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 第十四章 深度报道的写作

合集下载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3版笔记名师丁柏铨典型题详解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3版笔记名师丁柏铨典型题详解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3版笔记名师丁柏铨典型题详解绪论0.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新的舆论格局对新闻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1新的舆论格局的特点(1)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情势下,新的舆论格局逐渐形成。

在这种舆论格局中,不仅会较多触及利益集团,还会多次引发公众舆论的强烈关注。

(2)自媒体的发展是新的舆论格局形成的条件之一。

在新的舆论格局中,自媒体使人们可以及时了解与披露掌握的信息,自由发表评论,表达看法,并广为传播。

(3)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媒体很难像以前一样引领公众舆论。

这是因为新的舆论格局具有“去中心化”、信息及意见“碎片化”等特点,传统媒体的引导力、传播力下降,主流媒体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成为舆论中心与舆论的引导者。

2新的舆论格局对新闻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1)新的舆论格局在相当程度上促使人们对新闻传播的认知发生改变在新的舆论格局中,拥有自媒体的公众可以成为社会舆论的始发者和传播者,这也就造成主流媒体话语权旁落的现象。

新闻媒体需要形成体现正能量的舆论且引导公众舆论,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只有服务于广大公众,得到广大受众的心理认同,才能掌握话语权和话语主导权。

(2)新的舆论格局促使意见领袖的地位提升,影响力扩大在新的舆论格局中,意见领袖的发言可以迅速获得许多粉丝的响应,其意见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大量公众,因此会产生舆论引导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可能是正向或者负向的、程度不等的。

可以说,意见领袖是新闻传媒在形成体现正能量的舆论与引导公众舆论过程中的竞争对手。

(3)新的舆论格局促使新闻传播的话语系统发生改变在新的舆论格局中,体现了公众智慧的网络用语以及以生动的群众语言的身份成为生命力强劲的流行语,成为社会语言以及新闻语言的重要来源与构成部分。

因此,新闻传媒若想赢得受众并牢牢掌握引领公众舆论的主动权,需要对话语系统与话语方式进行较大改变,积极创新。

考点二: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重要地位★★★1新闻采访:新闻传播活动的起始点(1)新闻传播的起步:新闻采访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主要内容为新闻信息的传播。

新闻采访与写作(背诵)

新闻采访与写作(背诵)

新闻采访与写作(背诵)第一篇:新闻采访与写作(背诵)新闻采访与写作绪论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所谓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

新闻传播必须以调查采访为基础,离开了调查采访,新闻写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闻传播就会成为不实抑或虚假信息的传播。

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一)在真实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

对新闻事实的真实的和有深度的报道,都是深入细致地进行新闻采访的结果;虚假失实的报道,往往都与新闻采访不深入有一定的关系。

(二)在深刻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新闻写作在反映报道对象方面的深度,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记者的政治思想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新闻素材思考的深度,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调查采访的深度。

具有一定深度的报道,总是和深入的新闻采访联系在一起的;新闻报道缺乏深度的一个原因在于,新闻采访满足于蜻蜓点水。

因此,新闻写作在深度方面,无疑是受到新闻采访制约的。

(三)在丰富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新闻作品的有血有肉,不能依靠虚构,也不能依靠合理想象。

既要写得有些有肉而又不能虚构情节和合理想象,唯一可取的方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生动感人的事件细节和人物动作、言语等方面的细节。

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一、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一)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异常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具有特定价值的事实的报道。

所谓“特定价值”,体现在事实被报道后,受众的新闻需求能得到相应的满足上。

生活中的某种事实(或者是新的事物,或者是原有事物出现了新的变动),是新闻之源。

发现生活中的异常,必须强调敏捷,新闻报道讲究时效性。

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要求媒体确保新闻传播的迅速快捷。

(二)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新闻记者的发现能力,还应该表现在能准确地对生活中的事实进行价值判断上,新闻工作者应该能对此迅速地做出价值判断。

在价值判断的过程中,应注意:判断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同时具有社会价值。

采访写作知识提纲(铨)

采访写作知识提纲(铨)

《新闻采访与写作》知识提纲(铨)绪论第一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1.对于报纸媒体而言,新闻业务包括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和评论;对于广播和电视媒体而言,新闻业务还应包括摄像(或录音)、制作和播出。

2.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

3.新闻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不同:(1)新闻传播必须以采访作为它的基础,人际传播的消息来源,可以是传播者的亲眼所见,也可能只是道听途说。

(2)人际传播所传播的信息,有一些具有新闻价值,有一些则不具有新闻价值。

而新闻传播所传播的信息,则必须具备新闻价值。

4.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在摄取素材方面的区别:新闻写作的起步阶段是调查采访。

调查采访的目的,是获取关于报道对象的真实的、丰富的素材,其中一部分就是新闻写作的实际内容。

在文学创作的起步阶段,创作者必须深入生活获取创作素材。

在这一阶段,创作者所了解的人物或事件,只是形象塑造的依据或作品情节的部分。

在素材的处理中,想象力发挥很大作用。

5.新闻记者的调查采访与党政工作人员所进行的调查研究的区别:首先,前者的目的是从事新闻写作,作品形成后用于通过新闻传媒进行公开传播,满足人们的知情欲望;而后者的目的是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加以推广或发现问题、找出症结。

其次,前者所关注的是可以作为新闻加以报道的事实;后者所关注的是具有认识价值的现象、问题、经验、教训。

最后,前者所形成的成果为新闻作品;后者可能并不形成正式的成果。

6.新闻写作的过程,也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新闻选择也就没有新闻写作。

进而言之,没有新闻写作也就没有新闻传媒。

7.新闻记者的基本的、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是新闻采访和写作。

8.记者的采访与作家的采风的差别:首先,记者的新闻采访围绕事实和事实的变动而展开,作家的采风围绕故事和形象而展开。

其次,记者的新闻采访刻意观察、了解、询问、记录真实的人、事、景、物,作家的采风并不着意真实记录是有的人、事、景、物。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笔记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笔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丁柏铨绪论第一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2.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其对象是有需求的受众, 内容是各类新闻信息。

