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法律逻辑学复习要点

法律逻辑学复习要点

法律逻辑学复习要点第一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1、概念的内涵:就是凝聚于概念中的、它所指称的那类对象具有的特有属性,也是它所指称的对象有别于其他对象、因而能够同其他对象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2、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该概念内涵方面构成性质的那些对象,也就是可用该概念来指称的所有被指称者;3、概念的分类:1)根据概念外延反映的对象数量的不同,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通概念;单独概念:就是其外延只有一个特定对象的概念;普通概念:就是其外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乃至无穷多个对象的概念2)根据概念外延指称的对象是否由若干个相同个体聚合而成的集合体,分为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集合体:是指由若干个相同个体聚合而成的群体;3)根据概念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简单概念与复合概念;简单概念:就是不能对之加以分解的概念;复合概念: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结合而成的概念;4)概念的其他分类根据概念外延所指称的对象,是独立的实体还是依赖于实体二显现出的某种属性,分为实体概念与属性概念;根据其内涵方面的构成性质,是以具有某种性质为特征还是以缺乏某种性质为特征,分为正概念与负概念空概念:是反映没有分子的类即空类的概念例:上帝;论域:就是正负两概念所反映的全部事物所组成的类; 4、概念间关系及应用:是指两个不同概念在外延方面的逻辑关系,亦即它们外延指称的对象是否完全相同而形成的关系;1全同关系;2真包含于关系:就是指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相同的关系种属关系;3真包含关系:就是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相同的关系属种关系; 外延大的概念—-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种概念4交叉关系5全异关系矛盾关系:如果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A、B,都真包含于属概念C,并且A、B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恰好等于其属概念C的全部外延,则A、B之间的关系叫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如果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A、B,都真包含于属概念C,并且A、B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C的全部外延,则A、B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就叫反对关系;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从属关系的概念和外延之间存在这样的反变关系,外延愈大,内涵愈小,外延愈小,内涵愈大;5、定义-概念内涵的揭示1定义:揭示概念内涵的方法或表达式叫定义,凡是对某个概念含义作出解说,都可以称作定义;2定义的分类:实质定义与语词定义;实质定义:采用“种差+属”的方法作出;被定义项=种差+属概念语词定义6、定义的方法及概念的概括与限制1概念的概括:种概念过渡为属概念扩大概念外延2概念的限制:属概念过渡为种概念缩小概念外延3定义的规则:定义项的外延必须与被定义项的外延相等定义过宽、定义过窄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同语反复、循环定义定义项一般不能用否定概念定义项必须是清楚确切的科学概念以比喻代定义7、概念外延的揭示---列举与划分1列举:就是通过逐一列出概念指称的每个对象来证明概念外延的方法;2划分:就是按照一定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分成若干小类,也就是把一个属概念分成若干个概念,以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3划分的规则: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恰好等于母项的外延划分过窄--划分出的各子项外延之和小于母项的外延;划分过宽--划分出的各子项外延之和大于母项的外延同一划分中必须依据同一个划分标准多标准划分各子项的外延必须互相排斥、互相构成全异关系子项相容划分的层次必须清楚第三章命题的一般特征1、命题的形式及其分类1逻辑变项:被抽去具体内容的空位处,亦即代之以符号的成分; 2逻辑常项:余下的决定命题形式的成分;命题形式就是逻辑变项与逻辑常项的特定组合形式; 3命题的分类性质命题根据命题是否简单命题关系命题包含“必然、非模态命题联言命题可能、必须、选言命题禁止”等模态命题复合命题假言命题词,命题可分负命题为模态命题和真值模态命题非模态命题;模态命题规范模态命题第四章性质命题1、性质命题1性质命题:又叫直言命题,是断定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2构成: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主项:就是性质命题中表示断定对象的词项;谓项:是性质命题中用以陈述被断定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的某种性质的词项;联项:就是性质命题中连接主项和谓项的断定词项,它表明了对主项和谓项之间外延关系的断定,分为肯定性的断定和否定性的断定两种;量项:就是性质命题中表示所断定的主项外延数量或范围的词项,表明是否断定了主项的全部外延;3四种性质命题及其关系:全称命题:SAP/SEP,所有的S是或不是P;特称命题:SIP/SOP,有点S是或不是P;单称命题:某个特定的S是或不是P;性质命题词项的周延性全称命题的主项都周延,否定命题的谓项都周延 A 反对关系 E反对关系:由真推假,SAP 真 SEP 假,SEP 真 SAP 假 下反对关系:由假推真,SIP 假 SOP 真,SOP 假 SIP 真 差等关系:可以同真,可以同假,SAP 真真,SIP 假2、揭示其隐含命题的方法:1换质法:通过改变一个性质命题的质,并将其谓项换成它的矛盾概念,从而得出一个与原命题不同质的性质命题;1、结论和原命题不同质规则: 2、结论的主项和量项与原命题保持不变3、结论的谓项是原命题谓项的矛盾概念O型命题不能换位,I型命题不能换质位2换位法:通过改变原命题主项与谓项的位置,不改变原命题的质1、原命题和结论的质相同规则: 2、结论的主项和谓项,分别是原命题的谓项和主项3、原命题中不周延的概念,到结论中也不得周延换位:不能换位换质位:3、关系命题1构成:即关系命题的主项、关系项和关系量项;主项:即关系者项,表示一定关系的承担者的概念;关系项:即谓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概念;关系量项:表示关系者数量的概念;公式:aRb 或 Rab2性质:1对称性:是指在特定的论域里,对象甲与对象乙之间具有某种关系时,对象乙与对象甲之间是否也具有这种关系;如果aRb真,则bRa一定真,则R为对称关系;如果aRb真,则bRa不一定真,则R为非对称关系;如果aRb真,则bRa一定假,则R为反对称关系;2传递性:如果aRb真,并且bRc真,则aRc一定真,R为传递关系;如果aRb真,并且bRc真,则aRc不一定真,R为非传递关系;如果aRb真,并且bRc真,则aRc一定假,R为反传递关系;第五章复合命题1、连言命题定义:连言命题就是同时断定两种以上事物情况p合取q; 连言命题p∧q与其肢命题p、q之间的真假关系:2、选言命题定义:连言命题就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中至少有一种事物情况存在的命题p析取q;相容选言命题真值表:不相容选言命题真值表:3、假言命题1定义:假言命题就是断定两种事物情况之间存在着某种条件制约关系的命题;2假言命题的分类及逻辑性质充分条件:有A就必然有B,若A、B两种事物情况之间,A情况出现或存在时,B情况就必然伴随着出现或存在;必要条件:无A必然无B,若A、B两种事物情况之间,A这一种事物情况不出现或不存在时,B这一种事物情况就必然不出现或不存在;充分必要条件:有A必有B,并且无A必然无B;3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定义: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就是断定前件p是后件q的充分条件;公式:如果p,那么q;p→q;p蕴含q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真值表:4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定义: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就是断定前件p是后件q的必要条件; 公式:只有p,才q;p←q;p逆蕴含q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真值表: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真值表:5、负命题1公式:并非p,~p2性质命题的负命题:并非所有S是P,等值于有点S不是P,~SAP←→SOP并非所有S不是P,等值于有点S是P,~SEP←→SIP并非有的S是P,等值于所有S不是P,~SIP←→SEP并非有的S不是P,等值于所有S是P,~SOP←→SAP3复合命题的负命题:连言命题负命题,~p∧q←→~p∨~q选言命题负命题,~p∨q←→~p∧~q充分条件假言命题负命题,~p→q←→p∧~q必要条件假言命题负命题,~p←q←→~p∧q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负命题,~p←→q←→p∧~q∨~p∧q ~P表示非P第六章规范命题第七章推理概述1、定义:推理就是根据几个已知命题推导出另一个命题的思维形式;2、构成:前提、结论和推导关系;如果p,那么q p→qp p所以,q