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来中国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浅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成就
浅谈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仅凭文字的叙述是难以言表的,那些经历过的艰苦,奋斗的岁月,是多少人的奉献积累了这些硕果累累的辉煌!在回顾中国六十年间所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成就之后,我内心激昂充满感激,激昂是为了祖国的繁荣与昌盛,感激则是想到了那些为了祖国兢兢业业奉献一生的革命党人甚至是普通百姓。
所以,在论文之前,在谈及那些祖国现在的辉煌成就之前,我想首先应该衷心地感谢那些成就背后奉献的人们,是他们,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丰衣足食,安定和平的生活。
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六十华诞,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
在这风雨兼程60年的历程里,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惊人跨越。
建国初,中国一穷二白;如今,六十年一个轮回,中国经济已成长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
中国六十年来获得的成就太多太多,主要归结于几个方面: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业化信息化、交通运输、水利建设、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城乡建设、金融事业、对外开放、民族团结、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教育科技事业、文化建设、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国防和军队建设、统一大业、全方位外交、党政建设。
六十年,说是弹指一挥之间,但是期间却记忆了多少伟大的历史成就!从各方面谈中国六十年的建设,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任务。
作为一名平凡的在校大学生,我对中国成就的理解与了解都是片面与不足的,有不少的成就是我们作为平民百姓所关注不到或者了解不到的。
所以,我想就从改革开放这个主要方面谈谈这些成就对社会,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和感受。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新中国60年来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60年来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交通运输方面成就很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共30多条,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使南北铁路贯通,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3万多公里。
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无缝钢管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建成。
1957-1966年间的主要成就:建设大中型项目500多个。
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被发现并开采。
新安江水库、上海港、兰新铁路建成。
1966-1976年主要成就: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南京长江大桥、胜利油田建成。
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成就:大秦铁路、安太堡露天煤矿、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大亚湾核电站等大型工程建成。
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首颗氢弹试爆成功。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代替中华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1976年四五运动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1982年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通车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昆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1999年至2008年神一至神七(载人,无人,出仓)先后成功发射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使之国际化。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发展成就外出务工,同时,也要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就业,还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所以,要采取综合措施来解决好这个问题。
[10:59][陈晓华]:对目前的一些地方招工难的问题,总量来看,农村劳动力是富余的,出现的主要是结构性的问题,所以,需要采取措施来认真研究解决。
[11:00][新华社记者]:陈部长,我知道您是农业政策方面的专家,我的问题是关于“三农”政策方面的问题。
我想知道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们国家的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演变?今后还将怎样发展?[11:02] [陈晓华]:这个问题很大,我只能简要回答这个问题。
[11:02][陈晓华]:应该说,6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来推动农业的发展。
可以讲,政策的取向始终是围绕着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的落后面貌来展开的。
[11:03] [陈晓华]:当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政策的着力点有所不同。
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主要是通过土地改革让农民“耕者有其田”,组织农民进行合作生产,尽快地恢复农业和改变农村的面貌。
[11:04] [陈晓华]:随后又进行了公社化的运动,在这个过程中,要求过急、变化过快、形式过于单一,束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让农民吃了苦头。
当然,在这个时期也采取措施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力度,特别是组织农民兴修水利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很多工程设施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11:06] [陈晓华]:前30年政策取向不仅要推动农业的发展,也要通过农业的发展来积累工业化、城镇化的资金。
所以,这个阶段农业对我们工业体系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
[11:07][陈晓华]:改革开放率先从农村起步,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的30年首先是放开搞活农村经济,比如,我们给农民经营自主权,实行家庭承包,比如,允许农民发展工副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活跃农村经济。
[11:08][陈晓华]: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判断,就是目前已经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迎国庆60年看城乡巨变纪实文章
迎国庆60年看城乡巨变纪实文章标题:迎国庆60年,观察城乡巨变正文:202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大庆,回顾国庆60年来的进步和变化,城乡差距的减小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
