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小升初择校20篇文言文原文-翻译-释词-阅读理解

合集下载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精选20篇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精选20篇

小升初备考文言文精选20篇1、《陈元方侯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⑤师,学习。

【方言证古】老父:对父亲的敬称。

老,表示敬称的词头。

〔泉〕老爸(父亲)、老母(母亲)。

家君(对他人父亲的尊称)。

君(对他的尊称)【诗词鉴赏】袁公比较自负,问题刁钻。

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机智应变。

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编者简介】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编者刘义庆(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

本是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川王。

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当然,因为刘义庆当时人在扬州,听说了不少当地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所以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当时扬州的故事。

小升初文言文易懂翻译

小升初文言文易懂翻译

昔者,吾国之学子,欲升初中,必经小升初之试。

此试,乃人生一大关隘,非仅关乎一纸文凭,更关乎学子未来之路。

然文言文,古奥难懂,常令学子头疼不已。

今,吾为诸学子,试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以助诸君一臂之力。

一、文言文原文:“昔孟母,择邻而居,三迁之,邻有善人,四迁之,邻有仁人,五迁之,邻有贤人,六迁之,邻有智者。

孟母曰:‘吾闻之,君子居必择邻,女子嫁必择夫。

’于是,孟子遂成圣贤。

”白话文翻译:“从前,孟子的母亲,选择邻居居住,搬了三次家,邻居有善良的人,又搬了一次家,邻居有仁爱的人,再搬了一次家,邻居有贤明的人,再搬了一次家,邻居有智慧的人。

孟子的母亲说:‘我听说,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好邻居,女子出嫁一定要选择好丈夫。

’于是,孟子就成了圣贤。

”二、文言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白话文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经常温习,不是很开心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三、文言文原文:“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白话文翻译:“孔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四、文言文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白话文翻译:“孔子说:‘懂得知识的人不如喜欢知识的人,喜欢知识的人不如享受知识的人。

’”通过以上翻译,希望学子们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文言文,从而在小升初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记住,文言文并非高不可攀,只要用心去学习,定能收获满满。

祝各位学子前程似锦,早日成为圣贤!。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及翻译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原文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于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顺应环境,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孟子·告子下》原文: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之壮也,禹之盛也,微至介然,吾独不得大丈夫之节哉!”原文翻译:孟子说:“人与禽兽的不同之处很少。

普通人丢弃了这种不同,而君子却保留着。

舜在壮年时期,禹在盛年时期,即使是细微之处,我也不能不保持一个大丈夫的节操啊!”《庄子·逍遥游》原文:逍遥游,其心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原文翻译:逍遥游,是一种心态;大鹏鸟一日乘着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离开尘世六个月才回来。

《荀子·劝学》原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原文翻译: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在那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成;积累善行成为高尚的品德,就能达到神圣的境界,就能具备圣人的心性。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孔子生而鲁人,三岁丧父,其后母兄皆不慈,孔子常为父所畜,其后父使为儒者,孔子学焉。

原文翻译:孔子出生在鲁国,三岁时父亲去世,其后母和哥哥都不慈爱他,孔子经常被父亲抚养,后来他的继父让他学习儒学,孔子就跟着学习了。

小升初择校20篇文言文原文,翻译,释词,阅读理解

小升初择校20篇文言文原文,翻译,释词,阅读理解

小升初择校20篇文言文1、《《陈元方侯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⑤师,学习。

【方言证古】老父:对父亲的敬称。

老,表示敬称的词头。

〔泉〕老爸(父亲)、老母(母亲)。

家君(对他人父亲的尊称)。

君(对他的尊称)【诗词鉴赏】袁公比较自负,问题刁钻。

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机智应变。

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编者简介】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编者刘义庆(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

本是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 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

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当然,因为刘义庆当时人在扬州,听说了不少当地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所以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当时扬州的故事。

小升初小学文言文20篇+翻译汇编

小升初小学文言文20篇+翻译汇编

小升初文言文资料20篇1、《《陈元方侯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

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2.《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译文:孟子小的时候,他家在墓地旁边,(他)经常将扫墓之事用来做游戏,他的妈妈说:这里不是我安置儿子的地方。

于是将家搬到市场旁,孟子又将商人吆喝的场景来游戏,他的妈妈说:这里不是我安置儿子的地方。

又将家搬到学校旁,孟子就将祭祀礼仪作为游戏,他的妈妈说:这里可以做为我安放儿子的地方。

于是就在这里住了下来。

3.《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翻译:有个担忧自己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十分疲惫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

2020-2021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2020-2021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2020-2021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盲人识日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mén]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籥[yuè],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导读】要想了解某种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通过实践了解它。