q3、推理的分类:1必然行推理与或然性推理2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演绎推理:就是由一般性前提推导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就是由若干个特殊性的前提推导出一个一般性结论的推理;类比推理:就是根据某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的许多属性都相同或相似,从而推知某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的另外某种属性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第八章演绎推理1、三段论1定义:三段论就是借助于两个性质命题中共同词项的连接作用而得出结论的演绎推理;2构成:三个不同的词项逻辑变项,小项、中项和大项;小项:S,在三段论结论中作为主项的词项;中项:M,在结论中不再出现的词项;大项:P,在结论中作谓项的那个词项;凡是哺乳动物都是用肺呼吸的动物;鲸是哺乳动物,所以,鲸是用肺呼吸的动物;3三段论公理:凡是对一类事物有所肯定,则对该类事物中的每一个事物也都有所肯定;凡是对一类事物有所否定,则对该类事物中的每一事物也都有所否定;4三段论的规则:1、中项在大、小前提中必须是相同的概念2、中项在前提中必须至少周延一次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4、两个否定命题作前提不能得结论规则5、前提中若有一个是否定命题,则结论必为否定命题;若结论为否定命题,则前提中必然有一个否定命题6、两个特称前提不能得出必然性结论7、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命题,结论必然是特称命题第九章归纳推理1、归纳推理1定义:就是根据一类事物包含的许多对象的共同情况,推出关于该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2就其前提考察的对象与结论主项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来说,有如下几种情形:第一,可以是分子对象与类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第二,可以是一个对象的各个部分与该对象整体之间的关系;第三,由对象自身到自身的归纳;3分类穷举归纳推理典型形式完全归纳推理分类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简单枚举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就是根据一类事物包含的每一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关于该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特定:1、前提中所考察的个别对象是某类中的全部对象;2、前提中对每一个对象所作的断定是真的,由此而归纳出的结论就一定是真的;不完全归纳推理:就是根据一类事物包含的若干对象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知该类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特定:前提列举的事例,亦即前提考察得知的情况,只是结论断定的那类事物所包含的部分对象的情况,或者只是结论断定的某个对象在部分场合出现的情况;2、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1因果联系:事物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如果一种现象的出现或存在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出现或存在,那么这两种现象之间就具有因果联系;特定:1、原因和结果在时间上是先后相继的;2、因果关系是确实的;3、因果关系是复杂的;3、探求因果关系的逻辑方法:重点掌握:契合法、求同法和剩余法;1契合法:又叫求同法,它是根据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不同场合中,只有一个先行的相关因素相同,进而确定这个惟一相同的相关因素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提高契合法结论的可靠程度:第一,在可能情况下增加考察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场合;第二,必须注意分析各个不同场合中的相同因素是否只有一个;第三,当我们排出了那些与被研究现象不相干的因素而找出惟一相同因素之后,还不能轻易地就此判断这个惟一相同的因素就是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原因,还应借助于背景知识分析这一相同因素与被研究现象之间的联系性质,分析这一表面相同因素的背后是否隐藏了真正的、与被研究现象有因果联系的共同因素,以免被表面相同的现象所迷惑而得出错误的结论;2差异法:又叫求异法,它是根据被研究对象出现和不出现的两个场合中,其余相关因素都相同而只有一个相关因素不同,进而确定之一相关因素与被研究现象有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同中求异;正确运用差异法:首先,运用差异法时不仅要严格要求其余相关因素都相同,保证只有一个因素不同,而且,还应注意分析差异现象的后面是否掩盖了真正的差异因素,不要被表面的差异现象所迷惑;其次,要分析找出的惟一不同因素与被研究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单独的还是复合的,以便进一步完整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因素联系;3契合差异并用法:简称并用法,实际上是契合法和差异法的综合运用;它是根据被研究现象出现的一组场合中,其余相关因素都不同而只有一个相关因素相同;而在被研究现象都不出现的另一组场合中,其余相关因素也不同但都共同没有这个相关因素,进而确定这个相关因素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特定:在正反两组场合中分别求同;契合差异并用法是两次运用契合法,一次运用差异法,是在“求同”的基础上寻找差异因素以确定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正确运用契合差异并用法:第一,正反两种场合考察的事例,分别都必须是除了一个相关因素相同外,其余因素都必须不同;第二,正反两组事例之间,除“A”与“无A”的差异外,两组事例在其他相关因素方面应尽可能相同或相似;4共变法:是根据被研究对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在其余相关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相关因素发生程度不同的变换时,被研究现象也伴随着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进而确定该因素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素联系的逻辑方法;正确运用共变法:第一,所考察的场合不能少于三个;第二,某种相关因素与被研究现象之间在程度上的变化,只能是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的变化;第三,在考察的各个场合中,必须保证其余相关因素完全相同,并且,只能有一个相关因素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5剩余法:就是根据已知某一复合因素与被研究的某一复合现象有因果联系,并且减去已知有因果联系的那部分因素与现象,进而确定剩下的那个因素与剩下的那个现象之间有因果关系的逻辑方法;正确运用剩余法:必须确认除复合因素的剩余部分以外,被研究现象的剩余部分不能与其他任何因素有因果联系;第十章类比推理1、定义:类比推理又称类比法或类推法,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从而推知它们的另一属性页相同或相似的推理;第十一章假说与侦察假说1、假说定义:又称假设或猜想,就是根据已观察到的事实和已有的科学原理,对尚未认识到的现象的性质或发生原因作出的推测行解释; 假说的提出2、建立假说的逻辑程序假说的推演假说的验证第十二章论证1、定义:论证,也叫逻辑证明,就是引用一些已知为真至少是论证者和论证对象已承认其为真的命题,以确定某个命题的真实性或正当性的思维过程2、论证的组成:1论题:就是其真实性或正当性需要通过论证予以确定的命题;2论据:就是用以确定论题真实性或正当性的那些命题,它是证明论题是否真实或是否正当的理由、根据;在论证中,不需要再给以证明的论据,称为基本论据或原始论据;第一,需对照事实凭感官才能判断其真实性的命题;第二,自然规律、科学原理、定理,以及一般人都知晓的常识性命题;第三,法律法规条文、有效的契约或合同条款、依法作出的司法解释;3论证方式:就是指论据与论题之间的,亦即论据如何推导出论题的方式;3、论证方法:演绎的直接论证直接论证归纳的直接论证方法类比的直接论证反正法间接论证淘汰法4、论证中必须遵循的逻辑思维方法:1同一律1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思想与其自身同一;同一律反映了正确思维必须具有的确定性,因此也可以说就是概念、命题各自与其自身同一;2公式:A=A或“A→A”3违反同一律的错误:偷换概念:就是在论证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了一个概念的内涵或外延,把两个本来不同的概念混为相同概念,并且用其中一个概念暗地替换了原先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转移论题:也叫偷换论题,在论证过程中用证明另一个无关的论题来代替拟证明的论题,亦即实际证明的论题与需要证明的论题不是一回事;2矛盾律1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相排斥的两种思想不可能同时为真;矛盾律反映了正确思维必须具有的一致性和矛盾性2公式:~A∧~A3违反矛盾律的错误:自相矛盾:在同一思维或论证过程中,既有某种思想、同时又否定这种思想,或者,把两种相互否定的思想看作都是真的;3排中律1内容:在同一思维或论辩过程中,任何一种思想和对这种思想的否定,二者之间必然有一真,不可能两种思想都是假的;排中律反映了正确思维必须具有的明确性;2公式:A∨~A3违反排中律的错误:观点模糊:论证中没有明确的观点,或者故意把观点说得含含糊糊、似是而非,令人捉摸不定;模棱两可:论证对某个问题的态度,“是”也否定,“非”也否定,让人无法确定论证者的观点和态度究竟是什么;或者,在对待别人关于某个问题的态度上,你这样做他要指责,不这样做他也指责,让人动辄得咎、无所适从;。

