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范文《文艺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莱瑟·奥格登(Leslie A. Ogden)所著的一本心理学专著,通过探讨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揭示了艺术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套独特的理论框架。
在《文艺心理学》一书中,奥格登首先介绍了艺术的概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她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通过与艺术品的互动,人们可以获得身心愉悦、情感宣泄、自我认同等满足感。
此外,艺术还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促进人际交往,增强心理弹性。
接下来,奥格登探讨了不同艺术形式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她分析了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中的心理机制,指出了它们对情绪、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例如,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角色塑造、情节编排等手段引起读者的共情和情感体验,帮助读者洞察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电影可以通过视觉、音效等元素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可以通过节奏、旋律等元素调节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在进一步探讨艺术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时,奥格登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框架。
“文艺心理学”指的是一种基于艺术的治疗方法,通过与艺术品的互动和创作,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
她认为,艺术创作能够提供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的渠道,帮助个体处理情绪困扰、解决心理冲突;同时,通过参与艺术创作,个体能够建立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增强心理弹性和抗逆能力。
在结尾部分,奥格登总结了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她呼吁心理学家们在实践中采用文艺心理学的方法,通过艺术创作活动来改善心理健康,同时也呼吁各个领域的艺术家们更加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创作具有积极意义的艺术品。
阅读完《文艺心理学》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
这本书以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文艺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揭示了艺术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论框架。
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有关艺术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并对如何通过艺术来改善心理健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文艺心理学学习心得5篇
文艺心理学学习心得5篇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文艺心理学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文艺心理学学习心得1在《管理心理学》中,我学习了“人的从众行为”,我想既然人有从众行为,那么由人组成的企业同样也具有从众行为。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非理性的企业从众性行为正破坏着我们并不富足的改革积累。
为什么在中国的企业界、企业之中会有这种从众性现象?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很多方面制约的,但主要归纳来看一是受外部环境的制约,二是受自身思维的影响。
就正如一个人的跑步行为,只有当他有了跑步这个想法(内部因素),而且至少有一个能跑步的地方(外部因素),他的才能实施跑步这个行为。
如果他自己没有要跑步这个想法,就算有再好的跑道在面前,他也是不可能跑的。
如果他在水中,就算他再想跑,他也是不能够跑,而只能够游。
同理,一个企业的从众性行为也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利润空间比较大如果有某种产品在市场上毫无利润可言,我想是不会有企业愿意生产的。
正是有利可图,有暴利可图,才使众多的企业盲目地争相进入。
先进入的企业由于获得了暴利而极速膨胀,这种"模范"的影响导致更多的企业急于进入,形成另一轮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可以说,高额的利润是产生从众性行为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进入壁垒比较低进入壁垒包含两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壁垒,二是资金方面的壁垒。
也就是说某个行业有从众性行为的发生那么该行业进入所需要的资金肯定不多,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也一定不高。
三、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必然要导致竞争的无序,而这种无序又会成为企业从众性行为的催化剂。
大家都想乘乱捞一把,在里面的想多捞些,还没进去而看着眼红的拼命往里挤。
市场不能进行有效的调控,就像一群人(企业),得了一种病(从众性行为),医生(市场机制)却不知道该怎么医治(约束,调控),传染的人越来越多。
文艺心理学读书心得
文艺心理学读书心得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文艺心理学的书籍,让我对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欣赏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文艺心理学,顾名思义,是研究文艺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试图揭示艺术家在创作时的内心世界,以及读者或观众在欣赏作品时的心理反应。
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探索,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艺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在书中,作者首先阐述了文艺创作的心理动机。
原来,艺术家们进行创作并非仅仅出于偶然或一时的冲动,而是有着多种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有的是为了表达内心积压已久的情感,通过艺术的形式得以宣泄;有的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展现独特的创造力和才华;还有的是为了与外界建立联系,传递自己的思想和观念。
这些动机相互交织,共同驱使着艺术家们投身于创作之中。
书中还详细探讨了想象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想象是艺术家们打破现实束缚,创造出独特艺术形象的关键。
它让艺术家能够将不同的元素组合、变形,创造出全新的、富有感染力的作品。
比如,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可以凭借想象构建出一个虚幻的世界,让读者沉浸其中;在绘画中,画家能够运用想象将现实中的景物进行夸张、抽象的处理,传达出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在阅读关于文艺欣赏的部分时,我了解到读者或观众在欣赏作品时并非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参与其中。
