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办学特色介绍

合集下载

学研一体化的大学图书馆——华中师范大学新图书馆建设概况

学研一体化的大学图书馆——华中师范大学新图书馆建设概况

学研一体化的大学图书馆——华中师范大学新图书馆建设概况王庆雯【摘要】华中师范大学新图书馆实行"借、阅、藏、学、研"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使其成为一个专业性的研究型图书馆.文章对新馆独特的功能布局、服务模式、网络系统建设做了详细介绍,以期为我国图书馆发展建设提供借鉴.【期刊名称】《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年(卷),期】2011(023)004【总页数】3页(P30-32)【关键词】新馆建设;功能布局;服务模式【作者】王庆雯【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8.6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始于1903年创建的文华公书林,迄今已有百年多的历史,早在文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前身)时期,因最先打破旧式贮之高阁的藏书楼观念,对中西文图书期刊采取开架式供人阅览,而成为中国近代最早开办的公共图书馆,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兴起与繁荣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为了适应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为高校教育和社会服务,在保留原有老馆的基础上,建起一座面积约30 000㎡、十一层(地上九层,地下二层)的现代化新图书馆大楼。

新图书馆大楼位于华师桂子山的最高点,呈“┓”形,楼体四周为绿色的玻璃幕墙,具有现代、典雅、明静之风格。

由加拿大黄雄溪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设计者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适用、灵活、高效、经济、安全、美观的特点进行设计。

新馆可藏图书约120万册(不含中外文报刊),阅览桌位4 500多个,采用有线和无线覆盖相结合的多元化网络服务体系,开通自助借还系统,配备中央空调,实行“借、阅、藏、学、研”一体化的现代服务模式。

1 新图书馆功能布局新图书馆按功能划分为四部分,借阅藏一体化书库、个性化研究学习空间、教师教育信息资源中心、人文艺术教育中心。

1.1 借阅藏一体化书库新馆地上一至九层设置7个类型书库,分别为文科流通书库、理科流通书库,中文保存书库、外文保存书库、古籍书库、桂子文库(教师作品库)、华大文库(早期馆藏)。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中澳合作办学班)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中澳合作办学班)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中澳合作办学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院简介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始建于1924年华中大学生物系,1953年成立华中师范学院生物系,1995年成立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经过历代师生员工的辛勤耕耘,学院已发展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综合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综合型学院。

目前,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留学生1400余人,学院与美、英、法、德、俄罗斯、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关系。

学院现办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两个本科专业和“化学—生物学交叉人才培养班”,是国家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具有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环境科学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有植物学和动物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也可招收培养农药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建有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还拥有生物学湖北省重点学科、遗传调控与整合生物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生态与环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生物科学”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立项,“分子生物学(双语)”获批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中学生物教学设计”获得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立项,“认识生命和疾病的历史——经典事例和启示”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植物学”、“动物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教学论”5 门课程获批湖北省精品课程,“认识生命和疾病的历史”入选湖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分子生物学”为湖北省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生物化学”为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实验教学中心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专业教师80人,教授27人,副教授28人,博士生导师18人。

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北省百人计划入选者、楚天学者、楚天学子、湖北省杰出青年人才、桂苑名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等10 余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超过85%,具有国(境)外学习或研究经历者达到80%以上。

华中师范大学是985吗

华中师范大学是985吗

华中师范大学是985吗华中师范大学不是985院校。

该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华中师范大学基本信息介绍1、学校简介华中师范大学简称“华大“”或”“华中师大”,位于湖北省会武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78] ,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创始高校,武汉七校联合办学成员,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高校。

2、学校规模及师资该校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31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8500余人,研究生12000余人,国际学生1100余人。

现有教职工3500余人,专任教师190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97人,博士生导师352人,专兼职院士、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各类国家级人才40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

华中师范大学是国家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有权自行评审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职称和博士生导师资格。

3、学校学科及专业的设置该校下设30个学院,70个本科专业,现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2个,中国语言文学和物理学等15个专业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有2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7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以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有12个专业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立项。

华中师范大学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简介学校概况学校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占地面积 120 余万平方米,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现已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职后教育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国家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坚持“一体两翼,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思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国际化和信息化为手段,坚持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

