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记练结合串记文化典籍文化常识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清单四 记练结合串记7类古文化常识
清单四记练结合串记7类古文化常识高考对古文化常识的考查,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要求考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判断错误的选项,这种考查方式大多停留在识记层面上。
因此,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一、天文地理(一)天文1.星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2.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3.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4.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
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
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5.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
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
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
6.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7.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8.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
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
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9.月亮: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被描写较多的对象。
它的别称有:(1)因初月如钩,故称月亮为银钩、玉钩;(2)因弦月如弓,故称月亮为玉弓、弓月;(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月亮为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月亮为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月、桂轮、桂宫、桂魄;(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月亮为广寒、清虚;(7)因传说中为月亮驾车之神名叫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高考语文复习--高中语文课本文化常识分类记忆与训练
(二)扩大概念的范围
【活学活用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解析】“长子继承制”错,“嫡长子继承制”。
第四组:称谓、礼仪、典章、制度类
⑨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社稷”,古时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以求平安和丰收。社稷也就成
了国家的象征。 ⑩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初七”,专指农历的七月七日;“下九”,每月的农历十九。古代以农历每 月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下九”为汉代妇 女欢聚的日子。
清的府。
⑪游于三辅 “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⑫因入京师 “京师”指洛阳。
⑬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两都、二京”:指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
(一)缩小概念的范围
【例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 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解析】C项,“各级官员”错误。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
⑤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既望”,指望日的次日,通常指农历的每月十六日。
2022年高考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与热点解答题组合练含解析
2022年高考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与热点解答题组合练含解析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B. 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朝花夕拾》等。
C.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他与契诃夫、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简称。
这种方法把干支按顺序相配六十个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做。
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B.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分别选自编年史著作《左传》,国别体《战国策》,纪传体《史记》。
C. 《战国策》是春秋时期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自黄帝至汉武年间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
3.下列关于汉字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大金帝国建立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命令完颜希尹和叶鲁创造文字,他们“依仿汉人楷书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族语”创造了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B. 小篆是春秋战国晚期秦国使用的文字,秦统一中国后,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
C.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字和合体字之分,汉字的“六书” 即六种构成方法,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般认为前四种是构字方法,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D.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它是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汉字各种书体的代表性作品大多是靠碑帖保存下来的。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复习+课件36张
真题演练 2023全国乙卷
原文: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 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仿今其宗庙不祓阴而 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 如?”群臣皆曰:“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高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有关的 内容。从内容上划分,古代文化常识大致可划分为九大类别:姓名称谓、宗法礼俗、古代官制、 教育科举、天文历法、古代地理、文学艺术、历史人物、古文特有词汇。
(一)文化常识复习“三方法” 文化常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涉及的知识要点繁多而复杂,这就要求广大考生能够结合 考情有效把握复习方向,明确知识要点所在,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 1.紧扣教材,抓住重点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中学语文教材始终是我们展开复习的根本。立足教材、紧扣教 材是我们高考取胜的不二法门。 2.强化训练,整理笔记
(2)文体记忆法:教材所选的古文篇目,一般都是按“语录体、编 年体、国别体、纪传体”这四种文体优选出来的。《论语》,语录体, 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20篇;《春秋》《左传》《资治通 鉴》,编年体,是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史书;《国语》《战国策》,国别 体,是分国叙述的记言史书;“二十四史”,纪传体,是记载帝王、诸 侯、社会各界著名人物事迹的巨著,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他均 为“断代史”。
2024届高三备考之
文化常识复习
学习目标
1、在例析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文化常识基本知识 2、在解题训练中逐步形成文化常识判断能力。
考点解读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教材主要文化常识分类汇总(共三类)
高考语文教材主要文化常识分类汇总一、宗法、礼俗类1.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跽: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
所以“跽”是一种警备的姿势,指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
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所以也叫“长跪”。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过秦论》)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
《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
”后泛指天子的宗庙。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五代史伶官传序》)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少牢:古代祭祀时,用羊、猪各一头。
