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度报道的写法

合集下载

深度报道策划书格式3篇

深度报道策划书格式3篇

深度报道策划书格式3篇篇一深度报道策划书格式一、背景与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们对于深入了解事物本质和背后故事的需求日益增加。

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深入挖掘、全面呈现事实的新闻形式,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策划书旨在策划一系列具有深度和影响力的深度报道,以满足读者对于高质量新闻的需求。

二、报道主题与范围1. 主题:选取具有社会影响力、公众关注度高的主题,如社会热点事件、重大新闻事件、文化现象等。

2. 范围:涵盖国内外各个领域的深度报道,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

三、报道形式与内容1. 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报道形式,包括文字报道、图片报道、视频报道等,以丰富报道的呈现方式。

2. 内容:深入挖掘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展现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采访相关专家、当事人,获取权威观点和第一手信息;结合数据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提供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四、报道团队与时间表1. 团队:组建由资深记者、编辑、摄影师、视频制作人员等组成的专业报道团队,确保报道的质量和专业性。

2. 时间表:制定详细的报道时间表,明确各个阶段的任务和时间节点,确保报道的顺利进行。

五、执行与推广1. 执行:按照策划书的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采访、写作、编辑、制作等工作,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 推广: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报道的推广,包括报纸、网站、社交媒体等,提高报道的影响力和关注度。

六、预算与资源需求1. 预算:明确报道的预算,并合理安排各项费用,确保报道的资金支持。

2. 资源需求:包括采访设备、场地、资料查询等方面的资源需求,提前做好准备和协调工作。

七、评估与反馈1. 评估:定期对报道的效果进行评估,包括阅读量、影响力、读者反馈等,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报道策略和方向。

2. 反馈:及时收集读者的反馈意见,改进报道质量和内容,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篇二深度报道策划书格式一、背景与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们对于深入了解事物本质和背后故事的需求日益增加。

深度报道如何写

深度报道如何写

深度报道如何写第一篇:深度报道如何写深度报道如何写一、深度报道的涵义深度报道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和发展趋势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

深度报道源于西方,在我国,大致崛起于1987年以后,1987年被称为“深度报道年”。

到现在,深度报道发展更趋繁荣和成熟,广泛渗入到广播、电视等媒体中,不再为报纸所独有。

不过,必要指出的是,目前一般认为,深度报道并非一种新闻体裁,而只是一种报道的方式。

二、深度报道的特征(一)重要性首先是题材重大,其报道对象多为重要的,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或问题,或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多为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

其次是意义重大,富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感,要求满足实际工作和广大受众的需求。

(二)完整性其完整性表现在大时间、大空间、宏观的、微观的、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既回顾过去,又剖析现在,也预测未来。

(三)深刻性它通过对大量的、丰富的材料进行深度加工,有分析、有思辨、也有预测,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揭示事物(事件)深层的、发人深思的内涵与本质。

(一)综合性前已述及深度报道并非一种独立的体裁,只是一种报道方式,各种体裁均可作深度报道,多种体裁的融合则更适于作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的综合性往往表现为体裁的综合、手法的综合、内容的综合等。

(五)知识性提供大量的背景材料、涉及古今中外各类学科知识,以满足受众需求。

三、深度报道的类型一般分集合型与单一型(或多篇类与单篇类)两大类型。

集合型与单一型又可细分为不同形式。

(一)单一型此类又可分为综合概括、分析解释、提出问题、典型传播、热点透视、对比揭示等多种类型。

提出问题类。

只提出问题,这种问题一般是典型的、有普遍意义的,但又为大众所忽略的问题。

文中虽不对问题进行解答,但能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

综合概括类。

对某一方面或某一主题之下的众多事实,加以归纳综合。

分析解释类。

对某些较复杂的新闻事实,或新出现的、人们普遍关注而又迷惑不解的事实进行分析、解释,揭示其实质、意义,预测其发展趋向等。

如何写出深度报道的引人标题

如何写出深度报道的引人标题

如何写出深度报道的引人标题如何写出引人标题的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指对一个事件、话题或人物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调查报道。

作为新闻媒体中重要的一部分,深度报道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更深刻的理解。

而一个引人入胜的标题则是吸引读者继续阅读报道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如何写出深度报道的引人标题。

一、抓住核心信息一个引人标题的第一要素是抓住核心信息。

深度报道通常涉及诸多细节和背景知识,在标题中要精炼地呈现出最具吸引力的部分。

通过概括报道的主题、亮点或突破点,让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报道的重点。

二、突出新闻价值一个引人标题的第二要素是突出新闻价值。

深度报道往往探索问题的更深层次,揭示事实真相,或提供新的视角与观点。

在标题中要表达出这份独特性,让读者感受到新鲜感和难得一见的价值。

三、使用生动词和形象词语一个引人标题的第三要素是使用生动词和形象词语。

生动的动词和形象的词语能够给标题带来更多的感官刺激和视觉冲击力,使标题更加生动和有趣。

通过采用形象词语,可以让读者在一瞬间就能勾起他们的好奇心与阅读欲望。

四、保持简洁明了一个引人标题的第四要素是保持简洁明了。

不管是在报纸、杂志还是在线媒体,标题的篇幅通常是有限的。

因此,要善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尽量用简洁有力的方式表达。

避免使用冗长的词组或句子,使标题更加清晰明了。

五、注重标题与内容的契合度一个引人标题的第五要素是注重标题与内容的契合度。

标题应当能够准确地传达出报道的主旨和重点,与实际内容相符。

读者通过标题对报道内容产生期待,如果标题与内容的契合度不高,可能会引起读者的失望和不信任。

六、避免夸大与误导最后,写出引人标题的深度报道还要避免夸大和误导。

虽然吸引读者是标题的目标,但报道的准确度和真实性同样至关重要。

如果标题夸大报道的实际内容,给读者带来不实感,可能会损害新闻媒体的信誉。

综上所述,要写出引人标题的深度报道,我们需要抓住核心信息,突出新闻价值,使用生动词和形象词语,保持简洁明了,注重标题与内容的契合度,并避免夸大与误导。

深度报道策划书格式3篇

深度报道策划书格式3篇

深度报道策划书格式3篇篇一深度报道策划书格式一、背景与目标1. 背景:介绍报道的背景和原因,为什么这个话题值得深入探讨。

2. 目标:明确报道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引发讨论还是推动变革。

二、报道主题1. 主题:确定报道的核心主题,简要描述主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2. 角度:选择一个独特的角度来切入主题,以增加报道的吸引力和深度。

