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人文精神--北大袁行霈-载于《光明日报》

合集下载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编 清代文学(绪论及第一、二章)【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编 清代文学(绪论及第一、二章)【圣才出品】

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0.1 复习笔记一、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1.文化专制:独尊程朱理学清王朝统治者利用明王朝的降臣降将,悉依明制设立朝廷,利用汉族的儒家思想控制社会思想文化,定都之后便尊孔崇儒,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

尤其是康熙,他博学而重视文教,崇尚朱熹并提高其地位,还任用了一批信奉宋代程朱理学的官员,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2.编书与禁书清王朝控制社会文化思想的方式之一是编书,他们实行“偃武修文”的措施,诏开博学鸿词科,将全国的学者名流吸收到朝廷之中编修《明史》《康熙字典》等。

乾隆年间编成的《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一大总汇。

在以行政手段搜集全国图书的同时,也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图书检查,明令各地查缴“违碍”的书籍,然后销毁,后来更扩大查禁范围,明末将相朝臣、明末清初文人的著作,都在查禁之列。

3.日益严苛的文字狱清王朝控制社会思想的更严厉的手段是大兴文字狱,案件之繁多,株连之广,惩治之残酷,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文人普遍怀有忧谗畏讥、惴惴不安的心情,形成了畏惧、郁闷的心态和看风使舵的处世态度,也影响了当时的学术风气。

4.汉学的兴盛从学术源流上讲,乾嘉汉学导源于清初的顾炎武,从学术精神上讲,则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

在文字狱的恫慑下,人们丢掉了经世致用的精神,不关心当世之务,只埋头于古文献里。

在学术方面,乾嘉汉学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只能说是做了丰实的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脱离现实的倾向导致缺乏思想理论的建树。

5.桐城古文正宗的确立方苞提出古文“义法”说,姚鼐将其发展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以及桐城派古文确立其正宗地位,都与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和汉学的兴盛有关系。

6.文学的滞化现象汉学之学术思想还渗透进诗歌和小说领域。

(1)诗歌方面翁方纲的肌理说包括义理、文理,王士禛的神韵说强调含蓄蕴藉,沈德潜的格调说悉依儒家诗教,使诗与社会现实拉开了距离,诗不再是陶冶性情,而是可资考据学术渊源、历史是非得失的材料。

中华文明史袁行霈读后感1000字

中华文明史袁行霈读后感1000字

中华文明史袁行霈读后感1000字改革开放后作为最早考上北大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我们这两届老学生是听着袁行霈老师的授课、读着袁老师的著作逐渐成长起来的。

所以他的论著我大部分都拜读过,但最近看到《袁行霈文集》后,还是非常震撼,因为这十个分册全部是他的个人成果,不包含和别人合作的论文、著作,这部分未收的论著数量还是很可观的。

如果再联系他所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华文明史》《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新编新注十三经》等大项目,再加上《中华文明之光》,还有20世纪60年代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等集体项目,就可以看出袁老师的工作量之巨大真是惊人。

我没有能力对袁老师的全部学术贡献做全面的评价,这里只是就他在古代诗歌研究方面的成就和思路方法谈两点感想首先,在古代文学研究界,如何处理文献、文化和文学三者的关系,成为近二十年来的一个重要话题,从理论上来说,大家都知道文学是本位,文献是基础,文化是必须的视野,三者缺一不可,但由于学者才性各异,很少有人能在研究实践中三者兼长,袁老师在这方面为当今学界做出了示范。

他既有《中国古典小说书目》《〈山海经〉初探》这类目录文献的辑集考论,能在大量掌握文献版本资料的基础上展开作家作品的研究;又能结合思想、学术等文化背景深入研究文学史中的重要现象,如对魏晋玄学、魏晋风流、历代书画艺术等问题,他都有广泛的关注和涉及;同时在处理三者关系时,始终以文学研究为根本,20世纪80年代初就以诗歌艺术研究闻名于学界。

他在透彻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将博采、精鉴、深味、妙悟四者相结合,力求每篇作品都有胜解,同时兼顾诗歌艺术论和艺术史两个方面,从文学现象中归纳出问题,提升到理论层面。

最早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意境、意象以及诗歌的音乐美、人格美、自然美等多方面阐发了中国诗歌艺术的内涵。

袁老师的艺术理论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联系诗歌创作实践,讲透中国古代诗论的一些重要的理论概念,例如《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一文纠正了当时很多人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的误解,阐明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意境这个范畴如何形成,并指出了意与境交融的三种方式:从“意境的深化和开拓”“意境的个性化”“意境创新的重要性”等方面分析了“诗人之意境,诗歌之意境,读者之意境”,以及“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问题,论述的视角大都出自袁老师自己的阅读经验,因而不仅全面深刻,而且富有新创。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

