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单推手的练习误区
陈氏太极拳推手练习中易犯错误及化解方法
Vo 1 . 30 No . 5 Ma v2 Ol 4
陈氏太极拳推手练 习 中易犯错误及化解方法
高 茜 ,何 青
( 安 庆 师范 学院 体 育学 院 ,安徽 安庆 2 4 6 0 0 0 )
摘 要 :陈 氏太极 拳推 手 练 习是 学习 太极 拳 的一 个重要 的 练 习 , 与 太极 拳套 路 练 习相辅 相成 , 互相倚
“ 懂劲 ” ; ( 3 ) 运 用好 粘 、 连、 黏、 随 的基本 功 ; ( 4 ) 练 习缠 丝功 ; ( 5 ) 顺 人之 势 , 借 劲使 劲 , 舍 己从人 , 引进 落空. 关键 词 :陈氏 太极 拳 ; 推手 ; 错误 ; 化 解方 法
中图分类 号 : G 8 5 2 . 1 1
4 . “ 双重”
黏、 随各种劲掌握程度练习. 它是一个对太极拳的 再认识 , 再 提 高 的过 程 , 也 是 一个 检 验 自己太 极拳 功 夫达 到什 么水平 的方法 . 陈 氏太极 拳 推 手 练 习 中易 犯 的错 误 有 几 下几
种:
太 极 拳论 言 “ 偏沉则随 , 双 重 则滞 ” , 意 思 是 说 当对 方用 劲 的时候 , 我 也应 该调 整 阴 阳 、 虚实、 刚柔 的变 化 , 把 劲偏 沉 于一 端 , 左右、 上下、 前 后运 动 , 不 与对 方 的实力 相顶 相抗 , 这 样就 能保 持劲 路 的相 随 而 因此 畅通 . 反之 , 对 方 用劲 , 而我 如果 也 以重力 相
一
情况. 例如 : 甲对 乙施 加一 个 捋劲 往 左行 走 , 而 乙偏 偏不 往左 或者 原地 不动 ,或 者非 要往 右拖 拉 夺劲 ,
最终导致推手的两个人互相接触的部位 出现 了断 开、 脱离的情况. 2 . “ 偏” “ 偏” 指 在 两个人 推 手过 程 中发生 的前 栽 后仰 、 左右 歪斜 等情 况 ,导致 身 体不 能 保持 中正平 衡 . 一 般 情况 下 ,有 的练 习者在 推 手时 不懂 得去 化 劲 , 而 是 硬力 拙力 互相 抗争 , 以至于 另一 个 练 习者顶 不住 而出现偏 , 或者是有 的练习者在身体受力后 , 整体 或 者 身 体局 部 无 法 放松 等 情 况都 是 造 成 偏 的 主要
太极推手的练习技巧有哪些
太极推手的练习技巧有哪些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双人徒手对抗练习,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经常能见到太极推手的身影,那么练习太极推手有哪些注意事项呢?太极推手的练习技巧有哪些呢?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吧!太极推手的练习技巧一、练推手首先要具备练太极拳架的基础,使自己腰腿和手臂的功能要有柔、绵、沉的味道,练走架也是全面的基本功锻炼,因此要重视太极拳套路的练习。
一般认为:走架是“体”、是基础;而推手是“用”,是应用,如果只学推手,不练走架,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须知许多风格不同的太极拳术是经过许多武林前辈、太极名家凝聚毕生心血编制而成,它综合了各种武术的精华,经过总结提高,概括成现在流传的几种拳架形态。
如果只练走架不学推手,仅作为健身和防病的手段是可以的,但要想掌握太极拳术这一古老的搏斗技艺的精粹是很难办到的,甚至根本办不到。
二、练推手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首先学会平推手,把手上僵硬之力化掉,练成具有粘、沉、绵、柔、弹性的()劲,切忌使气用力,蛮干去争取胜利。
初学推手要慢,慢才能动脑筋去分析考虑对方的来力方向、大小、长短,是刚是柔,是迟是速,自己接应的劲道是否运用恰当,稍有不对就要纠正调整,而这种调整和纠正动作越小越好,练到外面没痕迹才好。
要快时,快到使对方不能觉察,这就要听劲好。
所以说推手是一种高级的神经运动,在整个过程中都要高度全神贯注。
三、推手中不能主观蛮干,要尊重客观现实。
拳论中反复强调要“舍己从人”,“不丢不坝”,只有舍己从人才能有长进,有些人之所以不长进,就是犯了主观片面的毛病,用蛮力气去争输赢,就不是舍己从人,而是以我为主。
如果不把心用在听、探、顺化上面,只想到方法和自己力量上面,那永远不能达到推手中的上乘功夫。
我长期观察发现,有很多人在推手时,都是采用斗力的方法在推,这是很不好的,要想达到不用蛮力,不斗力,舍己从人的境界,这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推手时出现使力和斗劲的原因,分析起来这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双方如不抱争强好胜等不良动机,任随动作的运转走化是不容易发生斗力的,如果双方都抱有某些不良动机和目的,在行动上就容易进入僵持状态。
太极拳传练的误区
太极拳传练的误区推荐文章家庭口才:夫妻沟通的“十大误区” 热度:吃什么蔬菜可以排毒热度:英语四级听力考试误区热度:如何走出考研翻译常见误区_考研翻译答题技巧热度:生活中九大火灾隐患_火灾逃生注意事项及误区热度:太极拳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影响广泛,习练者众多,其发展势头令人欣喜。
由于太极拳习练者对拳学的认识不同,练拳目的各异,因而在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尚存在种种误区,希望引起武术同仁的高度重视。
下面店铺为您介绍:太极拳传练的误区。
欢迎阅读!太极拳传练的误区一、只练套路,不练推手。
在一般太极拳爱好者中,许多人只是把太极拳作为一项养生保健的体育运动项目,认为平时松柔舒缓的练练套路,活动一下筋骨,静静心就可以了,对太极推手不感兴趣。
这部分人不明就里,以至于习练太极拳多年,其水平依然比较低,耗费了不少时光,也付出了不少体力,然而没有达到应有的锻炼效果,结果事倍功半。
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理解太极拳推手对太极拳的促进作用,没有理解太极推手的核心价值,许多业余教习太极拳的老师,也是现学现卖,无多少造诣,也不懂推手,也就无法向学员交代明白。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太极拳传练的误区二、古板教条,自我束缚。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许多太极拳师,为了证明自己所练所教的拳法是最正宗的,从而一概死守老师传授,觉得模仿技法—越古老,就越正确、越正宗,容不得半点改动;二是培养学生只为比赛而训练,训练的内容严格限制在竞赛规则范围内。
对于培养专业队员来说,为了取得竞赛成绩,此举本无可厚非,但对于一个拳种来说,这样的训练是有失偏颇的。
任何事物如果没有了创新,也就失去了活力,失去了发展的源泉。
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全面发展,才能发扬光大。
否则,不论是对太极拳这一优秀拳种还是对太极拳师来说,其发展都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太极拳传练的误区三、内部交流,孤芳自赏。
从古至今,民间武术习练者是中华武术最庞大的传承群体。
对于民间武术的传承来说,太极拳与其他拳种一样,都是在特定武术师傅的口传身授下进行的,一个拳师所带领的弟子,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小圈子,平时切磋技艺,基本上都在这个小圈子中进行,极少与其他太极拳习练者及武术门派发生联系,这样就限制了与外界的交流,容易形成自我封闭,孤芳自赏。
太极拳推手常见错误及纠正
