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 多情自古伤离别—谈古诗中的别离意象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的离别意象解读

古诗词中的离别意象解读

古诗词中的离别意象解读古代的离别诗词,往往涉及一些特定的风物,如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或者吹笳弹琴,吟诗高歌。

总体说来,这些有关离别的意象常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离别的时间。

如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等等。

春天是个特殊的季节,万物复苏,本来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但离人却要就此远去,带走了一年的希望。

所以作为离别的双方,怎不倍加伤感?当然,离别诗更多的场景摹写是在秋季。

如“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孟郊《古怨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等等。

当然,从小的时间范围来讲,许多诗人更喜欢把离别与落日、夕阳、暮色联系在一起,用以表达浓浓的别情。

离别的伤感与落日的苍茫正相协调,悲凉的环境正好可以烘托凄凉的离别之情。

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等。

再者,离别地点的安排,诗人也有讲究。

古代的作品,常常写到灞桥,写到劳劳亭、长亭、南浦等。

灞桥,建于汉代,位于今西安城东12公里,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

对送行人而言,这是终点;对远行人来说,这是始点。

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所有的文学作品中,灞桥是最富有离别气息的经典意象。

劳劳亭,位于南京城南,是著名的送别之地。

在古汉语中,劳劳表示非常忧伤,如成语中就有“劳燕分飞”之说。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此送别。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句子便取其离别之意。

南浦,即古南浦郡,其水滨常为古人送别之处。

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如屈原《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另外,在离别的景物上,古人常常描写柳枝、春草、月亮,由于长期大量使用,这些诗歌意象如今已成了离别的代称。

古诗词中的送别意象

古诗词中的送别意象

古诗词中的送别意象
古诗词中的送别意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离愁别恨:这种意象是最常见的,表达了离别时的心情和情感。

如《离骚》中的“欲别黄鹤楼,各为飞蓬乘”、“愿言不得意,数尽杨州道”等。

2. 思乡伤别:这种意象更多出现在北国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远离家乡的苦楚。

如《登鹳雀楼》中的“故人西
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 求酒解愁:送别时相聚哀愁,常通过饮酒解愁来减轻不舍之情。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4. 急流奔瀑:有时借比喻自然景象来表现离别时的冲动和激情。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
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 悲壮情怀:有些送别诗表现的是悲壮和豪迈,如《南行别二首》中的“玉佩龙头铁甲冷,一丝一缕不须惊。

天山雪彦王归马,半夜三更雪满城”。

6. 心有不舍:有些送别诗或句表现诗人内心的不舍和无奈,如《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和“借问
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 明月清风:明月和清风是古诗词中常出现的意象,也经常与送别相联系。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及《蝶恋花·送春》中的“不到绿杨外,暗上花飞去”。

8. 力求节制:在古代社会中,送别往往需要符合一定规矩,不能过于激昂或急躁。

因此,许多送别诗或句的表达也需要适度,不能刻意过烈。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风了”,以及《送东篱》中的“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古诗词中常见的离愁意象

古诗词中常见的离愁意象

古诗词中常见的离愁意象※“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聚散苦匆匆的怅恨,从古到今,永远都没有穷尽,,因而抒写离愁别恨的诗歌也是绵绵无穷。

这些妙词佳句之所以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是因为诗人经常选用一些典型的意象来表达深情厚谊。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者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的一种艺术形象,古诗词中表达离愁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芳草“芳草”历来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如相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以绵延天涯无情的芳草来显示作者的多情重情。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在中国文学史上,柳是一个很早就被咏唱的对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被视为咏柳之祖,柳与离别一下子拉上了关系。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乐府有《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句。

折柳寄托离情的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李白有《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古诗中送别的意象

古诗中送别的意象

古诗中送别的意象
古诗中的送别意象常常是诗人离别时所感受到的情感和心情的抒发,包括以下几种:
1. 长河送别:河流是一个常见的送别意象,因为它总是流淌不息,与离别后人们的思念相差不远。

