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对“礼崩乐坏”的反思与建构

合集下载

庄子的思想新评价

庄子的思想新评价

庄子思想的新评价一、庄子思想的概述(一)《庄子》是研究的重要载体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庄子以其姿义放纵之势,被郭巷称为百家之冠。

其中庄主的代表作为《庄子》,本书庄子通过批判儒家、墨家以及名家等当时主要的思想流派,阐述了庄子自身的思想和观点,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齐物论的思想,本书不仅有效体现了战国诸子的思想交锋,嗯,还彰显了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

在庄子的论述之中,他通过对儒家创始人孔子各类思想的描述,并且对孔子持有怀疑的态度,这既为后世研究本书以及孔子的思想埋下了思想根源,同时也体现了庄子思想的批判性思维。

不仅如此,庄子在本书中还播具有辩论风采。

(二)庄子思想的批判渊源对庄子思想进行评价,实则是通过剖析庄子思想的本质和内涵,对其优秀的部分进行洋气和继承。

然而对庄子思想的批判最早开始于惠施。

惠施是庄子的朋友,《庄子》中记载,“君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大量记载了其他人对庄子思想的质疑和批驳。

不仅如此,墨家也对庄子思想进行了批判,而墨家主要批判的是庄子的辩无胜等思想,墨家认为是非一直是处于一个存在状态,而且是非可以通过辩论来进行逻辑梳理,从而明白社会的本质和内涵,所以说辩论不仅仅是让别人口服,是能够让对方心服,否则这样的辩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除此之外,裙子首先吸收了庄子思想的积极因素,并对庄子的思想进行了辩证的批判,寻子强有力的指出“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群主对庄子的评价抓住了庄子的要害,并且为当代学者进行庄子思想的评价和认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秦韩帝国的建立,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实现大一统,因而文化也不如统一的状态,与时代发展相悖的思想,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而与统治者进行国家统治相适应的思想,逐渐得到重用和流行,因此百家争鸣也在这个时期走向结束,儒家走向了一家独大,而诸如名家和墨家等思想近乎绝迹。

此时其他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补充,道家和佛家仍然屹立不倒,并且成为了重要的中国文化组成,道家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思想流派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

逍遥游乎人生路——《逍遥游》中庄子的成才观

逍遥游乎人生路——《逍遥游》中庄子的成才观

文学界·散文鉴赏逍遥游乎人生路———《逍遥游》中庄子的成才观蔡鑫,蒋亚龄(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庄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对于中国的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无论是积极或是消极方面,其思想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对庄子思想的关注焦点大都集中在消极避世、致虚守静等消极方面。

但就当时社会而言,庄子的思想当中也不乏在社会中体现个人价值的积极因素。

本文将从《庄子》开篇《逍遥游》入手,从成才观的角度阐述庄子积极而高扬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逍遥游》;积极;成才观;人生态度Abstract:Zhuangzi i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aoism in Chi-na,on social thought and attitude towards life,whe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aspects of Zhuangzi's ideas on later generations have had a profound effect.For a long time,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ideology,many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Zhuangzi's thought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negative aspects.This article from the"Zhuangzi"begins with "Happy Tour"starting from a talent perspective of the concept of positive and highlight the theme of Zhuangzi's attitude toward life.Keyword:"Happy Tour";positive;taught view;attitude中图分类号:I25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0)12-0001-04春秋末年,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诸子争鸣竞起,在不断的碰撞与融合中开创了中国文学和思想的黄金时代。

天人合一,至乐无乐--论庄子审美的生态智慧

天人合一,至乐无乐--论庄子审美的生态智慧

天人合一,至乐无乐--论庄子审美的生态智慧余泽娜【摘要】庄子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其思想动因最初是为了超越时代的恶。

要超越时代的恶,人道应以天道为据,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证道的境界——“天人合一、至乐无乐”,这是庄子生态智慧的核心思想。

“自然”是理解它的关键,审美是其特色。

在庄子的生态智慧中,他展示了一种不断追求境界超越的生存格调和人与自然亲和的生活方式。

%Zhuangzi’s thoughts contain profound ecological wisdom, and the ideological motivation is to surpass the evil of the era. To surpass the evil of the era, human should follow the law of nature and let things take their own courses. Therefore, Zhuangzi put forward the thought of“unity of man and nature”and the thought of“extreme pleasure is no pleasure”, the core conceptions of Zhuangzi’s ecological wisdom, the key of which is na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hich lie in aesthetics. Zhuangzi’s ecological wisdom displays a living philosophy in constant pursuit of surpassing and a living style which keeps the affinity between man and nature.【期刊名称】《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9页(P41-49)【关键词】天人合一;至乐无乐;庄子;审美;自然;生态智慧【作者】余泽娜【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正文语种】中文随着西方深层生态学的兴起,中国道家思想在西方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庄子质疑仁义礼乐

庄子质疑仁义礼乐

庄子质疑仁义礼乐作者:亦云来源:《幸福·悦读》2018年第03期说及道家,与老子并称的是庄子,古往今来有一说叫“老庄”。

这相同于儒家并称的“孔孟”之说。

庄子,名周,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战乱迁至宋国。

庄子出生于战国中期,据史料,约与孟子同时,但两者不相知。

莊子本可以做官司,有贵族血统,有政治背景,又有当朝领袖的提携,但他视权贵如腐鼠,不愿接受楚威王厚币礼聘为相,宁做自由之龟,或游乐之鱼。

一生不理政,并不等于不卷进政治漩涡之中。

庄子虽然远离官场,但却曾以政治家、外交家的双重身份,周旋于一场政治混乱之中,于是,他就成为了“巧论三剑,一言兴邦”故事的绝对主演。

战国时代,赵文王尤其喜剑。

剑士们纷纷献技,一时间多达三千人,逗赵文王乐不可支,白日荒废国事,夜晚闲置后妃。

为投其所好,民间弃田尚剑,从此国力渐衰。

于是,邻国意欲乘机取赵。

太子赵悝忧虑不已:如此下去,必将国破家亡,为别国所制。

他询问左右大臣,谁能止剑士相斗者?大家同时想到了庄子,因为其才足可经邦,其能足可纬国,其辩可以起死回生,其说可以惊天动地。

三天后,太子带庄子去见赵文王。

赵文王选了五六位高手,要求庄子一决雌雄。

庄子欣然前来,道:“臣有三剑,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

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国、泰山为愕,以晋、卫两国为背,以周、宋两国为首,以韩、魏两国为把,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勃海,系以恒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

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按之无下,挥之无旁。

上决浮云,下绝地维。

此剑一出,匡正诸侯,威加四海,德服天下。

”之后,庄子又道:“诸侯之剑,以智勇之士为锋,以清廉之士为愕,以贤良之士为背,以忠圣之士为首,以豪杰之士为把。

此剑直之亦不见前,举之亦不见上,按之亦不见下,挥之亦不见旁。

上效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效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动,四海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

