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知识归纳(新版)教科版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机械运动:物体间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观众法: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②裁判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③综合法:时间、路程都不同,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5、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定义: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公式:V=t S (S=Vt t=V S ) (Sm ts vm/s) 国际单位:m/s(米每秒)。
如v = 10m/s 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 。
7、在交通运输中常用的速度单位:km/ h(千米每小时)8、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速度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9、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V 平=总总t S =2121t t S S ++;路程相等速度不等:V 平=21212V V V V + 10、注意:过桥过洞、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超错车时间、水流问题、平均速度、比值问题。
11、能量形式:太阳能、化学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光能等。
(注意能量之间的转化)12、运动的分为宏观物体运动和微观世界运动。
(三种运动:分子运动、机械运动、天体运动)✓ a 宏观: ○1机械运动,指的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2天体运动,。
✓ b 微观:○1分子热运动:(先看课本认识下物体微观结构,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不能有外力作用,例:花的香味,炒菜会变咸;○2原子运动:例: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核电站以及核武器的使用;○3电磁运动:就指电磁波,例:宽带上网,光纤,使用 ,红外遥控,无线电通信等等。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主要涉及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包括电流、电阻、电压、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等内容。
本章重点考察学生对电路中各个基本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以下是该章节的知识点总结:一、电流1. 电流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某一截面的数量。
记作I (单位:安培,A)。
2. 电流的方向与电荷的正负有关。
正电荷沿电流方向流动,负电荷则与电流方向相反。
二、电流的测量1. 电流表是用来测量电流的仪器,接入电路中应与电荷流动方向一致。
2. 串联电流表需要全部电流通过,断开电流表的路径不产生电流。
三、电压1. 电压是单位正电荷在电路中所具有的电势能(单位:伏特,V)。
2. 电流的产生是由电压驱动的,也就是电压差引起了电荷的移动。
四、电阻1. 电阻是导体对电流通过的阻碍程度。
记作R(单位:欧姆,Ω)。
2. 电阻的大小与导体材料、导体长度和导体横截面积有关。
五、欧姆定律1. 欧姆定律是描述电路中电阻、电流和电压之间关系的基本原理。
2. 欧姆定律公式为U=IR,其中U是电压,I是电流,R是电阻。
六、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1. 串联电路是指电路中各个电器连接方式为依次连线的形式。
2. 并联电路是指电路中各个电器连接方式为平行连线的形式。
3. 串联电路中电阻之和等于各个电阻之和,电流相同。
4. 并联电路中电阻之和等于各个电阻倒数的和的倒数,电压相同。
以上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的主要知识点总结,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方式,同时也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关问题。
继续写相关内容:七、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应用1. 串联电路中,电阻之和等于各个电阻之和,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不同电阻的数值来调节电路的总电阻,控制电流的大小。
2. 并联电路中,电阻之和等于各个电阻倒数的和的倒数,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不同电阻的数值来调节电路的总电阻,控制电压的大小。
3.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组合也常用于电路中,通过合理选择电阻的串并联组合,可以达到多种电流和电压的需求。
八年级上册物理二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二单元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二单元知识点光2.1光的反射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来自物体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典型例子:(1)小孔成像:是光线实际到达所成的像。
像是倒立、亮的,像与物形状相似,与小孔形状无关。
上下颠倒,左右互换,是实像。
像与物可能是等大、放大或缩小的。
取决于像与物之间的距离(2)影子:是光线被挡住无法到达的像。
像是暗的、与阻挡物外形相似,上下不颠倒,左右不互换。
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4、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C=3×10(米/秒)5、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V水=3/4 C V玻6、光年:是长度单位,表示光在一年中通过的距离。
7、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8、反射:光射到物体表面时,一部分光辉改变方向返回原来介质中的现象典型例子:倒影9、光的反射面叫镜面;反射面是平面的镜面是平面镜。
10、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点、入射角、反射角11、光的反射定律:光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13、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平面镜上时,反射光线仍为平行光线。
14、漫反射:平行光线射到粗糙表面时,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
15、虚像:眼睛能看见,光屏上接不到。
16、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对平面镜是对称的。
17、平面镜成像作图:运用对称法(虚线、垂直、距离相等、箭头、字母、虚像)18、平面镜的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潜望镜(靠两块斜放角度为45度的平面镜,将光路平移一段距离。
2.2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2、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
八年级上册物理二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二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二单元的知识点包括:
1. 光的反射:光在一种介质的表面上发生改变方向的现象。
2.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改变方向的现象。
3. 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以直线传播,但在非均匀介质中,光线会发生
折射。
4. 理解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根据折射定律,可
以算出折射角。
5. 理解全反射:当光从密度高的介质射入密度低的介质中,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会
发生全反射。
6. 理解光的色散现象:光在经过折射时,不同波长的光会以不同的角度折射,从而产
生彩色现象。
7. 理解凹面镜和凸面镜:凹面镜使光线散开,形成放大的图像;凸面镜使光线聚集,
形成缩小的图像。
8. 理解成像公式和角放大率公式:成像公式和角放大率公式用于计算物体和像的距离
以及放大倍数。
9. 理解镜片的使用:应用镜片可以矫正人眼的近视和远视。
10. 理解灯泡的工作原理:灯泡通过通电产生热能,使灯丝发光。
11. 理解电流的方向:电流的方向为电荷的流动方向,从正极到负极。
