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资料6 中医诊断上的辨脓法

合集下载

1958年资料5 漫谈中医的“腹诊”

1958年资料5 漫谈中医的“腹诊”
1。痞证 痞者心下满闷,外无胀形,按之濡软而无硬痛,病多由湿热痰饮食积等为病。但亦有伤寒病发于阴,下之过早而成痞满者,如伤寒论说:“伤寒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汤主之。”又说:“下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主之。”所以后人论痞认为多属虚证。
2.结胸 结胸者,病邪结于胸腹,外形胀满,按之硬痛,甚则拒按,或不按亦痛。病因有热结、水结、痰结、食结、血结等不同,证候有大小之别。俞根初说:“水结胸者,按之疼痛,推之漉漉有声;食结胸者按之满痛,摩之嗳腐;血结胸者,痛不可按,时或昏厥。”伤寒论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渤主之。”又说:“小结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此伤寒病发于阳,下之太早而成结胸。
四、腹诊的范围和应用
关于腹诊的范围,它包括按胸膈,按虚里,按肋胁,按腹,按脐间动气几方面。所适用的疾病也很广泛,如痞满结胸,腹胸疼痛,肿胀积聚症瘕等病,都可运用腹诊来鉴别其虚实寒热,现分述于后:
(一)按胸膈:
胸膈是心肺的部位,肺居胸中,心居肺下,心下横膈一膜,膈下属胃,按切胸膈可以辨别痞满结胸,及胸痹疼痛等病。
(三)按肋胁:
胁肋为肝胆的部位,按切胁肋的胀满、硬痛,可以诊断肝病虚实寒热,属气属血等证。如两胁满实而有力者,为肝正常无病;两胁空虚按之无力者为肝虚;如有胀满积聚则为肝病。
1.胁痛、胁胀 胁肋胀痛,虽属肝病,由于病因的不同而症状亦各异。李士材说:“左痛多留血,右痛多痰气,食积有一条扛起者是也。”病属内伤。但外邪病传少阳,邪在半表半里,亦有胁肋满痛症状,故伤寒论说:“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者,小柴胡汤主之。”至于胁痛症状的辨别,张景岳说:“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痛流而无迹,或倏聚或散,若食积痰饮皆属有形之证。”

辨脓的方法

辨脓的方法

辨脓的方法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辨脓这档子事儿。

你说这脓啊,就像是身体里的一个小调皮鬼。

咱得学会怎么把它给揪出来,认清它的真面目。

比如说,脓要是稠厚的,就好像那浓浓的米糊,这一般说明病情比较“顽固”呢!要是脓比较稀薄,那可能就没那么“厉害”啦。

这就好比是不同浓度的饮料,一眼就能看出个大概来。

再看看脓的颜色,要是那黄澄澄的,哎呀呀,那可能就是比较“凶”的家伙在捣乱呢。

要是有点发绿或者其他奇怪的颜色,那可得更加小心啦,就像是看到了一个奇怪的小怪物,得格外留意它的动向。

还有啊,脓的气味也能透露出不少信息呢!要是有股难闻的臭味,那肯定是身体里有啥不太好的情况啦。

这就好像是闻到了一股变质的食物味道,能不让人担心吗?咱可以通过触摸来感觉脓哦。

要是摸起来感觉鼓鼓的,里面好像有东西在涌动,那可能就是脓在那儿“兴风作浪”呢。

这就好像摸到了一个装满水的气球,你能感觉到里面的不寻常。

辨脓这事儿可重要啦!就好比你要去抓一个小偷,你得先知道小偷长啥样,有啥特点,才能准确地把它抓住呀。

要是弄错了,那可就麻烦啦。

咱得像个细心的侦探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

脓有时候就像是身体给我们发出的一个信号,告诉我们它不舒服啦,需要我们去关注它。

我们可不能马虎对待呀,得认真去分辨它,了解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照顾我们的身体,让它健健康康的。

总之呢,辨脓这事儿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我们得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用我们的鼻子去闻,用我们的手去触摸,综合各种信息来判断。

可别小瞧了这小小的脓,它里面蕴含的学问可大着呢!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呀,让我们的身体远离这些“小调皮鬼”的捣乱!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中医对脓的认识

中医对脓的认识

中医对脓的认识一、引言脓是指由于细菌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局部化脓性炎症所产生的黄色或绿色的液体。

在中医学中,脓被认为是一种生物体内部的毒素,它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中医对于脓的认识非常重要。

二、中医对脓的认识1. 脓的形成在中医学中,脓是由于湿热、毒邪等不良因素侵入人体而引起的。

这些不良因素会导致人体气血不畅,经络堵塞,从而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和化脓。

2. 脓的分类根据中医理论,脓可以分为实脓和虚脓两种类型。

实脓是由于外伤或感染引起的局部化脓性炎症所产生的黏稠液体。

虚脓则是由于身体虚弱、气血不足等原因导致的化腐败生产出来的液体。

3. 脓与传染病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很多人会出现化脓性疾病,如痈、疽等。

中医认为这些化脓性疾病与人体内部的湿气、寒气、毒素等有关,因此,预防和治疗这些化脓性疾病需要从调理身体内部开始。

4. 中医治疗脓的方法中医治疗脓的方法主要包括清洁伤口、祛湿解毒、活血化瘀等。

其中,清洁伤口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可以有效地防止细菌感染和局部化脓。

祛湿解毒则可以帮助身体排除湿气和毒素,从而减少局部组织坏死和化脓的发生。

活血化瘀则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愈合。

5. 中药治疗中药在治疗脓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柏、板蓝根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当归、川芎等具有活血化淤作用的药物;以及白芷、苍术等具有祛湿作用的药物。

三、结论中医对于脓的认识非常深刻,它认为脓是由于身体内部的不良因素引起的。

因此,在治疗脓方面,中医主要采用清洁伤口、祛湿解毒、活血化瘀等方法,并且还可以借助中药来加速愈合。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治疗脓,还可以预防化脓性疾病的发生。

中医外科对脓的辨证及用药

中医外科对脓的辨证及用药

中医外科对脓的辨证及用药脓由气血所化生,气血衰竭则不能托毒外出所致。

因此,痈疽等症的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毒气随脓而泄,它和伤寒表症从汗解、腑证从下解是同样道理。