1.神话2.《诗经》的传统影响3.《春秋》与《左传》比较4.《国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5.《战国策》写作特色6.汉乐府7.《孔雀东南飞》8.汉赋1.神话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资源。

2.《诗经》传统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二、抒情诗传统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23]。

四、赋比兴的垂范《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

《诗经》不仅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一,后代的五、七言诗,尤其五言诗,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与扩展;二,即便在五、七言时代,也还有作者创作了不少四言诗,沿袭了《诗经》形式。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更重要的是,《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和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借鉴范式。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三卷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三卷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三卷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第三卷)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宋文学基本沿中唐的方向发展:一.古文运动。

道统与文统更紧密结合,形成具很强政治功能又实用宋代古文。

二.诗歌。

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倾向通俗化。

三.词达到巅峰。

四.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

形成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改变了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一.崇文抑武的国策,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二.理学在元明清是官方意识形态。

(一)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二)宋士大夫较自觉的卫道意识,积极著书弘己斥人。

北宋后期有王安石与司马光、二程等的新、旧学之争,旧学内部有以苏轼为首的蜀学与以二程为首的洛学之争,及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

三.政治上和学术的使命感,重视政治教化功能。

(一)儒家重?文??道?关系,?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原道》。

(二)韩愈?文以贯道?思想,重视文学社会政治功能。

(三)宋代。

1.宋初柳开、穆修石介等观点矫激偏颇,欧阳修观点平正通达,总体认同?文以贯道?思想;2.理学家:周敦颐率先提出?文所以载道?(《周子通书?文辞》)新命题,强调?道?的第一性,?文?仅被视为负载工具;朱熹反对?文以贯道?说,对?文以载道?说作更深入的理论阐述。

3.苏轼蜀学文道观与?文以载道?接近,但其?道?内容较宽泛。

4.?文以载道?说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

推向极端即是?作文害道?,从根本上否定文学;但宋作家强调?道?,未放松?文?。

四.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空前发展。

(一)私人藏书丰富;《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以私人藏书为对象的目录学专书宋首次出现。

(二)学校数量和种类增加:除官办学校外,私立学校兴盛。

如白鹿洞书院等。

(三)宋士人学术水平高度空前。

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是学者型作家,学养提高使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也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议论。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版)西北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版)西北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版)西北大学中国文学史概说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学?把它作为通向二十一世纪的“个人护照”。

1通过诗歌参证历史或通过历史印证诗歌,寻找诗中的文化、文化中的诗:其实大家回想一下,文学不仅在短短的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了过去的琼楼玉宇,逼真地复制了那在过去岁月中也许早已为人们淡忘了的生动具体的细节,而且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群,一种生活的韵味,一片奇妙的风光。

读盛唐诗人杜甫的诗,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李唐王朝天宝末年,天子昏庸、奸臣挡道、武将好大喜功,屡屡对外开边拓土的战争给国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图景,读巴尔扎克的人《人间喜剧》就会想起18世纪末法国巴黎上流社会的龌龊生活图景,读80年代初走上文坛的朦胧诗派诗人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同样会想起文革岁月中长大的青年一代,对苦难的承担以及试图透过黑暗寻找光明的坚定信念。

诗是需要品味体会,普希金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过去的将变为可爱。

这是1825年普希金题在一位16岁少女纪念册上的短诗,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少女早已不是当初的少女,岁月也不再浪漫如白桦林里19世纪的俄罗斯,读这首诗的人也许阅历不同,年龄变化,但无论何种境遇,我们都会感谢生活的赐予,它使我们忍让、宽容、克制并憧憬未来……2文学还能培养我们诗人的才情,哲人的思辩,历史学家的深沉。

也许有人说,哲理太枯燥,诗情太虚浮,但是,至少可使我们“澹泊明志”,修身养性。

陶渊明一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令人追慕不已。

古人尚可“买田数亩,买泉一眼”以安顿自己的心灵,现代人呢?现代人最怕丢失的是财富,而最先丧失的是精神,诗可以使我们在物欲横流,灵魂放逐的年代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一切都推向市场的时候,不要拍卖自己的良知。

尽管我们不可能诗意的栖居,但是,对诗意生存的追求,却是人性中永不泯灭的一面。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第四卷 清及近代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第四卷 清及近代名词解释

遗民诗人:明清鼎革之际,一些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明朝遗民用血泪写成的诗篇,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反映易代之际惨痛的史实与民族共具的感情。

著名的遗民诗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屈大均、杜濬、吴嘉纪、归庄等。

代表作有顾炎武的《秋山》等。

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号称“清初三大家”,他们的散文比较注意从文章风格上纠正晚明散文的放诞的纤佻习气,主张恢复唐宋散文的醇厚传统。

