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的代谢王镜岩生物化学全
核酸的结构王镜岩生物化学全
获1960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核酸的组成
核酸 基本 结构 单位
水
核苷酸
解
磷酸 核苷
核糖 脱氧核糖
戊糖 碱基
嘌呤AG 嘧啶CTU
戊糖
核酸的分类就是根据所含戊糖种类不同而 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DNA 嘌 呤 碱 腺嘌呤(adenine) 鸟嘌呤(guanine) RNA 腺嘌呤(adenine) 鸟嘌呤(guanine)
• 1. tRNA结构特点:
• tRNA通常由73至93个核苷酸组成, 相对分子质量都在25000左右,沉降 常数为4S。含有较多稀有碱基,可 达碱基总数的10%~15%。
• 沉降系数:指在单位离心力的作用下粒 子的沉降速度,以svedberg表示,简写 为S,单位为秒,1S = 1X10-13 s
• 2. rRNA结构特点:
• 细菌的rRNA有5S、16S和23S三种, • 哺乳动物的rRNA有5S、5.8S、18S和 28S四种, • rRNA核苷酸少数是稀有碱基
• (3)应用X射线衍射法已证明,核苷中的碱基 与糖环平面互相垂直。
三、核苷酸
核苷中的戊糖羟 基被磷酸酯化。
酯键
5` 4` 3` 2` 1`
碱基连接(糖苷键)
(对DNA为H)
第二节 核酸的共价结构
• 一、核酸的共价结构
• 也就是核酸的一级结构,通常是指核酸的核 苷酸序列。 鉴定方法:
1. 核酸的酸碱滴定曲线显示,在核酸分子中的磷 酸基只有一级解离,它的另两个酸基必定与糖 环的羟基形成了磷酸二酯键。由此可见,核酸 中的核苷酸以磷酸二酯键彼此相连。 2.使用特殊的核酸酶水解核酸的磷酸二酯键。 (蛇毒水解3’—羟基形成的磷酸酯键;牛脾水 解 5’—羟基形成的磷酸酯键)
王镜岩(第三版)生物化学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第19章代谢总论⒈怎样理解新陈代谢?答: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一切化学变化的总称,是生物体表现其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
它是由多酶体系协同作用的化学反应网络。
新陈代谢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两个方面。
新陈代谢的功能可概括为五个方而:①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
②将外界引入的营养物质转变为自身需要的结构元件。
③将结构元件装配成自身的大分子。
④形成或分解生物体特殊功能所需的生物分子。
⑤提供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一切能量。
⒉能量代谢在新陈代谢中占何等地位?答: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
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包括核酸、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机体运动,包括肌肉的收缩以及生物膜的传递、运输功能等等,都需要消耗能量。
如果没有能量来源生命活动也就无法进行.生命也就停止。
⒊在能量储存和传递中,哪些物质起着重要作用?答:在能量储存和传递中,ATP(腺苷三磷酸)、GTP(鸟苷三磷酸)、UTP(尿苷三磷酸)以及CTP(胞苷三磷酸)等起着重要作用。
⒋新陈代谢有哪些调节机制?代谢调节有何生物意义?答:新陈代谢的调节可慨括地划分为三个不同水平: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整体水平。
分子水平的调节包括反应物和产物的调节(主要是浓度的调节和酶的调节)。
酶的调节是最基本的代谢调节,包括酶的数量调节以及酶活性的调节等。
酶的数量不只受到合成速率的调节,也受到降解速率的调节。
合成速率和降解速率都备有一系列的调节机制。
在酶的活性调节机制中,比较普遍的调节机制是可逆的变构调节和共价修饰两种形式。
细胞的特殊结构与酶结合在一起,使酶的作用具有严格的定位条理性,从而使代谢途径得到分隔控制。
多细胞生物还受到在整体水平上的调节。
这主要包括激素的调节和神经的调节。
