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一、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一)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因果联系原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连接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4、发展的观点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原理: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无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2)方法论:①人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人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①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很全很经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①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要点精述第一单元唯物论1、哲学的科学内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2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4 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 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
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1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完整地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是恩格斯。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不能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原理[浓缩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原理[浓缩版]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它强调实践在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基础和关键作用。
本文旨在浓缩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原理,突出其核心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的认识源于实践活动。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主动地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实践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人与世界的有机联系。
实践是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真理不是抽象的、固定的概念,而是通过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真理的标准是实践的效果和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否相符。
只有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理论和观点才能被认为是真理。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动力源泉。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认识到现实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从而通过实践来解决和改变现状。
实践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实践是实现人的价值的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实现自己价值的基本途径。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实现自我发展、实现个人能力的最大化,并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实践是人的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
实践是科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科学的基础和验证。
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和实践的认可,才能被接受和确认为科学理论。
实践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和依据。
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强调实践在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基础和关键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真理的标准、改造世界的动力、实现人的价值的途径和科学的基础。
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原理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其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其运用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内容: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世界物质性原理);②同时,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又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能动性原理)(2)方法论:①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运用:①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制定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②青少年要学习历史,了解我国的现实,把立足点放在中国国情上;③我国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我国正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⑤反对封建迷信和各种形式的邪教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1)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2)方法论:我们在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3)运用: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②兴建四大工程(西气东输、西电动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加强地区之间经济联系;③开通政府网站,沟通政府与群众联系;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⑤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3、原因和结果的联系原理(1)内容:①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②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必定由一定原因引起。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共有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共有七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一章;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2-4章即我们所说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辩证法近年来占最高的比例;第三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三个方面的原理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特别是基本问题二、了解唯物主义的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三、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 哲学的概念,只需记住三个判断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即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这个判断经常被看作哲学的定义。
这是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出发的。
世界观是对世界本质总的看法。
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但是不能反过来讲,因为必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经过思维加工,有理论形态(有概念,有判断,有推理)的世界观,自发产生的,零散的,未经过理论加工的不能成为哲学。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即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
这种概括有对有错。
上升到更抽象,更一般的结论。
关系:既相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对象上看,哲学研究的是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一般规律,而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领域和过程的特殊规律;对象上体现了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方法上,哲学的方法具有普遍的适应性,适用于各门学科,而具体科学的方法只适用于某一特殊门类的科学。
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而具体科学又以哲学为指导。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换句话说,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任何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叫方法论。
例如,矛盾分析方法,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等。
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的一段文字:以往的哲学家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了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哲学不仅是对世界解释的观点,而更重要的是指导我们现实生活的方法。
所以学习原理时,要注意体会原理作为方法论的体现。
例如人们群众创造历史这个原理,那么我们应该联系到我们根据这个原理应该如何做呢--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3.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4.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8.人的价值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1)、世界物质性原理P13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同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
P33(非原句)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P26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P26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整理(哲学必背)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整理(哲学必背)一、辩证唯物论基本观点: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力量。
3、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坚持把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二者统一起来。
一方面,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另一方面,规律又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认识论的基本观点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地与劳动群众的实践相结合。
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要求我们重视科学理论的作用。
2、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原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 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实践观物质观1.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2)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3)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4)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5)【方法论】: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3.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与空间的客观性。
4)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是辩证统一的,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5)【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 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运动的时间与空间的客观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与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因此,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5.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全版本)
1.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 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4 • A.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 简述实践的含义和基本特点?
