 压强。
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大小,计算公式为P=F/S,其中P表示压强,F表示力的大小,S表示力作用的面积。
第二章,浮力和压力。
2.1 浮力。
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支持力,它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排开程度有关。
2.2 压力的传递。
液体或气体中的压力会均匀传递,这是由于液体或气体分子的运动导致的。
2.3 水压。
水深处的水压大,水面上的水压小。
水压与水的深度成正比,与液体的密度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第三章,简单机械。
3.1 杠杆。
杠杆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来传递力的简单机械,包括一级杠杆、二级杠杆和三级杠杆。
3.2 滑轮组。
滑轮组是利用滑轮原理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的简单机械,包括定滑轮和活动滑轮。
3.3 斜面。
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可以减小推或拉的力,提高效率。
第四章,能量。
4.1 能量的转化。
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包括动能、势能、热能等。
4.2 功。
功是力对物体做的功,计算公式为W=Fscosθ,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的大小,s表示力的方向上的位移,θ表示力和位移的夹角。
4.3 功率。
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计算公式为P=W/t,其中P表示功率,W表示做的功,t表示时间。
以上是八年级物理知识点的学霸笔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完整版)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精)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梳理:1.机械运动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1)定义:说物体是在运动还是在静止,必须选择另一个物体做为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注意:a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不能以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b没有特殊指明时以地面或地面固连体为参照物c一旦被选为参照物假设其速度为0(2)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所选择的参照物而言的,即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相对静止条件: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相同3.运动的快慢(1)速度①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②速度的公式: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t=sv,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③速度的主单位为米/秒(m/s),常用单位为千米/时(km/h),1 m/s=3.6 km/h。
④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①变速运动: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
②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大致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平均运动快慢的程度.③求平均速度或匀速直线运动速度都可以用速度公式t=sv进行计算,只要知道公式中的两个因素,就能计算出第三个未知量。
4.长度(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前要“三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选、放、看、读、记”五点方法:要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的刻度尺;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a零刻度线与被测物边缘对齐b刻度尺与被测物体平行c对于厚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观察示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2)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3)长度的单位①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回声测距离:2s=vt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振动能够发声要点: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可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3 真空不能传声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拓展: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2 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3 回声测距离:2s=vt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重点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可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经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要点: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能够经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能够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完整word版)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笔记
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笔记)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2、换算关系: 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3、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方法:(1)选:选择合适的刻度尺,看:零刻度线、量程(测量范围)、分度值;(2)放:零刻度线对齐被测物体一端、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与所测长度平行;(3)看:视线要与尺面垂直;(4)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记: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4、时间单位: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符号s。
常用单位还有:分(min)、小时(h)。
时间测量工具:停表5、换算关系:1min=60s 1h==3600s6、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
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避免只可减小。
误差是小强!7、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8、三种特殊的长度测量法:(1)测多算少法,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硬币厚度,金属丝的直径(2)化曲为直,如测量地图上铁路的长度(3)辅助工具法(组合法),如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第2节运动的描述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运动是绝对的。
2、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看所选择的参照物(被选定做标准的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结果就不同,所以说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
第3节运动的快慢1、速度: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相同路程比时间②相同时间比路程③比较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2、速度公式与单位:s3、速度单位换算:4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要笔记(公式)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要笔记(公式)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回声测距离:2=vt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振动可以发声要点: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1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2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3真空不能传声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拓展:1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2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3回声测距离:2=vt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重点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要点:1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八年级上册物理笔记整理
八年级上册物理笔记整理第一章:声现象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4. 声速与介质温度、介质种类有关。
5.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X10的8次方m/s。
空气中的光速接近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接近这个速度,玻璃为真空中速度的2/3。
第二章:光现象1.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决许多光学问题:可测定物体的距离,可确定物体的位置,可求出某个范围物体的长度等,但对于光线不是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如雾中看灯塔,坐在开动的列车上看到桌上的字迹被摇动现象,就不能用光直线传播的理论来解释了。
