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兴化一中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预习学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学案(2) 苏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学案(2)苏教版必修2一、学习要点1、应在把握朱自清当年写此文的心情的基础上读此文。
朱自清在写《荷塘月色》的前后不久写过其他一些文章,参照这些文章中的句子,如“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给S君的《一封信》),可以体会到朱自清在《荷》文中的一些语句,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等等,实际上是有深刻含义的。
可以将之作为理解文章主旨的钥匙。
2、应在分析朱自清在现代中国的历史位置的基础上读此文。
以往,我们更喜欢将朱自清当年的心情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强调1927年的事件对其心境的影响,这不能说错,但至少是不全面的。
陈竹隐在《忆佩弦》这篇文章中提到朱自清对自己的分析“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这令我们多少应感受到朱自清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身份,准确地说,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身份对他人生选择的影响。
国共两党的分裂,对于他来说不可能没有影响,毕竟他是知识分子,是“时代的良心”,是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训中走出来的。
看着蒋介石的血腥屠杀,他的内心怎能没有震撼!但是即使如此,他也不可能选择激进的武装革命的道路。
他是自由主义者,即使“五四”前后人们曾热烈呼吁的发现与重视“个人价值”的年代已结束,但他也绝对做不到因任何理由——“政党”也好,“时代趋势”也好,“主义”也好,“理想”也好——放弃自己内心对自由的坚持。
此时的他,是矛盾的,但即使如此,坚持个人思想的自由、行为的自由、生活方式的自由,仍然是他凌驾于矛盾之上的毫不犹豫的选择。
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影响不了他的这种选择。
于是矛盾中的他,干脆选择了“暂时逃避”一法,在《荷》文中,逃进了无边的“荷香月色”之中。
因此《荷》文中,做“自由的人”,不做“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不说“一定要说的话”,是另一把理解文章主旨的钥匙。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学案 苏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学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认识准确生动的描写及联想的作用;了解时代背景及作家作品。
2、学习借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辨析比喻及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3、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高妙的审美情趣,品味散文语言的音乐美。
二、基础知识梳理1、正确识记下列加点的字闰.()儿琐屑.()踱.()步弥.()望霎.()时敛裾.()倩.()影鹢.()首酣.()眠袅.()娜脉脉.()蓊蓊..()郁郁峭楞楞..()参.()差.()惦.()记幽僻.()媛.()女2、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荷曲娜脉浅挨3、记下列形近字闰()年惦()记敛裾()湿润()掂()量盘踞()姓闫()踮()脚前倨()后恭袅()娜媛()女枭()雄潺湲()茑()树瑗()玉4、词语释义点缀:斑驳:丰姿:袅娜:脉脉:羞涩:没精打采:蓊蓊郁郁:5、近义词辨析斑驳稀疏相同点:均有“错杂、疏朗”之意。
不同点:“斑驳”,也作“班驳”,指的是一种颜色中夹杂着别的颜色。
如: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稀疏”指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不密集。
如:稀疏的头发。
均匀和谐相同点:都有“相当,适当”之意。
不同点:“均匀”是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上的数量相当;时间或空间间隙相等。
如:分布均匀。
“和谐”是相配合得适当,协调,或指和睦、融洽。
如:和谐社会。
安宁宁静相同点:二者在形容心情、环境等方面可通用。
不同点:“安宁”多指秩序正常,也形容和睦,睡眠稳当安静,没有骚乱。
如:嘈杂的声音,使人不得安宁。
“宁静”着重于“静”,安定清静,不嘈杂,多形容环境或心情。
如: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6、文学常识朱自清(1898—1984),中国现代作家、民主战士、学者、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会成员。
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
散文风格朴素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4专题 《荷塘月色》学案1(第1课时)
相同点:都有“相当,适当”之意。
不同点:“均匀”是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上的数量相当;时间或空间间隙相等。如:分布均匀。
“和谐”是相配合得适当,协调,或指和睦、融洽。如:和谐社会。
(3)安宁宁静
相同点:二者在形容心情、环境等方面可通用。
不同点:“安宁”多指秩序正常,也形容和睦,睡眠稳当安静,没有骚乱。》学案
章节与课题
荷塘月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王志慧
使用人
使用日期或周次
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词语释义
幽僻:
蓊蓊郁郁:
踱:
弥望:
袅娜:
脉脉:
风致:
斑驳:
一例:
丰姿:
大意:
3、近义词辨析
(1)斑驳稀疏
相同点:均有“错杂、疏朗”之意。
不同点:“斑驳”,也作“班驳”,指的是一种颜色中夹杂着别的颜色。如: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稀疏”指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不密集。如:稀疏的头发。
(二)诵读鉴赏第5段。
1.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学案
““ , 、、 《荷塘月色》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2.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
勾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
【重点难点】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
勾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
【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学习过程】一、 知识回顾: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 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 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 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 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二、知人论世1.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 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 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 扬州人”。
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 年任清华大学 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 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 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 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 《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作文话题】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
绿色,与生命、生态密切相连。
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生活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解析】一、关于此篇作文的立意,可以写环保,面对当今环境污染、气候变暖,我们要提倡过一种低碳的绿色生活。
但这是大部分考生在第一时间内的第一思维,如果仅从此角度而写,很容易人云亦云,造成撞车。
二、如果通过写乡村宁静自然静谧的田园生活,化大为小,仔细刻画乡土人情,写出充满乡间气息的古朴的自然风光,激起人们对乡间绿色生活的回归的欲望,那将会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如果更妙趣一点,就抓住“吃”等日常生活来写,写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在“吃”上也越来越讲究了,越来越精了,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什么都吃,而身体疾病也越来越多,因而提倡一种绿色生活的良好习惯,这样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四、如果立意更深刻写,将“绿色”看作喻体,“绿色生活”就是一种健康朴实平和的生活,“绿色生活”喻指一种淡泊的人生态度。
面对当今社会经济转型期,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人心浮躁,感到前途迷茫,自杀、他杀的事件层出不穷,如“富士康十二跳”、前期校园恶性事件等,贪污、暴力、色情等丑恶现象屡禁不止,如重庆打黑中落马的文强、北京的“天上人间”的覆灭等。
对此呼唤人们过一种没有世俗污染的自然的生活,崇尚生活的本真,享受人间的真情真爱的“绿色生活”。
这样的立意就更高远,必能引起阅卷老师的青睐。
关于本文的文体,我个人认为写记叙文和时评文更佳,写记叙文可以通过描写写出乡村质朴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激起人们对乡村自然的“绿色生活”的景慕之情。
写时评文,可以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如果写议论文,写成总分总式,容易胶柱鼓瑟,过多扎堆,让阅卷老师产生视觉疲劳,难以出彩。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教案 苏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