论庄子的政治观——以《应帝王》为中心

论庄子的政治观——以《应帝王》为中心
一、政治的起点:对儒家帝王政治观的批判
在庄子所处的时代,儒家思想是当时的显学之 一。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庄子》中有许多篇章涉及 到孔子与其弟子,而庄子也经常借用孔子之口来阐发 自己的观点,仅从内篇而言,《人间世》开篇中“颜回见 仲尼,请行”,庄子便借用颜回与孔子的对话展开论述 与统治者相处的方法,为自己“端虚勉一”“内直外曲” “成而上比”的三种与君王相处的观点立论。在《大宗
在“肩吾见狂接舆”一章,庄子主要对儒家的政治 治理方式展开抨击。狂接舆首先问肩吾,“日中始何以 语女?”对于日中始的身份,成玄英疏云:“日中始,贤 人姓名,即肩吾之师。”一般而言,贤人这个概念在儒 家世界里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形象,孔子云“见贤思齐
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见,孔子对贤人这种人格 形象是极其推崇的。结合前文中有虞氏被批判的形 象,这里的日中始同样处于被批判的境地。换言之,庄 子笔下的日中始象征的便是拥有高尚人格的儒家人 士。而狂接舆则是庄子笔下与儒家理想人格形象对立 并超越的得道高人。面对狂接舆的提问,肩吾的回答 表达 出儒 家 人 物日 中 始 对政 治 治理 的看 法,即“ 君 人 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这表明,儒 家提倡的政治方式依靠的是君主的强大个人意志和 政治手段,从而使百姓惟命是从,完全服从君主个人 的统治。但是,庄子对这种政治治理方式极为不满,认 为这种政治观点十分浅薄。他借道家高人狂接舆的言 论来 批判 这 种 政治 观 点 ,在狂 接 舆看 来 ,这 种社 会 治 理方式完全是无用的。“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 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 动物尚且知道全身避害,人难道不懂得全身避害么? 王博认为,“在庄子看来,君主就是君主,他不能代表 整个世界,他也不是老师。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你 不能期望着把它变得整齐划一。因此最好的统治办法 并不是强人从己”。庄子用比喻的方式讽刺儒家政治 治理方式的浅薄,认为其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对以儒 家君王为代表的强人政治的政治治理方式表示出极 大的不满。

论礼乐制度的社会性与客观性——以庄子礼学观为中心(一)

论礼乐制度的社会性与客观性——以庄子礼学观为中心(一)

论礼乐制度的社会性与客观性——以庄子礼学观为中心(一)摘要:庄子反“礼”是自司马迁以来学者们的共识。

礼作为一个深度结构概念,是礼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复合。

庄子质疑世俗之礼的合法性,认为礼作为权势者实现自己贪欲的工具,导致了礼乐制度与人性的背离。

在礼的深层结构即“礼质”层面上,庄子肯定了礼的秩序意识,认为礼中的尊卑秩序与宇宙秩序是一致的,具有客观性。

因而,以“两行”之理,处于因顺与反抗之间,正是庄子对待礼的主要态度。

关键词:先秦;道家;庄子;礼学;秩序;礼乐制度正像任何文明、文化现象是双刃剑一样,礼在真实的情感被逸出,只剩下外在形式的时候,也就是礼走向工具化的时候。

庄子反“礼”是自司马迁以来学者们的共识。

一般学者提到庄子的礼学观,多根据外、杂篇少数篇章的激烈言辞,认定庄子学派反对仁义礼乐的立场。

其实,当我们将庄子放入战国的礼崩乐坏的文化背景中,就可以看到当时的文化景观:一方面是多数人直接践踏礼乐制度,使得昔日规范人们行为的礼乐制度面目全非;另一方面,是部分汲汲于推行“世俗之礼”的儒者,在片面地维护礼中,使得礼的形式化乃至异化的情势更为突出。

这样,践踏礼与维护礼,都不同程度地使礼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这种状况使得儒家阵营里“大醇而小纰”的荀子,也忍不住对当时的“俗儒”、“贱儒”发出强烈的指责,更何况是崇尚“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的庄子呢?一、诸侯之门,仁义存焉庄子指斥礼主要是针对礼的种种弊端而发的。

从礼存在的合法性看,世俗的礼往往成了“禽贪者器”(《庄子·徐无鬼》,以下只注篇名)1]。

在仁义礼乐被肆意践踏的现实中,执政的统治者都是“大盗”,无论圣人发明了什么好的规章制度,他们都会巧妙地据为己有,并用来奴役、剥夺他人,使他人失去自然之性。

圣人与“禽贪者”之间,往往展开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智慧较量。

当圣人“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胠箧》)。

庄子处世观中的人生智慧

庄子处世观中的人生智慧

[ 关键词 ]庄子 ; 处世 ; 无用 ; 中道 [ 中图分类 号] 2 . B2 35 [ 文献标 志码 ]A [ 文章编 号]10 1 1 ( 0 1 0 0 2 — 6 0 4— 7 0 2 1 )6— 0 1 0
庄 子 生在政 治失 序 、 道德失 范 的战 国年代 , 他所 思 考 的首 要 问题 就 是 如何 妥 善 处理 自我 与他 人 及 社 会 的关 系 。为此 , 提 出了 自己独 特 的处 世 观 , 望 帮 助世 人 在乱 世 中安 顿 自己的生 命 。他 的处 世 观 概 他 希 括为 , 游世” 以“ 为人生 旨趣 , 无 用 ” “ 以“ 、 中道 ” “ 人 而不 失 己 ” “ 、顺 和 与时俱 化 ” 为具 体方 法 。由此 可 见 ,
21
2 1 年 01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6期
在谈 到圣 人 的 内在 品格 时 , 子指 出 : 自埋 于 民 , 庄 “ 自藏 于畔 。其 声销 , 志无 穷 ; 口虽言 , 心 未尝 其 其 其
言; 方且与世违, 而心不屑与之俱 , 是陆沈者也。 ( 则 阳》 “ ”《 ) 陆沉” 林希逸解释说 : 沉不在水而在陆, , “ 喻 隐者之 隐于市 尘也 。 _心 不屑 与之俱 ” 指身 虽 处 于市 朝 , 是 内心 始 终保 持 独 立 意识 , 不 随 波逐 流 、 ”4 是 但 并 人云亦云。对庄子而言 , 理想的存在形态是身在世间 , 而心游天外 。《 刻意》 篇写道 :若夫不刻意而高 , “ 无
评 :刻 意 尚行 , “ 离世 异俗 , 高论 怨 诽 , 亢而 已矣 ; 山谷 之 士 , 世之 人 , 槁 赴 渊 者之 所 好 也 。 …… 就 为 此 非 枯 薮泽 , 闲旷, 处 钓鱼 闲处 , 为而 已矣 ; 江海 之士 , 无 此 避世 之 人 , 闲暇者 之所好 也 。 在庄 子看 来 ,非 世 之人 ” ” “

典籍里的中国第三季庄子

典籍里的中国第三季庄子

典籍里的中国第三季庄子中国古代文化中,庄子被誉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之一,其作品《庄子》被称为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其中第三部分即为中国第三季庄子。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解读《庄子》中的中国第三季庄子。

一、中国第三季庄子的背景中国第三季庄子是指庄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即战国时期的中国。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社会风气多变。

庄子在这个时期,以其独特的思想和哲学观点,对当时的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第三季庄子的思想观点庄子的思想观点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庄子认为人应该放弃对名利的追逐,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我超越。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物我两忘”的思想,主张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达到心无旁骛的境地。

庄子还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道是万物之本,是宇宙的根源。

他以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来说明道的运行,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他通过各种寓言和故事,向人们传达了这些思想观点。

三、中国第三季庄子的影响庄子的思想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被后来的道家学派所继承和发扬,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思想也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影响,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庄子的思想观点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西方哲学中的个人主义和人权思想有着相似之处。

他的思想观点也对现代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四、中国第三季庄子的现实意义中国第三季庄子的思想观点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追求名利和物质的满足,而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真实。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追求真实和自我超越。

庄子的思想还告诉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现代社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了严重的问题,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应该保护环境,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庄子》人物形象的荒诞色彩

《庄子》人物形象的荒诞色彩

《 列御寇》 中对曹商的描述 宋人有曹商者 , 为宋 王使秦 。其往也 , 得 车数乘 ; 王说之 , 益
车百乘 。反于宋 , 见庄子 日: “ 夫处穷间阮巷 , 困窘织屦 , 搞项黄馘 者, 商之所短也 ; 一悟万乘之主而从 车百乘者 , 商之所长也 。” 庄 子 日: “ 秦王有病 召医 , 破痈溃痤 者得 车一 乘 , 舐痔者得 车五乘 , 所 治愈下 , 得车愈多。 子 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 ? 子行矣 ! ”
2 0 1 5 — 0 8
文 艺 生 活
L I T ER A TURE L I F E

