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德思想探析-_仁
“仁”——医德的元德
“ ” 仁 字始见于 《 、书》作 为一 个道 德概 念 , 在 春秋 时 诗》《 , 早
就 已经很 流行 。“ ” 仁 作为 中国传统 伦理思 想 的核心 概念 , 为 作 原始儒家思想 的基点 , 它主要 由儒 家代 表人物 孔子 提 出和体 系
化 的。孔子 的思想主要是 “ ” 思 想 , 建 立 了 以“ ” 仁 学 他 仁 为元德
尽力满足利益相关人利益 , 与利益相 关人和谐 交往 , 同发 展而 共
产生的道德凝聚力 和影 响办 , 透在 医院 员工关 系 中的 医院道 渗
社会发展 中的地位 和价值 , 立正 确 的经营理 念有着 非 常重要 树
10020772200705003802医德是医学道德的简称具言之它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卫认为医德就是医生的职业道德至于职业道德究竟是什么比如生服务的职业活动中应该具备的仁爱救死扶伤等的品德是道提出爱岗敬业勇于钻研技艺牺牲精神等等但其它职业的人德德目在医务人员身上的内化也是对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也可以具备这些道德的所以没能指出医学道德究竟与其他职起码的要求
关 系中最为基本的行为准则 , 失去 医院 的社会 责任感 。因此 , 在
通 常理解 医德 时 , 我们是把它作 为一个宽 泛的概念 来看待 ,
①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江苏南京 20 9 106
达和继承 。当今取信于顾客 , 不仅在商 品质量上下 工夫 , 同时还
对顾 客做出各种 承诺 , 为客 户提 供全 面满 意的服 务。在现 代 民
的伦理体 系 , 并把 “ 、 、 、 、 、 、 、 、 、 、 、 、 礼 乐 忠 信 孝 弟 恭 敬 宽 敏 惠 刚 毅 、 、 等纳入 了“ ” 木 讷” 仁 德之 中。孔 子 的思想 影响 和统治 了中 国思想意识几 千年 , 是有其合理价 值的 , 就是他 的思想 迎合 了 那 人 的需求 , 住 了人 的本 质 , 是社 会 结 构 秩序 的要 求体 现 。 抓 更 对于领导者 的“ ” 信 则是 不变 的基 本要 求 。如果 简单 地套 用 “ 科 学的 ” 企业 管理模 式 , 将会 大大异化 医师 的心灵 , 而破坏 医患 进
医乃仁术 大医有魂——关于医德医术的几点思考
医乃仁术大医有魂—浅谈对医德和医术辩证关系的几点思考医学道德,简称医德,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卫生服务的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品德,包括外在的医学道德规范和内在的医学道德品质两个基本的方面。
医术,是医务工作者在开展医疗活动中的经验和技术。
中国自古就有“医乃仁术”的医学定义,认为医生的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其完成医疗活动的方方面面。
医德医术,密不可分。
几千年来,历代医家这样一个共识从未改变过:道德高尚是医师角色的重要特征,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有资格成为一名医生。
我国古代医生择徒甚严,曾明确提出“非其入勿教”。
晋代杨泉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答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但随着现代医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医疗技术和医疗器械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很多疾病都因为技术的进步而有了康复的希望。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却不幸的看到各大医院,众多医务工作者将医疗技术的提高,将患者的治愈率等指标作为了追求的目标。
现代医学,正在沿着所谓“数字化”的的轨道快速发展。
体检结果,医疗过程都变成了一连串看得见的毋庸置疑的数字,而我们的医生也以一种越来越“科学”的态度来审视疾病、对待病人。
但医学的这种发展仿佛进入了一个畸形的轨道,越来越精确的检查结果越来越高的治愈率同时也带来了频频发生的恶性医疗事故和令人震惊的医疗纠纷惨案。
我们是不是应该停下来重新审视我们一直坚信不疑并引以为豪的医学发展方式?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医德的缺失才让医学如同一架只有一个车轮的马车,跑的越快,便越危险,也与医学最根本价值所在渐行渐远。
因此,医德与医术再次成为面对现代医学,值得每个人重新思考的命题。
医学家裘法祖老先生在论及医术与医德关系的时候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最是重要。
医生在技术上有高低之分,但在医德上必须是高尚的。
”裘老先生的话振聋发聩,诚如裘老先生所言,医生的医术再高,有才无德的医生只能是给病人和家属带来无尽的痛苦。
只有医德这个魂在,医术才不至于仅仅成为医生安身立命的皮囊。
中医历史文献中的医疗伦理思想是什么
中医历史文献中的医疗伦理思想是什么中医,作为我国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实践经验。
在中医的发展历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诊疗技术和理论,还蕴含着深厚的医疗伦理思想。
这些思想在中医历史文献中有着清晰的体现,对当今的医疗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中医历史文献中强调的首要医疗伦理思想是“仁心仁术”。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医从医者应具备的基本品德。
医者要有仁爱之心,对待患者如同亲人,感同身受其痛苦。
这种仁爱不仅体现在对患者身体疾病的治疗上,更体现在对患者心理和精神的关怀上。
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言:“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
”意思是说,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治疗个体的疾病,更是要为整个社会的健康福祉着想,以仁德之心服务民众。
“大医精诚”也是中医医疗伦理的重要体现。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大医精诚》中详细阐述了这一思想。
“精”指的是精湛的医术,医生要不断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以确保能够为患者提供准确有效的治疗。
“诚”则强调医生要有高尚的品德和操守,对待患者要诚心诚意,不得有丝毫的虚伪和欺诈。
孙思邈认为,一个真正的大医,应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同时“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只有医术和品德都达到极高境界的医生,才能称得上是“大医”。
中医历史文献中还注重“医患信和”。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
医生要取得患者的信任,就必须诚实守信,不夸大病情,不隐瞒治疗方法和效果。
同时,患者也要对医生充分信任,积极配合治疗。
《伤寒论》中有云:“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这说明医生在与患者短暂的交流中,就要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治疗决策,而这需要建立在医患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治未病”的理念也是中医医疗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认为医生不仅要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更要帮助患者预防疾病的发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中医思想:医德仁爱
中医思想:医德仁爱历史上医出于儒,医儒相通,“医乃仁术”与“仁者爱人”如出一辙,说明医家与儒家有着共同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传统。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墨子经说》:“仁,仁爱也。
