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合集下载

2020_2021学年仁爱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0_2021学年仁爱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授课内容: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第3课时分子第3课时分子【教学目标】1.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明白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实质2.学会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3.知道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教学重点】知道哪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学会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教学难点】能用分子观点解释混合物于纯净物的现象。

【课时安排】 1课时课的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复习旧知)原子:1、金属;2、带“石”的非金属,除碘外(由分子构成,碘气I2 );3、稀有气体。

分子: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离子: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构成简单板书边讲边板回忆旧知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二、授新课展示:分子的微观图,发现每个分子都是有由多个小球构成的,那么什么是分子呢?【板书】分子是构成物质一种微粒讲述: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的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结论:不同的分子会构成各不相同的物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氮气(N2)氧气(O2)水(H2O)二氧化硫(SO2)酒精(C2H5OH)【过渡】学习了分子那么分子有哪些性质呢?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去看分子的性质水氢气 + 氧气微观构成板书:分子讲述板书;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一种微粒边讲边板:在发生化学认真听讲做好相应的笔记基本微粒通电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讲述:反应前是水分子,反应后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小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也改变。

因此,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过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要改变,那么分子是怎么改变的呢?分析:水电解时水分子的变化过程在化学变化时,分子先分解成氧原子和氢原子,原子在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小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一)化学变化:分子发生改变,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二)物理变化:分子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分子的间隔或运动状态等。

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4.2碳及其化合物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4.2碳及其化合物优秀教学案例
2.实验情境:通过展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问题情境:创设一些与碳及其化合物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碳元素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针对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现象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指导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上述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实现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情境:以日常生活中的碳元素为切入点,如碳的燃烧、二氧化碳的应用等,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碳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
2.碳化合物的分类和性质:介绍碳化合物的分类,如有机物和无机物,并讲解不同类型碳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讲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如加热碳酸钙、反应条件等,并介绍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4.碳的化学反应:讲解碳的化学反应,如燃烧反应、还原反应等,并示例说明碳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学会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通过对碳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上册:4.3 化石燃料的利用 教案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上册:4.3 化石燃料的利用  教案

化石燃料的利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化石燃料,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2.了解化石燃料储量有限、不可再生。

3.掌握化石燃料对人类的重要性、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增强环保意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化学资料、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运用科学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通过自身参与科学实验探究过程,认识到科学探究需要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1.了解化石燃料对人类的重要性、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增强环保意识。

2.知道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化石燃料的燃烧及其污染。

3.培养独立思考、加工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化石燃料的利用,教师板书课题:化石燃料的利用。

二、新课讲授(一)知识点一:化石燃料(1)煤、石油和天然气是由古代动植物遗体深埋于地下,经过漫长的、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它们常被称为化石燃料。

(2)化石燃料都含有碳、氢等元素(煤、石油中还含有少量氧、氮、硫等元素)。

(3)目前,人类消耗的能源绝大部分来自于化石燃料。

(二)知识点二: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1)[讨论]①你家中以前使用过什么燃料?现在使用什么燃料?②你知道摩托车、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使用什么燃料?③你所在地有热电厂、冶炼厂吗?它们使用什么燃料?④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其中有一项“西气东输”工程,你知道输的是什么“气”吗?(2)化石燃料的使用对地球环境造成的影响:①温室效应:化石燃料的使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但是煤、石油在燃烧提供能量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如燃烧生成的大量的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

②酸雨:煤因含有氮、硫等元素,在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硫(2SO )和二氧化氮(2NO )等气体,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就会形成酸雨。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创作)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创作)

专题1 走进化学殿堂【课标对本专题的学习要求】【课题】单元1 造福人类的化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引入化学用语,分散难点。

