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真理及其检验标准)【圣才出品】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bd143108284ac850ac024279.png)
第6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6.1复习笔记认识论的真正发展是近代以来的事情。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产生是认识论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助于我们改造主现世界、提高认识能力,更自觉地从事实践活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1)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把认识发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认为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作用。
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所特有的实践活动。
①实践使认识的发生具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
a.实践使认识的发生具有必要性。
人的实践是以自觉目的性为特征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它要求人们形成关于对象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实践活动的目标和方案。
这就提出了人以观念方式把握世界的需要,即提出了认识世界的必要性。
b.实践又使认识的发生具有了可能性。
实践是主体与客体分化的起因和标志。
主体之所以为主体,就在于他能够把自我与对象区分开来,并能明确意识到自己是活动的发起者。
人是以工具为中介,在同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逐渐形成了客体的概念,并意识到自己是主体,由此开拓了人所特有的认识活动。
②实践活动在人脑中的“内化”劳动促进了人脑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以劳动为原初、根本形式的实践活动逐渐在人脑中得以“内化”,从而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认识图式,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
③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产生了语言实践活动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劳动一开始就需要人们彼此协调动作、交流经验,由此产生了语言。
交往的扩大和语言的发展作为两个强大的推动力,使人的认识活动成为人所特有的社会性的智能活动。
作为人的认识能力标志的,就是人所特有的社会性的认识结构。
(2)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①个体的认识发生过程在个体认识的发生过程中,主要包括:a.儿童的可塑性活动所引起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b.由社会对儿童发生影响并引起儿童反应的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绪论及第一章【圣才出品】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绪论及第一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b712f0b8f18583d0496459cb.png)
绪论0.1 复习笔记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对于马克思主义含义的不同角度的回答(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继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可以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三个方面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这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观点,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第13章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圣才出品】
![马克思主义哲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第13章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85542ee6336c1eb91a375dc9.png)
第13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1.怎样理解真理的本质和特性?答: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1)真理的本质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客观的、具体的,是发展变化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特性真理的特性是指真理的具体性与全面性、相对性与绝对性。
①具体性与全面性a.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脱离条件的抽象真理并不存在。
具体真理是一定条件下的真理,这并不否定真理的普遍性。
具体真理是包含着具体历史条件的丰富的普遍性。
b.真理的全面性真理的全面性是指对事物本质规定的综合,如实地反映事物的诸矛盾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的全面性意味着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终极真理。
作为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变化。
②相对性与绝对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独断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共同特点是把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对立起来,片面夸大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
a.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人类认识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
b.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善的。
c.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相互依存、相互包含。
d.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的思维、人的认识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在真理性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中的表现。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实践成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7章)【圣才出品】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7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3c378ab7650e52ea54189825.png)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1.1复习笔记一、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1.哲学与世界观(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①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哲学是一种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哲学问题总是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重大问题、根本问题。
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是一种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②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其内容包括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等在内的理论体系。
(2)哲学与其他形态的世界观①哲学与常识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经验的产物,它的本质特性是自发的、零散的和非理论性的。
人要自觉地规范和指导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就需要超越常识,上升为哲学。
②哲学与宗教宗教的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
宗教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哲学则通过理论的逻辑力量来表现它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③哲学与艺术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的。
哲学是把握世界的理论方式,通过逻辑论证以理服人;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审美方式,通过艺术形象以情感人。
④哲学与科学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哲学要把科学成果转化为哲学理论,而且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哲学自身。
2.世界观与人生观(1)人生观的含义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决定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2)人生观的内容人生观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
(3)人生观问题的根源人生观问题根源于人的特殊存在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矛盾,主要表现在:①人的存在的自由与必然的矛盾。
