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_三顾茅庐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在古代中国的广袤大地上,英雄豪杰层出不穷。
他们或折节读书,或仗义疏财,或辅佐明主,共图大业。
这些英勇的人物形象,为我们的成语库添加了许多生动而寓意深长的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特指刘备在寻找诸葛亮加入他的军队时,三次造访其居住的茅屋,但都未能找到诸葛亮。
这个成语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比喻真心实意地再三邀请或访求贤士。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素有进取之心,一心想振兴汉室。
他深知要想成就大业,必须得有贤才辅佐。
而诸葛亮,就是他心中的那位理想辅佐者。
他听闻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便决意邀请其加入自己的军队。
刘备第一次造访诸葛亮居住的茅屋时,未能见到他。
因为诸葛亮当时正在山间云游,寻找真知。
刘备并未因此而放弃,他深知找到一位真正的贤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二次,刘备再次来到茅屋,仍然没有找到诸葛亮。
第三次,刘备依然如故地来到茅屋,终于见到了正在家中研读兵书的诸葛亮。
刘备对诸葛亮的才智深感钦佩,再三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军队。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同意出山辅佐刘备。
自此之后,诸葛亮成为了刘备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共同商讨天下大势,制定了许多重大的战略决策。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故事,传递了古人对贤才的渴求和尊重。
刘备以诚挚的态度再三邀请诸葛亮,展现了他的谦卑和毅力。
而诸葛亮在隐居山林时,也在不断地充实自己,静待明主的出现。
这个成语故事也启示我们,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和才华,还需要懂得尊重和珍惜人才,积极寻求合作伙伴。
如今,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激励着我们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邀请朋友共事还是求学求职时,都可以从三顾茅庐的故事中汲取勇气和坚持。
只有真诚地对待他人,我们才能够打动他们的心,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合作。
总之,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故事具有深远的含义和价值。
儿童成长必读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儿童成长必读成语故事-三顾茅庐大部分成语故事通过典型的形象,曲折的情节,生动、优美的语言,吸引着孩子,使他们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渐渐形成真善美、假丑恶的道德判断标准。
下面小编给孩子们带来儿童成长必读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之句。
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
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闭门思过西汉时,韩延寿担任太守。
一天,他到高陵县巡视,碰上一对兄弟为争家产而吵闹不休,甚至大打出手,最后来向他告状。
韩延寿十分惭愧地说:“我作为太守,没能教化好百姓,以致让这类事情发生,我应该辞去官职,让给更有能力的人来干。
”之后,他独自一人呆在屋里,闭门思过。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三顾茅庐成语故事1东汉末年的时候,局势非常混乱。
各地的诸侯豪强都纷纷出兵,想夺取领土,统一天下。
刘备和曹操就是其中的两中杰出人物。
原先,曹操打不过刘备,因为刘备有个名叫徐庶的`谋士。
曹操吃过几次败仗后,曹操非常生气,就将徐庶的母亲捉了起来,逼徐庶离开刘备。
徐庶没办法,只好离开了刘备。
但在临走之前,徐庶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你可以请他辅佐你,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
”刘备听后,为请诸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
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
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
哪知诸葛亮又出门出去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
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成语三顾茅庐由此而来。
【三顾茅庐的成语意思】: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
【三顾茅庐的故事读后感】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用诚心打动了诸葛亮同意出山帮助他打江山。
从刘备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只要你坚定目标,并不断地付出,去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2 今天,我读了《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讲:东汉末年,天下群雄四起,一片混乱,曹操趁机夹持天子,控制朝延。
一次,刘备听说有位叫诸葛亮很有才干,就带上厚礼,与关羽、张飞起来到隆中的卧龙岗请教,想请诸葛亮上山,帮自己打天下,他们来到诸葛亮隐居的'地方,不巧,诸葛亮已外出不在家。
刘备等人只好扫兴而归,等了几天,刘备的人又冒着风雪。
来到隆中,又扑了一个空。
