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深度报道的研究探讨
浅议新闻的深度报道
如何 解 决 这 个 问 题 呢 ? 换 个 角 度 看 问 题 , 是 极 佳 的 解 决 办 法 。 就 资 深 新 闻 工 作 者 任 贤 良有 段 话 讲 得 好— — “ 中求 异 ” 的 具 体 做 法 同
是 : 题 相 同 , 度 求 异 ; 型相 同 , 材 求 异 ; 主 角 典 素 经验 相 同 , 法 求 异 ; 法 做 做 相 同 , 路求 异 ; 体 相 同 , 节 求 异 等 。他 为我 们 准确 寻 找 切 入 点 , 好 思 总 细 做 新 闻策 划 , 供 了 宝 贵 的 经 验 。 提 上世 纪 8 0年 代 末 兴 起 “ 发 区 热 ”各 地 政 府 为了 “ 绩 ” 纷 效 法 . 开 , 政 纷 有 些 媒 体 也 视 之 为 拉 动 G P增 长 的 强 项 予 以正 面 报 道 。19 D 9 2年 , 当 开 正 发 潮 愈 演 愈 烈 之 时 ,现 任 陕 西 日报 社 社 长 杜 耀 峰 深 入 基 层 调 查 研 究 , 透 过 “ 展经济 ” 发 的表 象 , 到 了“ 顾 客 观 条 件 肓 目 开 发 违 背 经 济 规 律 ” 看 不 的 隐 患 , 具 慧 眼 地 写 了 一 篇 《 苦 鄙 挤 一 条 道 》 述 评 . 起 中 央 媒 体 关 独 何 的 引
道 德 . 忌 虚 假 炒 作 切
相 比 , 更 侧 重 于 揭 示 事 物 、 象 的 全 面 真 实 、 质 及 意 义 , 供 其 发 生 它 现 实 提
发 展 的 历 史 背 景 、 之 相 关 的 事 物 现 象 的互 动 关 系 的 解 释 和 分 析 , 及 与 以
对 前 景趋 势 的预 测 等 。
深 度 报 道 亦 称 专 题 报 道 、 查 性 报 道 . 方 媒 体 称 之 为解 释 性 报 道 、 调 西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
电视 新 闻深度 报道要 求从 业 人员
具 备整 体理 论水 平和 思想 境界 ,做 电
深度报道是舆论 监督 的重要 手段 , 视 新 闻深度 报道 必须 具备 大局 意识 ,
将文字、图片与声音相结合直观地表现 其反映问题的方式是对于新闻事件的 也就是说 当报道新 闻事件的同时,不
出来 。因此 ,眼耳结合便成为了电视新 深入 分 析 ,并从 事 件 当中提 炼 出非 同 仅要从细节上把握选题,也要全面去 闻深度报道的主要特 点 。 2 . 3 真情实感
一
般 的具 有典 型 性 的主题 。而有些 电 了解 、认 识 ,切 不 可 以丢失 事实 ,无
视新闻深度报道却经常在不适合作深 法 看到事 件 内涵 以及 背后 的意 义。 目
放 功 能 ),室 内麦克 风 ( 用 以接 入 或 效 果 。此 时,该手 法就 具 有 了不可 替 代 性 ,是最优的选择。 “ 场外连线 ” 手法纵然优点颇多 , 优化 条件 :能 满足 音频 和视 频 的 4 . 2 使用频次 的 “ 适度性原则 ”
深 度报 道 的主 要背 景 ,通 过分 析、解 合观 众 的需求 ,通 常类 似这种 且 制作 的镜 头表 现事 实 细节 ,模 拟 的真实 再
说等 , 3 6 0 度无 死角的对 现场进行 记录 , 简单 的题 材 ,往 往会 使 观众 观看后 感 现不 等 于真 实的情 节展 示 。出现这 种 寻 找事 件 的源 头 、发 掘事 件 的内涵 ,
总结 、归纳和理性思辨 ,并与电视 的表 态下 还 原。观众 在 接受 电视新 闻时 ,
在 从业 者 中 ,有 一定 数量 的人 的 道德 意识 差 ,深 度报 道缺 乏正 确 的认
识和 把握 ,习惯 于用 单一 冗长 的评论
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与突破
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与突破新闻深度报道一直以来都是新闻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还能够给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角度。
最近几年来,新闻深度报道却面临着一些困境,包括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受众需求的变化以及信息碎片化等问题。
不过,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技术的发展,新闻深度报道也在不断寻找突破,为读者带来更多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内容。
一、困境1. 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新闻深度报道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包括采访、调查和写作等环节。
在当今新闻行业中,时间是极其宝贵的资源,新闻工作者往往需要面对快速的新闻生产节奏。
很多新闻机构也面临人手不足、资金不足等问题,难以进行深度报道。
2. 受众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更倾向于阅读短小精悍的新闻,而对于长篇深度报道的需求逐渐减少。
这也使得一些新闻机构在做出深度报道时感到困难,难以吸引足够的读者。
3. 信息碎片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很容易被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所淹没,深度报道往往被快速的新闻所淹没,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也让一些新闻工作者望而却步,不愿意做出深度报道。
二、突破1. 利用新媒体新媒体的兴起为新闻深度报道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视频、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新闻工作者可以更生动地呈现深度报道的内容,吸引更多的读者。
新媒体也拥有更广阔的传播渠道,可以让深度报道更快地传播开来。
2. 采用数据新闻数据新闻是一种结合数据分析和新闻报道的新型形式,它可以通过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复杂的信息和深度的分析。
借助数据新闻,新闻工作者可以更直观地向读者呈现信息,使得深度报道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3. 强化调查报道调查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往往能够揭露问题的本质和根源,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新闻工作者可以加强调查报道的力度,挖掘更多的独家消息,并通过调查报道来吸引更多读者的目光。
4. 培养读者的深度阅读习惯新闻机构可以通过不断提升读者的阅读素养,让他们更愿意接受深度报道。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与出路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与出路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传播渠道多样化,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品质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传统媒体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市场形势和商业模式的转型。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深度新闻报道成为了一大难题。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并提出一些应对之道。
1.信息碎片化导致报道的肤浅化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但是这也导致了信息的碎片化。
人们在浏览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的碎片化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只是表面的、肤浅的报道,并不能提供深度的思考和分析。
新闻报道也受到了这种信息碎片化的影响,报道的深度和广度都受到了限制。
2.快节奏和短篇幅限制了深度报道的展开新媒体环境下,人们接受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对于新闻报道的要求也更加迫切。
