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研究方面的论文
地震研究论文
《关于地震研究的新思路的探讨》从近日土耳其地震造成的灾难的思索,我看历史资料发现,人类对于地震的研究,从古至今都是从地球本身的结构研究的!我是研究周易国学文化的!我深刻的思索感觉,为什么不从太空的角度研究地震呢!为什么不从太阳系的运行中,从地球在太阳系的运动中找原因呢?为此提出一下新的思路!从地震的研究历史看,我们回顾;预测地震什么时候发生,是科学界的世界难题。
或许可以通过回顾过去(历史上)地震发生的规律,对于预判未来地震的发生可能具有帮助,这是地震科学家首先想到的解决地震预测难题的方法。
而这个方法我被认为,忽略了站在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间去研究地球,忽略的从地球在太阳系的运动中,从地球围绕着太阳的运转中,从太阳的运转中去研究地球与太阳的物理力学的关系运动中寻找答案!首先就要解决以前的“事儿”,弄清楚历史上发生过哪些地震,再对其进行整理、分析,这种方法是地震科研工作基础中的基础。
学术界对历史地震的记载通常分为两类:一、按朝代编年进行断代研究;二、对某次大地震展开综合全面系统的研究。
其中第一种由于受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程度、经济发展状况、政治发展水平、人口分布和战乱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相当程度的缺失,使得历史地震记载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区,其详尽记载的程度会出现千差万别!历史的脉络是这样的:公元前23世纪-公元前700年左右:时间跨度1600多年时间内,仅有数次地震记载,地震记载基本上缺失;公元前700年-公元1500年,地震记载开始增多,但不连续,地震资料缺失情况依然严重;公元1500年-1900年:时间跨度400年,地震记载开始增多,记载也相对连续,与明朝以后我国地方志兴起有关,但依然存在地区上的不均衡,存在较多的遗漏;公元1900年至今,从仪器记录地震开始出现,地震记录由仅有文字记录转向仪器和文字记录并存,随着20世纪70年代我国区域地震台网基本成型,4级以上地震基本能够监测到,地震资料数量有了飞跃式的增长,该阶段的地震资料,充分反映出我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
地震科普主题的征文(通用5篇)
地震科普主题的征文(通用5篇)地震科普主题的征文1大自然经常会有一些毁灭性的灾难,我们要学会预防灾难,减少灾难。
灾害有许多种:地震、火灾、洪水等。
据调查,全国有许多地方发生大地震,如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二零零八年汶川大地震等,有数十万的人死亡和受伤。
其实,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
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预兆。
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面跑,蜜蜂会惊飞、逃窜。
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要发生地震。
如果发现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必须先辨别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
火灾逃生法:有序撤离。
逆风逃生,不能顺风逃生,用湿毛巾或衣服捂住口鼻迅速躲避,如果发生草原火灾没有退路时,讲周围草拔掉,防止火继续往里烧。
台风也是灾害之一。
台风带来的是狂风、暴雨、巨浪和潮灾,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我国近海十五个省最高雨量记录中,百分之八是台风造成的。
洪涝是国内外关注的大灾。
洪涝是由缕降暴雨或大于,引起江河决堤、山洪暴发,淹没田地、毁坏建筑、人员伤亡的水灾。
在我国洪频发,强度大。
长江中下游、黄淮海、江河下游和华南地区尤为严重,每年四到九月是各主要河流的防汛时期。
1991年夏,江淮地区大面积的洪涝灾害,成为国内外关注的大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亿!我应该做的`就是不在没有大人的陪同下不去深水区玩耍,不玩火不玩电,过马路要走人行道,要看红绿灯,以防受伤。
其实灾害并不可怕,只要人们加强防范意识,就能减少灾害带来的危害。
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灿烂。
地震科普主题的征文2灾难给人们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它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力争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灾害有许多种:地震、酸雨、火灾、水土流失等。
据调查,全国有许多地方发生大地震,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均有数十万人死亡和受伤。
其实,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
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预兆。
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要发生地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地震与地震灾害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突然发生破坏,产生地震波,从而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狭义的地震是指天然地震;广义的地震是泛指一切的振动。
地震学是在研究天然地震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是围绕天然地震的研究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地球振动和有关现象的一门学问。
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七个,包括地震的宏观调查,测震学(地震观测和数据处理),地震活动性、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波传播理论、地球内部构造,震源理论(地震成因、震源机制、震源物理),模型地震学和野外试验,地震预测和预报等。
而地震学的主要应用有三个,包括:(1)预报自然灾害:火山喷发(结合其它手段,比较成功);海啸(比较成功);矿坑塌陷(不太成功);天然地震(继续探索中)(2)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地震的观测和分析(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地震勘探、工程地质勘探(含环境地球物理问题)(3)地面振动的测定:强震的地面效应(结合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和建筑学等研究防震、抗震);场地测振;军事侦察。
地震的主要成因假说有三种,分别是断层成因说、岩浆冲击说、相变成因说。
(1)断层成因说:地下岩石受到长期的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
当能量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是,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释放能量,形成地震。
多数大地震发生在岩石圈板块边缘,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