三、采访与信息收集1. 采访对象:列出需要采访的关键人物、组织或相关利益方。

2. 信息来源:确定可以获取的官方数据、研究报告、案例等信息来源。

四、报道结构1. 篇章划分:设计报道的篇章结构,包括导言、主体内容和结论。

2. 内容安排:合理安排每个篇章的内容,确保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五、报道时间表2. 进度追踪:制定一个进度追踪表,确保报道按时完成。

六、宣传与推广1. 宣传渠道:确定适合的宣传渠道,如社交媒体、新闻稿发布等。

2. 推广策略:制定具体的推广策略,吸引目标受众关注报道。

七、团队协作1. 人员配置:列出所需的人员,包括记者、编辑、摄影师、设计师等。

2. 职责分工:明确每个人员的职责和工作任务。

八、预算与资源需求1. 预算:列出报道所需的预算,包括采访费用、差旅费用、设备租赁等。

2. 资源需求:明确所需的资源,如图书馆借阅、数据购买等。

九、风险管理1. 风险识别:列出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如采访困难、信息获取受阻等。

2. 应对策略:针对每个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以降低风险的影响。

十、效果评估1. 评估指标:确定报道效果的评估指标,如阅读量、社交媒体互动等。

2. 后续行动: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后续行动方案,以改进报道质量和影响力。

篇二深度报道策划书格式一、背景分析1. 报道主题2. 报道对象3. 报道目的二、报道思路1. 整体报道框架2. 报道重点和难点3. 报道角度和切入点三、采访计划1. 采访对象2. 采访方式3. 采访问题四、资料收集1. 相关政策法规2. 行业研究报告3. 权威数据统计4. 背景资料和案例五、写作计划1. 文章结构和布局2. 和设计3. 文章内容和篇幅分配4. 语言风格和表达手法六、时间安排1. 采访时间2. 资料收集时间3. 写作时间4. 报道发布时间七、预算安排1. 采访费用2. 资料收集费用3. 写作和编辑费用4. 其他费用(如差旅、设备租赁等)八、效果评估1. 报道发布后的反馈和评价2. 报道对公众、政策制定者、行业的影响3. 报道的传播效果和社会价值九、注意事项1. 遵守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2. 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3. 注意保护采访对象的隐私和权益4. 及时跟进报道进展,保证报道质量和时效性篇三深度报道策划书格式一、背景与目标1. 背景介绍2. 目标受众3. 报道主题4. 报道时间二、报道内容1. 核心内容2. 相关背景3. 采访对象4. 呈现形式三、采访计划1. 采访人员2. 采访对象3. 采访时间4. 采访地点四、调研计划1. 调研内容2. 调研方法3. 调研人员五、资源需求1. 人力资源2. 物力资源3. 时间资源六、预算安排1. 各项费用2. 总预算七、效果评估1. 评估指标2. 评估方法3. 评估时间八、风险管理1. 风险识别2. 风险评估3. 风险应对。

人民日报深度报道范文

人民日报深度报道范文

人民日报深度报道范文标题:《探索与关怀:人民日报深度报道范文》人民日报,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官方媒体之一,其深度报道不仅传递了时事信息,更展现了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

本文以人民日报深度报道为范文,旨在分析其报道特色,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选题策划:关注时代脉搏,凸显社会价值人民日报深度报道的选题,始终紧密围绕国家大局,关注时代脉搏,凸显社会价值。

如《中国加速度:改革开放40年来的跨越式发展》一文,以改革开放为背景,全面梳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既体现了国家意志,又回应了民众关切。

二、采访调查: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人民日报深度报道的记者,始终坚持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

如《决战贫困:一个都不能少》的报道,记者走进贫困地区,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真实记录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

三、报道手法:多角度呈现,以事实说话人民日报深度报道善于运用多角度呈现的手法,让事实说话。

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报道,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环境变化,以及采访当地政府和群众,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

四、评论引导:理性分析,传递正能量人民日报深度报道在评论引导方面,注重理性分析,传递正能量。

如《共筑网络安全防线》的报道,既揭示了网络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又提出了应对措施,引导广大网民共同维护网络安全。

五、人文关怀:关注个体命运,传递人间真情人民日报深度报道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关注个体命运,传递人间真情。

如《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的报道,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民众的英勇抗争故事,展现了民族精神的力量。

总结:人民日报深度报道范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闻采写编评的典范。

广大新闻工作者应从中汲取经验,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为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深度报道策划范文

深度报道策划范文

深度报道策划范文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

下面是深度报道策划范文,欢迎参阅。

深度报道策划范文1《焦点透视》是湖北电视台的一档深度报道类新闻栏目,在同类节目中,它的出现要早于全国众多兄弟省台甚至早于央视,填补了湖北电视业无新闻调查类栏目的空白。

十一年来,它一直以“层层深入,探究真相”的电视调查为手法,对发生在湖北省的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客观、深入、理性的调查分析。

现在,十一年时间过去了,《焦点透视》栏目向电视观众奉献了几千期精心制作的新闻调查类节目。

现在,《焦点透视》的众位年轻的编导,正在为重振这一湖北电视台老名牌“精品栏目”而不懈努力。

通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识到,一档优秀电视栏目的成功运作,离不开从节目把关者到每位编导的策划意识。

从整档栏目的风格、定位、选题,到每期节目的立意、谋篇布局、表现手法,都离不开策划。

一、对栏目定位的策划早在《焦点透视》节目从社教中心划归新闻中心,栏目组就高度重视,精心筹划,并撰写了详细的策划方案。

大家一致认为,一档优秀的新闻调查类栏目是媒体人力、财力、管理水平等综合实力的体现,湖北电视受众对国内现有媒体的少数新闻调查类节目认同度较高,而对发生在身边的新闻事件却难以看到相关的纵深电视调查,因此,新闻调查类栏目将在全省形成强大的收视冲击力。