【补充】牛、羊、猪都用,叫太牢。
告庙: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陈情表》)期功:古代服丧的亲族。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和服丧的时间。
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
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5.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俢禊事也。
(《兰亭集序》)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
二、名号、称谓类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一词出自《易经》,后被孔子引用并上升为士大夫和读书人的道德品质。
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有道德的人。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用于尊长和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子、夫子、君、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寡人: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古代帝王或诸侯谦称的还有:孤(小国之君)、不榖(不善)等。
3.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执事:①从事某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相关官员;③对对方的尊称;④差事,工作;⑤供役使的人。
课文中指对秦伯的尊称。
4.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籍:这里是项羽称自己的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化常识总结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部分总结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文化常识第一单元经史子集我国古代图书分为四部,即“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和顺序是是在《隋书·经籍志》中最后确定下来的。
具体划分如下:经部:指儒家学说,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
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纪、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
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
司马迁的《史纪》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
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指记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
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
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凡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
属于一人所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1《论语》——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
孔子强调“礼”和“仁”的学说。
“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说的”仁“则是最高的道德规范。
孟轲是继孔子之后先秦家学派又一代表人物,《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
2《老子》——反映道家的思想。
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道法自然”。
因此,老子主张一切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庄周是继老子之后,又一重要道家学者,他的思想比较完整的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3前四史——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东汉时期班固所写的《汉书》、南宋时期范晔所写的《后汉书》三国时期蜀汉陈寿所写的《三国志》备注:前四史主要记载的是东西两汉,三国时期,乃至春秋战国秦更早的历史4后四史——《宋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明史》(清·张廷玉等)《清史稿》(民国赵尔巽等)5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史》《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金史》《辽史》《元史》《明史》,后来加上《清史稿》,有“二十五史”的说法。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归纳在高考语文考试当中,文化常识是考察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学艺术、历史人物等方面的了解和认知。
本文将对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考生复习备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1. 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四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五经。
这些经典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于理解古代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2.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3.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
4. 中国古代艺术形式:京剧、昆曲、评剧、杂技等是中国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和精髓。
5. 中国古代建筑:长城、故宫、颐和园、天坛等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度造诣和智慧。
二、中国历史人物1. 儒家学派:孔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道家学派:老子、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文天祥、辛弃疾、王安石、欧阳修是唐宋时期的八位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 秦始皇: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君主,他的一系列改革和建设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孙中山: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和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他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西方文化与艺术1.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西方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标志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对后世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2.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人性洞察力和艺术表现力。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积累大全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积累大全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内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许多文化积淀也已被融入高考语文的考试内容中。
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搜集、整理、梳理高考语文考试中的文化常识,以便为考生提供有助于顺利通过考试的参考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有数以千计的古典语文、书法、文学、历史等,中国古代有大量的文献记载,其中可以追溯到诸多文化知识。
一般而言,考生在学习中,在诸多文化知识中,必须重视以下几类内容:一、传统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集大成,经典中可以找到许多富有深意的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梦溪笔谈》、《西游记》、《水浒传》。
其中,《楚辞》是一部集诗文之大成的古典文学,把楚国历代文学家的诗歌和散文结集在一起,无论是诗文形式上的表现,还是其深刻的内容,均有启发要求,考生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要将《楚辞》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了解深层次的文学智慧,积累文学知识。
二、语言文字概念。
在中国文化史上,语言文字曾沿着传统的汉语方言发展,引发了丰富的文化思考。
比如《汉语拼音文化》,这是一种拼音文化,它标志着中国新阅读文化的开始。
考生在学习《汉语拼音文化》时,要着重理解拼音文字读音,学会如何正确使用拼音文字,加深对中国文字文化的理解。
三、解说文学话语。
中国文化史中,文学话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其特有的形式记录着中国文化的演变。
考生在学习中,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学话语的结构,以及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并理解它们传达出来的文化意义,以及它们在语言和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四、国学传统。
