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选修二重要知识点复习提纲完整版本
高中政治必背-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核心考点
《法律与生活》2023年高考政治核心考点第一单元民事权利与义务第一课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一、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1.民法的重要性⑴法律是社会生活的重要规范。
⑵民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无论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还是就业创业,无一不需要民法的规范。
⑶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能够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2.民法的内容: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注意: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主体不平等不适用民法。
由行政法与刑法调整的关系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
3.民事法律关系⑴基本内涵:就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⑵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①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注意:A.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自然人根据其年龄和智力状态,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B.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合法成立时起到终止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以自己的行为所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无效的。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如接受奖励、赠与、报酬、继承遗产等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除此之外,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否则是无效的。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成年人(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和16周岁以上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
②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
高二第二学期思想政治复习提纲
高二第二学期思想政治复习提纲第五课政治参与公民责任————第2页、第3页(涉及公民政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第六课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第4页、第5页(涉及国家主权、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民族统一、民族团结)第七课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第5页、第6页、第7页(涉及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国际关系、竞争与合作、联合国、和平与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发展道路、公民对外交往中的社会责任)第八课立党为公执政兴国————第7页、第8页、第9页(涉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等、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相关知识、人民政协、党的领导)附录:重要时政第五课政治参与公民责任1、什么是公民政治参与?(P2第三段1至4行)*(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公民)2、公民政治参与有哪些主要形式?三种。
(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表现是公民的政治参与)(1)政治选举:政治选举是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最重要、最直接、最广泛的政治权利。
*(我国的选举具有权威性、普遍性、平等性、自由性等特点)(2)政治结社:政治结社一般包括参加政党活动和参加政治性社会团体两大类。
*(我国公民参加共产党或者民主党派,参加工会、共青团等政治性社会团体活动,都属于政治参与。
)(3)政治表达:政治表达是公民参与政治最直接、最广泛的方式之一。
*(政治表达的具体形式是信访、领导接待日、市长热线电话、专家论证、听证会)3、公民政治参与的目的?(P5第一段2至4行)4、公民应当怎样有序的政治参与?(所谓“有序”,即指“依法”,依法是有序的必然方式+P5第二段倒数两行+P5第三段前两行+P6第一段第一行。
)5、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
(P6第二段1至4行)6、我国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具有那些良好的环境条件?(总+3点即P6第三段1至5行+P6第四段第一句+P7第一段第一句+P7第二段第一句)7、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如何保护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3点即P8第一段第二、三行+P9第一段第一行和倒数两行+P9第二段前两行)*(宪法和法律相关条款,为公民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8、为什么要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如何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2点即P10第二段全部+P10第三段倒数二行)9、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应坚持哪些原则?(总加三点。
高中政治选修二重要知识点复习提纲
经济学常识复习资料专题一古典经济学的理论遗产一、15世纪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⑴.金银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在一国没有金矿的情况下,财富只能来自对外贸易的顺差,财富来自流通领域。
⑵.要实现国家财富的增长,就必须使本国劳动者处于贫困状态,即所谓的“民穷国富”。
因此,他们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采取鼓励出口、禁止或限制进口的政策。
1、斯密的劳动与分工理论主要观点:①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
这是因为:其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②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的政策。
⑵简要评析①看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这是难得可贵的。
②但.他颠倒了分工和交换的关系。
实际上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斯密“富国裕民”主张:⑴认为财富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⑵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
⑶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⑴.对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认识①科学性。
第一次明确提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概念;认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其使用价值决定的。
②局限性。
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⑵.劳动价值论是二元论①科学性。
正确揭示了价值的源泉,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所决定的。
②局限性。
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交换价值决定的。
2关于市场的作用与自由放任政策的基本观点⑴基本观点①认为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富国裕民”他认为增加社会财富的途径,一是扩大社会分工,二是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政治常识复习提纲
【重点背诵】五-8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意义Ø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Ø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
Ø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Ø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要求。
Ø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增强公民的政治责任感,保证国家机关的决策顺利实施的要求。
六-9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和现实依据Ø 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Ø 第二,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基础。
Ø 第三,各民族小聚居、大杂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距,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实条件。
七-14 我国的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Ø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Ø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Ø 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七-16 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Ø 我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Ø 我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Ø 我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Ø 我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八-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Ø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Ø 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高中政治选修二知识点
