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经行泄泻(月经前后诸证)

合集下载

浅谈对月经前后诸证的中医认识

浅谈对月经前后诸证的中医认识

浅谈对月经前后诸证的中医认识摘要:月经前后诸证是指每于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周期性反复性出现乳房胀痛、头痛、肢体浮肿、身痛、泄泻、吐血、衄血、发热、情志异常等一系列症状者。

本文根据其病因病机、众医家治疗经验及对病例分析,对月经前后诸证有一定的认识。

关键词:月经前后诸证;中医认识月经前后诸证[1]是指每于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周期性出现明显不适的全身或局部症状,以经前2-7天和经期多见。

包括现代医学所言的经前紧张综合征。

西医上称为“经前期综合征”[2]。

本病可出现一种主证,也可两、三证兼见,常见于中年妇女,这些症状往往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他们的生活。

1.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有肝郁、脾虚、肾虚、气血虚弱和血瘀。

其中最常见的为肝郁。

本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体质和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虚。

妇女在经前及经期,冲任气血变化较平时急骤,气血较易壅滞,若素体肝郁、脾虚、肾虚及气血素虚,这些因素使月经前后及经期的机体平衡失调,出现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导致本病。

而在月经干净后,阴血渐复,气血通调,脏腑、冲任、子宫功能逐渐恢复平衡,诸证亦随之消失。

2.众医家对月经前后诸证的认识刘奉五先生[3] 认为月经前后诸证现代病因尚未明确,考虑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性激素紊乱有关。

刘老医生根据临床上的体会,认为本病的发生是与经前期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主要是肝郁气滞。

肝郁乳络阻滞不通,故见乳房胀痛;肝气横逆犯脾,影响脾胃的运化,或出现脾虚肝旺导致经行泄泻;或出现脾虚水湿运化失常而导致经行浮肿;肝气郁滞,日久化火,出现肝阳上亢导致经行头痛;或热入血脉,破血妄行导致便血、倒经等;刘先生认为经前冲任气血变化急骤,易导致经脉壅滞不通,易于诱发上述诸证,而经血来潮后,冲任气血通调,症状自然消失。

孙维峰教授[4]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但与肝的关系更为密切,他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是肝郁气结,瘀血阻络。

孙教授根据临床经验总结治疗上应治病求本,自拟疏肝解郁方,药物组成为:柴胡15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鸡血藤20克,薄荷6克,茯苓20克,路路通20克,香附15克,益母草15克,甘草6克。

中医妇科学:经断前后诸证

中医妇科学:经断前后诸证

中医妇科学:经断前后诸证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烘热面赤,进而汗出,精神倦怠,烦躁易怒,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失眠健忘,腰背酸痛,手足心热,或伴有月经紊乱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称“经断前后诸证”,又称“经绝前后诸证:这些证候常参差出现,发作次数和时间无规律性,病程长短不一,短者数月,长者可迁延数年以至十数年不等。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更年期综合征,双侧卵巢切除或放射治疗后双侧卵巢功能衰竭者,也可出现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与绝经前后的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

妇女49岁前后,肾气由盛渐衰,天癸由少渐至衰竭,冲任二脉气血也随之而衰少,在此生理转折时期,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如素体阴阳有所偏胜偏衰,素性抑郁,宿有痼疾,或家庭、社会等环境改变,易导致肾阴阳失调而发病。

“肾为先天之本。

又“五脏相移,穷必及肾”,故肾阴阳失调,每易波及其他脏腑,而其他脏腑病变,久则必然累及于肾,故本病之本在肾,常累及心、肝、脾等多脏、多经,致使本病证候复杂。

常见的分型有肾阴虚和肾阳虚。

一、肾阴虚素体阴虚血少,经断前后,天癸渐竭,精血衰少,复加忧思失眠,营阴暗损,或房事不节,精血耗伤,或失血大病,阴血耗伤,肾阴更虚,脏腑失养,遂致经断前后诸证发生。

二、肾阳虚素体虚弱,肾阳虚衰,经断前后,肾气更虚,复加大惊卒恐,或房事不节,损伤肾气,命门火衰,脏腑失煦,遂致经断前后诸证发生。

[辨证论治]辨证以肾阴阳之虚为主,治疗以调治肾阴阳为大法,若涉及他脏者,则兼而治之。

一、肾阴虚型主要证候:经断前后,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燥咽干,或皮肤瘙痒,月经周期紊乱,量少或多,经色鲜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经断前后,天癸渐竭,肾阴不足,精血衰少,髓海失养,故头晕耳鸣;腰为肾府,肾主骨,肾之精亏血少,故腰酸腿软;肾阴不足,阴不维阳,虚阳上越,故烘热汗出;水亏不能上制心火,心神不宁,故失眠多梦;肾阴不足,阴虚内热,津液不足,故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精亏血少,肌肤失养,血燥生风,故皮肤瘙痒:肾虚天癸渐竭,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故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少或多,色鲜红。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考点绝经前后诸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考点绝经前后诸证
治法:健脾调肝,安冲止血。
方药:安老汤。
肾阴虚证:经断后阴道出血,量少,色鲜红,质稠,腰膝酸软, 潮热盗汗,头晕耳鸣,口咽干燥;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安冲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
上证为虚证
湿热下注证:绝经后阴道出血,色红或紫红,量较多(湿所致), 平时带下色黄有臭味,外阴及阴道瘙痒,口苦咽干,疲惫无力,纳谷 不馨,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质偏红,苔黄腻,脉弦细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考点:绝经前后诸证
大纲要求:
绝经前后诸证的定义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预防与调护
绝经前后诸证的定义
妇女在绝经期前后, 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证候, 如 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 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 证”
辨证论治(注意年龄,注意都有定位于肾的腰膝酸软)肾阴虚证:绝经前后,月经紊乱,月经提前量少或量多,或崩或
漏,经色鲜红;头晕目眩,耳鸣,头部面颊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 烦热,腰膝酸疼,足跟疼痛,或皮肤干燥、瘙痒,口干便结,尿少色 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方药: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 肾阳虚证:经断前后,经行量多,经色淡黯,或崩中漏下;精神 萎靡,面色晦黯,腰背冷痛,小便清长,夜尿频数,或面浮肢肿;舌 淡,或胖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弱。
二左---二至丸合左归丸,二二---二仙汤合二至丸,
右---右归丸
经断复来
大纲要求:
经断复来的定义
病因病机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经断复来的定义
绝经期妇女月经停止1年及1年以上,又再次出现子宫出血, 称 为经断复来。