高等真核生物由于分化出执行不同功能的各种器官,而使新陈代谢受到合理的分工安排。
人类还受到高级神经活动的调节。
除上述各方面的调节作用外,还有来自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代谢调节的生物学意义在于代谢调节使生物机体能够适应其内、外复杂的变化环境,从而得以生存。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第六章 核酸
第六章 核酸核酸是遗传物质1868年瑞士Miesher.从脓细胞的细胞核中分离出可溶于碱而不溶于稀酸的酸性物质。
间接证据:同一种生物的不同种类的不同生长期的细胞,DNA含量基本恒定。
直接证据:T2噬菌体DNA感染E.coli用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感染E.coli,又用32P标记噬菌体核酸,感染E.coliDNA、RNA的分布(DNA在核内,RNA在核外)。
第一节核酸的化学组成核酸是一种线形多聚核苷酸,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
结构层次:核酸核苷酸组成核酸的戊糖有两种::D-核糖和D-2-脱氧核糖,据此,可以将核酸分为两种: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P330 表5-1 两类核酸的基本化学组成一、 碱基1. 嘌呤碱:腺嘌呤鸟嘌呤2. 嘧啶碱:胞嘧啶尿嘧啶胸腺嘧啶P331 结构式3. 修饰碱基植物中有大量5-甲基胞嘧啶。
E.coli噬菌体中,5-羟甲基胞嘧啶代替C。
稀有碱基:100余种,多数是甲基化的产物。
DNA由A、G、C、T碱基构成。
RNA由A、G、C、U碱基构成。
二、 核苷核苷由戊糖和碱基缩合而成,糖环上C1与嘧啶碱的N1或与嘌呤碱的N9连接。
核酸中的核苷均为β-型核苷P332 结构式腺嘌呤核苷胞嘧啶脱氧核苷DNA 的戊糖是:脱氧核糖RNA 的戊糖是:核糖三、 核苷酸核苷中戊糖C3、C5羟基被磷酸酯化,生成核苷酸。
1、构成DNA、RNA的核苷酸P333表5-32、细胞内游离核苷酸及其衍生物①核苷5’-多磷酸化合物A TP、GTP、CTP、ppppA、ppppG在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及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②环核苷酸cAMP(3’,5’-cAMP) cGMP(3’,5’-cGMP)它们作为质膜的激素的第二信使起作用,cAMP调节细胞的糖代谢、脂代谢。
③核苷5’多磷酸3’多磷酸化合物ppGpp pppGpp ppApp④核苷酸衍生物HSCoA、 NAD+、NADP+、FAD等辅助因子。
GDP-半乳糖、GDP-葡萄糖等是糖蛋白生物合成的活性糖基供体。
15 核酸的物理化学性质-王镜岩生物化学(全)
(3)低盐变性:<0.01mol/l时,由于 磷酸基的静电斥力,可以配对的碱 基无法相互靠近。 (4)变性剂:尿素 、甲醛 ,可以打 开氢键
2. 核酸变性的特点
• (1)一系列物化性质也随之发生改变 : 紫外吸光度值升高,粘度降低,浮力密 度升高,酸碱滴定曲线改变等 • (2) 变性作用发生在一个很窄的温度 范围内 。 • 通常把加热变性使DNA的双螺旋结构失去 一半时的温度称为该DNA的熔点或熔解温 度,用Tm表示。DNA的Tm值一般在82— 95℃之间
(3) 限制性内切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存在于细菌体内的,专门降
解外源 DNA ,是一类能够识别双链 DNA 分子中的某种
特定核苷酸序列,并由此切割DNA双链结构的核酸内 切酶。 往往与一种甲基化酶同时成对地存在。识别相 同的碱基序列,当内切酶作用位点上的某一些碱基
被甲基化修饰后,限制酶就不能再降解这种DNA了。
1. 引起核酸变性的因素
(1)热变性:加热使氢键断裂,碱基分子内 能升高,碱基堆积力减小,使用最广泛。缺 点是高温可能引起酯键断裂,得到长短不一 的单链DNA;80~100℃ (2)酸碱变性:在pH<4.5或pH>11即可引起变 性。在制备单链DNA时优先采取pH=11.3的碱 变性,全部氢键都被淘汰。
(2)、有足够的温度以破坏无规则的
链内氢键,但又不能太高,否则配对碱 基之间的氢键又难以形成,一般用比Tm低
20--25℃的温度。
将热变性的DNA骤然冷却时,DNA不可能
复性。缓慢冷却时,可以复性---退火。
(3)、DNA的性质也影响复性
DNA的片段越大,复性越慢。