三人中以侯方域成就较为突出。

虞山诗派:清初,受钱谦益影响,在其家乡常熟形成了虞山诗派,主要成员有冯舒、冯班、钱曾、钱陆灿等。

他们反对明七子、竟陵派和严羽《沧浪诗话》,内容多抒发改朝换代的思想感慨和民生疾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如《后秋兴》组诗之一。

梅村体:得名于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在继承元、白歌行的基础上,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叙事诗,以《圆圆曲》为代表。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

纳兰词清新隽秀,自然飘逸,但多伤情忆语,别有一种令人不以卒读的凄惋,是第一流的婉约文字。

代表作《长相思》、《如梦令》。

格调说:康乾年间沈德潜倡导,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创作有益“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形式上做到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

肌理说:嘉庆年间以翁方纲为首的一诗派。

“肌理”包括义理与文理两个方面。

义理,是指以儒家经籍为基础的学问;文理,是指自古以来的各种作诗方法;肌理说把义理与文理统一起来,即把学问材料与写作方法统一起来,以做到内容质实而形式雅丽。

性灵派:清中叶以袁枚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实情感,是对公安派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性情是诗歌的本源;讲个性,不可因袭;强调有“才”,要磨炼;文学应有时代特色。

代表作有《马嵬驿》等。

初中素材袁行霈个人简介

初中素材袁行霈个人简介

袁行霈个人简介袁行霈,字春澍,1936年4月18日生于济南,原籍江苏武进。

着名古典文学专家,享誉海内外。

现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年刊主编、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顾问组顾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袁行霈的父亲是清末举人,长于诗文书法,后因病不能执笔,遂由他代写信札诗文,培养了他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1953年他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接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

1957年大学毕业,被林庚教授选中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了教学与科研生涯。

1957年至1966年,袁行霈在北大讲授中国文学史,结合备课系统读书和撰写论文。

同时,他跟随林庚先生一起主编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其间,他多次下乡下厂下矿劳动锻炼。

从“干校”回北京后,他参加了集体编写《中国小说史》的工作。

同时,他独自撰写了《山海经初探》、《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考辨》等论文。

1977年高校恢复招生后,袁行霈在北大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中国文学史、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陶渊明研究、唐诗研究、李贺研究、唐宋词研究等课程。

他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进取,1979年晋升讲师,1980年晋升副教授,1984年晋升教授,1986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

1992年,袁行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主编;1994年兼任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中华文明之光”(150集)总顾问;1999年出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任;2000年又出任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1982年至1983年,袁行霈应日本东京大学的邀请,前往讲授陶渊明研究等五门课程,受到广泛赞誉。

1992年至1993年,他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

1997年以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身份在哈佛大学访问研究,并在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华盛顿、夏威夷等大学讲学。

袁行霈:学问的气象之论学与散文

袁行霈:学问的气象之论学与散文
袁行需:学问的气象之论学与散文
袁行需,1936年4月生,江苏式进人.民盟成员.中央丈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天学国学研究院院. 长,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住委员会委员.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2006年1月被聘 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论学两篇」
体志气韵
明代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谢榛在《四 溟诗话》中说:《馀师录》曰:“文不可无 者有四:曰体、曰志、曰气、曰韵。”作 诗亦然,体贵正大,志贵高远,气贵雄浑. 韵贵隽永。四者之本,非养无以发其真, 非悟无以入其妙。
忽然想到,“体贵正大,志贵高远, 气贵雄浑,韵贵隽永”这四句话不是也 可以用来评论人物、修养自我吗?正大, 遂能有气象;高远,遂能成大事;雄浑, 遂能有力量:隽永,遂能得恒久。艺术之 道和为人之道,原是可以相通的,艺术 的至境和道德的至境也是相近的。从艺 术欣赏中可以悟岀做人的道理,从修身 中也可以得到艺术欣赏的眼光。
备而且达到了极致。特别是那气韵,体现 魏晋士人特有的文化氛围和玄远意味,后 人是难以学到的。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 他们的书法之所以成为后人的楷模,也由 于这四者很好地协调在一起:即以颜真卿 而论,他的楷书结体端庄雄秀,天骨开张, 用笔浑厚强劲而又饶见筋骨,雄力内含, 大气磅礴,具有盛唐气象。他的行草,如 《祭侄文稿》,结体沉著,笔划飞扬,其 浩然凛然之正气贯穿于始终,读之回肠荡 气。画家当中早的如李成、范宽、马远、 夏圭,且不必说,即如我喜欢的元代画家 高克恭,其《云横秀岭图》设色画云山烟 树,溪水茅亭,白云横岭,树木葱茏,气 韵之勃郁流润,直欲溢出画面之外。
(作者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漾在读者心中的回响。韵当然以隽永为 妙.隽永则令人永志不忘,具有长远的 艺术效果。
“体” “志” “气” “韵”可以作 为我们评价欣赏诗文的标准「文中之佳作, 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陶渊明《五柳 先生传》、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范 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 等等.莫非如此诗中之佳作.如李白《关 山月》、杜甫《秋兴》、陆游《书愤》、 文天祥《正气歌》亦莫非如此。其实,又 何止诗文呢?书画也是如此.王羲之的《兰 亭序》就是体志气韵四者兼备的作品,每 读此帖.辄深感其正大高远雄浑隽永之兼