诗人常表示“两岸猿声啼
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苦闷和无奈。

2. 花鸟送别:花鸟是充满生机和美感的生命,能代表离别的悲伤和眼中的亲情。

诗人常以“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或者“别离
何必太胡闹,秋风过后最知寒”的字眼来表达内心的悲喜交加。

3. 风月送别:风月是代表自然美景的意象之一,夕阳、落花、浅笑、飘摇等代表性元素常常出现在送别的诗歌中,表现诗人于消失中的难以舍弃和对情感的痛切描绘。

4. 故乡送别:故乡是个让诗人怀念的地方,它常常成为送别的背景和线索。

诗人常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样的句子来表达离别时的感伤和无独有偶的寂寞。

5. 情人送别:许多送别的诗歌表现了爱情的旅途和相互依恋的孤寂,情人之间的相对无言,诗人的挣扎和煎熬都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绘,最终尽是感伤。

浅析古代送别诗中的意象

浅析古代送别诗中的意象

浅析古代送别诗中的意象诗是经过心灵情感的纯化和韵律化的语言表现,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唐人好诗,多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古代有许多送别诗流传千古,成为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有些名句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古人抒写离愁别绪,常要借助客观外物表现主观情感,这个外物便是意象。

常见的意象有:杨柳。

杨柳是古代送别诗词中最优美的一个寄托。

最早出现在《诗经?采薇》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依依杨柳表现依恋惜别之情。

因为“柳”与“留”谐音,自汉代以来常以折柳寄寓殷勤挽留之意。

近来也有新解:希望远游之人不要难过,不要过于依恋故土,有句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

要像柳树一样随地可活,随遇而安。

折柳赠别始于汉,至唐代为最盛。

柳絮。

郑谷《柳》:“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杨花。

无名氏《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前两句用比兴手法借景抒情,追溯春天分别时的景象,末两句写春已去人未归,竭力渲染怀念与闺怨之深。

笛声。

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流水。

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另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

美酒。

元人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

白居易《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春草。

春草无处不在又生长茂盛,常用以喻离愁之多又难以消除。

屈原《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秦观《八六子》“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都是以春草为意象。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李 熠(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浏家港中学,江苏 苏州 215433)【摘要】送别诗在诗歌家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但经过考试分析下来,笔者发现学生对送别诗的意 象、意境及情感主旨等把握还是不到位。

平时遇到送别诗不会归纳,且笼统地认为送别诗就表达一个主旨,即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所以笔者以《多情自古伤离别——中考送别诗歌鉴赏复习》教学为例,结合平时教学中的研究体会,就送别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情感等方面,谈谈关于送别诗鉴赏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意象;主旨【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在交通工具和通信技术都不发达的古代,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常常备酒饯行、折柳相送,有时还要作诗话别。

清人沈德潜在其所编写的《唐诗别裁集》中共收录1900余首唐诗,其中有关送别的多达300余首,占了其中六分之一。

可见送别诗在诗歌家族中的重要地位。

其实,送别诗还可以细分。

根据诗中情感因素划分可分为惜别、伤别、哭别、恨别等。

按费洪根在《中国古代送别诗的分类》中所说,按送别的主被动关系,可以分为送别诗和赠别诗。

前者指的是送行的主人作诗,写给离别的客人,这类诗歌数量最多成就也最大;后者正好相反,指的是辞行之人主动为送行之人而写的诗,李白就有很多这样的诗歌《金陵酒肆留别》《赠汪伦》等等。

本文不对文中涉及的送别诗做细化的分类,统一按送别诗来讲。

一、以旧带新,归纳已学过的送别诗歌苏教版语文中总共有四篇与送别有关的诗歌。

但因为学习的分散,学生大多数只能记个大概。

所以我设计如下表格,作为前置性作业,帮助学生梳理已学过的知识。

表1 已学过的送别诗歌归纳 篇名项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人李白、王昌龄事李白在扬州隔空送别被贬为龙标县尉的王昌龄。

景/物长风、秋雁、明月情对友人的劝勉法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当学生填完表格后,让学生根据此表思考:(1)这些诗歌的题目有什么特点?(2)它们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差别?这些题目其实是在帮助学生梳理送别诗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多情”的送别诗有个初步的印象。

