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来中国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60年来中国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陈锡文:

非常感谢各位来参加发布会,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中国的农业农村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很多情况大家都比较清楚,比如说粮食的总产量,建国1949年粮食总产只有1260亿斤多一点,到现在达到10570亿斤,增长的幅度非常大,所以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保障了全国人民的温饱,实现了从温饱不足跨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转变。农民的人均收入60年来也有非常明显的增长。当然,建国初期统计的情况还不是很健全,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大概建国初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年60元左右,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1元,增长速度非常明显。所以农业农村的发展一方面改善农民的生活,更重要是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全国人民的生活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今天我们讲的题目是“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这个过程大家都比较清楚。

陈锡文: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其中当然包括农业和农村问题。如果现在有机会大家回去看一下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大家会发现,建议中关于农业农村这部分标题就叫做“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从2005年年底开始中国农村就喊响这么一句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这里我想做一点说明,这不是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不久,党中央、国务院曾经多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根据我们现在查找到的资料,至少在195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这个章程是当时为了引导农民举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通过审议这个章程的时候,中央领导同志就指出,说这个章程就是指《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这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的法规。到了1960年,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196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农业发展纲要》。当时主管农村工作的谭震林副总理向人民代表大会介绍这个《纲要》的时候就指出,这个纲要是一个群众性纲领,它能够调动最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来发展我国的农业,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那以后党的很多重要文件多次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10月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与以前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当然,由于各种条件的变化,这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特殊的背景条件。以前提出社会主义新社会,

还是作为对一种未来的憧憬,一般把这个要求放在序言的部分或者放在结尾部分,作为一种号召性要求。

陈锡文: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作为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同时也作当前的一项工作要求予以落实,所以跟过去相比有一些发展阶段上的差别。大家能看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非常明确的总体要求,我想大家也是很熟悉,这个文件中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五句话二十个字,叫做“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可以说它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的总纲领。把这五句话结合到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看也可以理解成全面协调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我们说的解决好“三农”问题实际上是一致的,不存在除了把“三农”工作之外还有一个单独的新农村建设。应该这么说,抓“三农”的具体工作就是推进新农村建设。而推进新农村建设就要按照中央提出的总体要求五个方面协调推进。从2005年到现在4年多时间过去了,应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比较明显的成果。

陈锡文:

这几年来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农产品产量在增长,这证明生产发展得到落实,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几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变化也是非常大的。与此同时,农民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明显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党的十六大报告里有两个很鲜明的提法,一个提法是,我们已经实现了过去提出的总体小康这个目标。按照小平同志当时的设想,总体小康就是人均GDP和GDP

的总量都要比1980年翻两番,这个目标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就已经实现了,所以就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就是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渡的阶段。按照十六大报告的要求,提出21世纪的头20年,我们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任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要让每一个公民都能享受到真正的小康生活。最大的问题在哪里,我想了解中国的人都很清楚,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农村。

因此,在十六大之后不久,2003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出席中央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时候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同时他明确要求,要把解决好“三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2005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就是我们已经实现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建设过渡的大背景。而要实现这个过渡,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好“三农”问题,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以往的发展阶段有它不同的地方。第二个背景性,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的国情国力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政府财力和以往相比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在座的记者朋友可能都知道,中国30年来经济增长的速度一直在9%以上。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GDP总量是9.9万亿元,2008的年GDP超过了30万亿。2000年的财政收入是1.34万亿,去年财政收入超过了6万亿,八年时间中财政收入增长了3倍多。正是这样一些国情国力的变化,使得政府、整个社会有可更大的力量去支持和帮助农村的发展。

陈锡文:

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从世界各国,特别是从已经实现工业化那些国家的经验来看,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会存在着两个趋向,一个趋向是国家在工业化初始阶段,从农业农村中提取积累来支持国家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另一个趋向是,当工业化发展相当程度的时候,都采取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和政策。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发生了大变化,中国实行以工业反哺农业。所以胡锦涛书记明确指出,从总体上看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他要求我们要以更加自觉的态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解决好“三农”问题。所以,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它的背景和以前提出是大不一样。正是由于这些新背景、新条件,这四年时间来,大家能够看到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来支持农村的发展。这些我想大家都是比较了解的,比如说2006年,取消了在中国实行了2600年的农业税制度,农业税制度被取消之后,农民直接和间接的减轻负担达到了1600亿元,从2004年开始,政府又推出了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者的制度,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最开始2004年的时候,补贴还比较少,是140多亿元,今年的直接补贴已经达到了1230亿元。我这里讲的直接补贴主要是指四项大的补贴,一是对农民种粮进行的直接补贴;二是对农民购买粮种进行补贴;三是对农民购买农机具进行补贴;四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随着国力的增强是在不断的增加,补贴的力度还将继续加大。

陈锡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