这些知识点是八年级上册物理二单元的重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以及电流的方向和灯泡的工作原理等内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精选4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精选4篇)篇1:物理第二章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物理第二章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声音与环境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
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0Hz。
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230Hz的声音叫超声。
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
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
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物理八年级学习方法一、重视物理概念初中将学习大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力求做到“五会”: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归纳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一、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1、长度的单位2、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4、误差:是指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在任何测量中都存在,误差的产生跟测量的人和工具有关,只能减小不可避免。
通常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而错误是应该且可以避免的。
5、体积的单位6、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底(凸液面的顶)相平。
二、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1、质量: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叫物体的质量,符号:m。
物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的变化无关。
2、质量的单位:国际主单位是千克(kg)其他单位有:3、托盘天平的使用调节方法: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镊子把标尺上的游码拨至左侧零位置,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
横梁水平平衡的标志是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上。
测量方法:将待测物体轻放在左盘中;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大小,由大到小,用镊子向右盘放砝码;用镊子拨动游码,使指针在中央刻度线两侧摆的幅度基本相同,或者静止在中央刻线上;把右盘里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读数相加,得到物体的质量。
砝码用毕必须放回盒内,不能用手捏砝码。
三、物质的密度1、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常量,它反映了这种物质的一种特性。
物质不同,其比值也不同。
2、密度: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3、密度的公式:ρ=m/v。
密度的常用单位g/cm3,g/cm3单位大,1g/cm3=1.0×103kg/m3 。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汇总(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汇总(附答案)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汇总(附答案)第二章声现象01 知识梳理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 传播: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会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最小是0.1 s。
4)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有关,还跟温度有关。
2.声音的特征1)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影响音调的因素是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 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人听到声音的大小还与距离有关。
3) 音色:指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材质、形状等因素有关。
3.声的利用声的利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声来传递信息,另一个是利用声传递能量。
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 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噪声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的角度是指妨碍人们正常工作、研究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 人们以分贝为单位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不同分贝的声音对人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3) 减弱噪声途径: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侵入。
02 知识对比1.声音的特征特征概念影响因素描述术语实例音调声音的高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高音、低音钢琴发出的高音和低音响度声音的大小发声体的振幅响亮、轻声演唱者发出的高音和低音音色声音的特色发声体的材质、形状等回响、清澈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2.乐音与噪声区别物理学界定环境保护角度图像波形图联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乐音可能成为噪声,但在任何时候噪声永远是噪声,是不能成为乐音的。
03 实验突破实验一:探究声的传播1)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男高音和女低音是声音的两种基本类型,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八年级物理二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二章知识点总结八年级的物理课程是初中阶段物理学学习的重要阶段。
其中,第二章是比较重要的章节,其中包括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功与能、动能与势能等知识点。
下面就详细总结这些知识点。
一、能量的转化与守恒1. 能量种类的分类: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热能、电能、化学能、核能等。
2. 能量转化的基本特征:能量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时,其总量保持不变。
3. 能量守恒定律(机械非弹性碰撞):在机械非弹性碰撞中,物体之间的能量有损失,但总机械能仍旧恒定。
4. 能量守恒定律(摆的能量转化):简单摆的最高点垂直高度等于最低点的重力势能转化成的动能。
二、功与能1. 功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某一方向运动的距离乘以该方向上的力的大小。
2. 能是物体由于运动或位置的不同,具有做功的能力。
3. 做功的必要条件:有力作用于物体,物体沿着力的方向运动。
4. 功的类型:正功、负功、无功。
5. 功的公式:功 = 力 ×距离× cosθ三、动能与势能1. 动能(K):质点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和质量相关。
2. 动能定理:物体所受合外力做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3. 势能(Ep):物体在某一位置上由于位置关系而具有的能量。
4. 势能定理: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量,等于其在该位置的势能差。
以上就是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的所有知识点的总结,这些知识点是我们初中阶段物理学习的重要基础。