整理后·逻辑学 重点题

整理后·逻辑学 重点题

第二章P55六、用图解法表示下列概念间的关系。

1.A 船B 轮船C 货船答:这几个概念间的关系可用图表示为:2.A 泰山B 山东C 中国D 联合国答:可用图表示为:3.A 词B 褒义词C 贬义词D 合成词4.A 现代化B 社会主义现代化C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答:可用图表示为:5.A 石拱桥B 卢沟桥C 拱形桥洞6.A 小说家B 戏剧家C 诗人D 文学家答:可以用图表示为:七、将具有下图所示关系的概念分别填入图中3.九、下列语句作为定义是否正确?为什么?1.货币是商品,但不是一般商品。

答:不正确。

第一个分句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第二个分句犯了“否定式定义”的错误。

2.战争就是战争,战争是残酷无情的。

答:不正确。

第一句“同语反复”;第二个分句“定义过宽”。

3.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答:不正确。

用了比喻。

4.商品是用货币作交换手段的劳动产品。

答:不正确。

“定义过窄”。

5.语素是最小的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

答:正确。

符合定义规则。

6.句子是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

答:不正确。

“定义过宽”。

7.正方形是四边相等的平面几何图形。

答:不正确。

“定义过宽”。

8.健康就是没有疾病。

答:不正确。

犯了“否定式定义”的错误。

十、下列语句作为划分是否正确?为什么?1.把句子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答:这是个分解,不是划分。

2.民主革命有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这是个正确的划分,符合规则。

3.商品可分为优质商品、劣质商品、畅销商品、滞销商品等。

答:不正确。

“划分根据不同一”。

同时还犯有“子项相容”、“子项未尽”等错误。

4.这次公审的罪犯有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和高干子弟。

答:不正确。

“划分根据不同一”、“子项相容”。

5.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长满了棉花、花生和粮食作物。

答:不正确。

“越级划分”,“棉花”、“花生”是“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并列的应是“经济作物”,而不是“棉花”、“花生”。

逻辑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逻辑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逻辑学重点知识点整理一、概念。

1.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例如,“商品”的内涵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 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

“商品”的外延包括超市里的食品、衣服、电器等各种用于交换的物品。

2. 概念的种类。

- 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 单独概念:反映独一无二的对象的概念,如“北京”“鲁迅”。

- 普遍概念:反映一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如“动物”“城市”。

-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 集合概念: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如“森林”(森林是树木的集合体,不能说某一棵树是森林)。

- 非集合概念: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如“树”。

- 正概念和负概念。

- 正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正义”。

- 负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非正义”。

3. 概念间的关系。

- 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如“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

- 真包含关系: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如“动物”真包含“哺乳动物”。

- 真包含于关系: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如“哺乳动物”真包含于“动物”。

- 交叉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且只有一部分重合,如“学生”和“党员”。

- 全异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重合部分,如“植物”和“动物”。

全异关系又可分为矛盾关系(如“正义”和“非正义”,二者外延之和等于属概念“行为的属性”的外延)和反对关系(如“黑色”和“白色”,二者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颜色”的外延)。