太极拳推手常见错误及纠正推手是太极拳练功的方法和手段,是获得太极拳“沾、连、黏、随”、“牵动四两拨千斤”、“耄耋能御众”功夫的途径。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推手常见错误及纠正。
太极拳推手常见错误及纠正错误一:有争高论低之心表现形式:搭手用力生硬,气势咄咄逼人,凸现争高论低之心。
根源:对于推手概念认识模糊。
纠正:正确认识推手,明确推手概念。
推手是依据拳理求理求法,推手不是打架,故练功中不可有争高论低之心。
错误二:自我乱动、妄动表现形式:搭手之后,人家“以静待动”,自己胡动、乱动。
根源:不知或忘却《打手要言》“彼不动,己不动;彼欲动,己先动”的要求。
纠正:在推手练功中谨记《打手要言》,将其落实,按法操持。
错误三:用力表现形式:一味用力,非抗即顶。
根源:拳理不明。
纠正:认真学习王宗岳宗师《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五篇拳论,深刻理解“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杏;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等拳论内涵。
错误四:棚劲绰绰有余。
轻灵活泼不足表现形式:凭借拥劲的整体力和稳定性,使对方无可奈何。
根源:片面轻信“太极是搠劲,动作走螺旋”,形成推手练功中大力制小力。
纠正:认真学习王宗岳宗师五篇拳论,深刻领会“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等拳论真义。
错误五:缺乏轻灵活泼巧妙之“着熟”变化表现形式:推手练功中,以整力、大力克敌制胜。
根源:对于何为“着熟”理解有欠到位纠正:认真学习王宗岳宗师五篇拳论,深刻领悟何为“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多多研习掌握人体艺术“着熟”之巧妙变化。
错误六:误识“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表现形式:推手练功中,注重大处身形变化,忽略小处奥妙玄机。
根源:对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理解有误。
纠正:练功中,“挨何处,心便用在何处”,于毫厘微末之间求虚实、阴阳、走黏微妙变化。
太极拳推手练功,“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黏不离走,走不离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走”、“黏”二字是关键。
练习太极拳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
练习太极拳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1学习积极性不高,怕苦怕累。
2对动作概念、要领不明。
3教材不符合学生实际水平。
4身体素质差,协调性不好,接受能力不强。
5受旧的错误动作影响。
6受学习环境和条件影响。
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的措施1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品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加强学生太极拳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专项素质和机体活动能力,重点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
3正确估计学生基础水平,恰当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师要提高讲解和示范的质量,可采取同时示范正确和错误动作的形式,形成对比,让学生清楚地认识错误所在。
4准确指出习惯动作的错误所在、鼓励学生改变习惯,掌握新动作。
5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尽量避免外界因素和新异刺激对学生的干扰。
太极拳技击1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注:“太极”就是阴阳结合之物,宇宙、地球万物等大自然都是太极状态,生于“无极”;即“有”生于“无”,或者说“道”为万物之体,无形无象,曰“无极”,此观点属于客观的唯心主义哲学。
“阴”和“阳”是中国古典哲学用来表达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他们各自有着各自的特性,相互矛盾又结合,阴性离不开阳性,阳性也同样离不开阴性,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相交,既对立又统一,所以太极拳就是辩证法。
2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注:这句话说明了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也就是自然界万物变化的自然属性。
太极拳运动是以人为的运动形式,去接近这些大自然的运动属性。
练习太极拳时,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分出虚实来,开中有合,合中有开。
做动作不能过了“度”的范围,也不能小于“度”的范围,在于将展未展之间,似松非松,大小适中,松紧适度。
推手御敌时沾粘连随,舍己从人,视敌之变化而变化,引进落空合即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3举步轻灵神内敛,莫叫断续一气研。
太极拳推手中最忌讳的四个问题,你犯了么?
太极拳推手中最忌讳的四个问题,你犯了么?推手运动易犯的四种毛病是:顶、抗、瘪、丢。
四病是违反推手四要的,所以又名“四不要”或“四忌”。
这四个字也是从“沾连粘随不丢顶”句的“丢、顶”两字发展而来的,现分别解释如下:(1)顶,是出头顶牛的意思,凡用拙力硬顶对方来劲,使两力发生抵触,其两力相顶的夹角在90度-135度之间,称为“顶”。
当然,实际推手中并没有计算得那么准确,只感到一方有出头顶碰就称之为“顶”。
(2)抗,是用力抵抗的意思。
《顶匾丢抗解》说:“抗者太过之谓。
”凡用拙力与对方来劲对抗,其两力相抗的夹角大体上在135度~180度,称为“抗”。
顶是顶顶碰碰,大多出于劲的不圆不匀和“听劲”不灵敏;抗则近乎用硬功来抵抗,或希图用大力在攻守中取胜。
所以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
(3)瘪,旧作“匾”,又作“扁”。
“匾”“扁’二字音同,瘪,音憋(bie),但作为太极拳的术语字,其音义皆同,仍应读作“扁”(bian),是应之不及而形同皮球泄气一样地瘪掉了的意思。
凡推手时反应迟钝,腰硬手软,不能保持“掤劲不丢”,就往往在对方突然进攻时应之不及,而被人刚劲压扁,使自己的手臂把身体困住,这就叫做“瘪”。
有的人在推手或走架时,不能做到“肘不贴胁”“腋下含空”,其两臂内侧常常贴及腋胁或胸部,这也称为“瘪”。
犯有这种毛病的人是容易被人逼成背势的。
(4)丢,是离开、丢掉的意思。
凡粘不住、跟不上对方肢体的运动,失却了粘劲,甚或丢开了应该粘住对方的肢体部位,都称为“丢”。
这违反了顺从不离、粘依不脱的要求,既不能及时感知对方劲路的变化,又给了对方以腾手进击的机会,那是最易被人在我劲断之时乘虚而人的。
走出太极拳技击的误区