所以,痈疽脓毒,到了形成阶段,就必须辨别是否成脓。

如脓已成,还应辨清脓在浅表还是深部,然后才能进行适当处理。

因此,在疮疡局部诊断方面,辨别有脓、无脓是很重要的。

在脓成即溃之后,观察脓的性质,对诊断疮疡的预后效果,也有一定作用。

一、辨脓手法:什么是应指与不应指?所谓应指与不应指,就是用我们两手食指的指端,轻轻放在患处,隔以适当的距离,如把左食指重按一下,则右食指端接受到一种冲击的感觉;再把右食指重按一下,而左食指端也有同样的感觉。

彼此迭按,冲击感明显的,这就是应指;否则便是不应指。

这种方法,除了手指端、足趾端及足跟等皮厚处不宜摸出外,其余则不论浅部或深部的脓肿,都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来辨别有脓或无脓。

二、辨脓方法:将手指按在脓肿的部位上,感觉脓肿的程度。

1、感觉热是有脓,不热则无脓;2、按之坚硬的为没有成脓;3、按之软则为内已成脓;4、按之大软为内脓已熟;5、轻按即痛,为脓在浅表;6、重按始痛,为脓在深部;7、薄皮剥起,其脓必浅;8、皮色不变又不高起的,其脓必深。

三、脓的性质:由于发病原因不同,所以脓的性质也不同。

1、气血旺盛者,则脓出稠黄;2、气血虚弱者,则脓出稀白;3、不治之症者,脓出如污水,或如粉浆;4、正常现象者,先出黄稠脓,次出桃花样脓,再次出淡红水,这便是痈疽疮疡的正常现象;易于生肌、收口。

5、脓色如桐油,或经常流黄水或清水者,则多为败逆之证。

1958年资料1 关于外科的“辨症论治法则”

1958年资料1 关于外科的“辨症论治法则”

辨症方面
(一)阴阳
外科集验方:“发于阳者,为癰,为热,为实;发于阴者,为疽,为冷,为虚。”“阳中之阴,似热而非热,虽肿而实虚,若赤而不燥,欲痛而无脓,既浮而复消,外盛而内腐;阴中之阳,似冷而不冷,不肿而实,赤微而燥,有脓而痛,外虽不盛,而内实烦闷。”“阳中之阴,其人多肥,肉紧而内虚;阴中之阳,其人多瘦,肉缓而内实。”
(一)内治法
外科的立方用药,原则上与内科一致,但是在初、成、溃的各个阶段,从局部现象,使用护心、托毒等法有所不同。东垣十书里订出了托里、疎通,和营卫的三个大法。这三个大法的意义是:“治疮疡,治表不云发汗,而曰托里,治里不云攻下,而曰疎通,治经络不云疎通,而曰和营卫,盖欲保全元气为主,而不专于攻疮也。”说明外症的治疗,对正本清源,是相兼并顾的。以下是各家对于三法的论述:
关于外科的“辨症论治法则”
凌云鹏
中医外科的特点是从整体出发,除部分疮疡采取外治法外,比较严重的多以内服药为主。不但初起时仗内服药来消散,而且在溃后也是靠内服药来帮助排脓托毒、生肌收口。因此善于治疗外科的和内科一样,把“辨症论治”作为基本法则,根据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来施用多种治法。兹将文献记载及个人体会分述如下:
虚——泻痢肠鸣,饮食不入,呕吐无时,手足并冷,脉弱皮寒,小便自利,或小便时难,大便滑利,声音不出,精神不爽者,皆脏腑之虚。脓水清稀,疮口不合,聚肿不赤,肌寒肉冷,自汗色脱者,为气血之虚。精滑不滞,大便自利,腰脚沉重,睡卧而不宁者,为下虚。肩项不便,四肢沉重,目视不正,睛不了了,食不知味,音嘶色败,四肢浮肿者,都为真气之虚。
2.疎通 是治里法,属于内因所伤的治疗方向。
东垣云:“受之内者,法当疎利。”
薛立齐云:“疮疡肿硬木闷,烦热便秘,脉沉而实,其邪在内,当先疎其内以下之。”

中医外科辨脓法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外科辨脓法的形成与发展

鬟 曩 誊 。 萎戮 l
中医外 科 辨脓 法 的形 成 与发展
江 玉 1 和 中浚 1 0 7 ;2泸 州医学院 , 10 5 . 四川 泸州 6 6 0 ) 4 0 0


疮 疡 成 熟后 的 首要 治 法是 切 开 排脓 引流 . 肿 成 熟 是 切 开 引流 的 重 要 前提 。因而 , 脓 辨脓 成 熟与 否 成 为 决定 用
刀破 脓 的 关键 环 节 。从 古籍 文 献 中梳 理 历 代 外科 所 用的 辨 脓 方 法 , 究发 现 辨 脓 法初 步 形 成 于春 秋 、 国秦 汉 时 期 , 验 研 战 经
积 累于魏 晋 南 北朝 及 隋唐 时 期 . 发展 充 实 于 宋金 元 时期 . 熟 完善 于 明清 时代 文 献研 究彰 显 了辨 脓 法 的 重要 性 . 现 代 成 为
脓 .因此 辨别是 否成脓 就成 为关 键环 节 《 枢 ・ 灵 痈 观察 痛感 来 辨别脓 之有无 及 是否成 熟 的方 法 .使辨 疽 》 : 发 于 足 趾 , 脱 痈 , 《 素 》 甲 乙经 》 脱 脓法 的认 识进 一步 发展 .后 世将按 诊 辨脓法 用 于判 云 “ 名 (太 《 作 疽) 其状 赤黑 , 不治 ; 死 不赤黑 , 不死 。 这是 通过 观察 断脓 之 有无 、 ” 浅深 、 否 , 熟 现代 对 于 脓肿 的诊 断 以局
张仲景 《 匮要略 . 金 疮痈 肠痈 浸淫病 脉 证并 治 》说 : 提 出 了痈 症 与 疽 症 的不 同病症 及 脓 肿特 点 ,其 云 : “ 肠痈 者 , 少腹 肿 痞 。 之 即痛 如 淋 , 便 自调 , 时 “ 按 小 时 疽之 症也 . 厚坚 如 牛领 : 者 , 皮 痈 皮薄 肿 高 。 发 或 痈 发热 . 自汗 出 , 复恶寒 , 脉迟 紧者 , 未成 , 其 脓 可下 之 , 满 光 坚 , 易疗 。 将 息 ; 发 或 如小 疖 , 即微 心 痛 , 难 痈 触 当有 血 : 洪数 者 , 已成 …… ”J 述诊 治 原 则 , 脉 脓 [ 1 上 一 四边 微 起 , 如 橘皮 色 , 赤 不 全 变 , 上 红 脓水 不甚 出 . 直为后 世 医家所 沿用 尤其是 在辨有 脓无 脓 的诊治 . 至 七 八 日. 闷 喘息 不 止 。痈 疽 初 发 宜 灸 。 成 宜 疼 脓