二、命题(判断)1. 命题的种类。

- 简单命题。

- 直言命题(性质命题)- 全称肯定命题(SAP):所有S都是P,如“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

- 全称否定命题(SEP):所有S都不是P,如“所有宗教都不是科学”。

- 特称肯定命题(SIP):有的S是P,如“有的学生是党员”。

- 特称否定命题(SOP):有的S不是P,如“有的动物不是哺乳动物”。

逻辑学考试重点

逻辑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1’) 一、请指出下列各段议论中“逻辑”一词的含义:1.电影《菊豆》中主人公的命运是符合生活的逻辑的。

答:规律、规律性。

2.说“知识越多越反动”,这真是奇怪的逻辑!答:理论、观点(贬义)。

3.语法、修辞、逻辑都是工具性的课程。

答:普通逻辑(传统形式逻辑)。

4.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说,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容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

答:思维规律、规则。

5.从中学时期就训练好一种逻辑的头脑,以后无论学什么、干什么,都将受益无穷。

答:合乎思维规律、规则。

第二章概念(16’) 概念:反映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内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概念内涵与外延具有反变关系,只适用于具有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的概念*全称与简称不能看成两个概念,因此不存在全同关系*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三、指出下列语句中标横线的概念是单独概念还是普遍概念。

2.在哲学上正确区分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是在政治上正确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并对这两类矛盾采取不同政策的理论基础。

答:“对抗性矛盾”、“非对抗性矛盾”、“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都是普遍概念。

4.《狂人日记》是文学革命的第一声春雷。

答:“狂人日记”是单独概念;“文学革命”和“春雷”都是普遍概念。

在特定语境里,“文学革命”可以是单独概念、专指我国“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

九、下列语句作为定义是否正确?为什么?1.货币是商品,但不是一般商品。

答:不正确。

第一个分句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第二个分句犯了“否定式定义”的错误。

2.战争就是战争,战争是残酷无情的。

答:不正确。

第一句“同语反复”;第二个分句“定义过宽”。

3.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答:不正确。

用了比喻。

4.商品是用货币作交换手段的劳动产品。

答:不正确。

“定义过窄”。

6.句子是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

逻辑学[第十一章论证]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逻辑学[第十一章论证]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一章论证【内容提要】一、概述(论证的定义、结构和作用)。

论证就是通过一个或一系列真实的命题,推导出另一命题的真实性的思维形态。

论证是由论证方式将论据与论题两个组成部分联结而成的。

论证是科学发明、发现的工具,是宣传真理、反驳谬误和揭露诡辩的工具。

二、论证的种类。

其一,按照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形式进行划分,论证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必然性论证和或然性论证两大类;其二,按照论证的不同方法进行划分,论证可以分为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三、反驳。

反驳是论证的特殊形式,是通过一个或一系列的已确知为真的命题来确定另一命题(包括论题或论据)的虚假性或某一论证方式违反规则的思维形态,即驳斥某一逻辑论证的思维形态。

反驳的结构与论证大致相同,即被反驳的论题和反驳的论据是凭借反驳方式联结起来的。

所谓反驳方式就是反驳所用的推理形式。

反驳的规则就是论证规则。

反驳的种类:按被反驳的对象划分,有反驳论题、反驳论据和反驳论证方式;按反驳所运用的推理形式划分,主要有演绎反驳和归纳反驳;按反驳的方法分,有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

四、论证的规则。

论证的规则包括论题规则、论据规则和论证方式规则三个方面。

关于论题规则:(1)论题应当是明确的,其中不应使用含糊的、有歧义的概念;(2)论题必须保持同一。

关于论据的规则:(1)论据必须是真实的;(2)论据的真实性必须是已知的;(3)论据的真实性应先于论题。

关于论证方式的规则:在论证过程中,从论据推导出论题时必须符合推理规则,即论题与论据之间必须具有逻辑关系。

【重点】一、论证的含义“论证”是个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概念。

首先,论证是一种思维形态。

它同概念、命题和推理并列,又是上述各种思维形态的综合运用。

论证之所以也是思维形态,是因为它是前提真实的推理。

推理是一种思维形态,所以论证也是一种思维形态。

任何一种思维形态都是思维的一个单位,又都表现为一个思维过程。

就具体的思维活动而言,各种思维形态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逻辑学重点知识

逻辑学重点知识

一、按质和量的结合分类,直言命题(性质命题)可以分为以下六种:二、直言命题可以总结为下列四种基本形式:五、逻辑方阵:下反对关系六、真假关系:反对关系:不同真,可同假。

一真另一必假,一假另一真假不定。

下反对关系:不同假,可同真。

一假另一必真,一真另一真假不定。

矛盾关系:不同真,不同假。

一真另一必假,一假另一必真。

差 等 关 系差 等 关 系差等关系:上真,下必真;上假,下可真可假;下假,上必假;下真,上可真可假。

七、换质法SAP SEP SEP SAP SIP SOP SOP SIP八、换位法SA P→PIS SEP→PES SIP→PIS九、三段论的逻辑形式原形式简记式所有M都是P MAPS是M SAM所以,S是P ∴ SAP十、直言三段论的一般规则:第一,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第二,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叶不得周延第三,两个否定前提推不出结论第四,如果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的,那么结论是否定的第五,如果结论是否定的,那么前提中必有一个是否定的第六,两个特称(I、O)前提不能推出结论第七,如果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的,那么结论必是特称的十一、三段论的格第一格:中项在大前提中是主项,在小前提中是谓项,其形式为:M PS MS P其规则是:(1)、小前提必须肯定(2)、大前提必须全称第二格:中项在两前提中都是谓项,其形式为:P MS MS P其规则为:(1)、前提中必须有一个是否定的(2)、大前提必须是全称的第三格:中项在两个前提中都是主项,其形式为:M PM SS P其规则是:(1)、小前提必须是肯定的(2)、结论必须是特称的第四格:中项在大前提中时谓项、小前提中是主项,其形式为:P MM SS P其规则是:(1)、如果有一个前提否定,则大前提必须全称(2)、如果大前提肯定,则小前提必须全称(3)、如果小前提肯定,则结论必须特称。