刘备只好给他留下封信,表明自己对他的景仰和希望让他出山的愿望,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第三次去拜访的时候,诸葛亮正好在家睡觉,他们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进了屋里,刘备不辞苦劳苦,几次拜访时,诸葛亮大为感动,于是诸葛亮。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胸怀大志,他非常需要一个善于出谋划策的人来帮助自己创国立业。
徐庶很有才干,刘备非常器重他,然而徐庶却说,自己同诸葛亮相比,算不得什么。
于是,他向刘备推荐了隐居在襄阳的“卧龙先生”诸葛亮。
徐庶建议:“对于这样杰出的人才,是不能随随便便叫来的,而是应该毕恭毕敬地去请。
”
这时的刘备已经有很高的声望了,但是他觉得徐庶说的有道理,便郑重其事地备好礼物,选了个好日子,请诸葛亮出山。
刘备一心想尽快见到诸葛亮,就骑马来到卧龙岗。
这里松苍竹翠,曲径幽深,走了很久,才见松柏掩映下有几间草屋。
刘备下马询问诸葛亮的书童,不料书童回答:“先生不在家。
”刘备只好失望而归。
过了些日子,刘备再去,这时的卧龙岗已经飘起了鹅毛大雪。
他在寒风中等了多时,却依然没能见到诸葛亮。
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
他三次拜访诸葛亮所表现出的诚意,深深感动了这位“卧龙先生”,诸葛亮决意出山帮助刘备完成雄图大业。
诸葛亮当时虽然只有27岁,但是他已经是一位博学多才、洞悉天下大局的智者。
刘备很欣赏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和政治韬略,他对人们称赞:“我得到诸葛亮的辅助,就好像鱼得了水一样。
”
诸葛亮加入刘备帐下后,全力施展自己的才干,终于辅佐刘备建立了蜀国。
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古代的忠臣典范。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
相传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刘备的英雄人物,他在战乱之中四处流浪,最终
遇到了诸葛亮这位智慧非凡的谋士。
而“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故事,正是讲述了刘备三次邀请诸葛亮出山的传奇故事。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刘备在东吴的周瑜的帮助下,成功夺取了荆州。
当时,
刘备迫切需要一位智谋过人的谋士来辅助他,于是听说了诸葛亮的名声。
于是,刘备决定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
第一次茅庐之约,刘备礼遇有加,但诸葛亮却婉拒了他的邀请。
第二次,刘备
仍然不放弃,再次前往茅庐,希望诸葛亮能够出山相助。
然而,诸葛亮仍然拒绝了他的请求。
第三次,刘备再次前往茅庐,这一次,他向诸葛亮保证,只要诸葛亮肯出山相助,他愿意将荆州的一半土地让给他。
最终,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答应出山相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刘备三顾茅庐,不放弃的毅力最终感动了诸葛亮,也成就
了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
这个成语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成语之一,用来形容尽心尽力,不放弃,最终获得成功的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这个成语故事中汲取到很多启示。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像刘备一样,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不轻言放弃。
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
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个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努力,不断追求,直至成功。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刘备,他三次上山拜访隐居于茅庐的诸葛亮。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演义》中的一段历史事件。
刘备当时正为人生地不熟,在蜀地寻找有才干的人才来辅佐他。
有人告诉他,有一位名叫诸葛亮的智者隐居于茅庐,世人都称他为“军师”,非常聪明。
刘备听到后,决定亲自上山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他披星戴月地爬山,来到了茅庐门前,可惜诸葛亮不在家。
于是,刘备留下了一封拜访信,希望诸葛亮能够尽快前来见他。
第二次,刘备再次来到茅庐,但诸葛亮仍未出现。
刘备感到非常失望,但他并没有放弃,依然留下了一封诚挚的信件,希望能引起诸葛亮的重视。
第三次,刘备再次上山,这一次他带来了自己的儿子刘禅以及一些贵重的礼物。
终于,诸葛亮出现了,他感叹刘备的恒心和执着,决定成为刘备的谋士。
后来,诸葛亮以卓越的智慧和才华,成为刘备的重要顾问,对刘备的事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和挫折,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则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那就是“三顾茅庐”。
这个故事源自于三国时期,讲述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成功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的传奇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让人们了解到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深厚情谊,更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的“知音难觅,知己难求”的价值观念。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刘备因为身边缺少谋士,听闻荆州有一个名叫诸葛亮的人,深通兵法,博学多才,便决定前去拜访。
于是,刘备带着两名随从来到诸葛亮的家中,但诸葛亮却因为不愿投身纷争,拒绝了刘备的请求。
不甘心的刘备只好离去,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再次前去拜访。