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情感状态对作品进行解读和感受。
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人眼中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和体验。
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对于一些经典的文艺作品,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解读和评论。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情感在文艺活动中的核心地位。
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情感都是贯穿始终的重要因素。
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欣赏者则在作品中寻找情感的共鸣。
一部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往往是因为它能够触碰到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文艺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以前,我可能只是简单地从表面去欣赏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者一幅画,而没有深入思考背后的创作心理和自己的欣赏心理。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文艺心理学是一本结合了文学与心理学的书籍,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心理学理论和现象。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感受到了文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点和互补性。
这本书首先介绍了文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中发现了两者的相似点和关联性。
接着,书中详细地论述了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情感描写、叙事手法等方面,探索了这些元素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和现象。
其中我最喜欢的章节是关于梦境和幻想的部分。
作者通过对几个文学作品的分析,深入理解了梦境和幻想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我记得书中讲到的“天平之梦”这个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自己的梦中看到了自己的“天平之魂”,并通过这个梦境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意识到了梦境对于我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的影响。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格心理学等,通过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和应用,使得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理解更加深入和丰富。
总的来说,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文学和心理学之间的联系和互补性,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产生
了新的视角和感受。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朱光潜(1897~1986)做为美学家的卓越名声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了,在中国,他是美的化身,是美学老人。
他写的《西方美学史》直到80年代,仍是中国惟一一部系统介绍外国美学史的著作;《谈美》则是为青年人写的,增加他们审美力的通俗读物;《文艺心理学》建立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在中国,能有自己体系的美学家至今寥若晨星。
此外,朱光潜先生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美学著作,如果柏拉图、莱辛、黑格尔、克罗齐、考德威尔这些西方美学大师地下有知,会感谢朱光潜先生辛勤的译介之功的。
这些译作几乎成为不可超越的典范。
朱光潜先生早年留学欧洲,一心沉溺美学研究,遍览群书,博闻强记,很快便成为了康德—克罗齐形式主义美学信徒。
到了晚年,他从头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修正了自己美学中过分形式化的主张。
朱光潜先生主张人生的艺术化,他认为只有美才可以拯救人的心灵。
但是,他像许多大学问家一样,言行有不一致的地方:他重视了心灵的美却忽视了外在的美。
他穿着古旧的衣服,叼着大烟斗,从烟斗中发出的浓烟在他的银发旁边白皑皑升腾。
这就是他留给人们记忆中的形象。
他藏在眼镜片后边的眼睛永远是沉思的。
就是这位老人,他在87岁高龄仍然用颤抖的手翻译了维柯的《新科学》。
他一生追求着美,传扬着美,最后化为一座桥梁,从他身上,人们既可以回顾美学丰富的过去,也可以展望美学光辉的未来。
《文艺心理学》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美。
什么是美呢?这不是一个不用回答的人人都清楚的问题。
比如,鲜艳的花朵往往在人们眼中是美的,但是,我们能说花本身是美的吗?如果花本身是美的,那为什么在我们心里想着别的事情或者烦恼痛苦的时候,我们会不觉得花美呢?可见,花美不美和人的心理状态有直接的关系。
《文艺心理学》就是这么一本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美的书。
它系统介绍了西方现代美学著作,行文如行云流水,飘逸洒脱,是朱光潜先生代表作。
写这本书的每一章,朱先生都要查阅几十部书才敢下笔,但是,读者一点都看不出其艰涩和费力的地方,相反会得到一种开启心智的愉悦。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2)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2)文艺心理学读后感篇三朱光潜先生不同于西方心理学重哲学框架的态度,而是从心理学阐发美学,形成了一系列相对折衷的观点,不仅对我国文化传统中重道德伦理的实用主义观念提进行了有力反驳,也矫正了西方风行一时的形式主义理论偏见。
他将西方先进的理论成果与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熟悉的中国古典文学中,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文艺心理学的诸多范畴,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
一、刚性美与柔性美第15章重点讨论了刚性美与柔性美的特征及其给我们带来的心理体验。
综合前人所述,所谓“骏马秋风冀北”的雄伟阳刚使人严肃、震撼、感动。
感觉它时,第一步是惊,如因物的伟大(数量或精神上)而有意无意的显现出自己的渺小,这时会产生“霎时的抗拒”痛感;第二步才是喜,我们因物地伟大有意无意的又幻觉到自己的伟大,心情又欣喜起来。
所以人们多觉得“雄伟”是“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是美之难者”[3]。
而“杏花春雨江南”式的秀美则起源于运动筋力的节省,是一种移情作用,多带有欢喜和亲爱的情感。
尼采对艺术有如下分类:“一种是酒神式的,专在自己的活动中领略世界之美,是醉的产品,如音乐和舞蹈;一种是日神式的,专在旁观的地位以冷静的态度欣赏世界之美,是梦的产品,如图画和雕刻。
”[4]与刚性美和柔性美的分类也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
根据我们自身的审美体验,知觉过程并无严格的“惊”、“喜”先后之分,多半是直观的震撼或肃穆的印象。
在感受雄伟之美时,常常感受到力量和刺激,处于一种肌肉紧绷、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
就像吃辣时的感觉,即使眼泪直涌、舌头发烫、汗流浃背,人们体验到的是酣畅淋漓的快感。
这种快感被运用到文艺作品中引起的便是刚性美的美感。
而秀美的确使我们感到轻松舒适,就像甜食。
以此类推,“辣”得过头读者(或观众)就会感到难以接受,一直“吃甜食”也会令人产生厌腻之感。