过程和方法---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重要途径。

【教学重点】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化学用语。

【课型】新课。

【教法】讲解、实验。

【教具】试管,试管架,米饭,生锈的铁钉,稀硫酸。

【教学过程】【教学总流程】创设情景→看课本→讨论认识→初识化学用语【作业设计】1.化学研究的对象是A.物质B.运动C.食品D.实验()2.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过年时的传统习俗,但燃放会对环境造成这样的危害()①有毒有害气体污染;②噪声污染;③粉尘污染;④伤害人;⑤烟花爆竹的生产厂家有安全隐患A.①③⑤ B.①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3.绿色化学是()A.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生产出有利环保的产品B.颜色为绿色的无害化工产品C.绝对不含任何化学元素的产品D.不能再生的化学产品4.下列各项研究中属于化学科学研究的内容的是()A.设计更优越的办公系统,开发人工智能B.开发研究新能源,研制新型化学合成材料C.培育杂交水稻,提高农作物产量D.研制赛车的动力系统,提高赛车速度5.社会的发展需要充足的能源,化学在利用、、等化石燃料的同时,正在积极寻求解决的有效途径,如开发、、等新能源,研制和开发。

【板书设计】单元1 造福人类的化学一. 化学在哪里?生活离不开化学、工业、农业和科学研究中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人类社会更美好。

二. 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化学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将进一步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 进入化学意境⑴出示碱式碳酸铜,学生近距离观察颜色、状态;⑵加热碱式碳酸铜:①观察到的现象。

②文字表达式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③各物质化学式 Cu2(OH)2CO3→CuO + H2O + CO2【课题】单元2探寻物质世界的化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4.3化石燃料的利用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4.3化石燃料的利用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对化石燃料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表面现象,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环保意识为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课程内容,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
2.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掌握化石燃料燃烧原理及环境问题。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使学生认识到过度利用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危害,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珍惜资源、节约能源的良好习惯,倡导绿色生活。
1.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发现自身不足,提高自我认知。
2.学生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
4.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适时给予正面引导和鼓励。
四、教学实践
1.课堂讲授: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简洁、明了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化石燃料的知识。
六、教学评价
1.学生对化石燃料的种类、性质、利用及其环境问题的掌握程度。
2.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能力,以及绿色生活观念的树立。
4.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参与能源保护和环保行动的积极性。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贴近生活:本节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化石燃料为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使学生能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课堂探究: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化石燃料的燃烧原理,以及燃烧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6.3物质溶解性的改变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6.3物质溶解性的改变教学设计
5.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让他们在化学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和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物质溶解性的内、外部影响因素,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以及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炼出溶解性规律,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素养。
难点:如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实验操作中有所收获。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食盐溶解在水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利用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帮助他们理解吸热和放热现象。同时,注重实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4.撰写一篇小论文,主题为“物质的溶解性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500字左右。
5.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下一节课上讨论:
a.如何利用溶解性规律来提高物质的溶解速度?
b.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如何根据物质的溶解性来解决实际问题?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溶解性的规律。
2.针对学生在溶解性概念、溶解度曲线等方面的认知难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化解难题。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验素养。
4.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列举生活中的三个实例,分析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解释其原理。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专题1 化学造福人类第一部分课标对专题1的学习要求第二部分各单元案例设计单元1 造福人类的化学【学习目标】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2.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判断。

3.初步引入化学用语,分散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化学用语。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创设情景→看课本→讨论认识→初识化学用语【请你尝试】1.化学研究的对象是()A.物质B.运动C.食品D.实验2.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过年时的传统习俗,但燃放会对环境造成这样的危害()①有毒有害气体污染;②噪声污染;③粉尘污染;④伤害人;⑤烟花爆竹的生产厂家有安全隐患A.①③⑤B.①②④⑤C.③④⑤D.①②③3.绿色化学是()A.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生产出有利环保的产品B.颜色为绿色的无害化工产品C.绝对不含任何化学元素的产品D.不能再生的化学产品4.下列各项研究中属于化学科学研究的内容的是()A.设计更优越的办公系统,开发人工智能B.开发研究新能源,研制新型化学合成材料C.培育杂交水稻,提高农作物产量D.研制赛车的动力系统,提高赛车速度5.社会的发展需要充足的能源,化学在利用、、等化石燃料的同时,正在积极寻求解决的有效途径,如开发、、等新能源,研制和开发。