关于节目定位,我们表述为:以新闻事实(焦点热点新闻为基础,以电视调查为手法,层层深入透视新闻真相,并强化舆论监督。

关于栏目特色,《焦点透视》定位为:以关注新闻和新闻真相的成年人为主要目标受众,深刻性、思辨性是特色,快节奏、犀利的新闻语言是普遍风格。

确定了栏目风格,选题是决定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

焦点透视的选题为大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包括突发事件。

一般需要具备四要素:新闻性、广泛的关切度、有矛盾冲突、有持续的悬念。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焦点透视的选题策划注意处理了以下几个关系:1.正面题材与反面题材的关系《焦点透视》是个日播节目,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节目当中,所谓的“正面报道”(主题性、成就性的报道)与“反面报道”(揭露性、舆论监督性报道)大约各占了1/3,其余1/3为探讨性的报道,对有争议有广泛影响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进行探究等等。

深度报道策划书模板3篇

深度报道策划书模板3篇

深度报道策划书模板3篇篇一深度报道策划书模板一、背景与目标随着[行业名称]的快速发展,[报道主题]日益受到关注。

本策划书旨在深入探讨该主题,揭示其背后的复杂性和影响。

二、报道主题[具体的报道主题]三、报道目标1. 提供全面深入的分析,帮助读者理解[报道主题]的重要性和影响。

2. 揭示[报道主题]所涉及的问题和挑战,并提供解决方案的建议。

3. 引发公众对[报道主题]的关注,促进相关讨论和行动。

四、报道内容1. 主题分析[报道主题]的定义和范围。

对[报道主题]的历史和发展进行梳理。

分析[报道主题]在当前社会、经济和环境背景下的重要性。

2. 问题揭示探讨[报道主题]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具体的问题和影响。

引用专家观点,分析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3. 解决方案提出针对[报道主题]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介绍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和经验。

强调公众参与和合作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4. 前景展望预测[报道主题]的未来发展趋势。

探讨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和挑战。

提出进一步报道的方向和重点。

五、报道形式1. 深度文章2. 专题报道制作专题页面,整合相关文章、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提供互动功能,鼓励读者参与讨论和分享。

3. 社交媒体传播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宣传和推广报道内容。

发布吸引人的和摘要,吸引读者关注。

与读者进行互动,回复评论和私信。

六、报道团队1. 主编/执行编辑负责整体策划和协调工作。

确保报道的质量和进度。

2. 记者/撰稿人3. 编辑/排版人员负责文章的编辑和排版工作。

使报道内容简洁明了,易于阅读。

4. 视觉设计师制作专题页面的设计和配图。

提升报道的视觉效果。

七、时间安排1. 策划阶段:[具体时间]确定报道主题和目标。

组建报道团队。

制定详细的报道计划。

2. 采访和写作阶段:[具体时间]记者进行采访和调研。

3. 编辑和排版阶段:[具体时间]编辑对文章进行修改和审核。

排版人员进行专题页面的设计和制作。

4. 发布和推广阶段:[具体时间]在媒体平台上发布报道。

深度报道策划书范文3篇

深度报道策划书范文3篇

深度报道策划书范文3篇篇一《深度报道策划书范文》一、报道主题“城市变迁中的记忆与新生”二、报道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城市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旧城区的改造、新城区的建设,在带来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城市记忆、文化传承和居民生活变化的问题。

三、报道目的通过深入采访和调查,展现城市变迁的多个层面,包括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消失、居民的情感与生活变化、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引发公众对于城市发展的思考。

四、报道主体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区域,如正在经历大规模改造的旧城区。

2. 采访当地居民,了解他们对于城市变迁的感受和看法。

3. 与城市规划专家、文化学者等进行交流,获取专业观点。

五、报道步骤1. 第一阶段:资料收集与研究收集城市变迁的相关历史资料、政策文件等。

确定重点采访对象和区域。

2. 第二阶段:实地采访与拍摄深入采访居民,记录他们的故事和情感。

拍摄城市的现状和变迁痕迹。

3. 第三阶段:专家访谈与专家进行深入探讨,丰富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六、报道形式1. 系列深度报道文章,在报纸或网络媒体上发布。

2. 配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增强报道的吸引力。

七、报道时间安排整个报道计划在[具体时间段]内完成。

八、注意事项1. 确保采访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 尊重被采访者的意愿和隐私。

3. 与相关部门和人员保持良好沟通,确保报道顺利进行。

篇二《深度报道策划书范文》一、报道主题“探寻城市变迁背后的故事”二、报道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面貌在不断发生变化。

一些老街区逐渐消失,新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这些变迁不仅改变了城市的外观,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希望通过深度报道,揭示城市变迁背后的复杂因素和人们的真实感受。

三、报道目的1. 深入挖掘城市变迁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 展现不同人群在城市变迁中的经历和感受。

3. 引发社会对城市发展模式和人文关怀的思考。

四、报道主体1. 政府相关部门,了解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的背景。

深度报道格式

深度报道格式

深度报道格式
深度报道是一种以深入了解某个事件、问题或主题为主的新闻报道形式。

以下是一份深度报道的基本格式:
1. 导语:在报道开头,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报道的主题和背景,吸引读者兴趣。

2. 背景介绍:在导语之后,对报道主题进行一定的背景介绍,让读者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和现状。

3. 采访对象:介绍采访对象的身份、姓名、职务、背景等信息,并在报道中引用其言论或观点。

4. 事件分析:在报道中深入分析事件的本质、原因、影响等,挖掘事件背后的本质和意义。

5. 结论和建议:在报道结尾,总结报道的主题和核心观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为读者提供启示和思考。

6. 引用权威来源:在报道中引用权威来源的数据、统计、报告、专家观点等信息,以提高报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7. 排版和格式:深度报道的排版和格式应该简洁、规范、易读,同时注意字体、字号、行距等细节,让读者易于阅读和理解和记忆。