走出太极拳技击的误区2010-05-25 06:43:02| 分类:明师论太极|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走出太极拳技击的误区一、力的误区任何拳术在实战中都必须以“力”作为根本,太极拳也不例外,没有力就无法用于技击,只能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功法。
因此,完全不用力也能技击的拳术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太极拳讲究“放松”、“柔软”、“用意不用力”以及“四两拨千斤”等,并不是完全否认力的存在,而是要求每位初学者换掉天生的笨力,具备太极拳所要求的“松柔弹性内力”,这是个换力过程。
学拳之初,必须严格做到无须用力。
过了这个阶段,则非要有较大的“本力”才行,只是所用的力不能是僵力、蛮力、犟力,而是通过许多年的松柔不用力练习之后,练就的一种刚中寓柔(也即刚柔相济)之力。
陈氏十七世掌门人陈发科及陈照奎父子都有力举二百斤的臂力,可见太极拳前辈是很注重增强力量的,力在太极拳中是不能轻视的。
恩师马虹曾言:“有力量就等于有了本钱,力量越大,本钱越足。
”有了本钱,就可以随心所欲;没有本钱,技巧也是空的。
没有力量就如将军手中无兵,纵有孔明之能,也只能纸上谈兵。
没有力量,在实战时就无法如意发挥,甚至反被对方所制。
过去太极拳是用来技击的,不是用来健身的,因此不适合年龄偏大者学习。
如今人们练太极拳的目的与过去大不相同,虽知道太极拳讲究刚柔,但却只知道柔不用力,不知道刚要用力和用多大力,所以目前太极拳在广泛普及中过多地注重“柔”,而忽视了“刚”。
要想成为真正的太极拳高手(能实战技击的),首先必须明白刚柔的真正内含,只有达到了刚柔相济,方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太极拳技击高手,而不是理论高太极拳中“刚”体现的就是“力”,虽讲究不以僵力、蛮力、犟力体现,但必须以强大的力量为基础,才可能去论巧力、内力。
以柔克刚的“柔”也必须是刚柔相济的柔;所谓的“外家拳”虽体现的是以刚为主,但(得其真传者)也从未离开过柔,也讲究刚柔相济,只不过从开始就将“刚”摆在首位,与太极拳恰好相反,但最终还是争取达到刚不离柔、柔不离刚、刚柔相济的目的:二、慢的误区没有哪一种拳术在实战中能以慢取胜的,太极拳也不例外。
论太极推手中的四大弊病
论太极推手中的四大弊病凡学太极拳的人,当太极拳练到相当程度着,莫不急于了解什么是沾、粘、连、随。
可是,一接触到太极推手的练习,大都是顶、偏、丢、抗。
尤其是现在太极拳推手的对抗赛中,这四大弊病更是充分暴露。
推手者大都依靠体力和臂力,采取“牛低头”的方式,将对方“抵”出擂台为胜,各个环节都离开了太极推手的固有性质和特征。
太极拳是“以柔克刚”的拳术,是中华武术中是奇珍,是对方文化的结晶。
我们应当特别重视,完好地继承下来,并予以弘扬光大,才无愧于先人,千万不要把它搞的不伦不类,推手不像推手,散打不像散打,使人“目不忍睹”。
推手中要想不出现顶、偏、丢、抚四病,就必须做到沾、连、粘、随。
沾、连、粘、随是太极拳技击中的要则,首先要明了此四字的深刻含义。
沾者,提上拔高之谓也,即是说,接受要准,落点要轻,相触不重。
在清沾微触中控制对手,运用提上拔高之技,将对方擎起,或者叫“拿起”,使敌立足不稳,乘其倾斜之危而击之。
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
如磁石吸铁,敌进我引,“昂之米高,俯之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舍己从人,不即不离,例牧童牵牛,使其就范。
粘着,留连缱绻之谓也。
双臂要外柔内刚,开外形如柳条之柔韧,缠丝劲如灵蛇缠物之缱绻,或疾或徐,粘住不放,在运动中控制对手,使其不能走化。
随者,彼动此应之谓也。
“从人则活,由己则滞”。
外形要与人合,意与内劲也须如影随形,相合不悖。
不明此四字含义,则不能算懂劲,不懂劲则推手有失效用。
先要心知,在推手练习中,逐渐到“身知”。
功弥日久,则能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神明之境。
理不讲不透,话不说不明,太极推手中的四大弊病,皆出于不明其理,学不致用。
首先分析初学太极推手时,为什么会顶。
太极推手和太极拳势是一个统一事物中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走架是练体,推手是习用。
练架时老师一再要求,要用意不用力,为什么一搭手,就要硬顶呢?推手并不是不用力,而是松开肩、肘、前节有力,以探对方虚实。
初学者有两怕,一怕对方进入正中而挨打,又不让对方进入的心理,一怕对方进招快,疏于防范。
太极拳推手基本功练习及注意事项
太极拳推手基本功练习及注意事项太极拳推手基本功练习及注意事项太极拳推手在太极拳中是非常重要的,想要了解更深层次的太极拳就要将太极拳推手练好,所以一定要了解太极拳推手的方法,这样练起来能更好的掌握其要领。
以下是太极拳推手基本功练习及注意事项,欢迎阅读。
太极拳如何练习推手想要将太极拳推手练好,那么就要了解“沾连粘随”的原则,“沾连粘随”在推手中是非常重要,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
想要将太极拳推手练好,那么就要了解“沾连粘随”的原则“沾连粘随”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听懂劲必须依靠搭手的粘着点来获得可靠的信息,有了正确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顺着正确的方向推发,此为其一。
其二,在推手发放对方时,也必须遵守“沾连粘随”的原则,在粘着点上发放之,切忌脱宽推出之,连擒、拿、摔、跌、掷、打都要按照在“沾连”状态下进行,不能以脱空推击掷、打,特别是擒拿时也要在粘着点上来迫使对方重心按我的意向转移,以顺势而发之,而不是以反关节为目的。
太极推手无论是击打、擒、拿、摔、跌、掷,都必须要在粘着点上进行,这也是区别于其它拳种所有的原则。
例如太极推手中的采劲,采劲并不是以反关节为目标的,而是用两个不同的粘着点来迫使对方重心按我的意图转移,切忌采痛对方为原则,造就“我顺人背”的有利发放时机。
太极十三式中的前八式是技法,即是“四正手”、“四隅手”,其技法的每个招式都是在粘着点上迫使对方重心转移,同时还必须要在粘着点上,顺着对方重心移动的方向而推之,千万不可逆行施推之。
一旦逆行施力,也是蛮力加上顶抗,”是太极推手极力反对的现象。
所以每当与高手推手时,双方搭手后,技高一方自始至终沾粘着对方的重心,迫使另一方无所适从,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得,连动也不敢动,这就是一方的重心被对方控制住了,这些都归功于“听劲”的功劳。
听劲是在懂劲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而得的,在懂劲的基础上能听到对方劲力的来龙去脉,当即判断出顺劲的方向。
太极拳推手的注意事项骤发对方一有回意,我即以爆发力骤然发劲,如迅雷闪电,疾风骤雨,引发之间,合而为一,使对方在毫无思想准备下骤然被发出,不及走化。
对太极推手的一些反思
推手与摔跤最大的不同是在接手上。摔跤要抢把,可以强抓对方衣袖衣领衣襟,可强抓对方手腕拖把肘等。强抓把位在摔跤中十分重要,故有“宁让跤不让把”之说。而推手恰恰不准抓握对方。《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中称汪永泉讲授推手时说“不许有抓、握、撕掠、箍抱、拿反关节等动作”。也就是说,推手既不能像散手那样挥拳用肘等部位击人,也不能像摔跤那样抓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推手是不抓把的摔跤,也可以说它是介于散打与摔跤之间的一种对抗性体育活动。