6.以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和奇妙的变化,却无法解释,不知其中的奥秘。

化学能帮助我们揭开这些现象和变化的奥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衣、食、住、行、工农业生产等方面提出一些熟悉而又不知原因的问题,并填写在下列横线上:①酒精可以燃烧,但存放在玻璃瓶里的酒精却没有“着火”;②菜刀放在潮湿的地方比放在干燥处更容易生锈;③;④;⑤。

单元 2 迷人的化学【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

仁爱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案(全册)

仁爱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案(全册)

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化学教案教材版本:仁爱版执教:执教班级:九(2、3、4)专题1 走进化学殿堂单元1 化学使生活更美好【学习目标】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

3、会判断某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4、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5、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存在、能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物质。

6、了解化学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1、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

2、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学习时数】3课时第1课时【学习过程】:一、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提出问题】:列举生活中你所知道的化学物质。

【交流讨论】:(略)【师生点评】:(略)二、化学促进社会发展。

【提出问题】:化学是怎样促进社会发展的?【交流讨论】:(略)【师生点评】:(略)【提出问题】:化学促进祖国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发展,你打算怎样学好化学?【交流讨论】:(略)【师生点评】:(略)三、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基础学科【提出问题】: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什么内容的基础学科【交流讨论】:(略)【师生点评】:(略)【板书设计】一、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二、化学促进社会发展。

三、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基础学科【练习】: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2、预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第2课时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提出问题】:课本P2“生活启示”有何特点?【交流讨论】:(略)【师生小结】:(略)【提出问题】: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学生讨论】:(略)【师生点评】: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特征: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3、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发生的现象。

【观察思考】:观察实验1、2【交流讨论】:请找出上面两个实验的异、同点?【学生交流讨论】:(略)【师生评价】:P3填表【提出问题】: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发生的现象有哪些?【交流讨论】:(略)【师生评价】:(P3 最后一段)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关系。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第一章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第一章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第一章教案标题:《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化学的基本概念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教学难点:1.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2.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教学准备:1. 教材:《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一章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实验器材:试剂、试管、烧杯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化学实验视频,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了解化学吗?化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如化学元素、化学分子、化学反应等。

2. 介绍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如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并帮助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针对练习题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解答和讲解。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如:为什么化学方程式需要平衡?如何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挖掘更多关于化学的知识。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方法。

实验操作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但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节课需要加强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

仁爱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5.2 质量守恒定律 教案 (表格式)

仁爱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5.2  质量守恒定律  教案 (表格式)

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
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研究下为什么化学变化中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各物质的
质量总和。

以硫燃烧的微观示意图为例,解释。

提问思考:观察一下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物、质总
类,分子、原子种类数目有没有什么变化?
(二)化学方程式
以碳燃烧为例,分析化学方程式所能表达出的信息,
总结化学方程式所能表达的含义,并联系化学式,总
结其所能表达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六、巩固练习
见课堂作业巩固练习部分
七、展示反馈
八、课堂小结和质疑
利用试验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让学生观察,总结试验结论,并能形成良好的总结能力,通过试验,并结合课堂练习,熟悉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并能熟练运用。

九、课堂检测和展示反馈
见课堂作业课堂检测部分
十、课外作业
见家庭作业。

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优点:表达出各反应物和各生成物的组成:表示出反应进行所需要的条件;表示出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4.1燃烧与灭火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4.1燃烧与灭火优秀教学案例
2.关注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燃烧与灭火知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结合学生的课堂参与、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方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进行燃烧与灭火的实地考察,如消防队、化工厂等,增强他们的实践经验。
2.开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班会,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鼓励优秀表现,帮助改进不足。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如绘制燃烧与灭火的知识结构图、撰写课后心得等。
2.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燃烧与灭火的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
3.鼓励学生在下一节课前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通过火灾现场的短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燃烧与灭火的意义,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燃烧与灭火的重要性。
3.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燃烧实验,观察燃烧的现象,引导学生探讨燃烧的条件。
4.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燃烧的条件,分享灭火的方法。
5.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火灾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燃烧与灭火的知识解决问题。
6.知识拓展:介绍燃烧与灭火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4.培养学生关注安全、珍爱生命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运用,灭火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策略
1.采用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6