(2)岩浆冲击说:由于地下岩石导热性不均匀,部分融为岩浆,使体积膨胀,挤压围岩,产生地震。
此假说在火山地区受重视。
(3)当地下的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岩石所含矿物的结晶状态可能发生突然的变化,从而使岩石体积也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发生地震。
地震类型按照研究的需要,常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划分。
(一)按地震成因划分1. 构造地震:由于构造力的作用导致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造成的地震。
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
2. 火山地震:指伴随火山的喷发而发生的地震,占天然地震的7, , 主要分布在日本、印尼、南美等地。
地震工程学论文地震需求论文
地震工程学论文地震需求论文地震地面运动特性对结构地震需求的影响研究现状摘要:在结构抗震设计和分析中,地震地面运动特性(用幅值、频谱特性和持时表示)的变异性对于结构地震需求的影响最大。
震害经验表明,各类结构的震害均表现为这三个基本要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因此,从地震工程学和结构抗震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结构地震需求分析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包括分析方法、研究内容、影响因素等,重点论述了地面运动三要素对结构地震需求的影响,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尚需开展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桥梁工程;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地震需求;地面运动强度参数;频谱特性;持时中图分类号:TU3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1)01-0075-060 引言在结构抗震设计和分析中,需要预计在工程场地处的特定地震灾害环境下,待建或已建结构可能遭受到的最大地震反应以及相应的破坏规律,并将这种预计结果进行量化。
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会对预计结果产生影响,对这些不确定因素需要认真考虑并尽量减小其对结构地震需求预计的影响,从而提高精确性和计算效率。
而且,在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学(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简称PBEE)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所出现的不确定因素,而这些不确定因素均可视为随机变量,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预计结构的概率地震需求和破坏规律,如易损性曲线等。
在各种不确定因素中,地震地面运动特性的变异性对于结构地震需求的影响最大(Lee,Mosalam,2006)。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主要可以用幅值、频谱特性和持时三个基本要素来表示。
震害经验表明,各类结构的震害表现是这三个基本要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解丽等,2008)。
1 对于结构地震需求的预计研究在结构抗震研究中,已有大量结果(Muto,1960;Sozen,1980;Moehle,1992)表明,当结构屈服并进入非线性阶段时,结构的破坏更直接地与变形有关而不是与侧向力的水平有关;大量试验研究结果(Krawinkler,Zohrei,1983;Chai et al,1995;ElBahy et al,1999)表明,采用累积破坏参数和能量参数来预计结构的地震需求和能力更为合理,它们能够对可能的破坏水平提供更好的指示作用。
地震灾害科学论文
地震灾害科学论文地震是群祸之首,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建设的大敌。
它以巨大的能量,瞬息间使成千上万乃至数十万生灵惨遭伤亡,使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
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地震灾害科学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地震灾害科学论文篇一地震的人为灾害及预防[关键词]地震;人为灾害;预防地震是群祸之首,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建设的大敌。
它以巨大的能量,瞬息间使成千上万乃至数十万生灵惨遭伤亡,使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地震灾害随之出现了人为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讲,地震灾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灾害,而是自然作用与人类行为共同引起的综合致灾过程。
人类正确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大大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富损失,而人类防灾减灾或应变行为的失当则会加重地震灾害,从而带来不应有的灾难。
历史地震的教训是十分沉痛的。
由于人类自身行为失当而致灾的问题,应当成为地震对策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这对于减轻未来地震灾害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地震人为灾害含义辩析地震灾害从后果及致灾过程上分析,一般可分为地震原生(一次)灾害,地震次生(二次)灾害和地震衍生(三次)灾害。
按照比较常见的解释,地震原生灾害是指地震时由于地震动或地壳断层的作用,造成建(构)筑物的破坏、倒塌及由此引起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地震次生灾害是指因地震诱发而导致的其它灾害。
如地震时大坝溃裂,酿成水灾;炉火倾覆,火种撤出,引起火灾;建筑物倒塌砸坏剧毒气体容器,造成毒害,高层建筑破坏引起的玻璃雨撒,油库、火药爆炸、燃烧或滑坡、海啸、泥石流等造成的次生灾害。
地震的三次灾害又叫地震衍生灾害或广义次生灾害,指因地震灾害造成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职能失调,社会秩序混乱,停工停产而造成的重大损失。
如电脑控制系统失灵,造成记忆毁灭,指挥系统和生命线系统失控,灾民基本生活需求无法保证,伤亡人员得不到及时救治,社会治安恶化等系统的不正常反应。
地震时,几十秒甚至几秒种这个短暂的瞬间人们应变行为的失当,将会造成严重的伤亡,即所谓的人为灾害。
关于玉树地震研究
吉林化工学院灾害地质学课题论文《青海玉树地震》——关于玉树地震成因及特点研究院系: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班级:应用化学1102班学号:11250205姓名:《青海玉树地震》——关于玉树地震成因及特点研究摘要青海省玉树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最东部,境内平均海拔4493.4米,气候寒冷,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半农半牧县。
整个地形西北和中部高,东南和东北低,纵跨长江、澜沧江两大水系,地形复杂,地势高耸。