深度报道需要深入挖掘事件的本质和意义,客观、公正、全面地报道事件和相关事实,让读者得到高质量的信息和知识。

深度报道策划书模板3篇

深度报道策划书模板3篇

深度报道策划书模板3篇篇一深度报道策划书模板一、背景与目标1. 背景:介绍事件或问题的背景情况,包括相关的历史、现状、趋势等。

2. 目标:明确深度报道的目标,是要揭示问题的本质、分析原因、探讨解决方案,还是其他的目标。

二、报道内容1. 主题:确定深度报道的主题,即要报道的核心内容。

2. 角度:选择合适的报道角度,从不同的侧面来展现主题。

3. 内容:详细阐述深度报道的内容,包括事实、数据、观点、分析等。

三、采访与调查1. 采访对象:列出需要采访的对象,包括相关的专家、学者、利益相关者、事件当事人等。

2. 采访方式:确定采访的方式,如面对面采访、电话采访、邮件采访等。

3. 调查方法:说明需要进行的调查方法,如问卷调查、实地观察、案例分析等。

四、报道形式1. 呈现方式:确定深度报道的呈现方式,如文字报道、图片报道、视频报道等。

2. 结构安排:设计深度报道的结构,如采用倒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等结构。

3. 语言风格:确定深度报道的语言风格,要求语言准确、生动、有感染力。

五、时间与进度安排1. 时间节点:列出深度报道的各个时间节点,如采访时间、写作时间、发布时间等。

2. 进度安排:详细安排深度报道的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时间进度。

六、资源需求1. 人力:列出需要的人力资源,包括记者、编辑、摄影师、摄像师等。

2. 物力:列出需要的物力资源,如采访设备、摄影设备、录音设备等。

3. 财力:列出需要的财力资源,如采访费用、差旅费用、设备购置费用等。

七、效果评估1. 评估指标:确定深度报道的评估指标,如阅读量、转发量、评论量、影响力等。

2. 评估方法:说明评估深度报道效果的方法,如数据分析、问卷调查、专家评估等。

3. 反馈机制:建立反馈机制,及时了解读者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深度报道的质量。

八、注意事项1. 法律合规:在深度报道中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报道的内容真实、客观、公正。

2. 伦理道德:在深度报道中要遵循伦理道德原则,保护采访对象的隐私和权益。

记者深度报道范文

记者深度报道范文

记者深度报道范文
记者深度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一种形式,它不仅仅只是简单地报道事件的事实,更加注重刨析事件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影响,从而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和影响。

在记者深度报道中,记者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采访工作,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和信息,分析和解读数据,从而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准确、客观的报道。

记者深度报道的主题非常广泛,可以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

例如,一篇关于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深度报道,可以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社会财富分配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揭示出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和影响。

记者深度报道需要记者在专业知识、调查技能、写作能力等方面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

同时,也需要媒体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资金和人力资源,为记者深度报道提供充分的保障和支持。

总之,记者深度报道是新闻报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它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加深入、全面、准确的信息和解读,同时也能够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某一事件或问题。

- 1 -。

深度报道写作

深度报道写作

深度报道写作篇一“哎呀,这可真是一场让人又爱又恨的冒险!”我忍不住感叹道。

你知道吗?深度报道就像是在迷雾中寻找真相的探险之旅。

有时候,线索藏得比宝藏还深,让人摸不着头脑;有时候,又好像突然有一道光,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就拿最近我调查的那个关于环保的话题来说吧。

我到处走访,跟各种各样的人交流。

有一位老农民,他皱着眉头对我说:“这土地啊,以前多肥沃,现在被那些工厂排放的污水给毁了,种啥都长不好!”他那无奈的眼神,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悲哀。

还有一位年轻的环保志愿者,充满激情地讲:“我们不能再坐以待毙了,必须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我收集到的数据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据统计,当地的水质污染指数在过去五年里上升了 3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减少了 20%。

这可不是简单的数字,这背后是我们生存环境的恶化啊!那接下来怎么办?我觉得我们不能只是喊口号,得有实际行动。

比如,加强对工厂的监管,提高环保标准;多组织环保宣传活动,让大家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深度报道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得有耐心,有毅力,还得有一颗追求真相的心。

这就好比在黑暗中摸索,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找到那一丝光亮,但只要坚持,总会有收获。

我的观点就是:深度报道是一种责任,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问题,一起努力去改变!篇二“嘿,你们能想象这其中的艰难吗?”我忍不住冲朋友们喊道。

深度报道,这四个字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真是充满了挑战和未知。

就像上次我去采访一个贫困山区的教育状况。

那里的孩子们,眼睛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可是条件却那么艰苦。

一位老师拉着我的手说:“我们这儿缺书、缺文具,孩子们的梦想都快被现实困住了!”听到这话,我的心像被狠狠揪了一下。

再看看那些统计数据,学校的升学率不足 30%,辍学率却高达 15%。

这数字多让人痛心啊!那能怎么办?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啊!我觉得首先得呼吁社会各界捐赠物资,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然后,得想办法留住优秀的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人物深度报道范文(汇总4篇)

人物深度报道范文(汇总4篇)

人物深度报道范文第1篇通讯的种类: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通讯的特点:通讯是一种详细、深入的报道,也是一种具有多种表现方法的新闻媒体,通讯报道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

1、人物通讯:是以报道人物为主要内容的通讯。

其基本要求和方法有以下几点:要体现当今的时代特征;要写出人物的特点;要用人物的行为表现人物。

一般有两种写法,一是对人物一生或是某个阶段、某一个方面,作比较全面的报道;还有就是不对人物作全面的报道,而是抓住某个特定的情景,简单几笔,把人物的精神、特点写出来,或是作一个侧面报道。

2、事件通讯:它是以重大的或寻常的事件为报道的通讯类型。

是记述新近发生的,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事件。

其基本要求和方法有以下几点:叙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事件情节要交代清楚名了,线索要清晰;叙事要生动,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在叙事中要选好人物,写人物时注意精练、生动形象。