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6
5.复习作业:复习本章节所学内容,整理知识框架,为单元测试做好准备。
作业布置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注重作业质量,保持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2.观察作业和实践作业需注重实证,力求准确、详细;
3.思考题要求有自己的见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请同学们按时提交作业,教师将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1.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溶解度曲线的解读,使学生形成系统的溶解性认识;
3.强化实验操作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4.针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心理,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化学素养。
4.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参与溶解度的测定,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5.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到实验操作规范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社会责任感;
5.学会通过实验操作,测定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并能进行数据处理。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物质的溶解性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指导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图像识别和解读能力;

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2

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2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于水的概念、性质和用途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自然界的水循环、水资源的分布和保护等方面充满好奇心。然而,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学生对水资源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对于水的净化、硬水软化等实际问题缺乏深入了解。此外,学生在合作交流、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水的循环过程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
2.水的净化方法和硬水软化原理。
3.水资源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入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水的循环过程。例如,通过展示雨、雪、河流、湖泊等自然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水的循环,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自然界的水,为后续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爱自然,珍惜水资源,为构建和谐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1.教学内容:讲解水的组成、性质,介绍水分子结构及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水的循环过程。
3.教学重点:强调水资源的有限性、分布不均以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4.教学难点:水的净化方法和硬水软化原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2.教学方式:采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让学生独立完成。
3.教师反馈:及时批改学生练习,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5

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5
(通过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提高解题能力。)
3.请同学们分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某一化学变化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报告要求包括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观察现象及结论。
(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实验素养。)
4.写一篇关于化学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小短文,要求不少于300字,内容要具体、生动。
7.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出示一个苹果,询问学生:“这个苹果现在是什么状态?如果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现象。
2.学生回答:新鲜苹果是固态,放置一段时间后会腐烂、变色,逐渐变为液态。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化学变化的概念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对其内涵和条件可能仍存在模糊之处。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1.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化学变化的存在,激发学习兴趣。例如,通过讨论食物腐败、电池放电等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形象生动地展示化学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化学变化特征和条件。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享、交流,共同探究化学变化的知识。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化学变化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6

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6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性质、变化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溶解过程的学习有着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但受限于认知水平,学生在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溶解过程的机理等方面可能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联系实际的能力,加深对溶解度影响因素的理解。
2.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并分析曲线变化趋势。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实验数据分析能力,加深对溶解度曲线的认识。
3.解释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需要加入更多的融雪剂?请从化学角度分析原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知识应用范围。
6.结合本章所学内容,自选一个主题,制作一份关于溶解现象的手抄报。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注重作业质量和书写规范。通过本次作业的完成,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溶解过程的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鼓励同学们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提高自身化学素养。
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6.1物质的溶解过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溶解过程的热力学特点和动力学特点;
2.掌握溶解度的定义及影响因素,并能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3.学会使用实验方法探究溶解过程,掌握溶解实验的操作技能;
4.掌握溶液的组成表示方法,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接着,我会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溶解现象,如洗发水在水中溶解、糖在咖啡中溶解等。这样,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4.2碳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4.2碳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碳及其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含碳物质,如煤炭、铅笔芯、饮料等,引发学生对碳及其化合物的好奇心,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2.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提问、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掌握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2.完成课后习题第四题,分析题目中所给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操作,并解释实验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
3.针对本节课学习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它们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并撰写实验报告。
4.撰写一篇关于碳及其化合物在环保方面的小短文,内容需包括碳循环、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方面的措施,不少于300字。
6.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7.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碳及其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8.课后作业与评价:布置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使他们具备面对未来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对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等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碳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由于碳及其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对这一章节的内容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内容涵盖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应用、实验操作等,让学生独立完成。