第二次,刘备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再次前去拜访诸葛亮,希望能够说动他出山。
然而,诸葛亮仍然坚持自己的初衷,拒绝了刘备的请求。
面对诸葛亮的坚决态度,刘备并没有气馁,而是决定再次前去拜访。
第三次,刘备再次前去拜访诸葛亮,这一次他更加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诚意和需要。
他向诸葛亮解释了自己的苦衷和对国家的愿望,最终打动了诸葛亮,使他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这也成为了后来“三顾茅庐”的成语典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往往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真诚的诚意。
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每一次都展现了他的诚意和决心,最终打动了诸葛亮。
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于知音和知己的珍视和追求,这种情谊和真诚更是成就了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深厚友谊。
除此之外,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刘备需要诸葛亮这样的谋士来辅佐自己,而诸葛亮也看到了刘备的诚意和才华,最终愿意出山相助。
这种相互理解和支持,成就了他们之间的合作和友谊,也为后来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三顾茅庐成语故事不仅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更是对于友情、诚意和成功的深刻诠释。
这个故事一直激励着人们,让我们明白,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真诚对待,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也一定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这也是这个成语故事至今仍然广为流传的原因。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东汉末期,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
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
司马徽说:“此地有‘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多方打听,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
这时,谋士徐庶也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
”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带着礼物专程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好留下姓名,失望地回去。
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
哪知诸葛亮又外出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就在这间茅庐中,诸葛亮和刘备共同探讨时局,分析形势,设计如何夺取政权统一天下的方略。
刘备大为叹服,愿以诸葛亮为师,请他出山相助,重兴汉室。
诸葛亮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离开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成语“三顾茅庐”由此而来,比喻访贤求才,真心诚意地邀请别人。
此后,诸葛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东联孙吴,北伐曹魏,占据荆、益两州,北向中原,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与东吴、曹魏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秉承刘备遗志,继续出兵伐魏。
他在向后主刘禅上的一道奏表中写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流露出对刘备给予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成语故事三顾茅庐三顾茅庐,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它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是关于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
这个故事至今被人们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经典。
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非常感人,它不仅展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刻苦追求,更表现出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诚担当。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感人的故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英雄辈出。
刘备自幼家境贫寒,却心怀天下,立志报效国家。
他曾听闻诸葛亮的大名,知道他是一位智慧过人的谋士。
于是,刘备决定拜访诸葛亮,希望他能够加入自己的事业,共同谋划复兴汉室的大计。
第一次拜访,刘备来到了诸葛亮的府上,却被门卫拒之门外。
刘备并没有气馁,而是耐心等候。
第二次拜访,刘备又来到诸葛亮的府上,却被门卫拦在了门外。
刘备仍不灰心,决定再次前去求见。
第三次拜访,刘备依然来到了诸葛亮的府上。
这一次,他没有直接去找诸葛亮,而是选择了三顾茅庐。
他在茅庐外等候了很久,直到诸葛亮亲自迎接他。
见到刘备如此执着,诸葛亮深为感动,于是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成为了他的谋士。
三顾茅庐的故事,让人感叹刘备的执着和诸葛亮的深明大义。
刘备不畏艰难,不怕被拒绝,三次拜访不懈不弃,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