逻辑学学习重点整理

逻辑学学习重点整理

一、简答题1、简述A、E、I、O判断之间的关系(1)AE不能同真,可以同假,具有上反对关系;(2)IO不能同假,可以同真,具有下反对关系;(3)AO矛盾、EI矛盾,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4)全称为真,则特称必真;(5)特称为假,则全称必假。

2、简述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内涵如果P,那么Q前真后真,前假后假:P真则Q真,P假则Q真假不定,Q真则P真假不定,Q假则P假。

3、简述孔子和荀子在“正名”理论上的区别孔子认为名重于实,应根据名分确定责任;荀子认为实重于名,名必须围绕、依据“实”来确定。

4、简述特殊关系判断的特点(1)两个关系项是同一个对象;(2)谓项是能够施加于自身的语词。

5、简述逻辑词义的四个方面(1)逻辑是种客观规律;(2)逻辑是种思维规律;(3)逻辑是某种理论、观点、看法;(4)逻辑是种学科名称。

6、简述概念歧义的主要类型(1)基于语词的发音不同,产生不同概念;(2)语词的组合层次不同;(3)语词属于不同类别;(4)一词多义。

7、简述违背矛盾律的情形(1)在概念中同时肯定相互矛盾的内涵;(2)在判断中同时肯定相互矛盾的内容;(3)对两个矛盾的判断同时肯定;(4)自相矛盾8、简述简述发散性思维的特点(1)发散性思维不能脱离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2)要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3)要充分发挥想象力;(4)容易产生新颖的、创新性的结论。

9、简述概念外延矛盾关系的特点(1)两个概念具有全异关系;(2)两个概念具有共同的属概念;(3)两个概念外延之和等于共同属概念的外延。

10、简述划分的规则(1)划分出的子概念之间不能具有相容关系;(2)每一次划分只能使用一个依据;(3)划分出的子概念外延之和等于母概念外延;(4)划分不是分解。

二、选择题1、孔子、荀子、惠施、公孙龙的主要逻辑观点和提出的著名命题孔子:名重于实,根据名分确定责任。

荀子:实重于名,名必须围绕、依据“实”来确定。

惠施:合同异。

合异于同,把异归结到同之中,夸大对事物的差异。

逻辑学考试重点

逻辑学考试重点

一、概念1、概念的种类着重掌握“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区分。

理解上注意两点:第一、集合概念是把同类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的概念;否则不是集合概念。

如“党”是把“党员”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的;“共产党”是把“共产党员”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的;“森林”是把“树木”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的;“群岛”是把“岛”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的;“中国乒乓球队”是把“中国乒乓球队队员”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是把“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的。

第二、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组成集合体的个体不一定具有。

2、概念之间的关系包括:同一关系;交叉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反对关系;矛盾关系。

3、明确概念的方法三种方法都要着重掌握它的规则。

二、判断1、性质判断:种类;对当关系;项的周延性各种性质判断(A、E、I、O)都是就主项S和谓项P之间的关系做出断定。

这些断定有一个真假问题。

做出的断定符合实际情况,该判断就是真的;做出的断定不符合实际情况,该判断就是假的。

所以,各种性质判断的真假,同概念之间的关系有着一定的联系。

见教材第55页中的表4-3。

四种对当关系:指的是哪项判断之间的关系?各种对当关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讲的对当关系,是相对于素材相同的A、E、I、O来说的,素材不相同的AEIO之间是没有这些对当关系的。

项的周延性:全称判断的主项周延;特称判断的主项不周延;肯定判断的谓项不周延;否定判断的谓项周延。

2、关系判断:区分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和非对称关系;区分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和非传递关系。

3、模态判断:真值模态判断:必然P,必然非P,可能P,可能非P。

规范模态判断:必须P,必须非P,允许P,允许非P。

这两种模态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

4、联言判断5、选言判断着重掌握:这三种判断的真假与其肢判断真假之间的关系(真值表)。

6、假言判断08年期末复习共6页第1页7、负判断:各种负判断的等值判断8、真值表的应用(1)判断两个判断是不是等值?课堂上已经讲过。

逻辑学重点

逻辑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逻辑概述逻辑是关于思维的科学。

逻辑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思维形式有词项、命题、推理,语言形式有词和词组、句子、句群,大体说来,词项是由词或词组表达的,命题是由句子表达的,推理是由复句或句群表达的。

▲学习逻辑知识的必要性(一)有助于公务人员掌握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首先,逻辑思维具有认识事物的基础性的特点。

其次,逻辑思维具有认识事物的工具性的特点。

再次,逻辑思维具有认识事物的普遍性的特点。

(二)、有助于增强公务人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各种错误的论证,甚至貌似有理的诡辩,逻辑思维的运用也会帮助公务人员识别、反驳错误的认识或诡辩。

(四)、有助于提高公务人员表达思想、撰写文稿的能力。

第二章词项逻辑▲词项是意义确定了的语词。

▲词项与语词的关系:词项需要通过语词来表达。

词项与语词之间还有着一些特定的逻辑关系。

一方面,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词项,也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一词多义。

另一方面,一个词项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

例如罗盘——指南针,自行车——脚踏车。

有时同一词项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甚至幽默诙谐。

▲词项的内涵是指词项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即词项的内容与含义。

词项的外延是指具有内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的总和。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内涵是指词项的意义方面,它说明词项所反映的对象究竟是什么样的;外延是词项的数的方面,它说明词项所适用的范围,包括哪些个对象。

▲词项内涵、外延理解不当,产生的逻辑问题(P9灵活运用,猜为纠错题)词项的内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由于对词项的内涵和外延不能准确把握,从而出现词项错用、词项不明、词项混淆、词项赘余、误用集合等多种逻辑错误。

▲词项的种类单独词项是反映唯一的某个对象的词项,其外延只有一个分子,是指称独一无二的事物。

例如“黄河”、“中国最大的城市”、“世界最高峰”等等。

普遍词项是反映一类对象的词项,其外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子所组成的类。

逻辑学[第五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逻辑学[第五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五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内容提要】一、复合命题及其结构。