学校历史悠久,她是在 1903 年成立的教会大学文华书院大学部(始于 1871 年创办的文华书院,1924 年合并组建华中大学)、1912 年创办的私立大学中华大学、1949 年成立的革命大学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1951年组建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 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 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

学校在百余年的发展中努力汲取外来文化的养分,继承民族文化的精华,弘扬革命文化的传统,栉风沐雨,滋兰树蕙,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人文底蕴深厚的现代化高等学府。

学科建设学校形成了以基础学科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一流的文科,高水平的理科,有特色的工科,有亮点的术科”的学科格局凸显。

2017 年,我校政治学和中国语言文学 2 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位次百分位进入前20%的学科:学科代码学科名称全国参评高校总数我校排名位次百分比0302 政治学76 并列4 5.26%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231 并列5 2.16% 0401 教育学101 并列3 2.97% 0402 心理学51 并列6 11.76% 0403 体育学78 并列9 11.54% 0501 中国语言文学148 并列15 10.14% 0602 中国史82 并列5 6.10% 0701 数学182 并列19 10.44% 0702 物理学127 并列13 10.24%0703 化学150 并列16 10.67% 1205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39 并列4 10.26%教师队伍百余年来,学校名师荟萃,俊杰云集。

师范类院校独有的五大特色解读

师范类院校独有的五大特色解读

师范类院校独有的五大特色解读众所周知,很多师范大学的英文翻译用的并不是teacher education(教师教育),而是n ormal(正常、正规)。

曾有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开玩笑说,自己是北京“正规大学”的学生,后来才知道,其实我们可以将“正常、正规”引申为“规范、规则”。

而这“规范”才是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到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再到万千师范学院的安身立命之所在。

或许也正是这种“规范”内在的约束力,才会成为师范院校在不断上演的各种“大学闹剧”中独善其身的原因吧。

师范教育:从“定向”走向“非定向”师范教育是万岁的。

也就是说,只要有教育的存在,就有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

我国的师范教育历史并不长,肇始于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从建国起,我国的师范教育就一直延续了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初中教师)、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培养高中教师)的办学体系。

截止到2000年,我国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214所,其中本科层次院校90所,这些本科师范院校也是有层次之分的。

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的学科实力和科研实力俱佳,是第一集团,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第二集团则包括诸如广西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省属师范院校,这些院校除了设置常规专业外,还贴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第三集团则是数量庞大的地方属师范院校,如太原师范学院、衡阳师范学院等,其主要任务是为当地中小学储备教师人才。

在我国,师范院校的分布也是极为广泛的,基本上每个省、每座大中城市都会有一两所师范院校。

以北京为例,就有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两所。

师范院校的特色何在?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之间的界限是不是正在逐渐模糊?“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虽仍有差别,但远不如过去那么明显。

其中主要原因是师范院校大规模开设非师范专业,并逐渐向研究型大学转变。

最新华中师范大学素质课程管理平台入口

最新华中师范大学素质课程管理平台入口

华中师范大学素质课程管理平台:(点击下图可直接进行访问)华中师范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占地面积120余万平方米,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首批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是在1903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大学部(始于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1912年创办的中华大学、1949年创办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中原大学创始人之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

1993年江泽民同志为学校九十周年校庆题词:“发展师范教育事业,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学校在百余年的发展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弘扬了革命文化教育的传统,形成了“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为国家培养了30多万优秀人才。

学校下设31个教学科研单位,75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具备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

目前各类全日制在校生近32000人,其中本科生近18000人,研究生11000多人,留学生2900多人。

现有教职工3800余人,专任教师201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40人,博士生导师397人,专兼职院士、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各类国家级人才40人。

学校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2个。

中国语言文学和物理学等15个专业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28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7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到华中师大参加培训心得体会(4篇)

到华中师大参加培训心得体会(4篇)

到华中师大参加培训心得体会华中师大参加培训心得体会(____字)在最近的一次培训活动中,我有幸到华中师范大学参加了一次为期三天的培训。

这次培训主题是教育实践与创新。

通过这次培训,我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而且深刻地体会到了华中师范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

以下是我对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要表达对华中师范大学举办这次培训的衷心感谢。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参加这样的培训对我来说是一种难得的机会。