独特的视角,文学的重构--读袁行霈的《中国文学概论》

独特的视角,文学的重构--读袁行霈的《中国文学概论》

独特的视角,文学的重构--读袁行霈的《中国文学概论》——评袁行霈的《中国文学概论》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和专业学习者,加上那么点试窥性质的初探“企图”,本人深感对于有一定文学功底和基础的人来说,若是想要把中国古代文学的全貌概况进行专业性的认识和梳理,则袁行霈先生的《中国文学概论》不可不看,不可不精读,且一遍两遍恐怕还不够,至少应三遍以上。

究其缘故,本文试着从两大方面来说明。

一、独特的视角《中国文学概论》作为一本用概论的方式来阐述中国古代文学的著作,要明确其性质,倒是一个难题。

正如在后记中所说:“近四十年来中国大陆似乎没有出版过《中国文学概论》之类的书籍,我只能根据自己平时对中国文学的理解,摸索着建立一种体系。

这种体系既不同于中国文学史,也有别于文学概论;既要涵盖中国文学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又要简明扼要并且具有理论性。

”鉴于此,为了论述的目的和从书的内容上看,(实际上这也是本文立足的基点)本人把它的性质暂定为文学史类书籍,至于恰当与否,希望大方之家能支持这样一句话:“你所说的我不可能都同意,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

从宏观方面来讲,《中国文学概论》并不是一本普普通通的中国古代文学入门书,尽管它的第一批读者是外国学生。

正好相反,它以多侧面的透视和总体的论述的独特视角来阐述中国古代文学时所涉及的内容涵盖量极大极广,比起当前通行的高校文学史类教材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全书的总论中,并从此中得出它是中国文学通史的结论。

纵观六章,每一章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进行了总结,给读者一个全新的文学观。

第一章从四个方面总结了中国文学的特点,其中不乏贯穿实例的引语。

在第二章中,中国文学分期的依据和中国古代文学分期的观点是这一部分的亮点,甚至是全书的亮点。

在第三章中,鉴于以往中国文学研究侧重于历史叙述、作家作品考证和文体描写,提出了地域研究的问题。

至于第四章的文学分类,第五章的儒、释、道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第六章的文学鉴赏,在前人和今人的基础上做了更深入而简要的概述。

袁行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院庆典礼发言稿

袁行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院庆典礼发言稿

袁行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院庆典礼发言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学长、各位系友、老师们、同学们:今天,大家济济一堂,庆祝北大中文系建立一百周年,看到许多曾在一间教室学习的老同学的面孔,曾在未名湖畔的小径上擦肩而过的身影,唤起我许多昔日的回忆。

在北大,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足迹和青春的梦。

借着百年的机会,大家重聚在一起,感慨万千。

百年来,中文系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两方面,都居于领先的地位,不愧为北京大学的重镇!我们不能设想,如果北大缺了中文系将会是什么样子。

也难以设想,如果中文系办得很燥,我们将怎样向世人交代。

幸亏我们还算争气,不管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人,还是系里的师生,都尽自己之所能取得了应有的成绩。

我们为此深感欣慰。

举办系庆,不仅要回顾中文系百年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借着系庆弘扬一种精神,这就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的尊重,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他人的创造、他人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所做的一切。

英国产业革命对人类的进步起过重要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不要忘记,在其之前,欧洲曾有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正是有了这些准备,把人从中世纪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才激发了人的自信、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出现了产业革命以及接连不断的科技发明。

当前,中国大力提倡科技,这是十分必要的。

与此同时,弘扬人文精神也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

一所大学也好,一个院系也好,最理想的境界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好比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弘扬人文精神,不仅是系内的事、不仅是校内的事,而是我们的社会责任,这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而提高国民素质,应该视为一项国家战略。

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国民,没有热爱祖国的、具有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的过国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恐怕难以达到。

北大中文系百年来,最值得骄傲的就在于宽松的学术氛围,以及激励人才自由成长的优良坏境。

中文系的土壤很肥沃,可以培育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这得益于中文系的人文精神,这也正是许多中文系的老师和学生留恋于此的原因。

呼唤人文精神

呼唤人文精神

呼唤人文精神作者:袁行霈《光明日报》(2015年09月15日 13版)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对人的尊重。