②人的生活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③人的生命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自由与必然、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推动了人自身的发展,深化了人对自己的理解,从而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的人生观。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圣才出品】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693c196d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63.png)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圣才出品】第4章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4.1复习笔记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学说,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就是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一、世界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唯物辩证法就是从总体上研究世界的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的学说。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联系的普遍性与多样性作为哲学范畴,联系概括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1)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客观的,即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就与人的关系来说,事物的联系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①自在事物是在人产生之前就存在或仍处在人的活动之外的事物,其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的联系无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人化”的特点,但这种联系得以建立的根据及其形成,同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
(2)联系是普遍的①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②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相互联系着,任何事物本身都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
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
(3)联系是多样的联系的普遍性通过联系的多样性而存在。
从总体上看,可以把联系划分为三大类:即物与物的联系、人与人的联系、人与物的联系。
2.系统是普遍联系的一种状态(1)系统与系统论事物以及事物之间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
①系统是指由一定数量并且相互联系的因素所组成的统一体。
②系统论是具体揭示对象的系统联系及其规律的观点和方法,它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普遍联系思想的正确性。
(2)系统的基本特征①相关性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关性之中,事物内部诸要素也处于相关性之中。
这种相关性集中体现为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考研政治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
![考研政治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3ed904704431b90d6d85c720.png)
考研政治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一、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第1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1.1 复习笔记一、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1哲学与世界观(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①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哲学是一种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哲学问题总是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重大问题、根本问题。
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是一种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②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其内容包括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等在内的理论体系。
(2)哲学与其他形态的世界观①哲学与常识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经验的产物,它的本质特性是自发的、零散的和非理论性的。
人要自觉地规范和指导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就需要超越常识,上升为哲学。
②哲学与宗教宗教的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
宗教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哲学则通过理论的逻辑力量来表现它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③哲学与艺术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的。
哲学是把握世界的理论方式,通过逻辑论证以理服人;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审美方式,通过艺术形象以情感人。
④哲学与科学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哲学要把科学成果转化为哲学理论,而且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哲学自身。
2世界观与人生观(1)人生观的含义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决定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2)人生观的内容人生观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
(3)人生观问题的根源人生观问题根源于人的特殊存在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矛盾,主要表现在:①人的存在的自由与必然的矛盾。
②人的生活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③人的生命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https://img.taocdn.com/s3/m/47fbcb7350e2524de4187e8b.png)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1复习笔记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①基本概念a.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b.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d.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主体和客体依靠中介系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认识过程,就是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③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有以下环节:a.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总之,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a.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社会实践的需要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b.在当今时代,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确立,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而且是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需要。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经验是人亲身实践的产物。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8~15章)【圣才出品】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8~15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387ee4f2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0d.png)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8~15章)【圣才出品】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8.1复习笔记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它们的运动发展构成历史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根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使之适应人的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生产力的要素有:①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
②劳动资料是指劳动者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物或物的系统。
③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过程中所加工的事物。
(2)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社会形式,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组成。
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关系体现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中,通过这些环节的正常运转得以维持和发展。
(3)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及其性质。
人类社会已经经历原始社会的、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的变革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生产关系就会促进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形式。
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3)分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重要的中间环节①分工和生产力相联结,具有生产力的属性分工是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的结合方式,是劳动者水平和工具水平的综合表现,是生产力水平的表现。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圣才出品】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a5912cb5bb4cf7ec4bfed011.png)
第7章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7.1 复习笔记社会历史运动有自身的规律。
唯物史观把社会历史理解为现实的人的活动,从中探索出隐藏在人的目的和意识背后的“物质动因”,说明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及其作用方式。
一、历史与人的活动社会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人的活动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历史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人类活动的展开过程。