”《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孝经》:“天地之性人为贵。
”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人命至重,贵于千金。
”表达出对人的生命、价值、权利的尊重和肯定。
范仲淹云:“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朱丹溪云:“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
”古代儒生与医生都有“惠民济世”的思想,认为以仁爱之心治理朝政,可平天下,以仁爱之心救助患者,则可将爱心传播到天下的百姓中,使家庭和睦,人伦有序,从而达到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
这种对人的生存、处境和幸福的关怀以及对人类理想社会的追求,在古代医家的观念中占据着重要的甚至是首要的地位,治病、救人、济世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如《灵枢师传》:“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所终时。
”《备急千金要方诊候》:“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本草纲目序》:“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
”因此,虽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医生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但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的敬业精神仍然促使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投身医学事业,为黎民百姓的医疗、保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为仁术,传统中医药特别强调医生个体的道德品质修养,甚至将医生的道德作为行医的首要条件。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从业务技术和医德修养两方面对医生的职业道德进行了规范和要求,指出作为一名“大医”,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要坚持不懈地刻苦钻研,同时,还应当身怀“救济之志”,其中说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医德思想
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医德思想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传统医学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医学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要求。
我国很多古代医学典籍中都有对医德的阐述,如“医律”“医要”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大医精诚》、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喻昌的《医门法律》等。
这些医德名篇凝聚了古代医者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中华传统医学的独特魅力,值得生活在现代的医生群体景仰、学习和思考。
对传统医德思想的挖掘和阐释有助于继承、弘扬优良医德传统,促进现代医德建设。
1.博爱济世中国医学从来都不仅仅只是治病救人、活人性命,而且还主张仁爱救人,赤诚济世。
博爱济世的医德要求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层层递进,从低到高不断发展,提升到更完美的人生境界。
第一个层次是“仁爱”。
强调爱人“医乃仁术”是我国古代对医术的高度概括,医学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怀,这种关怀应该基于一种内在的德行,而不是外在强加于医者,作为一个医者比起其他的职业更需要“爱人”一个缺少“仁爱之心”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医者。
因此,医生要仁慈善良,热爱病人,珍爱生命。
《内经》说“天极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谨遵“生命神圣”就是坚持“主性命者在乎人,去性命者亦在乎人,养性命者亦在乎人。
“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晋代名医杨泉在《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第二个层次是“博爱”。
强调医者不仅要爱人而且强调要广泛的爱、平等的爱、推己及人的爱。
医者要对所有的患者一视同仁,不分高低贵贱,而且要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
孙思邈《大医精诚》认为,行医时“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还要常“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
”医学家寇平主张同等对待每一个人,他说:“痴聋喑哑不可以欺瞒,英雄豪杰不可以趋奉,富贵之家不可以犀象脑子以为圆,贫贱之家不可以麻渣曲末以为散。
2021年整理 医者仁心 医乃仁术——儒家仁爱思想对中医道德的影响
医者仁心医乃仁术——儒家仁爱思想对中医道德的影响众所周知,儒家思想的核心一个字概括就是“仁”,“仁”字在《论语》之中有 58 篇谈到,出现了109 次。
“仁”像一条红线贯穿在儒家全部思想领域。
中医受儒学熏陶,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深远。
一、仁者爱人,推己及人《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
”当然,孔子这里所指的爱,不是狭义的爱,而是无私的爱,具有了普适性的现实意义。
正如《论语·学而》所说,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儒家集大成者孟子更明确的构建了推己及人,上达天道的仁爱思想体系。
如:《孟子·尽心上》中所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而作为医生,每天工作面对的是患者,是弱者,更需要具备这种“推己及人”“爱人如己”的思想。
二、医者仁心,仁爱救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传统医德遵循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原则与规范,顺应仁心,以仁心作主宰。
秦汉至魏晋时期,从医德思想的整体来看,以“仁”为核心的医道观日益凸现出来。
《黄帝内经·灵枢》有言“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优,传于后世,无有终时。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有言“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都表现了爱人、爱己、推己及人的仁心仁德。
晋代杨泉《物理论》提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将仁爱精神视为习医者的必备条件。
隋唐时期,药王孙思邈《千金方·大医精诚》有言“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首次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说医家“仁爱”道德观。
北宋时期,社会上形成了“尚医”的风气,“儒医”称谓出现,“医儒合一”的格局形成。
作为医生的儒者,强调要用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的行为准则,宋代官修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中也说到在审证、诊病、开方的过程中要“常怀拯物之心”。
医德之道以仁心为本
医德之道以仁心为本在医学领域中,医德被视为医生必备的品质之一。