学 新

《 庄子》 人物形象 的荒诞色彩
阮森 丽
( 暨南大学 文学院 , 广东 广州 5 1 0 6 3 2 )
摘 要: 庄子 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战国动乱 , 社 会混乱、 礼崩 乐坏, 在新 旧制度斗 争与 交替 中, 庄子 受到 时代潮流与 自身人 生 起伏波折的影响 , 这也加深 了他的悲剧 意识 与荒诞情 结。他在 《 庄子》 中塑造 了丰 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 本文 旨在从 荒诞 的艺
释 其 中 的荒 诞 色 彩 , 体 察 人物 背后 的思 想 深 蕴 。

在《 外物》 篇中 , 也记载 了一位官员与庄子 的对话 :
庄周家贫 , 故往货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 日: “ 诺。 我将得 邑金 , 将货子三百金 , 可乎?”
对 于 一 个 官 员来 说 , 资 助 一 名 百 姓 本 是举 手 之 劳 , 却非要兴 师动众来 “ 相 助” , 分明没有诚 意 , 令 庄 子愤 然 以 “ 涸辙之鲋难求
度背后 , 是社会秩序下扭曲的人 性。 这种人物的荒诞就在于置平

庄子自由平等观的回眸与新审视-最新年精选文档

庄子自由平等观的回眸与新审视-最新年精选文档

庄子自由平等观的回眸与新审视庄子,姓庄,名周,生卒年约在公元前369――286年,宋国蒙人。

庄周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对道家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发展,是我国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后人将庄周本人以及后世学者的作品收集整理成书,名为《庄子》。

《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其中包含了超脱的自由观念、宏大壮丽的生命境界、汪洋恣肆的语言和生动深刻的寓言故事,饱含了庄子崇尚自由平等的思想。

“《逍遥游》者自由也,《齐物论》者平等也。

”,本文将以《逍遥游》和《齐物论》两篇来阐述庄子的自由平等观。

一、《逍遥游》与自由庄子消极厌世,对人生充满虚无主义的态度,幻想摆脱一切外物和肉体的束缚,追求一种个人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

庄子认为,人之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由于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自身肉体的束缚。

用庄子的话说就是“有待”和“有己”。

《庄子》第一篇即为《逍遥游》,其中说到,“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他还说到,“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即大鹏的飞翔要靠大风和长翅膀,走远路的人要带许多干粮,这都是有所“待”,因为如果没有大风、长翅膀、干粮等条件,就无法飞,也走不成。

他还说,有个人名叫列子,“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传说列子能乘风飞翔半个月之久,这比起一般人要走路来讲,实在是自由得多。

但是列子也要受到风的束缚,没有风,依然是飞不了,所以也不能说是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是一切条件都不依靠,一切束缚和限制都没有,在无穷的天地间自由地行动,这叫做“无待”。

这里讲的是要摆脱外界条件的束缚和限制,同样,受自己肉体以及精神的束缚,也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所以各种主观条件也要摆脱,以达到“无己”。

在《逍遥游》中,庄子直接描写了鲲鹏和蜩、?`鸠等的世界,因而那个世界也是庄子心灵自由游弋的结果,是庄子自由精神的象征。

庄子逍遥无为人生观的现实意义

庄子逍遥无为人生观的现实意义

庄子逍遥无为人生观的现实意义【摘要】提起庄子,我们马上会想到他的《逍遥游》,从而形成刻板印象,认为庄子所主张的逍遥无为的人生观完全体现的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

但如果再深入了解一下庄子及其思想的话,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值得今天我们借鉴的东西。

在庄子思想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他对以往传统的无情批判和对生死的淡然态度,以及由此展开的他对世间万物的普遍看法。

本文仅以此为线索,从庄子思想产生的背景入手,通过对他思想本质的把握来探究庄子人生观中所包含的积极因素以及他对现实人生的启发。

【关键词】庄子、无为、积极意义、生命一、庄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要了解庄子思想,必须先了解一下其产生的背景,只有从他思想产生的背景入手,才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庄子思想的正真内涵。

关于庄子的出生,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据大多数学者考证,庄子大概生活在战国中期。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节点,尤其在中国文化史上显得尤为重要。

当时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不安,兼并与称霸战争不断,伴随着礼崩乐坏的动荡不安,社会阶级形态也发生了急剧变化。

学术文化的下移,井田制的崩溃,导致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即游士阶层。

由于这一阶层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各诸侯之间的争霸也需要一批谋士为其出谋划策,在这双向作用力的发挥下,游士阶层逐渐膨胀。

他们纷纷游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为诸侯们推销他们的政治主张,于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这是中国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钱穆先生曾在《中国文化史导论》就把中国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其中第一个时期就是先秦时代,“那时中国人把人生大群的共同理想和信念确定下来了,这是中国文化演进的大方针,即中国文化之终极目标所在”。

而这个“共同理想和信念”的建构,主要就是诸子百家,而道家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时间到了战国中期,社会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各种矛盾达到了极致,战争带给人的恐惧以及生死的无常都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厚的阴影。

庄子逍遥游对自由的理解

庄子逍遥游对自由的理解

庄子逍遥游对自由的理解《逍遥游》作为《庄子》一书的开篇之作,生动地展现了庄子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之下,对个体生命的呼唤,以及对绝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而庄子的自由观在现世背景下,也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核心人物之一,其思想为中国哲学内涵的丰富做出了巨大贡献。

庄子的主要思想收录于《庄子》一书中,其中《逍遥游》作为《庄子》的首篇,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逍遥游》运用浪漫主义的笔触,具象地展现出庄子向往物我两忘,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

文中所阐释的“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形象地描摹出庄子所向往的逍遥恣意的人生态度。

这样的人生追求不仅仅是庄子对其所处时代的反思和憧憬,抛却封建背景下对政治黑暗、礼崩乐坏的批判,庄子《逍遥游》中自由观的阐述,在当今社会焕发出了新的时代意义。

一、庄子的自由实现《逍遥游》一文想象力丰富,用雄奇怪诞、汪洋恣肆的行文,以新颖的结构展开论述:以志怪之书中所记载的大鹏为切入点,将其与蜩、学鸠等作比较,得出小知与大知之别;后又指出尽管大鹏徙于南冥,亦是要扶摇羊角而上,而列子也需御风而行,仍是“有所待”,故“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者”方为“无所待”,即所谓“逍遥”,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成为“至人”“神人”“圣人”。

由此看来,庄子所追求的逍遥,便是一种绝对的自由。

而这种自由应该是不受环境限制,如大鹏无视南冥之遥,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或如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亦不受自我束缚,随自然本性而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驰骋宇宙天地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因此,要达到庄子所谓的逍遥境界,应该分为两步。

首先要超越客观世界的束缚,构建起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而后超越自我,实现物我两忘的境界。