复合命题是包含了其他命题的一种命题,一般地说,它是由若干个(至少一个)简单命题通过一定的逻辑联结词组合而成的。

复合命题的逻辑性质是由逻辑联结词来决定的。

不同的联结词是区别各种类型复合命题的唯一依据。

二、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联言命题是断定若干事物情况共同存在的命题,只有在其联言肢都真的情况下,该联言命题才是真的。

据此逻辑性质而进行的联言推理有两种形式:分解式和组合式。

三、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选言命题是反映若干可能的事物情况至少有一种存在的命题。

根据其肢命题(选言肢)是否相容,可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两种。

关键是掌握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种命题的逻辑性质,弄清至少一个选言肢真(可以同真)和只有一个选言肢真(不能同真)的不同,从而正确运用选言命题。

能区分相容选言命题和联言命题根本不同的逻辑性质。

在此基础上掌握选言推理的定义以及相容选言推理、不相容选言推理的形式和规则。

四、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假言命题是断定一事物情况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条件的命题,因而又称为条件命题。

根据断定的条件性质的不同,假言命题可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三种。

其要点是切实把握充分、必要、充要的逻辑含义,弄清三种假言命题之间的区别:充分条件是有前必有后,无后必无前;必要条件是无前必无后,有后必有前;充要条件是充分、必要二者的结合。

在此基础上掌握假言推理的定义以及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形式和规则。

五、二难推理。

二难推理的四种形式:简单构成式、简单破坏式、复杂构成式、复杂破坏式,以及二难推理的要求和破斥错误二难推理的方法。

六、负命题及其等值推理。

负命题是否定某个命题的命题,是仅有一个肢命题的一种特殊的复合命题。

它与直言命题中的否定命题有着根本的不同。

要点是掌握负命题和原命题之间的矛盾关系及各种负命题的等值命题,利用各种负命题的等值公式进行推理。

法律逻辑学复习要点

法律逻辑学复习要点

法律逻辑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看法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1、看法的内涵:就是凝集于看法中的、它所指称的那类对象具有的特有属性,也是它所指称的对象有别于其余对象、因此能够同其余对象差别开来的根本特点。

2、看法的外延 : 就是拥有该看法内涵方面构成性质的那些对象,也就是可用该看法来指称的所有被指称者。

3、看法的分类:1)依据看法外延反应的对象数目的不一样,看法分为独自看法和一般看法。

独自看法:就是其外延只有一个特定对象的看法。

一般看法:就是其外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乃至无量多个对象的看法2)依据看法外延指称的对象能否由若干个同样个体聚合而成的会合体,分为会合看法与非会合看法。

会合体:是指由若干个同样个体聚合而成的集体。

3)依据看法表现形式的不一样,分为简单看法与复合看法。

4)简单看法:就是不可以对之加以分解的看法。

复合看法: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看法联合而成的看法。

看法的其余分类*依据看法外延所指称的对象,是独立的实体仍是依靠于实体二展现出的某种属性,分为实体看法与属性看法。

*依据其内涵方面的构成性质,是以拥有某种性质为特点还是以缺少某种性质为特点,分为正看法与负看法*空看法:是反应没有分子的类即空类的看法(例:上帝)。

*论域:就是正负两看法所反应的所有事物所构成的类。

4、看法间关系及应用:是指两个不一样看法在外延方面的逻辑关系,亦即它们外延指称的对象能否完好同样而形成的关系。

1)全同关系。

2)真包括于关系:就是指一个看法的所有外延与另一个看法的部格外延同样的关系(种属关系)。

3)真包括关系:就是指一个看法的部格外延与另一个看法的所有外延相同的关系(属种关系)。

* 外延大的看法— - 属看法外延小的看法— - 种看法 4)交错关系 5)全异关系* 矛盾关系:假如两个拥有全异关系的看法A、B,都真包括于属看法 C,并且 A、 B 两个看法的外延之和,恰巧等于其属看法 C 的所有外延,则 A、 B 之间的关系叫矛盾关系。

(完整)《逻辑学》重点知识整合

(完整)《逻辑学》重点知识整合

概念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概念有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1)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

即概念的含义.(它回答概念“反映了什么对象”)2)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

即概念的适用范围。

(它回答概念“反映了哪些对象”)如:三角形:三条直线在同一平面上构成的封闭图形,三个角之和为180度。

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都是三角形。

3)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反变关系国家:阶级统治的工具—-中、美、英、法……(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中国内涵扩大,外延缩小;内涵减少,外延变大虚概念:有内涵无外延——鬼、孙悟空、贾宝玉2、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性二、概念的种类(单独、普遍、集合、非集合、正、负)(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划分根据:概念的外延,即概念所指称对象的数量1、单独概念是指外延仅有一个对象的概念.它的外延是独一无二的。

从语言角度看,单独概念一般是通过专有名词或者摹状词表达的。

具体地说:A 人名、地名、单位名等一般表达单独概念.B 包含数目、序列或最高程度的词。

C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发生的事件.D 包含“这个"、“那个”的词或词组表达单独概念。

2、普遍概念是指外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语言角度来说,普通名词、形容词和动词表达普遍概念。

△注意:一个语词所表达的概念究竟是普遍概念还是单独概念,需联系语言环境。

例:《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

(专有的报名——单独概念)小王和小张手里各拿着一份《人民日报》。

(印刷出来的一份份报纸——普遍概念)(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划分根据:词项内涵的不同,所指称的对象是集合体,还是非集合体而作出的分类。

集合体: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统一整体,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只为集合体所具有,而不必为这个集合体的某一个体所具有.1、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对象).如:森林、书籍、群岛、车队、中国女子排球队、党、词汇、阶级。

管理类联考逻辑知识点

管理类联考逻辑知识点

管理类联考逻辑知识点
1. 推理和论证: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等。

考生需要能够分析和评估各种推理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2. 逻辑谬误:逻辑考试中会涉及到一些常见的逻辑谬误,如错误归因、以偏概全、滑坡谬误等。

考生需要能够识别和避免这些逻辑谬误。

3. 条件推理:包括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等。

考生需要能够理解和运用这些条件关系进行推理和判断。

4. 假设和前提:考生需要能够识别和分析论证中的假设和前提,并评估它们对结论的支持程度。

5. 数字推理:包括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和图表解读等。

考生需要能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推理和判断。

6. 逻辑推理游戏:逻辑考试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逻辑推理游戏,如字谜、数独等。