中国早在《周易》中就有“人文”这个词,而且是和“天文”相提并论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观测天文以考察四时的变化,观察人文以教化天下。

从中可以看出对人文的重视。

《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左传》里还有“夫民,神之主也”这样的说法。

中华文明重要的思想内涵之一,就是以人为中心。

呼唤人文精神,就是希望继承先哲的理想,真正把人放到主体的地位。

英国产业革命对人类进步起过重要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不要忘记,在此之前欧洲曾有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正是有了这些准备,把人从中世纪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才激发了人的自信心、想象力和创造力,才出现了产业革命以及接连不断的科技发明。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竞争越来越剧烈了,人与自然的割裂,人与人的冲突,人们内心的挣扎,日益凸显出来;物欲的诱惑力也更强了,人创造了供自身享受的物质条件,又可能被物欲所支配,而丧失了自我。

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保持人的尊严、理性和智慧,以及人格的独立,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

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相比,人文学科的成果,难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给社会带来财富,人们或以为无用。

其实,人文学科力求揭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塑造理想的人格,指示人生完美的境地。

它能丰富人的精神,美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德,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是人文无用之大用。

试想,如果我们的心灵中没有诗意,我们的记忆中没有历史,我们的思考中没有哲理,我们的生活将成为什么样子?试想,如果我们的医生心目中只有细菌和病毒,而没有病人;如果我们的建筑师心目中只有水泥和钢材,而没有居民;如果我们的经济学家心目中只有GDP,而忽略了民生;如果我们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心目中只有分子、原子、电子,而没有想到如何把自己的发明用来造福人类,那么,学术意义何在呢?国家的强盛与否,将来不仅要看经济实力、国防实力,也要看国民的精神世界丰富与和谐的程度,也就是活得充实不充实,愉快不愉快,自在不自在,和谐不和谐,美不美。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导论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思念。

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

1、爱情。

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

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

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

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

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

2、友情。

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

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

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

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

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1、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重与外物的描写。

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2、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

《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心境与物镜融合无间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袁行霈:行走在文学古典丛林中的掘宝者

袁行霈:行走在文学古典丛林中的掘宝者

袁行霈:行走在文学古典丛林中的掘宝者作者:邢晓凤曹胜高来源:《教育家》 2020年第12期本刊记者 / 邢晓凤合作撰稿 / 曹胜高陕西师范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教授袁行霈,字春澍,著名古典文学专家。

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学研究》主编。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第八、九届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

他是文学界的泰斗,满腹经纶,一生致力于文学研究,剥开历史的文化岩层,于寂寞中探寻文学的要义。

他著作等身,成果斐然。

作为师者,他率先垂范,提携后辈;作为文人,他清风明月,淡泊名利,有着文人的气节和风骨。

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弘扬者,作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将中国文化作为一种“文明的馈赠”,奉献给世界。

作为中央文史研究馆第七任馆长,他致力于把文史研究馆建设成名流耆宿汇集之地,使中国的文史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现在,就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论著理络,一起走近袁行霈先生……青春不负凌云志在诗词文籍中长大的少年。

1936年袁行霈出生于济南大明湖畔。

少年时代先后转辗北京、济南、青岛。

父亲是前清的举人,长于诗文书法,后因手颤不能执笔,袁行霈便代父写信札诗文,耳濡目染,记下了大量的诗词典故。

他学着吟诗填词,潜移默化中种下了酷爱古典诗文的种子,特别是当接触到东晋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时,袁行霈被陶诗的恬淡朴素深深吸引,甘之若饴地阅读了大量的陶诗,这为他后来研究陶渊明奠定了基础。

当一个人的爱好转化为毕生的抱负时,激发出来的能量是惊人的。

1953年袁行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文学史家林庚先生。

林庚先生集诗人的气质与学者的襟怀于一身,令袁行霈向往不已。

特别是大学时期,袁行霈集中系统地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带着批判的眼光去思考问题。

当袁行霈接触到清人陶澍编的《靖节先生集》时,佩服陶澍治学的严密,但又觉得他过于迂执,直到读了梁启超的《陶渊明》,便如觅到了知音,这本书启发袁行霈从思想史、社会史的角度去看待陶渊明,从此他决心将陶渊明作为自己毕生的研究对象。

袁行霈_儒雅学者真醇人生

袁行霈_儒雅学者真醇人生

中华读书报/2006年/8月/16日/第005版人物袁行霈:儒雅学者真醇人生尧华袁行霈1936出生,江苏武进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文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

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至今,1984年晋升教授,1986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

1982年4月至1983年3月任日本东京大学外国人教师;1992年7月至1993年9月以及1998年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1997年9月至12月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学者。

2004年9月至11月任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9月开始兼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与北大联聘)。