中医外科护理学:外科辩证——辨脓

中医外科护理学:外科辩证——辨脓

辨脓的有⽆ ◆有脓:按之灼热痛甚,以指端重按⼀处其痛最甚,肿块已软,指起即复(即应指),脉来数者,为脓已成。

◆⽆脓:按之微热,痛势不甚,肿块仍硬,指起不复(不应指),脉不数者,为脓未成。

辨脓的操作⽅法 ◆按触法:以两⼿⾷指指端轻放脓肿部位,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指端稍⽤⼒按⼀下,则另⼀⼿指端即有⼀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应指”,这样多次反复交替试验,若应指明显者为有脓。

检查时注意两⼿指端应放于相对的位置,并且在上下左右四处互相垂直的⽅向均应检查。

若脓肿范围较⼩,不能⽤两⼿检查者,则⽤左⼿拇、⾷两指。

辨脓的形质、⾊泽和⽓味 ◆脓的形质:宜稠不宜稀。

⼀般稠厚者,说明其⼈元⽓较充;淡薄者,其⼈元⽓多弱。

若先出黄稠脓液,次出黄稠滋⽔,为将敛佳象,若脓由稀薄转为稠厚,为体虚渐复,有收敛之象。

或脓由稠厚转为稀薄,为体质渐衰,⼀时难敛。

若脓成⽇久不泄,⼀旦溃破,脓质虽如⽔直流,但其⾊不晦,其⽓不臭,未为败象。

如脓稀似粉浆污⽔,或夹有败絮样物质,⽽⾊晦腥臭者,为⽓⾎衰竭,是属败象。

◆脓的⾊泽:宜明净不宜污浊。

如黄⽩质稠,⾊泽鲜明者,为⽓⾎充⾜之佳象;如黄浊质稠,⾊泽不净,为⽓⽕有余,尚属顺证;如黄⽩质稀,⾊泽洁净,⽓⾎虽虚,未为败象。

如脓⾊绿⿊稀薄者,为蓄毒⽇久,有损筋伤⾻之可能。

如脓中夹有瘀⾎⾊紫成块者,为⾎络受伤。

如脓⾊如姜汁,则每多兼患黄疸,病势较重。

◆脓的⽓味:脓液⼀般略带腥味的,其质必稠,⼤多是顺证现象;脓液腥*恶臭的,其质必薄,⼤多是逆证现象,⽽且往往是穿膜损⾻之征。

其他有如蟹沫者,也为内膜已透,每多难治。

辨脓时的注意点 对⼿、⾯部疮疡辨脓时,应注意患部是否⽤过碘酒的涂搽,如⽤过后⽪肤上多有空壳,不可误认为内有脓液。

还有些经⽤抗⽣素治疗后的某些疾病不能消散,这些病的化脓时期会⽐⼀般的顺证化脓天数延迟。

因此,不应单独依疮疡成脓的⼀般规律来判别,要注意全⾯地分析病情以辨清脓的有⽆。

脓毒症的定义、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要点及说明(草案)

脓毒症的定义、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要点及说明(草案)

脓毒症的定义、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要点及说明(草案)为了进一步深入开展脓毒症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及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危重病专家委员会准备倡导在全国开展脓毒症的研究,其最终的目标是通过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制定中国脓毒症的诊断标准,开展脓毒症的早期预警指标的研究,探讨脓毒症方便、快捷、准确的生化学诊断标准,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的治疗指南。

1定义依椐1992年及2001年华盛顿会议内容定义,即感染+破坏性的全身炎症反应。

2诊断标准2.1感染参数确诊的感染或高度疑似的感染,同时具备下列临床特征:(1)发热(体温>38.3℃)或低体温(体温90次/min或>不同年龄正常心率的2个标准差。

(3)气促、呼吸频率>25次/min。

2.2炎症反应参数(1)白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12×109/L)或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10%,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2)C反应蛋白(CRP)>正常2个标准差。

(3)前降钙素>正常2个标准差。

(4)血浆内毒素>正常2个标准差。

(5)血清生物喋呤>正常2个标准差。

(6)高血糖(血糖>110 mg/dl或7.7 mmol/L)而无糖尿病史。

2.3器官功能障碍指标(1)低血压状态(收缩压40 mmHg);心排指数3 mmol/L。

(3)明显水肿或液体正平衡>20 ml/kg超过24 h;急性少尿[尿量4 mg/L,或70mmol/L)。

(5)血小板减少(10×1012/L);或凝血异常(INR>1.5或APTF>60 s)(6)腹胀(肠鸣音减少)持续时间超过24 h。

(7)意识状态为格拉斯哥评分小于14分。

符合2.1中的两项以上和2.2中的一项以上指标即可诊断为脓毒症,在以上的基础上出现2.3中的任何一项以上指标者诊断为严重脓毒症;出现2.3中的任何两项以上指标者诊断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1958年资料8 有关化脓灸(瘢痕灸)几个问题的初步商讨(续完)文库

1958年资料8 有关化脓灸(瘢痕灸)几个问题的初步商讨(续完)文库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有关化脓灸(瘢痕灸)几个问题的初步商讨(续完)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李志明;刘鸿鸾;孟庆璧;何迺睿;孙稳七施灸后的调养法(护理法)1.灸疮护理:(1)换膏药法灸后每日检查1-2次注意膏药是否脱落、移动,灸处是否化脓,若发现膏药脱落,立即换贴,在不化脓期间不须每日换贴膏药。