刚性美与柔性美并无孰优孰劣之分,个人兴趣的不同所倾向的艺术类型自然有所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曾有诗:“我的心中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文艺心理学》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C·霍夫曼所著的心理学著作。
这本书以文学、电影、绘画等文艺作品为切入点,探讨了人类心理活动的各种表现形式。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文艺和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文艺作品对人类心理活动的深刻影响。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书中指出了文学作品对人们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比如,一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和挣扎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对自己的情感状态有所反思。
这种情感共鸣不仅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自己的情感体验,还可以促使人们对自己的情感状态进行调整和改善。
因此,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对人们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文艺作品对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通过对电影、绘画等艺术作品的分析,书中指出了这些作品对人们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塑造作用。
比如,一部电影的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会影响观众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从而影响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
另外,一幅绘画作品的构图和色彩运用也会影响观者的审美体验和思维方式。
因此,文艺作品不仅可以影响人们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对人们的心理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最后,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文艺作品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通过对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分析,书中指出了这些作品对人们行为的调节作用。
比如,一首优美的音乐可以让人们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调节人们的情绪状态;一场精彩的舞蹈表演可以激发人们的热情和活力,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表现。
因此,文艺作品不仅可以影响人们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方式,还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表现,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对《文艺心理学》的阅读,我对文艺和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文艺作品不仅可以影响人们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影响人们的认知方式和行为表现,对人们的心理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读后感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读后感在阅读金开诚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概论》之后,我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艺术与心灵深处的神秘之门。
这本书并非只是对文艺心理现象的简单罗列,而是以深刻的洞察和严谨的分析,引领我们走进了文艺创作与欣赏背后那复杂而迷人的心理世界。
金开诚先生在书中开篇就指出,文艺心理学是研究文艺创作与欣赏过程中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这一界定让我对文艺作品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和内容上,而是开始关注创作者和欣赏者内心的情感波动、思维模式以及潜意识的作用。
这种视角的转变,使我意识到每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都不仅仅是艺术技巧的展现,更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投射和读者情感共鸣的触发点。
在书中,金开诚先生详细阐述了文艺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动机。
他认为,创作动机的产生往往源于作者内心深处的某种需求,可能是自我表达的欲望,也可能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这让我想起了许多伟大的作家,他们以笔为剑,抒发对社会不公的愤慨;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美好,传递爱与温暖。
比如鲁迅先生,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国民性的深刻反思,其创作动机正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而这种关怀,正是源于他内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金开诚先生还深入探讨了灵感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
他指出,灵感并非是凭空产生的神秘力量,而是创作者在长期的积累和思考之后,在特定情境下瞬间爆发的思维火花。
这让我明白了,那些看似突如其来的灵感,其实是创作者日积月累的沉淀和思考的结果。
就像诗人在漫步山林时,突然被眼前的美景触动,吟出千古绝句;或是画家在长久的构思之后,于某一刻灵光一闪,完成了一幅传世之作。
然而,灵感的出现只是创作的开端,要将其转化为完整的作品,还需要创作者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文艺欣赏方面,金开诚先生的观点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认为,欣赏者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并非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参与到作品的再创造中。
欣赏者的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审美趣味等都会影响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文艺心理学》是一本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美的书。
大家读了此书,心得写了哪些?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文艺心理学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篇一朱光潜先生主张人生的艺术化,他认为只有美才可以拯救人的心灵。
但是,他像许多大学问家一样,言行有不一致的地方:他重视了心灵的美却忽视了外在的美。
他穿着古旧的衣服,叼着大烟斗,从烟斗中发出的浓烟在他的银发旁边白皑皑升腾。
这就是他留给人们记忆中的形象。
他藏在眼镜片后边的眼睛永远是沉思的。
就是这位老人,他在87岁高龄仍然用颤抖的手翻译了维柯的《新科学》。
他一生追求着美,传扬着美,最后化为一座桥梁,从他身上,人们既可以回顾美学丰富的过去,也可以展望美学光辉的未来。
《文艺心理学》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美。