高中政治选修二知识点一、导言选修二的内容与结构学习选修二的意义与价值二、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1、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国家性质的定义与决定因素国家的基本职能及其类型2、现代国家的结构形式单一制与联邦制的比较我国国家的结构形式3、民族与宗教民族的特点与我国的民族政策宗教的本质与社会作用4、国际组织常识国际组织的分类与功能联合国及其他重要国际组织三、公民的政治参与1、民主选举选举的方式与选举权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2、民主管理村民自治与居民自治的内容与意义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3、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方式与意义民主监督的渠道与意义4、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与要求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与策略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根本要求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与实践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与工作程序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与优势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居民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的组织与实践其他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类型与作用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实践要求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与主要内容7、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经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发展趋势。
五、我国的法律监督与法律救济1、我国的法律监督体系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社会与舆论监督2、行政监察与审计监督行政监察的对象与内容审计监督的性质与功能3、我国的法律救济途径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的比较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的特点与要求4、国家赔偿法国家赔偿法的适用范围与程序国家赔偿的形式与标准六、走向世界的中国1、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与特点2、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与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与意义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与基本目标3、中国与国际组织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4、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与实践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与实践策略5、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全球治理的概念与实践要求“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与实践意义。
选修2政治知识点总结
选修2政治知识点总结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产物,是一种权力分配、权力运用与权力制约的方式和规律的科学研究。
政治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它包括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两个方面,其中政治理论是对政治现象的抽象概括和理性分析,而政治实践是对政治工作的具体操作和实践活动。
政治知识的学习对于提高人们的政治素养和政治分析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选修2政治课程作为高中政治教材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知识和我国的政治文化等内容。
通过学习选修2政治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提高政治素养和分析能力。
一、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政治制度。
中国的政治体系包括国家机构、党的领导机构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国家机构包括国家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等。
党的领导机构包括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等。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最高权力机关。
二、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国的法律体系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
法律是国家的基本法律,它规定了国家的具体制度和具体规定。
行政法规是国家的行政法律,它规定了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和行政管理规定。
地方性法规是地方的法律体系,它规定了地方的具体制度和地方的具体规定。
三、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知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体制,这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社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是党中央,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机构。
政治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政治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前言
政治选修二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涵盖了许多关于政治理论和实践的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国家政治制度和政府运作的原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公民意识。
本文将简要总结政治选修二的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
正文
1. 政治体制与国家治理
•不同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和原理;
•国家治理的基本要素和方法。
2. 政党与政治参与
•政党的起源和发展;
•政党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和途径。
3. 政府和行政
•政府的组成和职能;
•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 宪法与法治
•宪法的基本原则和作用;
•法治的内涵和要求;
•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路径。
5. 公民权利和义务
•公民权利的种类和保障;
•公民义务的内容和执行。
6. 国家与国际关系
•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和协作;
•国际关系中的主权、平等和公正原则。
结尾
通过学习政治选修二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政治制度和政府运作的基本原理,增强公民意识和参与政治的能力。
希望本文所提供的知识摘要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为未来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政治选修二经济学常识复习提纲 (1)
高中政治选修二《经济学常识》复习提纲专题二.马克思经济学的伟大理论(了解)一.马克思与《资本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条件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暴发,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暴露。
为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⑵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
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⑶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过程。
最初动因: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困难,以后经历了三个阶段⑴收集资料和初步研究阶段。
⑵写作和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
⑶修改、出版阶段。
诞生的标志是《资本论》的发表。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1.商品理论⑴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⑵基本属性①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种类的物品具有不同的有用性,同一物品的使用方式也是多方面的。
它构成了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劳动者相互交换的量了比例,是商品所特有的的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就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⑶交换价值①含义: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了比例。
它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②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的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
在货币产生以后,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即价格。
⑷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①具体劳动: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
②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③意义:不仅科学揭示了价值的源泉,是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论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⑸商品的价值量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背诵提纲
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背诵提纲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背诵提纲高中政治必修2中,政治生活是重要的内容之一,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政治生活不仅是政治家们的生活,也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生活,因此学习政治生活对我们的人生和社会价值的认识都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高中政治必修2中的政治生活,以下便是政治生活的背诵提纲。