新闻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 必须以大众传播为基础, 必须是传播者对经过调查采访和仔细核实的事实所作的负责任的报道。

新闻传播所传播的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 而发现发掘事实的新闻价值, 离不开调查采访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3.使新闻写作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调查采访的目的是获得关于报道对象的真实的、丰富的素材。

一.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新闻记者的职责在于发现新闻线索, 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 并制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刊播。

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来说是新闻记者为了准确认识客观世界所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工作, 目的是从事新闻写作, 关注的是可以作为新闻加以报道的事实, 最后形成的成果是新闻作品用于新闻媒体刊播。

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

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 秉笔直书,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第二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一.新闻采访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 是后者的认识基础。

两者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

二.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正确认识报道对象, 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采访:掌握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获得对报道对象的正确认识;写作:依据采访材料客观叙述事实, 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满足其新闻需求, 实现新闻作品的兼职。

认识论角度上的一致性: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 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新闻写作要写得好, 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 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 绪论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 绪论

新闻传播作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有着诸多不同。其中一个 不同在于:新闻传播必须以具有专业性的调查采访为基础、为 前提。在此基础上和前提下,才谈得上严肃的新闻写作,才谈 得上负责任的新闻传播。 离开了专业性的调查采访,新闻写作就会如水无源、如木无本, 新闻传播就会沦为不实信息抑或虚假信息的传播。传播者通过 体现专业精神的调查采访,发现并抓住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在进入写作阶段以后又进一步加深了对它的认识。发现、发掘 事实的新闻价值,离不开调查采访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例: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
然而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在许多情况下意见领袖的意见包括对媒体报道和评论的解读甫出立即就会得到许多粉丝的呼应其意见能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批公众从而对公众舆论产生或正向或负向的程度不等的引领作用
新闻采访与写作
丁柏铨 主编
绪论
新闻文体是文章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新闻写作是写作, 然而又不是一般的写作;它与其他写作相比,有同也有异。
这样一种特点,是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员所不具备的。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所获得的素材是丰富的,然而又是芜杂 的、散乱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和不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往往 混和在一起。
由于职业的特点,新闻记者每天都会大量地接触各种事实素材, 他们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有闻必录”,而必须用自己的专业眼 光,对各类素材进行精心选择。新闻写作的过程,也就是精心选 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新闻选择也就 没有新闻写作。
第三,新的舆论格局改变了新闻传播的话语系统。 在以往,不少新闻传媒在报道相关内容时,几乎是不作任何改 变就将官方语言搬到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之中。并不是说官 方语言一概不可取,而是说媒体不能将新闻话语系统等同于官 方话语系统和公文话语系统。而官方话语系统中的套话、假话、 空话、大话等话语病较多,当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新闻话语系 统与官方话语系统相同一,这样的新闻传播就不可能得到以满 足新闻需求为心理目标的广大公众的欢迎。 而在新的舆论格局中,相当一部分网络用语体现出公众的睿智, 以鲜活的群众语言的角色身份成为生命力强劲的流行语,成为 社会语言乃至新闻语言的重要来源和构成部分。在这种情势下, 新闻传媒的话语系统和话语方式必须有较大的改变,积极进行 创新,才有望赢得受众并牢牢掌握引领公众舆论的主动权。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 绪论共47页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 绪论共47页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第3版)教材的配套题库(第一章 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圣才出品】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第3版)教材的配套题库(第一章 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圣才出品】

第一章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一、概念题1.新闻职业道德[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研;中山大学2017年研]答:新闻职业道德是指新闻工作者自立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四个基本方面。

与新闻法规是一种他律不同,新闻道德是一种自律(行业的自我约束、个人的自我约束),主要以行业内部的相互监督、个人的自觉来抵御社会上种种诱惑,防范不良行为,并借助于舆论力量促使新闻工作者自觉地遵守。

新闻职业道德的内容和形式最终取决于社会存在,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较之于其他职业道德,新闻道德具有更为鲜明的阶级性和更为强烈的政治色彩,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

2.出镜记者[北大2012年研]答:“出镜记者”是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新闻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

从字面上看,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要出镜,二是要准确报道新闻事实。

电视新闻节目当中,根据出镜的目的、采访对象、以及节目时间的长短,出镜记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种:①“现场报道出镜记者”,主要针对新闻事件,如日常消息报道、直播和连线报道等等;②“人物访谈调查出镜记者”,主要面对采访和报道中的典型人物。

二、简答题1.简述采访对象拥有的权利。

[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研]答:采访对象是指记者为获取新闻事实或掌握社会舆论动向而访问的人物,或主动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士。

采访对象是公民,所以享有作为公民在法定范围内应当享有的一切权利,如知情权、隐私权、表达权、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等。

作为采访对象,在新闻采访活动中所享有的权利具体有:(1)采访对象有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劳动者获取报酬是公民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就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如果说媒体工作人员通过媒体产品的完成获得劳动报酬,那么当采访对象接受记者采访,并在采访过程中确实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对媒体产品的制成付出了劳动时,采访对象提出采访费用也并非不合情理。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 第十四章 深度报道的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 第十四章 深度报道的写作