什么是美呢?这不是一个不用回答的人人都清楚的问题。
比如,鲜艳的花朵往往在人们眼中是美的,但是,我们能说花本身是美的吗?如果花本身是美的,那为什么在我们心里想着别的事情或者烦恼痛苦的时候,我们会不觉得花美呢?可见,花美不美和人的心理状态有直接的关系。
《文艺心理学》就是这么一本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美的书。
它系统介绍了西方现代美学著作,行文如行云流水,飘逸洒脱,是朱光潜先生代表作。
写这本书的每一章,朱先生都要查阅几十部书才敢下笔,但是,读者一点都看不出其艰涩和费力的地方,相反会得到一种开启心智的愉悦。
1.美和概念无关,是一种在聚精会神的状态下的心理享受。
就像一个婴儿,父母告诉他面前的物体是一棵松树,他便记住了松树的形象,这个时候,他的头脑中不会出现另外一棵松树的形象,因为,他没有“松树”这个概念,所以也不知道松树的抽象的特点,而只是有一棵松树具体的形象。
此时他获得的知识是“直觉”,等他大了,他会进一步获得“松树”的理性认识。
审美就是这种“直觉”下才产生的心理享受。
我们在欣赏一棵松树的美的时候,完全被这棵松树的形象所吸引,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文艺心理学》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艺心理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1美学按学科门类因隶属哲学范畴,重归纳和演绎,有趣的是朱光潜先生触类旁通,重视美的“心理感受”(创造者和观众),向心理学进军,有些像接受美学的部分观点。
值得一提的是,朱光潜这本书要早于尧斯几十年,笔者认为接受美学反对美学的结构主义化的确没错,可是过于主观化的人文主义,难免陷入唯我唯心的泥潭。
毕竟对于“美”,还是有些许普遍性。
可能你喜欢梵高,我喜欢塞尚,但对于例如《蒙娜丽莎》等作品,受众者又有很多,到底是物的本身很美,还是物给我们的感受产生了美感?美学在历史上一度被蒙上了神秘主义色彩。
喜欢朱光潜因为他深入浅出的大家风范,喜欢他不摆架子不故弄玄虚,喜欢他文笔清爽如和风细雨,即使是论及学术的,让人读起来仍觉得如沐春风。
什么是美?估计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种回答,每个人的都会回答出心里最直接的感受。
朱老先生认为,只有美才能拯救人的心灵,这本书从人的心灵来研究美,这不外乎现在我们大谈的内在美和外在美。
美和概念无关,是一种在聚精会神的状态下的心理享受。
排除了实用的和科学的态度,又不考虑事物的抽象共性,只专注它给你的完整形象,这个时候,美才能产生。
这就是物我两忘的境界。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2写于三十年代的文艺理论书籍。
这才知道现在的文学概论中的许多东西原来也不过来源于它,区别只是现在的文学概论更加晦涩,同样一件事,朱光潜已经说清楚的,现在的.书偏要说不清楚。
对比朱光潜自己的《西方美学史》和他学生的《西方美学史》,只要看上几页,就知道什么叫境界的差异。
只有真的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才会明白为什么会有人把作家称为“老师”——这是一种直觉的冲动(只可惜这个名称现在被用滥了)。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文艺心理学》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文学和艺术如何影响人类心理的书籍。
作者通过深入分析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探讨了它们对人类心理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机制和原因。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文学和艺术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学和艺术对人类心理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作者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分析,指出了它们对人类情感、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比如,一些文学作品可以唤起人们的同情心和共鸣,让他们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一些艺术作品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这些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个体层面,还可以扩展到社会层面,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文学和艺术对人类心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作者指出,文学和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影响人们的情感和情绪,还可以影响他们的认知和行为。
比如,一些文学作品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促使他们更加理性地思考和分析问题;一些艺术作品可以激发人们的行动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更加积极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这些影响不仅仅是暂时的,还可以持续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发展。
最后,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文学和艺术对人类心理的影响是有其独特的机制和原因的。
作者指出,文学和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是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
比如,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文字的表达和叙述,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和理解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感和情境;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色彩、形状和线条的表达和构图,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情境。
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使得文学和艺术作品能够更加深刻地触动人们的内心,产生更加持久和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文艺心理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它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还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文学和艺术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积极地关注文学和艺术作品,深入地体验它们所带来的情感和思想,以及它们对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文艺心理学》读书笔记2000字精选五篇
《文艺心理学》读书笔记2000字精选五篇《文艺心理学》是2009年04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较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艺心理学》读书笔记2000字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文艺心理学》读书笔记2000字精选五篇(一)1.现在一般人对待文艺理论的研究还有一些轻视,创作者说,我没有你的那些文艺理论,还是能够创作,你有了那些文艺理论却还是不能创作。
欣赏着说,文艺的美妙和神秘是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的,你把它加以科学的方法分析,结果是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段。
但是文艺理论者会辩护,第一,一切事物都有研究的价值。
第二,研究一门学问除了实用的原因还有好奇心的原因。
第三,对于艺术家和欣赏者还是有一些指导意义的。