二、解题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写作背景[提问]: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
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
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
《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三、请学生听朗诵带,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提问]:怎么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解答]:全文分三大段:一段(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点明题旨)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四、释义: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学案 苏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高手支招之一——阅读方略阅读有目的△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以便掌握作者创作的心情并以此推断文章的主题。
△理清全文的结构,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掌握《荷塘月色》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朱自清先生轶事朱自清原名朱自华,1917年报考北大本科,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严”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朱自清在西南联大教书时对学生热情鼓励,但并不轻易称许,往往为一个问题会与学生争得不可开交。
他曾风趣地对学生说:“你们不易说服我,我也不易说服你们,甚至我连我的太太也说不服,虽然 15—1 民主的精神在于说服。
”朱自清对教学十分认真,他对学生作业格式有具体规定:作业本第一页要空下来,把一学期作文题目依次写下,并注明起讫页数,以便查阅。
朱自清治学上认真严肃,从不滥竽充数。
1934年应郑振铎邀请,一个晚上赶写了一篇《论逼真与如画》,其材料依据《佩文韵府》,因来不及检查原书,就在文章后面写明是“抄《佩文韵府》”。
朱自清写作时,喜以笔尖沾纸,速度不快,往往要细心斟酌后才写下,所以写下后无需多加删减,即成佳作。
在清华大学时,他每天只能写500字;而李长之有一天曾写过15000字的论文,还外加两篇杂文。
朱自清、浦江清等相约在每周三下午2至5时,在清华园中文系会议室,把《历代诗话》和《历代诗话续编》分人剪贴,另设总论及杂类,均按罗马字母排列,半年后完成剪贴《诗话大系稿本》。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提及蝉,有人说蝉在夜晚是不叫的。
他请教昆虫学家后说:“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推论。
例如有些蝉子夜晚不叫,推论到所有的蝉夜晚不叫。
” 1921年除夕,叶圣陶与朱自清促膝长谈,点起两支白蜡烛。
荷塘月色BCA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
荷塘月色BCA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基础知识:(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朱自清和他的散文;2.阅读能力:(1)理清作者的行踪,把握文章的层次;(2)探究作者思想情感的脉络。
B案(课前预习)一、关于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
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
原名自华,号秋实。
生活经历: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早年从事新诗创作,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的失意,也有觉悟青年对光明的呼唤。
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朱自清正直爱国,参加“五四”和“一二九”运动,但阶级的局限使他长期脱离现实。
抗战任西南联大教援期间,思想有较大转变。
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代表作品:著有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作,大都收入四卷本《朱自清文集》(1953开明书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
二、写作背景: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以后,革命斗争深入,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
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
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具体的描述,“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
《荷塘月色》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理清全文结构,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在文中的作用。
(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
(三)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分析:(1)按观察的角度、逐渐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2)体味作者匠心: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
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
茶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
(二)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分析:《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
它是一篇情主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
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
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
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
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文。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言教材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这两篇伤口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圳特区深的美好的印象。
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还知道些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最后教师概述)朱自清行政管理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走过了坎坷不平的道路。
荷塘月色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荷塘月色一、概述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第一篇。
训练整体感知能力,提高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揣摩能力;把握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这是一篇经典性的抒情散文,对学生文学修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分析1、了解旧时代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中学习伊始,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很重要。
印发预习提纲(下附),指导预习方法:1.阅读单元提示和课文前的“学习重点”,明确学习任务。
2.自读课文,参照注释,查工具书,准确认读,积累词语。
3.根据下面的背景资料,分析作者的心态,帮助理解课文。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了解这时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那里走》)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再者,作者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本文的抒情风格。
4.回忆在初中学过的朱自清的文章,总结有关的文学常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师示范,精讲少许,旨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并启发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时数:两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预习案
章莉-12-10 预习目标:
1、细心品味本文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充满诗意的语言。
2、学习使用贴切生动的比喻、准确优美的语言来写景。
3、反复诵读,设身处地地投入到作者描绘的环境中去,领悟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
察和丰富的联想。
预习自测:
一、基础积累
1、文学常识
朱自清(1898---1948),字,号。
1928年出版散文集,朱自清是、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名句默写
①江南可采莲,。
②采莲南塘秋,。
,。
③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
明珠,,。
4、题有题眼,文有文眼,本文的文眼是什么呢?
5、作者在第二节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衬托月下小路的美?有何作用?
我疑我思:
《荷塘月色》当堂训练:
1、作者在文中表现的心情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呢?假如不能,该怎样概括?为什么?
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布置整篇文章的?
3、分别用不超过10字的短语概括写景部分的大意。
4、课文些忆采莲旧俗表现了作者思想感情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