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流动人口统计
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调查报告【实用】
每6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在“流动”、新生代占比过半、超7成流动人口集中在东部……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给普通人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
全国有多少流动人口?——每6个中国人中有1个在“流动”《报告》数据显示,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占总人数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报告》分析称,未来一二十年,中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进程,2020年中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
“十三五”时期,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
谁是流动人口“主力”?——新生代占比过半《报告》指出,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明显上升。
年调查的务工经商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 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占48.8%,其中“90后”占11.2%。
年相应劳动年龄的流动人口中,新生代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为51.1%,“90后”相应比例为12.3%。
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且老化速度快于全国人口。
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27.9岁,年为29.3岁,增加了1.4岁。
另外,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显示,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3年,“80后”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
相比年(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年,“80后”受教育年限为9.6年),中国流动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
流动人口流向哪?——超7成流动人口在东部从流动人口的区域分布看,年,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比例为75.7%,西部地区为14.9%; 年的相应比例分别为74.7%、16.6%。
东部地区依然是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但占比有所下降,而西部地区占比有所增长。
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以跨省流动为主,年东部地区跨省流动人口的比例为88.2%,年相应的比例有所降低,但仍达到87.7%。
流动人口工作总结7篇
流动人口工作总结7篇篇1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流动人口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流动人口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流动人口现状分析1. 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流动人口规模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据统计,截至XXXX年底,全国流动人口已突破X亿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占较大比例。
2. 流动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过去,流动人口主要以农民工为主,现在则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不仅包括农民工,还有大量学生、退休人员和其他职业群体。
此外,家庭式迁移和空巢老人现象也日益突出。
3. 流动人口问题凸显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变化,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
包括但不限于就业困难、住房紧张、教育落后、医疗保障不足、社会融入难度大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一定压力。
三、流动人口管理现状分析1. 管理体制不完善当前,流动人口管理主要依赖于户籍所在地和居住地的双重管理。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原因,这种管理体制存在诸多弊端。
例如,信息不畅、管理不精细、资源分配不均衡等。
2. 服务体系不健全在流动人口服务方面,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做了一些工作,但整体而言,服务体系仍不健全。
例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就业服务、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和服务仍需进一步完善。
3. 法治保障不到位在流动人口管理过程中,法治保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然而,目前关于流动人口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执法力度也存在不足。
一些地方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处罚轻教育的现象,导致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流动人口管理优化建议1. 完善管理体制建议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取消城乡二元结构。
同时,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协作机制,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五省统表填报说明
资料四、流动人口省统计表1-8的指标解释和逻辑关系省统表(1—8)的统计对象:指离开户籍地县域30日以上跨省和省内跨县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流动人口和随其一起流动的未成年人口。
其中,同城区间人户分离人口除外;婚嫁人员除外;因出差、就医、旅游、探亲、访友、服军役、在中等以上专业学校就学等人口除外。
一、《云南省流动人口跨省流入情况统计表》(试行表1)(一)指标解释:1、跨省流入人口(总数):统计期末在本行政区域内居住30日以上、非本省户籍的0岁以上人口总数。
2—3、跨省流入男(女)性人口:跨省流入人口中的男(女)性人口总数。
4、跨省流入成年育龄人口(总数):统计期末跨省流入人口中(18—49)周岁的成年育龄人口总数。
5—6、跨省流入成年育龄男(女)性人口:跨省流入人口中(18—49)周岁的成年育龄男(女)性人口总数。
7、查验《婚育证明》数:统计期内本行政区域人口计生部门查验省外流入成年育龄妇女《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次数。
如:一季度查验一次,一年的查验数就是四。
8、跨省流入成年育龄妇女持证数:统计期末跨省流入成年育龄妇女持有《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婚育证明》的人数。