通讯的语言特点和细节描写:通讯作为一种新闻媒体,语言要求准确严谨,简明扼要,鲜明生动,具体真切,通俗易懂;多运用琅琅上口的群众语言写通讯,要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人物深度报道范文第2篇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策划与编导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电影媒体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目前我们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做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报道新闻要具有创意,没有创意的新闻是不会吸引观众的。

关键词: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创新策划报道目前在我国的电视才所播出的系列报道中很少有精品报道出现,分析其中的原因发现有两部分原因,第一是电视节目的策划者、生产者的意识十分的落后;第二电视台做报道投入的精力不够,没有真正的做出一篇好的报道。

若是不再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导致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形式受到限制,编剧在报道新闻时由于创新意识较差、编导的工作能力较低,掩盖了新闻报道本身的优势,阻碍了新闻报道形式的发展。

这些问题的存在还会使得系列报道与连续报道的新闻题材被当做其他的形式作为报道。

如何写出能够引发行业讨论的深度报道

如何写出能够引发行业讨论的深度报道

如何写出能够引发行业讨论的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新闻媒体传递信息和引发行业讨论的重要方式之一。

它要求记者对事件或话题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并准确地传递给读者。

写出能够引发行业讨论的深度报道,需要具备以下几点要素:一、确定研究对象深度报道需要选取具有一定新sworthiness(新闻价值)的话题或事件进行深入调查。

这个话题应该是在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并且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

例如,如果你是一位IT行业记者,你可以选择报道某一家知名科技公司推出的新产品,或者是某一项技术创新对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二、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深度报道需要记者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收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这包括采访相关人士、了解行业背景、查阅相关文献和报告等。

记者可以通过与行业专家、学者、从业者等交流,获取权威观点和独家的深度信息。

同时,通过对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揭示事件或话题的本质和趋势。

三、准确传递信息和观点深度报道要求记者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准确的筛选和整理,确保传递给读者的是真实、可靠的信息。

记者应该注意避免主观臆断,客观呈现事实。

在报道中,应该多角度地呈现不同的观点和解读,引导读者进行理性思考和讨论。

四、提供独到的见解和分析深度报道要求记者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观察力,提供独到的见解和深度分析。

记者可以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事件或话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揭示其背后的本质和影响。

同时,记者可以借助数据和案例,支撑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五、启发行业讨论深度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引发行业内的讨论和思考,促进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记者可以通过撰写引人思考的问题、提出未解决的行业难题、针对有争议的观点进行解析等方式,激发读者的兴趣和参与度,引发行业内的广泛讨论。

综上所述,要写出能够引发行业讨论的深度报道,记者需要充分调查研究、准确传递信息和观点、提供独到的见解和分析,同时激发行业内的思考和讨论。

只有具备这些要素,才能写出具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

【通讯写作】《深度报道》写作

【通讯写作】《深度报道》写作

《深度报道》写作一.深度报道的基本概念深度报道是指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对事实作出解释和分析,并努力阐明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力图对事件发展趋势作出准确预测的报道方式。

二.深度报道的基本特点1.重视揭示新闻事实基本性质和深层含义深度报道不仅要报道现象,还要抓住现象背后的本质;不仅要叙述清楚事件本身,还要揭示出事件的深层含义;不仅要确认事件的现状,还要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

2.解释充分,分析透彻深度报道主要通过对新闻事实的解释和分析来完成,离开了解释和分析,报道就谈不到深度。

3.视野开阔,材料详尽深度报道不仅仅以中心事件为主来展开叙述,议论也不是单纯地针对一件事情来说,它所提供的丰富信息有一定的立体感和系统性。

它的深度其实就是高度,要做到登高望远,视野开阔。

4.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深度报道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多样,它本身并没有固定的格式,可以采取一切新闻报道的形式,如事件通讯、新闻述评、新闻专访、调查报告等。

三.深度报道的基本类型目前公认的深度报道分为单项型深度报道和复合型深度报道两种。

单项型深度报道是指针对一个中心话题,做一次性的集中报道。

复合型深度报道有若干篇组成,其组合形式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进行性深度报道,另一种是以并列态势出现的系列性深度报道。

(一)单项型深度报道1.分析性深度报道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类型。

它的特点是,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确认新闻事实的性质、意义、发展方向,以帮助受众深入理解新闻事实。

在报道经济形势、政治形势和国际问题的时候,采用分析性深度报道很有必要。

2.调查性深度报道调查性深度报道是针对某一新闻事实,通过展示调查过程,提供大量事实、数据和有关反映及评价的方法,来深入揭示其本质、特征、发展规律的一种报道形式。

3. 解释性深度报道解释性深度报道是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说明和解释,以使受众对事件发生的必然性有准确的把握。

如何写好一篇社会深度报道

如何写好一篇社会深度报道

如何写好一篇社会深度报道作为一名记者,社会深度报道是我们日常工作的重要一环。

社会深度报道是指通过深入采访和调查,对社会现象、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传递出更加深刻的信息。

那么,如何写一篇好的社会深度报道呢?一、选题选题是报道成功的重要前提。

选题应具有社会意义、媒体价值和新闻性,并且需要符合当前社会热点和民生需求。

在选题时,需要考虑到预算、专业知识和工作难度等因素。

二、采访和调查采访和调查是深度报道的核心。

在采访和调查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和系统性,要注意问题的提出方式,细节的观察和对话的延伸,可以先进行预约采访,遇到疑问和不了解情况的问题再进行进一步的现场采访和调查。

三、资料搜集和整理在调查过程中,需要注意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在搜集资料时,要注意透过文字、数字和图表等资料看清表象背后的实质。

