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制约因素与保障措施
校企合作策划书保障措施
校企合作策划书保障措施一、背景与目的近年来,校企合作已成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既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体现,也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但是,由于双方知识产权协作、利益分配和合作过程中的法律纠纷等问题,校企合作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风险。
因此,需要制定一系列的保障措施,确保校企合作顺利进行。
本文旨在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保障措施进行探讨,以帮助各参与方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相关问题。
二、保障措施1. 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是校企合作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明确各自权利和义务,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
具体措施:•在合作协议中明确知识产权的分配和保护责任;•加强商业秘密的保护措施,如保密协议、加密技术等;•对于创新成果的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双方要进行协商,明确使用和转让的费用和期限。
2. 利益分配机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利益分配是双方关注的重点问题。
为了避免因利益分配不合理而影响到合作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具体措施:•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合作双方的利益分配比例和分配方式,并加以签署确认;•建立双方的财务信息公开机制,增强透明度和可信度;•实行利益共享,鼓励双方开展长期合作。
3. 风险管控机制校企合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风险,如竞争对手的挑战、双方经营环境的变化等。
为避免因风险而导致合作关系的破裂,需要建立风险管控机制。
具体措施:•在合作协议中明确风险分配机制,并制定具体的安全保障措施;•建立风险应对团队,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预警和防范措施。
4. 法律保障在校企合作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法律纠纷,如合作协议不履行、商业诈骗等问题。
为了确保合作关系健康稳定,需要在法律上进行保障。
具体措施:•在合作协议中明确法律责任和违约责任,防范合作风险;•明确解决纠纷的渠道和方式,包括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加强法律意识,规范合作行为,防止法律风险。
财经类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新、 突破的难度不断增大 , 投资高科技的风险很大 , 缺乏 国 家在资金 、 人员 、 政策等方面强有力的支持 , 因而企 业不愿
或不敢将 自己有限的资金投入 到与财经高职院校合作 。二 是, 体制方 面。学校缺乏办学 自主权 , 僵化办学模式 和观念
合起 来 , 这是 高职教育 的本质特 征 , 这一特 征决定 了高职 教育发展需要与企业紧密结合 , 而合作办学就是 紧密结合 的极致 。高校与企业合作在发达 国家 已有 上百年的历史 ,
21 0 0年 8月
黑 河 学 刊
He h o r a ieJu n l
Aug2 0 .01
总第 1 6期 第 8期 5
S ra . 5 . e i lNo 1 6 No8
财经类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 制约 因素与对策
⑧ 王 翠
( 苏州经 贸职业技术学 院 , 江苏 苏州 2 50 ) 10 9
l ・ 0
义哲学 的 , 想看 , 想 对于马克思哲 学如此 庞杂 的体 系未 免 简单化了 。从这样的基础出发去论述马克思 主义哲学 , 必
定会遮蔽其人文关怀的事实。只要这一哲学基础还没有被
注。事实上 , 马克思 正是沿着西方人文主义 的伟大传统来
从事 自己的哲学思考 的。 其次 ,马 克思主义 哲学 的出发点是 从事实践 活动的 人 。实际上 , 马克思是从 “ 现实的人 ” 从事实 际活动的 或“ 人” 出发来探讨社会历史 问题 和哲 学问题 的 。在这个意义 上可 以说 , 的问题 和人 文关怀决不是 贴到马克思主义哲 人 学上去的一张 邮票 , 而是贯穿马克思哲学的一条主线。 再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宗 旨是追求人类 的 自由和解
多 困难 。 三是 , 观念方 面。 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高职 长
校企合作工作实施方案(2篇)
校企合作工作实施方案摘要:本文旨在制定____年校企合作工作实施方案,以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创新能力和产学研结合,为学生就业和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方案包括明确目标、优化机制、完善政策、加强项目推进、提高服务水平等多方面,具体体现了校企合作的具体目标和具体措施。
一、背景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
然而,当前校企合作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合作项目较为单一、合作机制不够灵活、政策支持不够完善等。
二、目标设定1. 提高学生就业率:通过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率。
2.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将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3. 加强创新能力和产学研结合:鼓励学校与企业在科研项目、技术创新等方面开展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4.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提高合作的灵活性和效率,为合作项目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5. 加强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服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企合作机会和实践支持。
三、实施措施1. 优化校企合作项目: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专业特长,优化校企合作项目,拓宽合作领域,增加合作项目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鼓励学校与企业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2. 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方便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搭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3. 完善政策支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争取政策支持和优惠政策。
推动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论高职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论高职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摘要】从政府、行业、企业、学生、学校等方面阐述高职校企合作所面临的困境及成因,提出通过构建“四方联动”、“四位一体”、开放多赢的校企合作模式来解决困境。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问题成因解决途径一、高职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核心,是凸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进程中,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组织结构和合理的模式,从而遇到了许多问题,校企合作也未能收获到预期的效果。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政府主导方面,缺乏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牵线搭桥、政策支持、广泛深层的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等方面的帮助。
没有热情高涨的政府部门主导,校企合作便不能深入开展,只能停留在表面合作上,不能真正形成一种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合作关系。