此外,还先后在日本爱知大学,美国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华盛顿、夏威夷等大学,以及香港大学、台湾大学讲学。

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

民盟中央副主席。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述《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国文学概论》、《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合著)、《陶渊明研究》、《中国诗学通论》(合著)、《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主编)、《当代学者自选文库・袁行霈卷》、《袁行霈学术文化随笔》、《陶渊明集笺注》、《唐诗风神及其他》、《中华文明史》(四卷本,主编之一)、《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主编)等。

曾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特等奖(个人),国家图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特等奖,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暨人民教师奖章,北京市人民教师称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你是他的学生,上课之前你期盼着他的到来。

他轻轻地推门进来,白发皤然,精神矍铄。

他微笑着和你打招呼,询问你的学习、生活状况,你的每一丝忧虑或欢乐都可以和他分担或分享。

一堂课下来,你有许多感想要对他诉说,他会耐心地听,同时启发你得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结论。

他,就是已经在北大生活了半个世纪的长者,中文系的袁行霈先生。

一个没有传奇性的人在我们的眼里,先生总是带着亲切的微笑,他不会让你感到局促和紧张。

文学、文化、文明-横通与纵通——袁行霈教授访谈录

文学、文化、文明-横通与纵通——袁行霈教授访谈录

文学、文化、文明:横通与纵通——袁行霈教授访谈录编者按袁行霈先生,1936年生,江苏武进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文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至今,1984年晋升教授,1986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

1982年4月至1983年3月任日本东京大学外国人教师;1992年7月至1993年9月以及1998年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1997年9月至12月为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学者;2004年9月至11月任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9月开始兼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

主要着作有《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合着)、《中国文学概论》、《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主编)、《中国诗学通论》(合着)、《陶渊明研究》、《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主编)、《当代学者自选文库·袁行霈卷》、《袁行霈学术文化随笔》、《陶渊明集笺注》、《唐诗风神及其他》、《中华文明史》(四卷本,主编之一)等。

本刊特请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编审马自力先生采访袁行霈教授,整理出这篇访谈录以飨读者。

一、学问的气象马自力:袁先生,您在《学问的气象》一文中,曾用这样的语句形容您心向往之的大家气象:“如释迦之说法,霁月之在天,庄严恢宏,清远雅正。

不强服人而自服,无庸标榜而下自成蹊。

”在您看来,造就这种“学问的气象”的关键是什么?您在治学中又是怎样追求这种气象的呢?袁行霈:有气象的学问必有开山之功,开拓新领域,建立新学科,发凡起例,为后人树立典范。

就以中国近现代的学者而言,其中不乏具有大家气象的人物,如梁启超、王国维等。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学术格局大,视野开阔,治学道路平正通达,具有总揽全局的能力。

我曾借用南宋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来比喻治学:“尽挹西江”可以说是穷尽研究资料;“细斟北斗”是对资料详加辨析;“万象为宾客”则是把相关学科都用来为自己的研究服务。

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作者:王德堂来源:《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2011年第21期在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教育的理念,渗透人文教育,理应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必然选择。

北大教授何怀宏在《底线伦理》一书中说:“市场经济初始,价值多元化胚胎形成之际,机遇、自由降临同时,底线伦理亦直面挑战。

不杀人、不说谎、不欺诈、不奸淫、不偷盗,在市场经济下亟待重申。

你可以做不到舍己为人,但你不能损人利己;你可以不是圣贤,但你应该认同道义和人道。

你攀升不到道德最高境界,但道德最低下限必须坚守,那是人类最后屏障!”何教授的话直指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社会道德、社会良知、社会品质已到了要守住下线的时候了。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告诫人们,迈向21世纪,请带好两本护照,一本是知识护照,一本是道德护照。

在此,我想问一句:人的品质取决于人文教育的品质,社会良知是靠人文教化长期培育并代代相传。

那么,作为文化载体的母语,道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阵地,我们的语文教育,这么多年来又为人文精神的培养做了些什么呢?文以载道,语文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富有丰厚的人文内涵,充满人性之美,是一门人文底蕴极为深厚的学科。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也就是通过语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真正的文学中蕴含的人类的智慧和情感,陶冶性情,塑造情操和品格气节,学会读书做人的道理。

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应该在精神领域内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自由骋翔的浩瀚天地,极其有利于学生品格方面的完善和修养的提升。

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正可以利用精华荟萃的语文教材和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形式等各种途径实施对“人”的灵魂的塑造。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中学应该承担“精神家园”的教育功能。

中学阶段,正是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人的个体生命的“童年”,与人类生命的“原始”时期有一种同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中学校园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是一个“精神之乡”,中学阶段就开始构筑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即使带有梦幻色彩,却也会为终生精神发展垫底,成为照耀人生旅程的精神之光;中学教育的影响会辐射到人的一生。