了解这些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物理,还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帮助。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长度测量㈠、长度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单位: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103m 1m=10-3km 1m=10dm 1dm=10-1m 1dm=10cm 1cm=10-1dm 1cm=10mm 1mm=10-1cm 1mm=103μm 1μm=10-3m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1nm=10-3μm 1nm=10-9m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5、特殊的测量方法: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 mm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机械运动基本概念1.物理量物理量是用于描述物理现象或物体特性的量,常用物理量有长度、时间、质量、速度、加速度等。
2.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是指物体相对于参考物体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集合。
3.参考系参考系是用于描述物体位置、运动状态等物理量的基准系统。
二、匀速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做匀速运动的运动形式。
2.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体运动过程中,所覆盖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3.瞬时速度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
4.匀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匀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是速度恒定,加速度为零。
三、变速运动1.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做速度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运动形式。
2.平均加速度平均加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3.瞬时加速度瞬时加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加速度。
4.速度-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像是以时间为横坐标,速度为纵坐标,反映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的图线。
5.运动规律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是加速度恒定,速度随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位移与加速度成正比例关系。
四、自由落体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做的纵向无初速度下落的运动形式。
2.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为等加速度直线运动规律,位移随时间的变化为抛物线规律,加速度大小为重力加速度大小的常数值。
以上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的总结,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二章
基础义务教育资料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也就是乐音的三要素。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1、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常用的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m;1m=103nm。
(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3)正确使用刻度尺:为了便于记亿,这里将刻度尺的使用总结为六个字:认、放、看、读、记、算。
①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②放尺要沿着所测直线、刻度部分贴近被测长度放置。
③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垂直。
④读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⑥算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长度的估测:受条件的限制,有时需要对长度进行估测,此时可以借助身边的物品进行估测,比如指头的宽度大约为1cm,拳头的宽度大约为10cm等。
2.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问的单位是秒(s)。
其他的单位还有时(h)、分(min)、毫秒(ms)、微秒(s)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s。
(2)时间的测量工具:秒表、停表、时钟等。
(3)时间的估测:可以借助脉搏的跳动次数等对时间进行估测。
3.误差(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在测量中误差总是存在的。
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只能想办法尽可能减小误差,但不可能消除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运动的快慢1.知道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1)通过相同的距离比较时间的大小。
(2)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
2.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计算公式:v=s/t。
注意公式中各个物理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以及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汇总(附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汇总(附答案)第二章声现象01知识梳理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振动停止,发声________.(2)传播: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________,会被________回来的现象.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最小是________s.(4)声速的大小跟______________有关,还跟________有关.2.声音的特征(1)音调:声音的________叫做音调,影响音调的因素是________,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________;频率越低,音调越________.(2)响度:声音的________叫做响度,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人听到声音的大小还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3)音色:指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3.声的利用声的利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声来传递________,另一个是利用声传递________.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噪声指发声体做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的角度是指妨碍人们正常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2)人们以________为单位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不同分贝的声音对人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3)减弱噪声途径:防止噪声________;阻断噪声________;防止噪声________.02知识对比1.声音的特征2.乐音与噪声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乐音可能成为噪声,但在任何时候噪声永远是噪声,是不能成为乐音的03实验突破实验一:探究声的传播(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2)交流讨论:①在玻璃钟罩内的木塞上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乐闹铃,此时你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音乐.②用抽气设备抽去钟罩内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音乐声将会________.