此法针灸大成已有记载:“今人多以膏药贴之,日两三易,而欲其速愈,此非治疾之本意也。

但今世贴膏药,亦取其便,不可易速,若膏药不坏惟久贴之可也。

若速易即速愈,恐病根未尽除也。

”根据以上的经验,当化脓时期如脓液很多则日换膏药一、二次,否则膏药易坏,但个别脓液少的患者,则不需每日更换。

总之,按脓液排出量多少、灵活变通。

换膏药时将灸疮膏揭开以后,先用消毒棉棒拭去疮面的脓液,其次再拭去灸疮周围的脓液,必要时可用75%酒精在灸疮周围进行消毒和用消毒的生理盐水洗净灸疮,当疮面干净以后,再将烤熔之膏药贴之。

若门诊患者可发给膏药、消毒棉棒依法自换。

定期初步规定灸后7天、15天、30天、45天来门诊检查病情及灸疮化脓情况,并嘱患者注意勿使感染。

(2)洗灸疮法古代对此法非常注意,如:资生经云:“凡着灸住火便用赤皮葱、薄荷煎汤温洗疮周围约一二尺,令驱逐风于疮口中。

兼令经脉往来不滞,自然疮坏疾愈(今人亦自恐水杀人不用汤洗)。

若灸疮退火痂后用东南桃枝青嫩柳皮煎汤温洗,能护疮中诸风。

”以后针灸书中对灸疮洗法有类似记载,但资生经亦谈到不用汤淋。

今据我们不全面的了解,灸后未用上法洗灸疮,这样作是否影响疗效,尚待今后观察。

(3)辅助灸疮化脓法如资生经记载:“下经云:凡着灸的疮发,所患即差(瘥),若不发其病不愈。

中西医助理医师——辨脓

中西医助理医师——辨脓

中西医助理医师——辨脓脓因皮肉之间热胜肉腐蒸酿而成,由气血所化生,是肿疡在不能消散的阶段所出现的主要症状。

疮疡的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所以疮疡在局部诊断时辨脓的有无至关重要。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疮疡已成脓,还应该辨脓的部位深浅,以便进行适当的处理。

在脓成溃后,必须用望诊来观察脓的形质、色泽,用闻诊来嗅辨脓水的气味变化,以判断体质的盛衰、病情的顺逆。

(一)辨脓的有无1.有脓按之灼热痛甚,指端重按一处其痛更甚,肿块已软,指起即复(即应指),脉数者,为脓已成。

2.无脓按之微热,痛势不甚,肿块仍硬,指起不复(不应指),脉不数者,为脓未成。

(二)辨脓的操作方法1.按触法把两手食指的指端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端稍用力反复按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波动感称为应指;经多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试验,若应指明显者为有脓。

在检查时注意两手指端应放于相对的位置,并且在上下左右四处互相垂直的方向检查。

若脓肿范围较小,则用左手拇、食两指固定于脓肿的两侧,以右手的食指按压脓肿中央,如有应指的为有脓。

2.透光法医生用左手遮着患指(趾),同时用右手把手电筒放在患指(趾)下面,对准患指(趾)照射,然后注意观察指(趾)部上面,如见深黑色的阴影为有脓。

不同部位的脓液积聚,则其阴影可在不同的部位显现,如蛇眼疗、甲根后的脓液积聚,可在指甲根部见到轻度的遮暗;蛇头疗脓液在骨膜部,则沿指骨的行程有增强的阴影,而周围则清晰;在骨部的沿着骨有黑色遮暗,并在感染区有明显的轮廓;在关节部的,则关节处有很少的遮暗;在腱鞘部的,有轻度遮暗,其行程沿整个手指的掌面;全手指尖部、整个手指的脓肿则呈一片显著遮暗。

如尚未化脓时,则见清晰潮红。

此法仅适用于指、趾部甲下的辨脓。

3.点压法手指部的脓肿在脓液很少的情况下,可用点压法检查,简单易行。

用大头针尾或火柴头等小的圆钝物,在感染区域轻轻点压,如测得有局限性的剧痛点,显示已有脓肿形成,而剧痛的压痛点即为脓肿部位。

1958年资料6 中医诊断上的辨脓法

1958年资料6 中医诊断上的辨脓法
显然,临床上辨脓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辨脓法
祖国医学上的辨脓方法,非常丰富多采,历代医籍中都有专章加以详细的论述。
祖国医学上的辨脓法的总的原则,仍然遵循“辨证论治”学说的四诊、八纲法则的指导。四诊、八纲在辨脓法中都有具体而全面的运用,不可或缺。而“切诊”尚具有包括“切脉和触诊”在内的独特的双重内容。
秘传外科方:“夫痈疽肿,大按之乃痛者脓深,小按之便痛者脓浅。”
外科理例:“若大按之痛者脓深;……薄皮剥起者,起者脓浅;皮色不变,不高阜者脓深。”外科启玄:“如肿,大按之痛者脓深也,小按之痛者脓浅也。”
疡科准绳:“大按之痛者脓深也;…小按便痛,薄皮剥起者脓浅也;按之四痛,皮色不变,不高阜者脓深也。”
由于辨脓诊断上的错误,常造成一系列的错误的治疗。为了引起临床工作者的警惕,特不厌其烦的逻列于下,加以讨论。
(1)脓未形成,误为有脓,而误施切开。违背了根据机体自然抗病趋势“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而严重地破坏和损害了机体的自然抗病机能,形成坏证。正如,陈实功所说:“脓未熟而遽针,则气血泄,而脓反难成。”近年来,苏联A.B.维什涅夫斯基学派的医学家,A.A.维什涅夫斯基,A.H.雷日赫等教授,在瘭疽的研究工作中获得了新的成就。他们在临床上已放弃和摆脱了近80年来沿用于治疗瘭疽的对患者显然有害的“早期及起早期的切开方法”。
金匮要略:“师日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巢源:“又以乎掩肿上,不热者为无脓,若热甚者为有脓。”
鬼遗方:“发背及发乳若热,手近不得者,令人之热、熟。”
外科精义:“又凡疗痈疽,以手掩其上,大热者脓成自软也。……其肿不甚热脓未成也。”
秘傅外科方:“又手按上下,不热者无脓,若热甚者有脓。”外科理例:“以手按上,热者有脓,不热无脓。”

中医对脓的解释

中医对脓的解释

中医对脓的解释1. 脓的概念和形成机制脓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现象,它是由于机体对感染或损伤产生的炎症反应而引起的。

中医学中称之为“脓毒”。

脓的形成通常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感染或损伤:细菌、真菌或其他病原体侵入人体组织,或者组织受到外部创伤。

2.炎症反应: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白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聚集于感染或损伤部位,释放炎性介质。