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往往更注重报道的时效性,而忽视了深度报道所需的时间和精力。
由于各种移动设备的普及和使用,人们更倾向于读取短篇幅的新闻报道,长篇幅的深度报道反而会受到冷落。
3.商业利益成为新闻报道的桎梏在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主对于新闻报道的商业利益需求也进行了干扰和限制。
为了吸引更多的广告主和读者,新闻媒体可能会牺牲报道的深度和客观性,而更多地迎合读者的口味和广告主的需求。
这种商业利益的干扰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品质和深度。
4.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可信度受到挑战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这使得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可信度受到了挑战。
在社交媒体上,有大量的虚假信息和谣言流传,人们很难分辨新闻报道的真伪。
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报道的深度和专业性也受到了质疑。
1.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团队建设新闻媒体需要加强对于新闻报道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团队建设,只有具备了强大的专业团队和人才储备,才能够保障深度报道的进行。
新闻媒体也需要加强对于深度报道的引导和支持,给予专业记者更多的时间和资源进行深度报道。
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与突破
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与突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闻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逐渐被数字化和网络化所替代。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媒体和新闻从业者需要不断地寻找和创新新的报道方式,才能不断适应新闻传播领域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以及如何突破这些困境。
困境新闻深度报道在传统媒体时代曾经是一种常见形式。
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获取更快速、简单和浅显的信息,这导致了深度报道的市场逐渐收缩。
首先,深度报道所需的时间和资源是新闻从业者之间普遍认为的最大问题之一。
深度报道需要持续跟踪一个特定事件或人物,并调查信息的来源和准确性,这需要更长时间的研究和整合。
而且,这类报道通常需要较高的采访成本和人力成本,这在日益紧张的新闻时间表下也是一大挑战。
其次,难产的深度报道并不一定能够赚到更多的利润。
对于新闻公司来说,深度报道的利润较为微薄,这是因为这类报道的受众相对较少。
虽然深度报道有助于增强新闻公司的影响力和信誉度,但是它不能够为新闻公司带来足够的经济利益。
第三,新闻消费者的需求也是深度报道面临的困难。
今天,许多读者更倾向于浅显易懂的新闻报道。
事实上,当今社会,传统新闻的读者和深度报道的读者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他们更愿意看透彻和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然而,新闻市场的需求远比供应短缺。
因此,深度报道的重要性很难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同和接受。
突破虽然新闻深度报道面临着困境,但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和管理实践,可以突破困境。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首先,新闻机构可以制定更加智能化的计划和管理系统来解决时间和资源问题。
比如,他们可以引入新技术来提高效率,例如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以及自动化流程等。
这些工具可以大大缩短调查和编辑的过程,减少人力和时间投入,从而降低深度报道的成本。
其次,新闻机构可以尝试采用新的商业模式来改变困境。
例如,他们可以开发新的收入来源,例如定期发布深度研究报告、组织会议或研讨会、提供咨询服务等,以使深度报道与其他新闻服务联系在一起,从而扩大收益来源。
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与突破
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与突破随着当前信息时代的发展,媒体数量庞大、传播渠道广泛,媒体从业者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加。
新闻深度报道是媒体的重要使命之一,但是在现实中,新闻深度报道面临着种种困境。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与突破。
一、困境1. 时间和经费成本高相比于日常新闻报道,深度报道所需的时间和经费成本更高。
深度报道需要记者进行深入调查和采访,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深度报道通常需要记者背负较高的安全风险,导致这些报道成本更高。
2. 受众选择有限深度报道的语言和文风更加复杂,需要读者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
因此,受众选择性更为有限,深度报道的传播面对比日常新闻报道要小得多。
3. 压力太大深度报道关注的话题通常涉及社会热点,涉及到的问题往往十分复杂,牵涉到各种利益关系。
因此,记者往往面临着较大的舆论压力和安全风险。
4. 新闻价值难以确定深度报道的新闻价值通常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和提炼,需要更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同时也需要一定的运气。
如果新闻价值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传播,可能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经费。
二、突破1. 通过聚焦人物突显深度人物是情感交流的桥梁,新闻深度报道如果能够通过人物的故事来阐述事件,可以更好地突显深度。
人物故事无论是从情感还是细节上去描述,都比干巴巴的文字让人更加有共鸣,以此来吸引受众。
从而提高深度报道的传播率。
2. 采用跨媒体呈现在现代社会,传媒多元,人们在接受信息的方式上也日新月异。
深度报道可以将文字、音频、图像等多个媒体相互交叉应用,呈现出更具魅力、丰富、多元的报道形式。
同时,对于复杂问题的讲解和资料的整合也更容易,达到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段提高阅读进程的目的。
3. 输出平易近人的语言深度报道所涉及的话题繁杂复杂,容易让一般读者感到无头绪。
记者应通过语言的选择,简明易懂地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将自己所关注的问题清晰地传达给读者。
使读者不仅能够明白报告内容,而且能够涉及核心却又不失深度。
新闻采访与写作如何进行深度报道
新闻采访与写作如何进行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新闻行业中一种重要的报道形式,旨在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一个话题或事件,为读者提供全面而详尽的信息。
本文旨在探讨新闻采访与写作如何进行深度报道,帮助记者和写手提升他们的报道能力。
一、准备阶段在进行深度报道之前,准备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准备事项:1. 确定报道话题:选择一个具有深度和影响力的话题。
这可以是一个突发事件、社会问题、科技创新等。
重要的是要选择一个有足够潜力展开深入报道的话题。
2. 收集信息:进行充分的调研,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新闻素材。
这可以包括既往报道、专家观点、数据统计等。
这些信息将为深度报道提供基础。
3. 制定计划:编写一个报道计划,列出需要采访的人员、地点和时间。
计划有助于组织采访过程并确保不遗漏重要细节。