换言之,从无功、无名到无己,从而实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的道家精神追求。

(一)超越客观世界,构建自我精神庄子的自由观认为,要达到逍遥的境界,首先要超越客观世界的限制。

庄子音乐思想简论

庄子音乐思想简论
仁 义 , 以慰 天下 之 心 者 ,此 失 其 常 然 也 ” 缮 性 》 云 :“ ,《 礼
( 一)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 ,而天下始人 含 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 ,胶离朱之 目,而天下始人含其
明 矣 ;毁绝 钩 绳 而弃 规 矩 ,攫 工 任 之 指 ,而 天 下 始 人 有 其 巧 矣 。故 日大 巧 若 拙 。 曾 、史 之 行 ,钳 杨 墨 之 口 ,攘 弃仁 义 , 削
生 活 与 音 乐 密 切 相 关 。 春 秋 战 国 学术 争 鸣 的 时代 ,各 家 学 在 说 都 对 音 乐 给 予 了相 应 的关 注 , 秦 诸 子 中一 些 重 要 的 思想 先
子 反 对 音 乐 之 迷 乱 人 心 ,正 是 与 老 子 的 思 想 一 脉 相 承 的 。古
人言及物欲 , 往往举声色 以概其余 。 目之欲确是人类 的根 耳 本欲望 , 而欲望 的放纵则不但会给身心带来伤害 , 而且也可
而天下之德始 玄同矣 ( 肱箧》 。 《 ) ( 二)是故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 ,青黄黼黻之煌 煌 非乎 ?多于聪 者,乱五声 ,淫六律 ,金石丝竹黄钟大 吕之 声非乎 ?而师 旷是已。枝于仁者 ,擢德塞性 以收名声 ,使天
下 簧 鼓 以奉 不 及 之 法 非 乎 ?而 曾 、史 是 已 ( 骈 拇 》 。 《 )
条 中 的前 面 两 条来 看 , 子 所 否 定 的 音 乐 皆与 儒 家 所谓 仁 义 庄 礼 乐相 关 ,文 中 所 提 到 的 曾 ( ) 参 、史 ( ) 鱼 、师 旷 正 是 礼 乐
《 庄子》一书中有不少否定音 乐的言论,举其 大要 ,可
以下面三条为代表:
文化 的代表人物 ,是儒家所推崇 的贤人君子 。《 庄子 》一书 , 抨击礼 乐可谓不 遗余力,如 《 骈拇》云:“ 屈折礼乐 ,啕俞

【精编范文】庄子的评价-word范文模板 (6页)

【精编范文】庄子的评价-word范文模板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庄子的评价篇一:浅评庄子常言道:“入世用儒,出世用道。

”,可见道家学说对国人思想的影响力之大。

经过201X年的文化融合与思想沉淀,道家思想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习惯之中。

而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当首推庄子。

庄子生活在距今201X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周王朝已名存实亡,诸侯纷争,战事频繁,民不聊生。

大批有识之士著书立作,广泛宣扬自家学说,上开宗立派、游说国君,下周游列国、布道百姓。

彼此之间的相互唇攻笔伐又促使了各家学派的思想学说的发展。

这一时期,同时也是世界文明所谓的“轴心时代”。

雅斯贝尔斯说过,公元前一千年内,爱琴海沿岸的希腊和雅典、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和耶路撒冷周围、恒河流域的印度和黄河流域的中国四个古代文明,都进行哲学的突破性发展,人类文明从原始阶段进入高级文化阶段,并各自形成特殊的文化传统。

那时的中国,就处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社会上的政局动荡,与文化思想上的礼崩乐坏。

在人类历史上,大凡社会转型,矛盾加剧,必然激发人新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催生新的文化体系与人格精神。

这一时代,正如庄子说的,“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悲夫,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

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庄子,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道”“一”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天”“人”哲学理念,这奠定了日后道家门派的哲学思想、宇宙观及人性观的根基,也同时奠定了庄子在我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和老子一样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

从他哲学有着隐归、不争的论述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憎的人。

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不问;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才有了“庄生梦蝶”。

论庄子的礼学思想

论庄子的礼学思想

论庄子的礼学思想摘要:庄子反“礼”是自司马迁以来学者们的共识。

但礼作为一个深度结构概念,是“礼质”与“礼文”的复合体,庄子对礼的态度是与礼的深度结构相对应的。

他反对世俗之礼,即在礼的外在形式层面上对礼持否定态度,但在礼的深层结构“礼质”的层面上,则肯定了礼学中的顺从精神,张扬了礼的秩序意识,认为礼中的尊卑秩序与宇宙秩序是一致的,是大道之序的人间表现.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中国思想史中最早开始对人生境遇的理性思索。

这种理性思索源于对“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扬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1](《庄子·在宥》),“方今之时,仅免刑焉”(《人间世》)的动乱社会现实的恐惧,在跨越人的肉体生命有限性和社会所带给人们的种种限制方面,庄子的思想表现出了对礼意的深切关怀;同时,在礼的外在形式层面上显示出了与儒家的对立。

一、对造化的顺从体现的是最真实的礼意庄子认为,人是“气”的一种存在形式,“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秋水》);人是自然界的万物之一,所谓“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秋水》)。

而“万化而来未始有极也”(《大宗师》),人也要加入这个万化的行列,是不能跃出这个“始卒若环”的圈子之外的。

因而,生与死,或者说死亡,是人生第一位的、最终无法跨越的界限。

这种自然之限,使得“已化而生,又化而生,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知北游》)人类对大限来临的一种深切悲哀,在儒家的丧葬之礼中得到了顺乎人情的揭示,但在庄子的人生实践中,对此则表现出超乎常情的惊人之举。

当面对死亡与处理丧葬等人生大问题时,庄子把死生看作一个始卒若环的持续过程,“以死生为一条”(《德充符》),“死生存亡一体”(《大宗师》)为其根本看法,因而对儒家的种种死生之饰都淡然视之。

在《庄子》一书中,有三则寓言,最能表达他对于埋葬,守丧与吊亡的态度,这其中也流露出了庄子对待传统之礼的价值的看法。

礼的主要作用在于序上下,别贵贱,表现出重视“分”与“异”的基本精神;而道所体现的则是整体、大全。

浅谈庄子的超脱人生

浅谈庄子的超脱人生

浅谈庄子的超脱人生浅谈庄子的超脱人生浅谈庄子的超脱人生浅谈庄子的超脱人生精品源自语文科【论文关键词】超脱;豁达;绝对自由;情感【论文摘要】庄子的超脱人生是其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无任何约束的精神自由境界。

其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对历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杰出的思想家,他们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庄子就是其中之一。

庄子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对历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庄子的人生境界古语曾有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但庄子对此不以为然,他宁愿做自由自在的鱼,也不愿沾染名利,尽管其毕生贫困,在穷闾陋巷中以编草鞋为生,但仍不堕其志,致力于道学的发展,并以乐观的心态追求至道,以求自身的逍遥。

《庄子·山木》对庄子的洒脱有过这样的记载: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逢系履而过魏王。

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

上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

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足见其人生的豁达和对名利的淡薄。

关于庄子的人生态度,《大宗师》还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庄子将死,弟子们欲厚葬,他立刻予以否定:“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当弟子们又担心乌鸦老鹰会啄食时,庄子宽慰他们道:“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可见庄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一个相对落后的时代,不仅在人生态度上有着极其超然物外的洒脱,对人的生死也抱有非常达观的态度,看淡生死,把生和死当作一个必然要发生的过程,一笑而过。

二、对绝对自由的向往在庄子看来,人生在世之所以不自由和痛苦,就在于不是一种真正自然而然的生存状态,用他的话说就是因为“有待”和“有己”。

礼崩乐兴———礼崩乐坏之反思

礼崩乐兴———礼崩乐坏之反思

礼崩乐兴———礼崩乐坏之反思
吴慈景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12(000)013
【摘要】“礼崩乐坏”是史学界对春秋时期以周礼为核心的传统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全面瓦解状态的概括,其实质是春秋礼与乐的不相符合.从政治的角度来看,由于社会的变革,奴隶社会制度遭到破坏,是为“礼崩”.等级森严的音乐艺术在周礼崩溃后是否真的到了“坏”的境地.本文试对其进行浅析.
【总页数】2页(P115-116)
【作者】吴慈景
【作者单位】厦门演艺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礼崩乐坏"与"涅槃重生":论春秋礼乐文化的辩证发展 [J], 张书霞;钱东晓
2.庄子对"礼崩乐坏"的反思与建构 [J], 刘君莉
3.“礼崩乐坏”新论——兼论中华礼乐传统的连续性 [J], 杨华
4.从礼乐偕配到礼崩乐坏──《先秦礼乐文化》对先秦社会变迁的新阐释 [J], 谢贵安
5.礼崩乐坏否礼复乐兴乎
——以一组汉代铜钟画像为例 [J], 季伟;季千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庄周梦蝶-大悟理教育