3.渗出和增生:血管扩张,血浆和白细胞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渗出物。

受损组织开始增生修复。

4.肉芽组织形成:渗出物中的免疫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增殖,并分泌胶原纤维。

肉芽组织逐渐填充伤口。

5.脓液积聚:由于感染或损伤持续存在,机体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清除病原体和渗出物,导致脓液积聚。

2. 中医对脓的认识中医学将脓归类为“瘀毒”范畴,认为其形成与体内湿热、血瘀、气滞等因素有关。

中医对脓的解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湿热引发湿热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致病因素,常见于感染性疾病。

湿邪入侵人体后,容易与内在的热邪相互作用,导致湿阻气机,阻滞经络。

湿邪与热邪相结合会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抑制了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加重了感染和脓液的形成。

2.2 血瘀阻滞血液循环不畅可能导致局部血液淤滞和氧气供应不足。

中医认为血液淤滞是脓液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血液淤滞会导致局部组织代谢障碍,使炎症反应加剧,进一步促进脓液的积聚。

2.3 气滞不畅中医认为气滞是脓液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气滞不畅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减慢,从而加重湿热和血瘀的情况。

同时,气滞还会导致局部组织功能紊乱,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3. 中医治疗脓的方法中医治疗脓主要通过调理体内湿热、活血化瘀、舒散气机等方式来达到清除脓液、消除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3.1 中药治疗中药在中医治疗脓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利水等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

例如,黄连、连翘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当归、川芎等可以活血化瘀;茯苓、猪苓等可祛湿利水。

中医外科辨脓操作方法

中医外科辨脓操作方法

中医外科辨脓操作方法中医外科辨脓是指通过中医理论和中药治疗方法来处理脓肿。

脓肿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其特点是局部发生感染,形成脓液积聚的囊腔。

中医外科辨脓的操作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一、辩证施治:中医外科辨脓首先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症候和体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脓肿的发生原因和病情变化。

1. 辨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辨别脓肿的部位、性质和程度。

常见的脓肿症状包括局部红肿、疼痛、触痛、局部温热等。

根据病情的轻重、寒热、虚实等辨证,可分为实热型、虚寒型、寒热夹杂型等。

2. 施治: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对于实热型脓肿,可选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中药;对于虚寒型脓肿,可选用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的中药;对于寒热夹杂型脓肿,可选用和中散寒、清热解毒的中药。

二、外科处理:在中医外科治疗中,外科处理也是重要的一环。

常用的外科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1. 牵引法:适用于脓肿局部组织松弛或有物理牵引力的部位,通过牵引脓肿周围组织,使脓液排出。

常用的牵引法有手动牵引、医疗机械牵引等。

2. 开刀排脓:适用于脓肿较大、深部组织受累较重或无法排脓的情况。

开刀排脓可通过切开脓肿囊腔,清除脓液和坏死组织,促进伤口愈合。

术后还需要进行伤口护理,包括消毒、敷药等。

3. 抽吸排脓:适用于脓肿较小、脓液较稠或有其他禁忌症无法手术的情况。

抽吸排脓可通过针头或引流管将脓肿内的积液抽出,缓解炎症症状,促使愈合。

三、中药治疗:中医外科辨脓还包括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治疗既可以外用,也可以内服,根据脓肿的部位和性质选择不同的方法。

1. 外用药物:外用药物主要用于脓肿局部的消肿、杀菌、促进伤口愈合等。

常用的外用中药有黄芩、黄连、地榆等。

可以使用药物直接涂抹在脓肿表面,或者用药物制成外敷膏剂。

2. 内服药物:内服药物主要用于调整患者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加速脓肿的消散和伤口的愈合。

中医辨治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中医辨治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中医辨治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等引起的骨组织(骨髓、骨和骨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本病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好发于四肢长骨的干骺端,尤以胫骨上端与股骨下端最多,肱骨、桡骨也有发生。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该病的治愈率大大提高,但也有部分患者由于诊断治疗不及时或细菌对抗生素耐药而变成慢性骨髓炎,形成窦道,经久不愈,甚至造成严重残废。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有严重的感染中毒症状,如不及时地正确地治疗,可以危及生命,或者演变成慢性骨髓炎,形成窦道,经久不愈。

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控制感染和开窗减压引流,防止骨质广泛破坏和死骨形成。

同时强调局部与整体并重,内治与外治兼顾,中医与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原则。

中医辨证“消、托、补”三法治疗(1)初期脓未形成热毒炽盛者,以消法为主。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通瘀,佐以化湿。

方药:五味消毒饮: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或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黄连9克,黄芩6克,黄柏6克,栀子9克,白芷3克,贝母6克,防风6克,赤芍6克,归尾6克,甘草节6克,皂角刺(炒)6克,炙穿山甲6克,天花粉6克,乳香6克,没药6克,金银花9克,陈皮9克。

有外伤瘀血者加桃仁6克,红花6克;神昏谵语者加水牛角、生地、紫雪丹、牛黄。

(2)脓成未溃者,以托法为主。

治法:托里透脓方药:托里消毒散:人参3克,川芎3克,白芍3克,生黄芪3克,当归3克,白术3克,茯苓3克,金银花3克,白芷1.5克,甘草1.5克,皂角刺1.5克,桔梗1.5克。

制成散剂冲服,或按病情酌定剂量水煎服。

(3)脓已溃且体质虚弱者,以补法为主。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川芎6克,当归10克,熟地黄10克,白芍10克;或十全大补汤:党参1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熟地黄12克,白芍12克,黄芪10克,炙甘草5克,肉桂(焗冲服)0.6克。

中医外科确认成脓的方法

中医外科确认成脓的方法

中医外科确认成脓的方法
辨脓
疼痛阳证,灼热痛甚,拒按明显。

阴证脓疡,则痛热不甚,而酸胀明显。

肿胀皮肤肿胀,皮薄光亮为有脓。

深部脓肿,皮肤变化不明显,但胀感较甚。

温度阳证脓疡,局部温度增高。

硬度按之坚硬,指起不复,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按之大软,指起即复为脓成。

确认成脓的方法
按触法用两手食指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距离,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则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感觉,称为应指。