医德是指医生在执业过程中所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职业操守,其核心是以患者的福祉和健康为中心。
而在医德之中,以仁心为本则是医生必须具备的品德之一。
仁心是指医生对患者的怀有真心、关心和善意。
本文将从仁心、患者关怀和职业责任几个方面探讨医德之道。
仁心是医生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它反映了医生对患者的关怀和关注。
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应该抛开一切的私人利益,将病人的健康和福祉放在首位。
他们应该用一颗温暖的心去对待每一个患者,给予他们最大的关心和理解。
无论是面对情绪激动的患者还是困难重重的病例,医生都应该表现出善意和耐心,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
患者关怀是医生应承担的一项重要责任。
医生除了提供精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之外,还应该关心患者的全面健康。
对于身体不适的患者,医生应该积极倾听他们的病情描述,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并给予合适的建议和指导。
此外,医生还应该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疾病往往伴随着身心的痛苦。
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关怀,医生可以帮助患者走出痛苦,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职业责任是医生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义务。
医生作为医疗事业的从业者,他们应该始终牢记自己的职业责任和使命。
他们应该严守医疗行业的道德准则,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和隐私权。
同时,医生还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医学水平和职业素养,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他们应该勇于担当,无论面对多么困难和复杂的病情,都要竭尽全力为患者做出最好的治疗和护理。
在实践中,医德之道以仁心为本并不容易,医生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德水准。
在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医生应该坚守仁心,秉持善意和关怀。
同时,医院和社会也应该为医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支持,鼓励他们发扬仁心,关注患者的健康和福祉。
总之,医德之道以仁心为本,要求医生始终将患者的福祉和健康放在首位,以真心和关怀对待每一位患者。
医生应该始终牢记自己的职业责任和使命,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关心患者的全面健康,并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护理。
中国传统医学的人文精神以仁爱之心行医
医术精湛的表现与要求
准确诊断
医者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 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 够准确判断病情,找出病 因。
精准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做 到因病施治,药到病除。
预防为主
注重疾病的预防,提倡养 生之道,帮助患者调整生 活方式,增强身体抵抗力 。
医学技艺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医德为先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PART 01
仁爱之心:医学伦理的核 心
REPORTING
XX DESIGN
仁爱之心的内涵与意义
仁爱之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在医学领域中,仁爱之心体现 为医者对患者的关爱和照顾, 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仁爱之心是医学伦理的基础, 是医者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 分。
医学伦理中的仁爱观念
PART 03
医术精湛:追求医学技艺 的卓越
REPORTING
XX DESIGN
医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01
02
03
师承制度
中国传统医学注重师承制 度,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 ,将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 代代相传。
经典学习
医者必须熟读医学经典, 掌握基本理论和诊疗方法 ,为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 础。
实践积累
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医 者不断积累经验,提升医 术水平。
医者不仅关注患者的生理病痛,还注 重患者的心理需求,通过言语安慰、 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焦虑 、恐惧等不良情绪。
维护患者的隐私权
医者应严守医疗秘密,尊重患者的隐 私权,不泄露患者的个人信息和病情 ,确保患者的权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 护。
生命价值的认识与珍视
关于传统医学道德与儒家思想
关于传统医学道德与儒家思想传统医学道德与儒家思想中华文化传统医学源远流长,而道德则是传统医学的核心。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深刻影响了传统医学的发展,二者紧密相连。
在儒家思想中,体现了一种关注人的气质。
传统医学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更关注人的心理和精神是否健康;儒家思想也不仅仅关注人的物质生活,更重视人的精神涵养。
因此,传统医学道德与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互动和人伦关系的维护。
首先,传统医学道德与儒家思想注重医生的职业道德。
医师其实是一种职业,或者说是一种职业道德的载体。
传统医学强调医生要以病人为中心,把病人看作自己的家人,关注病人的情况和需要,积极治疗疾病,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而儒家思想更是强调医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协调,而医生的职业也是体现了这种互助和协调的过程。
当医生遇到病人的时候,主动地帮助病人,关注病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不仅是一种职业道德的需求,更是儒家思想的生动体现。
其次,传统医学道德与儒家思想注重医患之间的人际关系。
传统医学的实践中,医患双方要形成良好的互动和人际关系。
医生和病人之间是一种以“闻、问、切、诊”为主要手段的沟通,通过病人体内的各种反应,医生可以在病人的体内找到病因,然后根据病因来制定治疗方案。
但是,医生在操作过程中,也要考虑病人的心理感受,注意感情的疏导和扶持。
而儒家思想则是强调医患之间的“道”的交流。
在儒家思想中,“道”是一种价值观念的积累,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理解和沟通的概念。
医患之间的“道”的沟通,不仅是通过问诊来诊断病情,也包括对病人的精神状况和情感状态的理解和扶持,强化了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信任和沟通。
最后,传统医学道德与儒家思想注重医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传统医学的实践中,医生不仅要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还要与社会建立良好的关系。