国庆60年来,我国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首先,在城市建设方面,从过去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城市设施数量,都取得了长足的增长。
高楼大厦、现代化的交通网络、信息化的城市管理等成为了城市的新标志。
与此同时,农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下,农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
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田耕作方式也发生了革新,传统的农耕方式逐渐被机械化取代。
农民收入的增加,也使得农村人口愿意留在农村,不再像过去那样蜂拥进城。
随着城乡差距的减小,农村地区也逐渐享受到了城市发展带来的好处。
国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同时,城市的文化、娱乐等资源也向农村辐射,农民在农闲时间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
然而,城乡差距的减小并不是说城市和农村没有差异。
城市仍然拥有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更多的机会,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迁徙。
农村地区则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人才流失等问题。
因此,城乡发展的均衡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继续付出努力。
回顾国庆60年来的城乡巨变,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巨大进步,但也应该看到城乡差距的问题还存在。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能够进一步强化城乡统筹,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城市和农村发展带来的机遇和福利。
让我们迎国庆60年,更加关注城乡巨变,共同努力构建更加美好的中国。
【五年级】农村60年巨变
【五年级】农村60年巨变近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人们目瞪口呆。
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过去,农村经济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收入低,发展缓慢。
如今,随着农村工业、商业的兴起,农民的收入大幅增加,农村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农民从种地、种菜转向养殖、加工等多元化产业,成为了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发展起了城乡结合部,一些建材、家电生产厂也纷纷迁入农村,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交通状况得到大幅改善。
过去,很多农村只能通过不平坦的土路通往主要道路,交通相当不便。
随着国家的不断投资,农村公路、公交车、乡村客车的建设完善,农村交通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现在,很多农村通高速公路、高铁,交通方式多样化,不再是那个闭塞的农村。
农村教育和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过去,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土木学校、条件简陋。
如今,农村学校数量增加,教育得到了更多的投入。
很多城市的优秀教师也志愿到农村去支教,使农村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农村医疗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医院、诊所设施齐备,医疗水平不再比城市差,农民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
农村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过去,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空气、水质都不达标。
如今,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农村环境,推动农村污染治理。
农民对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很多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农村环境变得干净整洁。
中国农村在过去的60年里发生了巨变。
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交通状况改善,农村教育和健康状况明显提高,农村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中国农村正朝着更加繁荣、美好的未来迈进。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发展成就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发展成就9月26日上午10时,国庆新闻中心(梅地亚中心)二层多功能厅举行主题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成就”的新闻发布会,邀请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和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文字直播[人民网]:9月26日上午10时,国庆新闻中心(梅地亚中心)二层多功能厅举行主题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成就”的新闻发布会,邀请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和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人民网将进行现场图文直播。
[09:45][国庆新闻中心副主任周骏]: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我是国庆新闻中心副主任周骏,欢迎各位前来采访。
[10:24][周骏]:新闻中心现在举行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先生,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先生来新闻中心,介绍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农业发展的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10:24][周骏]:下面请陈晓华副部长介绍有关情况。
[10:25][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来向大家介绍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农村发展情况。
[10:26][陈晓华]:大家知道,秋分刚过,对于农业而言,正是看庄稼、论丰收的时候,如果大家现在到农村去转一转,就能感受到农村的一片丰收景象,体会到农民的喜悦之情。
[10:27][陈晓华]:这60年,对农业来讲是很不平凡的。
可以说,60年来农业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实现了重大的历史性跨越。
我想,这些变化至少体现在六个方面。
[10:27][陈晓华]:一是在农产品供给方面,主要农产品已经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
我国粮食的总产由1949年的11320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52850万吨。
[10:29]外出务工,同时,也要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就业,还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新中国60年农业成就
新中国60年农业成就吃饭问题,在中国曾经是一个大问题。
龙永图1943年出生于中国中部城市长沙。
他现在是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在中国是知名人物。
回忆成长的经历,龙永图说,他这个年纪的中国人大都有过吃不饱的经历。
“我们这代人挨过饿,有过很多艰难。
(我们)吃不饱肚子,就煮南瓜来吃。
所以最后一闻到南瓜的味道,我就感到反胃。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了绝大多数。