9、落实免费服务人次:(统计期内)本行政区域为省外流入成年育龄人口提供免费避孕药具、生殖健康咨询及国家规定免费计划生育技术和服务的人次。
10、跨省流入已婚育龄妇女(总数):统计期末本行政区域内跨省流入成年育龄人口中已婚女性人口总数。
11、已婚育龄妇女建档数:统计期末为跨省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建立的计划生育档案数,统计时点妇女已迁离的其档案不列入统计。
12、已婚育龄妇女持证数:统计期末跨省流入已婚育龄妇女持有《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婚育证明》的人数。
13、在本地区生育总数:统计期内跨省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在本行政区域生育子女总数。
14—15、在本地区生育的男(女)性:在本行政区域生育子女中男(女)性数。
16、在本省生育政策内人数:统计期内跨省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在本行政区域内生育总数中符合女方户籍地生育政策的生育子女人数。
2023流动人口半年总结
2023流动人口半年总结引言2023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的流动人口统计数据正式公布。
流动人口是指在常住户籍地以外的地方居住超过六个月的人口,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
他们的流动与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息息相关,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2023年上半年全国流动人口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一、流动人口整体情况自2010年起,中国流动人口逐年增加。
根据2023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流动人口总数达到2.5亿人,较去年同期增长5%。
其中,男性流动人口1.3亿人,女性流动人口1.2亿人,男女比例接近1:1。
这表明流动人口的性别结构趋向平衡。
二、流动人口的流动原因2023年上半年,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是最主要的流动人口原因。
相较于农村地区相对有限的经济机会,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就业市场更加繁荣。
另外,教育和医疗资源也是吸引流动人口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城市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家长更倾向于将孩子送到城市读书。
另一方面,医疗水平也是流动人口的考虑因素之一。
三、流动人口的分布情况2023年上半年,一线城市依然是流动人口的热门目的地。
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
此外,沿海地区也是热门选择,如江苏、浙江和广东等省份。
这些地区的相对发达的经济和良好的就业机会是吸引流动人口的主要原因。
四、流动人口的分布特点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流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
2023年上半年,具有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流动人口占比超过70%。
这反映了流动人口在教育资源分配上与城市居民的差距。
此外,流动人口的平均收入也相对较低。
2023年上半年,超过60%的流动人口的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
这与他们多为体力劳动者或蓝领工人有关。
由于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相对低下,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和社会保障面临一定的困难。
五、流动人口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流动人口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他们填补了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用工缺口,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流动人口现状情况汇报
流动人口现状情况汇报流动人口是指在一个地区居住不满一年的人口,他们通常是为了工作、生活或其他目的而暂时迁往他处的人群。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我国流动人口的现状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庞大。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5%,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
这一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为我国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支持。
其次,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强。
由于流动人口的工作性质和生活状态,他们的流动性非常强,通常是根据季节和工作需要进行长期或短期的流动。
这种流动性不仅给流动人口本身带来了诸多不便,也给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再次,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亟待解决。
由于流动人口的户籍所在地和工作居住地不一致,导致他们在就业、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力求解决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最后,流动人口的融入城市社会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流动人口的融入城市社会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需要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法律教育和社会融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共同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我国流动人口的现状情况十分复杂,既有规模庞大的人口数量,也有流动性强、社会保障问题突出等诸多问题。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和社会融入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共同推动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2005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3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
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
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
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
现将快速汇总的全国总人口及其结构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