地貌以高山峡谷和山原地带为主,间有许多小盆地和湖盆。
玉树地震发生的断裂带为甘孜-玉树-风火山断裂带,属于巴颜喀拉地块南边界,位于喜马拉雅地震带。
青藏高原板块是我国强震多发带,很多专家也将这一地区称为“三江地震带”。
喜马拉雅唐古拉和横断一系列山脉,都是欧亚与印度洋两大板块猛烈碰撞的产物;加之猛烈碰撞,是以短期形成青藏高原的双层地壳为据;板块边缘的凹凸弯曲部位,更是撞击猛烈之中最猛烈的部位。
历史上曾多发地震,并且震级都不低。
因此研究相关玉树地震的成因及其特点将有利于研究制定相关措施去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地震带来的灾难。
关键词玉树地貌断裂带引言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度东经96.7度)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4月17日更新为14千米)[1]。
截至15日23时,地震监测部门一共记录到的余震总数为890个。
其中,3.0级以上余震9个,6.0-6.9级地震1个,4.0-4.9级地震3个,3.0-3.9级地震5个。
据报道,截至4月20日10时,玉树地震遇难人数为2046人,失踪193人,受伤12135人,其中重伤1434人。
震后,整个县城全部停电,由于大部分建筑都是土木结构,重灾区结古镇附近西杭村的民屋几乎全部(99%)倒塌[2]。
此外整个玉树州的70%学校房屋垮塌[3]。
1、成因与地质背景1.1地质背景青海位于由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持续挤压而形成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而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次两大板块交汇处北部的数百公里。
有关地震研究方面论文
有关地震研究方面论文学魅力科学之浅谈地震摘要: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势必会造成生态破坏,因此近些年来自然灾害成逐年上升,世界各地大规模地震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国内最近几年的两次大地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伤亡.日本的地震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要掌握也写关于地震的知识。
本篇论文主要讲述了地震的定义及等级的划分,地震的产生原因,近代历史上的大地震,地震发生的前兆,地震应急防护与逃生知识,震后防疫。
一.关于地震的一些简单介绍地震的定义: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2.地震的分级:地震的等级可分为十二度,1~3度为微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6度为多有感,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7~10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1~12度为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3.地震产生的原因: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震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3、还有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等二.近代历史上的大地震1.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在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震中烈度Ⅺ度,震源深度23千米的地震。
地震灾害影响因素与减灾对策研究
地震灾害影响因素与减灾对策研究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破坏,因此地震的影响因素以及减灾对策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对地震灾害的影响因素以及减灾对策进行研究。
首先,地震灾害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首先是地震的震源深度。
地震发生时,地震震源与地表之间的距离越近,震感就越强烈,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的破坏也就越大。
其次是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
地震常常发生在地球的板块交界处,而交界处的地质构造往往不稳定,容易引发地震。
此外,地下岩石的岩性、地下水的分布以及地下断裂带的存在等因素也会影响地震的发生与强度。
最后,人类活动也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的采矿、水库填充等活动会导致地壳运动,增加地震发生的概率。
为了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减灾对策。
首先是科学预测和监测地震活动。
通过记录和分析地震的前兆,如地壳的变动、地震电磁波等,人们可以及时预测可能发生的地震,从而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其次是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通过采用适当的建筑材料、结构设计和抗震技术,可以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更加牢固,减少倒塌的可能性,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此外,加强地震应急救援的能力也是减灾的重要举措。
建立健全的地震预警系统、灾情上报机制以及培训专业救援人员,可以在地震发生后及时展开救援工作,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除了以上减灾对策,加强公众的地震知识普及也非常重要。
人们对地震的基本概念、预防措施以及应急处理方法的了解,可以在地震发生时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保证个人安全。
因此,地震知识应该融入学校的教育课程中,以及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向公众传播。
此外,国际合作也是减灾工作的重要环节。
地震往往不受国界限制,一个国家的减灾工作的成效与临近国家的减灾工作的配合密切相关。
国际社会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享地震预测、抗震技术与救援经验,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减灾网络。
总之,地震灾害的影响因素与减灾对策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研究领域。
地震安全评估论文范文
地震安全评估论文范文地震安全评估是研究地震对建筑物、设施和人员安全的影响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论文将通过对地震灾害的评估,分析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和人员伤亡情况,以及现有的地震安全措施的有效性。
首先,通过收集地震灾害的数据和研究文献,论文对地震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地震的频率、震级和震源深度等因素都会对其危害程度产生影响。
此外,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和地质条件也会对地震的影响产生不同的影响。