第一章政治生活的概念和种类1. 政治生活的含义与定义2. 政治生活的基本要素3. 政治生活的分类及特点4. 个体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第二章政治权利1. 政治权力的特征2. 政治权力的来源与性质3. 政治权力的制约与平衡4. 公民政治权利与权力分立第三章政治文化1. 政治文化的内涵和特征2. 政治文化的影响因素3.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4. 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途径和方法第四章公民参与政治生活1.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含义和基本形式2. 政治参与的条件和渠道3. 政治参与的意义和价值4. 加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方法第五章政治体制1. 政治体制的概念和特点2. 政治体制的类型与结构3. 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组织结构和基本特征4. 加强和改进我国政治体制的建设第六章政党制度1. 政党制度的概念、特点、功能2. 政党制度的主要形式和分类3. 我国政党制度及其历史演变4. 政党制度与现代化建设第七章选举制度1. 选举制度的内涵和功能2. 选举制度的主要种类3. 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特点4. 选举制度与政治文明建设第八章民族宗教政策1. 民族宗教政策的概念和意义2. 民族宗教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施原则3. 我国民族宗教政策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措施4. 民族宗教政策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第九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 外交的基本概念、任务和挑战2.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实践3.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外交政策和外交手段4. 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路径和途径以上就是关于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背诵提纲的内容,通过对以上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能够让我们更完整的了解政治生活及其性质、参与方式、状况和发展方向。
高考政治选修二经济学常识课本背诵内容电子版(优秀范文五篇)
高考政治选修二经济学常识课本背诵内容电子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高考政治选修二经济学常识课本背诵内容电子版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1.产生的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为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
②阶级条件:工人运动呼唤科学理论的指导。
③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空想社会主义同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一同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2.《资本论》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3.实现的变革:不仅使劳动价值论进一步科学化,而且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实现了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变革。
4.意义:①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发展的一般规律②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③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④对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1.商品的二因素⑴概念: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既交换价值,由商品的价值决定。
⑵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⑶启示:①生产者:提高质量和个别效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②消费者:关注商品使用价值。
1 2.劳动的二重性⑴概念:具体劳动是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⑵关系: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⑶商品的二因素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
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3.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同类)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在同样时间里,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
政治选修2法律与生活提纲
政治选修2法律与生活提纲第一单元民事权利与义务【第一课】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一、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1.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⑴民法①调整关系: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②特点: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民事权利与义务相一致,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信等原则。
③意义: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特别提醒】①民法调整的主体包括: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②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是平等主体关系,不适用民法。
③民法调整的内容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⑵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共分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等7编。
规范了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⑶民事法律关系①基本内涵: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②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①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提别提醒】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合法成立时起到终止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提别提醒】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①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的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都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②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因自然人的年龄、智力状态而有所不同。
③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成年人(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和16周岁以上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高中政治选修2法律与生活 知识清单与框架
政治选修2 法律与生活民事法律关系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客体--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所有权--物债权关系--行为知识产权关系--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人身关系--人身利益民事权利能力--法律赋予的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民事行为能力--法律确认的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民法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目的: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人身自由--自然人真正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的前提人格尊严--人之为人所必需的人身利益。
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最基础的权利。
生命--自然人最高的人身利益身体--承载生命健康的物质载体物权平等--民法典规定了所有权保护原则。
产权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保护产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经济主体财产权的有效保障和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抵押--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动产 and 不动产】质押--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作债权的担保【动产】用益物权--物的使用价值担保物权--物的交换价值著作权属于自然人有生之年加去世后50年属于法人非法人组织发表后50年发明专利 20年实用新型专利 10年外观设计专利 15年注册的商标 10年(可无限申请续展)生效要约具有法律约束力订立合同的原则--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合法全面履行诚信履行协作履行--履行合同的原则区分:明确合同内容--履行合同的关键履行合同义务--履行合同的核心拒不履行合同涉嫌犯罪(拒执罪)合同定立不意味着合同生效违约不意味着侵权/有责/免除义务/解除合同侵权行为追责时效 3年侵权责任中的情理法:①承担侵权责任的一般情形(1)合法权益受到损害(2)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故意或者过失)(3)行为与损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②承担侵权责任的特殊情形过错推定;无过错侵权责任相邻关系处理原则--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不动产权利人应当为相邻权利人用水、排水、通行等提供必要的便利;不动产权利人因用水、排水、通行等利用相邻不动产的,应当尽量避免对相邻的不动产权利人造成损害。
高中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整体框架和思维导图(复习用)
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1.斯密的理论贡献和政策主张。
2.李嘉图的理论贡献和政策主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4.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1.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