中国古代国学术和传统文化极为丰富,它们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精神文化的支柱。
考生在备考期间,要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国学词语,如“理”“义”“德”“礼”等,理解它们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总而言之,高考语文考试中涉及的文化常识不仅要求考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要求有深刻的理解能力。
考生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要用心收集不同类型的文化常识,积累有关文化常识的知识储备,以便在考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高考语文复习—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高考语文复习—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整理古代文化常识整理第一册1、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如晋文公为晋侯,秦穆公为秦伯。
2、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3、执事,办事的官吏,“敢以烦执事”是对对方的敬称。
4、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5、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6、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
7、再拜,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
8、从商代甲骨文到今天的楷书,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
这种演变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就是古汉字阶段和隶书楷书阶段。
前一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后一阶段起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字体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
两个阶段的分野是小篆和隶书的转变。
其中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应用在商代后期。
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主要应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
小篆是春秋战国晚期秦国使用的文字,秦统一六国后,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
隶书产生于战国晚期,西汉时发展成熟,是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形。
9、“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副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所题的对联,既是相传最早的对联,也是最早的春联。
10、见第一册《名著导语---论语》第二册1、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
筮,用蓍草的茎占卦。
2、古代少年男妇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路,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的车,又叫戎车。
周代时战争是车战。
4、绳墨,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俗称墨斗,比喻准绳、准则。
5、朕,本是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的自称。
6、汉代诗歌常以鸿鹄徘徊比喻夫妇离别。
7、结发,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历共髻束发。
8、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是古代美女的通名。
9、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10、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11、初七及下九,初七指农历七月初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2023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考点归纳
2023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考点归纳
介绍
本文档总结了2023届高考语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考点。
这些考点对于学生的语文备考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考点归纳
1. 文化名著
- 《红楼梦》:了解作品的作者、主要人物以及故事情节。
- 《西游记》:熟悉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了解其中的寓意和文化背景。
- 《水浒传》:了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
- 《三国演义》:了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
2. 中国古代文化
- 中国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俗和意义,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 中国古代艺术:了解中国古代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文人墨客及其代表作品。
3. 中国历史人物
- 孔子: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 屈原:了解屈原的生平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李白:了解李白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 鲁迅: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 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中国传统文化
- 礼仪文化:了解中国传统礼仪、尊师重道等重要价值观念。
- 传统戏曲:了解中国传统京剧、评剧等戏曲形式及其代表作品。
- 传统饮食: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和代表菜品。
总结
通过掌握以上考点,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高考语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
希望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能够注重学习和了解相关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随着高考的临近,对于文化常识的掌握成为了考生备考的重点之一。
语文文化常识作为考试内容的一部分,包含了丰富的知识点,涉及到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在备考过程中,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阐释文本,提高解题能力。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些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
1.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是高考语文中的一个重要板块。
其中,文学史是一个重点内容,要求考生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和流派。
比如,宋代的文学以词为主要表现形式,代表作有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元代的文学以杂剧为主要表现形式,代表作有郑光祖的《窦娥冤》等。
此外,文学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重要概念也需要掌握。
2. 历史常识理解文本需要对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在高考语文中,常常会涉及到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要求考生了解其背景和意义。
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他以疯子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这就需要考生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3. 哲学常识哲学常识是高考语文的一大考点。
要求考生了解一些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哲学思想家。
比如,儒家思想强调礼义廉耻,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庄子则强调自然无为、顺其自然的思想。
了解这些哲学思想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深层意义和哲学内涵。
4. 艺术常识艺术常识也是高考语文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求考生了解一些重要的艺术流派、艺术家和作品。
比如,唐代的青绿山水画、宋代的写意花鸟画、明代的工笔花鸟画等,都是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
同时,知道一些艺术家的名字和代表作品也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艺术描写。
总结起来,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的掌握对于备考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了解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阐释文本,提高解题的能力。
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考生要注重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积累,在科学备考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语文成绩。
