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4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4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了一百条宝贵建议,每一条建议都值得深思熟虑,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

建从教之路的坚固桥梁,它使我看到我的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它使我懂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发学生思考比使学生

学会知识本身更重要;它也令我意识到要想上好一节课,就要用一生

去准备这节课,这就是所谓的“终身学习”。

一、因材施教、各施所长——分层次教学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

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

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不能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位学生,因此在教育教学上不能制定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检测标准……这看

似公平的班级授课制其实是及其不公平的。有的学生“学不够”,而

有的学生“学不了”,学生个性的主动发展就此磨灭。应当给学生更

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如果每一名学生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培养,只

能培养出平庸的人,更能滋生鲁迅先生笔下的“奴性”。根据加德纳

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一名学生都有他擅长的领域,因此学校在普及

基础知识的同时,因材施教,使每一名学生所擅长的学科都能得到

良好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不仅能够应用于学生,同样应用于教师。当今社会,教师要逐渐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研究型教师”。学生各

有所长,教师也是一样。教师也要善于发现与培养自身所长,并在

擅长的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必定会使教育事业突飞猛进,教师不

再是“教书匠”,而是真正的“灵魂的导师”,真正的学生智慧火花的

点燃者。

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在于引发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

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只有当学生进行思

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

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

他的这一观点也和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谋而合。

教师往往把学生当成一块璞玉去塑造。其实,雕塑刀并不是拿在教师手中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塑造自己。教师总是用一堂课能否顺

利进行来作为教师这堂课上得是否成功的依据。学生顺着教师的思

路进行学习,最终会使整堂课变成灌输的机器。教师是一名引导者,应当引导学生自发的去思考,也许这堂课没有预期顺利,学生的自

发思考屡屡“卡壳”,不用担心,因为进步的阶梯从来不会攀登得轻

而易举。我们教师应当成为苏格拉底,不断地用没有确切答案的问

题启发学生,就像产婆在艰难的帮助孕妇生产。过程虽然艰难,但

是顺产的婴儿经过了种种磨难之后必然是最健康的。经过学生思考

而产生的观点不一定正确,教师也不要急于去将正确答案告知学生,而是引发学生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黑格尔说:“存在即

合理。”只要学生的观点言之成理,就是学生经过思考的产物,就是

值得教师鼓励的。

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做一名终身学习的教师

正如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苏霍姆林斯基在书

中提及的一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

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

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我想,这位历史老师的观点就是当下的“终身学习”观点。要想给

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先有一桶水。我们都知道,教师的成长分三个

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我认为这三

个阶段是并驾齐驱的。终身学习就是一种生存方式,如果一名教师

不始终关注自身的生存,固步自封,那么他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就

不会有多大的成就。荀子的《劝学》的第一句话就是“君子曰:学不

可以已。”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更应当

以身作则,成为学习的主体。正如这位历史教师,他用生命中的每

一天去思考如何上好一节课,用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充实自己,而不

是临时抱佛脚。“临时抱佛脚”虽然能得到短期的成效,但是远不及“厚积薄发”来得意义深远,从而对学生的影响也深远。正如劝学中

所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

明自得,圣心备焉。”

但凡伟大的教育家,他们的言论或许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中国的孔子、庄子、荀子,还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们的观点都与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看法不谋而合,因此他们之间

能够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熟读《给教师的建议》,并运用于实践

当中,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成长,更能让教师通往教育事业巅峰的桥

梁越发坚固。

六月份,我静下心来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这本书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书,如

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

而写的。书中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

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教育独到的见解,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仍然具有强烈的

指导意义,仍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首先谈谈“因材施教”的问题。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面对

班里许多令人头疼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的

学生,老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呢?很多教师都从学生身上找原因,什

么不知道学习了,脑子笨了,家长不配合等等;从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从教师的角度做了

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缺乏“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因材施教”,教师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

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

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

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