DNA的浓度越大,复性越快。
重复序列越多,复性越快。
第十九章 代谢调空--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完美打印版)
第十九章代谢调空第一节代谢途径之间的联系一、代谢网络(一)糖、脂和蛋白质的关系:通过6-磷酸葡萄糖、丙酮酸和乙酰辅酶A三个中间物相互联系。
脂类中的甘油、糖类和蛋白质之间可互相转化,脂肪酸在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可通过乙醛酸循环由乙酰辅酶A合成琥珀酸,然后转变为糖类或蛋白质,而动物体内不存在乙醛酸循环,一般不能由乙酰辅酶A生成糖和蛋白质。
(二)核酸与代谢的关系:核酸不是重要的碳源、氮源和能源,但核酸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可影响细胞的组成成分和代谢类型。
许多核苷酸在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如ATP、辅酶等。
另一方面,核酸的代谢也受其他物质,特别是蛋白质的影响。
(三)各种物质在代谢中是彼此影响、相互转化和密切联系的。
三羧酸循环不仅是各种物质共同的代谢途径,而且是他们互相联系的渠道。
二、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单向性虽然酶促反应是可逆的,但在生物体内,代谢过程是单向的。
一些关键部位的代谢是由不同的酶催化正反应和逆反应的。
这样可使两种反应都处于热力学的有利状态。
一般a酮酸脱羧的反应、激酶催化的反应、羧化反应等都是不可逆的。
这些反应常受到严密调控,成为关键步骤。
三、能量的代谢(一)ATP是通用的能量载体(二)NADPH以还原力的形式携带能量(三)ATP、还原力和构造单元用于生物合成第二节酶活性的调节一、前馈和反馈(一)前馈即底物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有正负作用。
一般起促进作用,有时为避免代谢途径过分拥挤,当底物过量时有负前馈。
此时过量底物可转向其他途径。
如高浓度的乙酰辅酶A是其羧化酶的变构抑制剂,可避免丙二酸单酰辅酶A合成过多。
(二)反馈一般起抑制作用,包括变构调节;也有反馈激活,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激酶的调节:其产物草酰乙酸是合成天冬氨酸和嘧啶核苷酸的前体,嘧啶核苷酸的反馈抑制使天冬氨酸积累,从而减少草酰乙酸的合成。
而草酰乙酸对三羧酸循环是必须的,为维持三羧酸循环,产生了三种正调节:嘧啶核苷酸和乙酰辅酶A的反馈激活和二磷酸果糖的前馈激活。
最新王镜岩生化第三版考研课件 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精品课件
课件
一、核酸和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二、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三、辅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提要
人--尿酸, 家畜--尿囊素 硬骨鱼--尿囊酸, 两栖类--尿素, 低等生物--NH3。
二、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 (一)嘌呤核糖核苷酸的合成 • (二)嘧啶核糖核苷酸的合成 • (三)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
(一)烟酰胺核苷酸的合成 (二)黄素核苷酸的合成 (三)辅酶A的合成
(二)黄素核苷酸的合成
• 1)FMN的生成:黄素激酶 • 核黄素+ ATP----FMN+ ADP • 2)FAD生成:FAD焦磷酸化酶 • FMN+ ATP---FAD+ Ppi
(三)辅酶A的合成
• 1)在泛酸激酶催化下 • 泛酸+ ATP---4-P-泛酸+ADP • 2)在合成酶催化下 • 4-P-泛酸+Cys---4-P-泛酰半胱氨酸 • 3)脱羧酶脱去羧基 • 4-P-泛酰半胱氨酸---4-P-泛酰巯基乙胺 • 4)焦磷酸化酶催化 • 4-P-泛酰巯基乙胺+ATP---CoA-SH + PPi
• 5-P-R-PPi +Gln
5-P-核糖胺+
Glu
H2O
PPi
• 5、在氨基咪唑核苷酸合成酶催化,
• 甲酰甘氨咪核苷酸闭环生成5-N-咪唑核苷酸
• 甲酰甘氨酰胺核苷酸
5-N-咪唑核苷酸
ATP