高考语文复习 第3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6 第4讲 文化常识
4.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统称“进士及 第”,其中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状元、榜眼、探 花,又称三鼎甲;状元居三鼎甲之首,因而又被称为鼎元。二甲若干名,统 名“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统名“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的第一 名皆称为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一)分类串记法 按照称谓姓名、官职科举、天文地理、宗法礼俗、历法刑法等类别 归类,使内容繁多的文化知识形成条理清晰、层次清楚的知识“网络”, 甚至可以采用表格分类记忆法。例如科举制度是个记忆难点,完全可以 按照考试等级分类记忆。 1.童生试。 又叫小考,考中者俗称秀才,通称生员。童生试包括三个阶段:县试、 府试、院试。院试合格者算是通过了童生考试,可以进入府、州、县学 去学习,通过童生考试才有资格参加之后的科举考试。
2.庙号。 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唐 朝以后,由于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 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 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发起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 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到了明代以后,基本上是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 宗年号是乾隆,因此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二、掌握古代文化常识解题四技法 根据已知推断
1.联系生活积累。 如一些考题中关于“陛下”的解释,以联系古装电视剧,臣民对皇 帝敬称“陛下”等。
2.联系所学教材。 初高中语文教材课下注释及附录文章中的专用词语、古今异义、文 学知识等很多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如“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可以联系《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拜”“除”,指授予 官职,可以联系教材《陈情表》“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 马”。
【文学常识】语文文学常识之文化典籍
【文学常识】语文文学常识之文化典籍文学常识是指对文学领域中的经典文化作品、文学理论和重要人物等一系列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这些常识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增强我们对文学艺术的品味和鉴赏能力。
在中文学科中,文学常识是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文学常识之文化典籍。
文化典籍,是指包含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智慧的重要著作。
它们被广泛传播和阅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典籍中包括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哲学著作、历史记载、经典典籍等等。
在中国的文化典籍中,有着许多世界文化宝藏,为世人所推崇。
《论语》是文化典籍中的一本重要经典著作。
它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展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论语》中包含了很多经典的名句和格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
这些名句和格言体现了儒家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它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富贵官僚家族的兴衰史,展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道德风貌和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描绘了大量的风景背景,展现了曹雪芹高超的艺术才华和独到的思想深度。
《水浒传》是文化典籍中的另一部重要作品。
它是古代小说中的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篇章。
《水浒传》以宋朝末年为背景,描绘了108位英雄豪杰为了抗击压迫和反抗封建统治,组成梁山好汉的故事。
小说中塑造了众多英雄形象和描写了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豪气和义气的精神。
除了上述两部作品,还有许多其他的著名文化典籍,如《西游记》、《三国演义》、《道德经》、《论衡》、《史记》等。
这些作品经典而丰富,不仅是文化宝藏,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源。
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 记练结合串记6类古文化常识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
返回
(2)帝王年号纪年法
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
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3)王公年次纪年法
(《促织》) (《张衡传》)
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年号干支兼用法
返回
4.纪时法 (1)天色纪时法 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一般地说,日 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 中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太阳偏西)。 具体如下:夜半(23~1点)、鸡鸣(1~3点)、平旦(3~5 点)、日出(5~7点)、食时(7~9点)、隅中(9~11点)、日中 (11~13点)、日昃(13~15点)、晡时(15~17点)、日入(17~19 点)、黄昏(19~21点)、人定(21~23点)。
一、历法地理
返回
一历 法
1.纪年法
(1)干支纪年法
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
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
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
辛亥、戊戌之类。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经六十
年,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无穷尽。
⑨初七、下九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叫 返回
“七夕”。传说每年此夜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下
九”,指农历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日为
“中九”。汉时,初七、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复习:记练结合串记科举制度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复习:记练结合串记科举制度1.汉代实行征辟制和察举制(1)征辟制。
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
①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②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2)察举制又称举荐制。
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开始的。
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2.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是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分科取士而得名。
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
共分四级(见后表)。
明清科举简表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
隋文帝废除贵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
炀帝时始置进士科。
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
诸科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
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
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
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
元、明、清均用其法。
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
变法失败后复旧。
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
3.与科举相关的内容(1)童生试。
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
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试与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
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
《促织》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2)进士及第。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记练结合串记文化典籍文化常识一、文史典籍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年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