华中师范大学作为中国著名的师范大学,一直以来都在教育领域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能够到这样的学校参加培训,是我个人及职业发展的一次宝贵机遇。

在培训的三天里,我参加了多个专题讲座和实践活动。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教育实践和创新的专题讲座。

在这个讲座中,华中师范大学的教授和学者们主要分享了他们在教育实践和创新领域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这些内容不仅涵盖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还包括了教育科技的应用、学校管理的创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听完这些讲座,我深感华中师范大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非常先进和实用,对我个人的教育工作有着很大的启发。

在讲座中,我了解到华中师范大学注重教育实践和创新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他们在教育实践和创新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例如,他们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际项目和实践活动。

同时,他们还积极推动教育科技的应用,将新技术和教育相结合,开展线上线下的教学活动。

在培训过程中,我还参观了华中师范大学的实验室和教学楼。

这些地方设备先进、环境优美,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参观,我看到了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实验设备,对我个人的教学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尝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除了专题讲座和实践活动,培训期间还组织了一些小组研讨和互动交流。

通过这些活动,我有机会与其他参训教师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华中师大-智慧校园建设:从理念到实践

华中师大-智慧校园建设:从理念到实践

华中师大-智慧校园建设:从理念到实践引言智慧校园建设是当今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华中师范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自主探索智慧校园建设之路。

本文将从理念、技术、实践三个方面展开,详细介绍华中师大的智慧校园建设。

理念智慧校园建设的理念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创新思维、优化资源、提高效率、改善服务,整合校内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做到校园管理的高效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作为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华中师范大学认为智慧校园建设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师生共赢为目标。

因此,该校注重依靠信息技术手段,为师生提供真正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同时,集成和利用各项资源,实现了校园自动化运营和管理,从而真正地把智慧和学校管理方式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校园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

技术华中师范大学在智慧校园建设中使用了很多技术手段,比如:区块链技术华中师范大学在学生证办理中采用了区块链技术,确保学生证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该校和东信北邮科技合作引入了区块链身份认证系统,实现了学生证信息的安全性和易操作性。

人工智能技术华中师范大学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校园内的领域专家组织起来,提高了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服务水平。

在DaaS(Data as a Service)平台上,学生和职员可以快速地找到这些专家,以便在学习、工作中得到帮助。

云计算技术华中师范大学利用云计算技术,为师生提供了线上编程实验平台、免费的Office 365等服务。

其中,该校利用云计算平台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校园信息化体系,实现了校园各部门的快速操作和便捷管理。

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在智慧校园建设方面的实践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校园信息化华中师范大学建设了校内数据的统一存储管理平台,并且将校园内各个管理单位的数据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协同运营。

同时,该校建设了大量智能化管理系统,如空调、照明、停车等智能化管理系统,使得校园更加高效化、环保化。

教学信息化华中师范大学建立了以数字化、信息化教学为特色的教学信息化平台,向学生提供多种网络教学课程和在线学习资源。

高校校训

高校校训

湖北经济学院校训“厚德博学,经世济民”“厚德”,源于《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寓意该校“以德为先”的办学原则,广大师生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为己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博学”,源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意为学识渊博,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又要学习其它知识。

寓意该校办学特色——重视师生能力培养,不断强化师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的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经世济民”,源于《抱朴子·审举》:“故披洪范而知箕子有经世之器,览九术而见范生怀治国方略。

”意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民为本”。

寓意该校坚持“以人为本”,探求经济运行规律,服务国家、社会、人民为己任的目标和要求的有机统一。

“经世济民”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将个人的知识、能力奉献社会,将个人的成才抱负融入为最广大人民造福之中,这既是该校必须追求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为社会服务的价值目标,又是该校办学历史100年来的价值所在,更是该校实现奋斗目标对每一名师生提出的新要求。

实现“经世济民”之价值追求,客观要求学校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湖北经济学院“厚德博学,经世济民”作为大学精神,是教师和学生的理想追求与精神支柱;作为教师风范,是教师的学识修养与思想境界的重要尺度;作为学生素质,是学生人格健全与成才成器的根本要求;作为育人理念,是教育方针的基本体现;作为办学思想,是提倡博大兼容,世界眼光,胸襟开阔的必需实践;在人才培养上,注重通识教育,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作为办学宗旨,是学校服务经济发展的神圣职责。