然后,论文对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进行了评估。
通过采集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论文发现在地震中,建筑物的结构和材料的质量是其抵御破坏的重要因素。
比如,钢筋混凝土结构相对于砖木结构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
另外,地震时建筑物的地基状况也会影响其承受地震力的能力。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评估,论文得出了不同类型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的评级。
随后,论文分析了地震对人员的伤亡情况。
通过收集地震过程中的人员伤亡报告,并结合人员疏散和避灾措施的情况,论文发现地震发生时的人员活动、建筑物的疏散通道和避难设施的设置等因素会直接影响人员伤亡情况。
论文还提出了改善人员疏散和避灾设施的建议,以减少地震灾害中的人员伤亡。
最后,论文评估了现有的地震安全措施的有效性。
通过对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和防灾救援机构的评估,论文发现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准确性有待提高,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的执行度有待加强,防灾救援机构的应急响应能力有待提升。
综上所述,通过对地震安全评估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建议。
这对于改善地震灾害的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灾害的发生与对策研究
地震灾害的发生与对策研究地震是地球活跃性的表现之一,也是人类面临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可以导致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因此对于地震的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地震的发生机理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板块活动和构造变动引起的。
地球表面被分为若干个板块,它们在不断移动和碰撞。
当板块在相对运动中发生卡阻、滞留等过程时,累积的能量无法释放,最终导致地壳断裂和地震的发生。
2. 地震的影响地震的影响主要包括破坏和人员伤亡。
在地震发生时,地壳的震动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土地滑坡等。
人们在地震中容易被压埋、受伤甚至丧生。
此外,地震还会引发火灾、洪水等次生灾害,使得灾害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3. 地震防控对策为了减少地震灾害的发生和减轻其影响,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防控对策。
首先,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地震活动的监测和预测,我们可以提前做好防灾准备,及时疏散人员。
其次,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推动地震科学技术的发展。
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应对地震。
此外,在建筑设计和工程施工中,加强地震安全标准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4. 地震后的救援和重建地震发生后,我们需要迅速展开救援和重建工作。
首先,救援工作需要迅速展开,确保被困人员的安全。
同时,提供紧急救助和医疗保障,尽可能减少伤亡人数。
其次,进行灾后重建工作。
这包括修复受损建筑、恢复基础设施、修复社会秩序等。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专业机构和民众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5. 地震防灾意识的培养地震是无法彻底预测和控制的自然灾害,但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公众地震防灾意识,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政府部门可以加强地震知识普及,向公众传达地震预防的重要性。
学校可以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师生的地震应对能力。
社会组织和媒体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宣传活动等形式,加强地震防灾知识的普及。
只有当整个社会都形成共识,才能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
关于地震的小论文
关于地震介绍和防震减灾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
2008年5月12号的汶川大地震更是中华民族的伤痛,数以万计的同胞罹难。
这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吗?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震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所以我们应该掌握一些有关地震方面的知识,知道如何防震减灾。
一、关于地震知识的简单介绍1、地震的概念地球可分为三层。
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
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
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2、震源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
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3、极震区和震中距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论文《地震灾害危害、成因及对策》
地震灾害危害、成因及对策摘要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大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
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
近几年就我国来说,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7.3级地震,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2014年11月22日四川康定发生6.3级地震……这些令人胆战心惊的例子依然历历在目。
这些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要将地震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人们就必须正确认识地震,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正确应对方法。
本文就《灾害学》课程浅谈了地震带来的危害、成因,并辅以丰富的震害资料进行说明,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及应对对策。
关键词地震;灾害;危害;成因;对策。