二、采访技巧进行深度报道时,采访是获取信息和观点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一些采访技巧:1. 预先准备问题:在采访前制定一个问卷,列出要询问的问题。
这样可以确保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会遗漏重要内容,并有助于深入挖掘被采访者的见解。
2. 深入挖掘: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该深入挖掘被采访者的观点和经验。
通过提问为什么、怎么样、有什么影响等问题,引导被采访者详细解释和阐述。
3. 多元视角:除了采访专家和相关人士,记者还应该寻找不同的视角。
这可以包括普通民众、业内专家、政府官员等,以获得全面的信息。
三、分析与整理采访完成后,记者需要分析和整理所得到的信息。
以下是一些有助于深度报道的分析与整理技巧:1. 归纳与总结:整理采访记录,归纳并总结关键信息和观点。
这有助于找到报道的主线和重点内容。
2. 事实核实: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要仔细核实事实和数据的准确性。
确保所报道的内容真实可靠。
3. 角度把控:考虑不同角度和观点,寻找可能的问题和争议点。
这有助于深入报道和展示多元视角。
四、深度写作在进行深度报道时,写作是最重要的环节。
以下是一些有助于深度写作的技巧:1. 结构清晰:在写作时,要注意整体结构的清晰性。
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与突破
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与突破新闻深度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它要求记者对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从多个角度展现事件的全貌。
新闻深度报道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并探讨如何突破这些困境,提升新闻深度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
一、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1. 时间和资源成本高昂新闻深度报道需要记者进行大量的调查和采访工作,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现代新闻媒体在追求速度和热点的往往忽视了对深度报道的投入。
记者们难以分身多重任务,同时完成深度报道和日常新闻报道,导致深度报道的缺失。
2. 缺乏专业化人才新闻深度报道需要记者具备较强的调查和分析能力,而这些都需要长期的专业培训和经验积累。
现实是许多新闻机构缺乏深度报道的专业人才,加上对人才的培养投入不足,致使深度报道的质量和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3. 信息获取困难在深度报道中,记者需要获取并分析大量的信息,但是信息的获取却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方面,涉及深度报道的事件往往较为复杂,信息来源庞杂,不同官方和非官方渠道的信息可能存在矛盾;部分信息可能受到权力和利益的控制,对记者的调查和采访构成了阻碍。
4. 网络传媒混淆视听随着网络传媒的兴起,大量的虚假信息和不实报道充斥着新闻领域。
一些以悬疑、轰动性为卖点的文章、视频往往让观众对新闻深度报道产生质疑,致使真正有价值的深度报道很难获得关注和认可。
以上种种困难使得新闻深度报道的质量和数量都无法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也阻碍了深度报道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1. 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新闻媒体应该意识到深度报道的重要性,加大对深度报道的资金和人力投入。
投入不仅包括记者的专业培训和技术装备,还包括对深度报道团队的组建和支持,通过提高记者们的专业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才能够有效地进行深度报道工作。
2. 建立深度报道团队新闻媒体可以组建一支专门从事深度报道的团队,这个团队可以由经验丰富的资深记者和专业的调查分析人员组成,他们共同致力于深度报道的选题、调查、采访、分析,通过专业的团队合作和分工,提高深度报道的质量和效率。
深度报道的现实意义
深度报道的现实意义一、引言深度报道是一种通过对事件、问题或人物进行全方位、全面深入调查和报道的新闻形式。
相比于传统新闻报道的简洁和扼要,深度报道更注重事实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能够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和深入分析,有助于读者对事件的全面了解和深度思考。
深度报道的现实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引导公众舆论、推动社会进步。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深度报道的现实意义。
二、深入解读事件真相深度报道通过对事件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分析,有助于揭示事件背后的真相。
传统新闻报道往往只能呈现事件的表面现象,而深度报道则能够深入挖掘事件的根源和背后的利益关系。
通过深度报道,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避免受到片面或误导性的信息影响。
这对于公众的决策和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近年来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深度报道揭示了一些食品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而不惜使用有害物质的丑恶行径,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警惕,推动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加强。
三、提供多元视角和思考深度报道不仅仅是对事件的搜集和整理,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多元的视角和思考。
通过对事件的多方面分析和深入探讨,深度报道能够帮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陷入单一的观点和思维定式。
深度报道的多元视角有助于培养公众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提高对复杂社会问题的认知水平。
例如,对于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如城市化进程中的居住问题,传统新闻报道可能只能呈现一个局部现象或个人经历,而深度报道则能够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问题进行全面解析,引发公众对于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的深思。
四、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深度报道作为一种媒体的监督力量,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调查和揭示问题,深度报道能够引起公众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从而推动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深度报道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对于腐败问题的报道。
通过对腐败问题的深度揭露,能够引发公众的愤怒和不满,推动相关部门加大对腐败问题的打击力度,促进社会的公正和法治。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与出路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与出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优势在于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深度报道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包括内容浅薄、话题热点化、真假信息难辨等问题。