透光法适用于指、趾部甲下辨脓。

即以患指(趾)遮挡住手电筒光线,然后观察患指(趾)部表面,若见其局部有深黑色阴影即有脓。

点压法适用于指、趾部脓液很少。

大头针尾或火柴头等小的圆钝物,轻轻点压患部,如有局限性的剧痛点,即为可疑脓肿。

穿刺法适用于脓液不多且位于组织深部时,用按触法辨脓有困难者。

B超准确地确定脓肿部位,判断脓肿大小,引导穿刺或切开排脓。

辨脓的部位深浅为切开引流提供进刀深度。

浅部脓疡如阳证脓疡,患部高突坚硬,中有软陷,皮薄焮红灼热,轻按则痛且应指。

深部脓疡肿块散漫坚硬,按之隐隐软陷,皮厚不热或微热,不红或微红,重按方痛。

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
脓的形质宜稠不易清。

脓的色泽宜明净不宜污浊。

脓的气味脓液一般略带腥味。

临床上常用的辨脓方法

临床上常用的辨脓方法

临床上常用的辨脓方法是一种旨在诊断细菌感染的重要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识别和治疗感染性疾病,从而改善患者的健康。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辨脓方法也在不断更新,现在已经成为临床上常用的技术。

临床上常用的辨脓方法主要有质粒酶链反应(PCR)、抗原检测、血清学法和菌特异性抗体检测等。

其中,PCR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分子诊断技术,可以有效检测细菌感染,并且可以准确识别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抗原检测是一种检测细菌表面抗原的方法,可以准确识别类别、抗生素敏感性和耐药性。

血清学法是一种检测细菌的常规方法,它通过研究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可以准确评估细菌感染的程度。

菌特异性抗体检测是一种检测特定细菌抗原的方法,通过检测血清中特定细菌抗体的水平,可以准确识别特定细菌的感染。

上述辨脓方法具有准确、快速的特点,可以有效诊断患者的细菌感染,帮助医生选择最佳的抗生素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健康。

因此,临床上常用的辨脓方法的应用非常重要。

中医外科辨脓法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外科辨脓法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外科辨脓法的形成与发展
江玉;和中浚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10(042)011
【摘要】疮疡成熟后的首要治法是切开排脓引流,脓肿成熟是切开引流的重要前提.因而,辨脓成熟与否成为决定用刀破脓的关键环节.从古籍文献中梳理历代外科所用的辨脓方法,研究发现辨脓法初步形成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经验积累于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发展充实于宋金元时期,成熟完善于明清时代.文献研究彰显了辨脓法的重要性,为现代中医外科临证辨脓提供了帮助.
【总页数】3页(P1-3)
【作者】江玉;和中浚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泸州医学院,四川泸州646000;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61
【相关文献】
1.煨脓长肉在中医外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J], 卢旭亚;张朝晖
2.张燕生教授从中医外科角度辨治肛窦炎 [J], 杜炳林;钟馨;郭明浩
3.用切开排脓法与穿刺吸脓法治疗扁桃体周围脓肿的临床效果观察 [J], 吴首乌
4.用切开排脓法与穿刺吸脓法治疗扁桃体周围脓肿的效果对比 [J], 张玉诗
5.唐汉钧从脏腑辨治中医外科杂病特色 [J], 蔡骏;唐汉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外科指导:外科辨脓

中医外科指导:外科辨脓

(⼀)形成机理:是外科化脓性疾病常见的病理产物,是由⽪⾁之间热胜⾁腐蒸酿所成,由⽓⾎所化⽣。

(⼆)成脓的意义:是邪正⽃争的结果,是疮疡在不能消散的情况下所出现的结果,出脓是正⽓载毒外出的表现。

(三)成脓的指征
阳证
表浅红肿热痛明显,应指
深部红肿热不明显有明显的深压痛全⾝⽕热症状明显,穿刺有脓
阴证
红肿热痛不明显,应指
红肿热痛不明显,穿刺有脓有时可伴有阴虚内热表现
(四)辨脓⽅法
1、按触法
(1)适应症:表浅脓肿。

(2)成脓指征:应指。

2、穿刺法
(1)适应症:体表深部或内脏脓肿。

(2)成脓指征:穿刺有脓。

3、透光法
(1)适应症:⼿指或⾜趾的化脓。

(2)成脓指征:局部有深⿊⾊阴影为有脓。

4、点压法
(1)适应症:⼿指或⾜趾化脓但脓液很少的情况下。

(2)成脓指征:有局限性的剧痛点。

(五)脓液辨证
1、脓的形质:宜稠厚不宜稀薄。

脓液稠厚者元⽓充⾜,脓液稀薄者元⽓虚弱。

2、脓的⾊泽:宜明净不宜污浊。

黄⽩稠脓,明净者⽓⾎充⾜,最为佳象;黄⽩稠脓,较为污浊者,多为⽓⽕有余;夹有杂质者预后不佳。

3、脓的⽓味:宜腥不宜臭。

辨脓操作法

辨脓操作法

辨脓操作法
辨脓操作法是一种用于治疗皮肤病变或感染后形成的脓包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在脓包周围切开皮肤,将脓液排出,以缓解病情和促进愈合。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完整的身体检查,确认病情确实需要进行辨脓。

2. 在患处消毒,然后使用局部麻醉药物麻醉患者。

这可以减轻疼痛,并让患者更加放松。

3. 确认脓包的位置和大小,然后在脓包周围用手指压迫,使脓液聚集到一个地方。

同时使用消毒剂清洁手术区域。

4. 用无菌手术刀在脓包周围切开皮肤,注意不要伤及深层组织结构。

然后使用无菌医用棉签或吸管将脓液完全排出,清除污物和坏死组织。

5. 将切口处消毒处理,涂上抗生素软膏等药物,使用敷料包扎好伤口。

术后需要密切观察伤口情况,注意消毒和换药,避免伤口感染。

如果有任何不适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透光法辨脓

透光法辨脓

透光法辨脓脓在中医学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病理概念,它是一种特殊的体液,在病理状态下产生的炎性渗出物。

脓的形成是由于机体对外来病原体的抵抗反应,当病原体侵入机体组织后,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释放一系列炎性介质,引起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使白细胞和吞噬细胞透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凝集于感染部位,形成脓性渗出物。

脓的形成不仅是一种病理反应,更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它可以帮助机体清除病原微生物和坏死组织,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

透光法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之一,它是利用透光器(透光灯)照射患处,以观察局部组织病变的一种诊断手段。