庄周梦蝶-大悟理教育

庄周梦蝶一春秋时代整体来讲还是一个礼仪的时代,虽然孔子曾评价这个时代是“礼崩乐坏”,但是当时礼仪的影子还在,人们对礼仪还有敬重,人们做事的时候还把礼仪作为一个标准来衡量。

子贡想去掉鲁国每月初一祭祖庙的那只活羊,孔子就說:“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论语·八佾》)形式还在,还在提示人们一种文化、政治与道德上的价值。

《左传》里动辄“非礼也”“非礼也”,全书有五十多处。

既然批评人们“非礼”,感叹“礼崩乐坏”,说明这个标准还在,只不过是很多人不按照这个标准做而已。

可是到了战国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人再说起“礼崩乐坏”这个词了。

《战国策》里,连一个“非礼”的抗议声也没有了。

为什么?因为人们已经不知道什么叫“礼”,什么叫“非礼”了,也不在乎什么“非礼”了。

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尊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

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

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顾炎武这段话的最后一句,是一声叹息,也是总结:不是秦始皇绝灭了文武之道,是文武之道绝灭了,才释放出秦始皇这样的独夫民贼,残民魔君。

何为战国?就是在这个社会里,礼仪在人们的观念里没有了,国家唯一的功能,就是打仗,就是战争。

所以,这个时代的国,叫“战国”。

与周天子分封的国,已经完全不同,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道德属性。

这样的无德之国,我们就称之为战国;这个混战的时代,我们就称之为“战国时代”——由一批整天战争的国家主导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能够纵横捭阖的,就是那些有作战能力、天天打仗、时时打仗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有七个,这就是所谓的“战国七雄”。

这样的国家主宰了那样的战国时代。

庄周的突围——价值重估与意义重构

庄周的突围——价值重估与意义重构

庄周的突围——价值重估与意义重构
郭健
【期刊名称】《安康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6)3
【摘要】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原有的价值秩序面临崩溃,而新的秩序尚未形成。

在这种不确定性中,如何重建人的价值感和意义感,让人们避免滑入虚无主义的深渊,成为庄子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庄子看来,当人与社会处于紧张的关系时,首先要安顿好自己的“身”。

安身于世而不沉沦其中,以避免利益和纷争对自己的损害。

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消解自己的“成心”,使内心处于无所待的状态,通过虚纳万物来保存人的自然真性。

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反思是促进心灵升华的主要力量,旨在达到与天地同游、和万物我同一的境界。