和别人推手时,不轻易用力,那是不让对方借自己的力。你松着劲,身体各部位劲力互不牵扯,成为各自为政的松散结构,就像米袋中的米,外整而内松。别人用力发你,那劲就不易传导,就不会把人发出去。如果你的骨肌肉都浑然一体,像木头的纤维都牢牢牵扯着,那么,别人一推,你就会真像木头一样飞出去。只有在你发别人时,才能使用内外如一的浑元劲,整劲,发完劲就仍要放松,要柔。这是推手训练时一定要注意的。在训练中还要强调中定劲的练习,使劲力不出圈,这样才能“站住中定往开里打”。中定劲的练习特别注重腰腿的功力,所以站桩与发劲训练都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这种技艺看起来容易,练起来很难。当年杨班侯虽然常战常胜,但不能使其父杨禄禅满意。盖因其常用断劲,即击打劲,故“出手见红”。杨禄禅的拳法原本是陈长兴所传之炮捶。此拳以击打劲为主。后来杨禄禅在京城清营传艺,发现演练中用击打劲容易传人,遂吸取清营中“布库”(即跤手,京人俗称“扑户”)的技法,融入拳中,强化了“摔”的技能,一改原先炮捶发击打劲为主的特点。以发掷抛劲为主,从而将炮捶演为成了太极拳。太极拳法的摔法远比拳打脚踢的击打术难度大,所以在训练中加入了推手,重点是练沾黏连随。不过,在现代推手中,是先搭好手再施展技艺,而在散手技击中,不会先搭好后再开打的。这样“沾”的功夫实际小就没有了。因为沾就是掤,是接手的功夫。而先搭好手实际是黏。而且在技艺上没有区别太极拳套路中哪些拳式可以用于推手,哪些拳式只能用于散手。这些问题偿清楚势必造成推手技艺上的混乱和滞后。中用蛮力,像摔跤,把散手擒拿技法 “巧妙”地融进推手,并美其名曰“推手为用”。针对诸如此类现象,曾有人提出推手前先看他会不会打太极拳,倘若连太极拳都不会打,就不要和他推手。
练习太极拳易犯的错误
练习太极拳易犯的错误练习太极拳的人,如今越来越多,经常可见晨练的公园,很多人挥舞着太极拳,但是有的时候会发现有的练习者有这样那样的错误,练习太极拳易犯的错误有哪些呢?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吧!练习太极拳易犯的错误(一)保持中正难病例:在习拳过程中,经常发现习拳者身体不中正,东倒西歪,前俯后仰,周身别扭,初习拳者尤甚。
防治:首先要做好"四平",即顶平头正,肩平身正,眼平意正,心平气正。
其次,为了使身体中正安舒,支撑八方,必须做好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以搂膝拗步为例,左脚在前成川字步,右肩与左胯合住,右肘与左膝合住,右手与左足合住,右脚在前相反之。
外三合就好象木工在竖门窗时,为了不变形,首先打个"X"来固定框架一样。
当然,我们习拳者的外三合,主要是靠意念来实现了。
太极拳的中正,并不是绝对保持身体中心与地面垂直,而是保持身体平衡。
以"金鸡独立"为例,一定要身体略有倾斜,才能保证身体沉稳,即"斜中寓正"。
在行拳过程中,保持身体动态平衡。
(二)"松"、"懈"无区别病例:练拳时精神萎靡,骨节闭合,好象支撑不了自己的身体一样,头垂、背弯、胯余、膝软,两手两臂也是如此,肌肉软瘫一堆。
太极拳架松懈丢瘪、无精打采。
虽练拳多年,但是情绪不浓,推手时丢瘪顶抗,毛病丛生。
以上弊病皆由"松"、"懈"不分所致。
防治:首先要提起精神,注意意领。
其次,所有骨节都要启开,筋要松开,肉要沉,腰以上的劲往上,腰以下的劲往下,处处都要走出两夺之劲来。
用意不用力为之松,不用意不用力为之懈。
所以拳论说,用意不用力,在气则滞,在意则灵,意气君来骨肉臣。
(三)"开"、"合"分离病历:不少人练拳和推手时,知开不知合,知合不知开,拳势开则散,合则瘪,开合分离,根本谈不上连绵不断。
陈氏太极拳推手练习中易犯错误及化解方法
太极拳是当今最流行的健身养生运动之一,练习者遍布全球.其行云流水般的套路,身心同修的境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一阴一阳,一张一弛”的练拳哲理,无不令广大练习者为之心驰神往.陈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的源,练习者尤为众多.但陈氏太极拳亦是一门上手容易,入门难,打出个太极拳样子容易,功夫上身难的拳种.练习者要“得道”,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所以才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对于想要在太极拳中更进一步的练习者而言,推手是必须进行的练习,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下面,本文以陈氏太极拳为例,分析太极拳推手练习中易犯的几种错误,并论述针对这些错误的化解方法.推手是太极拳极具特色的练习方法.纵观当今世上流行的各大太极拳流派,虽然套路往往各不相同,但留心观察,不难发现,无论哪一门派的哪种招式,基本上都以太极十三势为基础,即太极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五行步法:进,退,顾,盼,定.如果说把套路练习称之为“知己”功夫,那么推手练习就是“知己知彼”的功夫.练习太极拳推手是通过两个人对抗性的实践运用来检验太极拳基本方法、基本步法和粘、连、黏、随各种劲掌握程度练习.它是一个对太极拳的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检验自己太极拳功夫达到什么水平的方法.陈氏太极拳推手练习中易犯的错误有几下几种:1.“丢劲”“丢劲”是指两个人在推手的过程中,其中一方因为跟不上对方劲路的变化或者是黏粘不住对方的肢体而导致出现与对方劲路或者肢体相脱节的情况.例如:甲对乙施加一个捋劲往左行走,而乙偏偏不往左或者原地不动,或者非要往右拖拉夺劲,最终导致推手的两个人互相接触的部位出现了断开、脱离的情况.2.“偏”“偏”指在两个人推手过程中发生的前栽后仰、左右歪斜等情况,导致身体不能保持中正平衡.一般情况下,有的练习者在推手时不懂得去化劲,而是硬力拙力互相抗争,以至于另一个练习者顶不住而出现偏,或者是有的练习者在身体受力后,整体或者身体局部无法放松等情况都是造成偏的主要原因.3.“顶抗”“顶抗”是指两个人在推手过程中用拙力僵力与另一方的劲相顶抗争夺的现象.发生“顶抗”的原因一般有:劲力不整、缠绕运化不够、劲力变化少而慢、听劲灵敏度差以及在双重的情况下形成的顶抗之势等.犯有“顶抗”的人很多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力量大于对手便想以实力来战胜对手,而忽略了发挥技巧的作用,这样就很容易形成顶抗.一般把对抗的角度在180度左右的称为顶,企图直接以力取胜的成为抗.4.“双重”太极拳论言“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意思是说当对方用劲的时候,我也应该调整阴阳、虚实、刚柔的变化,把劲偏沉于一端,左右、上下、前后运动,不与对方的实力相顶相抗,这样就能保持劲路的相随而因此畅通.反之,对方用劲,而我如果也以重力相抵抗,那就形成了“双重”,这时劲路就会发生重滞而停顿了.所以,“双重”是指太极推手时手法、身法、步法、阴阳、虚实、刚柔的变化没有得到及时的Vol.30No.5May 2014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 cience Edition )第30卷第5期(上)2014年5月陈氏太极拳推手练习中易犯错误及化解方法高茜,何青(安庆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安徽安庆246000)摘要:陈氏太极拳推手练习是学习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的练习,与太极拳套路练习相辅相成,互相倚重.