在龙永图出生的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由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再加上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影响,中国的农业生产凋敝,主要农产品严重短缺,加上战争不断,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
1949年全国农民每人平均消费粮食只有,,,公斤。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用三年时间进行了土地改革,把集中在地主手里的土地、农具、牧畜分给农民,这一政策得到农民的拥护,农业生产也因此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粮食和棉花产量都超过以往。
1952年以后,中国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到了七十年代末,中国粮食、棉花的产量已比1952年增加了1倍以上。
不过,虽然粮食产量有了如此巨大的增长,但由于人口急速增长,中国的农产品还是供不应求。
安徽省池州市必胜村村民杨吉亮说,吃饭问题一直被视为村里的头等大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呢,粮食也是无法解决,野菜也(会被用来)充饥。
”那时候,中国的耕地都是以村为单位统一经营管理,村民要统一参加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成果。
农民因此积极性不高。
1978年底,安徽省小岗村的村民最先决定把集体所有的耕地分到农民手里自己耕种,结果当年的粮食产量就达到了此前10年年均产量的4倍。
中国政府在1980年决定在全国农村推广小岗村的这种做法,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杨吉亮说,他的村子也推行了这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八九十年代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农民的自主性增强了,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实际上就是解决了吃饭的问题。
建国60年来中国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建国60年来中国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陈锡文:非常感谢各位来参加发布会,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中国的农业农村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很多情况大家都比较清楚,比如说粮食的总产量,建国1949年粮食总产只有1260亿斤多一点,到现在达到10570亿斤,增长的幅度非常大,所以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保障了全国人民的温饱,实现了从温饱不足跨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农民的人均收入60年来也有非常明显的增长。
当然,建国初期统计的情况还不是很健全,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大概建国初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年60元左右,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1元,增长速度非常明显。
所以农业农村的发展一方面改善农民的生活,更重要是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全国人民的生活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今天我们讲的题目是“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这个过程大家都比较清楚。
陈锡文: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其中当然包括农业和农村问题。
如果现在有机会大家回去看一下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大家会发现,建议中关于农业农村这部分标题就叫做“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因此,从2005年年底开始中国农村就喊响这么一句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这里我想做一点说明,这不是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不久,党中央、国务院曾经多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根据我们现在查找到的资料,至少在195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这个章程是当时为了引导农民举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在通过审议这个章程的时候,中央领导同志就指出,说这个章程就是指《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这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的法规。
到了1960年,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196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农业发展纲要》。
新中国农业60年成就、经验与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农业60年成就、经验与可持续发展洪绂曾【摘要】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六大成就:农产品供给方面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依靠自己的力量,用占世界不足9%的耕地成功解决了世界近21%人口的吃饭问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实现了农业发展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性跨越;在农村经济结构方面,实现了农村经济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农民收入方面,实现了农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村体制机制方面,实现了农村经济制度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城乡关系方面,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由二元结构向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历史性跨越.此外,农业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格局.取得的重要经验就是,要坚持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我国的根本性问题,坚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坚持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决推进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极大地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改善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10(020)008【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中国;农业;成就;经验;可持续发展【作者】洪绂曾【作者单位】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北京,1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之一。
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农业60年成就、经验与可持续发展
收稿 日期 :00—0 2 1 3—1 0 作者简介 : 洪绂曾 , 九三学社原副主席 , 第十届全 国政协 常委 , 中国可持续 发展研究会 名誉理事长。
中国人口・ 资源 与环境
21 年 00
第8 期
