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概论论文

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

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近40年来,每年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它对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已构成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形成完善的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措施是减轻自然灾害非常有效的途径。下面我将从近期发生较为频繁、破坏巨大的地震灾害谈谈人类面对自然灾害

的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途径。

地震

(一)概述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自从2008年以来全球共发生68次7级以上地震、4次8级以上地震。我国汶川8.0级地震就是其中之一。汶川地震以来造成人员和财产较大损失。全球重要影响的7级以上地震有5次,另外,2011年2月22日的新西兰6.3级地震也造成人员和财产较大损失。从比例上看,造成重要影响的7级以上那个地震约占所有地震的9%。下图给出了2008年以来全球7级以上地震分布图,并在图中以星号标出了造成重要影响的地震。

据地震专家研究表明,我国进入了地震的活跃期。由于地震灾害表现出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控性,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使人们在灾害面前措手不及,应变能力还不够强。

(二)响应机制

地震应急响应机制是我国各级地震应急预案的核心内容,分级响应是地震应急响应机制的重要特点。以《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为例,地震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等级,响应等级是与地震灾害事件受灾程度相对应的。预案中将地震灾害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级别。对地震应急响应启动等级的判定实际就是对地震灾害事件级别的判定,其判断标准是死亡人数、震级、震区人口是否稠密、是否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等。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灾害的规模确定相应的应急响应等级。

地震灾害事件分级与应急反应分级

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地震发生后地震部门立即估计灾情规模,按照经验依据响应等级启动条件对应急响应等级做初步判断,按预案内容立即行动、尽早救援。地震台网中心作为国家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将震情、灾情快速评估简报和震区基本情况上报中国地震局;灾区所在省(市、自治区)地震局负责快速获取震情和灾情,上报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与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负责汇总

灾情、社会影响等情况上报给国务院及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了解震情和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报告国务院并抄送中国地震局及其他相关部门;国务院及抗震救灾指挥各成员单位根据掌握的灾情,结合本部门所制订的应急预案响应等级判定标准,启动相应等级应急响应,按照预案实施救灾工作。

地震应急响应包括信息报送和处理、通信、指挥与协调、紧急处置、人员抢救与工程抢险、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次生灾害防御、地震现场监测与分析预报、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地震灾害调查与灾害损失评估、信息发布等工作内容。在不同的应急响应等级下,地震应急工作的组织、各部门职责、救援任务等指挥协调工作内容也是不同的。初判后的响应等级并不是不可更改的,随灾情的不断收集人员伤亡逐渐明朗化,可视情况调整应急响应等级,对响应等级做出正式判定,并相应的调整应急内容。

(三)预报预警措施

(1)预报

地震预报方法主要有地震统计法、地震地质法、地震前兆法。但三者必须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地震预报分类:

长期预报——指对未来l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震后地震趋势预报——指地震发生后,对地震影响地区近期内地震活动形势的分

析,包括震后的无震预报,也包括对震后强余震或更大地震的预报。

将长期预报和中期预报合称为中长期预报,将短期预报与临震预报合称为短临预报。

(2)预警

地震预警有三种基本技术途径:一是利用地震波和电磁波传播的速度差异;二是利用地震波本身在近处传播时纵波(P波)与横波(S波)传播速度的差异;三是利用致灾地震动强度阈值。

举例来说,墨西哥西海岸7级强震发生时,震中附近的西海岸地震台将首先收到地震波,并通过比地震波快数倍的电磁波向墨西哥城发送信号(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而地震波最快的传播速度约每秒6千多米),使得电磁波比地震波“抢先”抵达墨西哥城,墨西哥城立即拉响警笛或采取切断电源、关闭气阀等措施,减轻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相当于科学家们在两地之间打了一个关于地震波与电磁波的“时间差”。

除了“时间差”,科学家们还可以利用地震波最先到达的纵波与主要致害的横波和(表)面波之间的“走时差”,同样达到对工程项目的预警。因为横波造成的地震灾害要比纵波大得多,而传播速度又比纵波慢,正好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的时间差。不过,纵波与横波传播速度的差异较小,纵波约每秒6千米,横波约每秒3.3千米,可利用的时间差很小,大约几秒到十几秒内,离震中越近时间差越小,发出预警信息就更难。

第三种震时预警方法是经常被核电站所采用,通过建立地震动监测系统,当地震动幅度超过给定的阈值时,监控器报警并采取紧急措施,安全停堆,防止核泄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