考生需要能够运用逻辑推理能力解决这些问题。

这些知识点是管理类联考逻辑考试的基础,考生需要通过练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逻辑学 复习要点

逻辑学 复习要点

12、“并非所有S是P”等值于( ①有的S是P ②有的S不是P ③所有S不是P ④某个S不是P
)。
2020/4/13
18
13、与SEP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是

)。
①SAP
②SOP
③SIP
④POS
2020/4/13
19
14、运用对当关系推理,从( 可以推出并非SIP。 ①并非SAP ②SOP ③并非SEP ④SEP
2020/4/13
23
18、若“p→q”真与“q”真,则

)。
①“p”真假不定
②“p”真
③“p”假
p”假
2020/4/13
24
19“p∧q”真,据联言推理分解式可推
出(
)。
①“p”真
②“p”假
③“q”假
④“非q”真
2020/4/13
25

20、“瑞雪兆丰年”这个结论不是可以:

)。
①用完全归纳推理得到的
重点掌握:
1、判断的两个逻辑基本特征。 2、简单判断包括几种判断 ? 3、性质判断由几部分组成?它的种类有哪些? 4、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情况 5、A、E、I、O四种判断间的对当关系怎样? 6、各种性项判断直接推理的有效式、逻辑形式及推
理规则?
2020/4/13
2
7、什么是三段论?它有哪些规则?违反这些逻辑规则会 犯什么逻辑错误?
②主谓项的周延性
③命题的形式
④语言表述
2020/4/13
15
10、“p并且q”真,当且仅当

)。
①p真q真
②p真q假
③p假q真
④p假q假
2020/4/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逻辑”的含义主要含义有四种:1、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2、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和看法。

3、指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4、指逻辑学。

二、思维形式结构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构成。

其中常项是思维形式结构中不变的部分,它决定思维形式结构的类型,变项是思维形式结构中可变的部分,它容纳思维的具体内容。

例如,在“所有S都是P”中,“所有……都是……”是逻辑常项,“S”“P”是逻辑变项。

这种变项叫词项变项,可以用不同词项去替换。

再如,在“如果P,那么q”中,“如果……那么……”是逻辑常项,“P”“q”是逻辑变项。

这种变项叫命题变项,可以用不同命题去替换。

三、“Pvq”的逻辑性质当且仅当p假,q假时,pvq为假,其他情况下均为真。

四。

、“P→q”的逻辑性质当且仅当P为真,q为假时,P→q为假,其他情况下均为真。

习题:1、命题的两个逻辑特征是:任何一个命题都对思维对象有所陈述,不论正确与否和任何一个命题都有真假值,一个命题是真还是假,必须根据客观事实来判定。

2、下列语句中,表达命题的是(D)A请你坐下 B您贵姓 C噢,原来如此D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命题形式之间的主要区别是(D)A命题所陈述的内容不同B自然语言形式不同 C命题变项不同 D命题常项不同4、下列命题中,不表达复合命题的是(C)A会憎,才会爱B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C这个班的同学全都到齐了D并非参加民主运动的人全是马克思主义者5、只有他诚恳像我道歉,我才会原谅他,这一命题可以转化成这样一个蕴含命题(C)A只有他不诚恳像我道歉,我才不会原谅他B只有我原谅了他,他才诚恳像我道歉C如果他向我道歉,那么,我原谅他 D如果我原谅了他,则他诚恳像我到了歉五、一个推理形式是有效的,当且仅当具有此推理形式的任一实例都不会出现真前提和假结论,换句话说,有效的推理能够从真前提必然推出真结论;而一个推理形式是无效的,当且仅当具有此推理形式的任一实例都不能保证真前提不出假结论,换句话说,无效的推理从真前提不必然推出真结论。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效地推理形式前提和结论的联系是必然的,具有逻辑保真性;而无效推理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不具有逻辑保真性。

六、析取命题三条规则1、肯定其中一支,就能肯定它与任意析取支的析取式2、否定一部分析取支,就能肯定剩下的析取支3、肯定一部分析取支,不能否定剩下的析取支七、蕴含命题推理规则:1、肯定前件可以肯定后件;2否定后件肯依否定前件;3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习题:1、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已知命题推出新命题的句群。

2、推理是由前提、结论和推理形式三部分构成。

3、从真前提必然推出真结论的推理形式是有效的推理形式4、一个正确的推理必备的两个条件是前提真实和形式有效5、在析取命题推理中,肯定一部分支命题,不能否定剩下的析取支6、航天号飞机的失事或是设备故障,或是认为的破坏;已查明失事的原因确系设别故障。

因此,可以排除人为破坏。

( 此命题有效)7、如果患有感言,一定会有厌食症状;我最近常感厌食,因此,我准是患了肝炎( 此命题无效)8、如果是杀人凶手,则必然进入过犯罪现场;某青年进入过犯罪现场,所以,某青年是杀人凶手。

(此命题无效)八、任何词项都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的逻辑特征。

词项的内涵是词项所指称的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

外延是一个词项所指称的对象范围,也就是具有词项所指称的本质属相的一切对象。

九、词项的种类:1、根据词项所指称的对象是一个还是一类,可将词项分为单独词项和普遍词项。

2、根据词项所指称的对象是否为一集合体,词项可以分为集合词项和非集合词项。

十、词项下定义的规则:1、定义项和被定义项须是全同关系。

违反这条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有:(1)定义过宽:指定义项外延大于被定义项外延。

(2)定义过窄:指定义项外延小雨被定义项的外延。

2、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的包含被定义项。

违反这条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有:(1)同语反复,如果被定义项直接出现在定义项中,就叫同语反复。

(2)循环定义:被定义项间接出现在定义项中,叫循环定义。

3、定义必须用精确的科学语词。

违反该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有:(1)含糊定义:就是定义项包含着晦涩难懂的语词。

(2)以比喻代定义。

比喻只能对思维队形进行形象的描绘,并不揭示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因而所有比喻不是定义。