本文分析了陈氏太极拳推手练习中几个易犯的错误:“丢劲”“偏”“顶抗”“双重”“做毫无意义的盲目运动”,并提出了相应的化解方法和注意事项:(1)要有一定的太极拳套路基础;(2)学会“听劲”,进而逐渐会“懂劲”;(3)运用好粘、连、黏、随的基本功;(4)练习缠丝功;(5)顺人之势,借劲使劲,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关键词:陈氏太极拳;推手;错误;化解方法中图分类号:G85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4)05-0123-02123--. All Rights Reserved.调整,在一定的时间内产生“重量相等”的现象.5.做毫无意义的盲目运动有的练习者在推手过程中喜欢突然做出毫无意义的举动,比方说,推手中,另外一方肢体没有动,劲路也没有动,这时候有的练习者为了粘黏缠丝而没有目的的盲目乱动一气,而不是随着另一方的劲路及势动而行.这样情况下的盲目运动,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攻守意识的自己盲目乱动,很容易给对方轻易把自己打倒的机会.在陈氏太极拳推手练习中,针对以上这些错误,相应的化解方法和注意事项有:1.要有一定的太极拳套路基础练习太极推手要有一定的太极拳套路基础,太极拳的动作练得熟练正确、松柔沉稳,能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轻灵和缓、虚实分明,才能在太极推手的运用中充分发挥技巧.通过推手的锻炼,可以进一步的检验练习太极拳套路的方法、劲力和姿势是否正确.太极推手对掌握练拳时的松柔沉稳、培养内劲、训练自身的灵敏技巧都有很好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对太极拳套路的锻炼和研究是提高推手技术水平的前提,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提高.2.学会“听劲”,进而逐渐会“懂劲”练习“听劲”是太极推手练习的第一步功夫.这里我们所说的“听劲”并不是用耳朵去听对方的劲,而是凭大脑中枢神经的灵敏的感觉来指挥.通过自己和对方手臂的接触,由于自己平时的苦练,自己的手臂既柔松又沉着,自己的皮肤触觉很灵敏,完全可以靠感应来体察对方,并掌握对方来劲的意图.“听劲”是推手最基本的功夫,也是练好推手,最后达到“懂劲”的很重要的步骤.只有了解怎样去听对方的劲,最后才能够逐渐去弄懂对方的劲,进而掌握对方的劲,最后随机应变,根据彼方来劲的刚柔,速度,劲力,时间,部位等情况,顺势借力,或“化”或“发”,不先不后,恰到好处,使对方偏移重心,身体失去平衡,立于不败之地.在太极推手中,如果不学会“听劲”“懂劲”,和人一搭上手,必然非丢即顶,瞎拨乱抗,顾此失彼,没有一点太极推手的味道.非但练不好推手,反而会练出一些不容易改正的毛病.不但不能提高自身的灵感,反而感觉迟钝,两臂呆滞、僵硬,把身体练坏,发挥不出推手的技巧.所以,在练习太极推手时,事先一定要持以虚灵的气势,以神意沾着对方,出手时轻轻接触,不能用大力抵抗,不多动,不妄动,轻轻的随着对方的来力而跟之随之,顺势以应之.听出对方来劲的意图后,进而掌握对方的劲,化解对方的劲.3.运用好粘、连、黏、随的基本功粘、连、黏、随是克服丢劲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太极推手中听劲的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黏粘.可以这么说,不懂黏粘就是不懂听劲.练习的过程中如果黏粘得太紧紧,则听劲就会变差,反应就相应的不够灵敏,这样势必会因为僵滞而产生另一种毛病:顶.而如果黏粘的太松的话,又肯定要犯丢劲的问题.如果要在推手时掌握好火候,而又不犯以上这些错误的话,那么我们在练习推手的过程中,一定要作到两形两劲相顺的感觉.达到对方不动我不动,对方有微微的小动作准备动时我先发动,在长期的推手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通过长时期的练习,就可以在从动作变换、肌肤接触的过程中体察对方在劲路、意图以及方向上的变化.4.顺人之势,借劲使劲,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如果把对方推手之劲比作流水,而我采用疏导引泻的方法,把它导向我身体的一侧,这样激流就冲击不到我身上来了.同时我利用物体运动重心惯性的原理,顺着引化开对方劲的方向,乘机顺势借劲发放,必然会导致对方身体重心越出支撑面的中正范围而出现失重或倾跌的现象.这便是力学原理中所讲,凡是力作用于物体,必须使物体受力才能起到推动物体的作用;反之,凡是不能使物体受力,就成了真正的不得力的无用功了.当遇到对手拉拖的情况时,不但不向后挣,相反顺从地向前趋加力,这样就能容易地使对方跌出,所以,太极推手必须符合“顺人之势,借劲使劲,舍己从人,引进落空”的原则.如推手者能够当对方出现“双重”的现象时,及时调整阴阳、虚实、刚柔的变化,乘机顺势借劲进行“引进落空合即出”,往往能出手见效,以巧取胜.———————————————————参考文献:〔1〕扈伟,孟庆光.试论太极推手的发展方向———由竞技太极推手最后发放技法的典例分析谈起[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6).〔2〕张君.太极推手听劲在散打实战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曹永跃.太极推手的内涵、特点及原理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1(6).〔4〕刘明亮,苏爱远,方世雄.北京太极竞技推手的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J].搏击(武术科学),2012(3).〔5〕冯志强,王凤鸣.太极推手技击传真[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6〕孟庆光.太极推手“沾连黏随”技法阐微[J].搏击(武术科学),2009(8).124--. All Rights Reserved.。
太极单推手的误区
太极单推手的误区单推手形式简单,两个人对着站,一只手一个圈,基本人人都是从这种单调的形式开始接触推手的,但我发现有部分初学者,就这一个圈,自己练的时候间架整齐,神圆意满,等两个人一搭手偏偏就是划不圆。
究其原因,大概是对这一个圈内的种种变化,缺乏必要的认识,走入较力的误区了吧。
下面店铺为您介绍:太极单推手的误区。
欢迎阅读!太极单推手的误区“单推手练什么?”有的说是练整劲,把身体的力量集中在一点,形松点紧,守中用中;有的说是练化劲,引出彼力,化发同时;有的说是练听劲,用意不用力,得用毛孔听,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还有的认为是练弹抖发力,黏着时候,训练“九要”拱卫产生的惊炸力放人;等再问及“如果这样的话,两个人中线拉锯不是更有效吗,为什么还要走圈呢?”对这个问题多数初学者很茫然,大概认为只是通向双推手的过度形式,似乎没有深究的必要。
上面的回答,从各自的角度讲都是对的,都能各取所需,增长某一局部的能力。
我们不妨换种思路,四正双推手练什么?好了,这个有标准答案,是练习掤、捋、挤、按四门基础劲法,在四正双推手中包含了平圆、立圆、斜圆等转换,还有吞吐收放等身法。
单推手也是推手,要求也是一样的。
双推手时,有自身另一面的辅助,还好实现虚实变化,而单推手要在一条手臂上,同时分出阴阳,完成两个半圈,四个区,四正劲法的生克变化,才能起到单推手的练习效果,不明白这个道理,盲目硬推,我想这正是个别初学者的误区所在。
最常见的错误是双方单推手时,只出两个劲:掤和按。
只看按的动按不动,顶的住顶不住,这么尖锐的矛盾对立,四个劲里少了一半,没有转换余地,想不硬顶都难。
谁也不敢让对方的手进到身体的另一侧,各守半圈,所以不遇力还能客客气气走几圈,一遇力,马上就变成守中用中的抢中线推法了。
要想把这个圈划圆,又不丢劲,我简单描述下这四正在单推手时的演变生克。
甲按——乙掤;甲挤——乙捋;乙按——甲掤;乙挤——甲捋;循环往复,各守其要,松活圆整,劲意微微。
太极拳必须走出这些误区?太极拳有哪些养生功能?