单凭道听途说,走马观花,只能是一知半解。

【阅读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

1.生而眇.者不识日( 眼瞎)2.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古代乐器,形状像笛)3.而人之未达.也( 洞晓)4.扪.烛而得其形( 用手摸)二、翻译1.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即使有巧妙的譬喻,好的诱导,也超不过盘和烛的比喻。

2.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从盘到钟,从蜡烛到短笛,辗转推求下去,还会有终结吗?三、“盲人识日”的错误在哪里?答:只了解事物的局部,甚或是皮毛。

它告诫我们,单凭道听途说或者走马观花,至多不过是一知半解;要真正了解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亲自实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jì]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lǒng]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zhé](3)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tà](4)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hé](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tián](10)若不知。

(《宋学士文集》)【注释】(1)牧:放牧牲畜。

(2)窃:偷偷地,暗中。

小升初考试文言文翻译

小升初考试文言文翻译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相会。

肃蒙背,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时,与吕蒙相会。

鲁肃背着吕蒙,说:“你现在这等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吴下时的那个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大哥你为什么看事情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

《孙权劝学》是一篇关于学习的故事,通过孙权劝告吕蒙学习,以及鲁肃对吕蒙才能的认可,展现了学习的重要性。

以下是本篇文言文的一些重点字词解释:
初:起初
当涂:当权掌管事务
涂:通“途”,道路,这里指掌管
以:用,以……为由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往事:历史
士:士人
更:重新
刮目相待:重新另眼看待
见事:看事情
晚:晚,晚些时候
拜:拜见
结友:结为朋友
别:分别
通过对本篇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对待学习要有积极的态度。

同时,也要学会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不断进步。

2023年小升初必读文言文

2023年小升初必读文言文

小升初必读文言文1.《杨氏之子》【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梁国杨氏子九岁, 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 父不在, 乃呼儿出。

为设果, 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词语解释】氏: 姓氏, 表达家族的姓。

曰: 说。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 摆设。

甚: 很。

诣: 拜见。

未闻: 没有听说过。

示: 给……看。

惠:同“慧”, 智慧的意思。

乃:就, 于是。

【译文】在梁国, 有一户姓杨的人家, 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 非常聪明。

有一天, 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 恰巧他父亲不在家, 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 其中就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 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立即回答: “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词语解释】鼓: 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峨峨: 高。

兮: 语气助词, 相称于“啊”。

绝: 断绝。

念: 指伯牙心里所想的, 所要表达的内容。

善: 擅长, 善于。

若泰山: 就仿佛泰山同样。

若: 仿佛。

曰:说。

善哉:语气词,表达感慨, 意为“好啊”, “妙啊”。

洋洋: 广大。

谓: 认为, 觉得。

之: 代词。

必: 一定。

所念: (心中)所想到的。

得之: 知道, 明白。

必然准确的知道。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知趣相同和有共同语言的人。

近义词: 知己、知交、知友。

破琴绝弦:把琴摔坏, 把弦拉断。

不复鼓:复:再, 重新。

再也不弹琴。

【译文】俞伯牙擅长弹琴, 钟子期擅长于倾听。

俞伯牙弹琴的时候, 心里想到高山, 钟子期听了赞叹道: “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 钟子期说: “弹得真好啊, 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在我耳边流淌!”俞伯牙心里想到什么, 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里想的。

小升初必文言文及翻译

小升初必文言文及翻译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位置,而群星都围绕着它。

”子曰:“富之,教之。

”译: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再进行教育。

”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孔子说:“用道德来引导他们,用礼制来统一他们,使他们有羞耻之心,又能自我约束。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译:孔子说:“观察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的行为动机,考察他的心态,人还能隐藏什么呢?人还能隐藏什么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子曰:“君子不器。

”译:孔子说:“君子不只是一个有专长的人。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要改正。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则常常忧虑。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孔子说:“只有到了严寒的冬天,才能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结党营私,小人结党营私而不团结。

”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译:孔子说:“君子的品德如同风,小人的品德如同草。

风吹在草上,草必然倒伏。

”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孔子说:“君子通过文学来结交朋友,通过朋友来辅助自己的仁德。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译: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参与别人的坏事。

小人则相反。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译:孔子说:“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情,根本建立起来,道德就会随之产生。

孝悌就是人的根本吧!”子曰:“仁者爱人。

”译:孔子说:“有仁德的人爱人。

小升初分班考试常考文言文

小升初分班考试常考文言文

文言文寓言故事1、自相矛盾[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

”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寓意】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

不能自圆其说。

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2、郑人买履[原文]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却忘了带尺码。