作为一种艺术化的审美设计,庄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社会的价值重构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总页数】6页(P110-115)
【作者】郭健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3.5
【相关文献】
1.文化突围与价值观念的重构--关于社会转型期文化价值观念的思索
2.风险政治学:价值重估、过程再造与制度重构
3."正午"与"日出":从价值重估到意义生成r——论
尼采与胡塞尔的价值哲学4.农耕文化遗产的重构与价值重估——陕西乡村文化旅游中的"袁家村模式"探析5.媒介生态学的进路:概念辨析、价值重估与范式重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第2期南阳师范学院学报Vol.18No 22019年3月JournalofNanyangNormalUniversityMar.2019收稿日期:2018-12-25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 天道与人道:比较视域下李泽厚 巫史传统论 研究 ꎬ项目编号:13JHQ016ꎮ作者简介:刘君莉(1980 ㊀)ꎬ女ꎬ河南省长垣县人ꎬ博士生ꎬ主要从事中国传统伦理学㊁应用伦理学研究ꎮ㊀㊀①关于文本原意的判断原则可参考刘昌元㊁沈清松㊁刘笑敢等学者的看法ꎬ严格来讲ꎬ这些原则都有弹性ꎬ其悖论在于原则恰恰是基于诠释建立的ꎬ老庄不能复生ꎬ其原意无从严格判定ꎬ文本又不会说话ꎬ对原则的理解又恰恰需要诠释和理解来把握ꎮ庄子对 礼崩乐坏 的反思与建构刘君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ꎬ北京100872)㊀㊀摘要:老庄道家对于 礼崩乐坏 的回应不仅是反思性的ꎬ也有正面建构意义ꎬ其建构性思路表现为:第一ꎬ人心处于与礼乐文明技术的互动建构中ꎬ礼乐文明技术对人心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性影响ꎻ第二ꎬ对人心性的建构要有基于礼乐文明的提升ꎬ不可本末倒置以 俗学 来 缮性 ꎬ而应 进技于道 ꎻ第三ꎬ 进技于道 的主要含义在于一种 以道观之 视角的培育ꎬ这是 以道养心 而非以 俗学缮性 ꎬ由此而达到 圣人用心若镜 的超脱境界ꎮ其问题在于:其一ꎬ 以道观之 易流于阿Q精神胜利法ꎻ其二ꎬ 以道养心 的前提是人心对 道 的体认ꎻ其三ꎬ真正的逍遥之路不是 看 出来的ꎬ 改造世界 不可或缺ꎮ关键词:机心ꎻ进技于道ꎻ以道观之中图分类号:B223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1-6132(2019)02-0006-05㊀㊀哲学诠释学使传统经典得到解放ꎬ因诠释的多元带来含义的丰富ꎻ与此同时ꎬ也将不同经典的独特性消解而陷入平面化ꎻ任何一个文本皆可无限诠释的后果是任何文本都是相同的ꎬ这恰恰消除了差异和丰富性ꎬ这是(误用)哲学诠释学的必然悖论[1]ꎮ老庄道家的精神遗产是丰富的ꎬ但是ꎬ并非无所不包(也并非任何时髦主题都是其侧重)ꎻ通过某种诠释可以做种种发挥ꎬ而对于不同主题的选择还要考虑老庄道家的内在结构及其侧重次序ꎮ因此当我们赋予老庄道家种种多维解释时ꎬ负责任的做法是:研究者要掌握好其诠释限度ꎮ判断的依据可以参照三点:第一ꎬ文本依据何在ꎻ第二ꎬ问题语境何指ꎻ第三ꎬ新的诠释与经典文本意旨①是否有冲突ꎮ除此之外ꎬ对于道家和道教当分开论述ꎬ即使针对道家部分ꎬ在具体问题上也要区分老子与庄子以及老庄后学的思想ꎮ本文的问题在于突显:老庄道家的正面建构意义何在ꎮ细读老庄文本ꎬ可以看到老庄文本不只有反思性意义( 无不为 逍遥游 皆非反思性的)ꎬ其建构性也不仅仅是 小国寡民 的理想ꎬ那么还有什么ꎬ尤其是面对 礼崩乐坏 ꎬ其正面的建构意义何在ꎮ本文认为老庄道家的正面建构意义在于 以道养心 ꎬ也即提供了一种 以道观之 的视角ꎬ由此无论是国家层面的长治久安(老子所侧重的)还是个体层面的脱于物役走向逍遥(庄子所侧重的)ꎬ便有了一种独特的与当时儒㊁墨㊁法家等不同的救治之道ꎬ而这也正是老庄道家对于当时的共同问题 礼崩乐坏 的建构性回应ꎻ而且ꎬ我们将看到ꎬ此种 以道观之 的视角不限于先秦时期而具有普适性的意义ꎮ因为ꎬ问题语2019年第2期刘君莉:庄子对 礼崩乐坏 的反思与建构境是先秦的ꎬ但是ꎬ视角则可以与人类共始终ꎮ㊀㊀一㊁礼乐技术的另一种考量:机心与伤性㊀㊀(一) 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残生伤性均也 «庄子» 天地篇 中 槔 的例子令人深省ꎬ从某种层面讲 槔 为取水的技术ꎬ 礼乐 为安排人事的技术ꎬ在儒家看来都是人类社会运行中所必需的ꎬ尤其是 礼乐 制度不仅安排人事秩序ꎬ同时也在培养塑造着 人 ꎮ但是ꎬ在道家看来ꎬ这些便利是暂时的ꎬ礼乐安排人事的同时也有对人心㊁人性①破坏的一面ꎮ比如在«老子 庄子 列子»的 天地篇 中:㊀㊀子贡南游于楚 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 吾闻之吾师ꎬ有机械者必有机事ꎬ有机事者必有机心ꎮ机心存于胸中ꎬ则纯白不备ꎻ纯白不备ꎬ则神生不定ꎻ神生不定者ꎬ道之所不载也ꎮ吾非不知ꎬ羞而不为也ꎮ ( 天地第十二 )②这里我们可以看出ꎬ庄子视角的独特ꎬ他看到取水用具的便利ꎬ但是更看到此种小恩小惠所带来的 得不偿失 :由机械 机事 机心而造成的 机心存于胸中ꎬ则纯白不备ꎻ纯白不备ꎬ则神生不定ꎻ神生不定者ꎬ道之所不载也 才是真正值得忧虑的ꎮ道家的着眼点是长远的㊁根本性的ꎬ往往能看到儒家正面追求价值中潜在的负面性 在道家看来恰恰是更根本性的影响ꎮ固然ꎬ老庄那里对于 心 没有明确的界定ꎬ但是ꎬ通过 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的说法我们可以看出ꎬ 心 在庄子语境中是可变的ꎬ与外在的技术㊁礼乐处于 互动 影响建构中ꎮ庄子的侧重点在于外在技术㊁礼乐等文明对于 人心 互动建构中的负面影响ꎮ同时ꎬ若进一步思考的话ꎬ我们很难得出庄子人性㊁人心本然完美的说法ꎬ因为 机心 的说法很容易让人推论ꎬ未受 机事 影响的本有之心是 纯白 的ꎮ其中一个反驳论据在于ꎬ老庄的追求并非让人回到原始社会的状态ꎬ他们反省礼乐文明的负面影响ꎬ并非让人回到不要礼乐的状态ꎻ他们反省人类文明自身ꎬ但是ꎬ并不反人类文明ꎮ一个值得留意的事实是ꎬ面对 礼崩乐坏 的局面ꎬ儒家与道家ꎬ同样都表现得忧心忡忡ꎬ道家并没有因礼乐文明的崩坏而窃喜ꎮ道家的深刻在于ꎬ礼乐文明的负面因素是值得留意的ꎬ仅仅满足于礼乐文明自身是不够的ꎬ道家对礼乐文明的反省在于ꎬ提出要在礼乐文明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更高的追求ꎮ 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至少让我们看到 人心 处于与外在的 机事 礼乐 文明的互动建构中ꎬ若人心是变动的㊁处于建构历程中ꎬ那么对人心的自觉引导㊁提升便是道家题中应有之义ꎮ这一点ꎬ儒家同样坚持自觉培育ꎬ但是ꎬ在道家看来ꎬ儒家的思路适得其反ꎬ以提升培育人性的名义最终 残生伤性 而已ꎮ在«老子 庄子 列子»的 骈拇篇 中我们看到:㊀㊀自三代以下者ꎬ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ꎮ 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ꎬ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ꎮ二人者ꎬ所死不同ꎬ其于残生伤性ꎬ均也ꎮ( 骈拇第八 )君子 小人 在儒家文本里有着明确的分属ꎬ虽然ꎬ在道家看来ꎬ二者声名不同ꎬ但是对于 伤性 是一样的ꎬ此种思考同样发人深省ꎮ儒家重视名号的正面积极意义ꎬ道家则更重视 实 ꎬ在道家看来给个贞节牌坊而戕害人性ꎬ无论如何是要不得的ꎬ名号再好也无法掩盖 