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有效开展新闻深度报道,成为了当前新闻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内容浅薄。
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递速度快,通常一条新闻的报道篇幅较短,无法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容易使得报道内容深度不够,难以满足受众对于真实信息的需求。
二是话题热点化。
为了吸引点击和流量,新媒体往往倾向于选择短期话题和热点事件进行报道,而忽视了更具深度和长期性的报道。
这样一来,新媒体报道容易流于表面,难以涉及事件的根本问题和内在逻辑。
三是真假信息难辨。
新媒体上的信息来源杂乱,真假信息混杂,使得受众很难正确识别和鉴别,导致了一些虚假信息的传播和误导。
这对新闻深度报道的开展构成了严重挑战。
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新闻深度报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出路:一是建立多元化的新闻内容体系。
新闻机构应该注重提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仅应该报道热点事件,更要展现事件的内在逻辑和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可以通过推出深度报道专栏、专题策划等形式,给予受众更多元化的新闻内容选择。
二是培养深度报道的新闻人才。
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和深度思考能力,能够对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提供高质量的深度报道。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人才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让他们了解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三是加强新闻真实性和可信度的维护。
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真假信息难辨的问题,新闻机构应该建立更加严格的新闻报道审核制度,加强对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把关,提高信息传播的精准度和可靠性。
四是加强互动与参与。
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强,新闻机构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更加深入和立体的报道。
通过与受众的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性开展更为深度的报道,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和参与。
新闻报道中的调查报道与深度报道技巧
新闻报道中的调查报道与深度报道技巧新闻报道是传递信息、揭示事实真相、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媒体发展迅速的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调查报道和深度报道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针对这两种报道技巧展开讨论,探讨其特点、技巧和实践方法。
一、调查报道1. 特点调查报道是一种深入研究事实并通过采访、调查和分析来揭示真相的新闻报道形式。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对事件或话题进行广泛的背景调查和细致入微的数据收集,以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 技巧(1)确定报道的范围和目标在进行调查报道之前,记者首先需要明确报道的范围和目标。
这意味着他们应该设定一个明确的问题或假设,并通过调查和采访来验证或反驳。
(2)收集证据和数据调查报道的核心在于收集证据和数据,以支持或证明记者的观点。
这包括采访目击者、收集相关文件和记录、寻找可信的统计数据等。
(3)权衡证据的可信度在收集证据和数据的过程中,记者需要对其可信度进行评估。
他们应该确定来源的可靠性,并采取多种来源验证的方法,以确保报道的准确性。
(4)呈现事实和观点调查报道的目标是揭示真相,因此记者应该客观、中立地呈现事实和观点。
他们应该避免主观偏见,并尽量减少个人情感的介入。
二、深度报道1. 特点深度报道是指对某一特定话题进行全面、详尽的报道,不仅仅关注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与之相关的各个方面。
它的目的是通过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将读者引导到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2. 技巧(1)选择具有深度的话题深度报道需要选择具有足够广度和深度的话题。
这些话题通常涉及到社会问题、政治热点、文化现象等,具有重要性和影响力。
(2)进行详尽的调查和研究深度报道的核心是进行详尽的调查和研究。
记者应该广泛收集信息、采访权威人士、阅读相关文献等,以确保报道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剖析问题,挖掘背后的原因深度报道需要对问题进行剖析和解释,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这种思考能够使读者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的判断和观点。
新闻报道中的调查与深度报道技巧
新闻报道中的调查与深度报道技巧【新闻报道中的调查与深度报道技巧】引言:新闻报道是传递信息、揭示真相、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通过充分调查和深度报道,准确地传达事件的本质与影响,是每一位新闻从业者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介绍新闻报道中的调查与深度报道技巧,以助于提升报道的质量与价值。
一、调查技巧调查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它能够提供真实可信的信息,为深度报道打下坚实基础。
以下是一些调查技巧的介绍:1.明确调查目标:在开始调查之前,需要明确调查的目标,即所要解答的问题或所要揭示的事实。
这将帮助调查者更加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和采访相关人士。
例如,如果要调查一次火灾事件,目标可以是了解起火原因、救援情况以及伤亡情况等。
2.广泛收集信息:调查之前,要广泛收集各方面的信息。
可以通过调阅相关文献、查阅新闻报道、搜索社交媒体、参观现场等方式,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对事件进行全面了解。
同时,也要注意信息的来源可信度和真实性。
3.采访关键人士:在调查过程中,采访相关人士是获取真实细节和背后故事的重要手段。
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进行采访,提前准备好问题,尊重被采访者,并灵活变通,根据对方的回答来调整提问的方向。
同时,要注意记录采访内容,确保准确性。
二、深度报道技巧深度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高级形式,它通过对事件的深入分析和多角度呈现,提供更多背后原因与影响的解读。
以下是一些深度报道技巧的介绍:1.挖掘背后故事:深度报道要追求事件的内在原因和背后故事。
要多方调查,挖掘隐蔽的线索,发现事件背后的规律和现象。
通过深入分析和解读,提供更高层次的信息,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2.多角度呈现:深度报道要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呈现事件的全貌。
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事件,把握不同群体的诉求和关注点。
同时,要注重平衡,在报道中给予不同声音的表达空间,避免偏见和片面性。