已经拿到了鞋,就说:“我忘了拿尺码。

”便返回家中取尺码。

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寓意】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3、拔苗助长[原文]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

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寓意】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小升初重点文言文翻译

小升初重点文言文翻译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其中收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以下是对《论语》中一些经典文言文的翻译,以供读者参考。

一、《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安居在自己的位置上,而其他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三、《八佾》篇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局限于某一器物。

”四、《里仁》篇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居住在仁德之地才是美好的,选择不住在仁德之地,怎么能够得到智慧呢?”五、《公冶长》篇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某件事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享受它的人。

”六、《雍也》篇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翻译: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七、《述而》篇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的优点去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就改正。

”八、《泰伯》篇原文: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翻译:孔子说:“伟大啊,舜和禹拥有天下,却并不因此而骄傲自满。

”通过以上对《论语》中经典文言文的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从而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积累文言文知识,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以便更好地领悟古代文化的精髓。

小升初精选文言文翻译

小升初精选文言文翻译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应有的行为吗?”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在为别人谋划时,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时,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学习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领悟,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立下事业,四十岁不再迷茫,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能顺应外界,七十岁随心所欲,不会越过规矩。

”【译文解析】这段文言文选自《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修身养性的论述。

以下是每句话的详细解析: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对待朋友和别人的态度。

学习要持之以恒,温故知新,才能不断进步。

与朋友相聚,互相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不生气,体现了君子的风范。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提出了“三省吾身”的观点,即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的行为。

在为人谋划时,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时,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学习过?这些都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准。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温习旧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领悟,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这也是孔子提倡的“学而时习之”的体现。

小升初择校篇文言文原文翻译释词阅读理解

小升初择校篇文言文原文翻译释词阅读理解

小升初文言文1.《陈元方侯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⑤师,学习。

【诗词鉴赏】袁公:比较自负,问题刁钻。

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机智应变。

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编者简介】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编者刘义庆(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

本是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

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

可惜的是,《世说》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2.《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及翻译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及翻译

一、文言文:《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三、解析:1.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2. 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开篇,是孔子对学习、友情和道德修养的论述。

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4.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表达了友谊的可贵,友谊能给人带来快乐。

5.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宽容的心态,对待别人的无知和不了解,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四、扩展阅读:1. 《论语》中的其他名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等,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鉴的智慧。

2. 孔子的思想对我国古代乃至现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道德观念、教育理念等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五、练习题:1.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4)不亦君子乎()2. 翻译下列句子:(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1)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2)愉快(3)志同道合的人(4)有道德修养的人2. (1)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吗?(2)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3)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3. 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巩固的过程,只有通过反复学习和实践,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与人相处,珍惜友情,对待别人的无知和不了解要有宽容的心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小升初易考文言文

小升初易考文言文

常羊学射【原文】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

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离子》【注释】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田:同“畋”,打猎。

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

⑤使:让。

引:拉。

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

⑦起:赶起。

⑧发:跑出来。

⑨交:交错。

⑩鹄(hú):天鹅。

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

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

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

注,附着。

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

⒂置:放。

【参考译文】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

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

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

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

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

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

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次非杀蛟【原文】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

还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两蛟夹绕其船⑤。

次非谓舟人曰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见也。

”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⑨!”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

舟中之人皆得活。

(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注释】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

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③反:同“返”,回,归。

小升初常考的文言文翻译

小升初常考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后,及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解析:1. 子曰: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曰,说。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

2. 学而时习之:学,学习。

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时,按时。

习,复习。

之,代词,指学习的内容。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知识后,按时复习。

3. 不亦说乎:不亦,难道不是。

说,通“悦”,愉快。

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这句话的意思难道不是很愉快吗?4.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表示存在。

朋,朋友。

自,从。

远方,指远的地方。

来,来。

不亦,难道不是。

乐,快乐。

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这句话的意思是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很快乐吗?5.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

不知,不了解。

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不愠,不生气。

不亦,难道不是。

君子,有道德的人。

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有道德的人吗?总结:《论语》中的这段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友谊的可贵以及君子的人格魅力。

学习知识后要及时复习,与朋友相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素养。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文言文的积累,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升初文言文1.《陈元方侯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⑤师,学习。

【诗词鉴赏】袁公:比较自负,问题刁钻。

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机智应变。

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编者简介】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编者刘义庆(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