2.我原来的兴趣是文学,心理学,哲学,所以,美学就成为我几种学问的联络了。
3.比如你看到梅花,同是一颗梅花,可以引起不同的三种态度,看到梅花,你就想到它的名称,特征,属于的植物门类,这是一种科学态度,看到梅花就想起,可以拿来做买卖,这是实用态度,看到梅花,把它和一切事物的联系斩断,无所为而为地去关照它,赏玩它,这就是美感的态度。
美感的态度就是损学而益道的态度。
4.把流云看成仓狗,就科学态度来说是错觉,就实用态度来说,是荒诞,就审美态度来说,就是形象的直觉。
5.文艺对于人生是一种解脱。
6.物我两忘的结果是物我同一,在美感经验中,我和物的界限完全消灭,我没入大自然,在一块生展,呼吸,震颤。
7.艺术家的超脱和科学家的超脱不一样,艺术家的超脱一方面还要和事物存在切身的关系,科学的态度是纯粹的客观,把自己的情感和成见完全丢开,完全客观,艺术家是主观的情感的活动。
8.艺术家尽管自己不会落到人情世故的圈套里面,但是从来没有一个大艺术家不了解人情世故。
9,距离太远,不可了解,距离太近失去美感。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文艺心理学是一门有趣而深刻的学科,通过对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分析和解读,探讨人类的心理及其与艺术的关系。
在阅读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和论文之后,我对文艺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我对文艺心理学的课题和方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文艺心理学不仅关注艺术作品中的心理元素,更加重要的是将这些元素与人类的心理特征联系起来,深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阅读文艺心理学的相关论文,我了解到了许多有趣的研究课题,比如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中角色的性格特点,研究电影对观众情绪的影响,以及音乐对人的情感的引发等。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也为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的心理提供了新的途径。
其次,文艺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相关文献的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一些心理学家和艺术家的研究成果和思考方式。
通过他们的研究,我发现即使是同一个艺术作品也会因为观者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这是因为每个人在面对艺术作品时,会从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出发进行联想和感受,从而产生独特的心理体验。
这也说明了人类的心理世界是多元、复杂且独特的。
此外,我还被文艺心理学中关于情感和表达的研究深深吸引。
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作品则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
通过阅读文艺心理学的相关论文,我了解到艺术对人的情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研究中发现,音乐可以引发人们的情感,不同的音乐风格和音色会诱发不同的情感体验。
电影也能通过画面、剧情、音乐等元素传递出丰富的情感,触动人们的内心。
这些研究结果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了艺术与情感之间的紧密关系,也使我更加珍惜生活中那些可以给我带来情感共鸣的艺术作品。
通过学习文艺心理学,我认识到了艺术的力量和价值。
艺术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发现内心世界的美好和深邃。
它也能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探索的欲望。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压力和焦虑,而艺术作品则提供了一个触动内心、平衡情绪、释放压力的途径。
《文艺心理学》的读后感(2篇)
《文艺心理学》的读后感我很喜欢《文艺心理学》这本书,因为它将文学和心理学两个领域结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和思考方式。
这本书首先引导读者通过文学作品去理解和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作者通过引用大量文学作品中的片段和情节来说明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矛盾和内心世界。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这些描写所触动,感受到了文学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把握和表现力。
其次,这本书还介绍了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心理状态。
通过对心理学的解读,我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动机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这不仅使我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够更加敏锐地观察和分析人物,而且也让我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最后,这本书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情绪、压力和人际关系等问题。
我在读完这本书后,尝试了其中的一些方法,发现它们确实对改善我的心理状态和处理困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因此,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更是一本实用的心理学指南。
总之,我认为《文艺心理学》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和有趣的读物。
它通过将文学和心理学相结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心理学方法和技巧。
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人们可以更加敏锐地观察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认识和处理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文艺心理学》的读后感(二)读完《文艺心理学》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文学作品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力。
这本书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情节、主题等进行心理学分析,揭示出了人们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思考和行为变化。
它不仅提供了对文学作品的独特解读,还探讨了文学作品如何与读者的心理状态相互作用,从而打开了一扇通往心灵深处的大门。
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文艺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使我更加了解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和意义。
西方美学在中国——读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有感
移情作用密切相关。
国 新 近 艺 术 家 看 到 西 方 艺 术 的 技 巧 很
四 、美 感 经 验 还 与 生 理 的 运 动 相 完善 , 画一匹马就 活像 一匹马 , 布一幕
镣镱
移情作用 , 我沉入物 , 物也沉入我 , 我的 表现生 活的方式各有特点 , 因而它们与 情感移注到物里去分享物的生命 , 则 实际人生的距离也有远近之别。 为精 物 更 因我的情感的移入而变得有生气 , 的 彩的是 , 我 朱光 潜 以“ 离说 ” 距 为理 论依 情趣 和物 的情趣往复回流 , 人的生命 和 据 , 对中国传统艺术( 国画 、 如 京剧等) 的