(三)组合式深度报道的形成
从编辑的角度看,组合报道可以分成两种情况: 一种是将一些独立成篇的文章组成一个版面或一个栏目。
第三节
非独立文本深度报道写作
深度报道并不是某种特定的文体形式,一部分组合报道和连 续报道也完全可以成为深度报道大家族中的成员。深度报道既包 括单独成篇的独立文本报道,也包括版面编辑意义上的主题相同 或相近的一组报道的组合。通过空间上(版面)和时间上(连续) 的组合,甚至消息和新闻评论也能成为深度报道的组成部分。
2.社会背景
深度报道的作者则认为,社会上的每一个新闻事实,都和其 社会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在相当一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 域里,要受众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解读每一个个别的新闻事实, 是极为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新闻传媒的责任之一,就是 为受众解释这些独立的新闻事实背后的复杂关联,以及它们可能 产生的后果。
在调查性报道中,作者的观点通常会通过如下方法表露: 记者采用多源求证的方法,来达到“以事实说明事实”的目的。 他们常常把不同的观点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交锋,并让受众 自己去判断事实的真相。 在预测性报中,记者一般运用现有的背景资料,依靠科学 严谨的调查和分析,来解读资料及数据所体现的新闻事件走向, 并在必要时对此进行评论。 案例:《驾照批发市场——江西驾校倒卖驾照的利益输 送》、《斯大林之死和一场幸免的灾难》、《新罕布什尓州预 示总统竞选难分伯仲》
首先,从首篇报道开始,导语的写作基础应建立在记者目前所 作的阶段性结论之上,不能过早作出全局性的预测。 其次,所有这些报道的导语,应提供当时最新的核心新闻事实, 并做到互相连贯。 最后,导语写作时风格应尽量保持一致,即使是由不同记者采 写的报道,也可考虑由编辑作相应的处理。
追踪式的深度报道在引用背景时,往往注意分别插入,前后尽 可能不重复引用。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目录(丁柏铨高等教育出版社)精选全文完整版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目录(丁柏铨高等教育出版社)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目录(丁柏铨高等教育出版社)《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目录(丁柏铨高等教育出版社)绪论第一节新的舆论格局对新闻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新的舆论格局的特点二、新的舆论格局对新闻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一、新闻采访: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第三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三、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第四节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一、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二、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三、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四、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五、不畏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第一章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第一节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一、新闻采访的定义二、新闻采访的特点第二节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一、新闻采访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互动行为二、新闻采访本质上特定主体的一种认知活动第三节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一、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二、采访对象:新闻采访不可忽视的另一主体第二章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第一节获得线索:采访的起点一、新闻线索的含义及其特点二、新闻线索在实践中的作用三、新闻线索的多种来源渠道第二节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一、获得线索有赖于新闻敏感二、新闻敏感:发现和判断三、新闻线索离不开新闻敏感四、新闻线索的追寻与跟踪第三节采访与新闻报道策划一、报道策划的实际含义二、策划对于新闻报道的意义第三章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第一节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一、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二、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内容三、资料准备的“十比一”原则第二节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一、从个性心理层面对采访对象进行分析二、从社会心理层面对采访对象进行分析第三节拟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一、确立采访活动的意图目标二、制定行之有效的采访计划第四节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一、在合适场合中创造采访机会二、在强硬交锋中创造采访机会三、在侧面迂回中创造采访机会四、在多次接触中创造采访机会五、在转换身份后创造采访机会第四章新闻采访的基本方法第一节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一、采访提问面临的诸多难题二、牢牢掌握采访提问主动权三、审时度势地问出精彩问题四、采访提问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二节新闻采访中的倾听方法一、采访中仔细倾听的作用二、采访中倾听谈话的原则三、当倾听谈话的有心人第三节新闻采访中的观察方法一、放开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二、活用观察所得寻求更多发现三、采访中的几种常用观察方法第四节新闻采访中的记录方法一、新闻采访中笔录的作用二、新闻采访中记录的方法第五章新闻采访的其他方法第一节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一、隐性采访的含义及类型二、隐性采访的方法和程序三、隐性采访的法律道德风险第二节利用网络作在线采访一、使用E-mail进行采访二、使用搜索引擎进行采访三、使用网络聊天室和BBS进行采访四、使用微博、微信搜集信息进行采访第三节悄然兴起的精确新闻采访一、利用实验手段进行采访二、通过民意调查进行采访三、结合统计分析进行采访四、以跟踪调查的方式进行采访五、数据新闻及相应的采访工作第六章采访素材的整理和加工第一节整理采访素材: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一、防止有价值的材料被遗忘二、发现采访中被忽视的事实三、弥补采访中的不足与疏漏第二节整理采访素材的步骤一、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浏览二、对采访笔记进行回忆补充第三节对采访素材的分析取舍一、对素材进行分析和判断二、确定写作时使用的采访素材三、重视新闻素材中的“边角