而诸葛亮则展现出了一个忠臣的胸怀,他不负国家,不负人民,义无反顾地投身刘备的事业,共谋复兴汉室大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
同时,也表现了忠臣的忠诚和担当,让人们感叹不已。
三顾茅庐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要我们努力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总之,三顾茅庐是一则感人至深的故事,它不仅展现了刘备的执着和诸葛亮的忠诚,更蕴含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
同时,也表现了忠臣的忠诚和担当,让人们感叹不已。
三顾茅庐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要我们努力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小学生成语故事:三顾茅庐的故事
小学生成语故事:三顾茅庐的故事
小学生成语故事:三顾茅庐的故事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
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
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
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
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
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
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
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
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
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
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
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
诸葛亮答应了。
那年诸葛亮才27岁。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50字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三顾茅庐”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刘备的人,他胸怀大志,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
他身边有关羽和张飞这两个好兄弟,一直跟着他。
刘备听说有个叫诸葛亮的人,非常有智慧,能帮他实现梦想。
于是,刘备就带着关羽和张飞去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去的时候,诸葛亮不在家,刘备他们扑了个空。
但是刘备没有放弃,过了些日子,他们又去了。
这第二次呀,还是没见到诸葛亮。
张飞都有点不耐烦了,说:“这人也太难见了,咱们别找他了!”可刘备还是坚持要再去。
终于,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亮在家呢。
刘备非常诚恳地跟诸葛亮说了自己的想法和抱负,诸葛亮被刘备的真诚打动了,决定出山帮助他。
后来呀,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的事业越来越好了。
小朋友们,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不怕困难,一直坚持,这种精神是不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呀?《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一心想要干大事,他知道诸葛亮是个很厉害的人。
第一次去诸葛亮住的地方,门关上了,邻居说诸葛亮出门了。
刘备他们只能失望地回去。
过了几天,刘备又带着关羽和张飞去。
这次,诸葛亮的书童说他被朋友叫走了。
张飞气得直跺脚,说:“这诸葛亮也太摆架子了!”可刘备还是让大家别着急。
第三次,刘备他们去的时候,是个大冬天,还下着雪。
到了诸葛亮家,刘备看到他正在睡觉,就静静地在外面等着,不敢吵醒他。
等诸葛亮醒了,看到刘备他们在雪地里等了那么久,心里很感动,觉得刘备是真心诚意的。
就这样,诸葛亮跟着刘备走了,帮他出主意,打了很多胜仗。
小朋友们,刘备的坚持是不是很了不起呀?《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小朋友们,咱们再来讲讲“三顾茅庐”。
刘备特别想有个聪明的人来帮他,听说诸葛亮很厉害,就决定去找他。
第一次去,没见到人。
刘备心里有点失落,但还是想着下次再来。
过了一阵,他们又去了。
结果诸葛亮不在家,关羽都觉得有点麻烦了,可刘备还是不放弃。
第三次,天气很冷,路也不好走。
三顾茅庐成语典故简短
三顾茅庐成语典故简短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源自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中国处于三国时期,曹操是当时的权臣,刘备是一个有野心的领袖,而诸葛亮则是刘备的重要谋士。
故事的背景是刘备想要请诸葛亮出山,成为他的谋士。
刘备听说诸葛亮是一个聪明才智过人的人,非常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帮助。
于是,刘备派出使者去找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却三次拒绝了刘备的请求。
第一次,使者找到诸葛亮的家,但是诸葛亮却说自己正在茅庐之中修炼道术,不愿离开。
使者只好返回向刘备报告。
第二次,使者再次前往诸葛亮的家,但是诸葛亮还是拒绝了刘备的请求。
他说自己正在茅庐之中研究兵法,不能离开。
使者只好再次返回向刘备报告。
第三次,使者再次前往诸葛亮的家,这一次诸葛亮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他说自己已经准备好了,愿意为刘备效力。
于是,诸葛亮成为了刘备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帮助他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野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诸葛亮三次拒绝刘备的请求,并不是因为他不愿意帮助刘备,而是因为他想要确保自己的能力和条件足够,才愿意出山为刘备效力。