•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 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 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多选题:根据列宁的物质定义,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的有( )
A.引力场
B.反物质
•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指19世纪上半页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 义者的学说。
圣
傅
欧
西
立
文
门
叶
费尔巴哈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 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 级革命的时代,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 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成果。
也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整个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体。 • 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之间的联系存在多种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 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答: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 (1)客观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保持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是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和行动的基本原则。
本文将重点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等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世界的发展是一个辩证过程,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
辩证唯物主义批判了旧观念中的形而上学观点,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在辩证唯物主义中,矛盾是驱动事物发展的主要力量。
矛盾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起决定性作用,次要矛盾起推动作用。
通过不断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最终达到事物的新质变。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在每个历史时期,社会都分为不同的阶级,这些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实践论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原理之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判断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实践论突破了传统哲学中理性和经验的二元对立,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实践论中,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实践的主体地位。
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只有通过实际的斗争实践,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
实践论还强调了实践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实践不是中立的,而是受到各种社会利益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来推动社会革命,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
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1)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2)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3)脱离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脱离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的事物中包含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只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一面而忽视绝对运动,会陷入形而上学。
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贵辩论的泥潭。
3、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①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②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割裂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把时间空间看成是感觉的产物,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1)物质是其自身永恒存在和无限发展的唯一原因。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根源于物质、来源于物质,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2)物质是属性存在的基础,属性依赖于物质。
物质的运动、时空等属性都不能离开物质独立存在。
意识作为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更依赖于物质,根源于物质。
(3)世界是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
一方面世界万物是千差万别的。
另一方面千差万别的事物,在实质上又是统一的,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重要意义(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坚持唯物主义,批判宗教迷信、唯心论、二元论的重要思想武器。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世界的质统一性原理的生动体现。
(3)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也是我们正确运用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方法的重要前提。
我们在一切工作中,既要坚持基本原则的集中统一,又要做到方式方法的灵活多样。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基本方面。
下面将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原理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世界本质和世界规律的学说,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唯一的客观实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世界是永恒不变的,它存在于人们的感觉和认识之外,而不是人的主观感受。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的发展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过程,它包含着矛盾和冲突的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还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历史规律的学说,它认为社会历史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历史,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从动物社会到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变革是由人民群众的阶级斗争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还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社会革命的历史所规定的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相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互为基础和相互依存的,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于指导人们正确看待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为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认识方法。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要求我们始终保持辩证思维,认识事物发展的矛盾和冲突,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和变革。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基本方面,对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框架结构)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逻辑结构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逻辑结构实践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区别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的区别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和谬误认识世界和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造世界真理与价值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价值评价的功能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一切从实践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必然走向自由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框架结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用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认识人的历史创造活动用联系和发展观点认识人的历史创造活动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改革及其社会作用社会主义改革科技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技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的作用及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1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两个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唐刘禹锡唯物)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①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要区别:唯物史观。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见课本5页) (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课本第7页)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特征:★★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两个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二、物质与意识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意识的起源、本质与作用3. 1.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机械唯物论;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论。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绝对,静止相对,他们相互包含。
(1) 物质与运动:①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②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 运动与静止:绝对运动VS 相对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 3.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物质运动是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变化发展着的。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客观规律。
规律是事物内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 意识的本质③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④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①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②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
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人的意识活动却受规律的支配。
(1)规律的特点: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3)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4.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三个决定性环节:生物刺激感应-> 动物感觉和心理-> 人类意识;(劳动促进人脑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2)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
(3)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计划性,主观创造性,生理机能调控。
(4)本质: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不能说意识是物质的东西,只能说意识依赖于物质,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和精神。
)(5)意识发挥的条件:①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②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③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有:对实践效能、实践效率和实践效果的评价。
)5.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①定义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③科学态度与革命热情。
6. 世界统一性和多样性(物质统一性原理)★★★(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2对唯心主义(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统一。
坚持辨证唯物反旧唯物7.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②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不符合实际的旧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③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④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3.1联系与系统(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是客观的普遍的。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片面的观点。
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系统的主要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其中最主要特2、事物的永恒发展。
【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
】(1)运动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即新陈代谢。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①世界的普遍联系②世界的永恒发展①对立统一规律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偶然性(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发展的本质:创新):①新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②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辨证的否定过程③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及其根本属性★★★哲学范畴。
Ⅰ)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是相对的;Ⅱ)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其形式多种多样。
斗争性绝对。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Ⅱ)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Ⅰ)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Ⅱ)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Ⅲ)矛盾和矛盾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平衡性和特殊性。
Ⅳ)解决矛盾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具有特殊性:①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②矛盾双方同归于尽;③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以及创造出一种使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①区别:普遍(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②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普遍和特殊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②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③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2、质量互变规律★★★★(1)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度是事物质与量的统一”)①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②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
③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认识度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①其区别的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把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②其联系是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量变与质变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并且引起新的量变。
(3)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定性分析VS定量分析)▲3、否定之否定规律★★(1)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
(2)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
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①对立统一规律②质量互变规律③(3)辩证的否定: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包含肯定的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即扬弃。
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必须同时看到它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新生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背熟)(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现象与本质(1)本质: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