医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作为一名医生,要遵循“医德高尚,从医慎重,医术精湛,患者安心”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德与现代医学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德与现代医学伦理中国传统文化秉持着尊师重道、仁爱亲和的价值观,对于医德的要求更是严苛而细腻。
医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重要的位置,被视为医学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现代医学伦理面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德是否能够完全适用,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与思考。
一、医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德,强调医者要以仁爱之心对待患者,将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放在首位。
中医药则更加强调整体观念,以“治未病”的理念,强调预防和调理。
此外,医者要秉持专业知识和职业操守,传承医道的精神,严守医学伦理规范。
二、现代医学伦理面临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医学面临着诸多伦理挑战。
比如,医疗资源有限导致分配不公平问题,医患矛盾的加剧,个人隐私权与医疗数据的保护等等。
这些问题在传统医德的框架下无法得以解决。
三、中国传统医德与现代医学伦理的结合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德理念与现代医学伦理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二者也可以相互借鉴与结合,形成一种更为全面和包容的医学伦理体系。
可以通过借鉴西方现代医学伦理的理念和做法,丰富和完善传统医德的内涵,使之更适应现代医学的需求。
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德的传承与发展为了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德与现代医学伦理相结合,需要不断弘扬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加强医德教育培养。
同时,也需要关注医患关系的改善,加强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等方面的努力。
五、结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德与现代医学伦理虽然存在着差异,但二者也可以相互借鉴与结合,形成一个更加完善和包容的医学伦理体系。
唯有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德观念,结合现代医学伦理,才能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做出更为积极的贡献。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德与现代医学伦理的探讨与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寻求合适的发展方向。
在医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准确把握传统医德的内涵,同时也要关注现代医学伦理的发展动态,用医学伦理的视角来推动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为社会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仁”乃医者心
“仁”乃医者心
5.6“仁”乃医者心
我们中国文化精华是儒家学说为基础,着重于个人修身律已的道行,而儒家则以“仁”为主。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的精髓,也是儒家的中心思想。
“仁”——孔子说:“仁者,人也”,又说:“仁者,爱人”。
朱子释为“心之德,爱之理”。
其实,孟子所说的“侧隐之心”和我们常说的“同情心”都是一个“仁”字。
因此“仁”是包含舍已爱人的“忠”,推已及人的“恕”,言而有实的“信”,尊亲敬长的“孝悌”等诸养德。
简而言之,仁就是毫不自私,舍已为人的博爱精神。
儒家的思想首重修身,即从个人的反省而达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高尚人格。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为人处世,亦应要三奉公守法,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故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表示个人的节气操守,可为世人的表率典范(明节)。
中国传统文化,不但注重个人修养,更注重家庭关系和伦理道德。
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充满着礼让关怀亲切的人情味和温馨。
如此则自然家和万事兴了。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有了良好的基础,则社会国家治矣,故儒家的学说,是以修身为起点,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达到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
做为医者,应遵循中国医学伦理、道德的规范——“医乃仁术”医学应该是最充满爱与慈悲的职业,医生的天职是爱,故医者必须做到清风傲骨施仁义,良医入世良相心。
仁医仁术仁心
仁医仁术仁心“仁” 者爱也。
同情、关心、尊重是仁的具体体现。
孟子曰:“仁者无敌” 。
意思是说,有仁爱之心的人是没有敌人的。
孔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
”意思是说,作为仁者,自己要立身,从而使他人立身,自己要通达,而使他人通达。
能近取已身,为他人着想,也可以说是仁爱的最好方法了。
这两位古代圣人可算是把仁的好处和仁之方法给说透了。
仁医、仁术、仁心说的都是一个“仁” 字。
仁医,是指关心、爱护、体贴病人的、医徳高尚的医生;仁术,是指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技术;仁心,是指关爱人民特别是同情弱势群体之心。
一个有仁爱之心、技术精良的医生,他必定是一位仁医。
所以,仁医仁术仁心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
西医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的唯一目的——一切为病人谋利益。
”中国古代名医华陀、李时珍,现代外科鼻祖裘法祖,都是用他们精湛的医术为劳苦大众服务的仁医。
吴殿华医生医徳高尚,为救治患者,捐出五块鲜骨,八片皮肤,汶川大地震的第二天自费入川,救治了大批伤员,为人们称颂。
他们的医德、医术都体现了一个“仁” 字,他们的心就是仁心。
隨着經济的发展,疾病总发病率增加了7%,但就诊率却下降了20%。
二分之一的城市居民和四分之三的农民不敢看病。
他们说:“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沒銭。
”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前一些医务人员中“仁” 字缺失有关。
有的人把看病当发财的门道,一切为利益让路,良知麻木,但开“大处方”、“ 大检查” 的手却不颤抖,开药要开最贵的,检査要作全套的。
有的以“免费体检” 为名,把无病说成有病,小病说成大病。
让受骗者往他们设计的陷阱里鉆,信誉丧失眙尽。
当然,上述现象并非普遍存在,就大多数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而言,仁医、仁术、仁心乃是主流。
许多医生非但医术高明,对病人还极富同情心,对劳动大众更是关心和爱护。
对这样的医生,病人排长队等候,也豪无怨言。
他们的劳动受到了广泛尊重,这样的医生赚大钱,坐小,车,买洋房是不会有人发难的!所以,倡导仁医仁术仁心才是正大光明的赚钱之道,赚的是良心銭,赚得再多也是合理合法的,政策和道义都是支持的。
对儒医学术特色浅析
对儒医学术特色浅析儒医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观念和政治思想,医家思想强调中医理论、药物治疗和针灸技术等临床应用。
两者结合,形成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实践经验,为现代中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基础。