续 五 年增 产 。20 全 国人 均 粮 食 占有 量 达 到4 4k, 08年 0 g 超 过 了世 界 平 均 水 平 , 14 比 99年 增 加 15k , 长 近 1 9 g增 倍 。经 过 6 年 的发 展 , 国粮 食 总 产量 居 世 界 第 一 位 , 0 中
供 给 问 题 , 展 成 为 世 界 渔 业 生 产 大 国 、 产 品 出 口大 发 水
t 增长了 1 , 6倍 产量连 续多年居世界第 一位 ; 油料 总产
2 5 . 万 t 料 总产 1 1 . 万 t 别 比 14 年增 长 28 9 , 糖 3 96 4 , 分 99 了 1 . 倍 和 4 . 倍 , 用油 自给率 达 到 4 % 以上 , 料 05 63 食 0 糖 产需 实 现 了 基 本 平 衡 。 与 此 同 时 , 菜 、 果 、 叶 、 蔬 水 茶 花
四是农 民收 入 方 面 , 现 了 农 民 生 活 由温 饱 不 足 向 总体 实
19 9 年以来 , 4 我国粮食生产先后登上 了 1 0 亿 k、 0 5 2 o4 、 50 k 、 00 k 、 50 k、 00 k 、 oLk 2 0 亿 g3 0 亿 g3 0 亿 g4 0 亿 g o g 450 k、 0 亿 g5 0亿 k 八个台阶。20 —20 年粮食连 0 0 g 04 08
界第二位。 目前全国已形成包括饲料加工业: 饲料原料
工业 、 料添 加 剂工 业 、 料 机 械 工 业 , 饲 饲 以及 饲 料科 研 教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发展成就9月26日上午10时,国庆新闻中心(梅地亚中心)二层多功能厅举行主题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成就”的新闻发布会,邀请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和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文字直播[人民网]:9月26日上午10时,国庆新闻中心(梅地亚中心)二层多功能厅举行主题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成就”的新闻发布会,邀请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和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人民网将进行现场图文直播。
[09:45][国庆新闻中心副主任周骏]: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我是国庆新闻中心副主任周骏,欢迎各位前来采访。
[10:24][周骏]:新闻中心现在举行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先生,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先生来新闻中心,介绍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农业发展的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10:24][周骏]:下面请陈晓华副部长介绍有关情况。
[10:25][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来向大家介绍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农村发展情况。
[10:26][陈晓华]:大家知道,秋分刚过,对于农业而言,正是看庄稼、论丰收的时候,如果大家现在到农村去转一转,就能感受到农村的一片丰收景象,体会到农民的喜悦之情。
[10:27][陈晓华]:这60年,对农业来讲是很不平凡的。
可以说,60年来农业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实现了重大的历史性跨越。
我想,这些变化至少体现在六个方面。
[10:27][陈晓华]:一是在农产品供给方面,主要农产品已经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
我国粮食的总产由1949年的11320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52850万吨。
[10:29][陈晓华]:可以讲,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稳定地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
中国农村60年发展巨变
中国农村60年发展巨变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我国农业农村在这60年中经历了深刻的制度变革,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近代以来,中国在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生产停滞,经济凋敝,农民生活困苦,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巨大危机。
从19世纪40年代起,多少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这一理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得以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也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我国农业农村60年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民以食为天”,这是中华民族早就认识到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广大人民却时时处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贫困状态中,这种现象到近代愈演愈烈。
194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11318万吨,人均占有量仅为209公斤,根本满足不了人们的温饱需求。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通过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世代追求,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主要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
到1952年,我国粮、棉、油、糖的总产量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44.8%、193.7%、63.5%、168.1%,人均占有量分别提高了37.9%、179.3%、55.8%、155.3%。
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主义建设、改善了广大人民的生活。
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更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2020年,我国粮、棉、油、糖的总产量比1978年分别增加了73.5%、245.6%、465.9%、463.4%,人均占有量分别增加了25.2%、151.1%、308.4%、306.7%。
农业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农民自身的生活,而且为实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除了农业以外,整个农村经济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首先是农业生产结构更趋合理。
农、林、牧、渔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80%、3.44%、14.98%、1.58%,转变为2020年的48.35%、3.71%、35.49%、8.97%。
60年来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建国60年中国农村改革的回顾与反思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曾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问题。
回顾60年来农村改革历程,反思农村改革的经验教训,对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一、建国60年中国农村改革历程回顾自建国以来,为了实现加快的农村的发展,在农村开展了四次改革即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联产承包责任制。