1.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社会由人组成,考察社会历史不能离开人及其活动。
历史的前提是现实中的个人。
(1)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指依据一定的物质条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人。
现实的人从现实的生产以及与之相应的现实社会关系获得具体规定,主要有: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现实的人生存和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是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②由新的需要引起的再生产现实的人在其生命活动中不断地更新和扩大自身的物质生活。
③人类自身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是指人类的繁衍。
如果没有人类自身的生产,现实的人的存在会中断,人类社会的历史会终止。
(2)现实的活动现实的活动表现出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
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现实的人的自然规定和社会规定。
意识也是现实的人的规定。
(3)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现实的人既是历史的前提,也是历史的结果。
现实的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这种前提与结果之间持续不断的相互转化,表现为历史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
2.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现实的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
目的或意识只是人们进行历史活动的主观动因,背后隐藏着更加深刻的“物质动因”。
因果性与目的性在人类历史活动中紧密交织。
3.人的活动的目的与利益人的活动的目的有着物质动因,物质动因是追求一定的物质利益。
物质利益是推动人们从事各种历史活动的客观根源,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因。
(1)人们的物质利益与其物质需要有着密切联系人类的生产活动,源于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只有在这一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产生和发展出其他需要以及为满足这些需要而形成的种种活动。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世界的物质性)【圣才出品】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世界的物质性)【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b64ebf5ce2bd960591c67711.png)
第3章世界的物质性3.1 复习笔记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物质概念(1)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建立在古代实践方式和素朴的科学意识基础之上,试图从某些具体物质形态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物质性本原。
②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a.它将物质的本质理解为抽象的广延性,这在原则上能够适用于说明任何事物;b.它把物质理解为任何一种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即可感性的存在,这就与唯心主义将世界本原视为精神性存在的观点划清了界限;c.它的缺陷在于从感觉论原则出发去规定物质,可能导致对感觉之外客观存在的怀疑,容易被唯心主义者攻击,并且,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将人与世界分割开来,不能说明社会运动的物质性,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陷入了唯心主义。
③马克思主义物质观a.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从感觉上直接或间接地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能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并能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所改变和确证。
b.马克思主义物质概念的深刻内涵第一,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第二,物质概念是对各种实物、具体物质存在形态的共同本质的高度抽象;第三,把物质理解为“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客观实在,表明物质是一种可感觉的存在;第四,这一物质概念建立于实践观点的基础之上。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的意义体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2.运动、时间和空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物质相对静止的表现形式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具有质的稳定性;②在特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发生变化;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表现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导论)【圣才出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导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a625c74c5727a5e9856a61d8.png)
导论0.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继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科学理论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组成(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2)马克思主义还包含着其他许多知识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法学、文化学、新闻学、军事学等,并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即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2)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小结】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点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条件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其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8~15章)【圣才出品】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8~15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371f9c53bb68a98270fefa38.png)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8.1复习笔记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它们的运动发展构成历史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根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使之适应人的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生产力的要素有:①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
②劳动资料是指劳动者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物或物的系统。
③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过程中所加工的事物。
(2)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社会形式,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组成。
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关系体现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中,通过这些环节的正常运转得以维持和发展。
(3)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及其性质。
人类社会已经经历原始社会的、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的变革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生产关系就会促进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形式。
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3)分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重要的中间环节①分工和生产力相联结,具有生产力的属性分工是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的结合方式,是劳动者水平和工具水平的综合表现,是生产力水平的表现。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共产主义是人类最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共产主义是人类最](https://img.taocdn.com/s3/m/8adc9fb50975f46527d3e1a6.png)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7.1复习笔记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1.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二、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1)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①共产主义理想与一切空想和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②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靠社会的发展进步,靠人民群众的实践。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①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
②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