一、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1. 儒家思想的“仁”的价值观“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仁者爱人”的价值观念和人本主义思想。
在医学领域,这种价值观念表现为医生必须对患者充满爱心和同情,尽力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与此同时,义和礼的概念也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治疗伦理方面的运用,如尊重患者隐私和自主权。
2. 儒家思想的“王道”哲学“王道”哲学强调基于仁爱和公正,在社会管理、医治疾病等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水准。
在医学领域中,国家必须负起保障人民健康的责任,提供公共医疗服务,保证患者的基本权益。
二、医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1. 中医理论的基础中医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身体的自然结构、养生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其中包括“阴阳五行”、“经络脏腑”和“气血津液”等概念,这些概念对医学诊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药物治疗中国传统医学重视中草药的应用,强调药物的选择和配伍。
医家认为中草药可以修身养性、预防和治疗疾病。
在现代医学中,许多中药被运用于不同的领域,例如治疗癌症和糖尿病等慢性病。
3. 针灸技术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
针灸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穴位和针灸可以调整机体的机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现代针灸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结语:儒医学术的特色可以概括为道德医学和经验医学。
其价值在于道德观念与时俱进并且富含现代化的表达方式。
现代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发展过程,虽然有其固有的缺点,但是仍然可以通过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促进中医医药事业的发展。
古代中医医德思想概述范文
古代中医医德思想概述一般来说,中医医德深受儒家“仁”的伦理道德观念、墨家“兼爱”的道德原则以及佛教“大慈大悲”、“普救众生”的教义影响。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医德的特点是:注重医德和医术的统一、医德规范与医德实践相结合;强调主体的道德修养;强调天人合一,人际关系和谐,讲究中庸之道。
具体来说,我国古代医德有以下主要内容:一、“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医乃仁术”意为医学是施行仁道主义的术业,它是儒家的仁义与医学本质的完美结合。
我国儒家文化一直强调要“先知儒理”,“方知医理”。
“儒医”代表了一般伦理学与医学密切结合的结果,仁既是一般伦理学的核心,也是医学伦理学的核心。
《孟子·梁惠王上》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为医德的基本原则。
唐代名医孙思邈强调医生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的“医家十要”篇中说:“一存仁心,……二通儒道,……三通脉理,……四识病原,……十勿重利”。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中的“医家五戒十要”篇中,提出第一“要”为: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
“医乃仁术”的命题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提示医学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做到“仁”与“医”相结合,医患相互合作。
二、尊重和珍视生命的“贵人”思想《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它标志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是我国医学和医德教育方面的早期重要论著。
书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内经·素向》中的《疏五过论》和《征四失论》篇也提到医生应避免五种过错、四种过失,告诫医生要从病理、心理等方面分析病因,这样才能为病人解除疾病。
唐代孙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名言更说明了重视生命的珍贵和医德的重要性。
三、“普同一等”的行医原则古代医家从“仁爱救人”、“医乃仁术”的道德观念出发,强调对病人一视同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
传统医德思想探析-_仁
传统医德思想探析*_仁论文导读::医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
仁爱生命。
天道所展现的就是创生的精神实质。
论文关键词:医德,仁,天道在现代伦理学语境之下,“医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是指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品质以及在医学科学、医疗实践中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
但就中国传统医德而言,职业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原则、规范不足以涵盖其思想全貌。
传统医德植根于传统哲学的思想中,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达到了体系完备的成熟理论形态,呈现出超职业道德的特点。
完整揭示传统医德的思想面貌和理论体系,是自觉继承、弘扬优良医德传统的基础,有助于促进现代医德建设。
为了更好的认识传统医德思想,我们从三个层面对其进行把握和阐发。
一、仁爱生命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医德形成了丰富的医德原则和规范。
内容涉及学医、行医、医患、同道、取酬等方面的道德要求。
这些道德要求可以概括为仁爱生命、精进医术、忠恕待患、重义轻利、以和为贵几个方面。
(一)仁爱生命“仁”的实质是爱,是普遍的生命关怀。
医事追求治病疗疾目标的实现,内在的要求对生命的关爱之情,所以仁爱生命成为传统医德的首要原则。
清代医学家喻昌指出对待患者“必笃于情”(《医门法律》),所强调的就是这一关爱之情。
怀着对病人真诚的关爱和维护之情来行医施治是古代医家[①]一致的医德要求,历代医家的医德观念和行医实践都可以印证这一点。
其中,孙思邈的观念颇具代表性。
他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备急干金要方》)。
对病人抱着真诚的同情、关爱,体恤其疾苦,就能促使医家尽心尽力地诊治病人。
在传统医德中仁,医家对病人的关爱还反映在“一心赴救”(孙思邈)的行医态度上。
元代的朱震亨是当时声望很高的医学家,但始终坚持出诊看病,有时走百十里地也不辞劳苦论文的格式。
有史料记载:“四方以疾迎侯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虽百里之远弗惮也”,其仆从疲惫不愿前往时,他耐心说服:“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宋文宪公全集》卷五十,见《四部备要》中华书局仿宋版)朱震亨不避险峻和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反映出对病人疾苦的体恤,对病人生命的关爱和维护之情。
德医相辅仁心为本
德医相辅仁心为本医者,乃人类健康的守护者,是一个职责重大、充满挑战和责任的行业。
而德医的核心理念是“德行医术相辅,仁心为本”,意味着医生应以高尚的品德、卓越的医术和患者至上的仁心为基石,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从德行、医术和仁心三个方面来探讨德医相辅仁心为本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一、德行:以德立身,以行铸就医者首先要有高尚的德行,这是医者立身处世的根本。
