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办学特色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办学特色介绍

办学特色之一 践行博雅教育理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历经百年和谐传承,凝炼博雅教育理念

我校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融汇了学校前身华中大学、中华大学和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多元文化传统,积累了建国后举办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办学经验,凝聚和践行一系列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其核心就是“博雅”,其本质在于肯定人文价值,强调以人为本,通过培育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提升人格境界,激发人文关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将成才与成人结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它不仅体现了我校底蕴深厚的文化教育与学术研究传统,而且要求师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包括人文、科学两种文化的知识,还要有博大的胸怀志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雅的气质风貌。

在博雅教育理念指导下,我校坚持并践行正确的人才质量观,其内涵包括:素质教育质量观,力求从整体上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结构,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创新教育质量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着力解决师范大学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特色教育质量观,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其个性的发展,并以个性的发展带动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本科教育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我校在融汇通识教育、学科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养成,使学生具备“博雅”教育的文化底蕴及不断创新发展的能力。

二、发扬人文学科优势,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我校的博雅教育依托人文学科优势,并重人文、科学教育而展开,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师资、学科建设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等方面。

1.名师辈出文理并重,弘扬博雅教育传统

在学校百余年办学历程中,涌现出一批批杰出的教师和校友,其中不乏学贯中西的大师级学者。如国学大师黄侃、熊十力,哲学大师冯友

兰,经济学大师王亚南等。著名思想史家、文化史家蔡尚思先生,“学衡派”重要成员吴宓教授等,都在我校留下了深深的文化足迹。仅就中文学科师资而言,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包鹭宾先生于1931年出任华中大学中文系主任,随后延聘游国恩、林之棠、傅懋责力、阴法鲁、李何林等名师任教。到华中师院、华中师大时期,又有高庆赐、方步瀛、石声淮、邢福义、黄曼君、王先霈等成为桂苑教坛的名师名学者,与历史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章开沅、李会滨、王道俊等,共同成为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宝贵的人才资源和老一辈学术带头人。我校理科师资也有较强的实力,早年在华中大学、中华大学理科任教的教师中有不少学有专长的外籍教师,还有一批从欧美留学归来的学者如桂质廷、卞彭、张资珙等。中华大学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教师有22人,其中不少获得名校理科学位,这些教师奠定了我校自然科学教育的基础。建国后,我校理工科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出现了张景龄、李修睦、梁希杰、刘连寿等著名学者,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广大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的突出成就为实施人文与科学并重的博雅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学科建设优势互补,有力支撑博雅教育

我校的博雅教育理念与传统,比较充分地体现在学科建设方面。首先,人文学科具有较强优势。人文学科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及博士后流动站,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基础学科(历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地,试办文科基地(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其次,我校自然科学学科建设也有较强实力。理科基础学科和部分有特色的工科(如信息学科)具有坚实的学术根基和良好的发展态势。我校物理学科已建成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国家基础学科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有2个湖北省重点学科和1个省重点实验室,以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为代表的科研已进入国际前沿领域。化学学科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药与化学生物学实验室”、“湖北省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省级重点学科农药学,拥有农药学、有机化学等二级学科博士点,数学学科已建成应用数学博士点,拥

有2个湖北省重点学科,开办了“数学人才培养试点班”。生物学科、地理学科、信息学科等均有较强实力。

我校学科建设的丰硕成果构成了人文与科学教育并重的学科格局,形成了学科交叉互补,内容相互渗透的有利育人条件,共同作用于博雅教育即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3.理论实践紧密结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我校的博雅教育理念与传统,更体现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我校于1998年接受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委托,承担“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重点项目“高师综合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从师范大学学生应具备的师德素质、人文素质、科技素质、信息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以及师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结构与评价诸方面展开广泛深入的调研论证,确定了每一方面的目标、内容及重点,在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同时,从学校整体行为的角度,探索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途径:

第一,注重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1999年修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构建并实施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2003年再次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精英教育为主,着眼于培养基础学科研究型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并且构建了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分层同步、相对独立的新型教师教育培养体系。

第二,坚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创设并且不断完善通识教育系列课程,加强基础平台和精品课程建设,重新组合和实施实验教学体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三,总结国家基础学科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经验,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各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第四,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坚持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第五,广泛开展综合素质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实施综合素质教育设计打造了学生参与面甚广的新型载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