残生伤性 的事实ꎮ在这个意义上讲 君子 小人 都一样ꎬ甚至可以沿着庄子的语气说ꎬ 君子 的做法更虚伪ꎬ对人性残害更大ꎬ也更要不得ꎮ这也是老庄道家对儒家礼乐文明不敢苟同的深层依据ꎮ(二)礼坏乐崩与 残生伤性在关于 浑沌 海鸟 和 马蹄 的论述中ꎬ庄子以残酷的方式彰显了儒家 礼乐 文明的荒谬性:㊀㊀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ꎬ浑沌待之甚善ꎬ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ꎬ曰: 人皆有七窍ꎬ以视听食息ꎮ此独无有ꎬ尝试凿之ꎮ 日凿一窍ꎬ七日而浑沌死ꎮ( 应帝王第七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ꎬ鲁侯御而觞之于庙ꎬ奏«九韶»以为乐ꎬ具太牢以为膳ꎮ鸟乃眩视忧悲ꎬ不敢食一脔ꎬ不敢饮一杯ꎬ三日而死ꎮ( 至乐第十八 )7①②这里 心 性 的说法与儒家侧重道德意义的 心性之善 不同ꎬ虽然庄子没有明确界定ꎬ本文中 心性 的理解也在同等意义上使用ꎬ不做严格区分ꎬ并且不做 性善 的假定ꎬ 心 更多侧重认知层面ꎬ似乎不能严格与认知心对应ꎬ其含义包含认知层面ꎬ但是不限于此ꎬ庄子的心有基于视角而达到 神遇 的境界ꎬ是一种提升而非原始回归ꎮ«庄子»不同版本的句读不同ꎬ本文所涉引文均参照由张震点校的«老子 庄子 列子»ꎬ岳麓出版社1989年版ꎮ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马ꎬ蹄可以践霜雪 及至伯乐ꎬ曰: 我善治马ꎮ 烧之ꎬ剔之ꎬ刻之ꎬ雒之ꎬ连之以羁絷ꎬ编之以皂栈ꎬ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马蹄第九 )同时ꎬ以上说法ꎬ也很容易给人一种引导ꎬ庄子似乎更倾向于保持 混沌 的原样ꎬ放鸟于深林ꎬ维持马之 真性 ꎬ就如同老子的 无为 很容易流于 无所作为 不作为 的误解一样ꎮ 秋水篇 的说法更加强了此种误解: 牛马四足ꎬ是谓天ꎻ落马首ꎬ穿牛鼻ꎬ是谓人ꎮ故曰:无以人灭天ꎬ无以故灭命ꎬ无以得殉名ꎮ谨守而勿失ꎬ是谓反其真ꎮ 但是ꎬ我们若以此思路断定老庄道家恐怕将流入一种倒退论的误区ꎬ好像道家的主张是将人们拉向原始野蛮㊁不作为ꎬ道家是反人类文明的ꎮ这种说法很难成立ꎬ上述例子的深刻性在于庄子通过 浑沌 海鸟 之死彰显儒家礼乐自身的荒谬性ꎬ其正面主张不是反礼乐㊁不要礼乐ꎬ而是在反省礼乐 的基础上更进一步ꎬ提醒人们看到礼乐文明自身的限度ꎬ且礼乐文明之上还有更高的追求ꎮ这在 天运篇 至仁无亲 中庄子有着较为明确的说法:㊀㊀庄子曰: 至仁无亲ꎮ 此非过孝之言也ꎬ不及孝之言也ꎮ夫南行者至于郢ꎬ北面而不见冥山ꎬ是何也?则去之远也ꎮ故曰:以敬孝易ꎬ以爱孝难ꎻ以爱孝易ꎬ以忘亲难ꎻ忘亲易ꎬ使亲忘我难ꎻ使亲忘我易ꎬ兼忘天下难ꎻ兼忘天下易ꎬ使天下兼忘我难ꎮ夫德遗尧㊁舜而不为也ꎬ利泽施于万世ꎬ天下莫知也ꎬ岂直太息而言仁孝乎哉? ( 天运第十四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ꎬ庄子的意思不是让人们不仁不义㊁不孝不忠ꎬ而是提醒人们仅仅停留在儒家 孝亲 层面不是真正的 仁 ꎬ要经由 敬孝 爱孝 忘亲 亲忘我 忘天下 最终达到 天下兼忘我 这种 尧舜 之境界ꎬ这才是真正 利泽万世 的事业ꎮ儒家的提倡只是入门ꎬ道家并非不入门ꎬ而是要登堂入室ꎮ这就涉及道家对于 缮性 养心 的说法ꎬ不能以 俗学 缮性 而要 进技于道 ꎮ㊀㊀二㊁如何缮性养心:进技于道(一) 缮性于俗学 则不可庄子在 缮性篇 中提到 俗学 对于人性的 蔽蒙 :㊀㊀缮性于俗学ꎬ以求复其初ꎬ滑欲于俗思ꎬ以求致其明ꎬ谓之蔽蒙之民 礼乐遍行ꎬ则天下乱矣ꎮ( 缮性第十六 )礼乐偏行 导致 天下乱 ꎬ这与老子所说 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老子»三十八章)是同样的含义ꎬ在 缮性篇 最后总结说: 丧己于物ꎬ失性于俗者ꎬ谓之倒置之民ꎮ 老庄道家之所以不同意儒家以仁义礼乐为本就在于这是一种 本末倒置 舍本逐末 以工具为目的 的误入歧途ꎮ就如同对于人格的期许一样ꎬ 刻意尚行 等在庄子看来恰恰是一种 得道 前的造作ꎬ真正的 圣人之德 是 淡然无极ꎬ而众美从之 的ꎮ这里我们可以再次看出ꎬ道家的思路ꎬ并非对于礼乐㊁修养等的抛弃ꎬ而是要求对于礼乐文明的进一步ꎬ一方面自觉其限度ꎬ另一方面留意其工具性意义而追寻真正的目的ꎮ换句话说ꎬ儒家追求 仁 圣 ꎬ在道家看来其方法是不够的ꎬ有缺陷的ꎬ不能停留在那种 造作 层次ꎬ而要 登堂入室 方可达到 真仁 真圣 ꎮ㊀㊀刻意尚行ꎬ离世异俗ꎬ高论怨诽ꎬ为亢而已矣ꎮ此山谷之士 此平世之士ꎬ教诲之人ꎬ游居学者之所好也 若夫不刻意而高ꎬ无仁义而修ꎬ无功名而治ꎬ无江海而闲ꎬ不导引而寿ꎬ无不忘也ꎬ无不有也ꎮ淡然无极ꎬ而众美从之ꎮ此天地之道ꎬ圣人之德也ꎮ( 刻意第十五 )回曰: 敢问心斋? 仲尼曰: 一若志ꎬ无听之以耳ꎬ而听之以心ꎬ无听之以心ꎬ而听之以气ꎮ听止于耳ꎬ心止于符ꎬ气也者ꎬ虚而待物者也ꎮ唯道集虚ꎬ虚者ꎬ心斋也ꎮ ( 人间世第四 )古之真人ꎬ不知说生ꎬ不知恶死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ꎬ不以人助天ꎮ是之谓真人ꎮ( 大宗师第六 )在 缮性 方式上ꎬ庄子认为儒家是 以心捐道 ꎬ这同样是 本末倒置 的行为ꎻ儒家的刻意言行只是流于形式的 祭祀之斋 ꎬ是不得门径的ꎬ庄子由此提出 心斋 的说法ꎬ接续上面论证ꎬ此种 心斋 并非 无所听 不作为 ꎬ而是更高层次的 听之以气 虚而待物 ꎮ这在庖丁解牛中得到更为明确的说明ꎮ(二) 道也ꎬ进乎技矣«老子 庄子 列子» 养生主 中的 庖丁解牛 广为流传:㊀㊀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丁释刀对曰:82019年第2期刘君莉:庄子对 礼崩乐坏 的反思与建构臣之所好者ꎬ道也ꎬ进乎技矣 文惠君曰: 善哉!吾闻庖丁之言ꎬ得养生焉ꎮ ( 养生主第三 )这是庄子文本中很精彩的段落之一ꎬ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ꎬ庖丁解牛并非 不作为 ㊁弃牛不解ꎬ而是随着技艺的熟练ꎬ 进技于道 而达到 游刃有余 的境地ꎮ此种 目无全牛 以神遇ꎬ而不以目视 的境界正是庄子的正面主张ꎬ是对于儒家入门熟练后登堂入室㊁进技于道的结果ꎮ同时ꎬ我们也可以看出ꎬ道家的养生ꎬ尤其是在庄子这里ꎬ其更多是一种 进技于道 以道观之 的视角ꎬ而非注重生理性的身体ꎬ对于技术㊁文明㊁身体这些实体在庄子文本中恰恰是慢慢要超越其上的ꎬ并非抛弃ꎬ而是提供一种新的视角ꎬ比如说对于身体的生死问题ꎬ庄子的着眼点在于一种 生顺死安 的达观智慧ꎬ而不在于追求一种肉体长生的理想(与道教不同)ꎮ换句话说ꎬ道家的 养生 贵在 以道养心 ꎮ㊀㊀三㊁ 以道养心 : 同于大通(一)仁义㊁礼乐而道德在老庄道家那里ꎬ就当时语境看ꎬ人类处于不断的 道 德 滑坡中ꎬ«老子 庄子 列子» 天下篇 中提到 道术将为天下裂 [2]ꎬ 缮性篇 中更明确了 德又下衰 的过程:㊀㊀古之治道者ꎬ以恬养知 礼乐遍行ꎬ则天下乱矣 逮德下衰ꎬ乃燧人㊁伏羲始为天下ꎬ是故顺而不一ꎮ德又下衰 由是观之ꎬ世丧道矣ꎬ道丧世矣ꎬ世与道交相丧也 ( 缮性第十六 )此种历程在«老子»三十八章便具体表现为: 上德不德ꎬ是以有德ꎮ下德不失德ꎬ是以无德ꎮ上德无为而无以为ꎬ下德无为而有以为ꎮ上仁为之而无以为ꎬ上义为之而有以为ꎮ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ꎬ则攘臂而扔之ꎮ故失道而后德ꎬ失德而后仁ꎮ失仁而后义ꎬ失义而后礼ꎮ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ꎮ 面对此种 道德滑坡 ꎬ接续上面分析ꎬ老庄不是要抛弃礼乐仁义ꎬ而是要在儒家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ꎬ这在 大宗师篇 中有着明确的表达:㊀㊀颜回曰: 回益矣ꎮ 仲尼曰: 何谓也?