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平均分

合集下载

《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平均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第67页至第69页的“平均分”概念及其应用。

内容包括:1. 引入“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 学习如何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个人。

3. 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直观地感知和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除法求平均分。

2. 教学重点:掌握平均分的意义,能够运用除法将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个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卡片、实物物品等。

2. 学具:练习本、笔、学习卡片、实物物品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a. 教师出示一些实物物品(如水果、玩具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个人。

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考过程。

2. 概念讲解(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解释平均分的意义和作用。

3. 例题讲解(10分钟)a. 教师出示例题,讲解如何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个人。

b.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解题,理解求平均分的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a.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对平均分的理解和应用。

b.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小组合作(10分钟)a.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个关于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b. 各小组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平均分”的定义、求平均分的方法和步骤,以及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请用笔和纸画出一种情景,表示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个人。

答案:略a. 有12个苹果,要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分到几个苹果?b. 有18个糖果,要平均分给6个人,每个人分到几个糖果?答案:a. 12 ÷ 3 = 4,每个人分到4个苹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平均分》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平均分》

平均分[设计理念]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观察数学,从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平均分分法的特殊性。

感受平均分与一般的分法的区别,从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8~9页例1、例2及“做一做”。

[学情与教材分析]学生对物体的分法在生活中有很多经验。

也知道怎么把物体分的均匀。

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经验来感受数学。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

在生活中,学生有“平均分”的感性认识,那怎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我们可以从实际除法,让学生感受平均分的概念,培养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感悟中华传统美德,尊敬他人、孝敬父母,能学会分享,能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帮助他人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助人为乐。

[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难点: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

学情预设: (1)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还有分面包的。

(2)有2个小朋友分棒棒糖。

(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个。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1)问题:同学们要把10个面包分成两份,可以怎样分?(2)学生独立操作学具完成。

小组交流。

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知识点1. 什么是数学平均分2. 平均分的计算公式3. 如何找出一组数的平均分4. 平均分的意义和用处5. 平均分和总分的关系6. 用平均分进行比较和评价7. 如何提高平均分8. 平均数的应用场景9. 高年级的平均分计算方法10. 平均分的注意事项和误区1. 什么是数学平均分:数学平均分是指一组数值的算术平均数,在数学中通常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反映了整组数据的总体趋势。

2. 平均分的计算公式:平均分的计算公式为,平均分=sum(所有数值)/n,其中sum表示求和,n为数值的数量。

3. 如何找出一组数的平均分:要找出一组数的平均分,需要将这些数值加起来,再除以它们的数量。

例如,有一组数值为2、4、6和8,它们的平均分为(2+4+6+8)/4=5。

4. 平均分的意义和用处:平均分的意义和用处很广泛,它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比较不同数据的优劣,评估一个人的成绩、绩效等。

5. 平均分和总分的关系:平均分和总分有一定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它们是可以相互计算的。

例如,如果已知一组数据的平均分和数量,就可以通过平均分乘以数量得到总分。

6. 用平均分进行比较和评价:平均分可以用来比较和评价不同数据的水平,例如,如果两个人的成绩分别为80和90分,那么通常会认为90分更优秀,但如果考虑到他们的总体班级平均分是85分,那么80分和90分就不那么明显区别了。

7. 如何提高平均分:提高平均分的方法通常包括:提高个体得分、减少低分,以及增加高分等。

例如,在一个班级中,如果有一半的学生分数较低,那么提高他们的成绩会显著提高整个班级的平均分。

8. 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平均数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场景,例如,它可以用来度量股票、商品、经济指数等的平均值,衡量市场趋势和风险等。

9. 高年级的平均分计算方法:在高年级中,平均分计算的方法会更加复杂,例如,可以使用加权平均分法,将不同课程的分值和考试难度考虑进去,从而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

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篇1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

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是教学的重点。

一、教材简析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

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

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

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说课稿(精选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说课稿(精选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说课稿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说课稿(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说课稿1一、地位作用及教材分析这一节课是二年级下册所学的内容,是建立的一年级学的简单分类知道及二年级上册学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为今后学习各种除法、除法应用题及分数的含义打下基础。