第六节月经前后诸证

第六节月经前后诸证

第六节月经前后诸证凡于行经期前后或正值经期,周期性反复出现乳房胀痛、泄泻、肢体浮肿、头痛、身痛、吐衄、口舌糜烂、疹块瘙痒、情志异常或发热等一系列症状者,称为“月经前后诸证”。

上述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二三症同见,多在月经前1 ~2周出现,月经来潮后症状即减轻或消失。

西医学的经前期综合征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与经期的生理变化、患者情志因素和体质因素有密切关系。

与肝、脾、肾三脏紧密相关。

女子以血为用,肝藏血,肾藏精,精化血,脾生血、统血,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是月经前后诸证的主要病机:①肝气郁滞:素有抑郁,情志不畅,肝气不舒,复因恚怒伤肝,肝失调达冲和之性。

经期阴血下注血海,肝血不足,肝气易郁,气机不利,而出现经行乳房胀痛。

肝郁化火,上扰清窍,灼伤血络,遂致经行吐衄、头晕头痛、烦躁失眠。

肝木犯脾,则出现经行泄泻、腹痛。

②脾肾阳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失健运。

或素体脾虚,经期经血盈于冲任,脾气益虚,脾虚湿停,水湿下注大肠而为经行泄泻,水湿泛渣肌肤则致经行浮肿。

③血虚肝旺:素体血虚,经期阴血下注血海,阴血更显不足,肝失所养,肝阳偏旺,则出现头痛、头晕。

血不养心,则烦躁失眠、情志异常。

血虚经脉失养,则出现经行身痛。

阴虚火旺,虚火上炎,灼伤血络,则致经行吐衄。

虚火上乘于心,心火上炎,致口舌糜烂。

④血瘀痰浊:经行、产后感寒饮冷,寒凝血瘀,素体肥胖或脾虚生痰,痰浊瘀血阻滞清窍,则致经行头痛、头晕。

经前气血下注冲任,血瘀、痰浊阻滞脉络,“不通则痛”,则经行身痛。

类证鉴别:①乳癖:乳癖可出现经前乳房胀痛,检查多见乳房有包块。

经行乳房胀痛每随月经周期而发,经后消失,检查多无器质性改变。

乳房超声检查或红外线扫描有助于鉴别诊断。

②外感头痛:经期偶感风寒或风热以致头痛者,常伴表证,如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咽痒、脉浮等。

无月经周期性发病特点。

③脏躁:妇人无故自悲伤,不能控制,甚或哭笑无常,呵欠频作者,称为脏躁。

中医妇科学课件-经行情志异常(月经前后诸证)

中医妇科学课件-经行情志异常(月经前后诸证)

试述经行情志异常的病因病机。临证如何辨证论治?
谢谢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调经。 方药: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逍遥散:柴胡白术当归白芍茯苓甘草薄荷煨姜
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薄荷助柴胡疏达之 力;当归、白芍养血调经;白术、茯苓、甘草和中健脾;煨姜温胃行 气。全方疏肝理气解郁。
若肝郁化火,见心烦易怒,狂躁不安,月经量多,色红,经期提前者, 加牡丹皮、栀子,或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以清肝泄热。
素性抑郁寡欢,每因小事而执拗不解。于两年前逐渐发现神情呆滞,语多 怪诞,或怒目瞠视,或自怒自责,或多言兴奋,或向隅独泣。诸般表现多 在经前数天开始发作,经后始渐趋平静,一如常时。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 诊为周期性精神病,经用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彰而自行出院。询之素日 抑郁寡欢,痰多口黏,不食不寐,惕然易惊,胸闷呕恶。月经周期尚准, 经量或多或少,色鲜无块,每次行经4〜5天。视苔白腻,舌边尖红,切脉 沉弦略滑。
(二)治疗原则
治疗需结合本病证型,因于肝郁者,治当养血疏肝;因于痰火者,治 当清热涤痰。
(三)分型论治
1.肝气郁结证
主要证候:经前、经期精神抑郁不乐,情绪不宁,烦躁易怒,甚至怒而发 狂,经后逐渐减轻或复如常人;胸闷胁胀,不思饮食;苔薄腻,脉弦细。
证候分析:情志抑郁,肝失条达,经前冲气偏盛,肝气夹冲气上逆,扰乱 心神,致情志异常,而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烦躁易怒,甚至怒而发狂, 经后冲气渐平,逆火随血去而减,故经净复如常人。肝郁气滞,故胸闷胁 胀;肝气犯脾,故不思饮食。苔薄腻,脉弦细,为肝郁之征。
【诊断】
1.病史平素有情志不舒史。 2.症状经行期间或经行前后,出现情志变化,表现为烦躁易怒,悲伤
啼哭,或情志抑郁,喃喃自语,甚或狂躁不安,经净后情志恢复正常, 伴随月经周期而反复发作。 3.检查 (1)妇科检查无异常改变。 (2)辅助检查可见血清泌乳素升高,雌激素/孕激素比值升高。