医生应具备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勇于担当的品质,在医疗实践中严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
要注重职业操守,不搞虚假宣传,不追求功利,坚守医者崇高的职责,将患者的健康和福祉放在首位。
合规合法的行医是医生应当遵循的底线,要遵守医疗伦理,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不得随意泄露患者的个人信息。
医生要时刻保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因患者背景、财力、地位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始终坚持为每一位患者提供公平、准确、恰当的医疗服务。
二、医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医术是医者的核心能力,也是医者赖以从事临床工作和治疗患者的基本保障。
医生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技术能力。
只有精通医学知识,熟练掌握各类医疗技术,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医生应牢记医者承诺,持续学习和更新医学知识,关注最新的医疗技术和研究进展。
并且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通过持续的教育和培训,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和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
三、仁心:以患者为中心,关怀温暖每一位患者仁心,是医生对待患者的态度和情感。
医者对患者要有同理心,要理解患者的痛苦和困难,用关怀和温暖包裹患者的每一天。
不仅要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要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慰藉,传递爱和希望。
医生要倾听患者的诉求,与患者充分沟通,提供专业且易于理解的医学建议,帮助患者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在医疗过程中要体谅患者的痛苦和困难,承担起安慰、抚慰和鼓励的责任,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关怀。
中医历史文献中的医学伦理观念是什么
中医历史文献中的医学伦理观念是什么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历史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医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理论知识,还形成了独特而深厚的医学伦理观念。
这些观念在中医历史文献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它们不仅指导着古代医家的行医实践,对于当今的医学发展和医疗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中医历史文献中的医学伦理观念,首先强调的是“仁心仁术”。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医伦理的基础。
古代医家认为,行医者必须怀有仁爱之心,以拯救患者的疾苦为己任。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这种对患者的关爱和同情,并非出于功利目的,而是出自内心的善良和道德自觉。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仁心,医家才能在医术上精益求精,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
“大医精诚”也是中医历史文献中一个重要的医学伦理观念。
所谓“精”,即要求医家要有精湛的医术。
医学是一门科学,需要医家不断学习和钻研,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古代医家为了提高自己的医术,常常不辞辛劳,遍访名师,研读经典,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他们深知,只有医术精湛,才能准确地诊断病情,有效地治疗疾病,不辜负患者的信任。
而“诚”则强调医家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诚信的态度。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家必须实事求是,不隐瞒病情,不夸大疗效,不谋取私利。
对待患者要真诚相待,尊重患者的隐私和权利。
“医乃仁术”这一观念在中医历史文献中也多有体现。
它意味着医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道德行为。
医家通过自己的医术,解除患者的痛苦,恢复患者的健康,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这种关爱不仅仅体现在治疗疾病上,还体现在对患者的心理安慰和生活指导上。
古代医家常常会在治疗之余,给予患者精神上的鼓励和生活上的建议,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历史文献中还强调了“预防为主”的医学伦理观念。
《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
为医之道_人_仁_忍
教育研究卫生职业教育关键词:医道;人;仁;忍中图分类号:G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46(2012)03-0032-01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是医者的职责,但世人却将他们比作天使。
天使,现代汉语辞典中解释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指神的使者。
西方文学艺术中,天使的形象多为带翅膀的少女或小孩子,现在常用来比喻天真可爱的人。
”略加归纳,天使代表纯洁。
然而,现今社会,只有出现“非典”、“地震”这样的灾难,医者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才可能有短暂提升,何也?笔者认为,除公众对“天使”的期望值与实际从医“俗人”间的距离外,医生言行举止不完全符合“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要求。
笔者认为,医生只要能做到“人、仁、忍”,至少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1“人”为立世之本,从医之本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了医学模式的转变,即从过去“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继而转向“以人为中心”,医者所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病。
患者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患者,医患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求医问药,把医者摆在患者之上的时代早已过去。
相反,医学的发展、医术的提高都离不开患者的贡献,患者是医者的衣食父母。
应让医者铭记,尊重患者人格、隐私、生命权、知情权等是医者的道德准则。
人文关怀强调对患者的情感抚慰,其本质是与人的尊严、价值、权利、心灵、理想、命运、精神、独立人格密切相关的。
在医患关系中,医者凭借专业优势,站在主导地位与患者交流,至高无上的权威、无可商量及训斥的态度,会严重伤害患者的尊严,使医患关系紧张。
事实上,许多患者对医院不满的原因并不是医疗技术,而是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如感到在医院受了“窝囊气”、被“怠慢”等。
在此基础上,一旦医疗出现失误、差错或并发症,则医患纠纷必然产生。
当今社会是知识时代,医学知识的更新目不暇接,每位医者对同一疾病的认识、理解、诊断、治疗都可能不尽相同。