③如果把钟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________听到声音.(3)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声音在真空中不能________.实验二: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2)交流讨论: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伸出桌面长时,钢尺振动得________,发声的音调________;钢尺伸出桌面短时,钢尺振动得________,发声的音调________.(3)实验结论:________决定声音的音调,频率高时音调________,频率低时音调________.04图片展示图片桌子能否传声水瓶琴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05典例点拨考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例1】(贵阳中考)用手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握住,发声立即停止,这是因为( )A.音叉的振动停止了 B.声音的速度变小了C.声音的响亮变大了 D.声音的音调变低了【解析】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果用手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握住,音叉不再振动,也就不会再发出声音.考点2声音的特征【例2】(宜昌中考)如图所示,同学们自制一件小乐器,在8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装有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8个玻璃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 )A.音调 B.振幅 C.音色 D.响度【解析】用木棍敲击玻璃瓶时主要是水柱在振动,水越少,越容易振动,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反之越低.考点3声的利用【例3】(淄博中考)弹钢琴时手指按压不同的琴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够传递________;利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2 s后收到回波.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 531 m/s,则此处海水的深度为________m;利用此种方法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弦乐的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跟松紧、长度、粗细有关,不同的琴键其松紧、长短、粗细不同;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仪器,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海洋的深度为s=vt=1 531 m/s×1 s=1 531 m.超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地球到月亮之间是真空,所以超声波不能传播,不能用超声波测量地月距离.考点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例4】(北海中考)下列做法属于在声源处有效制止了噪音产生的是( )A.在嘈杂的环境中带好耳塞 B.歌厅的内墙使用很厚的软材料装修C.会场里将手机调静音 D.有居民居住的公路旁修建隔音墙【解析】在嘈杂的环境中带好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歌厅的内墙使用很厚的软材料装修,这是在传播途径中隔离和吸收噪声;会场里将手机调静音,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路两旁建隔音墙,这是在传播途径中隔离和吸收噪声.参考答案知识梳理1.(1)振动振动停止(2)介质真空(3)障碍物反射0.1 (4)传播的介质温度 2.(1)高低频率高低(2)强弱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3)材料结构 3.信息能量 4.(1)无规则工作学习休息(2)分贝(3)产生传播传入耳朵实验突破实验一:(2)能变小不能(3)介质传播实验二:(2)慢低快高(3)频率高低图片展示固体相同 1 能量典例点拨例1 A 例2 A 例3 音调能量 1 531 超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地球到月亮之间是真空,超声波不能传播例4 C。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知识点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主题测量
1.物理量及其分类
物理量是用来描述物体或现象的属性或状态的,分为基本物理量和导出物理量。
基本物理量包括: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量、光强和物质的量。
导出物理量是由基本物理量组合而成的,如速度、加速度、力等。
2.国际单位制及其单位
国际单位制(SI)是国际通用的度量衡系统,包括7个基本物理量和一些导出物理量。
基本物理量的单位包括:米(m)、千克(kg)、秒(s)、安培(A)、开尔文(K)、
坎德拉(cd)和摩尔(mol)。
导出物理量的单位通过基本物理量的组合得到,如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
3.测量和测量误差
测量是通过比较来确定物理量的数值。
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于仪器本身的缺陷或外部条件引起的,随机误差是由于测量条件不同导致的。
4.测量的方法和仪器
测量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
直接测量是通过测量仪器直接获得物理量的数值,
间接测量是通过测量一些相关量,通过运算得到所要测量的物理量。
常用的测量仪器包括卷尺、量筒、天平、秒表等。
5.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指对测量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的过程。
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平均值、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等。
数据处理的目的是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八年级上物理第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物理第二章知识点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课程,第二章主要涉及到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点。
本篇文章将针对物理第二章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说明。
1. 运动和相对运动物体在空间中的移动,称为运动。
当有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运动的。
例如,我们在火车上看到路旁飞驰的景色,是因为我们的火车和路旁景物是相对运动的。
2. 路程、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路程是指物体行驶的整个路线的长度。
位移是指物体由起点到终点的实际位移量。
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度。
加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大小。
3. 等速直线运动等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匀速运动的状态。
匀速运动的物体所走过的路程相等,时间相等,速度也是相等的。
4. 运动的图示为了更好地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可以通过绘制物体运动的图示,来辅助我们理解它的运动状态。
常见的物体运动图示有位移-时间图、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
5. 质量和重量的概念质量是指物体所具有的本身属性,它与物体的大小、形状等因素无关。
重量是指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作用时产生的力的大小,它与物体在重力场中所处的位置有关。
6.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在恒定的条件下,物体将保持原本的状态,即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是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的直线运动状态。
7.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也被称为运动定律,它表明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它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8.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它表明所有的力都有相互作用之间的力,即相互作用力,每个力都有相应的反作用力。