在辨识脓的过程中,透光法可以帮助医生直观地观察脓液的性状、颜色、量度、分布情况等,对脓的性质和病情的判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透光法辨脓的原则有:一是观察情况,二是分析病情,三是判断疾病。

通过透光法,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脓液的颜色、量度、分布情况等,从而推测病变程度、病情的轻重和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透光法辨脓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快速、简便、直观等特点,对于促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很大的帮助。

透光法辨脓的步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观察脓液的颜色。

脓液的颜色可以直观地反映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一般来说,脓液的颜色越浑浊、颜色越深,说明病变越严重,脓液中含有的脓细胞和坏死组织越多。

而如果脓液呈现较浅的颜色,并且透明度较高,说明脓液中含有的脓细胞和坏死组织较少,病变程度较轻。

通过观察脓液的颜色,可以初步判断病变的轻重和病情的恶化程度。

二、观察脓液的量度。

脓液的量度也是判断病变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病变较轻或初期阶段,脓液的量度较少,而病变严重或病情恶化时,脓液的量度会显著增加。

通过观察脓液的量度,可以初步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和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三、观察脓液的分布情况。

脓液的分布情况也可以反映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一般来说,当脓液呈现点状分布时,说明病变比较局部,病情相对较轻,而脓液呈现弥漫性分布时,说明病变比较普遍,病情相对较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鬼遗方:“若外不别有脓,可当其上数按之,内便隐痛者、内殃坚者,未有脓也。按更痛于前者,内脓已熟也。”
卫济宝书:“有脓者……痛如刀锥、鸡啄。”
外科理例:“按之不甚痛者脓未成,按之即复、痛者为有脓,不复、痛者无脓。”
浅部脓肿的诊断常不为难,因为它有明显的波动、特殊的色泽和形态、很高的温度以及难忍的疼痛。深部脓肿时,其上皮肤色泽、温度常无变化,波动也出现很迟,即在化脓初期皮色仍无变异,且常无波动形成。迨至脓已大成,并经软组织向外破溃时,其上皮色方微有变异,稍呈徽红、微肿、微有光亮之色,此时虽略有波动出现,但已觉迟治。放在深部脓肿时,对脓液形成的早期诊断,不能依赖波动的出现和皮色的变异,在此类疾患中,凭痛征辨脓的方法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往往在第一次出现一抽之刺痛时,则脓液即开始形成,此时配合压痛及脉象等可以确诊脓液的形成。
卫济宝书:“有脓者…按之似欲随手。”
秘传外科方,“按之处陷不复者无脓,按之处即复者有脓。…若按之都牵强者未有脓也,按之半软者有脓也。……
四围坚中软者,此为有脓审也,一边软亦可有脓。”
外科理例:“按之牢硬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有脓,大软方是脓成。”
由于辨脓诊断上的错误,常造成一系列的错误的治疗。为了引起临床工作者的警惕,特不厌其烦的逻列于下,加以讨论。
(1)脓未形成,误为有脓,而误施切开。违背了根据机体自然抗病趋势“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而严重地破坏和损害了机体的自然抗病机能,形成坏证。正如,陈实功所说:“脓未熟而遽针,则气血泄,而脓反难成。”近年来,苏联A.B.维什涅夫斯基学派的医学家,A.A.维什涅夫斯基,A.H.雷日赫等教授,在瘭疽的研究工作中获得了新的成就。他们在临床上已放弃和摆脱了近80年来沿用于治疗瘭疽的对患者显然有害的“早期及起早期的切开方法”。
外科大成:“数而洪者欲脓。”“先诊其脉,紧而数者其脓未成;紧去但数者其脓已成。”
上述各家所述之辨脓脉象,证之临床实践大多应验。大抵出现浮数之脉,尚可消散,治当内消。紧数之脉,脓虽未成,但毒气已结,消散无望,势非化脓不可,治当托脓,催其速腐。紧去但数者脓势已成,若一见洪数之脉则脓必大成,即当参以局部、全身证候,急急引流排脓。否则必将穿通脏腑,腐烂筋骨良肉,令人生命危殆。
疡科准绳:“以手按上掩
肿,热软而即复者,有脓,不热强而不复者无脓。”
所谓热,这里是指一种相对温度而言,必须相对地理解,非指一定度数的绝对温度。脓肿化脓时,其上的皮肤温度,常随脓肿的深度和性质而有所变异。如浅部脓肿化脓时,其上皮肤温度之高常大热灼手,超出周围正常皮肤温度甚多;深部脓肿化脓时,仅微有热感,其上皮肤温度仅稍高于周围正常皮肤之温度。
祖国医学中按痛征辨脓的方法,渊源甚早。考撰成于公元499年的祖国最早的外科专书——鬼遗方中就有关于压痛辨脓法的详细记载。鬼遗方中“…按更痛于前者,内脓已熟”的压痛辨脓法和现代医学上所认为“压痛最显著、最严重的地方,就相当于储脓或组织坏死的地方”的概念完全一致的。其次,撰成于1171年的卫济宝书中的凭疼痛的性质而辨脓的学说仍然和现代医学观点是一致的。卫济宝香的“有脓者……痛如刀锥、鸡啄”的痛征,正是现代医学上所称的刀刺痛,刀刺痛是诊断化暖和穿孔的重要临床征候。
(一)凭脉辨脓
祖国医学的凭脉辨脓法在世界医学领域中是一个独特的诊断体系。它具有优越的实用价值,特别在诊断内脏脓肿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历代伟大的祖国医学家皆给以极大的重视和详细的论述。
金匮要略:“肠痈者,……其脉迟紧者脓未成,……脉洪数者脓已成。”