2.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个合规律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合目的的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能动性,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推进,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①人类历史上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始终向往和追求着一种没有剥削压迫的理想社会,但历史证明以往的任何阶级都不可能实现消灭剥削和压迫的社会理想。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价值与价值观)【圣才出品】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价值与价值观)【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2628ef5ff5335a8102d22044.png)
第14章价值与价值观14.1 复习笔记一、价值的本质与形态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
1.价值的本质(1)价值关系价值关系是指在实践活动中,主体根据需要自觉地掌握和占有客体,利用客体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实现主体目的的关系。
(2)价值大小价值的大小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大小。
(3)价值的本质价值是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和认识关系中存在着的一种特殊关系。
主体和客体都是价值关系的承担者。
①主体及其需要是价值关系形成的根据。
价值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只有人才是价值主体,是价值的创造者、实现者和享有者。
②客体及其属性是价值关系形成的根据。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价值,没有客体,就无所谓主客体关系,也就没有价值关系。
③实践是价值关系形成的基础。
a.主体及其需要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b.客体及其属性是在实践中被发现、规定和改造的。
④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是在实践中实现的。
2.价值的基本特性(1)价值的主体性①概念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
②表现a.没有主体,就没有价值关系。
b.同一客体对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
c.价值的性质、特点及其变化与同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直接联系。
d.现实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创造。
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
(2)价值的相对性①概述价值的主体性决定了价值的相对性。
价值随主体、客体和主客体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人们认识价值,既要认识它的内容(有无价值),又要认识它的条件(在何种条件下具有何种价值)。
②表现a.主体和客体的多样性导致的价值的多样性。
b.主体和客体的不断变化导致的价值的历史性。
随着实践和历史的发展,主体和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经常发生变化,人们对客体价值的判断也在经常发生变化。
(3)价值的客观性①概念价值的客观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主体的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独立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圣才出品】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2a73fb79ec3d5bbfc0a7411.png)
第10章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0.1 复习笔记一、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1.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对立(1)英雄史观①含义英雄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
②主要形式a.主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认为历史上少数英雄豪杰、帝王将相的思想智慧、品格才能、愿望意志等,是决定社会发展进程的最终原因,人民群众是消极的、被动的因素,是英雄人物的“盲目追随者”。
b.客观唯心主义的历史宿命论认为历史是由某种客观的、神秘的精神力量,如“上帝”“天命”等决定的。
少数英雄人物充当着这种客观精神力量的体现者和执行者,人民群众只能完全听从这种精神力量及其代理人的支配。
③历史根源a.随着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以及阶级对立的出现,劳动群众长期处于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他们的才能和创造力遭到严重的束缚和摧残。
b.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将人与人之间地位、才能等社会的、历史的差别说成是永恒的、自然的差别,极力贬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在历史中的作用,从而贬低劳动群众的历史作用。
④认识论根源a.历史的必然性总是深藏于内,历史的偶然性则显露于外。
b.历史活动直接的主观动机总是与个别人物相联系,而这种主观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却是间接的和隐而不显的。
c.体现历史必然性的人民群众的作用,往往会被遮蔽、忽视,而引人注目的则是给某些具体历史事件、历史情节打上特殊印记的少数历史人物。
(2)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①含义群众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②理论原则a.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立场出发去考察和说明历史的主体及其活动。
b.历史唯物主义从整体的历史过程考察和说明历史的主体及其活动。
c.历史唯物主义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上考察人的历史活动的作用。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活动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①从量的规定性上看,人民群众是社会成员中的绝大多数。
②从质的规定性上看,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力量。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认识活动及其规律)【圣才出品】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认识活动及其规律)【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3bd18470b4c2e3f56276311.png)
第12章认识活动及其规律12.1 复习笔记哲学认识论的基本内容是如何认识世界、获得真理并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揭示出认识的本质和认识的运动过程及其规律。
一、认识的基础与本质认识活动是主体在观念上能动地把握客体的活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及其相互作用都在实践活动中形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不仅指发生学意义上的认识来源,更指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的认识活动有两方面作用:①对事物的解释功能,以规律性的认识解释事物。
②对人的行为的指导功能,以规律性的认识指导人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人的认识只有通过实践,即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才能得到检验。
2.能动反映是认识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的观点阐述人的认识活动及其规律,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在于,旧唯物主义离开认识活动的实践基础去谈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的观点阐述人的认识活动及其规律。
(1)人的认识是以人的认识结构为前提的具有选择性和建构性的反映活动。
(2)人的认识是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规律的反映活动。
(3)人的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创造性的反映活动。
(4)人的认识是一种不断深化的反映活动。
人的思维建构观念客体的过程,既是不断地扩展关于客体的认识的过程,又是不断地深化关于客体的认识过程。
思维运动的双重否定过程是:①思维不断地否定自己的抽象性,使自己获得关于客体的越来越具体、越来越丰富的规定性,这就是思维自己建构自己的过程。
②思维不断地反思、批判、否定自己所形成的关于客体的规定性,在更深刻的层次上重新构成思想内容,这是思维自己反思自己的过程。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合订本)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18章)【圣才出品】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合订本)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18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ab4d6c57ba1aa8114431d9f1.png)
第1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1复习笔记一、哲学及其社会功能1.哲学的含义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哲学的基本内容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通过人们观察和处理各种具体事物时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表现出来的。
(2)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3.哲学的特点(1)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在对象上的区别实质上就是一般与个别(特殊)、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分、无限与有限的区别。
(2)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哲学的认识方式是一种反思。
这种反思,实质上就是对人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所创获的成果的总结、概括。
这种总结、概括就是哲学把握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它必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4.哲学的功能哲学既是一种关于各种具体科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的知识体系。
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作为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体系中,乃至在整个人类精神世界中,哲学都处于核心的地位,起着统摄一切的灵魂的作用。
哲学能够把精神世界中的各种因素有序地组织起来,并推动它们按照一定的程序、方式和方法协调地发挥作用,在民族、社会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中起着长期的、稳定的作用。