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二、流动人口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三、城乡构成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30,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0.44。
五、年龄构成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
我国流动人口统计研究
我国流动人口统计研究【摘要】我国流动人口是指在乡村和城市之间流动的人口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群体。
本文从流动人口的定义、我国流动人口统计现状、流动人口统计方法、数据分析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通过对流动人口统计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流动人口的数量、特征和分布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研究发现,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庞大,流动范围广泛,统计方法也在不断完善。
本文的研究对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具有重要启示,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探讨更多流动人口的特征和行为,为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提供支持。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为我国流动人口统计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流动人口、统计研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定义、现状、方法、数据分析、应用、启示、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在请你输出中关于的内容。
1.2 研究意义流动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迁移至其他地区或城市的人口。
我国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
对流动人口进行统计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规律,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流动人口统计具有重要意义。
流动人口数量庞大,统计分析可以帮助政府掌握人口流动的动态变化,为城市规划和社会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流动人口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就业状态与常驻人口存在差异,通过统计研究可以为改善流动人口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提供参考。
流动人口的增多也带来了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挑战,因此研究流动人口统计对于解决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对我国流动人口统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我国人口流动的挑战和机遇。
2. 正文2.1 流动人口定义流动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并在目标地定居或暂时居住,而非永久迁居的人群。
这一人群主要包括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流动学生、流动干部等各类人员。
全员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统计表
全员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统计表填表说明一、填表单位及资料来源起报单位为乡(镇、街道)计划生育办公室,县级以上人口计生委(局)逐级汇总、上报,直至国家人口计生委。
乡(镇、街道)计划生育办公室所填报表的数据,来源于所管辖的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和有关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日常服务管理工作中获取的流动人口相关信息;或相关部门共享信息。
县级以上人口计生委(局)所填报表的数据,来源于下一级人口计生委(局、办)上报的报表数据。
上报国家人口计生委报表数据包括省级汇总数据、分市(地、州)数据、分县(市、区)数据。
二、统计对象统计对象为省级行政区域内0岁以上跨省、省内流动人口。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的现役军人以及其它保密单位内的有关人员除外。
三、统计期限年度报表统计时点为当年9月30日24时。
四、指标解释1、跨省流入人口(总数):统计期末在本行政区域内居住30日以上、非本省(区、市)户籍的0岁以上人口总数。
其中,婚嫁人员除外;因出差、就医、旅游、探亲、访友、服军役、在中等以上专业学校就学等人口除外。
2、跨省流入男性人口:跨省流入人口中的男性人口总数。
3、跨省流入15周岁以下男性人口:跨省流入男性人口中15周岁(含)以下的人口总数。
4、跨省流入女性人口:跨省流入人口中的女性人口总数。
5、跨省流入15周岁以下女性人口:跨省流入女性人口中15周岁(含)以下的人口总数。
6、跨省流入务工经商人口:跨省流入人口中从事务工、经商活动的人口总数。
7、跨省流入随同流动人口:跨省流入人口中不从事务工、经商活动并跟随家庭成员一同在本地生活居住的人口总数。
8、跨省流入其他人口:跨省流入人口中既非务工经商、又非随同流动的其他原因流入的人口总数。
9、跨省流出人口(总数):统计期末户籍地在本行政区域,但离开户籍地30日以上、现居住地为外省(区、市)的0岁以上人口总数。
其中,婚嫁人员除外;因出差、就医、旅游、探亲、访友、服军役、在中等以上专业学校就学等人口除外。
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特征分析——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
85黄玲(人之初杂志社 广东广州 510075)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特征分析——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摘 要:通过分析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第六次全国普查关于人口迁移流动的数据,描述了2000年和2010年我国人口流动的基本状况,分别梳理了主要的人口流出大省及其主要流向和主要的人口流入大省及其主要来源。
通过分析发现,我国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从中西部向东部地区流动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并且集聚趋势有增无减,但是流动在东部各省之间开始分散,长三角地区和北京对流动人口增长幅度远远超过广东。
人口流动在向经济发达地区移动的同时还体现出明显的“就近移动”特点。
关键词:人口流动;省际人口流动;流动特征分析一、问题的提出省际人口流动是由我国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造成的[1],同时又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变迁[2]。
省际人口流动的走向,不仅会给调整人口分布的布局,也会给人口输出、输入地双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3][4]。