1、土地改革时期(1950~1953年)——建立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讨论农业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强调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为目的,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地开展土改工作。
其实质是把中国农村的土地从大部分地主所有改变为农民所有,实现了由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向农民的土地私有制的成功转变。
土地改革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农村经济日益活跃,农民生活明显改善,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
2、农业合作化时期(1953~1956年)——实现对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
为了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克服小农经济生产落后、力量薄弱、增产缓慢等不足,解决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央提出对农业进行改造,实现农业合作化。
在农业的改造过程中,国家按照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引导农民自愿结合起来,创造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社会主义农业改造模式,实现了对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3、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8年)——实现农村的政社合一。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1958年在农村掀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和公布了《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揭开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序幕。
人民公社化运动实现了农村经济、政治组织的政社合一,其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大跃进,就是试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通过人民公社早日过渡到共产主义。
新中国60年来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60年来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历史: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交通运输方面成就很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共30多条,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使南北铁路贯通,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3万多公里。
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无缝钢管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建成。
1957-1966年间的主要成就:建设大中型项目500多个。
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被发现并开采。
新安江水库、上海港、兰新铁路建成。
1966-1976年主要成就: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南京长江大桥、胜利油田建成。
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成就:大秦铁路、安太堡露天煤矿、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大亚湾核电站等大型工程建成。
地理:结合地图掌握不同建设时期修建的铁路、公路的主要路线名称、起点及终点,经过哪些重要城市和省份。
掌握主要大桥、港口、水库、水电站、油田等重大工程所在省份、位置及附近有哪些大城市和它们的特点。
政治: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不同时期的建设成就都是在前一阶段生产的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虽然我国经济建设曾走了不少弯路,但从总体上看,成就和进步始终是主要的。
哲学:用矛盾的观点全面看待新中国取得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成绩是主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即失误和错误方面。
新中国的建设成就证明: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证明了党的路线、方针的正确性。
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唯一标准的哲学道理。
中国60周年取得的成就
光辉的历程宏伟的篇章——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
6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探索,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建国初期,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综合实力十分弱小。
60年后的今天,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世界第3位。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08年超过了30万亿元,达到了300670亿元,年平均增长8.1%,而1961-2008年世界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3.6%。
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9.8%,快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6.8个百分点。
2008年的经济总量比1952年增加了77倍,2008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
1952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很小,1978年才达到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为6.4%,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3位。
根据世界银行资料,折合成美元,我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86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7.2%,日本的78.6%。
图1 1952-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图2 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4倍,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1978年的381元后,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22698元,扣除价格因素,2008年比1952年增长32.4倍,年均增长6.5%,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8.6%。
建国60年来的乡村面貌的巨大变化
建国60年来的乡村面貌的巨大变化建国60年来的乡村面貌的巨大变化60 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解放前一穷二白的状况出发,开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卓绝的探索。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发展的激情中,我们的祖国一步一步的向前冲,中国立足世界放眼未来,与时俱进。
我国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武器,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中国成为世界最强国家的可能性是毋庸质疑的。