月经前后诸症---中医妇科学

月经前后诸症---中医妇科学
➢ 孕酮不足:PMS常发生在有排卵的周期,黄体期孕 酮不足可导致PMS。
➢ 孕酮不足以致雌激素相对过多,而产生电解质平衡 失调,细胞外液增加,出现头痛、水肿、烦燥、乳 胀等。
➢ 肝病患者雌激素代谢受影响,易致经前期综合征。
2、神经调节失常
➢ β一内啡肽(β一EP)的影响: ➢ 正常月经周期β一EP从排卵前开始升高,持续至下
1、阴 道 细 胞 学 检 查 2、宫 颈 粘 液 检 查 3、内 分 泌 检 查 4、基 础 体 温 测 定 5、其 它 检 查 :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浆蛋白,
血浆葡萄糖,胰岛素的测定主要是排除全身性疾 病或低血糖。
五、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心、肾疾病引起的水肿、营养缺乏性水肿 相鉴别;
有乳房结节者应与乳腺病相鉴别; 精神症状严重者应与精神障碍性疾病、神经官能症
治法:清胃泄热。 方药:凉膈散《和剂局方》。 大黄 朴硝 甘草 栀子 薄荷叶 黄芩 连翘 竹叶
病案分析
张某,女26岁,未婚。2008年10月20日初诊。 主诉:经来乳房胀痛、烦躁3年。 现病史:患者近3年来每值经来双乳胀痛,心烦易怒, 思想纷纭,失眠多梦。曾服药治疗,但效果不佳。近 来症状加重,发展至经期情绪失控,常与人吵,但经 后又如常人。未次月经9月25日,现双乳胀痛,下腹隐 痛,眠差,二便尚调,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平素月经正常,无特殊病史。
2、经行头痛
特点:头痛伴随月经周期而作,部位不固定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是气血为病
阴虚阳亢 血虚 瘀血阻滞
辨证论治
辨虚实:根据疼痛时间、性质、部位 治疗大法:调理气血
(1)阴虚阳亢
主证:经行头痛,或巅顶痛,头晕目眩,烦躁易 怒,口苦咽干,手足心热,经行不畅,色红质稠。 舌红苔少,脉细数。

中医妇科学:月经前后诸证

中医妇科学:月经前后诸证

中医妇科学:月经前后诸证月经期前后诸证经前或经期周期性出现一些全身症状,如头晕、头痛、发热、身痛等,经期过不治疗症状可消失。

病名证型主证治则方经行发热肝肾阴虚经后或经期、量少、色鲜红、质稠;午后发热、五心烦热、两颧红赤、口燥咽干、舌红苔少、脉细数。

滋阴肝肾育阴清热蒿芩地丹四物汤血气虚弱经后或经期发热、量多、色淡、质稀、热势不扬,动则自汗出。

神疲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苔白润,脉虚缓。

补益气血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血瘀经前或经期、乍寒乍热、量多、色紫黯、质稠夹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则痛减、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脉沈弦数。

化瘀清热血府逐瘀汤加丹皮经行头痛血虚经后或经期头痛、量少色淡、质稀、面色晃白、神疲肢倦、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小腹空坠、面唇舌爪甲淡白、舌淡苔薄、脉细弱。

益气养血八珍汤加曼荆子、首乌肝火经行头痛或颠顶掣痛、量多、色鲜红、质稠、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血瘀经前、经期头痛、色紫黯、质稠夹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则痛减、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脉细涩或弦涩。

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经行眩晕气血虚弱经后或经期头晕目眩、量少、色淡、质稀、小腹绵绵作痛、神疲肢倦、心悸怔忡、舌淡苔薄、脉细弱。

益气养血调经止晕补中益气汤加熟地、首乌、阴虚阳亢经前或经期头晕目眩、量少、色鲜红、质稠、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潜阳熄风止晕杞菊地黄丸加钩藤、石决明痰湿上扰经前或经期头痛眩晕、量少、色淡、胸闷呕恶、头晕心悸、口腻纳呆、带下量多质稠如痰状、大便不爽、舌胖苔厚腻、脉弦滑。

燥湿化痰熄风止晕半夏白朮天麻汤经行身痛血虚经后或经期身体酸痛或麻木、量少、色淡、质稀、神疲肢倦、心悸气短、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养血益气柔筋止痛当归补血汤血瘀经迟、经期腰膝肢体关节疼痛、色紫黯、质活血通络散寒趁痛散稠夹块、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苔薄白、脉沈紧。

止痛经行泄泻脾虚经前或经期泄泻、量多、色淡、质稀、脘腹胀满、神疲肢倦、面浮肢肿、带下量多、舌淡苔薄、脉濡缓。

中医学专业知识:经行泄泻的病因病症

中医学专业知识:经行泄泻的病因病症

中医学专业知识:经行泄泻的病因病症一、经行泄泻的概念经行泄泻系因脾肾阳气亏虚所致。

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大便泄泻,日行数次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二、经行泄泻的病因(一)脾虚,脾统血,属湿土,司运化,若素体脾气虚弱,经期脾血注入血海,脾气既亏则化湿无权,水湿渗于肠胃而为泄泻。

(二)肾虚,肾主开阖,司二便,而经本于肾,若素体先天不足,或因房劳多产,克伐肾气,经行则肾气更虚,开阖失司,阳虚无以制水,则经行泄泻。

三、经行泄泻的症状经行泄泻偏于脾虚者,大便稀薄,脘腹满闷,纳呆神疲。

若因脾虚肝郁所致者,证见经行腹痛必泻,泻后痛止,胸胁痞闷,嗳气不舒。

若偏于肾虚者,每于鸡鸣前腹痛泄泻或大便清冷如水,伴腰酸肢冷。

四、经行泄泻的治疗(一)肝郁脾虚证主症:经行期间大便溏泻。

神疲肢重,面色不华,纳差口淡,或伴腹胀隐痛,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脉濡。

治法:补脾益气,除湿止泻。

常用方药:人参、茯苓、山药、白术、甘草各lkg,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各500g,白扁豆750g。