3.精选详实细节:深度报道要注重详实的细节,以提升报道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论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
时效性强 的报道 ,从某 种意义上说 ,本身就蕴
含着一定 的深度 。我们 知道 ,深度 报道是针对
一
些重大事 件所做 的报道 ,然而事 件的重大 和
5 3
作 者必须要 向观众提 供更 多的、生动 的、典型
的电视 画面。电视 画面是 电视 传媒最 重要 的要 素 之一 。可 以说 ,离开 了 画面 ,就 不是 电视 ; 离 开了典型生 动的 画面 ,电视深度 报道也就 失
去 了支撑 。充分 利用最 能揭示新 闻事件 内涵 的
通过 电话 ,就可 以获得一 条信息 ,报道 出一条
新鲜 , 并 且有 时可能也 已被其他传播 媒介炒 得
没什 么味道 了。出色 的深度报道 ,通常都是 时
效性 比较强 的报道 。
2 . 搞好 电视深度报 道还要 注 意展 现新 闻事
件 的 发 生 、发 展 的 过 程 , 让 过 程 说 话 。 新 闻 要
众 的热切要求 ,使 电视深 度报道有 了产生 、生
论 电视新 闻 的深度报道
口 罗 靖
深度 报道许 多人又称之 为解释性 报道 、调 查性 报道或分析 性报道等 。与一般 的动态性新 闻报 道相 比 ,它 是一种较 为全面 、深入 的新 闻
观念见解 的新 旧,是在相对 的时 间空 间成立 的。 试想 ,随着时 间的推移 ,空间 的变化 ,一些 事
电子艺术 的再 创作功能 又使 电视 传播有 了强烈
的感 染力 。在 采访 报道 中 ,记者们 前期采拍 和 后 期编辑 中都 注重发挥 了电视 特长 的优 势 : 拍 摄 时 ,他们刻 意寻找新 颖 、独特 的角度 ; 后 期 编 辑时 ,也适 当运用 了三维动 画、多屏分 割等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与出路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与出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更加便捷快速,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深度报道面临着诸多困境,也需要寻找出路。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1.信息碎片化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为完整地呈现新闻事件的全貌,而新媒体则偏向于快讯、短视频等碎片化的信息呈现方式。
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不仅让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全貌了解不足,也使得新闻深度报道变得更加困难。
2. 点击量至上在新媒体环境下,点击量成为衡量一篇新闻文章质量的重要指标。
为了吸引更多的点击量,一些新闻媒体不得不以花边八卦、煽情标题等手段来吸引读者眼球,导致新闻深度报道的质量大大降低。
3. 时间压力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新闻事件的更新频率也更高。
新闻媒体需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新闻报道,这对深度报道的展开提出了时间上的限制。
1. 强化记者素质记者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闻深度报道的质量。
新闻媒体需要加强对记者的培训和管理,提高记者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从根本上保障新闻深度报道的可行性。
2. 多元化报道方式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报道方式可能已经不再适用。
新闻媒体可以尝试采用多元化的报道方式,如图文并茂、音视频结合等,使报道更加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又不失新闻深度。
3. 拓展合作渠道新闻深度报道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新闻媒体独立承担这一任务恐怕难以为继。
新闻媒体可以尝试与其他机构合作,共同进行深度报道,从而分担成本,提高报道的可行性。
4. 引入专家意见对于一些复杂的新闻事件,单凭记者的力量可能难以做到深度报道。
新闻媒体可以引入专家意见,让专业的人士从专业的角度对事件进行解读,提高报道的专业性和深度。
5. 引入新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闻报道的方式也在不断变革。
新闻媒体可以尝试引入一些新技术,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提高报道的呈现形式和深度。
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与突破
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与突破
近几年,新闻报道的深度逐步受到关注,深度报道不仅指的是新闻报道的内容有内涵,而且把新闻报道融入到新闻报道的组织、表述与提炼背后的特定的社会现象中,深入挖掘
背后的主题,来表现新闻报道的价值。
然而深度报道也受到很多限制与困境,首先,新闻报道者把时间花费在报道深度之上,一般会受到时间上的约束,特别是大型新闻机构在报道计划安排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
把工作做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第二,时事新闻及突发新闻的关注度比深度新闻高,要将
深度报道聚焦到热点,如果聚焦度不够,这样会给新闻报道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要想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应该立足于具体的报道内容,报道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
抓住最具可读性、最有价值、或最有启发价值的现象,但还是要厚积薄发,在保证报道质
量的前提下,节省报道时间;其次,要鼓励报道者独立思考,结合当前的社会背景,力求
主题的突出,从多角度出发,报道多种视角,这样也能够引起读者关注;最后,要求报道
者注重服务,报道的主题要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篇幅内专业覆盖,提供全面的、新颖、客
观的服务,进一步丰富媒体平台的内容。
以上通过对新闻报道深度困境和突破方法介绍,从而降低上述难题的影响,实现新闻
报道的深度和高质量。
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与突破
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与突破新闻深度报道一直是新闻行业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它不仅是对事件的全面剖析,更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挖掘。
新闻深度报道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如信息获取的困难、时间成本的压力、商业利益的侵蚀等。
在这些困境的挑战下,新闻界也在不断寻求突破,以提升新闻深度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
本文将就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与突破展开深入探讨。
一、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1. 信息获取的困难新闻深度报道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撑,而信息获取的困难成为了新闻深度报道的一大难点。
一些重要的信息往往需要通过深入调查和采访才能获取,而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
一些敏感信息可能会受到各种限制和封锁,使得信息的获取变得异常困难。
一些重要的信息可能需要借助于科技手段才能获取,然而技术的不成熟和运用成本的高昂也成为了信息获取的困难。
2. 时间成本的压力新闻生产需要遵循时效性原则,而新闻深度报道却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调查和撰写,这就导致了时间成本的压力成为了新闻深度报道的一大困境。