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到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六普”)的十年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迅速增长,从1.44亿增加到2.61亿,增长了81%。
其中,省内流动人口由1.01亿增长到1.75亿,增长了71%,省际流动人口由4241.86万增长到8587.63万,增长了102%。
虽然省际流动人口数量仍少于省内流动人口,但省际流动的增幅远远高于省内流动人口。
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人口省际流动变得更加活跃。
因此,对省际流动人口的分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五普”和“六普”的数据,归纳与梳理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从而总结出省际人口流动的主要特征。
二、人口流出大省及其主要流向对省际流动人口的分析,需要从人口流出和人口流入两个方面对省际人口流动状况进行分析[5]。
在人口流出方面,不同省份之间人口流出状况存在显著差异。
1.2000年我国的人口流出大省及其主要流向“五普”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各省之间人口流出数量差异巨大。
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集
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集(2014年)Collection of Data from 2014 Migrant Population Dynamic Monitoring Survey inChina王培安主编Chief Editor Wang Pei’an编委会主编:王培安编委会成员:王谦贺丹刘鸿雁胡强强黄燕妮庄亚儿姜玉王志理齐嘉楠韩枫张刚赵雪晴前言2014年5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样本点分布在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459个县级单位,涉及3776个街道(乡镇),8993个居委会(村委会)。
个人调查对象为在流入地居住一个月及以上、非本市(区、县)户口且2014年5月时年龄为15-59周岁的流动人口(市辖区内人户分离除外)。
各省级样本量分为14000人、12000人、10000人、8000人、7000人、6000人、5000人和4000人八个等级。
实际调查流动人口201000人,有效样本200937人,涉及流动人口家庭成员667122人,其中在流入地的家庭成员575288人。
监测内容包括家庭成员基本信息、就业与居住、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婚育情况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以及社区人口基本状况、社区管理与服务等。
调查的主要结果不仅对全国和各省有代表性,对城市群和重点城市也有较好代表性。
为使监测数据更好地为科学决策和相关研究服务,我们对上述调查数据进行了汇总整理,编辑了《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集(2014年)》。
对书中的不足和不妥之处,恳请使用者指正。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5月ForewordIn May 2014,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China (NHFPC) conducted a migrant population dynamic monitoring survey throughout China. The sample points were distributed in 1,459 county-level units in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involving 3,776 sub-districts and towns (townships) and 8,993 neighbourhood (villagers' committees). Interviewees were the migrant population who had lived in the inflow places for more than a month, did not hav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in that city (district or county), and were at the age of 15-59 by May 2014. Those whose current residence is different from the place of their household registration in the same city were not included. Sample sizes of the provinces were divided into the eight grades of 14,000 persons, 12,000 persons, 10,000 persons, 8,000 persons, 7,000 persons, 6,000 persons, 5,000 persons and 4,000 persons.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plan, 201,000 persons were to be interviewed, but 200,937 persons were actually interviewed, involving 667,122 family members, of which, 575,288 family members were in the inflow places. Contents under monitoring include basic information of migrant population and family; employment and housing; basic public health and medical service; conditions about marriage and childbearing and family planning services; basic condition of community population;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services and so on. Results of the survey have well represented not only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provinces, but also urban groups and key cities.To better serve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and related researches with these data, we have collected and sorted out the above data and edited the Collection of Data from 2014 Migrant Population Dynamic Monitoring Survey in China. Comments are earnestly welcomed from the readers about anything inadequate or improper in the collection.Department of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for Migrant Population,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China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May 2015调查和数据汇总情况简介和说明一、调查内容。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3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