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4

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4
4.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燃烧与灭火现象的欲望;
2.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正确处理燃烧与灭火问题,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品质,通过学习燃烧与灭火知识,提高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生命的尊重;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燃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倡导绿色生活,减少燃烧污染;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燃烧与灭火领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我国科技进步贡献力量的信心。
二、学情分析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燃烧的概念及条件:介绍燃烧的定义,引导学生掌握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2.燃烧类型:结合课本内容,讲解蒸发燃烧、分解燃烧和氧化燃烧等不同类型的燃烧反应,并通过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3.灭火原理:阐述消除可燃物、隔绝助燃物和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灭火方法的应用。
4.邀请消防员进校园,进行消防知识讲座和灭火器操作演示,增强学生对灭火知识的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设想具体教学环节:
a.燃烧原理学习:通过实验和动画,让学生理解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并探讨如何控制这些条件以实现燃烧的控制。
b.灭火原理探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消除燃烧条件的原理,并学会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4.灭火器种类及使用:介绍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等常见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初中化学仁爱版上册教案

初中化学仁爱版上册教案

初中化学仁爱版上册教案教材:《化学仁爱版》初中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符号与原子序数之间的关系。

2.掌握常见元素及其简单化合物的名称和符号。

3.能够区分单质和化合物,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化学元素与化合物的概念及符号命名。

难点:化学元素的符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1.教材《化学仁爱版》初中上册。

2.化学元素周期表。

3.元素符号卡片。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元素,化合物又是什么,以及元素符号的含义。

二、展示与练习(15分钟)1.教师介绍常见元素及其符号,并要求学生记住这些元素及其符号。

2.教师发放元素符号卡片,让学生对照元素周期表,正确匹配元素的符号。

三、讲解与讨论(15分钟)1.教师讲解化学元素的概念,以及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的关系。

2.学生讨论与提问,澄清疑惑。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1.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写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符号,查漏补缺。

2.学生相互检查,订正错误。

五、总结与作业(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布置作业:完成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符号填写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掌握元素的符号与原子序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展示、练习和讨论,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较高,但需要引导他们养成记忆和复习的好习惯。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化合物的命名和表示方法,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仁爱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5.3 化学方程式 教案

仁爱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5.3  化学方程式  教案

化学方程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3.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三、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四、教学过程:引入(复习提问):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情景导入思考煤炭燃烧后剩下的煤渣明显变轻了,你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吗? 它有哪些意义?你是根据什么原则写出这个方程式的呢?师:如何使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相等?这就是我们今天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板书)师:书写正确化学方程式是有原则的,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板书)1、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原子种类、个数不变)师:体现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时,是不是随意更改化学式呢? 如 :H 2+O 2 ==== H 2O 2生:不是师:必须尊重客观事实2、尊重客观事实,不能随意更改化学式。

师:我们根据这两个原则来书写化学方程式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板书)1、写:根据客观事实短线左边写反应物,右边写生成物,左右两边之间用一条短线连接起来。

(以磷在氧气中燃烧为例来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例: P + O 2—— P 2O 52、配:配平化学方程式即调整化学式前边的化学计量数系数,使短线左右两边原子的个数相等,符合质量守恒定律,配平后将短号改成“===”。

切记:决不能改变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所配化学式前边的化学计量数比应是最简整数比。

注: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见“三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3、注: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并标明生成物的状态,气体用“↑”符号,沉淀物质用“↓”符号表示。

如:4 P + 5O 2 === 2P 2O 5如:2H 2O ====H 2 ↑+ O 2↑2NaOH +CuSO 4=Cu(OH)2↓+Na 2SO 4㈢、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方法1:观察法: 点燃点燃 通电全靠观察确定化学计量数,以配平 化学方程式,它适用于简单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 走进化学殿堂【课标对本专题的学习要求】【课题】单元1 造福人类的化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引入化学用语,分散难点。