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下,中国的注意力开始向广大的农村进发,在十几年内全面改革农村的计划和举措势在必行无可抵挡,在这一农村的消亡的转折点之际,党中央伟大战略改革开放和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前提下,中国目前的农村取得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进步和发展,这进步和发展体现在方方面面,这改变让农村全面改革的时机成熟,让广大农村得以更高更快的发展。
就让我们在这一巨大改革即将揭开正式序幕的时候用我们的眼睛回望一下这60 年来的乡村面貌的巨大变化。
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笔者来到自己的家乡泗水的田间地头、农户庄院,与农民们交谈交流,从他们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的变化中看到,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喜人变化。
泗水县围绕“超前规划、科学管理,建设新区、改造旧城,完善功能、提升形象”的思路,以大手笔加快城市化进程。
去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6.6亿元,一个“滨河园林城市”展现在世人面前。
建设增亮点。
交通建设突飞猛进,相继完成西城区圣源路、内环西路、振兴桥等工程,四纵四横道路框架基本形成;旧城区人民路、文化路等四条道路罩油维修,327国道城区段、光明路改造竣工通车;城区40条小街巷改造任务完成。
目前,县城道路总长度达64.8公里,人均道路面积8.13平方米。
环境设施建设投资1.35亿元的圣源热电厂工程接近尾声,投资3000万元的城市燃气项目签约,总投资近亿元的城市供水项目、垃圾处理项目、中水回用和污水降磷脱氮项目正在运作。
庆祝建国周年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取得重大突破
庆祝建国周年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取得重大突破庆祝建国周年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取得重大突破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
随着中国不断取得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成果,农业现代化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的进展和成就吧。
一、政策支持与投入加大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积极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其中,加大投入是关键之一。
政府不断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农业机械化设备的补贴,以及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力度,助力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转型。
二、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大突破离不开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推动。
中国农业科技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
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良作物,提高了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和产量,有效缓解了粮食安全压力;利用遥感技术和无人机,实现了农田的高效监测和管理,提升了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为农民提供精准农业信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精细化。
三、农业产业链的升级与优化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的重大突破还体现在农业产业链的升级与优化上。
通过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营销渠道拓展,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通过推进农村产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实现了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就业增收的良性循环;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升了国内外市场的认可度,促进了农产品的国际贸易。
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益提高农业现代化的重大突破不仅使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改善,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益提高。
农业转型升级为农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改善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农业现代化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更多支持,提高了乡村交通、通讯和能源供给的便利性;农业现代化的成就也为农村教育、医疗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动力,提高了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五、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追求的不仅是经济效益的提升,更注重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分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分析标签:农民;国家建设;资本贡献;劳动力贡献;土地贡献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为: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和降低成本、为非农产业提供充裕而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
粗略估算,新中国成立后农民仅通过这三种方式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至少17.3万亿元。
为回报农民,应进一步具体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政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于新中国的创立和建设,对于推动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农业自身的贡献外,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尤其表现为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本积累的贡献、为非农产业提供充裕而廉价劳动力的贡献,以及为城镇化所提供的土地贡献。
当然,和农业自身的贡献相比,这几项贡献都是在等价交换原则之外的,是“额外”贡献。
下面我们主要对这三方面进行估算。
一、农民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所作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在提供农产品方面为国家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1953—1986年,国家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暗税”方式为工业发展汲取了大量农业剩余。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对农业实行“轻税政策”,使得仅靠税收方式汲取农业剩余不能满足工业化建设的资本需求。
同时,广大农民刚刚从旧社会重税压迫下解放出来,要求“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意愿非常强烈。
为了稳定农民的情绪,同时也兼顾工业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方式汲取农业剩余就成了当时决策者的一个基本选择。