在快餐式新闻生产的压力下,新闻从业者往往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深度报道,即便有一些媒体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人力,但时间成本的压力也往往会使得深度报道的规模和质量受到一定的限制。
3. 商业利益的侵蚀在商业化的背景下,一些媒体更加注重流量和广告收入,而对于成本较高的深度报道却存在着一定的排斥态度,这就使得新闻深度报道受到了商业利益的侵蚀。
由于深度报道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且通常无法立即见效,所以它并不符合商业利益的追求,这就使得一些媒体对于深度报道的投入不够,或者是对深度报道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商业化处理,从而影响了深度报道的质量和独立性。
新闻界正在寻求通过多元化的信息获取途径来突破信息获取的困难。
一些新闻机构正在加大对调查记者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以提升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效率。
一些新闻机构正在加大对于科技手段的应用,如数据挖掘、网络搜索等,来提升信息获取的效率。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与出路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与出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传统媒体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冲击,新闻深度报道的难度也因此增加。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深度报道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信息碎片化、时效性追求、观众口味化等问题,同时也需要寻求出路,寻找新的报道模式和技术手段。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深度报道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出路。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碎片化是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深度报道的一个主要困境。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和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碎片化的问题。
人们更倾向于获取碎片化的信息,而对于深度报道的需求则相对较少。
这就导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进行深度报道时,面临着观众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时效性追求也是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深度报道的另一个困境。
由于互联网的实时性和即时性,新闻媒体更加注重新闻的时效性,而忽视了深度报道的重要性。
观众更加关注即时的、热点的新闻,而对于长期、深度的报道则缺乏耐心和兴趣。
这就使得新闻媒体在进行深度报道时,面临着时效性的压力和挑战。
观众口味化也是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之一。
随着信息的多样性和流行文化的传播,观众的口味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
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和内容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观众希望获取更加有趣、有料、有深度的新闻内容。
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在进行深度报道时,更加注重观众的口味和需求,寻找新的报道模式和内容形式。
一是寻找新的报道模式。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模式需要与时俱进,更加注重多媒体的融合和互动性的体验。
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性,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深度报道,如文字报道、图片报道、音视频报道等,以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吸引观众的关注。
二是提高新闻报道的品质。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的品质是吸引观众的关键。
需要新闻媒体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操守,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以赢得观众的信任和支持。
深度报道实践性的研究
深度报道实践性的研究/h1身处这个经济与文化全面转型、社会变动剧烈、信息传播全面提速的时代,公众每天都遭遇海量的信息。
作为媒介,作为公众代言人的记者,不仅有义务去报道那些已哄传街巷的新闻事件、茶余饭后娱乐大众的小道消息,还要去揭示公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的本质,调查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真相,解读与观察新的社会现象,以求公正与正义。
①深度报道多角度、深层次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信息传播中释疑解惑的历史重任。
笔者结合山东大学威海新闻研究所新闻调查小组师生在《中国社会导刊》、《记者观察》、《新京报》等新闻报刊发表的数十篇深度报道,以此为例,对深度报道的原理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正确理解深度报道1.海量信息下的公众知情权传统媒体正受到新媒体的严峻挑战。
面对新媒体的快捷、互动、海量信息,传统媒体必须寻找证明自身存在必要性的理由。
其中,深度报道和报道深度就是传统媒体难以替代的强项。
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电影、直投杂志、移动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竞争导致的信息轮番轰炸,让更多的人、更多、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世界与社会的动向,但海量的信息流入也让公众“乱花渐欲迷人眼”,无所适从,不知应该相信谁。
而深度报道作为更全面、更详实、更深刻地揭示事物发展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之间的复杂联系,还原各重要元素的细节准确性的报道,已经成为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中公众知情权重要的一部分。
高校新闻专业是一个在观念意识上比较前卫的传媒研究与实践场所,比较媒体而言,它能够摆脱信息的琐碎与功利,更加容易宏观地把握舆论导向,判断各种信息的社会意义、文化背景与新闻价值。
因此,在高校新闻专业开展新闻调查,进行深度报道的实践,是训练一支高素质的记者队伍有效的手段与过程。
山东大学威海新闻研究所新闻调查小组针对诸多社会问题,深入实际,展开调查,受到了明显的实践效果。
2.娱乐大环境下的严肃、厚重。
新闻娱乐化一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
关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优势的理论探析
意 识 的 培 养 自己 各 方 面 的 素 质 , 断 提 高 自我 修 养 , 造 一 不 塑
会 提 问 的问 题 , 观众 为新 闻 事 件 的 发 展 变 化 牵 肠 挂 肚 , 使 由 旁 观 者 变 为 参 与 者 。在 现 场 报 道 中 , 者 出 画 面 , 观 众 面 记 与 对 面 , 成 的 关 系 是人 与人 的 交 流 , 种 交 流 不 仅 是 信 息 语 构 这
有 同 时 性 。 种 传 播 方 式 有 一 种 超 越 媒 介 的穿 透 力 , 产 生 这 能 当面 会 晤 , 对 一 的人 际 直 接 传 播 效 应 , 就 大 大 缩 短 了 传 一 这