引言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虽然人类不可改变自然,但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抗击无情的自然灾害,把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人类正确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大大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富损失,而人类防灾减灾或应变行为的失当则会加重地震灾害,从而带来不应有的灾难。
历史地震的教训是十分沉痛的。
研究历史地震,由于人类自身行为失当而致灾的问题,应当成为地震对策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这对于减轻未来地震灾害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地震灾害的危害1.1地震的概念广义地说,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
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1)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地震现象;2)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3)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抗震救灾论文(优秀范文五篇)
抗震救灾论文(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抗震救灾论文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抗震救灾精神摘要:抗震救灾是过去了,然而,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抗震救灾精神。
它的科学内涵是“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它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它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
并且,对我们有很大启示。
关键词:抗震救灾精神内涵意义启示五月十二日的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七个月多了,从它的发生至今这段漫长时间里,从最初的救援到现在仍在进行的灾后重建工作,即使我们远在千万里之外,也共同经历了难以言表的生死历程,痛苦、悲伤、振奋、揪心、行动、感动……而在与灾难抗争的历程中,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万众一心,勇往直前,众志成城,共同谱写了一首雄壮感人的抗震救灾壮歌,抗震救灾精神也一直贯穿整个过程。
那么,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一、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它是高度集体化的团结互助精神,是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的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是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而且还是关爱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可总的来说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那个艰难的时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行各业的人们,全新演绎着一幕幕感人的情景,教师、工人、农民、甚至是捡破烂的老人也都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胞之间的互爱互助,是中华民族在任何灾难面前屹立不倒的灵魂。
更要歌颂的是无数的军人,他们始终是抗灾第一线的中流砥柱。
他们为了抗震救灾徒步行军、高空跳伞,还有众多舍己救人的英雄形象,他们的行为感动了全世界!并且,“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在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表现得很充分。
以人为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所坚持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抗震救灾精神的科学内涵1胡锦涛同志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把这次抗震救灾所体现出的精神用24个字概括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它是对抗震救灾实践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最新概括,、科学阐述和准确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地震科普小论文的征文范文(通用14篇)
地震科普小论文的征文地震科普小论文的征文范文(通用14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征文,肯定对各类征文都很熟悉吧,征文要求篇段合乎格式,字数合乎规定。
你写征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震科普小论文的征文范文(通用1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地震科普小论文的征文1“地震来了,地震来了!”新区小学的学生们边说边有序“逃”往操场等空旷地带。
看到这里,大家可不要惊慌,不是真的发生地震了,这是我们学校开展的防震演练。
周一下午第二节课后,我们学校将组织一次防震演练。
听此消息后,我和我们班的同学非常兴奋,盼望着这一刻快点到来。
“滴,滴,滴”三声短哨响起,三、四、五、六年级的学生立即钻到课桌底下,一二年级的学弟学妹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以飞快的速度冲向教学楼前面的空地。
我偷偷环顾了一下四周,除了我,大约有十几个同学的头露在了课桌的外面,如果真的地震来了,我们会被砸到吗?“滴——”第一声长哨响起,只见我们班的同学抽出一本书,护住脑袋,依次站了起来。
我们如同落入虎口的羔羊,满怀渴望地看着门口。
“滴——”第二声长哨响起,这一次比第一次的哨音还要响亮,从第一排同学起,在老师的指挥下,依次跑出教室,想楼下操场飞奔。
来到操场上,我们都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蹲下,用双手抱住头部,等待下一步的指令。
过了一会儿,校长朗声说道:“地震危险解除,各位起立!”同学们纷纷站起,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接着,校长又给我们讲了一些防震知识。
这次的地震演练,令我难忘!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又学到了一些安全防护知识,它为我们的生命安全增添了一层保障!地震科普小论文的征文2今天,我们要进行地震演练。
只听广播说:“我们大家要进行地震演练”,同学们开心极了。
不一会儿,耳边传来“嘘”刺耳的铃声,第一声哨响起,大家吓一跳,我们有的拿起书包就顶头上,有的迅速躲进桌子底下。
我和同桌挨挨挤挤地藏进桌子底下,桌底地方很小,被我们占的一点空位也没有。
关于抗震的文献