上为散。

每次6g,枣汤调下,每日2-3次。

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二)肾阳亏虚证主症:经行期间大便泄泻,或完谷不化,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除湿止泻。

常用方药:人参15g,炒白术30g,茯苓l0g,炒薏苡仁l0g,巴戟天15g,炒补骨脂12g,肉豆蔻6g,五味子6g,吴茱萸12g。

加红枣5枚,生姜12g。

水煎服,每日l剂。

五、经行泄泻的预防(一)饮食宜清淡,忌劳倦过度。

(二)经期慎食生冷瓜果之类,以防湿滞更伤脾阳。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月经前后诸证1

月经前后诸证1

故多见为“鼻衄”,俗称“倒经”;其次可发生在眼睑、外耳道、皮肤、胃肠道、
模块七 月经病
病案分析1: 月经前后诸证---经行泄泻 主要病机---脾虚 方药---参苓白术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模块七 月经病---项目六 月经前后诸证
凡于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期性的乳房胀痛、吐血衄血、头痛、泄泻、发 热、感冒、口唇糜烂、肢体浮肿、身痛、情志异常等症状,影响生活和工作者,称 为月经前后诸证。
模块七 月经病---项目六 月经前后诸证 经行乳房胀痛
四、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2.肝肾亏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或经后乳房胀痛,按之柔软无块,月经量少;腰膝酸软,两目干涩,咽干口燥,五心 烦热;舌质红,苔薄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理气通络。 方药:一贯煎(《柳州医话》)加麦芽、鸡内金。
沙参 麦冬 当归 生地黄 川楝子 枸杞子,加麦芽 鸡内金 方中当归养血和血;沙参、麦冬、生地黄、枸杞子滋养肝肾;川楝子疏肝理气;加麦芽、鸡内 金和胃化滞通乳络。全方重在滋养肝肾,使肝气条达,乳络通畅,则乳胀痛自消。
络失养,则经行乳房胀痛。
模块七 月经病---项目六 月经前后诸证 经行乳房胀痛
三、诊断要点 1.病史 有情志不节的病史。 2.临床表现 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乳房胀痛,经浄后胀痛逐渐消失,连续2个月经 周期以上。 3.检查 (1)体格检查 触诊乳房胀满或有触痛。 (2)妇科检査 无明显异常。 (3)辅助检查 乳腺B超、红外线乳透或钼靶检查可排除乳房实质性病变。
者,称为经行乳房胀痛。
西医学的乳腺结构不良之乳痛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情志内伤,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乳络欠通;或因肝
肾阴血亏虚,乳络失养所致。

月经前后诸证

月经前后诸证

月经前后诸证
月经前后诸证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可能涉及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为您整理如下:
定义——凡于行经期前后或正值经期,周期性反复出现乳房胀痛、泄泻、肢体浮肿、头痛、身痛、吐血衄血、口舌糜烂、疹块瘙痒、情志异常或发热等一系列症状者,称之为“月经前后诸证”
(1)经行乳房胀痛——每于行经前或正值经期、经后,出现乳房作胀,或乳头胀痒痛,甚至不能触衣者,称为“经行乳房胀痛”。

辩证论治:
肝气郁结——舒肝理气,和胃通络——逍遥散
肝肾亏虚——滋肾养肝,和胃通络——一贯煎加麦芽、鸡内金
(2)经行头痛——每逢经期或行经前后医学教|育网整理,出现以头痛为主证者
辩证论治:
肝火证——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
血瘀证——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
血虚证——养血益气——八珍汤
(3)经行吐衄——每逢经行前后或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者,并伴随月经周期作止,称为经行吐衄,或倒经、逆经。

辩证论治:
肝经郁火证——清肝调经——清肝引经汤
肺肾阴虚证——滋阴养肺——顺经汤加牛膝
分享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考点:经行泄泻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考点:经行泄泻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考点:经行泄泻大纲要求:经行泄泻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经行泄泻的定义每值行经前后或经期,大便溏薄,甚或水泻,日解数次,经净自止者,称为“经行泄泻”。

本病以泄泻伴随月经周期而出现为主要特点。

临床也有平素有慢性腹泻,遇经行而发作尤甚者,亦属本病范畴。

若经期偶因饮食不节,或伤于风寒而致泄泻者,则不属本病范围。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脾肾虚弱。

脾主运化,肾主温煦,为胃之关,主司便。

若脏功能失于协调,脾气虚弱或肾阳不足,则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化,水湿内停。

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脾肾益虚而致经行泄泻。

辨证论治脾虚证:月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大便溏泄,经行量多,色淡质薄;脘腹胀满,神疲肢软,或面浮肢肿;舌淡红,苔白,脉濡缓(脾虚三大见证:食少,腹胀,便溏)治法:健脾渗湿,理气调经。

方药:参苓白术散(中內,儿科同)肾虚证:经行或经后,大便泄泻,或五更泄泻,经色淡,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阳补肾,健脾止泻。

方药:健固汤合四神丸。

(内科泄泻之肾阳虚证用四神丸,儿科泄泻之肾阳虚用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刘氏妇科证治歌诀:经行泄泻是重点,脾虚参苓白术散。

肾虚腰膝会酸软,健固再加四神丸。

用方趣记:见死神(吓的拉肚子了)见死----健固汤合四神丸,神----参苓白术散经行浮肿大纲要求:经行浮肿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经行浮肿的定义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头面肢浮肿者,称为经行浮肿。

病因病机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失职,水湿为患,泛溢肌肤则为肿肾主水,水液有赖肾阳的蒸腾气化,才能正常运行敷布排泄。