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
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
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
现将快速汇总的全国总人口及其结构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
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二、流动人口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三、城乡构成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30,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0.44。
五、年龄构成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
农村人口流动状况统计分析
农村人口流动状况统计分析1. 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流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通过统计分析,探讨农村人口流动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2. 流动人口总量统计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农村人口流动总量持续增加。
截至目前,流动人口总量已超过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
3. 流动人口类型统计农村人口流动主要分为两大类:农民工和其他人口。
农民工主要从事城市建设、工厂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他人口主要包括因教育、就医、探亲等原因所致的流动。
4. 流动人口城市分布统计大部分农村人口流向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
例如,广东、浙江、江苏等地成为主要接纳农村人口流动的省份。
这些城市不仅经济发达,就业机会也相对丰富。
5. 农村人口流动影响因素统计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
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教育因素、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等因素。
其中,拉动农村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
6. 流动人口对原籍地的影响统计农村人口流动对原籍地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方面,流动人口通过务工支持家庭,改善了原籍地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流动人口带来了家庭分离、孩子教育等问题。
7. 流动人口对目标城市的影响统计农村人口流动对目标城市的影响亦不可忽视。
一方面,流动人口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流动人口也带来了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挑战。
8. 农村人口流动管理措施统计为了解决农村人口流动问题,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
例如,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村教育医疗条件等。
9. 农村人口流动趋势分析根据统计数据,农村人口流动状况未来仍将呈现增长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流动人口将继续增加。
10. 总结综上所述,农村人口流动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流动人口的特征、原因和影响。
未来,我们应该持续探索有效管理措施,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流动人口统计、动态监测
改进建议
2、构建全国“一盘棋”、引导人口有序 流动合理分布的动态管理平台。
优化PADIS流动人口子系统网络化协作模块 和功能,建立网络层级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流 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 指导各地加快对接工作进程,力争2011年底 80%的省实现对接。 加大信息化应用能力指导力度,提高网络化协 作工作水平。
敬请批评指正
未办理婚育证 明对象 反馈率(%) 63.76% 94.77% 94.68% 87.98% 86.84% 85.14% 83.72% 81.48% 79.08% 23.88% 11.21% 户籍地 全国平均 安徽 湖北 海南 广西 江西 甘肃 北京 辽宁 河北 新疆
未采取长效避孕 措施对象 反馈率(%) 69.03% 95.30% 94.50% 90.18% 87.43% 85.36% 83.29% 82.66% 82.44% 25.38% 14.26%
工作效果
统计报表
根据各省上报数据,推算出2010 年全国跨乡(镇),离开户籍登记时 超过半年的流动人口约为2.21亿,其 中男性1.11亿,女性1.10亿。
工作效果
统计报表
根据2010年年报:除云南、西藏 外,29个省(区、市)共上报跨省流 入个案6435.48万条,跨省流出个案 6561.35万条。
工作部署
统计报表
2、全员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统计表 统计项:32个,包括:跨省流动和省内 流动,分为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分性别 ,15周岁以下,流动原因(务工经商、随 同领导、其他)
工作部署
统计报表
2、全员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统计表 统计口径:跨省流动、省内跨县流动,离 开户籍地30天以上 起报单位:乡(镇、街道) 统计频率:年报
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23
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23引言流动人口是指在一个特定时间段内,由于各种原因而在不同地区间居住和流动的人群。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流动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针对流动人口发展情况,本报告将通过对2023年流动人口数据的分析和研究,探讨其趋势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流动人口总体情况1.1 流动人口数量根据2023年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流动人口总量达到了xxx万人,比上一年度增长了x%。
其中,发达国家的流动人口数量相对稳定,主要集中在国际间的移民和留学生群体。
而发展中国家的流动人口数量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主要集中在城市间的农民工和务工人员。
1.2 流动人口分布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全球的经济中心和城市群中。
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度,全球主要城市的流动人口比例平均超过了50%,尤其是中国的一线城市,流动人口比例更是高达70%以上。