2.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探索。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3.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4.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西方国家现在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1.罗斯福新政。
2.凯恩斯革命。
3.新自由主义。
4.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
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期探索
1.列宁对社会主义市场和经济的探索。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市场和经济的探索。
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市场和经济的探索,
选修二政治知识点总结
选修二政治知识点总结政治知识在选修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政治知识,了解国家政治制度和运作模式,培养政治素养和思维能力。
以下是选修二中重要的政治知识点总结:一、政治思想和制度1.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共产主义思想。
其核心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决定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发展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作用。
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其核心理论是阶级斗争理论和群众路线。
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它兼有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由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组成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公有制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4.民主政治制度民主政治制度是指人民通过选举、协商等方式,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和监督权力运行的政治制度。
民主政治制度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核心理念是人民当家作主,政府为人民服务。
二、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关系1.国际政治关系国际政治关系是指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交往和关系。
国际政治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决定着国家的发展和安全。
国际政治关系包括国际政治体系、国际政治组织、国际政治问题、国际政治实践等多个方面。
2.国家主权和国际法国家主权是指国家在自身领土范围内拥有独立自主的权力和地位。
国际法是约束国家行为的国际规则和准则,包括国际公约、国际法庭裁决、国际组织章程等。
国家主权和国际法共同维护国际社会的稳定和和平。
3.国际政治热点问题国际政治热点问题是指国际社会关注和争议较大的问题,如国际安全、全球经济、生态环境等。
思想政治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思想政治选修二知识点总结思想政治选修二是一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课程。
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
下面是对思想政治选修二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初期开始就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进行的一项伟大探索。
这一探索经历了多个时期,包括中国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时期的理论创新等。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包括了以下几个基本原理: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规律、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短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在观察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主要包括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衔接的道路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任务,主要包括了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任务。
主要包括了发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党的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主要包括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等。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美好环境的追求有机统一起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包括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体系等。
选必二高三政治知识总结2024
选择性必修2 法律与生活专题一民事权利与义务知识点一: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一、全面认识民法1.含义: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
2.民法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二、民事法律关系1.含义:民事法律关系就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①主体: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注:区分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类型)②客体:是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例如所有权关系的客体是物,债权关系的客体是行为,知识产权关系的客体是智力成果(专利、著作)和商业标记,人身关系的客体是人身利益(生命、身体、健康、姓名、名誉、婚姻关系等)③内容: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包括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权利和义务既是相互对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
三、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知识点二:民事权利(民事权利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一、人身权(一)人格权1、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2、姓名权和肖像权(1)姓名权:①含义:是自然人对其姓名享有的人身权利。
(注:法人或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②民法中有关姓名权的规定:a.自然人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
b.一般来说,未成年人由父母决定其姓名,成年后有权自己决定继续使用或者改变姓名,但是应当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特例:参照P9相关链接)b.此外,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众混淆的笔名、艺名、网名、译名、姓名的简称等,参照姓名权加以保护。
(2)肖像权①肖像:是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方式在一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
自然人享有肖像权。
(组织没有肖像权)②民法中有关肖像权的规定:自然人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典经济学的理论遗产一.亚当·斯密与看不见的手1.15世纪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⑴.金银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在一国没有金矿的情况下,财富只能来自对外贸易的顺差,财富来自流通领域。
⑵.要实现国家财富的增长,就必须使本国劳动者处于贫困状态,即所谓的“民穷国富”。
因此,他们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采取鼓励出口、禁止或限制进口的政策。
2.斯密“富国裕民”主张⑴认为财富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⑵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
⑶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3.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⑴.对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认识①科学性。
第一次明确提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概念;认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其使用价值决定的。
②局限性。
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⑵.劳动价值论是二元论①科学性。
正确揭示了价值的源泉,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所决定的。
②局限性。
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交换价值决定的。
4.斯密的劳动与分工理论[1]主要观点①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
这是因为:其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②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的政策。
⑵简要评析①看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这是难得可贵的。
②但他颠倒了分工和交换的关系。
实际上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5.斯密关于市场的作用与自由放任政策的基本观点⑴基本观点①认为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富国裕民”他认为增加社会财富的途径,一是扩大社会分工,二是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
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必须反对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每个人自由地参与市场活动。
②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
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的过程中,人们会受到“看不见的手”的指导,这只“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市场,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就是自由竞争。