他在茅庐之中修炼道术和研究兵法,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刘备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个成语的意义在于强调了一个人要有足够的能力和条件,才能够为他人做出真正的贡献。
诸葛亮三次拒绝刘备的请求,是因为他想要确保自己能够胜任这个重要的角色。
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在做出决策之前,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自己的能力和条件,确保自己能够胜任所承担的责任。
除了这个成语的故事背景,我们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它。
例如,我们可以将刘备比喻为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而诸葛亮则是一个有能力和智慧的人。
刘备三次前去拜访诸葛亮,表达了他对诸葛亮的敬佩和需要。
而诸葛亮三次拒绝,体现了他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和对刘备的要求的严格。
这个成语也可以引申为我们在生活中的一种态度。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些选择和机会,但是我们并不急于做出决定,而是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思考。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及解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汉字书写】:三顾茅庐【汉语注音】:sān gù máo lú【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
”【成语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三顾茅庐的'意思】:茅庐:草房;顾:拜访;东汉末年时期,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来帮助自已打天下,曾经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中拜请。
比喻诚心诚意地一再登门邀请某个人。
【三顾茅庐的近义词】:诚心诚意、草庐三顾、求贤若渴、爱才若渴、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的反义词】:拒人千里、虚情假意;【三顾茅庐的故事】东汉末年,曹操趁天下群雄四起,一片混乱的时侯扶持天子,控制了朝廷,并且以天子的名义向各诸侯发号施令。
爱才若渴的刘备为了实现建国大业,乐此不疲地到处搜罗人才以积蓄力量。
一次,刘备听说隆中有位叫诸葛亮的隐士是个才气无双的人,就带上厚礼,与关羽、张飞一起来到隆中的卧龙岗,想请诸葛亮出山,帮自己打天下。
他们来到诸葛亮隐居的茅舍,不巧诸葛亮已外出不在家,刘备等人扫兴而归。
时隔不久,刘备等人又冒着风雪来到隆中,结果又扑了个空。
刘备小心翼翼地给诸葛亮留下一封信,表明自己对他的景仰和希望他出山的愿望。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第三次去拜访时,诸葛亮正好在家睡觉。
他们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被请进了屋里。
刘备不辞劳苦几次拜访,使诸葛亮大为感动,终于答应做刘备的军师。
诸葛亮以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备,屡建奇功,最终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
三顾茅庐的故事告诉我们执着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尤其是当它用在积极向上一面的时侯。
成语三顾茅庐的典故
成语三顾茅庐的典故“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
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
后人用“三顾茅庐”来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
下面就跟着店铺一起来了解成语三顾茅庐的典故。
成语三顾茅庐的典故1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
曹操坐据朝廷,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拥兵东吴,文臣武将,人材济济,唯胸怀大志的`刘备人马少,地盘小,力量弱。
后来,刘备听说在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市西北)有个叫诸葛亮的人,博学多才,可成大事,便决心请出诸葛亮,以夺取天下。
刘备率领桃园结义的兄弟关羽、张飞,带着礼物亲往隆中请诸葛亮出山。
恰巧这一天诸葛亮不在家,三人只得扫兴而归。
过了一段时间,刘关张兄弟三人冒着大风雪第二次上隆中。
不料,诸葛亮又外出闲游未归。
张飞是个急性子人,本来不愿意第二次来请,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快回去。
刘备无法,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和拜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愿望。
又过了一些日子,刘备虔诚地吃了三天素,准备第三次上隆中。
关羽心想,诸葛亮可能是徒有虚名,不一定有真才实学,劝刘备不要再去了。
张飞甚至提出让他一个人去把诸葛亮叫来,如果诸葛亮不愿意,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批评了一顿,说服他们二人和自己一道,第三次拜请诸葛亮。
他们到达诸葛亮家的时候,正逢诸葛亮睡午觉。
刘备不让惊动他,叫关、张二人在门外等候,自己站在诸葛亮的床边,耐心地等待,直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说话。
诸葛亮见刘备确实很有志向,而且对自己这么诚恳,便答应出山帮助他。
后来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很快扩充了地盘,壮大了势力,终于使自己与曹操、孙权形成鼎足而立的三大集团,也即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魏、蜀、吴三国局面。