该校是经济类高校。

“经济”即为“经世济民”。

经济学应该是“经世济民”之学,应该研究“以人为本”的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化学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一、学院概况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前身是1929年建立的华中大学化学系,著名化学家张资珙先生曾担任化学系系主任(1931-1941)。

在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时,建立于1930年的中华大学化学系并入华中大学化学系。

化学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不断壮大,1982年正式建立的农药化学研究所以及1990年正式建立的分析测试中心先后从化学系独立出去。

2002年3月29日,根据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在化学系、农药化学研究所以及分析测试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新的化学学院。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杨光富教授担任院长。

化学学院在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教学中独具特色,学科发展势头强劲、科研实力与日俱增。

七十多年来,化学学院先后为国家培养输送了8000多名本专科和硕士、博士毕业生,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教学和科研成果。

曾培育出为我国农药学作出重大贡献的有机磷农药专家张景龄教授和在国内享有声誉的学科教学论专家杨先昌教授,以及一批象刘范、蒋亦芹、万洪文教授等那样的教学名家。

从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执着、奋进、求实、创新”的化院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化院人努力工作、促使化学学科蓬勃发展。

学院成立之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学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院教职工齐心合力、锐意改革,在本科教学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学院建有化学系、国家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农药残留与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平台、应用化学研究所、化学教育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湖北省优势学科(农药学)、1个湖北省重点学科(有机化学),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农药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应用化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具有农业推广、化学工程以及化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2013年化学学科全国排名第23位,2013年化学学科ESI排名世界第366位。

中国六大部属师范院校排行榜

中国六大部属师范院校排行榜

中国六大部属师范院校排行榜全国共有本科师范院校100多所,除了以下的6所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外,其余的师范院校均是省属师范院校。

一般来说,相对于省属师范大学,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兵精粮足,人强马壮,师资精良,设备先进,办学水平高,全国招生,就业地域没有限制。

成绩优秀又有志于师范教育的考生,可以多多关注部属师范院校。

No.1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系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前身为创办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是当今中国最早成立的大学之一,既是“211工程”大学,又是“985工程”高校,在中国师范类高校中居领先地位。

北京师范大学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根据教育部学位中心发布的2009年一级学科评估结果,该校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3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15个学科排名全国前十。

No.2 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坐落在上海市,已发展成为一所文化底蕴深厚、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国家教育部,是国家“211工程”、“985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创建于1951年,是以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文理科为基础,同时调进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圣约翰大学等院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师范大学。

1959年被列为16所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之一。

该校是全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33所大学之一,全国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全国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

No.3 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一所以培养优秀的中学教师为优势的大学,被誉为“人民教师的摇篮”,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位于吉林省长春市,1946年建校,原名为“东北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现有本部和净月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67万平方米,其中本部校区占地73万平方米,净月校区占地94万平方米。

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实验中学怎么样

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实验中学怎么样

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实验中学怎么样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实验中学怎么样?──────────────────────────────────────────────────────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实验中学(简称“苏实”)是江苏省重点中学,由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共同发布的重点实验室学校,也是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位于苏州工业园区。

一、办学特色苏实的办学特色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1)课程特色。

苏实是一所以科学技术课程为主的实验室学校,其课程具有革新性和创新性,课程内容包括生物、化学、物理、计算机、语文、数学等科目。

(2)教学特色。

苏实重视科学技术课程教学,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力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教育特色。

苏实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苏实积极开展国内外活动,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和活动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素养。

二、师资力量苏实的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苏实的师资队伍包括教授、副教授、高级实验师、中级实验师、初级实验师和助教,这些教师都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他们不仅注重教学理念的传承,还注重与时俱进,善于利用多媒体等新技术进行教学。

三、校园文化苏实的校园文化气氛浓厚,在这里,既有浓郁的乡土风情,又有浓郁的大学风情。

校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如舞蹈表演、乐器表演、歌唱比赛、电影欣赏会、国内外古代文明交流会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也能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

此外,校园内还有一些特色活动,如“童心童行”志愿者活动、“童心童行”文化交流会等,这些活动既有趣又有意义,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

四、体育活动在体育方面,苏实各项体育活动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校园内有多个体育场所,如田径场、田径运动场、网球场、乒乓球场、篮球场等。