关于抗震的文献地震是一种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其破坏力极大,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
因此,在地震防灾减灾事业中,抗震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为了提高社会抗震能力,加强抗震意识,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震的危害地震可以造成以下严重危害:1. 土地震动: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可以使地面产生滚动、摇晃等土壤震动,地震波传递到建筑物上,会产生强烈的建筑物震动。
2. 崩塌:地震还可以引起山体崩塌、雪崩等自然灾害。
3. 液化:地震可导致地下水位变化,地面产生液化现象,使房屋及建筑物失去支撑。
4. 火灾:地震会造成天然气管道、电线、石油罐等设施破裂、爆炸,从而诱发火灾。
5. 海啸:特大地震也有可能引发海啸,对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灾害。
二、抗震意识的培养抗震意识的培养是有效提高社会抗震能力的关键。
具体措施如下:1. 加强抗震科普宣传:政府部门要加大抗震科普力度,向公众传递防震知识,提高人们的抗震意识。
2. 业主建立抗震意识:居民要树立抗震意识,选择抗震性能好的房屋、装修材料,随时准备应对地震风险。
3. 抗震避难演练:开展定期抗震避难演练,增强人们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有效提高抗震能力的关键因素。
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抗震设计:建筑工程应满足“抗震性、耐久性、可靠性”的标准,制定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案,包括地基、柱、墙、梁等方面。
2. 材料选用:建筑业应选用高强度、高韧性的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材料等抗震材料。
3. 抗震设施:建筑物应设置适当的抗震附属设施,如抗震支撑、防震减振缓冲、地震监测仪器等。
四、地震应急救援地震应急救援是降低地震损失的有效途径。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应急预案制定:各级领导要加强地震应急预案的建设和完善,提高救援响应速度和效果。
2. 救援队伍建设:加强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急能力和效率。
3. 救援设备配备:配置先进的救援设备和工具,如特种车辆、破拆工具、生命探测仪器等。
地震科普知识征文范文800字(8篇)
地震科普知识征文范文800字(8篇)地震科普学问征文1地震灾难是世界上造成人们经济损失最严峻和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难之一。
我们要加强对地震科普学问的学习,正确地把握避震和自救、互救的方法。
我们要听地震预报,学会看地震发生前的预兆,比方:动物们的特别惊飞、逃跑、狂叫等,也可以预防灾难的发生,以防在先及早报告、撤离。
当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后所形成的室内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
特殊是在楼房内的人,选择厨房、卫生间等空间小的地方,还有不易倒塌的空间、墙角、桌子、床下等结实家具空间的地方都可以避震。
准时得用坐垫等爱护好头部,不要盲目跳楼,使用电梯等。
我们肯定用科学的方法来爱护好自己和家园,共同防止灾难的发生。
今日是学校防震演习的日子,全体师生都参与了。
详细的状况教师已经一遍又一遍地交代了我们每个同学.“地震来了”播送中传来教师急促的喊声。
我们快速将书包顶在头上“嗖”地往外窜,每个同学都不想落后,发疯似的往操场上跑去,教师则在一旁有条不紊地维持秩序和疏散学生们。
全校师生在规定的时间全部撤离,我们肯定要学会自救。
我们还要多看防震减灾的书籍。
把防震减灾的学问告知身边的每一个人,让这些学问一传十、十传百,让每个人都知道在地震来到时,人人都知道如何爱护自己,削减地震给我们带来的灾难。
让这些学问伴随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每个人都有防震意识。
我们是祖国的建立者、保卫者,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共同防止灾难的发生。
“防震减灾,人人有责”让我们共同祝福明天的地球更加光明,更加绚烂!地震科普学问征文2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的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扰乱了我们的生活。
那么多的母亲没有了孩子,那么多的孩子没有了母亲。
就在那一瞬间一切都变了。
人们谈“震”色变。
我们要怎样做才能不让悲剧重演,怎样做才能把无情的灾难带来的伤痛降到最低?远古时代,科技水平较低,人们只能求神问卜,对于地震也只能束手无策。
地震研究报告说明文作文
地震研究报告说明文作文英文回答:Earthquakes are a natural phenomenon that can cause significant damage and loss of life. They are caused by the sudden release of energy below the Earth's surface, which creates seismic waves that travel through the Earth and cause the ground to shake.Earthquakes are measured using the Richter scale, which is a logarithmic scale that measures the amplitude of the seismic waves. The Richter scale ranges from 1 to 10, with 1 being the smallest and 10 being the largest.The intensity of an earthquake can vary depending on a number of factors, includ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earthquake, the distance from the epicenter, and the local geology. Earthquakes can cause a variety of hazards, including ground shaking, liquefaction, landslides, and tsunamis.Ground shaking is the most common hazard associated with earthquakes. It can cause buildings to collapse, bridges to fall, and roads to crack. Liquefaction is a process in which water-saturated soil loses its strength and behaves like a liquid. This can cause buildings to sink and roads to buckle. Landslides can occur when earthquakes cause slopes to fail. Tsunamis are large waves that can be generated by earthquakes that occur near the coast.Earthquakes can be a devastating force, but there are a number of things that can be done to reduce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m. These include building earthquake-resistant structures, educating people about earthquake hazards, and developing emergency response plans.中文回答: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可能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关于地震的论文抗震论文有关地震的论文