2. 流动人口发展趋势2.1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是流动人口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工业和服务业的需求持续增长,城市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
2.2 教育和就业机会的吸引教育和就业机会作为流动人口的重要吸引因素,对流动人口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很多人选择流动的原因之一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和城市间流动人口。
2.3 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政策的改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政策的改善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和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教育资源和社会福利等政策,吸引了一部分流动人口在当地定居。
3. 流动人口的影响3.1 经济影响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就业和消费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为城市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2 社会影响流动人口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包括社会结构变动、资源分配不均衡、社会安全问题等。
常住人口流动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流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常住人口流动数据作为反映人口流动趋势和特点的重要指标,对于制定相关政策、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通过对某地区常住人口流动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人口流动的规律和特点,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某地区统计局发布的年度统计年鉴、人口普查数据以及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
2. 数据处理(1)数据清洗: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和整理,剔除异常值和缺失值,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数据整合: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集。
(3)数据标准化: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影响,便于比较分析。
三、人口流动现状分析1. 人口流动规模(1)总体规模:近年来,某地区常住人口流动规模不断扩大,流动人数逐年增加。
(2)流动方向:主要表现为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以及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
2. 人口流动类型(1)迁入人口:主要来自周边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以务工、求学、投资等为目的。
(2)迁出人口:主要流向发达地区,以务工、求学、就业等为目的。
3. 人口流动特征(1)性别比例:迁入人口中男性占比略高于女性,迁出人口中女性占比略高于男性。
(2)年龄结构:迁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迁出人口以中老年为主。
(3)学历水平:迁入人口学历水平普遍低于迁出人口。
四、人口流动趋势分析1. 城乡人口流动趋势(1)农村人口持续向城市流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2)城乡差距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将逐步缩小,人口流动将更加均衡。
2. 区域人口流动趋势(1)东部地区人口流动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较多,将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目的地。
(2)中西部地区人口流动规模逐渐增加: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规模将逐渐增加。
3. 行业人口流动趋势(1)第三产业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将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领域。
流动人口调研报告4篇
流动人口调研报告4篇关于《流动人口调研报告4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调研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正在逐年增加,流动人口无论是速度还是频率都在逐步加快,尤其在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这样的沿海地区的大城市已成为吸纳流动人口的重点城市。
XX年1%人口抽样最新数据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总量为1473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1.28%,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五年间流动人口增加2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自20 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北京依靠自身良好的经济、社会、文化、区位等方面优势以及特殊的政策环境,吸引着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成为全国少数几个容纳超过三百万以上流动人口的特大城市之一。
进入21世纪以后,首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400万;XX年,全市流动人口规模达到了357万人,[1]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数量比为1:3.3。
XX年的最新数据显示,xx市常住人口中的流动人口总量已达383万人。
[2]考虑到目前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以及XX年“奥运会”的召开等因素,未来北京流动人口稳步增长的趋势将难以逆转。
21 世纪以来,首都流动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活跃时期,人口流动也呈现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尤其是流动人口区域空间分布主要居住在海淀、丰台、朝阳等城市功能拓展区。
随着首都城市总体规划的逐步实施以及首都人口宏观调控机制的逐步建立,流动人口区域空间分布的状况、特点以及宏观调控思路已引起了学者和政府决策者的高度关注。
二、首都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与特点分析xx市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地之一,主要是因为xx市作为首都所具备的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各个方面特有的优势。