是什么呢? 这就是“ 美感经验” 可以从 尔的“ 。 个性 返照” 说和 中国古代 的诗论 稍费点功夫研究古希腊的剧艺 , 也许知
以 下五 个方 面进 行 概括 :
一
等 , 行了综合和概括 , 进 在综合 和概括 道带面具 、 打花脸 、 穿高跟鞋 , 也不一定
、
美感经验是一种凝神 的境界。 中渗透 了自己的审美的经验 , 特别是 阅 是 野 蛮 艺术 的特 征 。在 图 画雕 刻 方 面 ,
造 出来 的 形 象 是情 趣 、 性 的返 照 。( 明逼 真 地模 仿 自然 并 不是 艺 术 的佳 境 , 个 以
上五点参见《 文艺心理学》 第五 章作 者 而注重艺术 与现实拉开距离 , 注重作品
自己 的总 结1 。 朱 光 潜是 个 有 哲 学头 脑 的美 学 家 。
的 “ 形式化” ,才是现代 艺术的发展方
赏当作心理 的事实去研究 , 事实 中归 方本 世 纪 初 的 理 论 , 括 克罗 齐 的 “ 从 包 直 子唱高调不近 睛理的人们 , 如果看到 瓦
《文艺心理学》学后感
通过一个学期地学习,使我对《文艺心理学》这门课程有了新地认识,而且从中我也学到了很多地知识.在这门课程中,我学到了文艺心理学地性质和对象、文艺心理学地研究方法、还有精神分析学与文艺心理学等.首先,就是文艺心理学地性质和对象.文艺心理学地性质教材中认为文艺心理学地正当名称应是“心理学文艺学”或“心理学美学”,这是文艺学或美学地一个分支学科,是从心理学地角度来研究文艺创作、文学作品和文学接受中地问题.它不同于用文艺创作和文学接受地现象来阐释心理学原理地那种“文艺心理学”.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心理学”这个名称定义地十分明确,也非常科学,并强调所谓艺术心理学就是研究有关艺术方面地心理特征和心里规律地学科.文艺心理学地对象是研究文艺家地人格心理过程、文艺创作地心理过程、文艺作品地心理蕴含和文艺接受地心里规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其次,就是文艺心理学地研究方法.文艺心理学研究方法所依据地原则是坚持存在决定意识地唯物主义原则、坚持以人地活动人地实践为中介地辩证反映论、坚持对人地本质地社会性历史性地解释、坚持文学现象地特殊规律性、坚持心理活动地系统性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原则、坚持多种学科和多种方法地综合性原则.文艺心理学具体地研究方法有实验地方法、内省地方法、精神作品分析地方法、精神病理学地方法、心理发生学方法、个案研究地方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精神作品分析地方法中地精神作品包括著述、演评、诗歌、小说、绘画等文艺作品,也包括人处于睡眠或病态心理中地梦幻、呓语等.弗洛伊德地《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地一个记忆》证明达·芬奇童年时期地“恋母情结”怎样影响和决定了他一生地艺术创作地.“看来我是注定了与秃鹫有着如此深地关系,因为我想起了一段很久以前地往事,那时我还在摇篮里,一只秃鹫向我飞下来,它用翘起地尾巴撞开我地嘴,还用它地尾巴一次次地撞我地嘴唇.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母亲是由秃鹫地画像代表地,埃及女神地头就是秃鹫地头,女神地名字读作“摩特”,这与法语单词“”(母亲)发音相近.古时候,人们相信(误以为)秃鹫这一物种只有雌性,没有雄性.“单性生殖”,这个关于秃鹫地故事已经被教会地神文化热切地接受了下来.这个话题在几乎所有地教会神父们中间流传着.“两性同体”是想要表明自然地最初地创造力,所有这些两性同体地神都表明了这样一个思想,即只有男女性成分地结合才能赋予神地完美以一个有价值地表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精神病理学地方法中地一种观点认为天才或艺术家与神经症、疯子有不解之缘.另一种观点认为天才或艺术家与神经症、疯子有必然地联系.也许合理地解释是天才、艺术家往往有异于常人地比较偏执、热烈和异于激烈地性格和人格,艺术家地特点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成为弱点和缺点,但在艺术创作中,却是难能可贵地优点.因为艺术家地这种敏感地、偏激地、偏执地、离群索居对对对地、喜怒无常地神经质地特点,最适应于艺术来源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地独特性、奇崛性、反常性、夸张性、变形性、情感性、幻想性地创作本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最后,就是有关精神分析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精神分析地对象是无意识.它包括本能论、人格论、梦论、压抑论、升华论、情结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梦论中地梦是一种被压抑地欲望地象征性满足.作家和白日梦地基本观点是作家如同孩子做游戏一样,怀着很大地热情创造一个同现实严格区分出来地幻想世界,幻想动力是未被满足地愿望和冲动,梦是睡着时地幻想,而白日梦是醒着时地幻想,富于想象力地作家如同光天化日之下地梦幻者,作家地作品如同白日梦,是幼年曾做过地游戏继续,也是它地替代换,作品地主人公常常是作家无意识地化身,但文学作品与白日梦又有区别,这表现在做白日梦多为他荒唐不经地幻想自惭而不肯示人,或者即便示人也无从提供认识快感,作家再对他地白日梦进行改装,弱化了他地自我兴致,用技巧克服了容易引起地厌恶感,因而在表达时为读者提供了纯粹形式美地快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情结论地情结是指部分或全部压抑,而在无意识中持续活动地,以性本能冲动为核心地愿望,它带有强烈地情感导向,使当事者地思想行为及其情绪受它地影响,执意地沉溺于某种东西而不能自拔,虽然其本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俄狄浦斯情结,亦称“恋母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结,亦称“恋父情结”这两个情结都只具有经验地意义,而缺乏科学地普遍有效性,而且以性本能冲动作为情结解释地核心也是错误地.弗洛伊德认为《哈姆雷特》既不是“意志地软弱”也不是“性格地分裂”而是某种内在地罪感地原因,由于某种良心地谴责,哈姆雷特隐约地意识到:他自己并不比他要惩罚地那个人好多少,尽管克劳狄斯杀死了哈姆雷特地父亲,并娶了她母亲,但克劳狄斯实际所做地,却无非是哈姆雷特无意识想做地事情,如果克劳狄斯该杀,那么,哈姆雷特本人也该杀.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精神分析批评地几种重要方法包括潜意识揭示法、情结解释法、症候分析法和梦地分析法.潜意识揭示法揭示艺术家创作隐藏地潜意识动机,揭示艺术品深层结构中隐含着地潜意识内容,揭示主人公行为地潜意识动机.比如王富仁对王昌龄《闺怨》地研究,“闺”是把少妇同丈夫和同外界隔离开来地禁闭言,是束缚她们本能冲动地牢狱.而“少”则暗示少妇身上是存在着性压抑地寂寞和苦闷地.她地“不知愁”是说明她还没有明确地“性意识”地自我觉察——因为她耽于丈夫求取功名地幻想.“春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又是春情发动,万物生命地旺盛,少男少女性意识活跃地象征.“春日上翠楼”实际上就是她潜意识中本能冲动要求表现地结果.“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则是写她潜意识冲动被唤醒到意识层面地上升地过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运用梦地分析法来分析《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地梦,有两大内容:一是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二是宝玉与“兼美”地云雨之事,表示宝玉潜意识地性爱欲望是他地侄媳妇秦可卿.证据一是宝玉做梦地环境(秦氏美貌,秦氏卧室充满性爱色彩地文化氛围),二是宝玉在秦可卿死时地反应(在梦中听到秦可卿死,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得心中似戳了一刀地,不觉得“哇”地一声,直喷出一口血来).贾宝玉地伦理辈分意识使他有意忽略不去关注秦可卿地美,他地伦理意识把他对秦可卿美地欣赏和欲望完全压抑到潜意识中去,然而潜意识欲望一旦产生,它就不会自动消失,总是以各种方式(梦或文字)寻求替代性地满足.仙姬“可卿”其鲜艳妩媚,大似宝钗;袅娜风流,又如黛玉.这说明,秦可卿地美在宝玉地潜意识中既有宝钗地“富”,又有黛玉地“娇”,而仙姬即可卿地“兼美”地称呼,就是这种潜意识地表露,兼美地欲望表现了宝玉潜意识中对美地不能兼得地爱此失彼地遗憾.这种遗憾就导致了他潜意识中对侄媳妇秦可卿地欲望,因为在宝玉地潜意识中,秦可卿是兼美地,即同时兼有宝钗与黛玉地美.但即使在梦中,与侄媳妇相爱也是被意识所禁止地,因而宝玉地潜意识把侄媳妇伪装成仙姑之妹,这样,他爱地就不是侄媳妇,而是另外地人了,他地欲望便得到了满足.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文艺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地学科.尽管这门学科目前仍不具有现代科学形态,是一门正在成长中地学科,但它具有无穷地魅力和无限发展地可能性,它对于探寻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地奥秘,对于美学、文艺学地建设,对于作家作品和文学史地研究有着独特地、不可替代地作用和意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参考文献:.钱谷融、鲁枢元《文艺心理学教程》,华东师大出版社,年出版..吕景云、朱丰顺《艺术心理学新论》,文化艺术出版社,年出版..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年出版.。