ADP+Pi
2、腺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 在次黄嘌呤核苷酸的基础上,很快就形 成AMP。在合成过程中,抗菌素羽田杀 菌素能竞争性抑制腺苷琥珀酸合成酶。 因为羽田杀菌素的结构与Asp相似。理 论上有抗癌作用,但也因其毒性未能使 用。
从次黄嘌呤合成腺嘌呤
王镜岩《生物化学》笔记(完整版)
王镜岩《生物化学》笔记(完整版)第一章蛋白质化学教学目标:1.掌握蛋白质的概念、重要性和分子组成。
2.掌握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和20种氨基酸的名称、符号、结构、分类;掌握氨基酸的重要性质;熟悉肽和活性肽的概念。
3.掌握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的特点及其重要化学键。
4.了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间的关系。
5.熟悉蛋白质的重要性质和分类导入:100年前,恩格斯指出“蛋白体是生命的存在形式”;今天人们如何认识蛋白质的概念和重要性?1839年荷兰化学家马尔德(G.J.Mulder)研究了乳和蛋中的清蛋白,并按瑞典化学家Berzelius的提议把提取的物质命名为蛋白质(Protein,源自希腊语,意指“第一重要的”)。
德国化学家费希尔(E.Fischer)研究了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在1907年奠立蛋白质化学。
英国的鲍林(L.Pauling)在1951年推引出蛋白质的螺旋;桑格(F.Sanger)在1953年测出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佩鲁茨(M.F.Perutz)和肯德鲁(J.C.kendrew)在1960年测定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晶体结构。
1965年,我国生化学者首先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胰岛素(insulin)。
蛋白质是由L-α-氨基酸通过肽键缩合而成的,具有较稳定的构象和一定生物功能的生物大分子(biomacromolecule)。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是生物体中含量最丰富的大分子。
单细胞的大肠杆菌含有3000多种蛋白质,而人体有10万种以上结构和功能各异的蛋白质,人体干重的45%是蛋白质。
生命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是通过蛋白质的多种功能来实现的。
新陈代谢的所有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已发现的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
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许多小分子物质和离子,它们的运输由蛋白质来完成。
生物的运动、生物体的防御体系离不开蛋白质。
蛋白质在遗传信息的控制、细胞膜的通透性,以及高等动物的记忆、识别机构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十章__代谢总论--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完美打印版)
四、信息来源
生物大分子有两种组装模式:
1.模板指导组装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都以先在的信息分子为模板。如DNA复制、转录以及反转录、翻译都是在模板指导下的聚合过程。所需的信息存在于模板分子的构件序列中,能量来自活化的构件分子或ATP等。生物大分子形成高级结构并构成亚细胞结构是自我组装过程,其信息存在于一级结构中,其能量来自非共价作用力,即组装过程中释放的自由能。
3.其它高能化合物
UTP参与多糖合成,CTP参与脂类合成,GTP参与蛋白质合成。
烯醇酯、硫酯等也是高能化合物,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乙酰辅酶A等。高能化合物根据键型可分为磷氧键型、氮磷键型、硫酯键型、甲硫键型等,绝大多数含磷酸基团。