随着xx市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从1990 年普查的51.9万(调整后为131万)增加到1997年229.9万,XX年的246.3万,XX年357.3万,XX年383万,xx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伴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增加也呈现出比较特殊的模式。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首先,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庞大。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30%。
这意味着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3个是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尤其是一线和二线城市。
其次,中国流动人口的分布不均。
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和经济活跃地区,这些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多,工资待遇相对较高。
特别是一线和二线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他们在这些城市从事建筑工地、生产制造、餐饮服务、家政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再次,中国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多样。
首先,性别构成呈现男性为主的特点,男性流动人口占比较高。
这与男性更容易适应工地等特殊环境的特点有关。
其次,年龄结构较为年轻。
大部分农民工都是年轻的劳动力,他们在青壮年时期就离开家乡寻找工作机会,这也是他们能够适应城市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大多数农民工的教育程度只有初中及以下。
此外,中国流动人口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人口在城市中享受的公共服务和福利相对较少。
他们通常没有城市居民的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待遇,并且在城市中购房、子女入学等方面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其次,农民工的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恶劣,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打工奴隶”、“雇佣剥削”等问题。
另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健康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提高农民工工资和福利待遇、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等。
此外,加强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综上所述,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庞大,分布不均,结构特征多样。
虽然流动人口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的关爱和保障。
未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中国流动人口将继续增加,并呈现出更多的新特征和新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提升流动人口的发展和生活质量。
流动人口报表主要逻辑关系
流动人口报表主要逻辑关系一、全员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统计表1、总数=男性+女性=务工经商+随同流动+其它;2、流动人口总数中男性和女性所占比例,一般男性在50-60%之间;3、男性中15周岁以下、女性中15周岁以下人数之和一般应小于流动原因为“随同流动”的人数;4、流动人口总数中“务工经商”、“随同流动”、“其它”所占比例关系。
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统计表1、“18-49周岁育龄妇女流动情况”中“省内流动”按省内流入人数统计;2、跨省流入、跨省流出、省内流动的“18-49周岁育龄妇女”一般不低于“全员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统计表”中15周岁以上女性人数的90%;3、“跨省流入”、“跨省流出”、“省内流动”三类对象中“18-49周岁育龄妇女”中“已婚育龄妇女”的比例;4、“跨省流入情况”中“查验《婚育证明》数”指现居住地查验跨省流入育龄妇女婚育证明的次数,不管其是否持有《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一次统计一次;5、“跨省流入情况”中“已婚育龄妇女建档数”指录入“省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管理信息系统”或“省综合平台”的已婚育龄妇女数,应小于或等于本报表的跨省流入的已婚育龄妇女数;6、“跨省流入情况”中在本省落实“国家规定免费手术例数”、“在本省查孕查环总数”和跨省流入已婚育龄妇女的比例;7、“跨省流出情况”中《婚育证明》发证数,指本统计年度新发的《婚育证明》数,如果发证率达到100%,《婚育证明》有效期为三年,所以本年度的《婚育证明》发证数一般不会超过跨省流出育龄妇女的三分之一;8、“专项经费”中“免费技术服务支出”和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统计报表手术数量之间的关系;9、“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统计表”和省流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三张统计报表中同口径的统计数据应该相一致。
三、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统计报表(一)流出人口计划生育情况统计表1、“期末流出育龄人数”=“市内县外”育龄人数+“省内市外”育龄人数+“省外”育龄人数,还应不低于“全员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统计表”中“跨省流出”与“省内流出”中15周岁以上女性之和的90%;2、“市内县外”、“省内市外”、“省外”育龄人数与育龄妇女的比例关系、育龄妇女与已婚育龄妇女的比例关系;3、“流出育龄妇女《婚育证明》发放数”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统计表”中“跨省流出育龄妇女《婚育证明》发放数”之间的关系;4、“流出育龄妇女在流出期间的生育情况”中“生育数”等于“市内县外”、“省内市外”、“省外”政策内、政策外生育数之和。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摘要:中国的流动人口是指在中国内部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居住和工作的人口。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流动人口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本文通过对中国流动人口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旨在全面了解中国流动人口的现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引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流动人口在中国的经济及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流动人口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中国流动人口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至关重要。