刘涓子鬼遗方:“肠痈者,……其脉迟坚者未有脓也,……脉数脓成。”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金匮要略:“师日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巢源:“又以乎掩肿上,不热者为无脓,若热甚者为有脓。”
鬼遗方:“发背及发乳若热,手近不得者,令人之热、熟。”
外科精义:“又凡疗痈疽,以手掩其上,大热者脓成自软也。……其肿不甚热脓未成也。”
秘傅外科方:“又手按上下,不热者无脓,若热甚者有脓。”外科理例:“以手按上,热者有脓,不热无脓。”
(3)对于脓灶的深度没有了然。以致脓深刀浅,外血虽已徒泄,内脓仍然不出,内溃势属难免;脓浅刀深时,内脓虽得泄出,而良肉亦伤,且脓毒极易随刀进入良肉,引起继发性感染而筋骨腐烂。
(4)如果误把化脓性的搏动性血肿和假性动脉瘤误认为脓肿,
或误认结核性“寒性”脓肿为一般的脓肿,这两种情形(动脉瘤、寒性结核性脓肿)的错误诊断常造成错误的治疗。如果施行切开,那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结局。所以陈实功说:“又有气瘿肿,而绵软不痛者,血瘿肿而肉疊成块者,顽毒积之日久皮腐肉紫根软、四边红丝缠绕者及结核之渐大渐痛渐腐者。以上四症,俱不可轻用针刀掘破,若妄用之,必出血不止,而立危矣。”
(四)凭热征辨脓
内经言:“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则化脓部分之热度必高于其四周组织之热度。即属深部脓疡,其化脓处之相对温度亦较其周围组织为高。太凡病灶皮肤上热度最高之部位之其下组织,即相当于脓液最初形成或组织首先坏死的部位。炎症局部热度之增高,虽属化脓之征候之一,但不得罩独以此作为确诊脓液已形成之根据,必须结合痛征、波动等进行。热征在临床上作为鉴别脓肿的性质和内容物,以及脓肿与肿瘤、结核相鉴别时具有一定的作用。
卫济宝书:“有脓者,脉洪数而紧。”
外科精义:“诊诸疮洪数者,里欲有脓结也。”“若欲知有脓,但诊其脉,若微紧而数者未有脓也,紧甚而数者已有脓也。”“至脏腑肠胃内疮内疽,……若其脉洪数者,脓已成也;设脉迟紧者,虽脓未就,已有瘀血也。”
外科理例:“诸疮脉洪数,里欲有脓结也。”“若脉紧而数,为脓未成;紧去但数,为脓已成。”疡科准绳:“脉紧而数为脓未成,紧去但数为脓已成。”
(2)脓已形成,误为无脓,而不及时施行切开。养痈贻患,致使毒攻其内,引起机体的严重中毒并发脓毒败血病。外科精义说:“夫疮疽既作,毒热聚攻,蚀其骨膜,肌肉腐烂,若不鍼烙,毒气无从而解,脓淤无从而泄,过时不烙,反攻其内,内既消败,欲望其生岂可得乎。”脓液形成以后,由于无路可出,以致向组织深部及对机体最不利的方向破溃,常穿通脏腑,腐烂筋骨。内经说:“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薰于五脏,脏伤故死矣。”当脓肿挤压了重要器官时,常迅速引起患者的死亡,内经说:“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写则合豕膏冷食,三日已。”
中医诊断上的辨脓法
孙启明
辨脓为外科疾患临床诊断措施中的重要的一环。它的诊断的正确将直接决定临床治疗方针的正确、及时与否。从而也决定患者的预后。往往不正确的诊断常造成治疗上的重大错误,而给患者带来恶劣的后果和造成不可挽回的结局。因之,临床上有脓、无脓、脓深、脓浅、是脓、非脓等,必须加以细心的辨别诊断。
疡科准绳:“按之牢硬未有脓也,按之半软半已有脓也,大软方是脓成也,…按之即复者为有膜也,不复者无脓也。”
外科正宗:“按之陷而不起者脓未成,按之软而复起者脓已成,按之高硬不痛者无脓,否则瘀血也,按之都软不痛者有脓,否则湿水也。”
外科大成:“按之不痛俱硬者瘀血也,俱软者湿水也,再按之陷而不起者脓未成,按之软随手而起者脓已成,按之四畔俱软者脓大成矣。”
(五)凭色泽辨脓
外科精要、疡科准绳俱云:“凡疮肿以手指从疮旁按至四畔上,赤黑者按之色不变,脓已结成;又按之随手赤色,此亦有脓;按之白,良久方赤,游毒已息。”
外科启玄:“…大凡疮肿,皮光薄软者有脓也。”
凭色泽辨脓,亦属辨脓方法之一,大凡浅部脓肿,其上皮肤红赤发紫,高肿而有光泽,则脓已成。深部脓肿,其病灶边缘皮色不变,中央皮色稍有变异,微现红色,则脓已成。但宜与其他辨脓方法相互结合运用,不可有所偏执,以免影响诊断的正确。
显然,临床上辨脓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辨脓法
祖国医学上的辨脓方法,非常丰富多采,历代医籍中都有专章加以详细的论述。
祖国医学上的辨脓法的总的原则,仍然遵循“辨证论治”学说的四诊、八纲法则的指导。四诊、八纲在辨脓法中都有具体而全面的运用,不可或缺。而“切诊”尚具有包括“切脉和触诊”在内的独特的双重内容。
疡医大全:“凡肿疡按之软陷,随手而起者,为有脓;按之坚硬,虽按之有凹,不即随手起者,为脓尚未成。”
理瀹骈文:“按之坚硬者未脓,半软半硬者已脓也,…又深按之而速起者,内是稀黄水,深按之而缓起者,内是坏污脓。”
先贤不只是论述了凭波动辨脓有无的方法,且论述了根据波动的程度而鉴别脓肿内容物的性质和肿物(血管瘤、结核性脓肿)的性质的方法。
(六)辨脓深浅
辨脓之深浅为切开引流时之重要准绳,概浅者宜针,深者宜烙,不可混淆。若深浅不辨则针烙易成为“无的放矢”,徒然令病人皮肉受苦。现今利用麻醉之切开术,无分深浅一概用刀而不用烙。但烙之应用于深部脓疡,较之现代医学之切开,另有其优越性。因不属本文范围,故不加讨论。
外科精义:“凡疮疽肿,大按之乃痛者脓深也,小按之便痛者脓浅也。……若其上薄皮剥起者脓浅也。”
但数之脉象为脓已形成之征候。数脉属热,洪脉主血实积热。“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者令脉数,大热不止则令脉洪而数,脉洪而数者为热胜,“热胜则肉腐,腐则为脓。”故洪数之脉象为脓液已形成之征候。
(二)凭痛征辨脓
(三)凭波动辨脓
凭波动辨脓的方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方法。除深部脓肿波动出现较迟外,浅部和较深部的波动往往和脓液的形成相继出现。波动在临床上不只是确定脓液的有无,还确定脓液的深度和部位,以据此确定治疗方针。
巢源:“凡痈经久不复可消者,若按之都牢者,未有脓也;按之半半软者有脓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