整理资料时可以采用分类、筛选、归纳等方法,使得数据清晰、有序、易于分析。

四、分析和评论报告并非单纯地将现状呈现给读者,其要求在报道基础上进行社会思考、人文探索、问题研究。

分析和评论贯穿于整篇报告中,注重作者自我表达、主张,对问题的评价和解决方法进行阐述,使读者受到感染和引领。

同时,需要记得报道的严谨和客观性。

五、文字的处理文字的处理直接影响到读者对文章的认知。

在标题和开篇引言中,要在短短的几十字内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传达给读者。

在文章主体结构上,应按照新闻文体的特点编写,让读者迅速了解背景、事实、问题、分析、评论等内容。

同时,应该注意文章语言的准确性、独到性和流畅性。

六、用心的修饰文章的修饰上,可以进行图像制作、配音、音乐等方面的增强。

比如在文章中加入画面渐变、视点转移、特写等手段,再用逐渐变化的BGM来增强节奏感,这些都可以提高阅读和观看的体验感受。

以上是写好一篇社会深度报道的六个步骤,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规则,完美的报道需要一定的选择和处理能力,每一步都需要深刻的思考和用心的实践。

只有这样,才可能写出富有思想性、专业性、文学性和感官性的社会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的叙事范文

深度报道的叙事范文

深度报道的叙事范文
深度报道是一种着重于细节、情感和背景的新闻报道方式,其目的在
于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通过详细的事实描述和充分的背景
研究,深度报道能够在叙事中展示个人和事件的复杂性,帮助读者产生共
鸣和理解。

一篇深度报道的叙事通常会包含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1.开篇引入:用一个引人入胜的插曲或故事开篇,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这个引入可能是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或者一个令人
震惊的事件。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让读者对报道感兴趣,并且引发他们的好
奇心。

2.背景介绍:在深度报道中,背景介绍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提
供相关事件或人物的历史和背景信息,报道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
中涉及的主题和问题。

这可能包括对历史事件、文化背景、相关研究以及
相关人物的深入报道。

关于深度报道的写法

关于深度报道的写法

关于深度报道的写法——预设、捕捉和集成闫肖锋(《新周刊》总主笔)深度报道在本文中被分为三段论:预设假说、捕捉事实和集成文章。

那么,令人困惑的三个问题是——采访跟社会调查的区别是什么?这个世界的真相是可以逼近的吗?编写报道跟写小说的分别又在哪里?一、预设采访跟社会调查的区别是什么?或许,这个问题可简化为,去采访之前是否需要一个理论预设或逻辑判断?当矿难之类突发性事件来临时,记者能具备什么样的理论准备呢?又能形成怎样的逻辑判断呢?显然,这是荒谬的。

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记者无法先有逻辑判断的,只是一些想法的碎片,诸如违法作业、官商勾结、人命不值钱之类的判断,如此而已。

这些想法有待证实,而更丰富、更刺激的事实隐藏于未来采访之中,找出它们是一位记者最大的使命和挑战。

待采访有效实施之后,最后自然成了逻辑判断和理论分析。

当然,前提是有足够的理解力以及逻辑整理能力。

如果采访只是为了印证某种假设,已经判断好的东西,那是没有意义的、强奸事实的。

但另一方面,理论是捕捉世界之网。

假如你对这个世界没有看法,注定也采访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记者是人,不是扫描仪。

换句话说,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决定了你能捕捉到什么。

关于是预设问题还是随机跟进,孰先孰后,应视不同采访题材而定吧。

事实永远比理论更精彩,变化总是超出个人想象。

但如果没有理论或逻辑武装,采访者便沦为吸尘器,抓到什么是什么了。

有理论准备的大脑,能让记者像守候在洞口的猫那样,随时捕捉话题之鼠。

理论上讲,不存在绝对客观的调查或采访。

人们只能通过一些方法论逐步逼近事实,消极地说,不可能完全捕捉到事实。

但是,新闻采访与社会调查至少有两点是可以共享的:一是价值中立,二是逻辑循环链。

采访/调查时需要保持价值中立,即暂时搁置一切既定观念、看法、理论,保持某种清空状态来迎接事实的来临。

尤其在采访过程中,切不可因自身成见,影响、干扰、左右了采访的对象或事实。

价值中立不等于没有预先的理念或逻辑,只是要求在操作过程中要杜绝它们对捕捉事实的干扰,以便“客观”能自然呈现。

第七章各类深度报道的写作

第七章各类深度报道的写作

第七章各类深度报道的写作第一篇:第七章各类深度报道的写作第七章各类深度报道的写作(一)一、解释性新闻1、定义:解释性新闻是以解释新闻事实为主的一种报道形式,它充分地运用背景材料和相关的事实来解释说明新闻事实的成因,揭示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

2、特点:A、对新闻事实是以“解释”为目的,而不是以“报道”为目的B、对待新闻六要素方面,它侧重于“为何”C、大量使用有关背景材料来完成“解释”的任务3、解释性新闻的写作要求A、遵循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的原则,用背景材料来解释新闻事实,而不能用议论来代替解释B、扩大视野,从广泛的背景下去解释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C、把握好解释的程度,既要注意解惑答疑,又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力避繁琐唠叨二、调查性新闻1、定义调查性新闻是对隐瞒了的消息经过调查弄清真相后进行的公开报道,它比一般新闻写得详细,篇幅也较大,采写时间较长。

西方称之为“揭丑篇”,我国称之为“曝光篇”。

优点:有利于新闻媒介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使报纸更顺应时代的发展有利于挖掘被隐瞒的重大新闻,从而开辟报纸自己的生存空间有利于培养优秀的记者局限:调查性新闻的旨趣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局限性采写的阻力大,难以成为日常报道的主力调查性新闻往往缺乏时效性3、调查性报道的写作A、展现调查的过程和方式B、进行细致的分析C、简洁地勾勒新闻事件的一些场景和细节三、预测性新闻1、定义预测性新闻是立足于事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闻体裁,它报道的不是已经发生的事实,而是对读者关心的新闻事件或新闻现象的变动趋势,发展前景进行科学预测式的报道。

2、预测性新闻的特点A、超前性B、引导性C、探索性3、预测性新闻的写作要求A、以事实为依托展开分析,努力表明预测的依据B、要有预见性,能见微知著,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C、努力表明预测的权威性,增强报道的说服力(他人预测;记者预测)D、既不要用模棱两可的语言,也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把话说死四、开拓性新闻1、定义开拓性新闻是一种将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与写作结合起来的报道文体,它不是就现成的事实写成的报道,而是主动将一些处于较深层次的,或是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到社会内容,经过抽样检测,数据分析等调查手段,进行加工处理后写出的报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深度报道的写法——预设、捕捉和集成闫肖锋(《新周刊》总主笔)深度报道在本文中被分为三段论:预设假说、捕捉事实和集成文章。