二、中国流动人口的现状1. 流动人口规模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2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近15%。
这个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如广东、江苏、浙江和上海。
2. 流动人口的职业分布中国的流动人口从事的职业主要涵盖建筑工人、服务员、厨师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他们往往是外来务工人员,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与本地人口相比,流动人口面临更多的社会保障问题。
因为他们常常在城市中没有合法稳定的工作和居住证明,所以享受不到与本地人口同等的福利待遇。
这是中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政策。
三、中国流动人口发展趋势1. 流动人口进城规模增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预计未来几十年内,中国的流动人口进城规模仍将保持增长。
2. 流动人口分布结构变化目前,中国的流动人口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未来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发生变化。
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需求越来越多的是高素质劳动力,因此流动人口将逐渐向技术类岗位转移。
3.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改革加强为了解决流动人口面临的社会保障问题,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实施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包括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等。
人口普查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人口普查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人口普查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的相关解答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人口普查的意义和作用定期开展人口普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的明确规定。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摸清我国人口家底的重要手段。
我国已进行过六次人口普查,世界各国也都定期开展人口普查。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及时开展人口普查,全面查清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的最新情况,既是制定和完善未来收入、消费、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的基础,也为教育和医疗机构布局、儿童和老年人服务设施建设、工商业服务网点分布、城乡道路建设等提供决策依据。
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及时查清人口总量、结构和分布这一基本国情,摸清人力资源结构信息,才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等状况,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
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变,出现重要转折性变化,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开展人口普查,了解人口增长、劳动力供给、流动人口变化情况,摸清老年人口规模,有助于准确分析判断未来我国人口形势,准确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特征和新趋势,深刻认识这些变化对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对于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上半年
基本情况
)年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情况统计表
流入情况 流出情况 专项经费
填报单位(盖章):喀什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流入 地区\项 目 总数 育龄 人数 已婚 育龄 育龄 总数 妇女 妇女
流出
育龄 人数
已婚 育龄 育龄 妇女 妇女
已婚 节育措施情 在本地 已婚 生育情况 育龄 况 育龄 落实国 查验《 持证 《婚育 妇女 妇女 总 家规定 支出 婚育证 人数 在本地查环 证明》 落实 建档 数: 免费计 总额 长效 短效 明》数 (人 查孕(例) 发证数 避孕 数 在本 其中: 措施 措施 划生育 (元) (人) ) (人) 节育 (人 省生 政策内 人数 人数 手术 措施 ) 育 (例) (例) (人 其 中: 男 女 总数 提交 平台 总数 200 0 99 148 144 1640 268 12 17 0 15 2 32 9 5 2591 180 0 27 100 50 200 120 5 13 0 6 0 2 6 3 712 343 0 165 145 154 2000 552 12 27 1 15 1 25 12 5 3457 3 0 0 17 0 14 3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163 0 40 560 107 180 0 19 252 30 300 200 3 14 0 0 0 5 2 0 0 0 16 9 5 40 50 0 3 1 0 1 0 7 0 0 0 4 200 50 800 134 12 16 0 6 1 25 7 5 0 0 4 200 50 800 10 12 12 0 6 1 100 7 5 1207 232 0 60 192 100 200 90 0 12 0 0 74 104 8 0 1072 132 0 31 68 40 200 76 0 6 0 0 15 104 6 0 7336 0 2000 8000 4000 4000 5000 400 400 100 100 200 3000 170 400 0
李达胜
恰办 亚办 吾办 库办 乃镇 夏镇 多乡 浩罕 色满 荒地 帕乡 伯乡 阿瓦提 英吾斯 坦 良种场 合计
995 2 489 1393 479 8944 1885 28 234 3 29 2 154 102 15
819 2 438 1371 401
343 0 238 812 243
343 0 165 812 154
14754 10978 4985 4132
3943 3152
1535 1078
37 19 18 2708 1005
132 1260
678 35106
填表日期:
2014年3月30日
统计负责人
填报人:
李达胜
计表
专项经费 其 中: 免费 技术 服务 支出 (元 )
6336 0 1488 5000 3400 2000 4000 200 144 48 60 148 2000 70 240 25134
7 10 0 8 1 0 0 0 0 0 0 0 0 0
6143 2540 2000 1265 28 225 3 29 2 154 88 10 628 14 100 2 15 1 32 12 5 552 12 34 2 15 1 25 12 5
6 1400 2 0 0 0 0 0 0 0 0 352 9 20 2 12 1 27 10 5
859 1 78 0
739 1 271 282 254 802 199 0 100 0 0 148 290 66 0
365 0 149 180 115 353 100 0 27 0 0 76 162 8 0
265
107 168 90 300 76 0 12 2 15 1 25 1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