本是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

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

可惜的是,《世说》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2.《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注释:①舍: 家. ② 嬉: 游戏. 所以: 用来. ③处子: 安顿儿子的地方. ④墓间之事: 指埋葬, 祭扫私人一类的事. ⑤贾人: 商贩. ⑥衒卖:沿街叫卖.⑦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⑧揖让进退:打拱作揖,进退庙堂等礼节.3.《揠苗助长》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归④,谓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⑦助苗长矣!”其子趋⑧而⑨往视之,苗则槁⑩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⑾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⑿无(13)益,而又害之。

(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

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注释]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②长(zhǎng)——生长,成长。

③揠(yà)——拔。

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⑤其人——他家里的人。

⑥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⑦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⑧趋——快走。

⑨往——去,到..去。

⑩槁(gǎo)——草木干枯。

⑾耘苗:给苗锄草⑿非徒——非但。

徒,只是。

(13)益:好处。

4.《画蛇添足》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卮酒②。

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

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酒⑦。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用法】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近义词】徒劳无功、多此一举【反义词】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注释]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

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

引,取过来。

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

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翻译:楚国有一家人,祭过了祖宗之後,便将一壶祭祀时用的酒,留给办事人员喝。

办事人员很多,仅仅一壶酒,到底给谁喝呢?有人提议让每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画得好,就把这壶酒给他。

大家都认为这办法很好。

有一个人很快就把蛇画好了。

这壶酒就归他所得。

这时,他回头看别人,都没有画好,就得意扬扬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呀,等我再画上几只脚吧。

”正在他画蛇脚的时候,另一个人已经把蛇画好了。

那人把酒壶夺了过去说:“蛇是没有脚的,你怎麽画上了脚?”说罢,就喝起酒来。

英文: 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 蛇本来没有脚有人却给它加上脚,故事见《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

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5.《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缘箩山人集》)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一起吞下。

15.食:食用。

16.何:哪里。

17.识:见过,见识翻译: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

”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寓意: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

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省略成分:我非不知。

并壳者,(我)欲以(其)清热也。

6.《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

嫌淡无味。

主人闻之,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注释:①食:食物②闻已:听罢③益:增加④更:改变⑤空:空口⑥口爽:口味败坏⑦返是通假字,同反,反而的意思。

翻译: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别人家里,主人便请他吃饭。

这人觉得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便加了些盐。

加盐之后菜的味道鲜美,这人便想:“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这人真是愚蠢到了极点,便不要菜,只吃盐。

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为盐所害。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7.《父善游》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ju)急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注释: 过于江上:经过江边。

故:缘故;善:擅长;岂:难道;这:的人;方引:正带着,牵着。

;方,正在。

遽急:立即。

以此任物:用这种观点来对待事物。

任,对待。

任物:对待事物。

悖:违反常理,错误。

引:带着,抱着。

翻译: 有个人经过江边,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

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孩子的父亲即使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 .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

含义:世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就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8.《截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初:起始;执:握,持,拿;亦:也;俄:一会儿,不久;矣:了,承接;遂:就;计:计谋,策略;而:连词,表承接,然后;老父:年长的男人;遂:就。

寓意:做事情不能记记根本目的是什么,否则再怎么做都只能是自作聪明,徒劳无益。

9.《世无良猫》某恶鼠,破家求良猫。

厌以腥膏,眠以毡罽。

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

某怒,逐之,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

注释:恶:厌恶。

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财。

餍:饱食。

以:用腥膏:鱼和肥肉。

毡蘮(jì):毡子和毯子且:既……又…… 率:大都。

畜:养。

以为:认为。

天下无良猫也: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

鼠以故益暴:老鼠因此更加猖狂。

翻译:有个人十分讨厌老鼠,倾家荡产讨得一只好猫,用大鱼大肉去喂食那只猫,用棉垫毯子做猫窝。

猫吃的又饱睡的又舒服,大都不去捕鼠了,有的时候猫甚至与老鼠一块玩乐,老鼠因此更加猖狂!这个人十分的恐慌,把它赶走了,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啊!是没有好猫吗?是那个人不会养猫。

故事告诉我们:溺爱是不可取的,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栋梁来的。

猫也是如此,人亦如此:环境过于安分,人就会懒散,不思进取。

主人公最后的结果全是他一手造成,给人以深思启示。

对人太过迁就会适得其反。

10.《人有亡斧者》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行动、颜色、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出自《吕氏春秋·去宥》和《列子·说符》注释:人有亡斧者:有个丢掉斧子的人。

亡:丢失。

意:同"臆",怀疑。

其:指代邻人之子。

窃:偷。

颜色:脸上的表情。

无为而不:没有不像。

俄而:一会儿,不久。

谷:水沟。

抇:读hu,挖掘。

他日:另一天。

复:再。

无似窃斧者: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样子。

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译文: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觉得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