磷酸肌酸和磷酸精氨酸可通过磷酸基团的转移作为储能物质,称为磷酸原。磷酸肌酸是易兴奋组织如肌肉、脑、神经等唯一能起暂时储能作用的物质ΔG0’为-10.3千卡/摩尔,是ATP的能量储存库。肌肉中的含量比ATP高3-4倍,可维持ATP水平的恒定。磷酸精氨酸是无脊椎动物肌肉中的储能物质,与磷酸肌酸类似。
2.酶促组装有些构件序列简单均一的大分子通过酶促组装聚合而成。其信息指令来自酶分子,不需要模板。如糖原、肽聚糖、一些小肽等,都在专一的酶指导Fra bibliotek催化下合成。
第三节 分解代谢
一、阶段性和趋同性
生物大分子的分解有三个阶段:水解产生构件分子、氧化分解产生乙酰辅酶A、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结构层次的降低,倾向产生少数共同的分解产物,即具有趋同性。
2.ATP及其偶联作用
生物体内的放能和需能反应经常以ATP相偶联。ATP可分解为ADP或AMP。前者如各种激酶,后者如乙酰辅酶A的合成。反应过程中有的由一个酶催化,如谷氨酰胺合成酶,先生成磷酰谷氨酸中间物,它是谷氨酸的活化形式,再与氨反应;有的需多个酶参与,如蔗糖的合成需3个酶,首先生成葡萄糖6磷酸的活化形式;也有的没有ATP直接参与,如苹果酸生成草酰乙酸,是需能反应,利用下一步由草酰乙酸生成柠檬酸时高能硫酯键放能促进其反应。
生物化学(王镜岩版)第三章核酸化学
遗传信息储存和传递媒介
DNA作为遗传物质
01
DNA以双螺旋结构储存遗传信息,通过复制传递给下一代。
RNA作为遗传信息传递媒介
02
RNA以单链形式存在,通过转录将DNA的遗传信息传递给蛋白
质。
核酸序列变异与进化
03
核酸序列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遗传
基础。
生物技术应用领域拓展
01
DNA与RNA结构差异
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在化学结构上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五碳糖和 碱基的不同。
DNA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而RNA的五碳糖是核糖;DNA的碱基包括腺嘌呤(A)、鸟嘌 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而RNA的碱基则是腺嘌呤(A)、鸟嘌呤(G) 、尿嘧啶(U)和胞嘧啶(C)。
生物化学(王镜岩版)第 三章核酸化学
目 录
• 核酸概述与分类 • DNA结构与性质 • RNA结构与性质 • 核酸合成与降解途径 • 核酸生物功能与应用 • 实验方法与技术手段介绍
01
核酸概述与分类
核酸定义及功能
01
核酸是由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生 物聚合物,是生命体系中的重要 遗传物质。
02
核酸在生物体内主要承担遗传信 息的存储、传递和表达等功能, 是生物体正常生长和发育的基础 。
THANKS
感谢观看
03
RNA结构与性质
tRNA三叶草结构
反密码环
与mRNA上的密码子进行碱基 互补配对。
可变环
序列和大小在不同tRNA中有 所变化,可能与tRNA的特异 性识别有关。
氨基酸接受臂
负责识别和携带特定的氨基酸 。
TΨC环
含有保守序列和修饰碱基,与 tRNA的生物活性有关。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13章-核酸的结构全
修饰核苷
核酸中还存在少量修饰 核苷,有三种:
➢ 由稀有碱基参与,如: 5-甲基脱氧胞苷,
次黄嘌呤核苷 ➢ 由稀有戊糖参与,如:
2-O-甲基胞苷 ➢ 碱基与戊糖连接方式特
殊,如:
假尿苷(ψ)C1-C5
DNA的甲基化导致基因沉默
5-甲基脱氧胞苷 2’-O-甲基胞苷
次黄嘌呤核苷 假尿苷(ψ)
DNA,RNA中主要的碱基、核苷
(2)DNA的碱基组成(Chargaff定则):
①在所有的DNA中,A=T,G=C 即A+G=T+C; ②DNA的碱基组成具有种的特异性,即不同生物物种的DNA具有
自己独特的碱基组成(以不对称比率A+T/G+C表示),但 同一生物体内没有组织和器官的特异性。
A=T,G=C这一规律的发现,提示了A与T,G与C之间碱基互补 的可能性。
(35y)
(25y)
(1)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背景
碱基组成分析 Chargaff 规则:[A] = [T]
[G] = [C] 碱基的理化数据分析 A-T、G-C以氢键配对较合理