其二,行业指导方面,缺乏行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
行业指导会对校企合作起到非常关键的衔接和支持作用,而缺乏行业指导的校企合作,是相对混乱的“临时对接、表面接触”,没有更多的行业前沿合作信息及合作创点。
其三,企业参与合作方面,缺乏企业的积极参与,特别是缺少知名企业的积极参与。
校企合作往往成了学校单方面的努力。
由于企业没有合作的热情,校企合作不能体现生命力和活力。
其四,学生岗位实习方面,合作企业能提供的多是技术含量很低的岗位,学生也很难胜任技术含量较高的一些关键岗位,这就出现了双方诉求的冲突。
更有甚者,企业提供的校企合作实习岗位与学生的专业不对口,这样的校企合作难以达到学校锻炼学生专业技能的目标,企业也难以从实习岗位的生产工作中收到预期的经济收益。
其五,学校方面,自主办学、开放办学很难与企业的经营相统一。
企业技术工程师进不来,学校教师下不去企业锻炼。
学校的专业课程开发没有企业的配合,造成学校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科技研究与技术服务应用相脱节;人才培养与研发实践相脱节。
此外,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如缺乏长期稳定的战略型校企合作项目;实习学生缺乏岗位技能的指导和经验的传授;校企合作的过程管理不清晰,没有能够达到更好的双赢效果。
校企合作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立 了稳定 合作关系的不超过 1 %。 0
二、 加强校企合作的对策建议 校企 合作是 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办 出高 职教育 特色 的重要保证 . 是校 企双方 “ 也 双赢” 利益所在 。 鉴于在校企 合作实践 中存在 的问题 , 笔者提 出以下对策建议 。
l9 9 5年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明确规定 , 国家 “ 鼓励企事业组织 、社会 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与高等学校在教 学、 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合作” 设立“ 、 、 , 产 学 研联 合开 发工 程” 技术研究 中心” 实行重点科 研资助政策 , 和“ , 建 立大学科技园区 , 推动校企合作 向产业化方 向发展。20 0 7年 , 财政部 、 科技部《 科技 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 引导基金管理暂行
在 西方发达 国家 , 比如德 国 、 国 , 以法 律 的形 式对学 美 都 校 教育 、 企业培训规 则等作了详细的规定 , 以调节与约束学 用
校 与合 作企业的行为 ,并为参与校企合作联 合培养人才的企
业提供 了税 收减免 、 财政补贴及专项资金支持等优惠政策 。 要 使 校企合作 的发展得 到保 障 , 政府应 完善有关 的法律 、 法规 , 使 校企 合作规范化 、 制度化。
业以资金支持 ,并解决 因科技投 入产出的不确定性 所带来的 风险 。
除以上措施 以外 , 政府还应把校企合作纳入法律规范 , 使 校企合作成为高职 院校 的一种义 务 ,成为企业 获得各种优惠 的一种条件 , 并从制度上保障校企合 作的长远发展 。 ( 加强政府统筹 , 三) 推进 高职教育集团化运作 所谓 高职教育集 团化 , 是高职教 育主体通过兼 并 、 合资 、 合作等方式 , 合其他 的教育主体 ( 中介 、 联 或 行业管理部 门 ) 、 用人单位等组成高职教育实体 。高职教 育实行集团化运作 , 能 够依托行业 、 联合企业 , 加强学校与学校 、 学校与企业 、 学校与 中介之 间的联系 , 整合 教育资源 , 现资源共享 , 实 以推进 高职 教育做大 、 做强 、 做优 。为了使高职教育集团化运作得以顺利 实施 , 必须建立一个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的 、 确保 高职教育集 团高效率运作 的、 政府统筹 、 业( 行 企业) 与 、 参 多元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口 张 雅 光
一 、 我 国校 企 合 作 模 式 的种 类 及 特 征 (一 ) “企 业 配 合 ”模 式 。这 种 模 式 的 特 征 是
以 学 校 培 养人 才 为 主 体 ,企 业 处 于 “配 合 ”的 辅 助 地 位 。人 才 的 培 养 计 划 和 目标 主 要 由 职 业 院 校 提 出 并 制 定 ,并 承 担 大 部 分 培 养 任 务 。企 业 只 是 根 据 学 校 提 出 的 要 求 ,提 供 相 应 的 条 件 或 协 助 完 成 部 分 (主 要 是 实 践 教 学 环 节 )的 培 养 任 务 ,主 要 采 取 提 供 教 育 资 源 的 方 式 ,例 如 投 入 设 备 和 资 金 在 校 内 建 立 实 训 基 地 ,利 用 企 业 资 源 建 立 校 外 实 训 基 地 ,以 及 派 出 一 些 技 术 专 家 担 任 名 誉 教 师 等 等 。
展 。但 是 ,在 长 期 以 来 重 学 历 教 育 、轻 技 能 教 育 的
思 想 影 响 下 ,社 会 对 职 业 教 育 缺 乏普 遍 认 知 和 公
平 待 遇 ,职 业 教 育 被 看 作 是 “次 等 教 育 ”、“淘 汰
教 育 ”,导 致 社 会 上 轻 视 技 能 劳 动 和 劳 动 者 的 倾 向
资 金 保 障 。建 立 合 理 的 投 资 渠 道 ,弱 化 管 理 的 条 块 分 割 ,用 法 律 形 式 确 保 合 作 关 系 的 稳 定 ,保 证 企 业 投 资 渠 道 的 畅 通 和 巩 固 ;有 关 部 门抓 紧 制 定 鼓 励 校 企 合 作 的 激 励 性 措 施 ,落 实 相 关 税 费 减 免 和 资 金 扶 持 政 策 ,调 动 院 校 、企 业 参 与 合 作 的 积 极 性 ,并 及 时 总 结 经 验 ,广 泛 宣 传 推 动 。同 N-,对 未 按 规 定 提 取和 使 用职 工教 育经费或 不 遵守合 作协 议 的 企 业 ,要 有 相 应 的 制 约 措 施 和 解 决 办 法 。
校企合作对企业的保障措施
校企合作对企业的保障措施近年来,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了高校与企业之间密切合作的一种形式,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及就业机会,帮助企业提高了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而对于企业方面,如何利用这种合作方式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也成为了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因此,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保障措施,助力企业持续发展,提高合作质量水平,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1. 合同签署校企合作是双方共同达成的协议,需要通过书面合同的形式予以确认。
在合同中,应该详细规定项目的实施方案、工作量分配、工作成果的收费标准等,以明确责任分工,维护双方利益。
另外,还应注重合同条款的透明性,允许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督,确保合作的公正合法。
同时,应该规定双方的违约责任和违约赔偿,做好合同期限及相关手续的办理。
2. 诚信评价建立企业的诚信评价机制,对于校企合作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企业进行诚信评价,可以确保其在校企合作中的信用基础,有效降低管理难度及风险,并具有提高效率和保障合法权益的效果。
诚信评价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检查企业是否存有行业违法行为,查看企业的合法经营,以及查看企业的信誉指数等。
通过该机制的建立,可以避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翻脸不认账”现象,从而提高合作质量水平。
3. 人才管理校企合作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人才管理。
合作双方都必须在人才方面进行合理的配置及管理,以确保项目的进展和成果的产生。
学校的角色是培训优秀学生并积极推介,企业则应该对学生进行实习生的把关。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可以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职业发展机会,展现出良好的人才管理力度,使校企合作更加的精细化和专业化。
同时,也使得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实践机会,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4. 建立问题解决机制在校企合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和问题,而如何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成为了校企合作保障的重要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问题解决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机制可以包括多种形式,例如电话、邮件、专业人员等方式,旨在及时响应并快速解决问题。