料”四、形成文章写作的思路和脉络五、形成副产品第七章新闻写作的共同规律第一节充分体现对象主体的价值一、报道对象或评论对象的价值二、发现和判断对象或评论对象的价值三、凸显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和评论对象的议论价值第二节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一、新闻真实性:一个重要的命题二、与新闻真实性相关的诸多因素三、在写作实践中体现新闻真实性第三节注重发挥事实本身的作用一、新闻报道:用有价值的事实说话二、新闻评论:摆事实与讲道理结合第四节在真实的前提下追求时效一、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拼抢意识二、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新闻敏感三、新闻的时效性与新闻真实性四、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写作能力第八章新闻写作:因媒体而异第一节文字符号与视听符号一、不同媒体的报道方式不同二、两类符号各自的表意功能三、两类符号表意方面的异同第二节报纸媒体:拥有图文符号的优势一、以文字语言符号进行新闻写作二、图片符号在报道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报纸在新闻报道中具有的优势第三节广播电视:彰显声画的感染力一、广播电视的优势与劣势二、广播:以有声语言报道新闻事实三、电视:凭借声音、图像传播新闻第四节互联网:包容诸多优点的新媒体一、网络在信息传输途径上的变革二、网络新闻信息编码的若干特征三、网络新闻写作和编辑的特殊要求第九章消息文体写作(上)第一节消息文体的分类和结构一、消息的含义二、消息的分类三、消息的结构第二节正确处理写作中的几组关系一、尊重事实与精选角度的关系二、语言精确与语言生动的关系三、用事实说话与发议论的关系第三节各类消息作品个案评析一、对动态消息个案的评析二、对述评消息个案的评析三、对综合消息个案的评析第十章消息文体写作(下)第一节消息标题的撰制一、消息标题的不同形态二、消息标题撰制的规律三、消息标题撰制的技巧技法第二节消息文本导语的写作一、消息导语的含义二、消息导语的特点三、消息导语的类型四、消息导语的写作要求第三节消息主体的写作一、消息主体的含义二、消息主体写作的几个关键环节第四节消息背景的写作一、消息背景的意义二、消息背景的类型三、消息背景运用的原则第五节消息结尾的写作一、消息结尾的作用二、消息结尾的写作方法第十一章通讯写作(上)第一节通讯写作概述一、通讯的含义二、通讯的特点三、通讯的分类四、通讯与相关文体的比较五、通讯对采访工作的要求第二节通讯主题的确立和提炼一、确立和提炼主题的重要性二、通讯主题的确立三、通讯主题的提炼第三节通讯的表达方式一、通讯中的叙述二、通讯中的描写三、通讯中的抒情四、通讯中的议论五、通讯中的说明六、不同表达方式的交融第十二章通讯写作(中)第一节通讯的结构一、通讯结构方式的多样性二、叙事记述型通讯的结构三、调查分析型通讯的结构四、谈话实录型通讯的结构第二节通讯的行文一、以精彩的开头吸引受众二、设法实现作品的主旨三、体现“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原理第三节通讯的语言一、通讯中的标题语言二、通讯中的非标题语言第十三章通讯写作(下)第一节叙事记述型通讯的写作一、新闻小故事的写作二、新闻特写的写作三、大型人物通讯的写作第二节调查分析型通讯的写作一、调查分析型通讯的含义二、与叙事记述型通讯的比较三、调查分析型通讯的写作要诀第三节谈话实录型通讯的写作一、谈话实录型通讯的含义二、对谈话所作的分类三、写作之前的访谈程序四、访谈之后的写作阶段第十四章深度报道的写作第一节对深度报道相应理论的探讨一、深度报道的概念界定二、深度报道的具体分类三、深度报道的深度探源四、深度报道的写作原则第二节独立文体深度报道的写作一、化抽象为具体的故事化写作二、把新闻背景材料用足、用好第三节非独立文体深度报道写作一、连续性深度报道的写作二、组合式深度报道的写作第十五章新闻评论的写作(上)第一节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分类一、新闻评论的概念二、新闻评论的特点三、新闻评论的分类第二节新闻评论的选题一、新闻评论选题的来源二、新闻评论选题的角度三、新闻评论选题的技巧第三节新闻评论的立论一、新闻评论立论的要求二、新闻评论立论的方法第十六章新闻评论的写作(下)第一节新闻评论的结构一、新闻评论的常见结构二、新闻评论的特殊结构三、新闻评论的结构技巧第二节新闻评论中的论证一、新闻评论中论证的要求二、新闻评论中的论证技巧第三节新闻评论的行文一、新闻评论的文字表述二、新闻评论中的叙与议三、新闻评论中的理与情第十七章新闻写作的创新第一节新闻和思维创新一、新闻理念创新二、新闻思维创新第二节新闻题材内容创新一、准确拿捏有一定敏感性的题材二、触及此前尚未涉及的内容三、发人们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之声第三节新闻文体的创新一、新闻文体发展的规律二、新闻文体创新的必然性三、新闻文体的推陈出新第四节新闻写作方法创新一、新闻写作方法创新的意义二、新闻习作方法创新的表现三、新闻写作方法创新的原则。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目录 (丁柏铨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目录 (丁柏铨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目录(丁柏铨高等教育出版社)绪论第一节新的舆论格局对新闻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新的舆论格局的特点二、新的舆论格局对新闻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一、新闻采访: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第三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三、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第四节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一、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二、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三、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四、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五、不畏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第一章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第一节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一、新闻采访的定义二、新闻采访的特点第二节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一、新闻采访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互动行为二、新闻采访本质上特定主体的一种认知活动第三节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一、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二、采访对象:新闻采访不可忽视的另一主体第二章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第一节获得线索:采访的起点一、新闻线索的含义及其特点二、新闻线索在实践中的作用三、新闻线索的多种来源渠道第二节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一、获得线索有赖于新闻敏感二、新闻敏感:发现和判断三、新闻线索离不开新闻敏感四、新闻线索的追寻与跟踪第三节采访与新闻报道策划一、报道策划的实际含义二、策划对于新闻报道的意义第三章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第一节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