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2.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
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3.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4.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
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穀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
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
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5.《三字经》: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
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为一千一百四十字。
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
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
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
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6.《千字文》: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
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
全书将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
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
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7.《千家诗》:旧时蒙学读物。
有《五言千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
前者题“王相选注”;后者题“谢枋得选注”,为七言律诗。
两种选本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
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
8.《唐诗三百首》:诗歌总集。
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实选唐诗三百一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
选编的原意,本作为家塾课本。
所选诗作大都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
9.《文选》: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
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分三十八类选者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故不选经子,史书也仅取论赞,入选作品大多为骈文。
该书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10.《古文观止》: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十二卷。
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
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朗朗上口。
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
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11.《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各类文章总集。
全书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
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
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12.《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
全书总计三千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
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13.《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
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
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
文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14.《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
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15.《太平广记》:由北宋李昉等奉敕编辑,因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故名。
全书五百卷,另目录十卷,按题材性质分九十二大类,下面又分一百五十余小类,收录上迄先秦两汉,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约七千则。
采录汉代至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等五百余种,保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说资料。
16.诗文集的命名方式:17.史书编写方式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的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二、音乐知识1.五音、六律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从宫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来,形成一个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1 2 3 4 5后来再加上变宫、变徵,就形成七个音阶,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1 2 3 4 5 6 7例如:“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荆轲刺秦王》)古书常把五音或五声和六律并举。
律,本指用来定音的竹管,后来成为我国古代音乐方面的专门名称。
即黄钟、太簇、姑洗、蕤(ruí)宾、夷则、无射。
例如:“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2.十二律又称十二律吕。
古乐的十二调。
是古代的定音方法。
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12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
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的称“律”,双数的称“吕”。
3.宫调中国传统乐学把音乐实践中音、律、声、调之间的逻辑关系概括起来,用以表明调性范畴的全面情况的基本理论。
音乐实践中所用一定音阶的各个音级各相应于一定的律高标准,构成一定的调音体系;某一调音体系中的音阶,又都具体地体现为以某“声”为主的一定调式。
审察其间的诸种逻辑联系,包含律高、调高、调式间各种可变因素在内的综合关系的研究,即宫调理论。
4.八音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
具体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5.雅乐“俗乐”的对称。
指古代帝王郊祭、朝贺等大典上所用的音乐。
6.俗乐“雅乐”的对称。
泛指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
宫廷中宴会也用俗乐,称为“燕乐”。
历代俗乐都很流行。
《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 )2.“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
“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
( )3.《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
( )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 )5.《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做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 )6.《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
《礼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编纂的关于礼的阐释之书,是儒家“五经”之一,分《大戴礼》和《小戴礼》两种,戴圣所编49篇并由郑玄作注的为《小戴礼》,戴德所编85篇为《大戴礼》。
( )7.“春秋”一词在古代含义丰富,可指儒家经典著作《春秋》,也可指东周前半期这个历史时期。
( )8.“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是中国古籍的主流分类。
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以之命名,如《四库全书》。
( )9.《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词造句典雅、奥博。
( )10.《春秋公羊传》是《春秋三传》之一,《春秋》是编年体史书,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很难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
( )【答案】1.ד编年体通史”错,应为“纪传体通史”。
2.√3.√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5.×第一部诗歌总集为《诗经》。
6.×《礼记》是西汉时期儒家学者编纂的关于礼的阐释之书。
7.√8.√9.×应是班固编撰。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后来唐朝的颜师古为之释注,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前206),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