袁行霈:要真的为学生好

袁行霈:要真的为学生好

袁行霈:要真的为学生好作者:曹胜高来源:《教育家》 2018年第21期2018年4月18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资深教授袁行霈当选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该院是美国历史较悠久的独立学术团体和政策研究中心,院士均是来自科学、技术、人文、教育、社会政策、艺术等领域的杰出学者。

本期刊出袁行霈先生的学生曹胜高老师所写的《要真的为学生好》一文,让我们一起领略山高水长的先生之风——不知不觉,博士毕业十三年了。

十三年来,每逢闲暇,总想起北大静园五院。

那里银杏枝叶婆娑,青藤倒挂如瀑。

安静而又优雅的一楼会议室,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前几届中国传统文化博士生上课、读书、讨论的地方。

那时,每个周五下午,国学研究院的导师便会来此与其学生交流讨论,上“专题研讨”“专书研读”两门课程。

在这里,田余庆先生讲过拓跋史研究,严文明先生讲过考古学基础,裘锡圭先生导读过《论语》,楼宇烈先生主持过《荀子》研读,陈来先生讲述过《中庸》,阎步克先生主授过职官制度。

在那三年中,我们最期盼的,就是每周有半天时间聆听先生们的讲解。

幨帷在前,雅音盈耳,满座春风。

在这三年中,接触最多的还是导师袁行霈先生。

每一次上课前,我都在小院门口恭候先生的到来。

先生清通雅正,举止闲雅,总是先与我们打招呼,一边和蔼地询问学习情况,一边不疾不徐步入教室,悠然落座,环视诸位同学后,便开始上课。

先生为我们讲解过《中华文明史》《中国文学史》的编纂及思考、《陶渊明集》研读、论文评析与写作课,还介绍过最新撰写的论文心得。

先生的课,是学校里最叫座的。

他上课时不仅教室难以坐下,甚至连走廊都挤满了人,以致很多同学不得不站着听完课。

先生在中文系讲授《陶渊明集》研究时,早上六七点便有很多同学站在楼下等着教室开门占座。

先生对待旁听的学生非常关照,有时会主动向他们提问,鼓励大家一起讨论。

我第一次上先生的课,也是旁听者的身份。

先生先与我聊了几分钟,然后在课中让我介绍一下自己的研究心得,给了我两分钟的时间。

王能宪袁行霈教授的诗意人生

王能宪袁行霈教授的诗意人生

王能宪袁行霈教授的诗意人生袁行霈教授的诗意人生王能宪作者简介王能宪,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会长。

长期在高校工作,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后到文化部机关工作,主要从事文化政策和文化理论研究。

先后担任文化部政策法规司研究处负责人、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等职务。

2015年4月,在北京大学英杰中心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里,恩师袁行霈教授和师母杨贺松教授在学生与鲜花的簇拥下,参加了为他举办的80华诞祝寿会。

祝寿会场面不大,人数不多,简朴而温馨,这是先生一贯低调的体现。

大家围坐在一起,先生与教研室的同事和弟子们先后发言,回忆了他的80年的诗意人生。

治学:诗艺的探求袁行霈先生治学的领域很广,根据为这次祝寿会专门整理的《袁行霈教授著述目录》所载,各类著作30余种,主要论文70余篇,涉及文学史、文明史、诗学、文言小说、目录学、考据学等诸多方面,而用力最勤、成就最卓著的还是中国古典诗学特别是诗歌艺术的研究。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是先生代表性的学术成果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多次再版,畅销不衰,另有日文版、韩文版在国外发行,还有繁体字版在中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发行。

该书在学术界享有极好的声誉和口碑,其最大的特点是用诗一般语言来阐述诗歌理论,分析诗歌意境,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与诗意的美感。

例如,先生对李白与杜甫两位大诗人不同风格的分析,古人曾有“飘逸”与“沉郁”的定评(严羽《沧浪诗话》),那么何为飘逸?何为沉郁?则往往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体印象,先生却有具体而精微的描述:“飘逸者,如春烟,如秋岚,如天外之鹏飞,如海上之浪翻,无拘无束,舒卷自如,才情豪迈,无迹可求。