者 与 受 者 的距 离 , 加 了 电视 新 闻的 真 实 感 和 亲 切 感 。 视 增 电
“ 在 进 行 时 ” 规 定 环 境 , 记 者 和 观 众 对 “ 面 将 要 发 生 现 的 使 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什 么 ” 难 以 预 测 , 是 带 着 对 未 知 事 物 的 探 求 欲 和 新 鲜 都 于
感, 双方 共 同进 入 现场 。记 者 应 该 掌 握 观 众 的 探 求 心 理 , 所 作 的现 场 报 道 应 该 是 观 众 期 望 得 到 的 信 息 , 者 向 当 事 人 记 或 目击 者 提 出 的 问 题 应 该 是 观 众 欲 知 未 知 、 问 而 没 有 机 想
人 的朝 气 和 活 力 , 不 失 大 方 自然 。在 平 时 的工 作 中 , 有 又 要
现 。记 者 应 凭 较 高 的 新 闻素 养 , 现 场 观 察 的基 础 上 , 快 在 尽 的分 析现 场 , 速 对 事 件 作 出 归 纳 和 判 断 , 清 思 路 , 住 迅 理 抓
新闻报道中的背景调查与深度报道
新闻报道中的背景调查与深度报道在新闻报道中,背景调查和深度报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背景调查是指在撰写新闻报道前对事件或话题进行详细的调查和了解,以确保报道准确全面。
而深度报道则是指对事件或话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和分析,以展示事件背后的更深层次含义和影响。
背景调查在新闻报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搜集资料、采访相关人员、查阅文件等方式,获取事件的相关信息和背景资料。
这样可以帮助记者更好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而写出准确客观的报道。
背景调查还可以帮助记者减少不必要的主观偏见,确保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同时,背景调查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报道内容,增加报道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深度报道则是在背景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挖掘和分析。
它可以通过深入采访主要当事人和专家、收集各种数据和信息、进行调查研究等方式,探寻事件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和影响。
深度报道往往能够揭示事件的更多细节和内在逻辑,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本质和背景。
深度报道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和反思。
在新闻报道中,背景调查和深度报道不仅可以提高报道的质量和水平,还可以增强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通过对事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报道,新闻媒体可以树立自己的专业形象,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和信任。
同时,背景调查和深度报道也可以帮助新闻媒体更好地履行社会监督的职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在新闻报道中,背景调查和深度报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只有通过充分的背景调查和深度报道,新闻媒体才能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准确全面地报道事件,从而赢得读者的信任和尊重,发挥好新闻传播的作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民众的利益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媒体深度报道的研究探讨论文摘要本文以山东大学威海新闻调查小组所作出的深度报道为例,分析如何认识深度报道的价值与意义,如何正确实现深度报道记者的选题定位,如何在海量的新闻信息中实现告知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在新闻各元素的价值博弈中实现其最高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深度;严肃;定位;价值;博弈身处这个经济与文化全面转型、社会变动剧烈、信息传播全面提速的时代,公众每天都遭遇海量的信息。
作为媒介,作为公众代言人的记者,不仅有义务去报道那些已哄传街巷的新闻事件、茶余饭后娱乐大众的小道消息,还要去揭示公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的本质,调查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真相,解读与观察新的社会现象,以求公正与正义。
深度报道多角度、深层次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信息传播中释疑解惑的历史重任。
笔者结合山东大学威海新闻研究所新闻调查小组师生在《中国社会导刊》、《记者观察》、《新京报》等新闻报刊发表的数十篇深度报道,以此为例,对深度报道的原理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正确理解深度报道1.海量信息下的公众知情权传统媒体正受到新媒体的严峻挑战。
面对新媒体的快捷、互动、海量信息,传统媒体必须寻找证明自身存在必要性的理由。
其中,深度报道和报道深度就是传统媒体难以替代的强项。
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电影、直投杂志、移动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竞争导致的信息轮番轰炸,让更多的人、更多、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世界与社会的动向,但海量的信息流入也让公众“乱花渐欲迷人眼”,无所适从,不知应该相信谁。
而深度报道作为更全面、更详实、更深刻地揭示事物发展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之间的复杂联系,还原各重要元素的细节准确性的报道,已经成为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中公众知情权重要的一部分。
高校新闻专业是一个在观念意识上比较前卫的传媒研究与实践场所,比较媒体而言,它能够摆脱信息的琐碎与功利,更加容易宏观地把握舆论导向,判断各种信息的社会意义、文化背景与新闻价值。
因此,在高校新闻专业开展新闻调查,进行深度报道的实践,是训练一支高素质的记者队伍有效的手段与过程。
山东大学威海新闻研究所新闻调查小组针对诸多社会问题,深入实际,展开调查,受到了明显的实践效果。
2.娱乐大环境下的严肃、厚重。
新闻娱乐化一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
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但深度报道以其思想的深邃与前瞻而成为大众文化日趋娱乐化的今天依然保持其所应有的责任、真实、厚重与严肃的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深度报道的深度其实是指其特有的新闻深度思想,指在新闻报道客观真实的基础上,鼓励记者从整体上和不同侧面上更深入地报道新闻事物的本质与联系,它不忌讳自我的观点与态度融入报道,但是要用事实说话,要告诉受众更深刻、更接近真相的道理。
案例之一:《皖北乡村“声色”调查》(《记者观察》2006年5月(上)期)是调查小组记者黄玉浩在春节期间参加皖北小梁乡一个婚礼之后采写的报道。
经调查发现,流传于皖北一带的的唢呐戏和泗洲戏已经演变成“脱衣秀”,成为当地农民婚丧嫁娶各种礼仪的主要形式。
农村文化市场的长年贫瘠,如何丰富农民的文化消费才是解决“声色”问题的根本。
种种迹象表明,目前农村的文化消费市场还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体制还不够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所以丰富农民的文化消费、提高农民的文化品味、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的秩序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