那么,令人困惑的三个问题是——采访跟社会调查的区别是什么?这个世界的真相是可以逼近的吗?编写报道跟写小说的分别又在哪里?一、预设采访跟社会调查的区别是什么?或许,这个问题可简化为,去采访之前是否需要一个理论预设或逻辑判断?当矿难之类突发性事件来临时,记者能具备什么样的理论准备呢?又能形成怎样的逻辑判断呢?显然,这是荒谬的。

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记者无法先有逻辑判断的,只是一些想法的碎片,诸如违法作业、官商勾结、人命不值钱之类的判断,如此而已。

这些想法有待证实,而更丰富、更刺激的事实隐藏于未来采访之中,找出它们是一位记者最大的使命和挑战。

待采访有效实施之后,最后自然成了逻辑判断和理论分析。

当然,前提是有足够的理解力以及逻辑整理能力。

如果采访只是为了印证某种假设,已经判断好的东西,那是没有意义的、强奸事实的。

但另一方面,理论是捕捉世界之网。

假如你对这个世界没有看法,注定也采访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记者是人,不是扫描仪。

换句话说,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决定了你能捕捉到什么。

关于是预设问题还是随机跟进,孰先孰后,应视不同采访题材而定吧。

事实永远比理论更精彩,变化总是超出个人想象。

但如果没有理论或逻辑武装,采访者便沦为吸尘器,抓到什么是什么了。

有理论准备的大脑,能让记者像守候在洞口的猫那样,随时捕捉话题之鼠。

理论上讲,不存在绝对客观的调查或采访。

人们只能通过一些方法论逐步逼近事实,消极地说,不可能完全捕捉到事实。

但是,新闻采访与社会调查至少有两点是可以共享的:一是价值中立,二是逻辑循环链。

采访/调查时需要保持价值中立,即暂时搁置一切既定观念、看法、理论,保持某种清空状态来迎接事实的来临。

尤其在采访过程中,切不可因自身成见,影响、干扰、左右了采访的对象或事实。

价值中立不等于没有预先的理念或逻辑,只是要求在操作过程中要杜绝它们对捕捉事实的干扰,以便“客观”能自然呈现。

举个傻瓜化的比喻,采访/调查矿难中你不能这样问:“死了这么多人,您是否觉得矿主十分可恶?”至于采访/调查需要逻辑循环链,则直接借鉴了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的逻辑关系。

毕竟,新闻学不过百年历史,而社会实证研究已有二三百年历史了。

那么,获取事实的逻辑方法自然可以拿来共享。

这个调查/采访的逻辑循环是这样的:以《新周刊》曾经做过的“同学会”专题为例,这样大型的报道策划,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准备或逻辑判断最终将导致方向散乱,采集上来一堆事实,难以让读者窥见全豹。

对于该专题,我们曾做过一系列预设,比如:1.现阶段,同学会已经从感情维系发展到经济利益甚至政治裙带关系了吗?2.同学会是否出现阶层分化,是否清华、北大、吉大等名牌大学的同学会已形成C.W.米尔斯所谓“权力精英”?3.一个人的一生经历了不同的同学会,那么,是哪个阶段的同学会起关键作用,小学、中学或是大学?各种同学会的交流模式有何异同?“同学会”专题操作于5年前的2003年,当下中国社会更趋于板结化,以上预设应当说只是理论预测,对2003年的中国可能是超前了。

或者,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以上假设均为西方模板下的逻辑判断,中国社会则完全玩的是另一种规则或潜规则。

但无论证明或否证,都是推进捕捉事实的出发点。

深度报道的采访带有较强的新闻策划性质,即对新闻传播过程的谋划设计。

这不单指事件报道策划、大型专题策划,也是媒体竞争的需要,广告客户的需要。

其实,并不会因新闻策划而牺牲掉传媒的客观性。

吃新闻这碗饭本来就是门艺术,说科学有点抬举了,或者顶多是艺术加一点科学吧。

事实与假设之间的关系,可比之狗与尾巴的关系。

狗摇尾巴,还是尾巴摇狗,英语谚语所云:“有时候,尾巴也能摇狗。

”事实与假设之间是相互制约和控制的关系,一方太强、另一方太弱都不是深度采访/调查所需要的。

二、捕捉这个世界的真相是可以逼近的吗?这个问题令人联想到量子物理学中那个著名的“测不准原理”。

按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这个世界是不可测的,因为任何测量这个世界的工具或方法,均无一例外地会干扰到测量对象,而所得结果已然不客观了。

所以,悲观的认识论会说,这个世界的真相人类永远接触不到;乐观的认识论则坚信,人类有能力无限逼近这个客观世界。

对于“客观世界”,量子物理只是研究了其一即自然世界,其二是更为变幻多端的人类社会。

新闻人要做的事情,似乎是最大限度地接近事实。

从心理学上看,任何社会观都是每个观察者的心理投射,见仁见智而已。

哪个记者不是以个人的视角采访,哪个编辑不是以个人的兴趣裁剪素材,哪个主编不是以个人的偏好选择刊载哪类文章?我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世界。

一次,好莱坞电影人乔治.克鲁尼答记者问时狠狠嘲讽了一把CNN和BBC所谓的客观报道,他说,在西方电视台上一条三位登山者遇险的新闻会循环播报几十次,而你知道,这个世界同时有无数的生命正在遭受侵害或面临死亡。