当前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目前,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存在诸多问题:理念观念滞后,缺少地方政府支持;国家政策法规不健全,职责界定不明晰,各方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全员育人机制建立缺失,激励不到位,校企合作的育人效果不明显;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融不协调,校企合作的育人环境建设有待加强。
由于各方利益关系失衡,诉求不一致,难以找到平衡点和切入点,因此建议完善相关政策及法规,建立地方政府统筹,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合作的育人机制及保障机制,探索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渠道和途径,切实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对策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育人机制的关键要素和途径,育人机制则是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和平台。
通过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不仅扩大了育人参与范围,将地方政府、行业及企业纳入育人范畴,深化了育人内涵,而且对于探索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合作育人机制的建立及运行有重要意义。
一、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1.理念观念滞后,缺少地方政府支持,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建立难度大。
目前,一些地区的高职院校、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和行业观念理念落后,对校企合作的必然性、必要性及育人机制的建立缺乏深层次的认识,统筹协调不够,主动性和积极性差。
第一,学校方面。
有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存在盲目性,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和把握校企合作的实质内容以及对高职办学的含义;有的高职院校尽管有合作意向,但校企双方理念上存在差别,行动上难以协调;有的高职院校自身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与企业合作仅限于购买实验实训设备,在校企合作育人方面考虑不多,理解不深,呈消极状态。
第二,地方政府方面。
一些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认识模糊、不到位,对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校企合作重视不够、力度有限,没有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效益和长远发展考虑,忽视了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尤其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地方经济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职教教师——加强校企合作的工作计划措施
职教教师——加强校企合作的工作计划措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职业教育在培养实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职教教师,我们深知校企合作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探讨加强校企合作的工作计划措施,以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与企业界的紧密结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同时,企业也可以从学校获得优秀的人才资源和技术支持,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二、当前校企合作的现状虽然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意愿不高,合作形式单一,缺乏长效机制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
三、加强校企合作的工作计划措施为了加强校企合作,我们制定了以下工作计划措施:1.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学校和企业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合作计划,明确合作目标和任务。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合作机制,包括合作管理委员会、定期沟通机制等,确保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1.加强人才培养合作学校应根据企业的需求和行业标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同时,企业也应积极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和技术支持。
1.促进科研技术合作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开展科研技术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通过科研技术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积极引进具有企业经验和行业背景的优秀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同时,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实践和技术研发,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
1.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学校和企业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行业动态、人才需求、科研成果等信息,促进双方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浅谈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策
( 3 ) 发 挥 校 企双 方 优 势 。 科 技 创 新是 每 个 企业 发 展 所 面 临 1 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 中存在的主要 问题 的重 要 课 题 , 高校 拥 有 企业 所 无 法 比 拟 的技 术 、 人 才 和 信 息优 ( 1 ) 企业在校企合作 中责任感不 强。现实 中, 有相 当数量 势, 而企业 资金、 场所和设施充足 , 管理机制健全, 校企合作开 的企业没有完全落实校企合作协议中产教结合方面的责任和 展产 学研 一 体 化 , 是最 直 接 、 最有 成 效 的 合 作方 式 , 可 以让 企 用 最少 的投 入 创造 更 多 的价 值 , 迅 速 将 科 义务, 而是将学校派 出的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 。因此, 学生在 业在 短 期 见 到 成 效 , 这 一 过程 中 ,所 接 触 和 学 习 的仅 仅 局 限 于 实 习 岗位 涉 及 的 一 技创 新 转 化 为 生 产 力 , 在 竞 争 中立 于 不 败 之 地 。 些 基 础 技 能 ,导致 学 生 缺 乏 参 与 热情 甚 至 不 愿 意 到 企业 去 学 2 . 3加 强 设施 建设 , 确保 资金 投入 , 为校 企合 作 提 供 物 资
企业 要 承 担 医 疗 费或 的质 量 ,
影 响企 业 声 誉 等 等 。
与企 业 共 同参 与 , 进 行专 业 开 发 、 专业建设、 课 程 设置 、 教 学计
划、 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 究, 努 力实现培养 目标与职业 岗位的 无缝对接 。 ( 3 )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深 度不够 。 校企合作要求在教学 2 . 5企业因地制宜 。 选择适应 自身条件的校 企合作的运行 过程中实行产教结合, 做到生产 与教学有机融合, 交替推进 , 有序实施 。而这一过程的顺利推进必须要 以校 企的深度合作 模 式 为 前提 。 目前 , 大 多数 企 业 达 不 到 这 一要 求 。 据有关资料显示 , 目前, 我国校 企合作的运行模式主要有
校企合作保障措施
校企合作保障措施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校企合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优秀的人才,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在校企合作中,保障措施也变得愈加重要。
1. 对企业的审查首先,对合作企业进行必要的审核和审查是非常必要的。
这不仅可以避免无关企业的介入,还可以避免出现不良的合作经历。