一、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二、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内容三、资料准备的“十比一”原则第二节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一、从个性心理层面对采访对象进行分析二、从社会心理层面对采访对象进行分析第三节拟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一、确立采访活动的意图目标二、制定行之有效的采访计划第四节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一、在合适场合中创造采访机会二、在强硬交锋中创造采访机会三、在侧面迂回中创造采访机会四、在多次接触中创造采访机会五、在转换身份后创造采访机会第四章新闻采访的基本方法第一节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一、采访提问面临的诸多难题二、牢牢掌握采访提问主动权三、审时度势地问出精彩问题四、采访提问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二节新闻采访中的倾听方法一、采访中仔细倾听的作用二、采访中倾听谈话的原则三、当倾听谈话的有心人第三节新闻采访中的观察方法一、放开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二、活用观察所得寻求更多发现三、采访中的几种常用观察方法第四节新闻采访中的记录方法一、新闻采访中笔录的作用二、新闻采访中记录的方法第五章新闻采访的其他方法第一节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一、隐性采访的含义及类型二、隐性采访的方法和程序三、隐性采访的法律道德风险第二节利用网络作在线采访一、使用E-mail进行采访二、使用搜索引擎进行采访三、使用网络聊天室和BBS进行采访四、使用微博、微信搜集信息进行采访第三节悄然兴起的精确新闻采访一、利用实验手段进行采访二、通过民意调查进行采访三、结合统计分析进行采访四、以跟踪调查的方式进行采访五、数据新闻及相应的采访工作第六章采访素材的整理和加工第一节整理采访素材: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一、防止有价值的材料被遗忘二、发现采访中被忽视的事实三、弥补采访中的不足与疏漏第二节整理采访素材的步骤一、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浏览二、对采访笔记进行回忆补充第三节对采访素材的分析取舍一、对素材进行分析和判断二、确定写作时使用的采访素材三、重视新闻素材中的“边角料”四、形成文章写作的思路和脉络五、形成副产品第七章新闻写作的共同规律第一节充分体现对象主体的价值一、报道对象或评论对象的价值二、发现和判断对象或评论对象的价值三、凸显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和评论对象的议论价值第二节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一、新闻真实性:一个重要的命题二、与新闻真实性相关的诸多因素三、在写作实践中体现新闻真实性第三节注重发挥事实本身的作用一、新闻报道:用有价值的事实说话二、新闻评论:摆事实与讲道理结合第四节在真实的前提下追求时效一、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拼抢意识二、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新闻敏感三、新闻的时效性与新闻真实性四、新闻的时效性与记者的写作能力第八章新闻写作:因媒体而异第一节文字符号与视听符号一、不同媒体的报道方式不同二、两类符号各自的表意功能三、两类符号表意方面的异同第二节报纸媒体:拥有图文符号的优势一、以文字语言符号进行新闻写作二、图片符号在报道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报纸在新闻报道中具有的优势第三节广播电视:彰显声画的感染力一、广播电视的优势与劣势二、广播:以有声语言报道新闻事实三、电视:凭借声音、图像传播新闻第四节互联网:包容诸多优点的新媒体一、网络在信息传输途径上的变革二、网络新闻信息编码的若干特征三、网络新闻写作和编辑的特殊要求第九章消息文体写作(上)第一节消息文体的分类和结构一、消息的含义二、消息的分类三、消息的结构第二节正确处理写作中的几组关系一、尊重事实与精选角度的关系二、语言精确与语言生动的关系三、用事实说话与发议论的关系第三节各类消息作品个案评析一、对动态消息个案的评析二、对述评消息个案的评析三、对综合消息个案的评析第十章消息文体写作(下)第一节消息标题的撰制一、消息标题的不同形态二、消息标题撰制的规律三、消息标题撰制的技巧技法第二节消息文本导语的写作一、消息导语的含义二、消息导语的特点三、消息导语的类型四、消息导语的写作要求第三节消息主体的写作一、消息主体的含义二、消息主体写作的几个关键环节第四节消息背景的写作一、消息背景的意义二、消息背景的类型三、消息背景运用的原则第五节消息结尾的写作一、消息结尾的作用二、消息结尾的写作方法第十一章通讯写作(上)第一节通讯写作概述一、通讯的含义二、通讯的特点三、通讯的分类四、通讯与相关文体的比较五、通讯对采访工作的要求第二节通讯主题的确立和提炼一、确立和提炼主题的重要性二、通讯主题的确立三、通讯主题的提炼第三节通讯的表达方式一、通讯中的叙述二、通讯中的描写三、通讯中的抒情四、通讯中的议论五、通讯中的说明六、不同表达方式的交融第十二章通讯写作(中)第一节通讯的结构一、通讯结构方式的多样性二、叙事记述型通讯的结构三、调查分析型通讯的结构四、谈话实录型通讯的结构第二节通讯的行文一、以精彩的开头吸引受众二、设法实现作品的主旨三、体现“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原理第三节通讯的语言一、通讯中的标题语言二、通讯中的非标题语言第十三章通讯写作(下)第一节叙事记述型通讯的写作一、新闻小故事的写作二、新闻特写的写作三、大型人物通讯的写作第二节调查分析型通讯的写作一、调查分析型通讯的含义二、与叙事记述型通讯的比较三、调查分析型通讯的写作要诀第三节谈话实录型通讯的写作一、谈话实录型通讯的含义二、对谈话所作的分类三、写作之前的访谈程序四、访谈之后的写作阶段第十四章深度报道的写作第一节对深度报道相应理论的探讨一、深度报道的概念界定二、深度报道的具体分类三、深度报道的深度探源四、深度报道的写作原则第二节独立文体深度报道的写作一、化抽象为具体的故事化写作二、把新闻背景材料用足、用好第三节非独立文体深度报道写作一、连续性深度报道的写作二、组合式深度报道的写作第十五章新闻评论的写作(上)第一节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分类一、新闻评论的概念二、新闻评论的特点三、新闻评论的分类第二节新闻评论的选题一、新闻评论选题的来源二、新闻评论选题的角度三、新闻评论选题的技巧第三节新闻评论的立论一、新闻评论立论的要求二、新闻评论立论的方法第十六章新闻评论的写作(下)第一节新闻评论的结构一、新闻评论的常见结构二、新闻评论的特殊结构三、新闻评论的结构技巧第二节新闻评论中的论证一、新闻评论中论证的要求二、新闻评论中的论证技巧第三节新闻评论的行文一、新闻评论的文字表述二、新闻评论中的叙与议三、新闻评论中的理与情第十七章新闻写作的创新第一节新闻和思维创新一、新闻理念创新二、新闻思维创新第二节新闻题材内容创新一、准确拿捏有一定敏感性的题材二、触及此前尚未涉及的内容三、发人们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之声第三节新闻文体的创新一、新闻文体发展的规律二、新闻文体创新的必然性三、新闻文体的推陈出新第四节新闻写作方法创新一、新闻写作方法创新的意义二、新闻习作方法创新的表现三、新闻写作方法创新的原则。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丁柏铨主编)绪论: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新闻采访: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一)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所谓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进行的一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