太极拳必须走出这些误区?太极拳有哪些养生功能?推荐文章太极拳保健功能有哪些热度:练习武式太极拳有哪些养生功效热度:太极拳好处及养生功效有哪些?练习太极拳基本要求热度:两学一做具体学什么_有哪些措施要求热度: 2017年征兵条件及要求有哪些热度:练太极拳要注意什么?太极拳学习误区有哪些?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学习误区和练手太极拳基本知识,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初级太极拳基本知识什么叫太极拳?太极拳是根据古代太极阴阳学说的理论、结合古典经络学说和养生导引吐纳术而创造的一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内功拳。
太极拳在技击上有何作用?练习太极拳能强身健体。
文可以调气养心、陶冶性情、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武可以防身御侮、克敌制胜。
太极拳是一种拳术,因此可以用于技击。
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动作讲究以腰为轴、节节贯串、连绵不断,使用棚(音)、捋、挤、按、采、趔(音)、肘、靠八门劲别,运用沾、粘、连、随的技巧,变化万千、出奇制胜。
用什么方法才能练好太极拳?首先,“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
其次,练太极拳要掌握正确的姿式。
立身中正、周身放松、“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初级太极拳基本知识初级太极拳基本知识。
其三,练太极拳要长期苦练,“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如“金刚捣碓”的身法、走劲、技击的含义(略)。
太极拳练习注意事项1.速度要均匀初学太极拳时宜慢不宜快,从慢上练功夫,打基础,先把动作学会,把要领掌握好。
熟练以后,不论速度稍快或稍慢,都要从头到尾保持均匀。
打一套“简化太极拳”,正常的速度是4~6分钟,有的人慢练,可长达8~9分钟,但也不可太慢。
打一套“四十八式太极拳”为8~10分钟,“八十八式太极拳"需要20分钟左右.2.架势不可忽高忽低初学时架势可以高一点,也可低一点,但在“起势”时就要确定高低程度,以后整套动作,要大体上保持同样的高度(除“下势”以外)。
体弱者最好采用高一点的架势练习,随着动作的熟练和体质的增强,再练中型架势或低一些的架势太极拳练习注意事项太极拳练习注意事项。
通透易懂!学习太极拳推手的心得体会
通透易懂!学习太极拳推手的心得体会国术者古今同义国之术修身之艺也太极推手对于太极拳初学者来说是一个易学难精的科目。
其易,易在动作简额却仍无法跳出窠臼;似一步之遥,然有如天堑。
今笔者虽才疏学浅,仍愿冒五不韪之不量力,在此谈一点学习推手的体会,作抛砖引玉之想,以破初学者之迷茫,还望师长、武友轻伐。
一、学习太极推手的先决条件太极推手是太极拳习练者自我修炼进入到与他人同练的阶段的一种练功方法,也是太极拳修炼者需要终生学习的功课。
初学者在习练基本功法一定时间后,产生了一定的太极劲,方可习练推手。
这就是学习太极推手的先决条件。
太极拳理论中说到,推手有四大病:顶、瘪、丢、抗。
窃以为四大病中尤以瘪、丢最为要不得,因为手是两扇门,瘪、丢就是中门大开,敌人之攻击犹如夜间凶盗,观此情形必然顺势长驱直入,瘪丢者自然身家性命不保。
一个没有练过的普通人,在推手中往往四大病同现;而太极拳初学者到达可以习练推手的阶段,一般一旦受力,都具有条件反射似的太极劲,虽不能完全脱去此四大病,但瘪、丢的情形比普通人已好数倍。
瘪、丢,则无法体验太极推手之奥妙。
太极拳是专门研究如何借力打力的,然而力来了避之唯恐不及,逃之犹如遇猛虎,那么借字从何谈起?而顶、抗往往是太极推手初学者最明显的通病,但下文将讲到如何避免。
同时,推手是一种发劲训练,普通人连武术之劲都没有,怎能训练?我观市面上的一些推手,躯干东倒西歪,两手软如烂泥,双方均以瘪、丢作为推手之“方法”来卸力,无非就是瘪丢之后看谁的反应快,迅速进行二次发力而已,大谬不然矣!太极拳讲的是借力打力,而非“卸力打力”,借打实际是一个动作,也可以叫连消带打,断然不是先卸后打。
二、如何学习推手推手的学习我以为可分为四步走:1、有样学样,拳诀不丢推手练习都是有固定动作的,初学者学的单推手、双推手之四正四隅推手、烂采莲等,其桩、身、臂都是有一套动作的成法的。
这也是推手不能等同于实战的主要指标。
初学者首先是学动作,如何腿脚、躯干、手臂三大部分协同动作。
练习杨氏太极拳中容易犯的几类错误
练习杨氏太极拳中容易犯的几类错误李元芝(杨雅芝),1970年出生,浙江义乌人,主要习练杨氏太极拳103式、杨氏太极剑67式、杨氏太极刀十三刀及杨氏太极推手。
2017年3月被杨氏太极拳第五代嫡传人杨军老师收为弟子,先后参加过杨军老师的拳架体用培训、推手培训、门生培训、教练培训。
我们在初学杨氏太极拳的过程中,由于拳架不够规范,和身体的松沉度不够,在行拳走架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而不自知,笔者根据自身习练拳架及一些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类容易犯的错误,供拳友们参考。
1步法上易犯的错误一是步型不准确丁八步是杨氏太极拳的步型特点,也就是一丁一八,前脚为丁,直脚向前,后脚为八,外开45度,这是杨氏太极拳的步型标准。
但是有些拳友在站步和走步的时候后脚容易过开,大于或小于45度,甚至踩成90度和直脚,一般情况下外开大于45度接近90度的情况居多。
而前脚又容易不直,反而外开成八字。
这是所有步型里的共性错误,也是初学杨氏太极拳的拳友最常见的错误,包括练习了一定时间但是同时不注重步法练习的拳友也会犯这种错误。
二是步宽不清晰杨氏太极拳的弓步要求是与肩同宽,虚实步的要求则是一条线二边分。
很多拳友在这个二步型上的步宽很不清晰,弓步的时候步宽过窄,二脚容易踩在一条线上,甚至会绞脚子。
而在虚实步的时候二脚之间的宽度又容易过宽,甚至会与肩同宽。
三是没有开胯圆裆当我们做到开胯圆裆的时候,二脚和裆部会形成如同拱形桥一样的弧形,如果没有做到,则会形成一个三角形,也就是所谓的尖裆。
如何才能做到开胯圆裆?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注意膝盖与脚尖对齐,无论是在重心前移、后坐,还是走步、定步的时候,都是注意膝盖对着脚尖。
四是没有脚踩涌泉初学太极拳的人重心往往会在后脚跟,尤其是在重心后坐和虚实步的时候,重心会很容易落到后脚跟。
而在弓步向前的时候,后脚又容易虚空,踩不实,这都是后脚没有脚踩涌泉的表现。
五是弓腿太过没有撑蹬弓步的时候弓腿太过,二脚没有撑蹬也是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
太极拳习练不当与运动损伤
太极拳习练不当与运动损伤不正确太极拳习练动作导致的膝关节损伤,打太极拳经常要用到弓步,正确的弓步动作有五个要点:,前后夹角是45度;两脚之间的距离有一拳宽;前脚膝尖和脚尖在一个方向上,后脚的膝尖和脚尖在一个方向上;前膝不超过垂直线,更不能够超过脚尖。
不正确的弓步主要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就是膝尖超过脚尖,损伤的是髌韧带,时间长了,也会对髌骨有损害。
那为什么膝尖超过脚尖会损伤髌韧带呢?因为我们打太极拳时,要求身法要立身中正、屈膝松胯,由胯部承受主要的重量,承重加重,然后通过股四头肌,通过股骨从胫骨传入大地的。
