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大树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拥抱大树反思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拥抱大树》课后反思
读写教学中关注学生个性思维
西康路第三小学朱红案例背景:
《拥抱大树》是第八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爱护树木的有趣而动人的故事。
丹尼尔无意中伤害了大树,为了反省自己并教育别人,他以拥抱大树的方式向树木公开道歉,决心要永远善待、爱护树木。
本篇课文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内容明白易懂。
学生通过默读、思考、讨论,知道了故事大意,理解了故事中的人物丹尼尔为什么要拥抱大树,他从中受到什么教育。
那么我们学生读这个故事又能获得怎样真正的体验和感受呢?为了引导学生说出内心真诚的想法,我设计了一个读写练习,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充分体现他们的个性思维,都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为师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平台。
案例描述:
课前,我细致地分析我班的学情,班级学生虽然具备了初步的写作基础,学生也有一定的模仿能力。
但是我班学生想象力并不丰富,学生之间又存在着较大的学习层次差异,近一半学生平时就喜欢人云亦云,因此,特意选择了出示图画,展开想象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
1、写一写:
假如你就是在一旁看的人,从丹尼尔的举动中受到了怎样的提醒和警戒呢?
(图画出示)你们看人群中有一位举着相机的中年男子,一位金发的小姑娘依偎在妈妈身边,还有两个穿着时尚的青年男子,他们都会说些什么呢?借助画面,联系课文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写。
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关注到的东西也有所不同。
大部分的学生可能看到的是一些粗枝大叶的东西,但是一些细致的同学就能关注到细节部分,也许这些小细节就是课文精髓所在,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2、说一说:
因为事先有主要信息的提取,学生能够把自己的看法通过自己组织的语言表达给老师和同伴。
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提高了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能够把自己所感受到的通过语言来表达,这需要有一个很强的求知欲和参与度,有与他人分享的愿望。
这样有更多的同伴才能够进行评价,并也能启发其他同伴的发散思维。
3、润润色:
指导学生再度修改写作,仔细观察与思考,重点放在图画中细节、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最后能谈谈自己的感悟,从中学到了些什么,了解学生对写作主题中心的把握。
想象力不是那么丰富的、语言的整体表述能力还不够强的,还不能很好地组织较长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意思的学生在再借鉴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观察生活的热情,提高学生写作的乐趣,从而提升了学生思维、写作等综合表达的能力。
课后反思:
作为教师,课前要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要充分考虑到班级每位学生的知识起点与生活起点,关照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满足每位学生个性化发展,给每位学生进步提高的机会。
老师只有深入学生生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熟悉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情况,才能理解学生,找到教育的新思路,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通过该读写结合的设计正是引导大家在阅读课文时,以已有感受为基础,完成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使文中人物成为我们的对话者,使文章人物变得更丰富、更生动。
学生的感悟、表达正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反映,“爱护环境”真正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通过读写结合,师生携手走进课文中,直面人物的心灵,将分析、讲解与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进一步结合起来。
本文的主题很熟悉,无外乎保护自然。
但是环保的背后,不仅仅是可持续发展,那是人性的生长需要。
我们的孩子,正处在需要呵护自尊、启发人性的时候。
我们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内心感受。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次思考和学习的机会,而且在完成写作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有所思考,充分体现他们的个性思维,都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
课后反思有一处说话训练留下了遗憾。
那就是在课中,我让学生讨论:“你认为丹尼尔的行为是“虐待树木”吗为什么”本来期待的是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上“百家争鸣”,没想到听到的却是全班统一答案:“丹尼尔是在虐待树木。
” 我把这个问题放在此时再讨论,似乎已经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联想到日常所见,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这么想啊!孩子们这么统一的回答是否真的出自于内心,是否真的能内化,进而转为自觉行为,来爱护树木,保护环境呢?
课后静下心来想想,如果我将这一问题放在课始,在引读了第2小节事情的原因后,我即提出这一问题让同学们讨论,那时也许同学们的看法会是不同的,甚至可能会引发同学们的争论。
预习过课文的同学,也许会说这是在虐待大树;基于生活经验的同学,也许会认为这不是在虐待大树。
因为像丹尼尔这种行为在我们身边是司空见惯的。
在我们的周围,不是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在两棵大树上拉绳晾衣晒被,看到人们拍打树木、把腿搁在树干上锻炼身体的情景吗?这些现象我们早已见怪不怪,不足为奇了。
在同学们争论的时候,我暂不下定论,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课文。
等学习了课文之后,再次讨论:你认为丹尼尔的行为是“虐待树木”吗为什么这样一来一回,此时学生们对于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认识是否就更深刻了呢我想,这样的设计是以学生已有感受为基础,通过对课文的进一步阅读,完成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认识,那时学生的感悟、表达才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反映,“保护树木,爱护环境”才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