古代送别诗主题与意象解读

古代送别诗主题与意象解读

古代送别诗主题与意象解读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

再加上人事有浮沉,人生多乖违,往往聚散无常,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汉文人五言诗有云:“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

嘉会难再遇,欢乐殊未央。

”相互欢合难以如愿,悲离之情油然而生,别离也就成了人生不得圆满的一大遗憾。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对天性敏感的诗人来说,别离则更易伤情。

他们触之于怀,发而为诗,以其空灵的诗心和独特的人生体验,加以艺术的表现,总能道出常人所不能言的种种离情别绪,更能撼人心魄。

由此,送别自然成为中国古代诗词中一种常见主题。

就送别时诗人作为主客对象而言,送别诗可分为送别、留别两类。

送别诗占绝对数量,留别诗数量相对较少,但其中也不乏佳作。

何逊《相送》:“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即为留赠送行者的诗,表现了客中的惆怅情绪和江上风雨欲来的景色。

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面对友人踏歌相送,诗人情真意挚地用夸张性的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来。

虽无感激之辞,但相谢之意却深含其中。

古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根据其内容及主题倾向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

送别诗词大多哀伤愁怨,缠绵悱恻,表现惜别恨别之意。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萋萋满别情。

”惜别之意,溢于言表。

刘长卿《送李穆归淮南》:“淮水问君来早晚,无人偏畏过芳菲。

”问友人何时从淮南归来,因为虽有大好春光,却无人共赏,反怕过芳菲时节。

别情极为缠绵。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更写出因离别而愁情无限。

柳永《采莲令》:“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诗词中的离别意境解析

诗词中的离别意境解析

诗词中的离别意境解析离别,是诗词中常见的主题和意象之一。

诗人们以各种形式表达着对别离的思念、无奈和苦痛,使得这一主题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风靡至今。

本文将从离别的不同视角出发,分析诗词中的离别意境。

一、宛转离别在古代诗词中,离别往往通过含蓄细腻的描写表达。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以登楼作为写景的背景,通过对大地万物和人们生活的描绘,表达了离别的情感。

诗中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以及“万马齐喑究可哀”都是对离别的暗示和隐喻,唤起了读者对别离的独特感受。

二、辞章离别古代宫廷中,离别常常与权力斗争和政治敌对相联系。

当诗人面临离别时,他们往往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表达多重情绪。

杜牧的《秋夕》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通过对宫殿的描写和对天阶夜色的描绘,诗人将离别的情绪融入到政治宫廷的背景中,形成了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

三、浪漫离别在一些诗词中,离别常常与爱情和浪漫相结合。

豪放派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就是一个例子。

他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和对情侣相聚的渴望,诗人将离别和浪漫的情感相交融,给读者带来了无限遐想。

四、思乡离别除了爱情和政治斗争,古人对家乡的思念也常常成为离别的主题。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就流露出了思乡之情:“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他的这种思乡之情直击人心,让读者在感受离别苦痛的同时,也对家乡产生了更深的羁绊。

五、离别与人生离别不仅仅是情感的表达,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离合的规律。

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写道:“年年雪里,相寻处。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他通过对离别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变化无常的认识,使得离别成为思考人生意义的窗口。

《多情自古伤离别——谈古诗词中的别离意象》课件

《多情自古伤离别——谈古诗词中的别离意象》课件

离恨如旨酒, 离恨如旨酒 古今饮皆醉。 古今饮皆醉。 ——贯休《古离别》 贯休《古离别》 酒入愁肠, 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范仲淹《苏幕遮》 愁肠已断无由醉。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 范仲淹《御街行》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青青河边草 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乐府《相和歌辞 ——乐府《 乐府 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行》 离恨恰如春草, 春草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李煜《清平乐》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 碧色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江淹《别赋》 江淹《别赋》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 一年一度春草绿” 草随时序而流转, 于触动久别的忧思。 于触动久别的忧思。 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 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喻离别的愁 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 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 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 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 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 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