十一、对词项划分须遵守以下规则:1、火焚后子项的外延之和应该等于母项外延。

违反该规则所犯的错误有:(1)划分过宽:是指子项的外延之和大于母项的外延。

(2)划分过窄:是指子项的外延之和小于母项的外延2、每一次划分必须坚持同一标准。

同一个母项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词项。

3、划分以后的各个子项之间应是全异关系。

违反该规则的逻辑错误叫“子项相容”。

十二、性质命题由主项、谓项、量项和联项四部分组成。

主项是表示思维对象的词项;谓项是表示思维对象性质的词项;量项表示主项指称的对象数量,分为全称量项和特称量项两种;联项是将主谓项联结起来的词项,分为肯定联项和否定联项两种。

十三、性质命题的种类:1、全称肯定命题。

其形式结构为:所有S都是P,该命题陈述主项S中的全部分子都具有P的属性。

例如:“所有团员都是青年人”。

该命题形式结构简记为SAP,逻辑中又称为A命题。

2、全称否定命题。

其形式结构为:所有S不是P,该命题陈述主项S中的全部分子都不具有P属性。

例如:“所有的人民团体都不是审判机关”。

全称否定命题的形式结构简写为SEP,又称为E命题。

3、特称肯定命题。

其形式结构为:有些S是P,简写为SOP,被称为O命题。

该命题陈述主项S类中至少有一个对象不具有P属性。

4、特称否定命题。

其形式结构为:有些S不是P,简写为SOP,被称为O命题。

该命题陈述主项S类中至少有一个对象不具有P属性。

十四、三段论推理的规则1、在一个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不同的词项。

三段论是通过中项的媒介爱你作用而使得大小项外延关系确定,从而得出必然性结论的。

如果两前提中只有两个不同的词项,它们在前提中就势必重复出现,这样就不可能组合成结论命题,因而不能构成三段论推理。

如果两个前提中出现四个不同的词项,那就表示两个前提命题的主项和谓项都是不同的词项,这样就没有一个共同的词项起媒介作用,也无法构成三段论。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

三段论推理中,大项和小项的外延关系式通过中项的媒介作用来确定的。

如果中项在两个前提中都不周延,那就意味着大项、小项都只和中项的一部分外延都关联,这就可能出现大项和中项的一部分外延有关联,小项也和中项的一部分外延都关联,这样,大、小项志坚的关系就是不确定的,因而,不能必然地推出结论。

3、前提中不周延的词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这条规则是对大项和小项而言的。

如果大项或小项在前提中只有部分外延与中项发生关联,那么中项就只能对这一部分外延起媒介作用。

因而结论就只能陈述大项或小项的部分外延,不能任意扩大,否则,结论陈述的范围超出了前提陈述的范围,不能保证在前提真的情况下,结论必然真,这是由演绎推理的特性决定的。

所以,前提中不周延的大小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1、词项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特征。

2、在性质命题中全称肯定命题谓项周延,特称否定命题的谓项不周延。

3、每个三段论推理包含的三个不同词项是大项、中项和小项。

其中,包含小项的前提是三段论的小前提,包含大项的前提是三段论的大前提。

4、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进行管理,这句话作为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c)A定义过宽 B定义过窄C同语反复D循环定义5、犯有“中项不周延”错误的三段论,其中项在前提中(C)A只有一个不周延B至少有一个不周延 C都不周延D一个周延一个不周延6、三段论推理中,形式语言相通而实际不同的两个词项作三段论的中项,所犯的逻辑错误叫(D)A大项扩大B小项扩大C中项不周延 D“四词项”错误7、国家是资产阶级压迫劳动人民的暴力工具。

错误,定义过窄8、逻辑学是打开智慧之门的而钥匙。

错误,以比喻代定义的错误9、偶数时奇数加1而成的数,奇数是偶数加1而形成的数。

错误,循环定义的错误10、正方形是平面上每个内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错误,定义过宽的错误11、运输包括陆上运输、水上运输、海上运输、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

错误,多标准划分或子项相容12、劳动指的是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剩余劳动。

错误,多标准划分13、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错误,不是划分是分解14、贪污罪是犯罪行为,抢劫罪是犯罪行为,所以,抢劫罪是贪污罪。

无效。

全称肯定命题,P是M,S是M,所以,S是P违反了第2个规则,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

无效15、有的同志是先进工作者,有的同志是律师,所以,有的律师是先进工作者。

特称肯定命题。

有的M是P,有的M是S,所以,有的S是P。

违反第6个规则,两个特称前提不能必然地推出结论。

无效16、法律专业学生是要学习逻辑学的,我们不是法律专业学生,所以,我们不是要学习逻辑学的。

特称否定命题。

M是P,S不是M,所以,S不是P。

违反第6个规则,该三段犯了“大项扩大”的错误。

无效17、世间万物中,人是第一个最宝贵,我是人,所以,我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最可贵的。

这个推理中的逻辑错误与以下哪项中出现的最为类似?(C)A作案者都有左岸冬季,甲有作案动机,所有,甲是作案者。

B各级干部都要守法,我不是干部,所以我不要守法。

C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

D人贵有自知之明,你没有自知之明,所以,你不是人。

E相当翻译就要学外语,我又不想当翻译,何必费力学习外语。

例题中推理是全称肯定命题,M是P,S是M,所以,S是P。

但是为无效的推理,违背了第1个规则,在一个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不同的词项。

例题和C选项中的人和群众,虽然在大小前提中是同一词项,但多表达的词项却不一样,整个推理犯了“四词项”的错误。

十五、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如果反映某一客观对象,那么它就反映这一对象。

即任一思想与其自身同一,真值也是同一的。

同一律的内容可用公式表示为:A是A A→AA→A是从逻辑真值的角度来说的,真值自然是指命题真值。

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如果A命题真,那么它就是真的;如果A命题假,那么它就是假的,其真值也是确定的。

同一律要求词项、命题保持同一。

十六、矛盾律及对正确思维的要求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不能既反映某个对象,又不反映这一对象。

或者说,一个思想及否定不能同时为真,至少有一个为假。

矛盾律的公式是:A不是非A乛(A∧乛A)公式中的“A”表示任意的词项或命题,“非A”表示对“A”的否定,即和“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词项或命题。

“A不是非A”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A词项不是非A词项,A命题不是非A命题,A和非A不能同真,至少有一个为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