”“沉郁者,如深潭,如老松,如涧底之虎啸,如峡中之雷鸣,地负海涵,博大雄深,进退伸缩,皆合法度。

”认为这两种风格“都属于美之上品,不可加以轩轾抑扬。

”并从李杜各自的诗歌中找出一系列“个人的意象群”,用大鹏、凤凰、明月、飞瀑、惊雷、剑侠等证明李白的飘逸;而杜诗的沉郁则体现为病柏、枯楠、瘦马、病马等。

北京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先生题词

北京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先生题词

北京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先生题词
佚名
【期刊名称】《学术交流》
【年(卷),期】2015(0)7
【总页数】1页(PI0001-I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国参央馆总结“通览”成果——陈进玉主任、袁行霈馆长讲话多处提到广西卷刘硕良等发言交流编撰体会及成果利用 [J], 文史处;
2.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亲切接见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戴逸充分肯定《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库》丛书 [J], 于晓静
3.中共甘肃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吴廷富先生为本刊题词 [J],
4.我和电大有不解之缘──访北京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常委袁行霈 [J], 无
5.清华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李学勤先生题词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文化、文明:横通与纵通——袁行霈教授访谈录

文学、文化、文明:横通与纵通——袁行霈教授访谈录

文学、文化、文明:横通与纵通——袁行霈教授访谈录
马自力
【期刊名称】《文艺研究》
【年(卷),期】2006(000)012
【摘要】@@ 编者按袁行霈先生,1936年生,江苏武进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文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至今,1984年晋升教授,1986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
【总页数】11页(P77-87)
【作者】马自力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相关文献】
1.横通与纵通——论袁行霈先生的陶渊明研究 [J], 钟书林
2.植根于中华大地的国学——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袁行霈院长访谈录 [J], 李凡;袁行霈
3.当代文学史家视野下的宋代江西文学——以袁行霈先生主编《中国文学史》为考察依据 [J], 何发甦
4.中西方对中国文学史的不同书写——以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和宇文所安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为例 [J], 朱春洁;
5.李士金中国文化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J], 周珈羽;李士金;邹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唤人文精神
作者:袁行霈
《光明日报》(2015年09月15日13版)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对人的尊重。

中国早在《周易》中就有“人文”这个词,而且是和“天文”相提并论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观测天文以考察四时的变化,观察人文以教化天下。

从中可以看出对人文的重视。

《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左传》里还有“夫民,神之主也”这样的说法。

中华文明重要的思想内涵之一,就是以人为中心。

呼唤人文精神,就是希望继承先哲的理想,真正把人放到主体的地位。

英国产业革命对人类进步起过重要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不要忘记,在此之前欧洲曾有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正是有了这些准备,把人从中世纪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才激发了人的自信心、想象力和创造力,才出现了产业革命以及接连不断的科技发明。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竞争越来越剧烈了,人与自然的割裂,人与人的冲突,人们内心的挣扎,日益凸显出来;物欲的诱惑力也更强了,人创造了供自身享受的物质条件,又可能被物欲所支配,而丧失了自我。

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保持人的尊严、理性和智慧,以及人格的独立,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

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相比,人文学科的成果,难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给社会带来财富,人们或以为无用。

其实,人文学科力求揭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塑造理想的人格,指示人生完美的境地。

它能丰富人的精神,美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德,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是人文无用之大用。

试想,如果我们的心灵中没有诗意,我们的记忆中没有历史,我们的思考中没有哲理,我们的生活将成为什么样子?
试想,如果我们的医生心目中只有细菌和病毒,而没有病人;如果我们的建筑师心目中只有水泥和钢材,而没有居民;如果我们的经济学家心目中只有GDP,而忽略了民生;如果我们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心目中只有分子、原子、电子,而没有想到如何把自己的发明用来造福人类,那么,学术意义何在呢?国家的强盛与否,将来不仅要看经济实力、国防实力,也要看国民的精神世界丰富与和谐的程度,也就是活得充实不充实,愉快不愉快,自在不自在,和谐不和谐,美不美。

呼唤人文精神,在大学教育中,其实是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提倡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之间相互渗透,人文学科要有科学的态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要有人文的精神,而北大是最有条件达到完美结合的。

呼唤人文精神,在大学教育中,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人生开拓无限的发展空间。

我想起晚清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病梅馆记》。

他痛惜在病态美的观念支配下,一些栽种梅树出卖赚钱的人“砍其正,删其密,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以致江浙之梅都已致残。

他开辟了一座“病梅馆”,买了三百盆病梅,毁其盆,埋于地,解其束缚,使之自由生长。

龚自珍借此呼吁建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这篇文章至今对我们仍然有启发意义。

最后,我想趁此机会对北大的学生表示一个殷切的希望,希望你们一言一行都透露出人文的涵养。

北大的学生要有与北大相称的气质、气节、气派、气势、气宇、气度、气韵和气象。

不管你们走到哪里,人们都可以从你们身上感受到北大的存在。

我曾对北大国学研究院的新生说过,几年以后,你们毕业时应提交两份成果,一份是学术的,另一份是人品的。

我希望,在今后的几年里,你们的人品与学问俱进。

你们身上的那种难以说清,但可以感受到的人格力量,证明着你们无愧于北大,证明着你们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证明着你们足以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北大人文学部主任,本文为作者在北京大学2015年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