2.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归纳为如下用途:可判断平面上物体的位置和大小:某个范围内物体的高度、长度、角大小;可测量不能到达断头高或宽的确定平面上物体的位置。
可判定平整地面上的排队伍;可装卸货物等。
解决这类题目时要注意题意中所说的“有”、“无”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再判断解答方法。
3.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在可题中形成大量文字信息,迅速从题目中获取题意(所求信息),应该明确此信息在光学题目中意义,下面列举了有关的信息例子:(1)在平静的湖面上有一亭亭玉立的宝塔,应该在湖面上成倒立的“缩小的、等大的、放大的”实像?或者是正立的“放大的”虚像?像与物的方向关系如何?要确定这个像是什么样的像,就要分析这个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是如何形成的,要回忆一下学过的光学知识,在什么情况下能在平静的湖面上成倒立的“等大的、放大的”实像或“正立的、放大的”虚像的各种情况来判断此时是如何形成的像?用何种镜又成的什么样的像?能否符合题意,确定后就可解题了。
(2)通过一块偏振片去观察电灯、蜡烛、水龙头丝发出的光,当旋转偏振片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是波的偏振现象,也是光波动性的表现。
如果观察到蜡烛焰及水龙头丝的光也发生了偏振现象,即可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3)有水的游泳池往往比同样宽的无水游泳池显得要浅些;夜晚人的视觉范围有限,视力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人眼就看不清物体的一些细节(比如蚊子在你面前飞过,人眼就看不清),当你走进森林中时(没有太阳光直接照射),就分不清前后景物的区别等等,你能根据以上提供的各种现象产生的机理分成三类(分别列举两例):光的折射现象;光的反射现象;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八年级物理上册笔记
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主单位是m 。
① 1km=1000m ②1m=10dm=100cm=1000mm=106μm=109nm (①1dm=10cm ②1cm=10mm ③1mm=1000μm ④1μm=1000nm)2、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① 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叫做分度值。
) ② 放尺:沿所测长度正放③ 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 记录: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时间的主单位是s 。
①1h=60min=3600S ②1min=60 S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
误差不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
错误是能够消除的。
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第2节 运动的描述1、 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
2、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即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第3节 运动的快慢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相同时间比路程;②相同路程比时间。
2、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4、速度的主单位是m/s ,常用单位是km/h 。
1m/s=3.6km/h5、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其特征是运动方向和速度都不变,所以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图像如上图所示。
)6、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7、交通标志牌的含义:①路标:到某地还有多少km ;②限速标志:汽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多少km/h(限速多少km/h)。
8、车过桥(隧道)特殊在路程上。
路程=车长 + 桥长s=s 1 + s 2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νs t =,,/s km t h km h ν→→→②⇒=t s νt s ν=,,/s m t s m s ν→→→①1、实验原理: 。
八年级上册物理一到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一到二章知识点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 长度单位。
-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 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 换算关系:1km = 1000m;1m = 10dm;1dm = 10cm;1cm = 10mm;1mm = 1000μm;1μm = 1000nm。
2. 长度的测量。
- 测量工具:刻度尺(最常用)、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 刻度尺的使用:- 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 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 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 记:记录结果包括数字和单位。
3. 时间单位。
-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 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 换算关系:1h = 60min;1min = 60s。
4. 时间的测量。
- 测量工具:停表(秒表)、时钟等。
- 停表的读数:小盘的分度值是分钟,大盘的分度值是秒。
先读小盘的分钟数,再读大盘的秒数。
二、运动的描述。
1. 机械运动。
- 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 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2. 参照物。
- 定义: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里的乘客,以汽车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是运动的。
三、运动的快慢。
1. 速度。
- 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 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
- 换算关系:1m/s = 3.6km/h。
2. 匀速直线运动。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笔记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笔记
第一章:机械运动
1. 长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的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 时间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的还有:小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纳秒(ns)。
3. 光年是长度单位,指光在一年中通过的距离。
4. 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与参照物选择无关。
5.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是不同。
第二章:声现象
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的传播需要介质,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光年是长度单位。
3.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概括为:“一带三”。
4.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概括为:“三可两不可”。
5.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概括为:“四指定”。
第三章:光学仪器
1.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光屏上时,光发了了了乱了。
2.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概括为:“一带三”。
3.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概括为:“三可两不可”。
4.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概括为:“四指定”。
5.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概括为:“五互联”。
八上物理全部重要笔记内容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习要点第一章 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 )、纳米(nm)。
1km=1 000m ;1dm=0.1m ;1cm=0.01m ;1mm=0.001m ;1μ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 。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1min=60s 。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八上物理全部重要笔记内容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习要点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八上物理全部重要笔记内容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习要点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八年级上册物理笔记
第一章:机械运动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00m lm=l0dm ldm=l0cm lcm=l0mm 1mm=1000μn lμm=1000nm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
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 lmin=60s7、运动的快慢:1》相同时间比较路程2》相同路程比较时间8、求平均速度::v=s/t8、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要听到回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 (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五、声音的特性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