这种传播,其对象是对新闻信息有所需求的受众,内容是各类新闻。

新闻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

新闻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不同点在于:新闻传播必须以调查采访为基础。

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负责任的的传播。

(二)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新闻写作的起步阶段是调查采访。

调查采访的目的,是获取关于报道对象的真实的、丰富的素材。

这些素材不仅是新闻写作的基础,而且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新闻写作的实际内容。

而文学创作的起步阶段,创作者必须深入生活获取创作素材。

在这一阶段创作者接触的人物,有可能被写入文学作品,但他们仅仅是创作所依据的原型。

(三)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新闻记者的职责在于发现新闻线索,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并制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刊播。

新闻采访充分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新闻采访,从本质上说是新闻记者为了准确认识世界所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工作,然而它又不是一般的调查研究。

党政机关所进行的调查研究与新闻记者的新闻采访的相同点:一、都体现了深入实际,通过询问、倾听或文献检索等手段逼近对象实际的努力二、都以有效的调查方法作为占有与特定对象有关的材料的基本手段三、都要在调查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达到对对象的正确认识。

不同点:一、新闻记者调查采访的目的是从事新闻写作,作品形成之后用于通过新闻传媒进行公开传播,满足人们的知情欲望,也可以用作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供领导层了解有关情况,或作为决策参考;而后者的目的是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加以推广或发现问题、找出症结,总之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工作。

二、前者所关注的可以作为新闻加以报道的事实,因而必须致力于发现、了解和收集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新闻采访与写作》目录

《新闻采访与写作》目录

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训辅导材料)目录开篇:新闻的起源 (1)一新闻起源 (1)二坚持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的观点 (1)第一节新闻的定义[news] (2)一新闻的定义 (2)二新闻的特性 (2)三新闻的类别 (3)四新闻的体裁 (3)五新闻六要素 (3)六新闻的社会功能 (4)七新闻批评与监督的作用 (4)第二节消息的规范写作 (5)一消息的概念 (5)二消息的种类 (5)(一)动态消息 (5)(二)典型消息 (7)(三)综合消息 (9)(四)述评消息 (10)三常规消息写作 (13)(一)标题 (14)(二)导语 (14)(三)主体 (18)(四)背景 (19)(五)结尾 (21)四经典消息赏析 (21)第三节电视新闻 (25)一电视新闻的概念 (25)二电视新闻的优缺点 (26)三电视新闻的地位和作用 (26)四电视新闻的表现要素 (26)(一)视觉形象要素 (26)(二)声音形象元素 (27)五同期声的功能和拍摄要领 (27)(一)同期声功能 (27)(二)同期声拍摄要领 (27)六.电视新闻节目主要类别 (28)(一)消息类新闻节目 (28)(二)专题类新闻节目 (29)(三)评论类新闻节目 (29)第四节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30)一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30)(一)新闻线索来源 (30)(二)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 (30)(三)新闻采访 (32)(四)新闻写作中的人称 (36)(五)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36)(六)新闻的语言特征 (36)(七)新闻的语言“六忌” (36)(八)新闻写作的基本要领 (37)(九)用事实说话的方法 (37)(十)用事实说话的技巧 (41)(十一)新闻标题写作的技巧 (42)(十二)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的几种技巧 (44)(十三)电视新闻主体叙事结构 (47)(十四)写电视新闻标点符号运用也是重点 (49)第五节新闻故事化 (49)一新闻故事化概念 (49)(一)新闻故事化的概念 (50)(二)故事化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50)(三)故事化与传统新闻报道的区别 (51)(四)电视新闻故事化不等同于“娱乐化” (52)二电视新闻故事化情节的构建 (55)(一)悬念的设置 (55)(二)视角的运用——零焦点、内焦点和外焦点叙事 (56)(三)评论的艺术 (57)三故事新闻的谋篇布局 (58)四新闻故事化的情感要素 (59)五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剪辑技巧 (60)(一)细节元素——通过剪辑技巧刻画“生活细节” (60)(二)对话元素——通过“同期声”的运用构成新闻故事主体 (60)第六节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 (61)一连续报道 (61)二系列报道 (62)三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的差异 (63)第七节一些常用新闻报道形式及新闻概念 (66)一专题报道与电视新闻调查 (66)(一)新闻专题报道 (66)(二)电视新闻调查 (68)二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 (69)三软新闻与硬新闻概念 (69)四.通讯、特写概念:(扩充了解) (72)第八节新闻的“真实”与“失实” (73)一谈谈新闻的“真实” (73)二谈谈新闻的“失实” (74)三.常见造成报道失实现象及应对策略 (76)第九节新闻从业者的基本素养 (78)一电视记者的工作特点和社会地位 (78)二做电视新闻记者,一定要关注国家大势 (79)(一)科学发展观 (79)(二)“三贴近” (79)(三)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80)(四)“走转改” (80)。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读后感作者:丁柏铨著在大概看了《新闻采访与写作》这本书之后,对新闻与采访的了解有了全新的认识,发现它原来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的东西,自己学到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丁老师深入浅出,写的通俗易懂。

书中有很多很多实际的例子,这种举一反三的风格,让我很感兴趣,让我对新闻有了崭新的了解和认识。

在当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不再是纸上谈兵那么简单。

报纸,广播,电视,手机,这些媒体作为信息的终端出现,只要人们想获得信息,便可以自由地选择任何一个自己的所处位置与需求的媒体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在多种媒体并存、多种媒体竞争的时代,媒体应该怎样调整自己对新闻所下的定义,从而调整内容配置,以满足目标受众的需要呢?在这样的时代,新闻的消费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新闻的特性有哪些变与不变呢?这本书上都能为你解答。