DNA纤维的X-线衍射图谱分析
(2)DNA双螺旋结构的特 点
①两条反向平行的 多脱氧核苷酸链围 绕同一中心轴以右 手盘绕成双螺旋结 构,螺旋表面 具大沟和小沟。
第13章 核酸的结构
N H2 N
N
N H
N
一、核酸的组成p223
核酸
磷酸 核苷酸
核苷
核糖
戊糖
脱氧核糖 嘌呤碱
含氮碱
嘧啶碱
(一)核酸的元素组成
基本元素:C H O N P 核酸的元素组成有两个特点:
1. 一般不含S。 2. P含量较多,并且恒定(9%-10%)。
考研复习王镜岩生物化学之核酸化学
2核酸化学1 考试大纲涉及王镜岩版生物化学第11、12、27章 + 分子生物学(一)核酸的结构与功能1生物大分子有四类:核酸、蛋白质、多糖和脂质。
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是DNA、RNA和蛋白质。
2核酸的研究史:(1)1868年,瑞士青年科学家F.Miescher由脓细胞分离得到细胞核,并从中提取出一种含磷酸很高的酸性物质,称为核素。
他又转向研究鲑鱼精子头部的物质,除了分离到酸性高含磷酸化合物外,还提取出一种碱性化合物称为鱼精蛋白。
Miescher被认为是细胞核化学的创始人和DNA的发现者。
(2)R.Altmann他发展了从酵母和动物组织中制备不含蛋白质的核酸的方法,核酸这个名称是由他在1889年最先提出来的。
(3)胸腺的细胞核特别大,酵母的细胞质很丰富,这是两种容易提取核酸的材料,因此这两种核酸也就研究的最多。
(4)核酸中的碱基大部分是由A.Kossel及其同事所鉴定的,1910年,因其在核酸化学研究中的成就而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但他却认为决定染色体功能的是蛋白质,在获奖后转而研究染色体蛋白质。
(5)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6)1956年A.Kornbery发现了DNA聚合酶可以在体外复制DNA。
(7)1958年,Crick总结了当时分子生物学的成果,提出了中心法则,即及遗传信息从DNA传到RNA,再传到蛋白质,一旦传递给蛋白质就不再传递。
(8)W.Arber最早发现细菌细胞中存在DNA限制性内切酶。
DNA重组技术的出现。
(9)1981年T.Cech发现四膜虫rRNA前体,能够通过自我剪切切除内含子,表明RNA也具有催化功能称为核酶。
(10)1983年R.Simons和T.Mizuno发现反义RNA,表明RNA具有调节作用。
(11)1986年W.Gilbert提出RNA世界的假说,这对DNA中心的观点是一次有力的冲击。
1987年,阐述了核糖体移码,说明遗传信息的解码也是可以改变的。
《生物化学》(王镜岩版)课后习题详细解答
《⽣物化学》(王镜岩版)课后习题详细解答⽣物化学(第三版)课后习题详细解答第三章氨基酸1.写出下列氨基酸的单字母和三字母的缩写符号:精氨酸、天冬氨酸、⾕氨酰氨、⾕氨酸、苯丙氨酸、⾊氨酸和酪氨酸。
[见表3-1]表3-1 氨基酸的简写符号2、计算赖氨酸的εα-NH320%被解离时的溶液PH。
[9.9]解:pH = pKa + lg20% pKa = 10.53 (见表3-3,P133)pH = 10.53 + lg20% = 9.833、计算⾕氨酸的γ-COOH三分之⼆被解离时的溶液pH。
[4.6]解:pH = pKa + lg2/3% pKa = 4.25pH = 4.25 + 0.176 = 4.4264、计算下列物质0.3mol/L溶液的pH:(a)亮氨酸盐酸盐;(b)亮氨酸钠盐;(c)等电亮氨酸。
[(a)约1.46,(b)约11.5, (c)约6.05]5、根据表3-3中氨基酸的pKa值,计算下列氨基酸的pI值:丙氨酸、半胱氨酸、⾕氨酸和精氨酸。
[pI:6.02;5.02;3.22;10.76]解:pI = 1/2(pKa1+ pKa2)pI(Ala) = 1/2(2.34+9.69)= 6.02pI(Cys) = 1/2(1.71+10.78)= 5.02pI(Glu) = 1/2(2.19+4.25)= 3.22pI(Ala) = 1/2(9.04+12.48)= 10.766、向1L1mol/L的处于等电点的⽢氨酸溶液加⼊0.3molHCl,问所得溶液的pH是多少?如果加⼊0.3mol NaOH以代替HCl 时,pH将是多少?[pH:2.71;9.23]7、将丙氨酸溶液(400ml)调节到pH8.0,然后向该溶液中加⼊过量的甲醛,当所得溶液⽤碱反滴定⾄Ph8.0时,消耗0.2mol/L NaOH溶液250ml。
问起始溶液中丙氨酸的含量为多少克?[4.45g]8、计算0.25mol/L的组氨酸溶液在pH6.4时各种离⼦形式的浓度(mol/L)。