此外,校园内还有一座大型运动场馆及一座大型体育舞台,这些场所可以举办各种体育和文化活动。

华中师范大学办学特色介绍

华中师范大学办学特色介绍

华中师范大学办学特色介绍办学特色之一践行博雅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历经百年和谐传承,凝炼博雅教育理念我校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融汇了学校前身华中大学、中华大学和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多元文化传统,积累了建国后举办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办学经验,凝聚和践行一系列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其核心就是“博雅”,其本质在于肯定人文价值,强调以人为本,通过培育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提升人格境界,激发人文关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将成才与成人结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它不仅体现了我校底蕴深厚的文化教育与学术研究传统,而且要求师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包括人文、科学两种文化的知识,还要有博大的胸怀志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雅的气质风貌。

在博雅教育理念指导下,我校坚持并践行正确的人才质量观,其内涵包括:素质教育质量观,力求从整体上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结构,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创新教育质量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着力解决师范大学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特色教育质量观,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其个性的发展,并以个性的发展带动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本科教育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我校在融汇通识教育、学科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养成,使学生具备“博雅”教育的文化底蕴及不断创新发展的能力。

二、发扬人文学科优势,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我校的博雅教育依托人文学科优势,并重人文、科学教育而展开,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师资、学科建设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等方面。

1.名师辈出文理并重,弘扬博雅教育传统在学校百余年办学历程中,涌现出一批批杰出的教师和校友,其中不乏学贯中西的大师级学者。

如国学大师黄侃、熊十力,哲学大师冯友兰,经济学大师王亚南等。

著名思想史家、文化史家蔡尚思先生,“学衡派”重要成员吴宓教授等,都在我校留下了深深的文化足迹。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介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介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介绍教育科学学院于1993年11月在原教育系和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而成。

现辖教育系、心理学系、教育科学研究所和高等教育研究所。

设有教育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方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小学教育、心理学六个本科专业,拥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建有教育科学资料中心和计算机中心及心理学、教育技术、特殊教育等三个实验室;还有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课程研究中心、考试研究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学院拥有一支学科门类齐全、年龄结构合理、有敬业精神和学术影响的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58人,其中副教授24人,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15人。

目前,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40余项,共获得科研经费300余万元。

全院在校本科生359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80人,教育硕士专业180余人。

2004年招收教育学、心理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

一、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科研能力的中、高等师范院校师资、教育科学研究单位和中小学教育科研人员、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受到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教师工作的基本技能。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试验班)培养方案_478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试验班)培养方案_478

四、主要课程
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概论、课程论、教学论、德育论、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 教育科研方法基础
五、学制及授予学位
学制:4 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
华中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7 年版★
六、课程教学学分、学时分布表
类别 学期 课类 一1 一2 2.0 0.0 0.0 6.0 0.0 8 一3 0.0 0.0 0.0 0.0 0.0 0 二1 3.0 0.0 0.0 6.5 0.0 9.5 二2 6.0 0.0 0.0 8.5 7.0 21.5 二3 0.0 0.0 0.0 0.0 0.0 0 三1 0.0 0.0 0.0 7.0 12.0 19 三2 0.0 0.0 0.0 6.0 15.0 21 三3 0.0 0.0 0.0 0.0 0.0 0 四1 0.0 0.0 0.0 2.0 8.0 10 四2 0.0 0.0 0.0 2.0 17.5 19.5 四3 0.0 0.0 0.0 0.0 0.0 0 总计 32.0 0.0 0.0 50.0 59.5 141.5 百分比 22.61 0 0 35.34 42.05 100
外国教育史(下) 教育统计与测量
二2 二2
1.5 2.0
24 16
0 0
0 8
授课 (3.0) -实 验 (实 践)(2 .0) 授课 (2.0) -实 验 (实 践)(2 .0) 授课 (3.0) -实 验 (实 践)(3 .0) 授课 (3.0) 授课 (3.0) 授课 (3.0) 授课 (2.0) 授课 (2.0) 授课 (2.0) 授课 (2.0) 授课 (3.0) 授课 (2.0) 授课 (1.0) -实 验 中国古代教育史 (实 践)(2 .0) 授课 外国教育史(上) (2.0) 授课