在《新闻的采访与写作》这本书上,从理解新闻、到新闻的发现与选择、新闻报道策划、新闻采访的准备与一般方法、特殊方法,采访素材的整理与分析,写作的基本规律及方法,各种消息的写作,到最终形成报道思路,以及大学生怎样在媒体实习和工作……本书介绍了很多全面的东西,对新闻采访与写作业务的理论和方法作了全方位的阐述,并针对不同新闻媒介在新闻传播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途径,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又从理论的高度作了分析和拓展,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新闻采写基础知识和采写实例点评。

我很喜欢第四章中的第二节,新闻采访中的倾听方法,观察采访,就是用眼睛认真观察,收集材料。

穆青说过,人身上最敏锐的器官是眼睛,十八般武器,眼睛是最锐利的武器。

在观察中,仔细去倾听,不仅仅用耳朵,并且用自己的眼睛去记录。

当一个倾听的有心之人。

这让我认识到了新闻采访中一些更重要的东西,不要一味的用耳朵和手去记录听到的东西,更要用心。

关于媒介,最近几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注意力被聚焦到这样一些事件:中国网民人数突破亿人,网络广告强劲增长;一些选秀节目的短信收益与广告收益等量齐观;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手机报纸、电子报纸等新的媒体概念层出不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记者应避免由于在报道中轻事实重评论而误导广大受众 深度报道的基本原则就是用事实说话,然而不少记者却忽视 了这一原则,在报道中盲目进行评论。即使采访足够详细,完全 可以有根有据地对新闻事实进行评判,评论也应谨慎。
第二节 独立文本深度报道写作
一、化抽象为具体的故事化写作
(一)调查性报道的故事化写作 一篇有故事、有情节的报道总是比缺乏此类元素的报道更 容易受到受众的关注。深度报道要吸引读者不厌其详地看下去, 除了内容深刻和主题宏大之外,必须强调运用生动可读的故事来 强化报道的接近性,以抓住读者的眼球。 在相当一部分调查性报道中,新闻事件本身往往就具有很 强的故事性,因此,处理新闻题材,通常采用的是对故事进行叙 述的方式。案例:《玩火者张显》。
同时,一般不在报道末尾以回顾方式引入背景,而多采用“咬 合”的方式,即首篇报道的内容可成为第二篇报道的背景,第三篇 报道又相应回顾第二篇报道中的重要内容。 案例:《湖南隆回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顶替上大学》、 《贵州师大解释录取假罗彩霞始末/称学校和王佳俊也是 受害者》、 《王佳俊冒名顶替读大学路线图》等
第三节
非独立文本深度报道写作
深度报道并不是某种特定的文体形式,一部分组合报道和连 续报道也完全可以成为深度报道大家族中的成员。深度报道既包 括单独成篇的独立文本报道,也包括版面编辑意义上的主题相同 或相近的一组报道的组合。通过空间上(版面)和时间上(连续) 的组合,甚至消息和新闻评论也能成为深度报道的组成部分。
(三)深度人物报道的故事化写作
在某些关于人物命运的深度报道中,故事则构成了报道的主 体。在这样的题材中,传统的人物报道往往拘泥于对人物生平的 概述,尽管非常全面,但往往并不能深刻和透彻地揭示出人物的 内在价值。 案例: 《面具后的男孩》
二、把新闻背景材料用足、用好
(一)背景材料构成重要的认知平台 新闻背景毫无疑问应该成为深度报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 分之一。案例如,解释性报道就是一种背景性新闻,是通过大量 使用背景性材料,揭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深层意义的分析性 报道。而预测性报道同样要依靠对于背景事实的解析,来做出有 理有据的推测,而不是妄下评断。而在调查性报道中,如果没有 对于新闻背景的揭示,记者可能难以通过报道单个事实来说明隐 藏在新闻背后的深刻的社会原因。
然而许多旨在系统地研究政府机构、公司企业以及整个社 会体制中存在的痼疾和缺陷的调查性报道,往往并没有曲折动 人的故事情节。在处理这样的题材时,记者应该有意识地寻找 到与主题切合的人物、故事,穿插在报道中,打破题材“大而 空”所带来的沉闷感。案例:《谁能救救我,我快要死了》
(二)解释性报道的故事化写作 “华尔街日报体” ,也即“DEE”写作法。
(二)记者既要多用直接引语又有注意平衡原则和具体语境
1.报道中的感情色彩偏向往往表现在记者使用的语汇上 在深度报道中,引语的使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与一般 报道不同的是,深度报道中的主观色彩相对浓厚,因此,在直接 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使用上应更加谨慎。这种谨慎不仅体现在给予 当事的各方以同等的话语权,也体现在选择引语时,应最大限度 地准确体现当事人所举证的事实,以及他们的立场和观点。
第三,视野体现宏阔性。深度报道当是体现视野宏阔性、实 现点与面结合、深度与广度结合的报道。 第四,背景体现厚重性。在深度报道中,对丰厚的背景材料 的使用、分析和解读,是报道实现深度的重要环节,在某种程度 上甚至可以说,没有丰厚的背景材料就没有深度报道。
四、深度报道的写作原则
(一)记者客观报道事实但并非没有自己的观点 深度报道是允许记者表露自己的观点的。与客观报道理念不 完全相吻,深度报道理念尽管也非常强调以事实为第一原则,但它 并不完全排斥以事实为基础的报道者主观意见的表露。 在深度报道中,如何在事实和立场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是 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最高的理想当然是“以事实说明事实”,把 自己的观点巧妙地隐蔽在精心选择的背景性事实背后,或者是通过 所采访的专家的嘴巴说出来。但如果记者认为有必要表露自己的立 场(案例如在关于种族灭绝事件的报道),或者仅仅依靠事实的列 举还无法令受众完全理解其中的复杂含义时,适当进行分析和评论 也是允许的。
首先,从首篇报道开始,导语的写作基础应建立在记者目前所 作的阶段性结论之上,不能过早作出全局性的预测。 其次,所有这些报道的导语,应提供当时最新的核心新闻事实, 并做到互相连贯。 最后,导语写作时风格应尽量保持一致,即使是由不同记者采 写的报道,也可考虑由编辑作相应的处理。
追踪式的深度报道在引用背景时,往往注意分别插入,前后尽 可能不重复引用。
(二)深度报道中常用的背景材料 1.历史背景 在某些重大事件中,历史背景往往是深度报道尤其是解释性报道 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背景之一。 案例如,当记者试图对日本通过的“有事”法案进行深入报道时, 就必须对日本历史上的军国主义劣迹进行回顾,否则,读者将很难理 解这一法案对于东南亚各国的严重影响。 除此之外,使用历史背景能够使报道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为受众 展现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比如《波兰的新领土及其形成方式》中, 就有这样的背景叙事。