王镜岩生化核酸
第一节 核酸的化学组成
核 酸 核苷酸
磷酸
戊糖
核苷 碱基
P330 表5-1 两类核酸的基本化学组成
RNA: D-核糖, A、G、C、U碱基 DNA: D-2-脱氧核糖, A、G、C、T碱基
一、 碱基 1. 嘌呤碱: 2. 嘧啶碱:
P331 结构式
腺嘌呤 A 鸟嘌呤 G 胞嘧啶 C 尿嘧啶 U 胸腺嘧啶 T
第二节 DNA的结构
一级:脱氧核苷酸分子间连接方式及排列顺序。 二级:DNA的两条多聚核苷酸链间通过氢键形成的 双螺旋结构。
三级:DNA双链进一步折叠卷曲形成的构象。
一、 DNA的一级结构
dAMP、dGMP、dCMP、dTMP通过3’、5’-磷酸二 酯键连接起来的线形多聚体。
P483 图 13-2 写法:5’→3’:5’-pApCpTpG-3’,或 5’…ACTG…3’
2、 含量计算
1 ABS值相当于:50ug/mL双螺旋DNA 或:40ug/mL单链DNA(或RNA) 或:20ug/mL核苷酸 3、 增色效应与减色效应 P347 图5-15 DNA的紫外吸收光谱
增色效应:在DNA的变性过程中,摩尔吸光系数增大 减色效应:在DNA的复性过程中,摩尔吸光系数减小。
3、 拓扑异构酶
改变DNA拓扑异构体的L值。 ①拓扑异构酶酶I(拧紧) 能使双链负超螺旋DNA转变成松驰形环状DNA,每 一次作用可使L值增加1,同时,使松驰环状DNA 转变成正超螺旋。 ②拓扑异构酶酶II(拧松) 能使松驰环状DNA转变成负超螺旋形DNA,每次催 化使L减少2,同时能使正超螺旋转变成松驰DNA。
P332结构式:5’-AMP
3’-dCMP
1、 构成DNA、RNA的核苷酸 P481表134 DNA:dAMP、dGMP、dCMP、dTMP RNA: AMP、 GMP、 CMP、 UMP 2、 细胞内游离核苷酸及其衍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内容
一、核酸和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二、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核苷酸的结构
碱基连接(糖苷键) (对DNA为H)
1. 核酸的酶促降解
核酸酶
磷酸单脂酶
核酸
单核苷酸
核苷 + 磷酸
核苷磷酸化酶
核苷水解酶
嘧啶(嘌呤)
嘧啶(嘌呤) 核糖(脱氧核糖)
核酸内切酶
核糖-1-磷酸 核酸酶
核糖-5-磷酸
磷酸戊糖途径
脱氧核糖-1-磷酸 核酸外切酶
三、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 (一)核糖核苷酸的还原:由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体系 催化,包括4种蛋白,可将NDP还原为dNDP,需镁和 ATP。各种核苷一磷酸酸可被特异的核苷一磷酸激酶 催化生成核苷二磷酸,核苷二磷酸激酶特异性很低, 可催化核苷二磷酸和核苷三磷酸的相互转变。 (二)碱基和脱氧核糖-1-磷酸可由磷酸化酶合成脱 氧核糖核苷,再由脱氧核糖核苷激酶生成脱氧核糖核 苷酸。 胸腺嘧啶核苷酸的生成:dUMP被甲叉四氢叶酸甲基化, 生成dTMP,由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催化。转甲基后 生成二氢叶酸,由二氢叶酸还原酶再生。叶酸类似物 如氨基蝶呤、氨甲蝶呤等,能与二氢叶酸还原酶不可 逆结合,抑制一碳单位的转移反应,可作抗肿瘤药物。 dUMP可由UDP还原、脱磷酸生成,也可由dCMP脱氨生 成。
第三节 辅酶核苷酸的合成 一、NAD的合成 烟酸先与磷酸核糖焦磷酸生成烟酸单核苷酸,再 与ATP缩合生成烟酸腺嘌呤二核苷酸,最后由谷 氨酰胺酰胺化生成NAD。NAD激酶催化生成NADP。 二、FAD的合成 黄素先与ATP生成黄素单核苷酸,再与ATP生成 FAD。 三、辅酶A的合成 泛酸先与ATP生成4-磷酸泛酸,再与半胱氨酸缩 合并脱羧生成4-磷酸泛酰巯基乙胺,与ATP缩合 成脱磷酸辅酶A,最后被ATP磷酸化成辅酶A。
醛缩酶
乙醛 甘油醛-3-磷酸
2. 嘌呤的分解
脱氨反应可在 碱基水平,核 苷或核苷酸的 水平上进行
次黄嘌呤
腺苷
次黄苷 核苷磷酸化酶
次黄嘌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鸟嘌呤核苷酸
黄嘌呤 氧化酶
黄嘌呤 鸟嘌呤核苷
核苷磷酸化酶
黄嘌呤 氧化酶
鸟嘌呤 脱氨酶
尿酸 (人、猿类、鸟类 )
尿酸氧化酶
尿囊素酶