笛声
长亭
夕阳
离愁 别恨

芳草 酒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长条故惹行客, 长条故惹行客, 似牵衣带话, 似牵衣带话, 别情无极。 别情无极。 ——周邦彦《六丑》 周邦彦《六丑》

考题回顾( 年全国17题 考题回顾(2002年全国 题) 年全国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的别离意象及鉴赏43页PPT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的别离意象及鉴赏43页PPT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的别离意象及鉴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送别诗常见意象、情感、表达技巧梳理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送别诗常见意象、情感、表达技巧梳理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送别诗常见意象、情感、表达技巧梳理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正如江淹《别赋》所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践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

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

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

什么是送别诗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

送别诗中诗人状态是面临别离,或别友人,或被友人送别,或与家人恋人分别等。

主要内容是长亭古道、江边渡头、举酒击节、折柳相赠等。

送别诗常见的几大意象:长亭古道这类驿站旁的送别场景;水,比如江边渡头,古人长途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有的是水陆的船舟等,或者依靠步行;酒,古人一般设酒宴饯别;柳,与“留”谐音,通过折柳相赠,表达对友人、亲人、爱人依依不舍之情;月,送别之后往往睹月思人。

长亭、南浦、柳、芳草、酒、月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

送别诗中的感情类别: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2.体贴入微的宽慰,如杜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前途艰险的担忧,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5.坦诚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6.积极奋发的勤勉,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诗歌鉴赏】高考古诗词鉴赏中常见意象归纳

【诗歌鉴赏】高考古诗词鉴赏中常见意象归纳

【诗歌鉴赏】高考古诗词鉴赏中常见意象归纳高考古诗词鉴赏中常见意象归纳(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如《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此习俗始于汉盛于唐,唐代长安还有“灞桥折柳”以表送行的习俗。

★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酒。

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特别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边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高考诗歌专题复习:送别诗常见意象,情感,表达技巧梳理+练习(附答案)

高考诗歌专题复习:送别诗常见意象,情感,表达技巧梳理+练习(附答案)

高考诗歌专题复习:送别诗常见意象,情感,表达技巧梳理+练习(附答案)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正如江淹《别赋》所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践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

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

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

什么是送别诗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

送别诗中诗人状态是面临别离,或别友人,或被友人送别,或与家人恋人分别等。

主要内容是长亭古道、江边渡头、举酒击节、折柳相赠等。

送别诗常见的几大意象:长亭古道这类驿站旁的送别场景;水,比如江边渡头,古人长途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有的是水陆的船舟等,或者依靠步行;酒,古人一般设酒宴饯别;柳,与“留”谐音,通过折柳相赠,表达对友人、亲人、爱人依依不舍之情;月,送别之后往往睹月思人。

长亭、南浦、柳、芳草、酒、月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

送别诗中的感情类别: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2.体贴入微的宽慰,如杜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前途艰险的担忧,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5.坦诚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6.积极奋发的勤勉,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诗词鉴赏系列: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

诗词鉴赏系列: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

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之一:柳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有着其自身的种种属性,交相沿袭性是其中较为昭著的一种。

所谓“交相沿袭性”,是说某些具有定型指义的意象可以被诗人们不断袭用来表达某种既定的情感。

相沿既久,积淀既深,以至于读者不需要借助其他文字,仅由交织在诗中的意象,也能捕捉到作者的情感趋向。

在别离诗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离思最深,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

“柳”者,留也。

这一字音上的联系,已足以使柳获得别离文学作家的青睐,更何况它那长条依依的体形活脱就是一种款款惜别的天然姿态。

“弱柳从风疑举袂”(刘禹锡《忆江南》),“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周邦彦《六醜》)。

古人早就着眼于此。

正是由于它在字音上与体形上的这些特征,唐宋时,柳不仅成为送别时约定俗成的赠物,更成为别离诗词渲染离情别绪的主要意象。

前一种荣宠固然经久不废,后一种殊遇更一直延续到现在。

古往今来,几乎所有咏柳的佳句都与别离联系在一起。

唐代李白《忆秦娥》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那翠绿的柳色,正是撩拨起他“灞陵伤别”的情怀的触媒。

温庭筠《菩萨蛮》词云:“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雨中送别之际,最为触目的景色便是杨柳丝丝。