后人把“三顾茅庐”作为成语,比喻诚心诚意拜访请教。
成语三顾茅庐的典故2典源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时先主 (刘备) 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五年级】三顾茅庐
【五年级】三顾茅庐三朝三拜之后,刘备终于得到了诸葛亮的帮助,开始了他的事业。
在刘备的故事中,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那就是“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主要发生在刘备面临困难的时候。
那时刘备正在巴蜀做官,但他一直没能得到刘璋的信任。
有一天,他听说了一个名叫诸葛亮的天才人物,便决定去拜访他。
刘备连夜赶到了诸葛亮居住的茅庐。
可是,诸葛亮在家中,临时外出了。
刘备只得留了一封信,表达他寻求帮助的愿望。
这样,第一次拜访就失败了。
刘备回到了自己的巴蜀。
可是,刘备不服输,他决定再次去找诸葛亮。
第二次,刘备又赶到了茅庐,可是,诸葛亮仍然不在家。
刘备只好再次留下信纸。
这次他写道:“拜见卧龙先生,已三次,刘备请示。
”刘备的坚持和坚定不移的决心,让诸葛亮第三次外出时,听到了刘备的耐心和恳求。
诸葛亮看到了刘备的决心和态度,决定见见他。
终于,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在家中等候着刘备。
刘备见到诸葛亮后,对他的智慧和才能十分佩服。
他邀请诸葛亮成为自己的谋士,并表示愿意听从他的建议。
从此以后,诸葛亮成为了刘备的重要助手,给刘备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帮助。
在诸葛亮的智慧下,刘备成功地建立了蜀国,并且使蜀国繁荣昌盛。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刘备的坚持和诸葛亮的高尚品德。
刘备坚持不懈地去找诸葛亮,表达了他的诚意和决心。
他愿意倾听和接受诸葛亮的意见,也体现了他心怀谦逊和能听取他人建议的品质。
而诸葛亮则展示了他的智慧和胸怀。
他在刘备的坚持下,决定见见他,并为他提供帮助。
他的品德高尚,不计前嫌,愿意帮助刘备实现他的宏伟目标。
三顾茅庐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是坚持不懈的精神。
刘备为了自己的事业,不计较辛苦和付出,一直找寻诸葛亮。
其次是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
刘备在见到诸葛亮后,愿意听取他的建议和指导,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
最后是高尚的品德。
诸葛亮在被拜访三次后,愿意帮助刘备,并且没有记恨刘备之前拜访时的不愿见面。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受到很多的启发。
【五年级】三顾茅庐
【五年级】三顾茅庐三顾茅庐,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
它讲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政治家——诸葛亮。
诸葛亮是刘备的谋士,他的智慧和才能让人佩服。
有一次,诸葛亮听说刘备正在寻找人才,于是他来到了刘备的府上。
当时刘备正忙于政务,没有时间见他。
于是,诸葛亮三次来到刘备的府邸,但都没有见到刘备。
第一次,他守在门口等了一天一夜,但刘备还是没有见到他。
第二次,诸葛亮再次前来,但刘备在开会,所以还是没有见到他。
第三次,诸葛亮又来了一次,这一次,他拿着一根羽毛,而这根羽毛是他故意丢掉的。
当刘备看到这根羽毛时,便知道诸葛亮三次前来的意思,于是决定见他。
刘备见到诸葛亮后,非常惊讶于他的智慧和才能,决定让他担任要职。
从此以后,诸葛亮成为了刘备的重要谋士,为刘备出谋划策,帮助刘备一步步赢得了天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真诚的付出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可。
诸葛亮不断前来,虽然等的时间很长,但最终还是得到了刘备的认可。
只有这样,他才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有耐心和毅力。
诸葛亮三次前来,每次都没有见到刘备,但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坚持了下来。
最终,他的坚持得到了回报,成为了刘备的重要谋士。
诸葛亮的故事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告诉我们不要气馁,要有坚定的信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只要我们付出足够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像诸葛亮一样,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相信自己,相信坚持,我们一定能够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大全100字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大全100字1、沧海桑田桑田,农田。
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
麻姑到来说她奉命去巡视蓬莱,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现在海水又退了一半。
王远说那里又要扬起尘土来了。
2、不拘一格拘:限制;格:规格,方式。
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清朝思想家龚自珍面对腐败的清,主张,提倡禁烟,得不到朝廷重用。
48岁毅然辞官归隐,在路过镇江时看到当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诗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3、了如指掌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
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庙,在庙里按始祖的等级依次排列设置灵位,每逢有大的行动、节日,帝王们就进庙祭祖,称为啰礼。
很多人对啰礼不理解,向孔子请教。
孔子认为鲁国的宗庙违背了周礼,他避而不谈,指着手掌说:知道啰礼的人治国就了如指掌。