因此,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审批制度,对合作企业进行全面而周密的调查和评估,并在合作前签署合同和协议。
2. 规范合作流程规范合作流程是保障校企合作实施的重要措施。
在协议签署后,学校、企业应该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制定好清晰的工作计划。
合作双方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信息共享、任务完成、成果评价和汇报总结等。
同时,学校还应该对企业所提供的实习岗位、薪资待遇等参数进行监管和监督。
3.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沟通是校企合作的关键。
为了保障校企合作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建立一个高效的沟通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双方应该密切配合,及时沟通,相互理解,共同面对难题和挑战。
双方应该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沟通平台,及时反映合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在发现问题时采取及时并果断的措施加以解决。
4. 督促合作过程中的有效措施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应该成立工作组对合作过程中的情况进行督促和监督。
工作组可以成立专人部门来主持校企合作的工作,及时掌握合作的情况,对合作企业提出具体的要求,促进合作稳步发展。
同时,学校还应该制定细致的督促措施,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进、落实和整改。
5. 健全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在校企合作中,法律合规性至关重要。
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双方利益权益的平等和合法性。
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可以有效的规范合作行为,避免因合作过程中的管理不当而带来的法律纠纷。
结论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双赢关系,要想保住它的长青树,就必须保护合作过程中各方的利益。
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建立完善的保障措施,打造校企合作的“阳光工程”,让校企合作这棵绿树,茁壮的成长。
校企深度合作的制约因素及破解途径
校企深度合作的制约因素及破解途径标识码] a [文章编号]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职业教育在这当中起着直接而特殊的作用。
校企深度合作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动力引擎。
应当说,作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点,校企合作的开展在当前“中国制造”、“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向经济大国转变”的新型工业化时代,对高技能人才培育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校企合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破解的难题,其中,因校企双方隶属于不同社会领域,核心利益存在差异,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的问题最为突出,严重阻碍了职业院校发展。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为当务之急\[\]。
一、校企合作缺乏深度的表现及原因(一)表现当前,校企合作并没有取得质的突破。
院校热、企业冷的局面仍较为突出,企业利益得不到保障,企业缺乏动力和约束,校企合作缺乏深度的状况依然存在。
校企合作缺乏深度主要表现在:一是校企合作从内容到形式单一、零散。
教学单位各自为战,合作资源(例如实习基地、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等)不能在院校内或企业间实现共用共享,导致资源浪费,达不到应有的规模效应;二是不少职业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往往缺乏连续性,其合作对象不能保持相对固定,与企业合作浅尝辄止,难以建立长期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三是校企合作的形式大于内容,缺乏深度,有些教学单位与企业的合作甚至仅停留在保持彼此人员有所交往的阶段,订单式培养重订单轻培养,企业全程参与教育不够,达不到校企共同育人的要求;四是校企合作的运行组织架构不确定,或设置有机构但缺乏明确的工作职责。
院校没有制定校企合作的工作标准和制度规范,校企合作处于自然发展、随意发展的不深入状态\[\]。
(二)原因分析由于职业院校与企业存在性质差异、认识差异,校企合作长期以来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状态,合作的层次不高、可持续性不强,直接影响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调查发现,导致校企不能深度合作的主要因素有:一是从社会层面来看,由于政府有关部门对校企合作没有提供切实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一些瓶颈问题难以破解,校企合作缺乏有力、有利的外部政策条件和环境;二是从企业方面来说,现在有些地方企业的观念仍然落后。
校企合作建设方案
校企合作建设方案一、合作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的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往往难以找到与岗位需求高度匹配的人才。
因此,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二、合作目标1、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岗位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企业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价值。
2、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资源和技术支持,帮助学校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3、促进企业的发展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研发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学生能够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
三、合作内容1、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确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
2、课程建设(1)企业参与学校课程开发,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和案例引入课程教学,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工作。
(2)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校本教材,编写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材。
3、实践教学(1)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接纳学生进行实习和实训,安排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2)学校在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共同完成科研项目和技术研发。
4、师资队伍建设(1)学校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技术研发情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2)企业选派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
5、就业服务(1)企业优先录用合作学校的毕业生,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和职业发展机会。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作者:孙锋锋来源:《数码设计》2018年第14期摘要:校企合作被看作是一种的新型教育模式,旨在提升职业教育内涵和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方面还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改进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18)14-0220-021校企合作主要存在的问题虽然目前我国已有较多形式和名称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大多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较浅层面,高职校企合作中依然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1校企双方合作形式化。