假如你这个动作错了,膝尖超过脚尖,股四头肌就会被过度拉伸,伸膝过度一髌韧带受力最大,被拉伸过度,上身体重的压力主要由髌韧带承受,而太极拳属于慢的运动,时间又长,因此累积起来,最易导致前面的髌韧带受损,随着时间的延长,就会导致髌骨也有一定的损伤,长期髌骨软化。
如下图,弓步形态与膝盖受力及对膝关节的影响第二种情况,弓步前脚膝盖和脚尖不在同一方向。
既然膝尖和脚尖不在一个方向上,势必是膝尖内扣或者是外摆,膝尖内扣和外摆之后呢,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就是膝关节两侧肌肉的肌群受力不均衡,不均衡之后势必一侧的韧带被过度拉伸,另外,时间久了之后,它就会导致损伤同时内外侧的半月板,它可能也会受一定影响。
前脚膝盖和脚尖不在同一方向,也会导致膝关节的损伤,主要损伤膝关节两侧副韧带和内外侧半月板。
所以我们在练习太极的时候,膝尖要保证和脚尖是在一个方向上,这样可以不损伤内外侧的半月板,和两侧的副韧带。
但太极拳它是武术,它具有武术的技击价值。
如果你把拳打错了,比如弓步,膝尖和脚尖不在一个方向上,这样的弓步,它就会丧失稳定性,丧失它的武术的功力,错误的弓步动作在我们推手较技的时候,如果你犯了这样一个错,别人是正确弓步,你是错误的,那就给别人以可乘之机。
假如你是正确的,他的膝尖和脚尖不在一个方向上,他膝尖外摆,那么重心他就向外,我这一推,他就下去了。
练习太极拳常见的错误
练习太极拳常见的错误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大家却不知太极桩功的养生功效,太极桩功也是人们学习太极拳的基本功,太极桩功非常符合现代养生,在练习中难免会有错误,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练习太极拳常见的错误。
欢迎阅读!练习太极拳常见的错误第一是急于学多的动作造成动作规格练的不扎实,不到位,你动作做的不充分,劲力没展开,效果就不充分,克服这一点的关键在开始学习时不要急于学动作的数量,要求质量,而且始终仅仅抓住规格这个要点,贯穿于练拳的全过程。
第二是练拳时心不静太极拳是身心并练的运动,心静则气顺,前人在说及修养时有话叫“偷得浮生半日闲”,我们在练拳时要偷得半小时闲,抛开一切杂念,专心练拳。
太极拳区别于其他运动的特点之一是对性情、心境的陶冶。
第三是常见错误是套路不连贯每个动作倒是做得不错,但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续性平滑不够,太极拳的套路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是一个一个实体的连接,转折处处理不好,拳的韵味就出不来,你练的也就不舒服。
所以要细心研究每个式子之间的连带关系,认真处理好过渡,这样太极拳就成了一个圆。
第四个常见错误是僵硬有的人柔软性不够,练拳时硬来硬去,好像长拳慢练。
要克服这一点,可以先练一两个单式,反复把太极的感觉练出来,在练其他动作。
第五个常见错误,是“软”有的专家称之为“病态练拳”。
太极拳柔和归柔和,但她毕竟是武术,是“柔中寓刚”,人越练越精神,您别越练越萎靡不振就不对了。
所以练太极拳时尽管“静”。
尽管“松”、“柔”,但“静中生动”,松柔中含张力,精神饱满,精力充盈的,术语叫精神能“提得起”。
第六个常见错误就是交代不清交代不清是练拳者对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路线不很明了。
太极拳走的是圆形,动作在空间上没有象算术那样精确地以几度几度来定位,那样就死板了。
练太极桩功修生养性一是胸怀太极桩功的动作要求为松、柔、圆、活。
从外形看似行云流水,其实是动是求静,内涵深邃。
长期修练,习拳者会变得胸怀宽广,性格豪爽,正气凛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单推手的练习误区太极单推手的练习误区单推手形式简单,两个人对着站,一只手一个圈,基本人人都是从这种单调的形式开始接触推手的,但我发现有部分初学者,就这一个圈,自己练的时候间架整齐,神圆意满,等两个人一搭手偏偏就是划不圆。
究其原因,大概是对这一个圈内的种种变化,缺乏必要的认识,走入较力的误区了吧。
我问过几个同伴:“单推手练什么?”有的说是练整劲,把身体的力量集中在一点,形松点紧,守中用中;有的说是练化劲,引出彼力,化发同时;有的说是练听劲,用意不用力,得用毛孔听,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还有的认为是练弹抖发力,黏着时候,训练“九要”拱卫产生的惊炸力放人;等再问及“如果这样的话,两个人中线拉锯不是更有效吗,为什么还要走圈呢?”对这个问题多数初学者很茫然,大概认为只是通向双推手的过度形式,似乎没有深究的必要。
上面的回答,从各自的角度讲都是对的,都能各取所需,增长某一局部的能力。
我们不妨换种思路,四正双推手练什么?好了,这个有标准答案,是练习掤、捋、挤、按四门基础劲法,在四正双推手中包含了平圆、立圆、斜圆等转换,还有吞吐收放等身法。
单推手也是推手,要求也是一样的。
双推手时,有自身另一面的辅助,还好实现虚实变化,而单推手要在一条手臂上,同时分出阴阳,完成两个半圈,四个区,四正劲法的生克变化,才能起到单推手的练习效果,不明白这个道理,盲目硬推,我想这正是个别初学者的误区所在。
最常见的错误是双方单推手时,只出两个劲:掤和按。
只看按的动按不动,顶的住顶不住,这么尖锐的矛盾对立,四个劲里少了一半,没有转换余地,想不硬顶都难。
谁也不敢让对方的手进到身体的另一侧,各守半圈,所以不遇力还能客客气气走几圈,一遇力,马上就变成守中用中的抢中线推法了。
要想把这个圈划圆,又不丢劲,我简单描述下这四正在单推手时的演变生克。
甲按——乙掤;甲挤——乙捋;乙按——甲掤;乙挤——甲捋;循环往复,各守其要,松活圆整,劲意微微。
这个样子,对这四个劲先有个初步的认识。
着意体会,两个人各站在一个圆的圆心上,中间搭手处也是一个圆,三个圆随意伸缩,交汇又相互独立。
掤、捋时,别让对方弄扁自己的圆,形成死位、死点(贴身),挤、按时,别超出中间接手的圆(过位);受力时尽量使它沿着自身圆的切线方向(来迎),送力时尽量不要用自己的圆心去撞对方圆的圆心(去送)。
太极推手单势训练法单势训练是练习技击实用功夫的必修课。
常言道:“一路养气,二路爆发”。
也就是说练一路拳时通过长期的松柔演练,达到养中气、鼓荡于皮的目的,但有欠速缺刚之病,演练二路拳是为了弥补一路拳的不足。
单势训练可以有效地强化二路拳乃至整个太极拳训练中的刚猛之劲,提高实战技巧。
掤、捋、挤、按、採、肘、靠、踢、打、摔、化、拿,皆需单势演练,为太极拳推手训练打下基础。
单势训练开始之前,演练者要有一定的拳术基础,注意周身节节放松。
演练者由初级阶段过渡到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必须经过单势训练这个刻苦训练长功夫的重要过程。
常人皆知,练拳是在套路的特殊要求条件下,劲达四梢,气布周身,过三关,通三田,达涌泉,继而做到身法活便,手脚灵敏,步法轻捷。
交手是实战功夫的一种表现,必须练好进、退、闪、战、发击,做到变化无穷,使彼捉摸不着我劲,手足无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胜为妙。
欲达到这样的微妙程度,不练习单势是不行的,即需把各个动作及周身的各个击发关键部位抽出来反复练习,反复实践,从中体会和掌握各势的妙用及要领,在交手时才不易犯丢顶之病,达到不加思索,运用自如,才能在意念的指导下,充分体现出功与力的自然反应。