李冶《送韩揆之江西》诗云:“相看指杨柳,别恨转依依”。

不看“杨柳”犹罢,一看则别恨又添几分。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诗云:“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牵系着离情别绪的并非他物,正是柳枝。

宋代张先《一叢花令》词云:“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西、飞絮濛濛。

”不说柳丝勾起离愁,反说离愁引乱柳丝,是其用笔深曲处。

晏几道《青平乐》词云:“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究竟是每一条柳枝、每一片柳叶都为作者的离情所浸润,还是柳枝、柳叶自含离情无限,已经分不清,也无法分清。

苏轼《水龙吟》词云:“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在作者眼里,杨花竟然是“离人泪”幻化而成。

《少年游》词云:“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古诗词中离别送别意象

古诗词中离别送别意象

古诗词中离别送别意象稿子一: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古诗词里那些让人感动的离别送别意象。

你看那“杨柳”,在好多诗词里都代表着送别呢。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诗人王维在送朋友的时候,那青青的杨柳是不是一下子就把那种依依惜别的氛围给烘托出来啦?好像杨柳枝都在拉着友人,舍不得他们离开。

还有“酒”这个意象,也特别常见。

送别时,大家一起喝上几杯,把心里的话都藏在酒里。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杯酒里饱含着多少牵挂和祝福呀!“长亭”也是个让人伤感的地方。

在古代,长亭就是送别的站点,“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看着一个又一个的长亭,离别的愁绪就越来越浓。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里的“孤帆”,友人乘船远去,只留下那孤独的帆影,是不是让你也感受到了诗人那种痴痴凝望,不舍的心情?这些意象呀,就像是诗人藏在诗词里的小心思,让咱们读着读着,就仿佛置身于那离别的场景中,跟着一起伤心难过,又一起期待着再次相聚。

怎么样,是不是很有意思?稿子二:嘿,小伙伴们!咱们接着唠唠古诗词中那些充满情感的离别送别意象。

先说“明月”吧,“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当朋友要远行,没办法陪在身边,就把自己的忧愁和思念托付给明月,让它陪着友人。

多浪漫又多让人心疼啊!“浮云”也常常出现呢,“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游子就像浮云一样漂泊不定,这一分别,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想想都觉得有些心酸。

“笛声”也能传递离别的哀伤哦,“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那悠悠的笛声,好像在诉说着离别的不舍和对过去的怀念。

“南浦”这个词也很有讲究,“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在古人眼里,南浦就是送别的地方,一提到它,那种悲伤的情绪就涌上来了。

还有那“芳草”,“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茂盛的芳草就像那绵绵不绝的离别之情,割也割不断。

这些意象是不是特别妙?诗人用它们把离别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让咱们读了也能感同身受。

多情自古伤离别——谈古诗中的别离意象

多情自古伤离别——谈古诗中的别离意象

多情自古伤离别—谈古诗中的别离意象解读意象(一)折柳赠别在别离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离思最深,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

“柳”者,留也。

这一字音上的联系,已足以使柳获得诗人的青睐,更何况它那长条依依的体形活脱就是一种款款惜别的天然姿势。

“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带话,别情无极”,周邦彦《六丑》即着眼于此。

正是鉴于它在字音上和体形上的这些特征,柳不仅成为送别时约定俗成的赠物,更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主要意象:《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这是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因为有了袅袅的柳枝为意象,离别的伤感仿佛更多了些春意与诗情。

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而“灞桥”一词,不仅屡屡出现于别离文学作家笔下,且载于史籍。

《三辅黄图》卷六云:“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

《开元天宝遗事》卷下亦云:“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销魂桥也”。

由此可知它之成为别离诗词中司空见惯的意象,决非偶然。

在诗人笔下,柳有时以“多情”的形象登场有时又以“无情”的面目亮相。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诗中,对柳的无情的判断从何而来呢?从来都是折柳赠别,但从来都没有一次是能够将人留下来的,因此说柳是无情的。