作为医者,不能仅凭自己医术高明而随意诋毁同行,要根据事实,客观地指出错误,积极、善意地帮助他人,最终使患者受益,而非冷眼旁观冷嘲热讽、落井下石。
医德仁心医学之美
医德仁心医学之美作为一个永远存在于社会中的职业,医学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医德仁心则是医学所体现的最高境界,它使医生真正成为病患的坚实后盾,也使整个医学产业充满温暖和希望。
本文将重点探讨医德仁心对医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体现医学之美。
一、医德仁心的意义医德是指医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仁心则是医生对患者所表现出的关怀和爱心。
医德仁心的意义在于它体现着医生对患者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疾病治疗,更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
医德仁心的价值在于它建立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和尊重,促进了良好的医患沟通和合作。
二、医德仁心的体现1.尊重和关爱患者医德仁心要求医生尊重并关心患者的感受和需求。
在与患者交流时,医生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患者,耐心倾听他们的疾病和痛苦,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只有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医生才能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真实情况,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保护患者权益作为医疗行业的从业者,医生不仅要关心患者的疾病治疗,还要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医生应遵循职业道德标准,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信息安全,不泄露患者的个人资料。
同时,医生还应确保医疗服务的公正性,不因经济利益而对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做到真正以患者的利益为出发点。
3.注重沟通和解释医生需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解释,给予患者适当的医学知识和治疗信息。
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医生可以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情况,增加他们的治疗依从性,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在解释治疗方案和医学术语时,医生应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进行,确保患者能够理解并参与决策。
4.持续学习与提高医德仁心要求医生不仅要有出色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还应保持持续学习和自我提高的态度。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医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最新的诊疗技术和研究成果,以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医生才能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创造更多的医学之美。
三、医德仁心对医学的价值医德仁心的价值在于它提升了医学的社会形象和影响力。
古代中医医德思想概述
古代中医医德思想概述一般来说,中医医德深受儒家“仁”的伦理道德观念、墨家“兼爱”的道德原则以及佛教“大慈大悲”、“普救众生”的教义影响。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医德的特点是:注重医德和医术的统一、医德规范与医德实践相结合;强调主体的道德修养;强调天人合一,人际关系和谐,讲究中庸之道。
具体来说,我国古代医德有以下主要内容:一、“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医乃仁术”意为医学是施行仁道主义的术业,它是儒家的仁义与医学本质的完美结合。
我国儒家文化一直强调要“先知儒理”,“方知医理”。
“儒医”代表了一般伦理学与医学密切结合的结果,仁既是一般伦理学的核心,也是医学伦理学的核心。
《孟子·梁惠王上》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为医德的基本原则。
唐代名医孙思邈强调医生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的“医家十要”篇中说:“一存仁心,……二通儒道,……三通脉理,……四识病原,……十勿重利”。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中的“医家五戒十要”篇中,提出第一“要”为: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
“医乃仁术”的命题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提示医学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做到“仁”与“医”相结合,医患相互合作。
二、尊重和珍视生命的“贵人”思想《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它标志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是我国医学和医德教育方面的早期重要论著。
书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内经·素向》中的《疏五过论》和《征四失论》篇也提到医生应避免五种过错、四种过失,告诫医生要从病理、心理等方面分析病因,这样才能为病人解除疾病。
唐代孙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名言更说明了重视生命的珍贵和医德的重要性。
三、“普同一等”的行医原则古代医家从“仁爱救人”、“医乃仁术”的道德观念出发,强调对病人一视同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医德思想探析*_仁论文导读::医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
仁爱生命。
天道所展现的就是创生的精神实质。
论文关键词:医德,仁,天道在现代伦理学语境之下,“医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是指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品质以及在医学科学、医疗实践中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
但就中国传统医德而言,职业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原则、规范不足以涵盖其思想全貌。
传统医德植根于传统哲学的思想中,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达到了体系完备的成熟理论形态,呈现出超职业道德的特点。
完整揭示传统医德的思想面貌和理论体系,是自觉继承、弘扬优良医德传统的基础,有助于促进现代医德建设。
为了更好的认识传统医德思想,我们从三个层面对其进行把握和阐发。
一、仁爱生命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医德形成了丰富的医德原则和规范。
内容涉及学医、行医、医患、同道、取酬等方面的道德要求。
这些道德要求可以概括为仁爱生命、精进医术、忠恕待患、重义轻利、以和为贵几个方面。
(一)仁爱生命“仁”的实质是爱,是普遍的生命关怀。
医事追求治病疗疾目标的实现,内在的要求对生命的关爱之情,所以仁爱生命成为传统医德的首要原则。
清代医学家喻昌指出对待患者“必笃于情”(《医门法律》),所强调的就是这一关爱之情。
怀着对病人真诚的关爱和维护之情来行医施治是古代医家[①]一致的医德要求,历代医家的医德观念和行医实践都可以印证这一点。
其中,孙思邈的观念颇具代表性。
他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备急干金要方》)。