14年已经过去了,自从那条被称为阿道夫·希特勒大街的街道 在布雷斯劳的硝烟中成了现在弗罗茨瓦夫的尤里卡·波斯塔尼 科夫大街,斯德丁燃烧的港口变成了什切青这个依然凹凸不平 的波兰港口,而波兰农民的运货车第一次跑到了日耳曼人农场 主和普鲁士容克的土地上。在这14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波兰人一 直坐在他们的手提箱上,耽误了新领土的扩展。
4.专业知识背景 深度报道所关注的问题常常涉及公众所不了解的专业领域,在这 些领域中所作的报道,必须及时地加入对专业知识的介绍,否则,即 使报道的事件再重大,问题再深刻,受众也会由于面临知识盲点而放 弃阅读。
对于专业知识的诠释,一方面要“深入”,不至于贻笑大方;另 一方面,又必须做到“浅出”,把这些专门的术语翻译为受众能够理 解的语言,让读者看了以后能够基本了解其大意和重点所在。
三、深度报道的深度探源
深度报道应当“深”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热点”切入; 二是事实说话; 三是背景分析; 四是思辨色彩; 五是宏观审视; 六是见解独特; 七是意识“超前”。
深度报道如何求深:
第一,采访体现深入性。通过仔细的采访,清楚地了 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现象本质、因果联系、细枝末节、隐微 之处,从而为深度报道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思想体现深刻性。
2.社会背景
深度报道的作者则认为,社会上的每一个新闻事实,都和其 社会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在相当一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 域里,要受众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解读每一个个别的新闻事实, 是极为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新闻传媒的责任之一,就是 为受众解释这些独立的新闻事实背后的复杂关联,以及它们可能 产生的后果。
“D”(Description)代表“描写”,中间一个“E” (Explanation)代表“解释”,后面一个“E”(Evaluation) 代表“评价”。 “DEE”写作法的基本特征是:“从描写某个具体的个人或 事实入手,通过对事件进行一些解释和恰如其分的背景交代, 进而点出报道主题,最后再引述当事人或权威人士的话,对所 报道的新闻事件做出评价,指出其意义所在,并尽可能预测其 发展方向。案例:《运用射线疗法治疗心脏病》
(三)组合式深度报道的形成
从编辑的角度看,组合报道可以分成两种情况: 一种是将一些独立成篇的文章组成一个版面或一个栏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束时,在一些城市和农村,波兰的鹰旗取代 了德国的标记。 在这些地方,对于波兰和中欧,一个重要的消息正在几乎 是悄无声息地流传。这消息说的并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种态 度。‚我们不再坐在手提箱上了,‛一个波兰人在科学家俱乐 部随便地说,‚我们已经打开箱子。这是我们的地方——现在 我们感觉到这一点,我们觉得我们得等下去。‛等到世界上的 大多数地方都谈论一个外交部长会议和高峰会议的时候,波兰 人也会谈论。但是我们讨论的大多是德国东部的那块拱形的长 条地带,那是战后几个主要的领土变动之一,是由同盟国转给 波兰治理的。这片土地现在构成了波兰的西部和北部占1/3 的 国土。这片土地是我们的,完全而最终地属于我们,波兰人说。 而西方回 答,那只能是在和约签定之后。
谨慎的写作态度能让记者更为坦然地面对“报道不公正”的指 责,这就是:在一般情形下,力求避免倾向性的语境。 深度报道的范畴而言,倾向性的语境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其一,使用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语汇; 其二,对新闻事实作出倾向性选择; 其三,轻事实重评论。
2.对新闻事实的倾向性选择往往也会导致倾向性语境的出现 记者总是不得不在新闻事实的繁冗枝节中选择最能说明问题 的关键性事实,但选择往往就会引发争议:是否过多地选择了对 甲方有利的事实而忽略了乙方?某方面的说辞可否忽略不计?
一、连续性深度报道的写作
(一)追踪式深度报道 追踪报道是深度报道中运用得较为广泛的一种形式。随 着记者对事实剖析的层层深入,报道陆续发表(也有记者在采 访全部束后陆续发表的特殊情况),既保证了报道的时效性, 同时还能使受众关注事件的最新进展,并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
就采访技巧而言,追踪式的深度报道与独立文本式的深 度报道并无二致,但在写作技巧的运用上则有所分别。
因此深度报道必须密切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把它们作为新 闻事实的背景来解读。案例:《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

3.个人背景
深度报道的关注点偏向大社会、大历史、大背景,更需要引 入个人的叙述点,来达到宏观和微观的平衡。
人物在深度报道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元素。对于人物背景的 介绍,能使读者更快地进入报道的语境,从而迅速理解报道的深 刻含义。案例:《亨利·基辛格》里,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个人背 景来达到单单依靠访谈本身所无法企及的报道深度。
第十四章
深度报道的写作
第一节 对深度报道相应理论的探讨
一、深度报道的概念界定
深度报道是某些通过展示宏观背景,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 解释、预测并达到相当深度的报道的总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