你还能说CNN、BBC代表着客观世界吗?客观新闻主义无疑导源于西方,诞生了CNN、BBC。

但这个“客观”太过西方中心主义了。

只是,在采访或抓料、捕捉中,你尽量保持某种价值中立。

新闻采访不只是话筒或录音机。

而无论是麦克尔.华莱士与风云人物的唇枪舌剑、谈笑风生,还是人类学家潜入非洲部族、融入原住民生活细心体味,无不带有操作者的主观价值判断和心理投射。

电影《声名狼藉》对所谓“价值中立”式的客观报道方式提出挑战。

电影讲述了西方“报告文学之父”杜鲁门.卡波特的另类故事。

卡波特受《纽约客》杂志之托采写一则凶杀案故事,通过深度卷入案犯内心深处,竟然发现人性根本上有莫大的相似之处。

卡波特最终写出来的《冷血》与其说是一份深度报道不如说是一部小说。

但作者自已以为,这种小说式写作更“客观”地接近了案犯的心理事实。

综观新闻史,的深度报道除借鉴文学笔法外,对社会学、人类学的手法也是采取“拿来主义”。

这里不妨穿插着盘点一下各种方法:1.民族志/田野法。

此法关键在于进入角色,深度卷入又保持价值中立。

人类学的通则之一就是:“只有当深度卷入另一种文明之后,你才能明白自己的文明是什么。

”实际上,这讲了一个事实与假设互为观照的辩证关系。

新闻报道的观察法/体验式报道相当于上述田野法,一种诉诸采访者感觉器官以及延伸物的手法,取决于操作者的思想因素、知识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等。

2.直面采访法。

即通常记者采用的拟好提问纲目、揣摩对方反应及时调整提问的采访法。

此法要求既要尊重对方又要防止其天马行空、不着边际。

面对面采访,好奇心比技巧更重要,调查性话题就好像智力游戏,逐渐深度卷入。

直面采访或访谈法、访问法,是当前新闻记者最普遍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具有双向沟通、控制性强、实用性广的特点。

其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

曾经的“中关村第一记者”刘韧曾总结他采访“知识英雄”们时的法则,就是深度卷入的双向沟通。

刘采访时并不作记录,而是将全部经历放在探讨问题、智力交锋上。

往往是,一篇精彩报道要录几盘甚至十几盘带(当时用盒式录音机),而成文不过万言而已。

通常,采访逻辑是通过预设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的,而与高手交锋没有一定的理论准备是难以应对的。

刘韧后来将这类采访集结成书《中关村方法》。

3.电话采访。

此法在美国新闻界被称为“快餐式采访”。

如果按深度分级别,田野法的深度胜于直面采访法,而直面采访法又胜于电话采访,电话采访则胜于MSN采访。

但电话采访的好处也不言自明,可以大面积、大批量操作,可以省却舟车之苦和时间不便。

对于难言的话题,电话的距离感反而能让沟通双方放松心态、畅所欲言。

《新周刊》的电话访谈栏目“世界观”算是一个成功尝试,常使受访名人敞开心扉、将箱子底里的人生感悟都讲了出来。

4.文献法/二手资料法,百度法/谷歌法。

社会学意义上的文献是指一切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其本质是记录一切知识的载体,包括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的人类知识的载体。

网络发达的今日,上述文献纷纷搬上虚拟空间。

搜索引擎网站的宏伟的计划就是在网上建无所不包的图书馆。

可以不客气地说,百度法/谷歌法正使新生代传媒人越来越懒,新闻器官越来越萎缩。

有些文章甚至是一批关键词搜索后整合出来的结果。

当然,积极方面的意义是现在实施任何采访之前,记者都能够通过百度法/谷歌法做足事前功课了。

5.书面采访法。

一般针对“大人物”或时间不便的重要人物。

中国通常的情况是,由受访人物口授、助手或秘书帮助整理完成。

与电话采访相比,书面采访可以使对方有较充裕的时间思考问题,回答正规、措词谨慎。

优点是突破时空限制,缺点是与一般新闻原则相背,不得已而为之。

6.问卷法。

由于抽样理论的发展,样本代表性、精准程度越来越高,使之成为最科学的舆论调查方法。

目前业已被报刊、网络等媒体借鉴利用。

例如,“新浪调查”甚至成为该门户网站的一项利器,使之一下子有了独立的民间价值,调查结果每每被传统传媒、学界、政府研究机构广泛引用。

问卷法的优势除突破空间限制外,便于对调查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将主观偏见、思维干扰降低到最小,使其科学性排在众多方法之首。

且具有匿名性,是西方政治选举各方精心利用的武器,也是制定宣传策略的依据。

当然,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也善用此道。

缺点是只获得有限的书面信息;不适合文化程度低的群体;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比较低;就新浪网上调查而言还存在着取样代表性的难题(仅代表愿意点击者而非网民全体)。

所以,问卷法通常与典型个案采访/调查相结合,以得出互补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问卷法的抽样原则不独对问卷法有意义,对如何科学抽取采访对象也是重要的,否则,可能导致偏听偏信,被某类受访对象误导。

抽样原理有专门论著,此处不赘述。

7.座谈会法。

市场研究学称为兴趣小组法,新闻学又名调查会,是记者邀请一些人士,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本着同一主题对与会者进行采访。

优点是头脑风暴、激发思路,缺点是多数与会者的看法易受意见领袖左右。

三、集成素材采集上来后,编写报道跟小说写作的分别又在哪里?同样的原料在不同厨师手中可以做出不同口味的菜式,同样,即使一同去的采访,编出的稿子也是千差万别。

所谓好看的新闻要求二点俱佳:既要有丰富的细节,又要有严谨的逻辑,缺一不可。

实际上,按细节与逻辑可分出四等文章:一等文章既有细节又有逻辑,二等文章有一堆细节但逻辑不清,三等文章有逻辑但干巴巴无细节,四等文章既无细节又逻辑混乱。

通常的比喻是记者要像蜜蜂和啄木鸟,而不是吸尘器、扫描仪,有选择地、精准地、代表性地挑选素材。

但这只是第一道将垃圾挡在门外的关卡。

第二道关卡在于如何编制这些素材使之成为端得出去的故事。

在这一方面,记者又要向小说家或社会学家借鉴了。

曾经的“京城第一财经写手”王安有“化腐朽为神奇”之说,让乏味的题材生动化,少用解释经济术语,少用数据,要用也需显示所用数据的重要性,把经济报道写得有人情味,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