因此,这一课的教材中设置了活动情境,实际操作,想想分分,巩固练习这样几个层次,完成对新知识的牵引,让学生由已知感受末知,从末知探求新知。

二、设计理念我在设计本堂课的依据的理念是:新课标指出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对探究为手段,积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学思想,养成数学能力,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另外,我校正在进行“先学后教”实践性课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了课本传递信息的功能,尽量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今后乃至整个学习生涯打下重要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鉴于以上原因,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通过分分摆摆的操作,了解什么是平均分及怎样分才是平均分。

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并由此粗浅的感知除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3、能用学到的平均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为此我还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每份同样多才是平均分,而难点则是平均分的分法。

为了解决重难点,能较好的利用媒体资源,我对教材略作调整,舍去了春游图,只借用了例1。

四、教学设计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学课文,探索新知;巩固练习,加深理解;课堂小结;课堂练习这样几个环节。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常用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常用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常用知识点1. 什么是平均数2. 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 什么是加权平均数4. 如何计算加权平均数5. 如何求多组数据的平均数6. 平均数的应用场景7. 对称性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8. 加权平均数的应用场景9. 如何在数据集中找出异常值10. 统计学中的其它平均数的概念及用途1. 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是衡量数据集中趋势的一种方法。

2. 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将所有数据加起来,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即可得到平均数。

举例:如果有一组数据:1, 2, 3, 4, 5。

将它们加起来得到15,再除以5,即可得到平均数3。

3. 什么是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是指每个数据值乘上一个对应的权重再求平均数。

4. 如何计算加权平均数:对于每个数据值,乘上对应的权重后相加,再除以总权重。

举例:如果有一组数据:25, 30, 40, 50,对应的权重分别是2,3, 4, 1。

则加权平均数为:(25x2 + 30x3 + 40x4 + 50x1) /(2+3+4+1) = 34.33。

5. 如何求多组数据的平均数:将所有数据加起来,再除以总的数据个数。

举例:如果有两组数据:4, 5, 6和7, 8, 9。

将它们合并起来为4, 5, 6, 7, 8, 9,然后将它们加起来得到39,再除以6,即可得到平均数6.5。

6. 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平均数在统计学中被广泛应用,例如在对比不同公司的收入、测量班级的平均成绩等。

7. 对称性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对称性平均数是将数据集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取出,并将其除以2的结果。

它和普通平均数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会根据数据的两端进行调整,更加准确的反映出数据的整体特征。

8. 加权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加权平均数在计算GPA,计算财务报表时都有不同的应用场景。

9. 如何在数据集中找出异常值:通过计算各个数据值与平均数的差别,可以找出离群值。

一般情况下,距离平均数三个标准差以外的数据点就可以被认为是异常值。

二年级下册平均分

二年级下册平均分

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一、平均分的概念。

1. 定义。

- 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中,平均分是指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例如,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2个苹果,这里就是平均分,因为每个小朋友得到的苹果数量是一样多的。

2. 与非平均分的区别。

- 非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不一样多。

比如把10个苹果分给3个小朋友,一个小朋友分3个,一个小朋友分4个,一个小朋友分3个,这就不是平均分,因为每个小朋友得到的苹果数量不相同。

二、平均分的方法。

1. 按指定份数平均分。

- 操作方法:例如要把12个糖果平均分成3份。

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分,先每份放1个,再每份放1个,直到分完。

也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12÷3 = 4,即每份是4个糖果。

- 例题: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 解答:18÷6 = 3(个),所以每份是3个橘子。

2. 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 操作方法:比如有20个小棒,每5个一份,可以5个5个地数,数出有这样的4份。

也可以用除法计算,20÷5 = 4(份)。

- 例题:15个气球,每3个一束,可以扎成几束?- 解答:15÷3 = 5(束),可以扎成5束。

三、平均分与除法的关系。

1. 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含义。

- 在平均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例如把8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写成除法算式是8÷2 = 4。