第28卷第4期2010年12月华 北 地 震 科 学N OR T H CH IN A EART H QU A K E SCIEN CESV o l.28,N o.4Dec.,2010文章编号:1003-1375(2010)04-0027-04收稿日期:2010 03 04作者简介:张军(1975-),男(汉族),河南洛阳人,工程师,主要从事防震减灾和工程地震工作.E mail:zhangjunzz @郑州市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张 军1,张 炜2(1.河南省郑州市地震工程勘察事务所,郑州 450000; 2.河南省地震局,郑州 450000)摘要:通过收集、整理郑州市地震地质、城建、市政、园林绿化、交通等基础资料,按照国家标准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 (GB 21734!2008)的相关要求进行分类统计研究,给出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分布现状,进行了人均可用面积的分析计算;依照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 的要求进行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近期和远期规划研究[1]。
关键词:城市规划;地震灾害;应急避难场所中图分类号:P315.9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本文详细阐述了郑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现状分析、近期及远期规划目标和规划成果。
此项工作对增强郑州市应对地震及其它重大自然灾害能力,辅助政府对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决策,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发展都将起到重大作用。
1 城市概况1.1 经济社会情况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6区5市1县,1个国家级新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
全市总面积7446.2km 2,据2007年的统计资料,年末全市总人口735.6万人。
1.2 地震地质环境郑州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城市之一,震情形势较为严峻复杂。
郑州市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华北准地台二级构造单元黄淮海凹陷南部的三级构造单元济源!开封凹陷内。
地震学论文正式版
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院(部):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华北科技学院选修课论文
浅析地震灾害问题
Analysis of earthquake disaster
20世纪初由于地震波的记录和分析,使地震学从宏观描述向数理科学的方向发展,扩展了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分支学科,并有了多方面的应用。
虽然地震学仅在上一世纪才被公认为是一独立研究领域,然而人们推测地震的成因已有上千年历史。当对这些自然事件早期的迷信让位于较科学的分析时,无情的大地震序列激发了人们对地动原因的缜密思考,直到本世纪早期科学家们才获得了对强烈地动直接来源的现代理解。
Key words:Earthquake; earthquake belt; earthquake precursor; earthquake; earthquake prep质中地震的发生规律、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以及地震的宏观后果等课题的综合性科学。
1.1
1.1.1
素有关的现象和数据,如气象条件、天文情况等等;有的则是依据地震前的许多前兆现象来预报。
(4)地震控制
这还是地震学研究的一个相当遥远的目标。用各种方法,改变地震发生的地点,改变发震的时间,改变地震释放能量的过程,化大为小,化整为零,减少地震的破坏和损失。
(5)地震物理
地震的发生过程基本上是一种物理过程。可以作为一种物理现象来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
地震现象的固体物理学由地震发生过程中得到的全球性的各种数据推断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温度压力密度刚性弹性模量随深度大小的变化规律以及在特殊条件下地球深处高温高压下固体介质的各种特性和变化规律
防震研究报告作文
防震研究报告作文《防震研究报告》一、引言地震是地球上普遍存在的自然灾害,经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所造成的损害,人们进行了大量的防震研究和工程实践。
本报告总结了防震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二、防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1. 结构抗震设计结构抗震设计是目前最常用的防震技术之一。
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强度设计,可以使建筑物具备一定的抗震性能。
研究表明,采用适当的设计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建筑物在地震时的破坏程度。
2. 地基改良技术地基改良是指通过改变土体的物理性质或结构强度,提高土壤的抗震性能。
常见的地基改良技术包括土体加固、土体排水和土体加密等。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对地基改良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3. 震害预测与监测地震预测是指通过观测各种地震前兆,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
地震监测则是通过安装地震仪、地震测量仪等设备,及时监测地震活动和震害情况。
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前做好防灾准备,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三、防震工程的实践和效果评估1. 抗震工程实践在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各国都加强了抗震工程的建设。
大量的防震设计和工程实践表明,合理的抗震设计和施工,可以显著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
2. 防震效果评估通过对历史地震灾情的分析和抗震工程实施后的效果评估,研究人员得出了一些结论。
例如,地震烈度越大,建筑物的震害程度就越大;而经过抗震改造的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