西方美学在中国——读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有感
西方美学在中国——读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有感视点FAzHAN?sHlDlAN朱光潜是个有哲学头脑的美学家.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研究意图是"丢开一切哲学的成见.把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当作心理的事实去研究,从事实中归纳得出一些可适用于文艺批评的原理",那么创作和欣赏中的"心理事实"是什么呢?这就是"美感经验".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概括:一,美感经验是一种凝神的境界.在凝神境界中,我们不但忘却欣赏对象以外的世界,并且忘记我们自己的存在.欣赏的对象成为孤立绝缘的意象,欣赏者无所为而为地去观照它,赏玩它.这种把一切都忘却的境界,也就是形象的直觉,形象是直觉的对象,属于物;直觉是心知物的活动,属于我.美感经验就是直觉欣赏中的形象,而把物与我以外的事物的关系置之度外,在聚精会神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二,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的形成,必须在观赏者与对象的功利属性之间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美的创造和欣赏是否成功,就看这种心理距离能否安排妥当,距离太远,则无法了解,距离太近,则可能是欲望压倒美感,"不即不离"才是理想的距离.三,在凝神观照中,我们心中除观照的对象之外别无所有,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从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产生移情作用,我沉入物,物也沉入我,我的情感移注到物里去分享物的生命,物则因我的情感的移入而变得有生气,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环震荡.美感经验与移情作用密切相关.四,美感经验还与生理的运动相关.在移情作用中,不但我们的情感移注于物,物的情趣移注于我,而且我们的"筋肉""呼吸"等生理器官发生特殊的生理变化,似乎也模仿着运动,只是这种生理的模仿的运动大半隐在内而不发出来,这里感觉中的生理运动可称为"内模仿","内模仿"会影响美感经验. 五,美感经验中的形象,不是固定的,同一事物对于千万人即出现千万种形象,物的意蕴的深浅以观赏者的个性为转移.因此,欣赏是个性的创造,而创造出来的形象是情趣,个性的返照.(以上五点参见《文艺心理学》第五章作者自己的总结1.不难看出,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一书中对美感经验特征的概括,实际上是通过自己的消化和理解,把产生于西方本世纪初的理论,包括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里普斯的"移情"说,谷鲁斯的"内模仿"说,黑格尔的"个性返照"说和中国古代的诗论等,进行了综合和概括,在综合和概括中渗透了自己的审美的经验,特别是阅读古代诗词的经验.如:他举例说,"《西厢记》写张生初和莺莺定情的词是:'软玉温香抱满怀,春至人间花弄色,露滴牡丹开.'这其实只是说交媾,'距离'再近不过了.但是王实甫把这种淫秽的事迹写在很幽美的意象里面,再以音调很和谐的词句表现出来,于是我们的意识遂被这种美妙的形象和声音占住.不想到其他的事."在这里,朱光潜用中国传统文人推崇的"超然物表""潇洒出尘" "脱尽人间烟火气"的人生境界,既对"距离说"的要义作了准确生动的阐述, 又使"距离说"在与中国传统文化嫁接中长出了更为繁茂的枝叶.至于他分析《西厢记》的唱词如何以幽美的意象与和谐的音调来制造"距离",使其所表现的淫秽事让人感到"雅驯",并以孑L子论《诗经?关雎》的评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来加以解说,更是观点新颖,开人眼界.这实际上揭示了不同文艺形式由于表现生活的方式各有特点,因而它们与实际人生的距离也有远近之别.更为精彩的是,朱光潜以"距离说"为理论依据,对中国传统艺术(如国画,京剧等)的价值作了别具慧眼的论述.他指出:中国新近艺术家看到西方艺术的技巧很完善,画一匹马就活像一匹马,布一幕月夜深林就活像月夜深林,以为这真是绝大的本领,拿中国艺术来比,真要自惭形秽.其实西方艺术本来固然有长处,中国艺术本来也固然有短处,但长处并不在逼近自然,短处也不在不自然.现在西方真正的艺术家并不着意在"妙肖自然"方面下功夫,而是向一个新方向走.这个新方向完全是反写实主义的.后期印象派的大师塞尚是最好的代表.这里,朱光潜从艺术发展演变的角度,以西方现代派艺术崛起的事实,说明逼真地模仿自然并不是艺术的佳境, 而注重艺术与现实拉开距离,注重作品的"形式化",才是现代艺术的发展方向.由此,朱光潜特别指出:"从欧洲艺术的新倾向看,我们觉得在这里应该替中国旧艺术作一个辩护.骂旧戏拉着嗓子唱高调不近睛理的人们,如果看到瓦格纳的歌剧,也许恍然大悟这种玩意儿原来不是中国所特有的.如果他们再稍稍费点功夫研究古希腊的剧艺,也许知道带面具,打花脸,穿高跟鞋,也不一定是野蛮艺术的特征.在图画雕刻方面,远近阴影原来是技巧上的一大进步,这种技巧的进步原来可以帮助艺术的进步,但是无技巧的艺术终于胜似非艺术的技巧……看到吴道子的人物或是关同的山水而嫌他们不用远近阴影,这种人对于艺术只是'腓力斯人'而已."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56发展?月刊一镣镱朱光潜《=叟艺心理学v有感。
2024年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2024年文艺心理学读后感尊敬的评委老师:我在2024年读到的《文艺心理学》一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引发了我对心理学与艺术的深入思考。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结合自己的观点和该书的内容,分享我对文艺心理学的理解与感悟。
首先,书中对于文艺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的界定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文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与艺术作品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涉及了心理学、艺术、文学等多个领域。
在传统心理学中,对艺术的研究主要是将其作为一个刺激源来考察其对人的心理状态的影响。
而文艺心理学则更加强调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思想与人类心理活动之间的关联。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使文艺心理学得以突破传统心理学的边界,提供了更多角度去理解和解读艺术作品所传递的意义。
其次,书中详细介绍了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文艺心理学既关注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内在心理活动,又关注个体对艺术作品的主观体验。
通过心理实践和实证研究,文艺心理学试图揭示艺术作品中心理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例如,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不仅仅是理解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维方式。
文艺心理学通过实验方法和心理测量等手段,可以从认知、情感、个体差异等多个维度来探究这种主观体验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影响。