过程和方法---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重要途径。

【教学重点】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化学用语。

【课型】新课。

【教法】讲解、实验。

【教具】试管,试管架,米饭,生锈的铁钉,稀硫酸。

【教学过程】【作业设计】1.化学研究的对象是 A.物质 B.运动 C.食品 D.实验()2.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过年时的传统习俗,但燃放会对环境造成这样的危害()①有毒有害气体污染;②噪声污染;③粉尘污染;④伤害人;⑤烟花爆竹的生产厂家有安全隐患 A.①③⑤ B.①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3.绿色化学是()A.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生产出有利环保的产品B.颜色为绿色的无害化工产品C.绝对不含任何化学元素的产品D.不能再生的化学产品4.下列各项研究中属于化学科学研究的内容的是()A.设计更优越的办公系统,开发人工智能B.开发研究新能源,研制新型化学合成材料C.培育杂交水稻,提高农作物产量D.研制赛车的动力系统,提高赛车速度5.社会的发展需要充足的能源,化学在利用、、等化石燃料的同时,正在积极寻求解决的有效途径,如开发、、等新能源,研制和开发。

【板书设计】单元1 造福人类的化学一. 化学在哪里?生活离不开化学、工业、农业和科学研究中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人类社会更美好。

二. 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化学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将进一步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 进入化学意境⑴出示碱式碳酸铜,学生近距离观察颜色、状态;⑵加热碱式碳酸铜:①观察到的现象。

②文字表达式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③各物质化学式 Cu2(OH)2CO3→CuO + H2O + CO2【课题】单元2 探寻物质世界的化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

3.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过程和方法---1.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判断。

2.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教学重点】1.对木条燃烧和加热碱式碳酸铜实验的探究。

2.掌握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难点】体验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区别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课型】新课。

【教法】设置情景、活动探究、讨论。

【教具】有关物质化学变化的图片及课堂演示实验有关仪器及药品【教学过程】第 1 课时【教学总流程】创设情境→举例讨论→演示实验→分析比较→当堂练习【作业设计】1.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是()A.化学变化速度快,物理变化速度慢B.化学变化需要加热才能进行,而物理变化不需要加热C.化学变化有发光、放热或变色的现象,物理变化没有D.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2.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C.爆竹声中一岁降,春风送暖入屠苏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3.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1)灯泡通电发光、发热()(2)铁生锈()(3)冰融化成水()(4)酒精挥发()(5)葡萄酿成酒()(6)森林着火()(7)湿衣服晾干()(8)火药爆炸()(9)海水晒盐()(10)点燃煤气()4.找出下列各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并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1)镁条点燃生成氧化镁(2)碳酸氢铵受热变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3)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板书设计】单元2 探寻物质世界的化学1一.加热碱式碳酸铜的实验现象:(1)由绿色固体变成黑色固体。

(2)试管壁上产生水珠(3)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碱式碳酸铜加热氧化铜+水+二氧化碳二.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第 2 课时【教学总流程】复习引入→举例讨论→学生实验→分析比较→当堂练习【板书设计】单元2 探寻物质世界的化学21.化学研究的对象:物质。

2.化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3.化学变化除了有新物质生成外,还常伴随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等许多现象。

4.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作业设计】1.下列四种性质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这种性质是()A.状态B.硬度C.颜色D.可燃性2.物质的用途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

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A.葡萄用于酿酒B.干冰用于制造舞台云雾C.氢气用做燃料D.镁粉用于制造照明弹3.下列叙述中,前者描述物质化学性质,后者描述化学变化的是()A.凝固、变形B.燃烧、熔化C.易生锈、腐蚀D.沸腾、爆炸4.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A.铁制炊具B.氢气做燃料C.铜做导线D.冰块用于冷冻食品5.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A.用途与制取B.变化与性质C.运动状态D.组成与结构【课题】单元3 基于实验的化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

过程和方法---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安全操作。

【教学重点】化学仪器的识记。

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胶头滴管的使用、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药品。