具体来说,哲学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哲学作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提供了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图景,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反映世界的本质,论证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揭示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的关系,从而为人们处理和驾驭同外部世界的关系规定了一般的思维和理论前提,这种前提总是渗透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理想世界的活动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13.1 复习笔记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一、真理的本质和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是发展变化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真理的本质
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对真理本质的理解,取决于对认识活动中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理解。
(1)前马克思主义时代的真理观
①符合论,认为认识或观念的真理性在于其与对象相符合。
②融贯论,认为一个命题是否为真,并不在于它是否同事实相符合,而取决于它在命题系统中是否与其他命题相一致或融贯,即无矛盾性。
③工具论,认为“有用即真理”“真理即效用”,思想、概念、理论等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如果它们对于人们达到预期目的有用、能够使人们获得成功便是真理。
(2)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实现,也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②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客观性。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真理观上都必然承认和强调真理的客观性,坚持客观真理论。
c.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一元性,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真理的客观内容唯一。
d.真理又具有多样性,它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不同的理论形式来表达。
2.真理的具体性与全面性
(1)真理的具体性
①真理的具体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脱离条件的抽象真理并不存在。
②具体真理是一定条件下的真理,这并不否定真理的普遍性。
任何真理都有普遍性,只是这种普遍性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普遍性。
具体真理是包含着具体历史条件的丰富的普遍性。
(2)真理的全面性
真理的全面性是指对事物本质规定的综合,如实地反映事物的诸矛盾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的全面性意味着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终极真理。
作为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变化。
3.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独断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共同特点是把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对立起来,片面夸大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
(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人类认识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善的。
(3)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相互依存、相互包含。
①相互依存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必然是相对的、有局限的。
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相互包含
a.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b.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4)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的思维、人的认识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在真理性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中的表现。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
(1)只有从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的特点的统一中去理解真理的检验标准,才能真正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②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不仅是一种现实的物质活动,而且还能把一定的认识、理论变成直接的、实实在在的现实。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决定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
(2)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需要正确地理解已被实践所证实的理论的作用。
已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并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①正确的理论有它特定的适用范围。
超出它的适用范围,以它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会把人类超出原有范围的新的认识判定为谬误。
②适用范围极其广泛的普遍真理,并不可能穷尽事物的各种特殊规定性,不能用它来判定对特殊事物的认识是不是真理。
(3)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必须正确地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深刻地理解实践检验真理的辩证发展过程。
①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a.唯有实践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即使有些认识不能为当前的实践所检验,但将来的实践终究能够检验出它是否具有真理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唯一”包含着归根到底和最终的意思。
b.凡是被实践证实为真理或判定为谬误的认识,它与其反映的客观事物相符合或不相符合的关系就不会被将来的任何情况所改变。
②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a.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必然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人的一切认识。
b.历史的具体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③方法论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防止和反对否认实践标准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又要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防止和反对把被某一具体实践证实的认识绝对化的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2.逻辑证明与实践标准
逻辑证明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并按照逻辑规则进行推理,从而对某一认识的正确性进行论证。
逻辑证明是解决命题形式之间的必然联系问题,不是解决命题内容是否真实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逻辑推理,主要是指传统的和现代的演绎逻辑推理。
(1)逻辑证明在检验认识特别是科学认识的真理性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①逻辑证明是对认识的真理性进行实践检验的必要先导。
②逻辑证明是对认识的真理性进行实践检验的必要补充。
③逻辑证明能够发现和校正对认识的真理性进行实践检验中出现的误差。
④有些认识的真理性主要是靠逻辑证明来论证,而不是直接地诉诸实践来检验。
(2)逻辑证明并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①逻辑推理所展现的仅仅是命题形式之间的必然联系,它并不涉及命题的内容。
②逻辑推理规则本身的正确性是逻辑所不能证明的。
③逻辑证明的结论是否正确,最终也还要由实践来检验。
3.科学预见与实践标准
科学预见是指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人们从已有的理论出发,从某种具有普遍性的科学理
论和先行条件出发,推导出关于未知事实的认识活动。
科学预见对于人的认识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科学预见的内容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1)科学预见是科学发现和人类社会认识的重要形式。
(2)科学预见是真理发展的重要形式。
(3)科学预见建立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
离开实践基础,人们既不可能作出科学预见,也不可能对科学预见作出真正的检验。
①人们借以进行科学预见的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
②科学家们的科学预见能力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形成。
③科学预见是否正确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三、真理的发展规律
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与认识的矛盾运动中“实事求是”的过程。
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真理,在同谬误斗争中发展真理,在解放思想中发展真理。
1.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源泉。
真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在实践过程中发展。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就是坚持不懈地实事求是的过程,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1)任何真理都要经历一个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发展过程。
发现和发展真理的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的过程。
①发展真理的过程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程度不断深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