胞嘧啶先脱氨生成尿嘧啶,再还原成二氢尿嘧啶,然后 开环,水解生成β-丙氨酸,可转氨参加有机酸代谢。胸 腺嘧啶与尿嘧啶相似,还原、开环、水解生成β-氨基异 丁酸,可直接从尿排出,也可转氨生成甲基丙二酸半醛, 最后生成琥珀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
• 第二节 合成代谢 一、嘌呤核糖核苷酸的合成 (一)从头合成途径 1.嘌呤环的元素来源 2.IMP的合成:其磷酸核糖部分由PRPP提供,由5-磷酸 核糖与ATP在磷酸核糖焦磷酸激酶催化下生成。IMP的合 成有10步,分两个阶段,先生成咪唑环,再生成次黄嘌 呤。首先由谷氨酰胺的氨基取代焦磷酸,再连接甘氨酸、 甲川基,甘氨酸的羰基生成氨基后环化,生成5-氨基咪 唑核苷酸。然后羧化,得到天冬氨酸的氨基,甲酰化, 最后脱水闭环,生成IMP。 3.AMP的合成:IMP与天冬氨酸生成腺苷酸琥珀酸,由腺 苷酸琥珀酸合成酶催化,GTP提供能量。腺苷酸琥珀酸 裂解酶催化分解生成AMP和延胡索酸。 4.GMP的合成:IMP先由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氧化生成 黄嘌呤,再由谷氨酰胺提供氨基,生成GMP。
• (二)补救途径: 1.碱基与核糖-1-磷酸在特异的核苷磷酸 化酶催化下生成核苷,再由其核苷磷酸 激酶生成核苷酸。只有腺苷激酶。 2.嘌呤与PRPP在磷酸核糖转移酶催化下 生成核苷酸。有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和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三)调控 从头合成途径受AMP和GMP的反馈抑制,第一步 转酰胺酶受二者抑制,分枝后的第一步只受自 身抑制。从头合成与补救途径之间有平衡。先 天缺乏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称为莱 -纳二氏综合症,X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尿酸 和PRPP水平高,从头合成加速,导致痛风和自 残。正常大脑中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酶活力高,而从头合成酶活力低,对补救途径 依赖较大。别嘌呤醇可降低尿酸浓度,但不能 降低PRPP浓度,不能防止自残。
(二)氧化:次黄嘌呤生成黄嘌呤,再氧化生成尿酸。 都由黄嘌呤氧化酶催化,生成过氧化氢。别嘌呤醇是自 杀底物,其氧化产物与酶活性中心的Mo4+紧密结合, 有强烈抑制作用。可防止尿酸钠沉积,用于治疗痛风。
(三)鸟类可将其他含氮物质转化为尿酸,而某些生物 可将尿酸继续氧化分解为氨和CO2。 四、嘧啶的分解
• 第十五章 核酸代谢
第一节 分解代谢
一、核酸的降解
核酸由磷酸二酯酶水解,有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
酶、内切酶和外切酶之分。蛇毒磷酸二酯酶和牛脾磷酸 二酯酶都是外切酶,既可水解DNA,又可水解RNA, 但蛇毒磷酸二酯酶从3'端水解,生成5'-核苷酸;牛脾磷 酸二酯酶从5'端水解,生成3'-核苷酸。细胞内还有限制 性内切酶,可水解外源DNA。 二、核苷酸的降解
• 二、嘧啶核糖核苷酸的合成 (一)尿嘧啶核苷酸的合成:谷氨酰胺与碳酸氢根在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催化下生成氨甲酰磷酸,消耗2个 ATP。氨甲酰磷酸与天冬氨酸生成氨甲酰天冬氨酸, 闭环氧化生成乳清酸,再与PRPP生成乳清苷酸,脱羧 生成UMP。 (二)CMP的合成:UMP先与2分子ATP反应生成UTP, 在CTP合成酶催化下UTP与谷氨酰胺、ATP生成CTP。 (三)补救途径:尿嘧啶可与PRPP生成UMP,也可与 1-磷酸核糖生成尿苷,再被尿苷激酶催化生成UMP。 胞嘧啶不能与PRPP反应,但胞苷可被尿苷激酶催化生 成CMP。 (四)调控:氨甲酰磷酸合成酶受UMP反馈抑制,天 冬氨酸转氨甲酰酶和CTP合成酶受CTP反馈抑制。
核苷酸由磷酸单酯酶水解成核苷和磷酸,特异性强的酶 只水解5'-核苷酸,称为5'-核苷酸酶,或相反。核苷磷 酸化酶将核苷分解为碱基和戊糖-1-磷酸,核苷水解酶 生成碱基和戊糖。核糖-1-磷酸可被磷酸核糖变位酶催 化为核糖-5-磷酸,进入戊糖支路或合成PRPP。...........
• 三、嘌呤的分解 (一)水解脱氨:腺嘌呤生成次黄嘌呤,鸟嘌呤生成黄 嘌呤。也可在核苷或核苷酸水平上脱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