肾虚则气化失职,不能化气行水,水液溢于肌肤而为肿。

(为何平时不肿,经期出现浮肿?因为此时更虚)肝郁气滞,肝主气机的疏泄(也包括津液的疏泄)辨证论治脾肾阳虚证:经行面浮肢肿,按之没指,晨起头面肿甚,月经推迟,经行量多,色淡,质薄;腹胀纳减,大便溏薄(脾虚),腰膝酸软(肾虚)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濡细。

经行泄泻

经行泄泻

经行泄泻妇女每值月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大便塘薄,甚或清稀如水,日解数次,经行即泻,经净即止,中医称为“经行泄泻”。

本病呈周期性发作只发生在月经前或经行期间。

经行泄泻属于西医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范畴,最初认为是由于雌孕激素比例失调导致水钠储留,因而引起肠粘膜的水肿、充血所致。

综合历代医家观点,本病的产生主要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

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脾气虚,本病最早见于《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经正行忽病泄泻,乃脾虚…。

”脾为先天之本,主统血,为气血化生之源,脾气本虚,经前或经期,气血下注冲任,脾气益虚,运化失司,水湿下走大肠,而为泄泻。

正如《新锲汪石医案》中说:“此脾虚也,脾主血,属湿,经水将动,脾血先已流注血海,然后下流为经,脾血亏不能运行其湿”;《女科经纶》中说:“经水将行,气血先已流注血海,此脾气既亏,则不能运行其湿”。

(二)肾气虚,(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卷一》:“经来之时,五更泄泻,如乳儿尿,此乃肾虚。

”肾藏精,主水液,经前、经时气血下注,肾阳益虚,命火不温脾土,运化失职,水湿并走大肠,故经行泄泻。

肾气虚主要以肾阳虚为主。

(三)脾肾阳虚。

肾与脾,一为先天之本,一为后天之本,相互促进滋养。

即肾的精气充盛有赖于脾来滋补,脾的健运、统摄要靠肾的温煦。

若素体脾气不足,则在经行之际因经注血海脾气更虚,故健运失司,清不能升,清浊并走下窍则为泄泻。

(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极盛之时,则令人洞泄不止也。

”明代医家汪石山云:“经行而泻……此脾虚也。

脾统血属湿,经水将行,脾气血先流注血海,此脾气既亏,则不能运行其湿。

”然而脾主运化,而肾为胃之关,主司二便,经行时脾肾更虚,便成泄泻。

脾肾阳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温煦,为胃之关,司二便。

两脏功能失于协调,则水谷精微不化,水湿停留,每逢经期,由于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湿渗大肠则为便泻。

月经前后诸证(中医妇科学)

月经前后诸证(中医妇科学)

1.肝气郁结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行乳房胀满疼痛,或乳头痒痛,痛 甚则不可触衣;经行不畅,血色暗红,小腹胀痛,胸闷 胁胀,精神抑郁,时叹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肝郁气滞,气血不畅,经前冲气偏盛,循肝 脉上逆,肝经气血郁滞,乳络不畅,故乳房胀痛或乳头 痒痛;肝郁气滞,气血不畅,冲任阻滞,故经行不畅、 血色暗红、小腹胀痛;肝经脉气不畅,则胸闷胁胀;肝 失条达,则精神抑郁、时叹息;苔薄白、脉弦为肝郁之 象。
1.血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时肢体麻木疼痛,肢软无力,月经 量少,色淡质稀;面色无华,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以调理气血,通经活络为主。
1.血虚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头晕,头部绵绵作痛,月经 量少,色淡质稀;心悸少寐,神疲乏力,舌淡苔薄, 脉虚细。
证候分析:素体血虚,经行则愈虚,血不上荣,故 头晕、头部绵绵作痛;血虚冲任不足,则月经量少、 色淡质稀;血不养心,则心悸少寐、神疲乏力;舌 淡苔薄、脉虚细为血虚之候。
证候分析:瘀血内停,络脉不通,阻塞清窍,则每 逢经行瘀随血动,欲行不得,故头痛剧烈、痛如锥 刺;瘀阻于胞,血行不畅,则经色紫暗有块、小腹 疼痛拒按;舌暗或尖边有瘀点、脉细涩或弦涩均为 血瘀之征象。
治法:化瘀通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麝香生姜红枣 方中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直入血分,以行血中
4.血瘀湿阻
宿有瘀滞,复伤情志,经前、经初冲气偏盛,循肝经上扰清窍, 气血不畅,瘀阻经络,发为头痛;气滞血瘀,疏泄不利,复因冲 任气血壅盛,湿阻泛溢而为浮肿。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经期或经行前后反复出现乳房胀痛、头痛、身痛、发 热、吐血衄血、口舌糜烂、泄泻、浮肿及情志异常等明显不适症 状,经后消失。

月经前后诸症

月经前后诸症

加减
加薄荷、苏梗以理气宽胸
若乳房胀硬有块,加夏枯草、王不留行、橘叶、橘核、 山慈菇以通络散结。
情绪忧郁、闷闷不乐加香附、合欢皮、婆罗子、郁金。
少腹胀痛加川楝子、元胡、乌药。
若有肝郁化热,治以疏肝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景岳全 书》
丹皮 栀子 当归 白芍 柴胡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煨姜 薄荷