为了满足教育局对高职校企合作的要求,或为了应付一些评估检查,为了书写出更好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一般都会与企业签订多份校企合作协议,然而这些协议都是口号化,很少能落实到实处,大部分高职教学活动无企业参与,即使有企业参与培养,也只是企业人员到校走个过场或涉及个别教学环节。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的热情性高,企业的积极性低,即企业“一头冷”的问题。
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如果在校企合作中寻求不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
当前高职专业教师很难有较长的周期深入企业现场并担任实职,企业也不愿意将关键技术岗位交给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培养教师的作用无法有效发挥;学校文化价值取向与企业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强,参与的范围也不广泛,合作内容、合作层次都受到很大限制。
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水平低,甚至流于形式,合作现状不容乐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实力不足。
一是高职院校科研创新优势不明显,科技服务能力较弱,在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中难以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部分高职院校实训设施设备严重不足,缺乏生产性实验室和设备,难以寻求到与其进行合作的企业。
校企合作管理办法
校企合作管理办法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通过搭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既提高了学校教学质量和企业竞争力,又培养了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为了规范和促进校企合作,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势在必行。
一、校企合作的目标和原则校企合作的目标是实现教育和企业的双赢,推动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校企合作应遵循以下原则:1. 相互尊重与平等合作:学校和企业之间应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相互尊重对方的权益和利益,积极开展合作活动。
2. 责任共担与利益共享:学校和企业应共同承担合作过程中的责任,共享合作成果和经济效益。
3. 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学校和企业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作互补,共同利用资源,提高合作效果。
4. 诚信守约与公平竞争:学校和企业应本着诚实守信的原则,遵守合同规定,确保合作的公平、公正和正当性。
二、校企合作管理的机制和流程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推动校企合作,建立相应的机制和流程是必要的。
校企合作管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筹备阶段:学校和企业确定合作意向后,双方应明确合作目标、内容和方式,签订合作意向书,明确合作责任和权益,并成立校企合作管理小组。
2. 协商阶段:校企合作管理小组负责具体规划和组织合作事宜。
双方要通过协商确定具体的合作计划、时间表和工作责任,拟定校企合作协议。
3. 实施阶段:校企合作协议的实施阶段,学校和企业根据协议要求完成各自的合作任务,开展实践教学项目、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等活动。
4. 监督与评估:校企合作应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双方定期进行合作进展和效果的评估,及时解决合作中的问题,确保合作进展顺利。
三、保障和支持措施为了有效保障和支持校企合作的开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政策支持: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支持校企合作的创新实践和项目开展,鼓励学校和企业加强合作,提供政策优惠和财务支持。
校企合作保证措施
校企合作保证措施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
在这种合作中,学校与企业之间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保障学生的安全和权益。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校企合作的保证措施,包括内容安全措施、信息安全措施、人身安全措施和监督机制。
一、内容安全措施1. 教材选择和审查: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项目中应当选择经过严格审查的教材,确保教材内容正确、合法和客观,并根据课程需求定期进行更新。
2. 师资标准:学校应严格遴选校企合作项目的教师和指导员,要求其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安全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3. 课程监管:学校应建立起完善的监管机制,对校企合作课程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
二、信息安全措施1. 学生信息保护: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项目中,要确保学生个人信息的保密。
学校应严格规范学生信息的收集、存储和使用,加强数据加密和访问权限的控制,防止泄露和滥用。
2. 网络安全防护:学校和企业要保证校企合作平台的网络安全,采取防火墙、入侵检测等技术手段,加密数据传输通道,防止未授权的访问和攻击。
3. 信息共享合规:学校和企业在信息共享过程中,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信息共享的目的和范围,确保信息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三、人身安全措施1. 安全培训:学校和企业要为参与校企合作的学生和工作人员提供相关安全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教授基本的安全知识、技能和应急处理方法。
2. 保险保障:学校和企业合作过程中应为参与者购买适当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确保在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够及时得到合理的保障和赔偿。
3. 生产环境保障:学校和企业要确保校企合作的生产环境符合相关安全标准,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和安全设备,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
四、监督机制1. 双方监督制度:学校和企业应建立起双方监督机制,明确各自的监督职责和权限,及时反馈和解决安全问题,确保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校企合作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推动科研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实际运作中,校企合作往往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也制约了双方的共同发展。
因此,对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系统分析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合作机制不完善、合作模式单合作动力不足等,并从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角度探讨其成因。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成功的校企合作案例,本文将进一步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案例分析、深度访谈等。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了解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通过案例分析,揭示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通过深度访谈,获取校企双方对合作问题的真实看法和建议。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本文力求为校企合作问题的解决提供全面、深入的分析和对策。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校企合作问题的认识,也有助于推动校企合作的实践创新。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待能够为我国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促进教育、科研和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校企合作的实际运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现状分析显示,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合作深度不够、合作机制不健全以及合作效果评估困难等。