华中师范大学校史校情

华中师范大学校史校情

校史校情类(一)1、章开沅主要研究的__辛亥革命___方面的历史。

2、我校的办学任务是:以育人为己任3、邓小平是_中原大学____的创始人之一。

4、图书馆的新馆于__2010年___年竣工。

5、___ 1997年__年,华师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名单。

6、学校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7、华中师范大学第一任校长为:章开沅8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成立于1991年9、我校坚持以师范为亮点的办学特色10、1953年10月改名为“华中师范学院”,成为一所文理科综合性师范大学。

华师校歌是《南湖秋月》11、华师最美宣传片是《爱在华师》12、华师校园有中华民国已故大总统黎元洪的墓13、华中师范大学校庆定于10月2日14、2005年,学校正式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名单15、华师的办学理想为“以生为本,以师为先”16、110周年校庆主题为“传承百年学府文化,凝聚四海校友情谊”17、三博”文化气象是指“博爱、博学、博雅”18、我校发展战略是“一体两翼”19、我校设有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20、现任校长:杨宗凯现任党委书记:马敏21、音乐学院前身是华中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组,1932年4月举办首次年度音乐会。

4.音乐学院1953年成立音乐系,1986年恢复重新,2004年建院。

现设有钢琴、器乐、声乐、理论、舞蹈系、一个音乐研究所和一个行政办公室。

有音乐学(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两个本科专业和舞蹈方向(音乐学专业),并拥有音乐学与舞蹈一级硕士学位点。

22、历史文化学院设有历史系、文化学系、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所、楚学研究所、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

23、历史文化学院有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历史文选、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古代史课程列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24、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是从事教育信息技术以及教育信息化领域科研和成果转化的研究开发机构,是华中师大教育信息学科和人文数字化研究的平台。

华中地区院校特色及报考指南

华中地区院校特色及报考指南

华中地区院校特色及报考指南整体特色:文化底蕴深厚,文理兼备作为“中部枢纽,科教新城”的武汉,早就在2022年,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在校大学生是87万人,武汉市在校大学生数量超过100万人,所以武汉在中国文教版图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狮子山下卧着华中农业大学,怀抱着珞珈山的是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坐落在喻家山前,一片南湖连接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中华中师范大学沉浸在桂子山的鸟语花香中,青山绿水间,这些武汉的重点大学承载着武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也构建着联系彼此的合作桥梁。

武汉的各大高校不仅会给研究生们提供多种多样的联合培养模式和海外访问学习机会,也会提供和社会各界接轨的环境。

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华科参与组建的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已成为我国光电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目前,实验室与全球40多个重要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短期出国研修项目选派办法中,学校提出将重点资助在读研究生,适当资助少量有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的导师。

而且在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网站上,几乎每天都会发布提供各种出国进修、实习及研讨机会的通知。

又如,华中科技大学的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已在国内1500多家企业、研究机构获得应用,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解决了一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生们可以在读研期间,跟上社会发展的脉搏,了解即将进入的行业的发展现状。

而长沙在拥有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同时,当下也有非常不错的就业前景。

近几年,长沙发展速度很快,城市化处于高速阶段。

2022年长沙GDP总量5619亿,居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2022年经济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2022年长沙城乡居民收入居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

三一重工、中联重科、远大空调、湖南建工集团、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等大家耳熟能详的重要企业都位于湖南。

珠海华中的教学定位

珠海华中的教学定位

珠海华中的教学定位摘要:一、引言二、珠海华中的基本情况介绍三、珠海华中的教学定位1.培养目标2.教学理念3.课程设置4.教学方法5.教学质量保障四、珠海华中在教学定位上的优势和特点五、结论正文:一、引言珠海华中作为我国一所著名的学府,始终秉持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

本文旨在介绍珠海华中的教学定位,分析其在培养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特点,以期为广大学子提供参考。

二、珠海华中的基本情况介绍珠海市位于广东省南部,是珠三角的重要城市之一,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底蕴深厚。

华中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简称珠海华中)成立于2002 年,是华中师范大学与珠海市政府合作创办的全日制本专科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约800亩,现有14 个学院,涵盖了文、理、工、管、法、艺术等多个学科门类,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