2 肝肾亏虚
外在因素——外邪、情志、生活所伤 体质因素及阴阳气血的偏虚偏旺是决定证候类型 的主要条件
西医病因尚无定论,可能与
精神社会因素、卵巢激素失调、神经递质 异常有关。
三、病因病机
本病常见的病因病机:肝郁、脾虚、肾虚、气血 虚弱和血瘀。 其中肝郁最为常见。 肝郁则乳络不畅—经行乳房胀痛 肝郁化火,上扰清窍—经行头痛 肝火夹冲气上逆扰乱心神—经行神志异常 肝火随冲气上逆迫血上溢,血热气逆—经行吐衄 肝郁及脾,脾失健运。湿渗大肠—经行泄泻 水溢肌肤—经行浮肿
为经行发热宜称经病发热
特点 发热伴随月经周期而作,高低不一。 若经行偶有一次发热者,不属此病。
病因病机
其主要病机:为经期气血变化急骤,阴阳 不和,营卫失调所致。
肝郁化火
郁而化火
肝肾阴虚
虚热内生
发热
血气虚弱
营卫失调
瘀热壅阻
瘀热内郁
鉴别诊断
1、热入血室证:伴有神志症状,即 昼则明了,暮则谵语。 2、经期感冒:以外感表证为主。
红。肝经郁火表现。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 数。
治法:清肝调经
方药:清肝引经汤《中医妇科学》四版教材
丹皮 栀子 生地 当归 白芍 黄芩 牛膝 川楝 子 茜草 白茅根 甘草 兼小腹痛者加桃仁、红花。
2、肺肾阴虚
主证: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少,色暗红。

月经病-经行

月经病-经行

治疗法则 益气养血,活络止痛。 方药举例 八珍汤酌加蔓荆子、鸡血藤。 当 归 川 芎 白 芍 熟 地 人 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方中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鸡血藤养血 和血;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 蔓荆子清利头目而止痛。全方气血双补,使 气充血足,清窍得养,经行头痛自愈。
二、阴虚阳亢型 主要证候 经期或经后头痛,或巅顶痛,头 晕目眩,量少,色鲜红,口干燥,烦躁易怒, 腰酸腿软,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 素体阴虚,精血耗伤,经行阴血 下注冲任,肾阴更虚,肝阳益亢,风阳上扰 清窍,且肝脉过巅,故经期或经后头痛,或 巅顶痛,头晕目眩;阴虚精损及肾,冲任不 足,故月经量少,腰酸腿软;阳亢肝郁,气 机不畅,故烦躁易怒;阴虚内热,故口干咽 燥,手足心热,经色鲜红。舌红,苔少,脉 弦细而数,也为阴虚阳亢之征。
四、诊断要点
1 症状与月经有关,发生于黄体期而消失 卵泡期。 2 症状周期性发作。 3 症状的严重程度已影响生活。 4 内分泌检查(E2、P、PRL) 诊断目前无统一标准
五、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 心理或精神疗法 内分泌治疗 对症处理
重点讲解: 经行头痛 经行泻泄 经行乳房胀痛 经行情志异常 经断前后诸症
经行乳房胀痛
【概说】 每值经前或经期作胀,或胀痛,或乳头胀痒 疼痛,甚至不能触衣者,称“经行乳房胀 痛”。 本病以经前 2 周之内出现乳房胀痛为特点, 可伴小腹胀痛或情志不舒,甚者双乳胀满似 结块,经后块散胀消。
【病因病机】 一、肝郁气滞 素性抑郁 疏泄失司,肝郁气滞 愤怒伤肝 经前或经期经血下注冲任肝气不疏 乳络不畅 乳房胀痛,或乳头痒痛。 (冲任隶于阳明而附于肝,乳头属肝,乳房属 胃)
治疗法则 燥湿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举例 半夏白术天麻汤酌加葛根、丹参。 半夏 白术 天麻 茯苓 橘红 甘草 生姜 大枣 蔓荆子 方用二陈汤化湿除痰;白术健脾;天麻熄风 化痰;蔓荆子载药上行而止头痛;姜、枣调 和营卫。全方具化湿除痰,降浊止痛之功, 使湿去痰消,气机通畅,则头痛而愈。

妇产科主治医师知识点:经行泄泻知识

妇产科主治医师知识点:经行泄泻知识

妇产科主治医师知识点:经行泄泻知识经行泄泻,中医病名。

是指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大便泄泻,日行数次为主要表现的月经期疾病,称为“经行泄泻”,亦称“经来泄泻”。

多发于行经期妇女。

本病属西医学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范畴。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病因病机】主要发病机理是脾肾阳气不足,运化失司,值经期血气下注冲任,脾肾愈虚而发生泄泻。

常见分型有脾气虚和肾阳虚。

一、脾气虚素体脾虚,或忧思劳倦,饮食不节。

脾气受损,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脾气更虚,运化失司,故水湿内停,下走大肠,遂致泄泻。

二、肾陌虚素禀肾虚,或房劳多产,命门火衰,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命火愈衰,不能上温于脾,脾失健运,遂致泄泻。

【辨证论治】本病以每逢月经来潮即发生泄泻为辨证要点。

本病属虚证者多,泻而兼脘腹胀满者属脾虚,兼腰酸肢冷者属肾虚,亦有肝强侮脾,出现虚实夹杂证候者。

治疗以温肾健脾为大法。

一、脾气虚型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脘腹胀满,神疲肢倦,经行量多,色淡质稀,平时带下量多,色白质粘,无臭气,或面浮肢肿,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脾气本虚,经前或经期气血注于冲任,脾气更虚,运化失职,水湿下走大肠,故使泄泻,脘腹胀满;脾主四肢,脾气虚弱,故神疲肢倦;水湿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脾气虚失于统摄,冲任不固。

故经行量多,色淡质稀;脾虚生湿,湿注下焦,损伤带脉,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色白质粘。

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也为脾气虚之征。

治疗法则:补脾益气,除湿止泻。

方药举例:参苓白术散。

若肝旺乘脾者,症见经行之际腹痛即泻,泻后痛止,或胸胁胀痛,烦躁易怒,治宜柔肝扶脾,理气止泻,方用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方中白术健脾除湿,陈皮理气和中,白芍柔肝缓急止痛,防风舒脾升清止泻。