合作深度不够表现在很多合作项目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实质性的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
这主要源于双方在合作目标和利益诉求上存在差异,难以形成深度融合。
合作机制不健全表现在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框架和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这导致合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分歧和误解,影响合作效果。
合作效果评估困难则是因为缺乏科学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使得合作成果难以量化和衡量。
校企合作保障措施
校企合作保障措施随着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企合作旨在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保障。
然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安全风险也相应增加。
本文将介绍校企合作的保障措施,旨在保护学生和企业的利益。
一、合作协议与法律规范合作协议是校企合作中的基础,明确各方的权益与责任。
它应详细规定项目任务、资源分配、保密要求、知识产权归属以及合作期限等内容。
此外,校企合作必须依法进行,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例如,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应遵守相关的隐私法律法规,保护企业商业机密应遵守商业秘密保护法等。
二、信息安全和数据保护校企合作常涉及大量敏感信息和数据,包括个人信息、商业机密、研究成果等。
因此,保护信息安全和数据保护至关重要。
学校和企业应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网络安全防护等措施。
另外,要确保信息的传输与存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例如,必要时采取数据匿名化、脱敏、加密等手段,以保护学生和企业的隐私权。
三、实习安全和工作环境保障在校企合作中,学生常常需要参与实习或工作,其安全和工作环境也需要得到保障。
学校和企业应共同落实安全责任,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事故报告机制、安全培训、工作环境检查等。
同时,应提供适当的工作保护装备和设施,确保学生在实习或工作过程中不受人身伤害和职业病的危害。
四、知识产权保护校企合作中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也备受关注。
学校和企业应在合作协议中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等。
此外,还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合作双方员工的知识产权培训,确保知识产权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五、监督与评估机制建立监督与评估机制是保障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
学校和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合作项目的监督与评估,包括实施情况、成果达成情况、安全保障情况等。
同时,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以确保合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效果。
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制约因素与保障措施
一
般 而 言 , 校 企 合 作 模 式 中企 业 的 参 与 体 现 在 以 在
一
最新 情 况与教 学 内容 紧密结 合 , 时地传授 给学 生 , 及 做 到 理 论 联 系 实 际 。还 可 以选 派 专 家 到 职 业 院 校 定
期 或 不 定 期 举 办 专 题 学 术 讲 座 , 接 受 职 业 院 校 的 或
、
企 业 参 与 的 途 径 和 内容
专 业 教 师 来 企 业 实 践 锻 炼 , 高 教 师 的 技 术 运 用 能 提 力 , 富其 实践 经 验 , 助 其 了解 企 业 、 握企 业最 丰 帮 掌
( ) 与 专业 建设 和课程 开发 一 参 企 业 可 以根据 市场 的需求 , 对 职 业 岗位 ( ) 针 群
下几个 方面 :
我 国职 业教 育 法规 明确 规定 : 类 企业 必 须按 各 照 《 华 人 民共 和 国 职 业 教育 法 》 规定 承担 实 施 中 的 职 业 教 育 的 费 用 。一 般 企 业 要 按 照 职 工 工 资 总 额 的 15 .%足 额 提 取 职 工 教 育 培 训 经 费 。从 业 人 员 技 术 素 质 要 求 高 、 训 任 务 重 、 济 效 益 好 的企 业 , 按 培 经 可 25 .%提 取 , 入 成 本 开 支 。 职 业 教 育 与 培 训 的 专 项 列 经 费 有 利 于 保 证 职 业 教 育 的 投 入 。 同 时 , 与 职 业 参
维普资讯
20 年第 1 08 期 第 2 卷 9 总 5 7期 2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困难及解决途径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困难及解决途径作者:陈之酉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33期陈之酉(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 215123)【摘要】在学校热、企业冷的大环境下,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就必须解决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难的问题。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优势,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之后;在政府牵头建立、行业与协会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之后;在中等职业学校以市场为导向、开设专业,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为目标、培养学生,以学生为核心、寻求适合学生的企业,最终又通过企业需求的推动、学生发展的要求、去促进学校的发展,形成学校、企业、学生共同发展的体系之后,必将会解决校企合作难的这一问题,必然会改变校企合作中“学校热、企业冷”的这一现状,迎来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春天。
【关键词】学校热;企业冷;校企合作;双赢;解决途径在国家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要思考如何开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如何吸引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获得企业资助。
得到企业的认可,是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认可的前提条件,学生和家长有一个普遍的认识,就是通过职业学校培养,在使学生个体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人才的同时,能够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思考如何才能引入企业元素,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使我们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的需求。
企业对学校的认可从最基本的层面来看,也就是它所培养的学生能否符合企业的需求,适应企业的发展,所以衡量中等职业学校的创办的好坏,不仅在于它硬件设备、师资素养、文化底蕴,更在于培养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现狀,企业的参与度、认可度,社会的认可度、学生和家长认可度。