这里翻用其意,通过对柳树的“无情”的判断,更曲折、因而也更强烈的表达了惜别之情。

因此这是一种更强烈的表达。

这种表达,在特定的情境中,意味要比正话正说更浓烈。

(二)芳草惜别唐宋两代是诗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及其意义复习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及其意义复习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高考语文复习: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及其意义一、草木类1、柳:⊙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例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例4: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例5:《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

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高考语文复习多情自古伤离别—谈古诗中的别离意象教学目标:1、把握送别诗各异的情感,体会诗歌韵律美。

2、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鉴赏“离别”意象,解读“离别”的意蕴。

3、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即把握意象,再现意境,品味意蕴教学设想:从分析意象入手,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写法,从而学习鉴赏送别诗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堂类型:鉴赏课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播放徐小凤《相见时难别亦难》歌,渲染情境)“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总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而这种激情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情感内涵的意象得以生发,这些意象被诗词作者不断袭用来表达离别的情感,久而久之,读者不需要借助任何文字,仅由交织在诗词中的意象,就能捕捉到作者的情感趋向。

那么,与离别结缘最深的意象有哪些呢?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究古诗中的离别意象。

二、解读意象(一)折柳赠别在别离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离思最深,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

“柳”者,留也。

这一字音上的联系,已足以使柳获得诗人的青睐,更何况它那长条依依的体形活脱就是一种款款惜别的天然姿势。

“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带话,别情无极”,周邦彦《六丑》即着眼于此。

正是鉴于它在字音上和体形上的这些特征,柳不仅成为送别时约定俗成的赠物,更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主要意象:《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这是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因为有了袅袅的柳枝为意象,离别的伤感仿佛更多了些春意与诗情。

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而“灞桥”一词,不仅屡屡出现于别离文学作家笔下,且载于史籍。

《三辅黄图》卷六云:“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

《开元天宝遗事》卷下亦云:“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销魂桥也”。

由此可知它之成为别离诗词中司空见惯的意象,决非偶然。

在诗人笔下,柳有时以“多情”的形象登场有时又以“无情”的面目亮相。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诗中,对柳的无情的判断从何而来呢?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从来都是折柳赠别,但从来都没有一次是能够将人留下来的,因此说柳是无情的。

这里翻用其意,通过对柳树的“无情”的判断,更曲折、因而也更强烈的表达了惜别之情。

有点类似于毛阿敏的一首歌《思念》:“又把聚会当成一次分手”。

因此这是一种更强烈的表达。

这种表达,在特定的情境中,意味要比正话正说更浓烈。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一—折柳赠别(板书)(二)芳草惜别唐宋两代是诗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绵延不绝的连天碧草,不正应合了诗人心中无限的别思吗?(播放背景音乐李叔同《送别》,情真意切,激发学生情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阳光下翠绿的野草一路蔓延连接着荒城。

又要送走了那出门远行的友人,萋萋的芳草不也象极了我们此时依依不绝的别情?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同样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这里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

芳草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情,离别的愁情似乎在“芳草”意象中得到了最好的表达。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二—芳草惜别(板书)(三)长亭饯别古人长途远行,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都不发达,山河阻碍,跋涉艰难,且风餐露宿,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因此各地都有自己的送别之地。

当时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

“长亭”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

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地。

既然有陆上的送别之地,就有水边的送别之所,如“南浦”。

屈原《九歌` 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它不断渗透进作家们的离情别绪,终于取得了被作家们争相用作意象的殊荣。

除此,还有谢亭、西楼、劳劳亭等,都是著名的送别之地。

且看李白的《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一、二句不说天下伤心事是别离,而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李白另翻新意,超越了离别之事写离别之地、离别之境。

以上几种意象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见到这些意象,就有可能表达一种送别之情。

似乎可以说,凡是使用“南浦”或“灞桥”一词的诗词,必定与送别有关。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三—长亭饯别(板书)(四)歧路歌别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 临歧” 。

聚宴送行的人,怀着离愁别恨,依着乐曲节拍和声调,边唱歌辞,边传柳条,此情此景则又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古人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