全方共奏柔肝实脾止泻之效。

二、肾阳虚型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晨起尤甚,腰酸腿软,畏寒肢冷,头晕耳鸣,月经量少,色淡,平时带下量多,质稀,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经行泄泻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经行泄泻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经行泄泻经行泄泻是易学的基础,也是中医学的基础。

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一、定义:每逢月经来潮时大便溏薄或泄泻次数增多,经后大便恢复正常者称经行泄泻。

本病一般在月经来潮前2~3日即开始泄泻,至经净后,大便即恢复正常,也有至经净后数日方止。

以育龄期妇女多见,中药治疗预后良好,属中医的经行前后诸证,相当于西医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二、病因病机1.脾气虚弱脾司运化,脾气主升,脾能统血。

当经行之时,则血注于冲脉,以为月经。

如因脾气素虚者,经行时而脾气更弱,以致运化无权,清气下陷,导致水湿停滞于肠,而为经行泄泻。

2.肝旺脾弱肝主藏血,其性喜疏泄条达,如因肝气郁结,肝郁横逆,克制脾气,则运化乏力,而脾气益虚冰温下流,亦可引起经行泄泻。

3.脾肾两虚脾之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运以助消化,肾阳不足,则导致脾阳不振,湿浊内聚,经行脾肾更亏,湿困脾阳而致经期大便泄泻。

三、辨证论治1.脾虚证主要证候:月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大便溏泄,经行量多,色淡质薄;脘腹胀满,神疲肢软,或面浮肢肿;舌淡红,苔白,脉濡缓。

治法:健脾渗湿,利气调经。

方药:参苓白术散。

2.肾虚证主要证候:经行或经后,大便泄泻,或五更泄泻,经色淡,质清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阳补肾,健脾止泻。

方药:健固汤合四神丸。

【考题】A.补中益气汤B.香砂六君子汤C.人参养营汤D.参苓白术散E.健固汤合四神丸1.治疗经行泄泻肾虚证,应更好的选择( )2.治疗经行泄泻脾虚证,应更好的选择( ) 【答案】1.E 2.D。

行经泄泻是什么

行经泄泻是什么

行经泄泻是什么*导读:行经泄泻,即溪一中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在月经来潮前和月经来潮时发生大便水样和腹泻次数增加,月经过后大便恢复正常。

行经泄泻一般开始于月经前两到三日,一般患者月经过后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在月经过后几天才停止泄泻。

……行经泄泻,即溪一中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在月经来潮前和月经来潮时发生大便水样和腹泻次数增加,月经过后大便恢复正常。

行经泄泻一般开始于月经前两到三日,一般患者月经过后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在月经过后几天才停止泄泻。

行经泄泻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引起的:1.脾气虚弱,脾部掌管认得运化,脾气运行正常,血气才能运行正常。