在学校热、学生热、家长热、企业冷的大环境下,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要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就必须解决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难的问题。
1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困难中等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在一定层面上得到了发展,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而且校企合作基本上呈现校“热”企“冷”的态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
企业可以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发挥资源优势,全方位、多层面参与职业教育。
目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还存在企业教育制度不健全、缺乏内驱力和缺乏约束力等制约因素,需要完善法律政策,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强化行业监督职能等,以促进企业的参与行为。
关键词: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制约因素;保障措施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二大特征是其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可以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决定了职业教育是否能真正承担起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使命。
一、企业参与的途径和内容企业可以在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上全方位、多层面参与职业教育,与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
一般而言,在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的参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针对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来参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通过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参与课程开发,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职业教育专家共同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通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才能更符合企业的需要。
(二)参与教学过程教学工作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中心环节。
企业可以与职业院校共同实施教学任务,承担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实习环节的教学。
企业参与教学可以克服职业教育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并根据企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对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三)参与师资队伍建设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行业人力资源优势,选派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师、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改进等方面的最新情况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及时地传授给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还可以选派专家到职业院校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专题学术讲座,或接受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来企业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技术运用能力,丰富其实践经验,帮助其了解企业、掌握企业最新发展动态,确保专业教师的教学不脱离企业实际。
(四)参与投入我国职业教育法规明确规定:各类企业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承担实施职业教育的费用。
一般企业要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
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专项经费有利于保证职业教育的投入。
同时,参与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减少政府和学校的投入,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投入的重要内容之一。
企业可以采用独资、合资等方式为学校购置教学设备、建设实训基地,以备教学和实习使用,或直接利用企业车间、基地等为职业学校的实践课和实习提供便利条件。
企业还可以捐资捐款的方式参与职业教育,这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投入的重要方式。
此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还可以表现在招生、科研、提供就业岗位和职业资格体系的建立等方面。
二、企业参与的制约因素在理论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符合企业利益的,然而,在现实中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不高,缺乏内在动力,致使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浅层次。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一)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尚未真正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的形成而出现的一种新型体制。
它是企业进入市场在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建立起来的,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企业教育制度。
具体地说,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要求和发展目标,从办学思想、管理体制、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培训目标和教学评估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系列培训实施系统的素质教育,以及与劳动、人事、工资待遇等方面运行机制相结合,所构成的整个企业教育体制。
其任务是强化企业生产经营水平、增强产品竞争力;宗旨是教育产品要达到最优化的方案设计;终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一个属于企业自身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企业教育制度,不仅能解决企业自身教育与培训的问题,还能增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驱力,促进企业与院校的合作,为企业真正参与职业教育提供可靠的保障。
然而,我国目前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建设“学习型企业”还处在起步和初级阶段,企业内部的教育与培训还未形成既定制度,显得零散而随意。
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的企业结构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小,独立承担员工培训的成本高,在财力和人力上难以承受;另一方面,职工流动频繁,岗位忠诚度不高,导致企业为员工提供终身发展规划和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二)企业缺乏参与职教的内驱力虽然我国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增长方式没有真正从依靠简单重复和廉价劳动力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内在动力。