对病人抱着真诚的同情、关爱,体恤其疾苦,就能促使医家尽心尽力地诊治病人。
在传统医德中仁,医家对病人的关爱还反映在“一心赴救”(孙思邈)的行医态度上。
元代的朱震亨是当时声望很高的医学家,但始终坚持出诊看病,有时走百十里地也不辞劳苦论文的格式。
有史料记载:“四方以疾迎侯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虽百里之远弗惮也”,其仆从疲惫不愿前往时,他耐心说服:“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宋文宪公全集》卷五十,见《四部备要》中华书局仿宋版)朱震亨不避险峻和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反映出对病人疾苦的体恤,对病人生命的关爱和维护之情。
中医历来有出诊治病的传统,直接到病人的家里为其诊治,这需要不避寒暑甚至长途跋涉。
有的学者指出[②],古时中医弟子临出徒时,老师要送两件东西给他,一把雨伞和一盏灯笼,以此让后学者不要忘掉医家的本份。
这种医家的本份感实际上已经把客观的道德要求化为主观的道德自觉,体现出对病人真切的关爱之情。
古代医家多怀着仁爱、慈悲之情行医施治,甚至乐善好施、以拔苦与乐为己任。
据《北史·魏书·李亮传》记载,北魏时期,医家李亮因为医术精湛而闻名四方,很多病人不远千里上门求医,为了让远方的人有个住处,李亮大盖厅堂,供他们居住,如果有人不幸病死,李亮就置办棺木代为殡葬。
可见,古代医家对病人的关心超出了治病疗疾的范围,展现的是关爱生命本身的精神境界。
(二)精进医术医事的价值终要落实在以术济人之事上,对生命的仁爱必须以精湛的医术为载体。
因此,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把“精术”作为仁爱生命的基础。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开卷即说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为了强调医术学识的重要性,很多医家都指出医学这一“生生之具”,如果没有术、没有学,那就会变成“杀人之具”。
清代王世雄在《回春录》中说到:“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
他认为一个医生若无精良医术,即使仁心厚重,也毫无用处,不能救人于病危之中。
同时代的吴瑭进一步讲:“医以生人,亦以杀人仁,夫医所以生人也,而何以亦杀人。
惟学则能生人,不学则适足杀人。
盖不学则无以广其识,不学则无以明其理,不学则不能得其精,不学则不能通其权、达其变,不学则不能正其讹、去其弊。
如是则冒昧从事,其不至杀人也,凡希矣”(《医医十病》)。
因此,医家痛斥那些不学无术的“庸医”危害甚大。
正是基于医术学识的重要,古代医家认为行医不仅要学而有术,还必须精益求精。
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写出“医中百误歌”。
此文运用歌谣的语言形式,总结了在诊治过程中医疗技术运用的各种不精准的表现,比如“失时宜”、“不明经”、“药不中”、“伐无过”等等,并且分别说明了这些误差怎样矫正,以方便同道中人记取和纠正自己的诊治技术,体现出古代医家精进医术的要求。
(三)忠恕待患怎样对待病人是医德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医患交往过程中,传统医家秉持忠恕原则,并具体表现在“易地而观”的待患态度上。
清代名医费伯雄对“易地而观”有过很好的阐述,他说:“我之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医方论》)?推己及人、以己为病人去体会其需要,可以避免自私自利之心,进而自觉满足病人的需要。
“易地而观则利自淡矣。
利心淡则良心现,斯畏心生”(《医方论》)。
清代医学家王孟英说得很全面,他说:“医以活人为心,视人之病,犹己之病,凡有求治,当不啻救焚拯溺,风雨寒暑勿避,远近晨夜勿拘,贵贱贫富好恶亲疏勿问,即其病不可治,亦须竭心力以图万一之可生”(《言医选评》)。
在行医治病中,视人犹己,进而生发一心赴救之念,解救病痛中人,这证明医家皆有“割股之心”的说法不虚,也说明忠恕待患有重要意义。
(四)重义轻利行医既是一种解救他人疾苦的途径,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因此,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医家取酬之事。
对于如何取酬,明代李梃提出的“听其所酬”可以代表历代医家一致的方法。
他说:“治病既愈,亦医家分内事也。
纵守清素,借此治生仁,亦不可过取重索,但当听其所酬”(《医学入门》),“听其所酬”的取酬方式反映出古代医家不避酬的现实态度和不图利的高尚风格。
古代医家认为行医图利是学医的大忌、有违医道。
清代徐廷祚在《医粹精言》中指出:“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论文的格式。
明代寇平说到:“千锺之禄不可费其志,万锺之贵不可损其心,不为其财而损其德,不为其利而损其仁”(《全幼心鉴》),反映出医家在行医过程中对道德的追求。
因此,传统医德甚至提出对穷困患者应该尽力帮扶的要求。
明代陈实功曾说:“贫穷之家及游食僧道衙门差役人等,凡来看病,不可要他药钱,只当奉药。
再遇贫难者,当量力微赠”(《外科正宗》),从经济上帮扶病人显然超出了医者的份内责任,彰显了古代医家重大义轻利的价值观。
正如柳宗元曾经赞颂古代以药为业的人时所说:“居市不为市之道”。
(五)谦和尊重同道之间的交往也是传统医德的一方面内容,对此,历代医家都主张应谦和尊重。
古代医家认为同道之间是一种志同道合的关系,“授受相传,原系一体,愿同志者毋分人我之心,共藏仁风之道”(《本草新编》),“有互资相长之功,切磨相向之益”(《张氏医通》),彼此应该以学为心,切磋技艺,以精进学识,共同进步。
所以主张“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轻侮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外科正宗》)。
同道之间应相互尊重,谦逊礼让,以和为贵。
医德史上,善待同道的事例很多。
比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杨吉老”本为名医,一次,诊断一人为死症,后此人另求他人诊治,却最终痊愈。
杨吉老得知后,“具衣冠”前往拜见这位医家,并“自咎其学之未至”。
充分反映出医家谦和尊重、不避下风、以学为心的态度。
仁爱生命等行医原则是传统医德的外在表现,在传统医德的理论体系中,这一层面有其内在的思想和理论依据。
所以仁,为了更透彻地了解传统医德的思想内涵、把握其理论全貌,不能停留在医德原则这一层面,必须更进一步揭示传统医德的内容。
我们看,无论是仁爱生命、忠恕待患还是重义轻利、谦和尊重都表现出以“仁”为核心的特点,其依据由此可见一斑。
在传统医德理论中,“医乃仁术”是医德原则的内在依据,蕴含着更深刻的医德观念。
二、“医乃仁术”在传统医德思想中,“医乃仁术”代表的是古代医家对医事最根本的认识,也是一普遍共识。
关于医乃仁术其“仁”的内涵,学界现有很多解释,主要是理解为仁爱的道德原则[③]。
结合古代医家自己的理解来看,“仁”固然包括仁爱原则一层的意思,但若仅止于此来理解仁的内涵还不够透彻。
我们先来看古代医家对“医乃仁术”的解释。
明代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中说:“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清代医学家吴达在《医学术是》中也说到:“夫医乃仁术,君子寄之以行其不忍之心”。
由“活人之心”、“不忍之心”可以看出,古代医家是从心的层面理解仁的、是“以心释仁”的,仁的内涵应是“仁心”,仁的道德原则是“仁心”的具体落实和外在表现。
此外,“医乃仁术”中的“术”应是好的方法、方式。
所以,医乃仁术的意思是医事是仁心落实的好的方式。
古代医家将医事理解为仁心落实的方式,蕴含着“仁心”的人性观。
这一点也可以从医事起源的有关解释中得到证明。
在医事领域,创建药学的“神农”和创建医学的“黄帝”被称为“圣人”。
明代王肯堂在《伤寒证治准绳》中说到:“夫有生必有死,万物之常也。
然死不死于老而死于病者,万物皆然,而人为甚。
故圣人悯之而医药兴”。
这句话所论是圣人创造医药的行为。
王肯堂认为圣人之所以创造医药是由于面对“死于病”的人间苦痛,兴发悲悯之情的结果。
可见,圣人之所以创建医药,是源于内在仁心、兴发同情之感进而产生爱人、利人的行为,表现于开创医药之事论文的格式。
这一过程,由内及外、自然而然,有“沛然莫之能御”(《孟子·尽心》)之状。
我们知道,在传统文化里,“圣人”是人的代表,圣人的行为彰显的是仁心的力量。
这说明医药学的产生本身,就散发着仁心的人性光辉,展现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通过医事起源的解释可以看到古代医家是以“仁心”来理解人和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