尽管我们很难统计当时的别歌曲子,但是从“渭城”“折柳”在唐诗中出现的频度,可以窥见歌别的流行程度。

《阳关三叠》是唐代一首著名艺术歌曲,其歌词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之安西诗》。

因诗中有“渭城”“阳关”两个地名,所以又称《阳关曲》《渭城曲》,又因其曲式有"三叠"的结构,故又称之为《阳关三叠》。

“长爱夫怜第二句,请君重唱夕阳关”(白居易);“我有阳关君未闻,若闻亦应愁煞人”(白居易)。

刘禹锡《与歌者何戡》中也唱到“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

许浑历来为选家钟爱的《谢亭送别》也是一个例子:“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谢亭又叫谢公亭,为谢眺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著名的送别之地,加之后来诗人在此不断的歌咏,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四—歧路歌别(板书)(五)饮酒劝别饮酒送别是一种起源更早、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覆盖面的习俗。

古籍中经常提到的所谓“祖送”、“祖席”、“祖帐”、“祖筵”、“祖饯”等,都只不过是对这一习俗的雅化的异称。

正因为这样,酒也就与别离文学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

辛弃疾《满江红》“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

”在作者眼中,酒俨然成为主司人间离愁的神祇,它与离愁的关系是多么直接而密切!《送殷溆》有云:“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因不忍就此分别而再度干杯,意在掩饰各自的伤感之态。

贯休《古离别》云:“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

”索性将离恨比作旨酒,说二者都能醉倒古往今来的任何人。

借酒抒离情的诗句中,传诵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推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两句看似脱口而出的劝酒之辞,却是作者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映现。

作者“劝君更进一杯酒”,用意是极为深长的,其中既有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也有对友人处境与心态的深刻体察,同时还寓有前途珍重的恳切祝愿。

在作者想来,友人多饮一杯美酒,就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谊——这酒,可是浸透著自己的相思、关切与祝愿的感情的琼浆啊!不仅如此,多饮一杯美酒,还可以使相聚的时间多延长一刻。

这普普通通的一句劝酒之辞,意蕴是多么丰富、多么深厚!似乎可以说,酒之所以被后代作家一再袭用为别离诗词的意象之一,王维此句功莫大焉!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五—饮酒劝别(板书)(六)挥泪泣别在中国古典别离诗中流动着两种液体,一是酒水,一是泪水。

酒的味道又辛又辣,泪的味道既咸且苦,可以说是五味俱全。

这种纯感性的特色几乎构成了别离作品的全部。

而酒与泪的飞洒,于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意义,它们也因此成了常写常新的题材。

在别离的场合,泪总是适时地挥洒而出,以致“挥泪而别”几乎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常用语。

在别离诗词中,泪往往有着神奇的效应。

它不仅能损伤离人的眼睛:“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北周·庾信《拟咏怀》);沾湿离人的衣裳:“赠言未终竟,流涕忽沾裳”(唐·杨炯《送临津房少府》);落满离人的酒杯:“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宋·黄庭坚《和答元明黔南赠别》);而且能染红枫叶、霜林:“莫道男儿心似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金·董解元《诸宫调》);“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

在以泪为意象的别离诗词中,有唐代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既然“蜡烛有心”,那就难免为“多情”所感,而主动加入“惜别”者的行列。

于是,在作者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也就带有惜别的意味了。

较之正面描写离人自己通宵垂泪,这样著笔自然更加纡曲有致。

显然,泪的介入,往往不仅使别离的氛围变得更加惨淡,也使别离曲的旋律变得更为哀婉。

别离,之所以为“黯然销魂者”,不就是因为它能催人泪下吗?作为内心苦水的结晶,泪的挥洒,说明离人委实已伤心到极点。

而古往今来,有多少这样的伤心人啊!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六—挥泪泣别(板书)(七)以水喻别水,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

水的纤柔,象征着离情的缠绵;水的悠长,象征着离思的绵邈。

(此处插播歌曲李之仪《卜算子》,在悠扬乐曲中品味离情的缠绵)古代作家习于用水来写照离情离思,恰如他们习于借柳咏别一样。

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

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

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水是具体的意象,作者以此来表达具体的情感,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更形象地表达离别之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