这里8是被除数,表示要分的总数,也就是8个苹果;2是除数,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也就是2个小朋友;4是商,表示每份的个数,也就是每个小朋友分得4个苹果。

2. 用除法解决平均分问题。

- 只要是平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例如:有24朵花,平均插在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朵?- 解答:24÷4 = 6(朵),每个花瓶插6朵花。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说课稿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说课稿平均分与平均数不同,是分物时所用的一种思想。

指在分物体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分完,而且还要使每一份得到的数相等。

下面给大家分享《平均分》说课稿范文,欢迎借鉴!《平均分》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加强了“平均分”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了对教学过程的探索。

主题图是让学生感性体会平均分,例l是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让学生探讨“平均分”的方法。

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习新知。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通过学生喜欢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

随后回归教材,观察配图,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动手实践,探究“平均分”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体验。

教学时,我由帮助小狗分苹果这一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画一画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公开课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设计

(公开课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设计
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发布作业、测试等学习任务,方便学生随时随 地进行学习。
社交媒体
通过社交媒体与学生及家长保持沟通,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分享 学习心得和成果。
05
学生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评价
1 2 3
听讲专注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程度,是否能够持续集 中注意力,以及对于教师讲解内容的理解程度。
互动参与度
学生展示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成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 力。
教师点评
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及时点评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04
教学资源与工具
教材教具准备
教材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
教具
数学教学挂图、小黑板、计数器、教学卡片等
学具
学生自备小棒、圆片等
入理解。
02
提高练习题难度
适当增加练习题的难度,引导学生挑战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
03
增加课堂互动
设计更多的小组讨论、游戏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意见,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
和策略。
THANK YOU
评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如举手发言、 小组讨论等,以及是否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 和想法。
思维活跃度
考察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提出有创意的问题或观点,展现出思维的活跃性 和创造性。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作业完成率
统计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包括是否按时提交、完成的数量和质量 等,以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练习法
安排适当的练习和作业, 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 高解题能力。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常用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常用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常用知识点平均分这一节课是二年级下册所学的内容,是建立的一年级学的简单分类知道及二年级上册学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为今后学习各种除法、除法应用题及分数的含义打下基础。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知识点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教学内容:平均分(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3、通过生动的画面,学具的操作,学生逐步了解了平均分的方法,加深了对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情境图、24根小棒、15个方木快。

教学过程:一、准备活动1、把6个小圆片分成3份,有几种分法?(让学生独立动手摆一摆,指名板演,展示结果。

)第一种分法:OOOOOO第二种分法:OOOOOO第三种分法:OOOOOO2、上面三种分法中哪一种是平均分?3、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几根?(学生动手操作,互相检查。

)一、讲授新课1、教学例3。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我们来看看这些春游的同学遇到了什么问题?(2)呈现租船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租几条船”的问题。

(3)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教师加以强调说明:“每条船限乘4人”,“24人租几条船?”。

(4)分小组讨论:要租几条船呢?(可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

)(5)交流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明确“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可以分成6组,就要租6条船。

”2、课堂练习。

课本第15页“做一做”。

(1)呈现出小动物准备就餐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图。

学生互相说一说图意。

(2)师:有几个小动物准备就餐呢?一双筷子是几根?现在有多少根筷子?够不够分呢?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在小组内分一分。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

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篇1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