该报道通过乡村中的一场婚礼的“脱衣秀”表演,审视中国当下农村文化诸类状况,上升到一个十分严肃的社会问题。
2.多维视角下的真相与偏见深度报道是可以甚至必须体现出记者本人的主观看法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从不同深度、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阶段来看这个事物,真相就有了多维视角下的可塑性,真相与偏见一再地靠近,确是两条无限延伸的平行线,无限接近却永无相交的可能,而这正是深度报道存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案例之二:为了验证“扫大街的大妈都能做北京民办高校的招生代理”这个行业内公开的“秘密”,新闻调查小组记者编造了这样一个“善意的谎言”:暗访记者化名王刚,假称安徽淮北某职业高中校长之子,因学校曾在春季招收了一批初中未毕业的学生,眼看这批学生今年春季就要毕业,在无法保证其完全就业的情况下,学校号召学生继续学习,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所谓的王刚来京联系这批学生春季入学事宜。
新闻调查小组记者通过“更接近真相”的途径,以一个学生的视角了解了北京民办高校的乱象(参见2006年2月(上)《记者观察》的《北京流动高校大揭底》)。
一个事件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的立场、成色。
最明显的例子,是对同样一个新闻事件,媒体之间的报道是不同、甚至是冲突的。
如果没有原创权,我们就无法从实证的层面辩解真伪,但是记者可以从不同侧面进行展现。
二、深度报道关于选题的角色定位对于一个深度报道的记者来说,严肃厚重与负责任的角色定位要求其具有更高的自律与自我要求,首先需要了解国家的舆论大环境、政策方针、目前群众的关注焦点、社会重大问题,那么选题的思路如何梳理、定位呢?1.从小事中揭开大主题群众无小事,所谓小事的背后总是蕴藏着深刻的社会动因。
案例之三:我校新闻调查小组发表在《记者观察》2006年第八月(上)的《高考录取地下交易黑幕》通过少数不法分子的地下交易调查,把矛头指向了高考考生的身份认证制度与高校户籍制度的衔接漏洞。
这则深度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案例之四:民工问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是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选择典型案例,解剖分析,由点及面,是深度报道的优势。
《“民工荒”不荒》(《记者观察》,2006年11月)就是从农民就业这样一个细微的角度来探讨内陆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农民王志胜已经45岁了,文化程度不高,没有什么技能,但他参加春节后政府举办的劳务招聘会,竟被常熟市滨江劳动服务公司顺利录用,当上码头装卸工,月收入六七百元。
政府都会对农民进行法律和技能方面的义务培训,通过劳动局宣传员挨村挨户的讲解和宣传,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同时还设立了小额无息贷款为比较困难的农民工提供路费。
在农民工积累了足够的资金、经验,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回到家乡进行投资创业,解决更多的农民就业,走出去,回得来,留得住――这就是作为劳动力输出地发展经济的特有模式,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对于某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
2.从“我在现场”到“本刊记者”所有的记者都追求原创新闻,即我在现场,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能抓住新闻的第一落点,但这并不现实,因为抢第一落点的新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正如不是每个记者都有机会去伊拉克,身临世贸大厦的倒塌等等,随着信息传播的日益发展,新闻的新,其时效性的新,只存在于理论上的可能,每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以后,无孔不入的各式媒体都蜂拥而至,“我在现场”的意义将越来越被淡化。
那么如何在海量的信息竞争中能脱颖而出,“本刊记者”则成了救命稻草。
正如同样的深度事件,《南方周末》会以人文、感性、关怀、正义的角度来报道,《三联生活周刊》会以白领喜欢的理解方式加以解读,《中国新闻周刊》会更加严肃认真,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调查》会质询事件的背后真相,总之,对于新闻事件,更多地要发出“本刊记者”的话语、观点与建议,这是培养深度报道品牌的不二法门。
案例之五: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汀罗镇皂二村农民李俊民,靠回收加工废品为生,一手创办的“爱心家园”以专“捡”流浪汉而出名,自1997年起,十年来他“无偿”收养了近千名流浪汉,其中300多人在其帮助下回到了家。
2005年,中央电视台、《南方周末》、新华网等国内数十家媒体争相对其事迹进行报道,而成为媒体“英雄”的李俊民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与争议,一个普通的农民为什么要收养这些无家可归、身患残疾的流浪汉?他拿什么来养这些人,他的经济收入从何而来?如此典型的人物事迹为什么当地政府一直保持低调和沉默?他目前面临什么样的压力与困境?为什么对他的流言蜚语、争议与质疑不断?这群流浪汉的真实生存状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2006年4月27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远赴千里之外的山东省东营市扮成一名流浪汉的寻亲者,与李俊民“爱心家园”里的流浪汉们生活在一起,对他们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与观察,并对李俊民进行了一次为期两周的暗访与调查。
经过调查小组记者的调查,给李俊民定性为一个有头脑的有善心的农民商人是比较准确的。
记者认为李客观上做了一件好事,因为这些流浪汉的生活待遇确实比以前好很多,他还免费至少是相当廉价地使用了这批没有自我能动意识的劳动力,那么他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名得利了,这正是很多人不满的地方,因为传统的观点认为,做好事是必然要贴本的,要奉献的。
但记者认为,李颇具市场化的援助机制才是符合科学规律的。
尽管诸多媒体报道了“疯人王”李俊民,但作者根据独辟奇径的分析角度还是写出了《暗访山东疯人王》一文(《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6月)。
超级秘书网不回避热点、焦点、争议点,重大事件上能听到“本刊记者”的声音,是一篇好的深度报道必须要体现出来的。
三、平衡心态下的价值博弈做深度报道的记者关键要有一颗平和的心,充满公正与正义,要善感敏锐,对新闻事件的诸多要素予以整合,满怀激情却要冷静地驾奴,不会深陷新闻而失冷静客观,这种平衡的心态非常重要。
新闻工作者牢固树立的一种态度、一种意识――我们的报道,要“货真价实”,有根有据,不能道听途说,不能为了轰动效应而“炒作”。
如果不能冷静、理性地分析事实、开展报道,读者就会怀疑你的可信度,也就谈不上什么权威性、指导性。
所以,我们的记者,要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写出既有新意又令人信服的报道。
任何带有偏见与刻板成见作出的报道都不会是好的作品。
案例之六:覃纪虎在深圳打工12年,做了12年义工,5年内献血10600毫升;他曾是深圳市20大杰出义工之一,与丛飞一起成为深圳义工的“名片”;他曾获“全国无偿献血奖”银质奖章,并被人们称为献血英雄。
就是这样一个英雄,穷困潦倒,家破人亡,远走他乡,带着多病的女儿四处奔走呼号,面对这样的场景相信大部分人会落下同情的眼泪,但笔者通过他的言行举止更深刻地意识到这一幕社会悲剧的本质――覃纪虎已经严重地依赖与迷信媒体,而忘了面对苦难时的自强不息。
(《背负英雄之名的“流浪”者》,《记者观察》,2006年11月)深度报道记者不是“揭黑记者”,不是只关注社会的阴暗面,不是以向别人“泼脏水”来炒作自己的“作秀”记者,一个优秀的深度报道记者以及一篇负责任的报道,必然要平衡把握,综合比较新闻事件的各元素的社会价值,正面的、负面的,最后经过精心的处理来达到最大、最好的社会价值体现,负面新闻正面做,负面新闻起到正面效果,这都是深度报道记者对新闻事件进行价值博弈后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