曰: 回忘仁义矣ꎮ 曰: 可矣ꎬ犹未也ꎮ 他日复见ꎬ曰: 回益矣ꎮ 曰: 何谓也? 曰: 回忘礼乐矣ꎮ 曰: 可矣ꎬ犹未也ꎮ 他日复见ꎬ曰:回益矣ꎮ 曰: 何谓也? 曰: 回坐忘矣ꎮ 仲尼蹴然曰: 何谓坐忘? 颜回曰: 堕肢体ꎬ黜聪明ꎬ离形去知ꎬ同于大通ꎬ此谓坐忘ꎮ ( 大宗师第六 )我们可以留意到此种文本对于«老子»文本的呼应ꎬ老子的 道德滑坡 表现为:道 德 仁 义 礼ꎻ那么在«庄子»文本中ꎬ委托颜回的进益之道则表现为: 忘仁义 忘礼乐 坐忘 同于大通 ꎬ这是一种基于仁义礼乐而提升入道的过程ꎮ基于上面分析ꎬ本文认为ꎬ这是种进技于道 的升华而非反礼乐㊁弃仁义的原始回归ꎬ而此种升华的关键在于提供了一种 以道观之 的视角ꎮ山还是山ꎬ水还是水ꎬ因为有了新的视角ꎬ这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ꎬ不再是残生伤性之所而是自由逍遥之境ꎮ(二)以道观之: 至人之用心若镜庄子对于 人心 的引导不同于儒家注重 劝学 修养 的路径ꎬ而是给予一种新的视角ꎬ看到许多正面光环文明自身的负面性ꎬ并进一步超越克服之ꎬ其超越克服的途径ꎬ主要是一种新的视角ꎬ不是 改造世界 ꎬ也不仅仅是 解释世界 ꎬ而是 升华视角 且 以道观之 :㊀㊀至人之用心若镜ꎬ不将不迎ꎬ应而不藏ꎬ故能胜物而不伤ꎮ( 应帝王第七 )北海若曰: 以道观之ꎬ物无贵贱ꎻ以物观之ꎬ自贵而相贱ꎻ以俗观之ꎬ贵贱不在己ꎮ ( 秋水第十七 )此种 以道观之 的视角在«庄子»文本中随处可见ꎬ无论是对于美丑㊁寿夭ꎬ还是对于是非㊁生死ꎬ都有了一种 超脱 而又 达观 的智慧ꎮ我们以死亡为例ꎬ不同于儒家的 未知生焉知死 ꎬ也不同于基督教的 灵的回归 ꎬ道家则给人一种 安时处顺 的淡然与平静:㊀㊀老聃死ꎬ秦失吊之 适来ꎬ夫子时也ꎻ适去ꎬ夫子顺也ꎮ安时而处顺ꎬ哀乐不能入也ꎮ古者谓是帝之悬解ꎮ( 养生主第三 )对此例的解读ꎬ若说庄子逃避生死㊁追求长生㊁讳疾忌医㊁不重生命㊁自生自灭ꎬ似乎都是不妥当的ꎮ基于上述 进技于道 的分析ꎬ庄子的思路似乎是对于 技 (养生㊁技术㊁礼乐)的超脱和升华ꎬ而非简单的否定或抛弃ꎬ此种 以道观之 的视角使人在 人间世 种种羁绊中ꎬ不必逃避㊁隐遁㊁出家㊁皈依而能过一种解脱㊁自由㊁逍遥的生活ꎮ这是道家的深刻之处ꎬ同时也是其珍贵的精9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神遗产ꎬ于今看来ꎬ具有超越具体民族㊁地域㊁时空的普适性价值ꎮ㊀㊀四㊁ 以道观之 的意义及其限度基于上述论证ꎬ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老庄道家对于礼乐文明的反思性是深刻的ꎬ而且其思想不限于反思性一面ꎬ在建构层面ꎬ老庄道家的思路表现为:第一ꎬ人心处于与礼乐文明技术的互动建构中ꎬ礼乐文明技术对人心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性影响ꎻ第二ꎬ对人心性的建构要有基于礼乐文明的提升ꎬ不可本末倒置以 俗学 来 缮性 ꎬ而应 进技于道 ꎻ第三ꎬ 进技于道 的主要含义在于一种 以道观之 视角的培育ꎬ这是 以道养心 而非以 俗学缮性 ꎬ由此而达到 圣人用心若镜 的超脱境界ꎮ因为有了新的视角ꎬ这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ꎬ 人间世 不再是残生伤性之所ꎬ而是自由逍遥之境ꎮ与此同时ꎬ此种 进技于道 以道观之 的视角也存在某种隐忧ꎮ首先ꎬ人间世的复杂性远远不是 庖丁解牛 那样简单ꎬ熟练工的培养达到游刃有余是容易的ꎬ但是ꎬ 人间世 的人心是变动的ꎬ人心不是死牛ꎬ人心是活的ꎮ 以道观之 确实可以达到某种超脱而逍遥ꎬ但是ꎬ也有流于 精神幻觉 的危险ꎬ与 阿Q精神胜利法 如何区分?会不会成为一种无力的心理安慰剂?其次ꎬ 以道养心 的深层困境还在于 道是什么 ꎬ 以道养心 的前提是 以心立道 ꎬ 道 的提出㊁理解㊁接受都是人心的诠释行为ꎬ这样在源头上便有了人心 的影子ꎬ那意味着 道 是不 纯白 ㊁不客观㊁不绝对的ꎬ对道的理解就是多元的[1]113ꎮ那么如何 以道养心 就有个选择的问题ꎮ即使有绝对的 道 ꎬ相对的人心也无法认识ꎮ人能认识的只是多元中的 道 ꎮ再次ꎬ道家对礼乐文明技术的反思固然深刻ꎬ但是ꎬ若认可 道在万物 的说法ꎬ那么 道 也在 技术 礼乐 之中ꎬ而老庄道家对于 技术礼乐文明 禀赋 道 性的正面意义缺乏认识ꎮ最后ꎬ道家面临 看待世界 与 改造世界 的悖论ꎬ真正的自由㊁逍遥之路确实需要 以道观之 的达观智慧ꎬ但是ꎬ必要而不充分ꎬ自由逍遥不仅仅是观念的问题ꎬ不是 看 出来的ꎬ恐怕还是要慢慢去 做 ꎬ加上 改造世界 而慢慢通向自由逍遥才是可能的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刘笑敢.诠释与定向 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之探讨[M].北京:商务印书馆ꎬ2009:12-23.[2]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M].北京:中华书局ꎬ2014:12.ReflectionandConstruction:ChuangTzu sTreatmentoftheritualcollapseandmusicruinLIUJunli(PhilosophySchoolꎬRenminUniversityofChinaꎬBeijing100872ꎬChina)㊀㊀Abstract:TheresponseofLaozhuangTaoiststo ritualcollapseandmusicruin isnotonlyreflectiveꎬbutalsoshowsasfollows:firstꎬthehumanheartisintheinteractiveconstructionofthetechnologyofetiquetteandmusiccivilizationꎬandthetechnologyofetiquetteandmusiccivilizationhasanegativeinfluenceonthehumanheart.Secondꎬtheconstructionofhumannatureshouldbebasedonthepromotionofetiquetteandmusiccivilizationꎬyetshouldnotputthecartbeforethehorseꎬusing vulgarlearning tonuture nature ꎬbutshould advanceinTaoism .Thirdꎬthemainmeaningof advanceinTaoism liesinthecultiv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Taoismꎬwhichisto nourishone sundefinedheartwithTao ratherthan learnfromvulgarity ꎬthusreachingthetranscendentrealmof sagedefinesheartasmirror .Howeverꎬtherearestillsomeproblems.Atfirstꎬ Taoism iseasytobecomespiritualvictorymethodofAhQ.Secondꎬthepremiseof keepingone sundefinedheartbyTao istherecognitionof Tao bypeople sundefinedheart.Thirdlyꎬtherealroadoffreeandunfetteredisnot seen and reshapingtheworld isindispensable.Keywords:amindgiventodeceptionortrickeryꎻadvanceinTaoismꎻwiththeviewofTaoism[责任编辑:张天景] 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