③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认为扩大市场范围,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任,才能更好地实现国民财富的增长。
同时,他极力主张限制政府的作用,国家的职能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三个方面。
⑵评析①科学性。
认识到市场通过供求、竞争和价格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着积极作用,这有助于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局限性。
未能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单纯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和分配不分等问题。
6.斯密的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⑴主要观点: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
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别国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
⑵评析: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
从根本上看,这一学说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外贸易进行对外扩张的迫切愿望。
二.大卫·李嘉图与比较成本理论1.劳动价值论。
⑴极力主张发展生产力,增加国家财富。
⑵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了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⑶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
⑷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以及在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极大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2.李嘉图理论的破产⑴由于李嘉图把商品生产看成永恒的,所以他无法理解价值所体现的商品生产者之间关系的特殊性。
⑵由于解决不了价值规律与劳动和资本的交换规律之间的矛盾,以及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规律之间的矛盾,李嘉图体系最终走向了解体。
3.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⑴主要内容①李嘉图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
②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⑵评价①积极作用: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局限性: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带来严重危机。
专题二.马克思经济学的伟大理论一.马克思与《资本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条件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暴发,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暴露。
为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⑵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
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⑶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过程。
最初动因: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困难,以后经历了三个阶段⑴收集资料和初步研究阶段。
⑵写作和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
⑶修改、出版阶段。
诞生的标志是《资本论》的发表。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1.商品理论⑴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⑵基本属性①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种类的物品具有不同的有用性,同一物品的使用方式也是多方面的。
它构成了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劳动者相互交换的量了比例,是商品所特有的的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就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⑶交换价值①含义: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了比例。
它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②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的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
在货币产生以后,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即价格。
⑷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①具体劳动: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
②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③意义:不仅科学揭示了价值的源泉,是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论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⑸商品的价值量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在同样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
⑹.货币理论⑴含义: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⑵产生: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必然结果。
⑶形式: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
⑺.价值规律理论⑴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⑵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⑶作用①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
②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实现优胜劣汰。
2.剩余价值理论⑴含义: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⑵剩余价值的产生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⑶剩余价值的实现①产业资本的循环。
②产业资本的调整。
③社会化生产顺利发展的条件。
⑷剩余价值的分割①产业工人创造的价值要在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之间的分割。
②农业雇佣个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分割。
⑴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⑵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专题三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一.罗斯福新政1.背景:1929-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深,都是空前的。
这次危机的爆发,再一次证明市场不是万能的。
2.主要内容:整顿金融业;恢复和稳定农业;恢复工业;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
3.影响⑴缓解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和垄断组织相结合的现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以形成。
⑵“以巨额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针为美国此后连年加剧的通货膨胀和扩大的财政赤字播下了种子。
⑶对其他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刺激了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
二.凯恩斯革命1.内容⑴凯恩斯认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轻型敌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有效需求不足最终会导致经济危机。
⑵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
2.影响: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经济危机具有积极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3.实质⑴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又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⑵目的是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⑷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作用是有限的。
三.西方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模式1.美国自由市场经济体制⑴主要特点①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
②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
③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
④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压力大。
⑵原因:主要是受其传统的自由主义和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等因素的影响。
⑶评价①积极作用是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好处是在于束缚少,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②弊端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干预,容易加剧两极分化。
2.德国社会经济体制⑴主要特点: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的结合,强调社会保障。
⑵原因:主要受“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和战后英美占领当局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⑶评价:①积极作用是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缓解各种社会矛盾。
②弊端是无处不在的社会保障大大削弱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国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