“剪刀差”概念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3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并针对中国的国情被发展和广义化。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剪刀差”是指在工农产品交换过程中,工业品价格高于其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其价值,由这种不等价交换形成的剪刀状差距。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国家工业建设逐渐从依靠农业剩余转向依靠工业剩余,但是,工业化究竟从农民身上汲取了多少农业剩余呢?这个问题曾引起过两次“剪刀差”研究热潮,但官方自始至终没有给出正式的数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开发表。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但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小康,就没有全国小康。
“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加速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时期。
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要抓住有利时机,按照中央部署,紧密结合实际,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并不断扎实稳步推进,这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近年来,党和国家开始关注农村的发展,连续几年把“三农”问题写进中央一号文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2006年2月21 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60年来中国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陈锡文:非常感谢各位来参加发布会,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中国的农业农村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很多情况大家都比较清楚,比如说粮食的总产量,建国1949年粮食总产只有1260亿斤多一点,到现在达到10570亿斤,增长的幅度非常大,所以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保障了全国人民的温饱,实现了从温饱不足跨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农民的人均收入60年来也有非常明显的增长。
当然,建国初期统计的情况还不是很健全,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大概建国初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年60元左右,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1元,增长速度非常明显。
所以农业农村的发展一方面改善农民的生活,更重要是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全国人民的生活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今天我们讲的题目是“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这个过程大家都比较清楚。
陈锡文: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其中当然包括农业和农村问题。
如果现在有机会大家回去看一下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大家会发现,建议中关于农业农村这部分标题就叫做“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因此,从2005年年底开始中国农村就喊响这么一句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这里我想做一点说明,这不是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不久,党中央、国务院曾经多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根据我们现在查找到的资料,至少在195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这个章程是当时为了引导农民举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在通过审议这个章程的时候,中央领导同志就指出,说这个章程就是指《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这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的法规。
到了1960年,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196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农业发展纲要》。
当时主管农村工作的谭震林副总理向人民代表大会介绍这个《纲要》的时候就指出,这个纲要是一个群众性纲领,它能够调动最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来发展我国的农业,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从那以后党的很多重要文件多次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5年10月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与以前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由于各种条件的变化,这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特殊的背景条件。
以前提出社会主义新社会,还是作为对一种未来的憧憬,一般把这个要求放在序言的部分或者放在结尾部分,作为一种号召性要求。
陈锡文: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作为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同时也作当前的一项工作要求予以落实,所以跟过去相比有一些发展阶段上的差别。
大家能看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非常明确的总体要求,我想大家也是很熟悉,这个文件中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五句话二十个字,叫做“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可以说它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的总纲领。
把这五句话结合到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看也可以理解成全面协调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我们说的解决好“三农”问题实际上是一致的,不存在除了把“三农”工作之外还有一个单独的新农村建设。
应该这么说,抓“三农”的具体工作就是推进新农村建设。
而推进新农村建设就要按照中央提出的总体要求五个方面协调推进。
从2005年到现在4年多时间过去了,应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比较明显的成果。
陈锡文:这几年来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农产品产量在增长,这证明生产发展得到落实,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这几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变化也是非常大的。
与此同时,农民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近年来,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明显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党的十六大报告里有两个很鲜明的提法,一个提法是,我们已经实现了过去提出的总体小康这个目标。