9. 惯性和惯性质量物体的惯性是指物体保持原本状态的属性。
惯性质量是指物体受力后,所得到的加速度与作用力之间的比值,称为物体的惯性质量。
这些都是八年级上物理第二章的知识点。
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掌握并理解这些物理知识点,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在物理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八年级上册物理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二章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中的第二章主要讲解了一些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运动、速度、加速度等等。
在这章中,我们将会学到很多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不仅仅在物理学中起到了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一、运动和速度运动和速度是物理学中非常基础的概念,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概念。
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发生位置移动的现象,速度则是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移动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
运动可以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匀速运动指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保持不变,变速运动则指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二、加速度在物理学中,加速度通常用来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
加速度可以分为正加速度和负加速度,正加速度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增加,负加速度则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减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有关加速度的概念,比如汽车加速、自由落体等等。
三、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将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个定律为后续我们学习物理学的内容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四、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牛顿力学中非常基础的定律之一,它指出物体受到的力和加速度之间存在一个确定的关系。
具体的公式可以表示为F=ma,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这一定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我们运动的时候需要用到牛顿第二定律来计算我们所受的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五、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律,它指出如果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那么另一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同样大小、方向相反的力。
这个定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我们走路的时候,地面对我们施加反向的力,才能让我们顺利地行走。
以上就是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中第二章的知识点总结,这些知识点虽然非常基础,但是在我们以后的物理学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知识识记单
一、长度测量
㈠、长度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
尺。
2、长度单位: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3m 1m=10-3km 1m=10dm 1dm=10-1m 1dm=10cm 1cm=10-1dm 1cm=10mm 1mm=10-1cm 1mm=103μm 1μm=10-3m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1nm=10-3μm 1nm=10-9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
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
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 m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
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
线长度)D>、测硬币、球、圆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
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
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㈡、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
够避免的。
二、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 g 、 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
属性。
4、测量: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
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 方法:A 、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
B 、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三、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 3
,常用单位g/cm 3。
单位换算关系:1g/cm 3
=103
kg/m 3
1kg/m 3
=10-3
g/cm 3
水的密度为1.0×103
kg/m 3
,读作1.0×103
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
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 与 V 成正比;
A 、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
B 、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5、图象:
左图所示: ρ甲>ρ乙
5、 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 )=厘米3
( cm 3
) 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6、测固体的密度:
: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8、测液体密度:
⑴ 原理:ρ=m/V
⑵ 方法: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 1 ;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 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 2 ; ④锝出液体的密度 ρ=(m 1-m 2)/ V
9、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 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
练习:密度的特殊测量:
有天平、烧杯、水,请测出一杯牛奶的密度(缺量筒) 步骤: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m 0 ;
②向烧杯内倒满水,用天平测出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 1 ;
③把烧杯内的水全部倒掉,在装满牛奶,用天平测出杯和牛奶的总质量为m 2 ; ④牛奶的密度为:ρ=(m 2- m 0)·ρ水/(m 1- m 0)
ρ m
V
= V
m ρ = V m
ρ
= ρ m
V
=
ρ m
V
= 原理 浮在水面:
工具(量筒、水、细线) 方法: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V 1;2、用细线系好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总体积V 2,物
体体积V=V 2-V 1
沉入水中:
形 状
不 规
则 形状规则 工具:刻度尺
体积 质量
工具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