同时,文艺心理学引发了我对艺术与人类思维的关系的思考。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作的产物,它承载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
通过欣赏和解读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甚至与艺术家进行情感上的共鸣与沟通。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媒介,更是艺术家和观众之间交流的桥梁。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让我更加意识到艺术对于人类思维和情感的重要性,也鼓励我更多地去感受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内涵与智慧。
此外,书中还讨论了艺术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面临着各种压力和焦虑,而艺术则被视为一种有效的心理调节方式。
通过欣赏音乐、阅读文学作品或者参与艺术创作,我们可以暂时抛开现实世界的困扰,沉浸在艺术作品中,从而获得一种身心放松和情绪解脱的体验。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读后感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读后感读了《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心里头那叫一个豁然开朗啊!这书就像是夏日里的一阵清风,让人舒畅。
金老先生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透彻明白,好像他就在你身边,跟你拉家常一样。
金老说艺术嘛,就是人心灵的映照。
这话我可太赞同了,就像咱们看个电影,听首歌有时候能感动得掉眼泪,有时候又能笑得前仰后合,这就是艺术触动了咱们心底最真实的情感。
它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而是跟咱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书中还提到了创作的灵感,这灵感啊就像是突然间脑子里亮起的灯泡,一闪一灭的,捉摸不定。
但金老告诉我们,灵感这玩意儿,得靠平时的积累和观察。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创作的源泉。
这就跟咱们平时聊天似的,聊着聊着灵感就来了。
再说到欣赏艺术,金老讲得特别实在。
他说欣赏艺术就跟交朋友似的,得慢慢来用心去感受。
一开始可能不懂,但多接触几次,慢慢地就能品出其中的味道。
这就好比喝茶,第一口可能觉得苦,但越喝越能体会到那份甘甜。
总之《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这本书让我对艺术有了新的认识。
它教会了我,艺术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要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它的美好。
读完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解锁了一项新技能,看世界的眼光都不一样了,更细腻更有感情了。
这书真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读后感(1)读完《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心里头就像喝了一碗热腾腾的鸡汤,暖和又提神。
这本书就像是个老朋友,在耳边轻声细语,讲着文艺与心理的故事,让人听得入了迷。
金开诚先生笔下的文字,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全是平易近人的道理。
他把复杂的心理现象,比作日常生活的小事,让人一听就懂。
比如他说起创作的冲动,就像肚子饿了想吃饭,自然得不能再自然。
这种比喻让我不由自主地点头,觉得原来艺术创作也可以这么接地气。
书中提到欣赏艺术,就像是跟艺术家聊天。
这话真说到心坎里去了,每次看画展、听音乐会,那种心灵上的交流,确实像是在跟创作者对话。
这感觉就像是找到了知音,心里的话不用说出口,对方就能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一本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美的书。
该书作者朱光潜是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朱光潜不仅著述甚丰,他本人更具有崇高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学术品格。
他勇于批判自己,执著地求索真理:当他认识到以往在唯心主义体系下研究美学“是在迷径里使力绕圈子”,就开始用更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研究,使自己的美学思想向真理趋进;他反对老化、僵化,提倡不断进取。
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此书是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
全书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问题,与此同时,还介绍了西方的一些主要流派。
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是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欣赏者的感受、理解等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本书则更多是从心理的角度对什么是美的探索。
它一克罗齐的直觉论为中心,在吸取克罗齐等西方美学思想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的理解方式,将心理学派美学、联想主义美学和道德主义美学沟通起来形成了三个互相联系的层次。
全书重点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
美感经验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
比如在风和日暖的时节,眼前尽是娇红嫩绿,我们对着这灿烂浓郁的世界,心旷神怡,时而觉得某一株花在向阳带笑,时而注意到某一个鸟的歌声特别清脆。
有时我们整日为俗事奔走,偶然间偷得一刻余闲,在案头抽出一本戏曲来消遣,武松过冈成功杀虎时,我们也会和他一样感到同样的快感;秦舞阳见秦始皇变色时,我们心里和荆轲一样焦急。
这些境界,或得诸自然,或来自艺术,种类千差万别,都是“美感经验”。
美学的最大任务就在分析这种美感经验。
然而我却对作者小篇幅讲述的一些内容颇为感兴趣,也颇感同身受。
在“悲剧的喜感”这一章节中,我挺认可法克的说法。
在他看,悲剧和喜剧都是一样,都是描写旁人的灾祸。
这些灾祸如果是可笑的,就叫做喜剧;如果是可怕的,就叫做悲剧。
悲剧和戏剧所生的愉快程
度虽有深浅,而为幸灾乐祸其一。
他在《古今戏剧》里面说:“人是一群猛兽,我知道很清楚,因为我就是其中之一”。
站在法格这面照妖镜面前,我们都不免有几分自惭形秽。
平心而论,人这种动物确实是魔性多于神性的。
罗马的人兽斗,西班牙的斗牛,中世纪凌辱异教徒的酷刑,以及历史上许多其他残暴的行为,都可以证明幸灾乐祸的心理。
在人世较大的剧场中,也是很普通的,现在“人道主义”的文化已经把这野蛮根性洗净了么?报纸上每遇离婚、暗杀、失火、地震、打仗一类的天灾人祸,观者都仿佛有一种喝热血似的狂热,以先睹为快。
悲剧和喜剧的心理有一点相同,是我们立刻就可以看出来的,它们都是一样难捉摸,一样可以容纳许多互相矛盾的意见。
下一章节“笑与戏剧”中,也同样阐述了多个大家的理论。
我较附和霍布斯的“突然荣耀”说。
他断定:笑的情感只是在见到旁人的弱点或是自己的过去的弱点时,突然念到自己某有点所引起的“突然的荣耀”感觉。
他也讲到,笑的情感是由于发笑者突然想起自己的能干。
仔细理解一下他的理念,我们不难发现同感。
人有时笑旁人的弱点,因为相形之下,自己的能干愈易显出。
这里笑的情感就是由于突然想起自己的优胜。
但也不是借旁人的弱点或荒谬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如果我们自己或是休戚相关的朋友成为笑柄,我们决不发笑。
人们偶然想起自己过去的蠢事也常发笑,只要他们现在不觉得羞耻。
人们都不喜欢受人嘲笑,因为受嘲笑就是受轻视。
看完此书,我心里由衷地佩服朱光潜先生。
该书用诙谐幽默、生动活泼的文笔,行云流水似的简述了身边许多关于美的现象,让我不禁想感慨自己想法的局限。
原来身边无处不存在美。
他还辩证统一地针对某些观点,娓娓道来各个美学流派的理念,严谨又浅显易懂。
此书不仅在内容上,在文章笔法中也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