行经泄泻的患者就是因为脾气虚弱,在月经来潮时更加虚弱,导致运化失常,湿气留滞在肠胃内,所以发生泄泻的情况。

2.肝旺脾弱,肝掌管血气,如果患者肝气郁结,则会导致脾气受损从而引起运化失常,泄泻则由此发生。

3.脾肾两虚,脾部的运行依赖着肾的功能,肾阳不足就会导致脾功能失常,湿气留滞,月经来潮是加重脾肾虚弱的状况,导致行经泄泻。

行经泄泻的患者在饮食上要多加注意。

首先,行经泄泻的患者要独吃容易消化的食物,最好质地较软,纤维较少,没有刺激性。

比如米粥和面食,吃这类食物可以减少肠道的蠕动,缓解腹泻症状。

行经泄泻的患者不能吃容易产气的食物,比如豆制品、红薯、白萝卜等,这些食物会使结肠内壁的弹性降低,可能导致肠道气体过多发生急性肠扩张或溃疡等。

行经泄泻患者还要少吃生冷的食物和蔬果。

行经泄泻患者一般脾胃虚弱,肾阳不足,吃生冷食物会更加有损脾肾,使体内寒湿之气充盈,加重泄泻的症状。

患者可以吃一些有止泻作用的食物,比如乌梅、苹果、荔枝、莲子、糯米、粳米、茨实、藕等,再加以药物调理,泄泻的症状就能得到缓解。

体质虚寒的行经泄泻患者,可以经常饮用生姜红糖水,不仅能去除体内寒气,还有缓解泄泻的疗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
【临证要点】
经行泄泻虽以脾虚、肾虚为主,但临床并非如此单一,往往两 脏合病者多。如脾虚肝旺或脾肾两虚等,其中以脾肾两虚者多见。 临证时需熟悉脏与脏之间的传变、生克关系,通过四诊对本病进 行客观、全面的分析,确定证型,遣方用药。另外,本病虽为虚 证,但因其仅经期乃发,治疗上不宜峻补收涩,只可健脾化湿或 温肾扶阳,缓而治之,平时当补脾固肾以固本。
(二)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以健脾、温肾为主,调经为辅。 脾健湿除,肾气得固,则泄泻自止。
(三)分型论治
1.脾虚证
主要证候:月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大便溏泄,脘腹胀满,神疲 肢软;或面浮肢肿,经行量多,色淡质薄;舌淡红,苔白,脉濡 缓。
证候分析:脾虚失运,不能运化水湿,湿渗大肠,则大便溏泄, 脘腹胀满;水湿泛溢肌肤,则面浮肢肿;气虚不能摄血,则经行 量多;脾阳虚气血化源不足,则月经色淡质薄。舌淡红,苔白, 脉濡缓,均系脾虚之候。
2.经期伤食有暴饮暴食或不洁饮食史,常伴有腹痛肠鸣,脘腹痞 满,暧腐酸臭,与月经周期无关。
3.经期感寒泄泻有感受寒湿及风寒史,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 痛肠鸣,伴表证,与月经周期无关。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经行泄泻,有脾虚、肾虚之分,辨证时应着重观察大便的性状 及泄泻时间,并参见月经的量、色、质。若大便溏薄,腕腹胀满, 多为脾虚之候;若大便清稀如水,每在天亮前而泻,畏寒肢冷者, 多为肾气虚寒。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脾肾虚弱。 脾主运化,肾主温煦,为胃之关,主司二便。 经行时脾肾更虚,遂致泄泻。
1.脾虚素体脾虚,经行时气血下注血海,脾气益虚,脾虚失运, 化湿无权,湿浊下渗于大肠而为泄泻;或肝木乘脾,而致腹痛即 泄。
2.肾虚素体肾虚,命门火衰,经行时经水下泄,肾气益虚,不能 上温脾阳,脾失温煦,运化失司,而致经行泄泻。
【诊断】
1.病史有过度劳累、房劳多产或慢性胃肠疾病史。 2.症状经前2〜3天或正值经行发生泄泻,经净渐止,并伴随月
经周期反复发作。 3.检查 (1)妇科检查盆腔器官无异常。 (2)辅助检查大便常规未见异常。
【鉴别诊断】
1.内科泄泻内科泄泻多因脏腑功能失调、饮食内伤或外感史而致, 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与月经周期无关。
治法:健脾渗湿,理气调经。 方药:参苓白术散(方见闭经)。 若肝郁脾虚,症见经行腹痛即泻,泻后痛止,暧气不舒。治宜
柔肝扶脾,理气止泻,方用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2.肾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或经后,大便泄泻,或五更泄泻;腰膝酸软, 头晕耳鸣,畏寒肢冷;经色淡,质清稀;舌淡,苔白,脉沉迟。
证候分析:肾阳虚衰,命火不足,不能上温脾阳,水湿下注, 是以泄泻;五更之时,阴寒较盛,故天亮前作泻;肾阳虚衰,不 能温养脏腑,则畏寒肢冷;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脑为髓 海,肾虚则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脏腑,影 响血的生化,故经色淡,质清稀。舌淡,苔白,脉沉迟,均为肾 ,已婚。1979年9月9日初诊。
患者经行泄泻2年。经前数日必作,稀薄清冷,黎明尤甚,便意 频频,腹痛不舒,急于登厕,解后方舒。伴神疲乏力,腰痛畏寒, 少腹凉痛,带下如水,月经量少,舌淡苔薄白,津润,脉沉迟无 力。
询问病史,3年前夏第4个孩子临产时,因担心临产努则用力, 婆母劝食过量而伤及脾胃,次日出现腹胀,大便次数增多且多稀 溏。其后数月便亦如斯,一日二三至,除乏力,乳汁稀少外,尚 无大碍。次春因郁怒而加重,自觉腹痛急于如厕,且便次增多, 延医以参苓白术散和逍遥丸治疗显效。曾一段时间大便已成形。 当产后第1次行经时,忽觉随着经行而大便稍稀至经尽数日可自 然成形,因平时未发作,只有经期作泄,遂未就医。近年来有加 重之势,不仅经期泻甚,平时亦作泻于五更。故求诊于予。
治法:温肾扶阳,暖土固肠。 方药:健固汤(《傅青主女科》)合四神丸(《证治准绳》)。 健固汤:人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巴戟天 四神丸: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生姜大枣
健固汤主治“脾虚不能摄血,土不实而湿更甚”的妇人“先泄 水而后行经”之病。四神丸主治命门火衰,脾肾虚寒,纳差便溏, 五更泄泻或产后泄泻,肚腹作痛。方中以人参、白术、茯苓、薏 苡仁健脾渗湿;巴戟天、补骨脂温肾扶阳;吴茱萸温中和胃;肉 豆蔻、五味子固涩止泻。全方共奏温肾扶阳,暖土固肠之功。
月经前后诸证:经行泄泻
目 录
【病因病机】 【诊断】 【鉴别诊断】 【辩证论治】 【其他疗法及临证要点】 【预后转归及案例】
每值经行前后或经期,大便溏薄,甚 或水泻,日解数次,
经净自止者,称为“经行泄泻”。 《汪石山医案调经》称之为“经行而 泻”。《叶氏女科证治调经门》称为 “经来泄泻”。
西医学经前期综合征出现泄泻者,可 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三诊:9月14日。泄大差,已能安睡到天明。拟上方继服5剂, 2天1剂,服如前法。
四诊:9月26日。药后泄止,白带正常,腰痛未作,周身温和, 精力充沛。嘱以二诊方每月经行3剂,平时以金匮肾气丸、参苓 白术散、逍遥丸按早午晚分服而愈。
(摘录《陈伯祥中医妇科经验集要》)
【思考题】
经行泄泻主要责之于哪些脏腑? 临证如何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脉证合参,本例证属脾肾阳虚,火不煥土,肝脾不 调,湿注大肠。
治法:益肾健脾,扶土抑木,涩肠止泻。 方药:四神丸加味。 橘红6g,罂粟壳6g,诃子6g,肉豆蔻4.5g,吴茱萸6g,补骨脂6g,五
味子4.5g,木香4.5g。2剂,水煎服。
二诊:9月11日。上药服后腰背觉温,腹部亦感舒服,但泄如故。 “肾司二便,亦主开阖”,泄不减,说明命火尚嫌不足,拟改补 骨脂为30g。处方:橘红6g,诃子6g,罂粟壳6g,炮姜4.5g,补骨脂 30g,五味子4.5g,肉豆蔻4.5g,吴茱萸4.5g,木香2.1g,白芍9g,赤 石脂15g(先煎)。3剂,水煎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