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是教学的重点。

一、教材简析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

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

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

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平均分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平均分
(2)将12个小圆片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数一 数每只小猴子可以分得几个桃子?
(3)先自己动手分一分,再和同桌交流你的 想法。
二、你问我说
每只小猴子分得4个。
如果平均分,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 1个1个地分
二、你问我说
每只小猴子也分得4个。
如果平均分,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 2个2个地分
二、你问我说
一、情境导入
6个 24个
12个 15个
你问我说 一共有( 6 )个竹笋,(平均分)给2只熊猫,每只熊猫分( 3 )个。
平均分
自主练习
1.说一说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是平均分) ( 不是平均分)
12个桃子,平均分 给3只小猴子。
每只小猴子可以 分得几个桃子?
动手试一试
活动要求:
(1)先数出12个小圆片(用小圆片24个小圆片(用小圆片代替萝卜)
(2)每只小兔子分得6个,可以分给多少只小 兔子?
(3)先自己动手分一分,再和同桌交流你的 想法。
二、你问我说
一共24个萝卜,每只小兔分到6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小兔?
每只松鼠分到5个, 可以 分?给几只松鼠?
自主练习
圈一圈、填一填
3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每只小猴子也分得4个。
如果平均分,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 3个3个地分
二、你问我说
每只小猴子也分得4个。
如果平均分,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 4个4个地分
二、你问我说
一共有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 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得4个。
自主练习
2.分一分,填一填。 (1)
3
24个萝卜,每只小 兔分到6个,可以分 给几只小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二年级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而且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

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中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认识“平均分”,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认真观察、个体思考、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初步建立公正,公平,团结,合作的人生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书中主题图课件、水果、水果图片、小猴子分香蕉等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

学情预设:(1)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还有分面包的。

(2)有2个小朋友分橘子。

(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个。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1)问题:同学们要把10个面包分成两份,可以怎样分?(2)学生独立操作学具完成。

小组交流。

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3)全班交流,展示学生操作的不同情况。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1)教师小结:有这么多的方法,你能不能根据分的结果,把它们分分类?
(2)让学生根据分的结果,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一种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一种是每份分得不一样多。


(3)根据“每份分得同样多”的情况,让学生说说每份是多少,有几份。

(4)突出“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逐步出示含义)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
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均分的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第(2)种是平均分的。

因为每堆都是2块糖;第(3)种也是平均分的,因为每份都是同样多的,是4个块糖。

) 师:观察平均分的两组,数一数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块糖。

学生一边数师一边课件演示用集合圈圈起来。

渗透每份的含义。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

(1) 小明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正在给同学分橘子呢,你知道有几个橘子?他想怎样分吗?
(2)问题:每个盘子平均分到几个橘子?先让学生想一想,然后让学生动手用学具摆一摆,看看我们想的对不对。

(每人摆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根据学生分的情况,小结: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一个地分,还有的几个几个地分。

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师:大家拿出15个水果图片和5个盘子,动手分一分,边分边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5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学生动手操作分,展示分法,学生评价。

三、联系生活, 应用平均分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1)小明非常喜欢小动物,他买了12个香蕉,想平均分给3只小猴(课件出示:桌面上小明放有12个香蕉,下面蹲着3只小猴)你知道每个小猴分几个吗?知道的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不知道的可以用学具摆一摆。

学生汇报教师演示,每只小猴4个,可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猴。

(2)唉呀,又来了一只小猴,咱们要重新分这12个香蕉了。

(把12个香蕉平均分给4只小猴)
(3)那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讨论,汇报:每只小猴3个)
(4)课件演示又来了2只小猴
(5)小猴越来越多,这次要把12个香蕉要平均分给几只小猴?(6只)每只小猴分几个?(是2个)
(6)通过刚才给小猴分香蕉,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小组说一说。

(猴子多了,每只小猴得到的水果个数就少啦!)
2.师: 小猴高兴的吃到了自己喜欢的香蕉!我们也很高兴,但这位小朋友却愁眉苦脸,他一定遇到了问题。

(课件出示题目)每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苹果,应该放几个?请你帮帮他!(1)师: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摆一摆,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每盘放几个?(2)如果有4个盘子呢?(课件出示增加盘子数)(3)这12个苹果你还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分一分。

3. 课件出示题目:有6个桃子,每盘放2个,需要()个盘子。

4、有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可以分给几只小兔?每只小兔还可以分几个萝卜?
5、同学们你能设计一个18人的排队方案吗?动手试一试吧?
[分层设计练习,重视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开放性问题给了学生一个想象和发展的空间,不同的分法体现了学生不同的创造才能,体现了
“人人都能学习数学,不同的人能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数学思想。

]
四、全课总结,深化平均分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的。

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是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都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