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例,这几年外向型企业发展很快,但统计数据表明,拥有我国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仅各占出口贸易总额的 2%,大多数外向型企业的生产只是跨国公司生产链中简单的一环,生产方式主要寄托在粗放型的一般生产要素上,而本土企业更多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的劳动附加值低,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在需求不足。
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企业参与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同时,“企业公民”理念在我国企业中的认同度还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企业缺乏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高度来参与公益事业的自觉。
教育捐赠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现实表明,我国企业在这方面的内在动力不足。
(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约束力尽管在理论上,企业会因为参与职业教育能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而积极投身于职业教育,但在现实中,由于存在政府、企业、学校、学生等多重主体、多方力量,在利益的博弈过程中,企业也会有“搭顺风车”的消极行为,如倾向于将参与人才培养的成本和风险转嫁至其他企业。
所以,需要有相应的约束机制来督促和规范企业的参与行为。
德国“双元制”的产生,实际上除了一套较完备的法律政策外,正是通过发挥行业组织的监督和引导作用,促使企业摆脱不规范的传统学徒制度,建立理论与实践相沟通的现代学徒制。
然而,我国没有形成有力的行业中介组织,企业缺乏其集体利益的代表的同时也缺乏行业组织的内部约束。
体现在企业承担教育责任上,就表现为行业中介组织对行业内企业承担职业教育与培训责任缺乏统筹和管理,同时也缺乏有力的约束和监督。
三、促进企业参与的保障措施通过完善法律政策和建立相应的机制,从制度层面上保障企业对教育履行社会责任,这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
为此,应在国家层面上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和有效的推进策略。
(一)完善现有法律,保障企业参与职教责任的落实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是依靠立法来规制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
如德国政府制定了《职业教育法》、《青年劳动保护法》、《劳动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等法律法规来调整校企合作中多方关系,对企业、学校、学生三者的义务、责任都做作了明确规定。
根据德国1969年的《职业教育法》,凡涉及整个联邦的企业职业培训的法律、条例、方针、政策均由联邦教科部和联邦经济部制定,而各行业职业培训的具体工作则由各地区行业协会主管。
德国各相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出台了配套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条例或实施办法,如《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考试条例》等。
另外,如美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和新加坡等国政府都通过立法、财政或税收手段鼓励和要求企业参与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只是象征性、概括性或原则性地规定了企业、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义务,缺乏可操作性。
因此,国家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法律上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因此,建议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政府在这一法律的框架下,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体系、制度和章程等,建立各级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加强对合作教育的指导和协调。
同时国家应指导和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教育制度,形成一套具有现代企业特色的职前、职后人才培养制度,建立学习型企业,并将此作为对企业家和企业的考量标准之一。
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鼓励性政策与不履行职业教育义务的惩罚性政策法规化,已被证明是激励和约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非常有效的举措。
可以考虑由国家或行业中介组织制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实施细则,明确企业应承担的具体义务和责任及相应的惩罚措施,并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对于未能履行职业教育义务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济惩罚,以此从法律上形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约束力。
(二)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激发企业参与热情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补偿机制,开征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税,规定达到某一经营规模的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责任。
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如英国政府规定,企业和学校实施“三明治”计划,联合培养学生,企业可减少缴纳教育税额;加拿大也通过退税政策来鼓励用人单位参与校企合作),对于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按一定比例减免职业教育与培训税,或税收返还企业专款用于企业职业教育,让企业切实感到参与职业教育既是履行一种社会责任,又是从事一项对本企业经济效益有明显促进作用的事业,激发其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
同时,国家应尽快制定并出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税收减免政策的相关实施细则,落实2002年、2005年国务院分别颁发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关于“企业和个人捐赠,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的政策;同时,在教育捐赠免税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允许把企业的教育捐赠款的50%或300%用于抵扣企业所得税,以提高企业向职业教育捐赠的积极性。
(三)完善组织架构,发挥行业组织的监督管理职能强化行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作用,形成行业组织对于企业的约束机制。
政府应鼓励建立非政府非市场的公法性行业组织团体,通过立法赋予行业组织应有的法律地位,在政府的引导下,让行业性组织参与企业的管理。
通过发挥行业性组织的桥梁作用,建立起连接企业、学校和政府的中介组织和机构,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向企业和学校宣传、推广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等,在行业内形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扩大行业组织的管理和协调职能,如制定行业内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联合办学的规章、人才培养规格的标准,并由行业组织统筹中小企业应承担的职业教育培训费用,通过企业职业培训社会化的途径,强化中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
使行业组织在维护企业利益的同时,约束和监督企业履行职业教育的义务。
[参考文献][1]柴彦辉,刘春生.论“十一五”期间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区域政策取向[J】.职教通讯,2006(6) .[2]李志清.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及其性质[J] .现代企业教育,2001(7).[3]曹晔.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路径依据[J] .职业技术教育.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