【教学难点】规范性、安全性教育,药品的取用及注意事项。

【课型】新课。

【教法】让学生尝试独立操作、观察、归纳为探究的主题,教师的目的是诱导。

【教具】课堂演示实验有关仪器及药品,实验室。

【教学过程】【教学总流程】参观实验室→演示实验→小结拓展【作业设计】1.药品是按()来存放的。

A.类别 B.颜色 C.状态2.要取用7 mL的盐酸,可选用()规格的量筒。

A.10 mL B.20 mL C.50 mL3.某学生俯视量取20 mL的水,把水倒掉部分以后,仰视读数是8 mL,倒掉的水是()A.大于12 mLB.等于12 mLC.小于12 mL4.下列行为没有违背实验室规则的是()A.在实验室的角落堆放废纸旧书B.把实验后的剩余药品带出实验室C.把反应后的药品倒入老师指定的废液缸D.把实验后的剩余药品放回原试剂瓶5.实验室的通风设备不好,有可能造成()A.实验效果不明显B.大量的化学气体集聚,导致人胸闷、头晕甚至中毒C.光线不明,对观察造成一定的影响D.使仪器和药品上蒙盖许多尘垢而辨认不清6.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用手拿一颗锌粒放入试管B.用嘴品尝实验室中氯化钠的咸味C.实验时多余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D.使用量筒时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7.可用做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的是()A.量筒B.试管C.滴管D.烧杯8.倾倒液体时标签应向着手心,是因为()A.防止标签脱落B.防止渗出药品腐蚀标签C.便于观察D.防止药品腐蚀手心9.为保证安全,使用化学药品时一定要做到“三不”,即“”、“”、“”。

10.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里,用或来取用;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里,取用定量液体药品需用和。

专题2 利用大气资源【课标对本专题的学习要求】【课 题】单元1 多组分的空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的组成以及干燥空气中各组分的体积百分数。

2.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过程和方法---能够解释“探究空气成分”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实验现象,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增强防治大气污染的意识。

【教学重点】空气成分的探究和干燥空气中各组分的体积百分数。

【教学难点】探究空气成分实验现象的分析。

【课 型】新课。

【教 法】实验为主,多媒体为辅。

【教 具】广口瓶、带导管橡皮塞、烧杯、弹簧夹、红磷、木炭、铁丝、火柴、酒精灯、燃烧匙、镊子、药匙、品红、蒸馏水。

【教学过程】【教学总流程】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课堂巩固。

【板书设计】单元1 多组分的空气一、空气的成分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2.空气成分(按体积计)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二、氮气用途 1.保护气 2.用于制硝酸和氮肥 3.液态氮用作冷冻剂工业上将液氮装在黑色钢瓶中三、稀有气体1.稀有气体又叫惰性气体,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稀有气体是一类气体,而不是一种气体。

2.用途:①用作保护气②在灯泡中充稀有气体制成不同用途的灯③用作冷冻剂④用作麻醉剂四、氩的发现【作业设计】1.教材2-1图为探究空气中氧的含量的装置图。

(1)实验前要检查。

(2)红磷燃烧,你观察到的现象是;化学反应的方式:。

(3)打开弹簧夹,观察到,说明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通过此实验还可得出集气瓶内剩余气体(即氮气)物理性质:a ,b 。

化学性质:a ,b 。

总之,说明氮气在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2.下列物质能用于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是()A.木炭B.硫磺C.红磷D.铁丝3.下列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都不活泼B.都可用作焊接、切割金属的保护气C.都可用于超导体的冷冻剂D.都可充入灯泡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并发出色彩各异的光【课题】单元2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和多种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初步了解氧气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氧气,了解工业上如何制取氧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自然界氧气的产生和消耗的途径。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区别。

【课型】新课。

【教法】实验为主,讨论分析【教具】铁架台、试管、三角瓶、带导管的橡皮塞、水槽、集气瓶、药匙、长颈漏斗、酒精灯、玻璃片、火柴、双氧水、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棉花。

【教学过程】第 1 课时【教学总流程】前提测评→探究实验→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尝试归纳和练习。

氧气的用途及氧气相关性质的探究的教学P+O2P2O5点燃C+O2CO2点燃Fe + O2Fe3O4点燃S+O2SO2点燃Mg + O2MgO 点燃【作业设计】1.下列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是( )①木炭;②红磷;③硫磺;④铁丝;⑤铝箔A.①②③B.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⑤2.下列实验需在瓶底放适量水和垫上一层薄砂的是( )A.木炭B.铁丝C.硫磺D.红磷3.物质都有两面性,即有益和有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