4、长风破浪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南朝宋国著名将领宗悫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喜欢舞枪弄剑,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他带兵攻打林邑国,运用计谋取胜,被封为左卫将军。
5、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
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
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6、一叶障目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蝉翳叶的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寻找,把蝉躲藏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脸作试验,问妻子能不能看见他。
妻子气愤说看不见。
他就拿这片树叶去街上行窃,被抓后说:我一叶障目,你们能看见吗7、千呼万唤形容再三催促。
三顾茅庐的典故
三顾茅庐的典故三顾茅庐(拼音:sān gù máolú)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见于诸葛亮《出师表》,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三顾茅庐的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释义】顾:拜访;茅庐:草屋。
三次到茅草屋中去拜访。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历史典故】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倾颓,各路英雄纷纷起兵。
刘备是汉朝的宗室,起兵多年,很多人都来投奔他,他自己也四处访求人才。
一次,谋士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刘备听了十分高兴,决定亲自去拜会诸葛亮。
诸葛亮从小父母双亡,成年之后,就在隆中的卧龙岗盖起了几间草屋,定居下来。
他熟读史书,颇有学问,而且对天下大事很有研究。
他常把自己比做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和乐毅,熟悉他的人,都认为他很了不起,于是尊称他“卧龙先生”。
刘备同关羽和张飞带着礼物,连夜来到隆中。
看门的小童听说他们是来找自己主人的,回答说:“先生不在家,早上就出门去了,也不知去了哪儿,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
”刘备只好失望地离开了卧龙岗。
过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已经回家,又和关羽、张飞一起,顶着漫天的大雪去隆中。
可是到了才知道,诸葛亮已在头一天和朋友出门云游去了,三人又扑了空。
过了些时候,刘备准备第三次去请诸葛亮,关羽和张飞都有些恼火了,但刘备并不灰心。
三人再次来到卧龙岗,听小童说诸葛亮在睡觉,刘备便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着。
过了好大一会儿,小童才出来把三人请进草屋,说是先生醒了。
落座之后,刘备和诸葛亮各自做了介绍,接着谈论起天下大事来,刘备表明了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决心和意愿,诸葛亮见刘备谦虚诚恳,便说:“荆州地势险要,是个用兵的好地方,刘表既然守不住它,将军应当取而代之。
先占据荆州,站稳脚跟,再取益州,然后联合孙权,交好西南各族,待时机成熟,再向中原发展。
那么,统一天下的大业就能够获得成功。
”刘备听后,佩服得五体投地,便表明自己想请他出山的意思,诸葛亮也不推辞,第二天便跟刘备一起去了新野。
【五年级】三顾茅庐
【五年级】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故事,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段经典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诸葛亮三次去拜访刘备的故事,最终被刘备接纳为自己的谋士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刘备虽然有着义薄云天的志向,却苦于找不到一个能够为他出谋划策的贤才。
而此时,却有一个年轻有为的名士诸葛亮,他被誉为当世奇才。
他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在当时被誉为:"东吴若与争江东,益州专断当何从;北有河朔数宿志,取慨青州及上冈。
" 此人正是刘备所需要的贤才。
一天,诸葛亮得知刘备正在招贤纳士,心中大喜,决心前去投奔刘备。
当他去见刘备时,却因为门卫的疏忽,被拒之门外。
诸葛亮并没有气馁,他转身离去,并对身边的亲友说:“我诸葛亮与刘备书生一辈,有何难得之处,竟被人替拦住?我虽不通,请刘备再相见!”于是,他三顾茅庐,终于得见了刘备。
而后,他为刘备出谋划策,帮助刘备取得了三国的天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志气,要有毅力,不怕困难,不怕失败;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轻言放弃,就一定会迎来成功。
只要我们有着正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我们的梦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汉末年,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
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
”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
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
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
哪知诸葛亮又出门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
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成语“三顾茅庐”由此而来,比喻访贤求才,真心诚意地邀请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