三、珠海华中的教学定位1.培养目标珠海华中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2.教学理念珠海华中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课程设置珠海华中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设置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既注重基础理论的教学,又强调实践环节,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4.教学方法珠海华中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校注重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

5.教学质量保障珠海华中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教学检查、学生评价、教师评教等多种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四、珠海华中在教学定位上的优势和特点珠海华中在教学定位上的优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办学特色介绍办学特色之一 践行博雅教育理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历经百年和谐传承,凝炼博雅教育理念我校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融汇了学校前身华中大学、中华大学和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多元文化传统,积累了建国后举办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办学经验,凝聚和践行一系列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其核心就是“博雅”,其本质在于肯定人文价值,强调以人为本,通过培育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提升人格境界,激发人文关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将成才与成人结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它不仅体现了我校底蕴深厚的文化教育与学术研究传统,而且要求师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包括人文、科学两种文化的知识,还要有博大的胸怀志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雅的气质风貌。

在博雅教育理念指导下,我校坚持并践行正确的人才质量观,其内涵包括:素质教育质量观,力求从整体上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结构,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创新教育质量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着力解决师范大学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特色教育质量观,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其个性的发展,并以个性的发展带动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本科教育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我校在融汇通识教育、学科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养成,使学生具备“博雅”教育的文化底蕴及不断创新发展的能力。

二、发扬人文学科优势,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我校的博雅教育依托人文学科优势,并重人文、科学教育而展开,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师资、学科建设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等方面。

1.名师辈出文理并重,弘扬博雅教育传统在学校百余年办学历程中,涌现出一批批杰出的教师和校友,其中不乏学贯中西的大师级学者。

如国学大师黄侃、熊十力,哲学大师冯友兰,经济学大师王亚南等。

著名思想史家、文化史家蔡尚思先生,“学衡派”重要成员吴宓教授等,都在我校留下了深深的文化足迹。

仅就中文学科师资而言,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包鹭宾先生于1931年出任华中大学中文系主任,随后延聘游国恩、林之棠、傅懋责力、阴法鲁、李何林等名师任教。

到华中师院、华中师大时期,又有高庆赐、方步瀛、石声淮、邢福义、黄曼君、王先霈等成为桂苑教坛的名师名学者,与历史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章开沅、李会滨、王道俊等,共同成为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宝贵的人才资源和老一辈学术带头人。

我校理科师资也有较强的实力,早年在华中大学、中华大学理科任教的教师中有不少学有专长的外籍教师,还有一批从欧美留学归来的学者如桂质廷、卞彭、张资珙等。

中华大学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教师有22人,其中不少获得名校理科学位,这些教师奠定了我校自然科学教育的基础。

建国后,我校理工科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出现了张景龄、李修睦、梁希杰、刘连寿等著名学者,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广大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的突出成就为实施人文与科学并重的博雅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学科建设优势互补,有力支撑博雅教育我校的博雅教育理念与传统,比较充分地体现在学科建设方面。

首先,人文学科具有较强优势。

人文学科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及博士后流动站,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基础学科(历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地,试办文科基地(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其次,我校自然科学学科建设也有较强实力。

理科基础学科和部分有特色的工科(如信息学科)具有坚实的学术根基和良好的发展态势。

我校物理学科已建成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国家基础学科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有2个湖北省重点学科和1个省重点实验室,以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为代表的科研已进入国际前沿领域。

化学学科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药与化学生物学实验室”、“湖北省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省级重点学科农药学,拥有农药学、有机化学等二级学科博士点,数学学科已建成应用数学博士点,拥有2个湖北省重点学科,开办了“数学人才培养试点班”。

生物学科、地理学科、信息学科等均有较强实力。

我校学科建设的丰硕成果构成了人文与科学教育并重的学科格局,形成了学科交叉互补,内容相互渗透的有利育人条件,共同作用于博雅教育即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3.理论实践紧密结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我校的博雅教育理念与传统,更体现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

我校于1998年接受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委托,承担“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重点项目“高师综合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从师范大学学生应具备的师德素质、人文素质、科技素质、信息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以及师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结构与评价诸方面展开广泛深入的调研论证,确定了每一方面的目标、内容及重点,在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同时,从学校整体行为的角度,探索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途径:第一,注重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1999年修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构建并实施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2003年再次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精英教育为主,着眼于培养基础学科研究型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并且构建了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分层同步、相对独立的新型教师教育培养体系。