历代著名拳师(无论是内外家)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和独特技击之处,他们的独特技击之长都是从千锤百炼之中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
如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以及半步崩拳打天下。
陈发科搭手便知彼我,哈哈一笑胜负分晓。
陈照奎惊闪、反弹运用圈极小,擒拿劲路无处不巧。
陈照丕善用滚、拴、搭、扫,交手时使敌如立顽石,使彼不自由自主地东摇西晃,一肘击之,彼离地数尺,或跌桌下,或跌旮旯,次次有正无偏,不痛不痒,自感神妙。
冯志强稳重捷桩,松活弹抖,威力浩荡,随势飞扬,无处不强。
以上古今名家,各有其长,这些独到之处都是血汗和苦练的结晶,也是重视单势训练的结果。
古人云:“拳打万遍,神理自现”、“千遍万遍多多练,功到熟时巧自生”、“练啥有啥,不练没啥”。
这就明确指出,平时勤奋,或肩、或靠、或肘、或手、或腿、或胯必须遵循规矩,通过反复实践、演练,练到纯熟时才能顺其自然。
否则,舍本逐末,积重难返,笨手笨脚,没有速度,不能完整一气,不能接手应物,更谈不上击人。
故练习单势对演练者是十分重要的。
演练者可根据下面介绍的周身各个单势训练法,逐势认真刻苦演练,久之定能收到明显效果。
脚的训练方法有左右循环、前踢脚、平踢脚、上踢脚、下踩脚、前蹬脚、侧踹脚、上摆脚、后挂脚、下摆脚等。
动作一:左脚轻微抵地,屈膝下蹲,含胸、收腹、顶劲领起,另一条腿松胯,屈膝上提,眼视前方。
动作二:着重介绍前踢脚、平踢脚、上踢脚、下踩脚、前蹬脚、侧踹脚、上摆脚、后挂脚、下摆脚等。
(一)前踢脚踢脚是用脚尖向正前方踢出,但也包含着左右侧踢,宜低不宜高。
前踢时另一条腿微屈膝下蹲,五趾抓地,稳固好重心,这一条腿才能顺利地向前踢出。
前踢时胸微含,小腹略内收,周身有蓄合之意,但前踢时脚面还需绷展,注意适可而止。
腿宜松不宜紧,劲力才能顺利地达到脚尖所需处。
初练时宜慢不宜快,最后达到意气形三者合一,迅猛无比,劲力完整一气,力点清晰。
注意:这种用法主要用于脚尖和脚掌两侧(前踢含有侧踢之意)。
(二)平踢脚平踢脚的要领和前踢脚基本相同,只是踢出的脚高些,最好指向对方的阴部及小腹,可左右轮换前踢,在具体演练时要注重效果,两腿替换,一高一低。
如右腿前踢,待落地时,左脚继而上踢,这样左右循环练习方为合适。
但应注意,平踢落地时有踢蹦之妙用(力点在脚面或脚尖)。
(三)上踢脚上踢脚的位置较高,它的指向一般是下颏部位。
上踢时周身必须保持平衡中正,脚在上起时轻灵,速度要快。
只有快、猛才能做到起脚利落,力点清晰。
应注意,脚在上起时,上踢可与手合拍。
这和套路中的"二起脚"相同,只是不跳跃而已,左右替换,一上一下。
(四)下踩脚所谓下踩脚,是用脚底向下直踩之意。
下踩脚的具体训练方法是:其一,两脚站立与肩同宽,如重心走下弧线移于左腿,此时左腿微屈,脚五趾轻轻抓地。
然后右膝渐而提起,在提膝时应注意含胸、收腹、塌腰,左腿才能稳固好独立步。
继而右脚向下直踩,宽度和原来提起时相同。
下踩时右拳与左腕相合,置于胸前,脚五趾抓地,涌泉要空,劲宜速宜猛。
但右脚在下踩时,重心不能完全移于右腿,做“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其二,上步下踩脚,无论哪一条腿先前上,另一条腿紧跟前上,疾速下踩,要点同前,左右轮换皆同。
(五)前蹬脚用脚掌向前直蹬,为前蹬脚。
在单势练习时,左右循环上步,连续出脚。
至于高度,一般来讲是指对方胸腹部位。
蹬的远近,可根据本人自身条件而定。
最好是以自己的腿伸出能及对方,然后是以自己的腿伸出能及对方,然后自动弹收25度比较适宜。
着力点以脚后跟为主,脚掌为辅。
切记前蹬时身体保持中正,不可过于后仰,否则有失重之危。
出脚前要求做到含胸、束肋,小腹略内收,蹬脚后要舒胸、松腹,蹬脚才能做到快、猛、脆。
始而勉强,久而自然。
应用时的远近尺度,只要功夫下到,便可掌握,在平时练习之中,无须多虑。
(六)侧踹脚侧踹脚的指向可归为二种:一种是内踹,另一种是外踹。
内踹脚的方位是所出的一脚内侧斜前上踹,着力点以脚内侧为主,外侧为辅。
外踹脚的方位是所出的一脚向前外上侧踹,着力点以脚外侧为主,内侧为辅。
左右侧踹时腿的弯曲度为25度左右。
至于身法,左侧踹时略后仰,并把身体后仰与踹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身体后仰与侧踹形成对拉之势,才能保持下盘稳固,达到曲中求直之目的。
此所谓曲中有直,直中有仰,一木独立稳千斤。
方法是周身先蓄而后开。
《拳论》云:"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这就是比喻劲蓄得好,踹出的脚才能疾速有力。
(七)上摆脚在一脚欲上摆之前,两脚的位置是一前一后,欲摆腿在后,另一腿在前,要屈膝微下蹲,五趾抓地,将周身肌肉松弛下来。
内气下降,然后形成欲攻待发之势,眼睛斜视欲摆腿的一侧。
然后出脚先向前上快速踢起,继而在空中改变方向,向身后侧扇形外摆。
在外摆时,待脚行到肩前上方时与双手构成合劲合拍,此二劲合为一股劲,决不可视为二,拍击才能完整一气。
摆脚的方法,是先蓄而后起,欲摆时步法是跟步,步形是点脚。
演练者可根据步法、步形进行反复练习。
也就是把脚跟变成活步,上一步再跟一步。
只有先把步法练灵活,对距离较远之敌,才能接近其身体,用时才能更加方便灵活。
演练者要细心体会。
出脚的高度,应与自己的头平,因指向是对方脑后,也就是脚在上摆时击打的是对方的脑后,双手击打的是对方的面部,要把手脚二劲归为一合劲。
摆脚的要点是:在上踢时速度要猛,趁着右脚前上踢的惯性身体左旋,继而右脚才能顺利地向右摆出,与双手在空中做到默契配合。
正所谓:一合一开脚上踢,先捋后拍脑后击,空中改为扇形腿,顿时满天血横飞。
(八)后挂脚后挂脚在活步推手中应用较多。
它是将欲后挂一脚先点于另一脚前侧,身体则向欲摆脚一侧略转,身体下蹲蓄而待发。
双手向欲挂脚一侧身后摆出,双掌心向外,意味着双手捋着对方一臂于身后,欲上腿再次成偷步前上,脚掌着地即向身体后斜后挂出,同时双手协助脚的后挂一齐盖向对方胸前,与脚合成一劲。
脚向对方腿肚处突然向后挂出,使对方失去重心,同时双手正好发击于对方胸部,一举将对方击倒。
应注意的是这个动作是在腰脊的带动下来完成的。
速度须快、猛,在一秒钟内完成捋、挂、盖的整个动作,否则成了顶劲,反而遭殃。
总之,后挂脚在单势演练时步法要机动灵活,视彼的远近,可直上脚后挂,也可先上另一脚靠近对方时,再跟步前上然后挂。
无论如何运用,切记上拢下提与偷步要默契配合,只有明其跌法,使彼在不知不觉中受制,而又不明其原因,才为运用后挂脚的奥妙之处!正所谓:一引一进蓄合击,上拢下摆偷步上,扭腰旋背把劲发,腿起脸仰躺地上。
(九)下摆脚前上一脚,重心前移,用前脚掌两侧一里一外,左右循环,反复练习。
一般来讲,在脚外摆时脚是不能离开地面的,只是重心略向脚后跟移动,使欲摆的前脚掌负荷变轻,左右摆动,达到灵活为目的,在步型上一般为前弓步,在重心分布上,由于前后移动的角度不一样,有时还须加上用法,所以不能千篇一律。
大体上可分为四六、三七、二八分成。
演练者应注意,在脚前掌里外摆动时,劲宜短不宜长,短则急速有力,惊移对方重心比较明显,长则无力散乱。
此劲多用于下惊、上取、外里合为一劲。
正所谓:下惊上带移重心,脚腰手臂合一起,脚逆身顺二股分,发击鬼神惊三分。
因为掤、捋、挤、按这四门劲法,是身体各部位协调的综合结果,没办法用语言描述具体状态,在此只说错误,掤不是硬顶,捋不是抓拽,挤不是斜挫,按不是压推,关键是要赶着对方的劲走,化在自己的圆外化,发在自己的圆内发;先求开展,后觅紧凑,虚虚实实,进退有度,不论如何用劲都要留有余力,有向前的地方,必有向后的地方,有松的地方,必有紧的地方,用功日久,慢慢自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