按照小平同志当时的设想,总体小康就是人均GDP和GDP的总量都要比1980年翻两番,这个目标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就已经实现了,所以就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就是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渡的阶段。
按照十六大报告的要求,提出21世纪的头20年,我们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任务。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要让每一个公民都能享受到真正的小康生活。
最大的问题在哪里,我想了解中国的人都很清楚,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农村。
因此,在十六大之后不久,2003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出席中央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时候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同时他明确要求,要把解决好“三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所以2005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就是我们已经实现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建设过渡的大背景。
而要实现这个过渡,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好“三农”问题,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以往的发展阶段有它不同的地方。
第二个背景性,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的国情国力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政府财力和以往相比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在座的记者朋友可能都知道,中国30年来经济增长的速度一直在9%以上。
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GDP总量是9.9万亿元,2008的年GDP超过了30万亿。
2000年的财政收入是1.34万亿,去年财政收入超过了6万亿,八年时间中财政收入增长了3倍多。
正是这样一些国情国力的变化,使得政府、整个社会有可更大的力量去支持和帮助农村的发展。
陈锡文: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从世界各国,特别是从已经实现工业化那些国家的经验来看,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会存在着两个趋向,一个趋向是国家在工业化初始阶段,从农业农村中提取积累来支持国家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另一个趋向是,当工业化发展相当程度的时候,都采取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和政策。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发生了大变化,中国实行以工业反哺农业。
所以胡锦涛书记明确指出,从总体上看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他要求我们要以更加自觉的态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解决好“三农”问题。
所以,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它的背景和以前提出是大不一样。
正是由于这些新背景、新条件,这四年时间来,大家能够看到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来支持农村的发展。
这些我想大家都是比较了解的,比如说2006年,取消了在中国实行了2600年的农业税制度,农业税制度被取消之后,农民直接和间接的减轻负担达到了1600亿元,从2004年开始,政府又推出了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者的制度,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最开始2004年的时候,补贴还比较少,是140多亿元,今年的直接补贴已经达到了1230亿元。
我这里讲的直接补贴主要是指四项大的补贴,一是对农民种粮进行的直接补贴;二是对农民购买粮种进行补贴;三是对农民购买农机具进行补贴;四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
随着国力的增强是在不断的增加,补贴的力度还将继续加大。
陈锡文:第三方面的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的要求。
提出这个要求之后,投资结构有了比较大的变化,财政支出结构也有了大的变化。
从投资结构来说,农村的道路、电网、饮水设施,以及农民使用沼气,这些方面都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从道路建设来看,我们现在能做到全国87%的行政村通达客运班车,这和以前相比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从电网的建设来看,我们国家的两个大电网的覆盖地域,国电网和南方电网,在大电网覆盖区域之内,除了西藏地区,其他地区都已经在电网覆盖范围内,大电网的电可以直接进村入户,这使电在传输过程中损耗大大降低,因为过去农村的电输送条件比较差,损耗非常高。
我90年代中期到农村调研的时候曾经看到,最贵地方的电价超过8块钱,那样贵的电,农民即使通了电也不敢用。
今年大家能感觉到,农村家电下乡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我想除了收入增长之外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电网的改造后农村的电价基本上做到同网同价。
目前大概是6毛钱左右。
所以供电情况的改善使得农民使用家电的情况明显跟过去大不一样。
陈锡文:饮水,我们过去讲解决农民饮水困难,也就是水源不够,政府通过多年努力,在世纪之交的时候,基本上在正常情况下都能保证农村各地水源的供应。
解决了水源之后又出现一个问题,在世纪之交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农民的饮水质量不行,水质不安全,最主要有三个原因,有一部分地区由于地质构造的原因及所以水质中有害物质比较高,比如说氟,对人的骨骼有很大的损害,有些地方由于长期引用高氟水,造成了不利影响。
有的地方水中含有比较高的砷,这个问题当然非常严重。
还有一些地方水质中汞和铅的含量比较高,这对人体都是不利的。
第二种原因,我们在工业化初始阶段,一些地方不注重环境保护,造成了水源污染,让人喝被污染的水当然对身体损害很大。
还有一些地方有寄生虫,比如南方有一些湖泊比较多的地区,经过治理基本消灭了,但是现在看来有些地方又有些死灰复燃的状况。
进入新时期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
提出一个数字,2000年全国农村在各种情况下饮水不安全农民总量大概是3.4亿人,经过这些年的治理,到去年年底已经解决了其中1.6亿人,按照现在的要求,我们争取到2012年全部解决。
今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要解决6000万。
如果按照这个进度推进,三年可以再解决18000亿,加上已经解决的16000万,到2012年基本能够解决。
如果推进速度大一点,三年平均每年减轻6000万,有可能到2011年底就能实现。
燃气,大家都知道,如果不能给农民提供清洁的、安全的可再生能源,农村的环境就会受到比较大的破坏,秸秆也不能还田。
到去年年底,全国已经有3000多万农户使用上了沼气。
使用沼气不仅燃料本身是清洁安全可再生,最重要的是对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条件非常有利。
所以水电路气这四方面,最近这些年来,进入新世纪以后对农村面貌改善是比较大的。
陈锡文:在公共服务方面,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些重大的政策措施。
比如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制度。
我们现在大概全国将近1.8亿义务教育孩子有1.4亿在农村地区,所以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民受惠是最大的。
建立这个制度之后,逐步降低农村学校的收费。
到了2006年开始,就在农村实行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交学杂费制度,后来城里也实行了这项制度,农村还多一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教科书全部由政府免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