第二,坚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创设并且不断完善通识教育系列课程,加强基础平台和精品课程建设,重新组合和实施实验教学体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三,总结国家基础学科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经验,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各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第四,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坚持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第五,广泛开展综合素质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实施综合素质教育设计打造了学生参与面甚广的新型载体。

第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我校学生身心健康,多年来无一例非正常性死亡。

三、育才报效祖国人民,博雅教育成效卓著在我校百余年办学历史中,形成了弘扬博雅精神,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治学育人,为国家、民族和民生服务的光荣传统,这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

纵观百年校史,我校培养的人才中不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艺家,如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恽代英,“二七”大罢工领导者之一林育南,红四方面军领导人陈昌浩,马克思《资本论》中文首译者王亚南,《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张光年等。

我校校友中不仅有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万国权,教育部原部长何伟,国家教委原副主任邹时炎等各级领导干部,而且有各条战线上的优秀建设者和先进人物,在湖北省近年表彰的6位廉政建设标兵中,就有德艺双馨的曲艺家夏雨田等3位是我校校友。

我校毕业生绝大多数奋斗在基础教育和国家建设第一线,在平凡、艰苦的工作岗位上克尽职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仅湖北省中学特级教师中就有60%是我校毕业生。

我校培养的教师分布于全国各地中学和高等院校,发挥着教育战线骨干和生力军的作用,其中如北京大学附中卢明、广东博文学校骆东风、武汉洪山中学傅孝溪、襄樊四中蔡顺华、马鞍山市十一中刘国平等教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

全国特级教师、湖北省通山一中陈振翠等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或国家人民教师奖章等,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省市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校友数以百计。

我校毕业生因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朴实勤奋肯干而受到社会广泛欢迎,近年来就业率一直位居部属高校前列。

我校的人才培养及其社会影响,充分显示了博雅教育的效果。

办学特色之二 探索教师教育创新途径 服务和引领基础教育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新旧世纪之交,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坚持教师教育改革,探索教师教育创新途径,主动服务和引领基础教育改革,成效显著,从而形成我校办学的又一个鲜明特色。

一、坚持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基于教师教育必须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大开放性力度,加快职前职后一体化建设的教育立场,我校积极探索了教师教育改革创新途径。

第一,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师培养模式改革。

我校物理学专业从1997年起、化学专业从1998年起在全国师范院校中率先实验4年本科专业+2年学科教学论硕士连续培养中学骨干教师模式(简称“4+2”模式),1998年获得教育部高师教育“面向21世纪教改计划”重点项目立项,继而得到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支持,为我校在物理学、化学两个专业中连续3届实验“4+2”模式专拨90名本科生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指标。

物理学、化学专业较早确立了“4+2”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要求,通过重组课程,建立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宽带施教的教学体系,并且努力实施。

其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学科教学论硕士研究生阶段则实行以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为主的教育类课程学习、灵活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与拓展深化原学科专业的教学与科研训练三个模块课群的渗透与融合,尤其是在研究生二年级上学期安排了为期半年的重点中学顶岗实习,同时参与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使学生在原学科专业与教师教育理论及实践能力培养的整体水平上得以显著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师范院校教育理论教学与学生从教能力培养分离脱节的弊端,使“两张皮”融合为“一张皮”,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以此为突破,积极探索促使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人才培养途径。

2004年,我校加强了“4+2”模式的改革,将这项实验推广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文、英语、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9个专业,2005年又扩大到10个专业实施。

在争取教育部增拨我校本科生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生指标的基础上,由学校统一调剂研究生招生指标支持上述学科的“4+2”模式改革,将这项实验坚持下去,逐步推开。

同时,从2003年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起,我校实施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相对独立的“4+x”教师培养模式,规定教师教育培养方向的学生均应在修读某一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之外专门修读教师教育课程学分,“4”代表主修学科专业四学年,“X”代表多种修读方式。

第二,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学校加强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专为选择教师教育方向的学生设计了6个模块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项目。

其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技术素养养成,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培养,常用信息化教学媒体或系统的使用与简单维护,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施的教学应用能力培养,综合教学技能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