第一章声现象基本知识第一节:声音旳产生与传播一:声音旳产生重点定义:1 声是由物体旳振动产生旳2 振动可以发声要点:1 一切发声旳物体都在振动2 声音是由物体旳振动产生旳3 发生物体旳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1 一切正在发声旳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本来所发出旳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旳传播重点定义:1 声旳传播需要介质2 声以波旳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1 可以传播声音旳物质叫做介质2 声音旳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3 真空不能传声重点:声音以波旳形式向外传播。
由于物体旳振动,物体两侧旳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旳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旳快慢用声速描述,它旳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旳距离。
声速旳大小跟介质旳种类有关,还跟介质旳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旳距离叫做声速2 声速与介质旳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另一方面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 声速与节制旳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可以与原生辨别开,这样反射回来旳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旳空气中旳传播速度是340m/s拓展:1 辨别原声与回声旳条件:①回升达到人耳旳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2 回声旳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3 回声测距离:2s=vt第二节:我们如何听到声音一:如何听到声音重点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旳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可以想措施通过其他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可以感知声音要点:1 人耳旳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 听到声音旳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难点:如果传导声音旳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旳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减少,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初二上册物理重点笔记
初二【1】上册物理重点笔记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回声测距离:2s=vt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 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振动可以发声要点: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 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 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 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3 真空不能传声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拓展: 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2 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3 回声测距离:2s=vt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重点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要点:1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知识点
1.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可以分为态、态和态,此外还存在第四种状态,即态。
2.固态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和;液态物质的特点是没有一定的,但有一定的;气态物质没有一定的,也没有一定的。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可以相互。
3.温度是表示物体的物理量,它的测量工具是,常用的单位是
4.常用的实验室温度计和体温计是根据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5使用温度计前,要先观察它的零刻度、并认清它的。
6.使用温度计正确的测量方法是: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适合的温度计,温度计的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待示数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
7.物质由态变成态的过程叫熔化,从态变成态的过程叫凝固。
8.固体分和两类,有熔点和凝固点,无熔点和凝固点。
9.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是热,温度,非晶体熔化过程中热,温度
晶体溶液凝固过程的特点是热,温度,非晶体溶液凝固时热,温度
10.晶体熔化的条件:①温度达到②继续热。
晶体凝固的条件:①温度达到②继续热。
11.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跟压力和杂质等因素有关。
12. 物质由态变成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和
在汽化的过程中,物质要热量(填“吸收”或“放出”)。
13.蒸发是在温度下,只在液体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蒸发快慢跟
、、有关,蒸发时液体温度会。
14.沸腾是在液体和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沸腾时液体内大量气泡、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蒸气。
15.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它与液面上的有关,液体沸腾时的条件:(1)达到;(2)继续
16.液体沸腾过程中的特点是:吸收,温度
17.物质由态变为态,叫液化。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是和
18.气体液化时候要热,要求外界温度(填“高于”或“低于”)气体本身的温度。
19.物质从态直接变成态叫升华,升华时从周围物体或空气中吸热,使温度降低,利用升华可以获得低温。
20.物质从态直接变成态叫凝华。
凝华时大量的热,使周围物体的温度。
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知识点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测量工具是。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度的刻度线要与被测长度贴紧,尺要与被测长度重合,不用磨损的刻度线的零刻度线,读数
时视线要与尺面,要估读到,记录测量结果应由组成。
3. 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通常可采用来减小误差。
4.长度的测量技巧:一、采用“累积法”测量极小的长度,如一张纸的;利用等量代换的思想,借助辅助
工具测量一些弯曲的、不便直接测量的长度,如测量地图上某段铁路的。
5.量筒是测量液体的仪器,也可以间接测量。
使用量筒前要先观察、。
量筒内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与凹形底部。
6.物体所含的多少叫质量,用字母表示,其单位是,符号是。
常用单位还有、、。
换算关系:1t= kg,1kg= g, 1g= mg。
7.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
它不随物体的、、的改变而改变。
8.实验室里测质量的常用工具是,用托盘天平测质量时:(1)应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面上,把放
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调节横梁右端的当指针对着分度盘的红线时,横梁平衡。
9.使用天平时,如果“左物右码”,则m物=m码+m游,如果“左码右物”则m物= 。
9.定义: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
10.密度公式p= ,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常用单位有,换算关系:1g/cm3= kg/m3。
1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与物质和无关。
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同种物质的密度与
有关。
在状态改变时,不同,如水的固态(冰)与液态密度不同。
12.运用密度公式p= 可以知道物体是由什么材料组成。
运用密度公式的变形式m= 可以用来计
算不便于直接称量的较大物体的质量;运用密度公式的变形式V= 可以用来计算形状不规则或不便于直接
测量的较大物体的体积。
13.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运用下列比例关系求解问题,使计算简便。
(1)对于同种物质,当p一定时,有下列关系m1/m2= ;
(2)对于不同物质,当V一定时,则有m1/m2= ;
(3)对于不同物质,当m一定时,则有V1/V2= 。
15.运算公式计算时,单位必须统一,并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和主要计算过程。
16.实验室测物质密度的原理是,通常用测出液体或固体的质量m,用测出物体体
积V,根据求出它的体积p。
17.人们发现,将某物质的尺度加工到1—100nm时,它们的或
性能与较大尺度时相比发生了异常的变化,这就称为材料。
举一例该材料的应用。
18.新材料在高效和的能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9.记忆合金的主要成分是和,它独有的物理特性是:当温度达到某一数值时,材料内部的晶体
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外形的变化。
20.单位的换算:
(1)1km= m 1dm= m 1cm= m
1mm= m 1um= m 1nm= m
(2)1m3= dm3= L 1 L = dm3
1 dm3= cm3 1mL= c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