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1. 地震预测技术的改进尽管地震预测是防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的地震预测技术仍然不够准确。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地震预测技术,提高预测的精度和可靠性。
2. 抗震设计的研究和创新虽然抗震设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应对强震、多震区等复杂情况时,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
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创新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提高抗震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魅力科学之浅谈地震
摘要: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势必会造成生态破坏,因此近些年来自然灾害成逐年上升,世界各地大规模地震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国内最近几年的两次大地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伤亡.日本的地震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要掌握也写关于地震的知识。
本篇论文主要讲述了地震的定义及等级的划分,地震的产生原因,近代历史上的大地震,地震发生的前兆,地震应急防护与逃生知识,震后防疫。
一.关于地震的一些简单介绍
地震的定义: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2. 地震的分级:地震的等级可分为十二度,1~3度为微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6度为多有感,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7~10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1~12度为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3. 地震产生的原因: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震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还有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等
二.近代历史上的大地震
1.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在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震中烈度Ⅺ度,震源深度23千米的地震。
造成24.2万人死亡,重伤16.4万人,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一。
2.阪神大地震1995年1月17日,日本关西地区发生了7.3级的阪神大地震,地震震源位于濑户内海的淡路岛北部。
神户市中因瓦斯外泄、木造房屋密集、引起快速的连锁性大火,如神户长田区,全部的木造房屋都付之一炬
3.印度洋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印度洋海域里氏8.5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
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已经造成15.6万人死亡,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
4.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
5.东日本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
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
此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造成14063人死亡、13691人失踪
三.地震发生的前兆
1、地下水异常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
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
2.生物异常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
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
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3.气象异常地震之前,气象也常常出现反常。
主要有震前闷热,人焦灼烦躁,久旱不雨或霪雨绵绵,黄雾四塞,日光晦暗,怪风狂起,六月冰雹等等。
如:浮云在天空呈极长的射线状,射线中心指向的位置就是中心地震的位置,这样的射线云届很容易被人们观察到。
4.地声异常、地光异常、地鼓异常、地气异常、地动异常、电磁异常等。
四.地震应急防护与逃生知识
1.学校避震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阳台上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2.家庭避震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
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3.公共场所避震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4. 户外避震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下。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
避开其他危险场所: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女儿墙、高门脸、雨篷下;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四.震后防疫
1.注意饮水卫生尽可能不要饮用不卫生标准的水,必须经净化、消毒后才可饮用。
混水澄清的方法很多,常用明矾、硫酸铝、硫酸铁或聚合氯化铝混凝剂。
若没有明矾之类的混凝剂时,可就地取材,把仙人掌、仙人球、木芙蓉、马齿苋、榆树叶或木棉树皮等植物,捣烂加入混水中,也能加速悬浮物的沉淀速度,提高沉淀效果。
另外,也可用黄土对水进行净化。
震后要想办法寻找水量充足、水质良好和便于保护的水源。
选定的水源要加强防护,50米以内不能有粪便、垃圾堆、尸体等污染源。
2.尽量对污染源进行消毒病人的粪便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处理或深埋,以杜绝传染源。
3.注意保健注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预防着凉或中暑等疾病发生。
4.采取防疫措施夏季天气炎热,露宿在临时搭起的棚子里必须注意预防中暑。
在炎热的地方持续出汗突然停止就是中暑的前兆,需要马上到阴凉的地方去,不要剧烈运动,解开衣服舒展地躺下来。
为了使体温下降,可到通风处用凉水擦身或沐浴,或者用酒精、冰水擦拭身体。
要多饮加了食盐和苏打的溶液,或吃点人丹、十滴水,安静休息。
如果中暑很严重,伤员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而快,或出现昏迷、高烧、抽风痉挛等严重症状时,就要立即送医院治疗。
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服用免疫药物或打预防针。
5.提防蚊虫叮咬人们露宿室外或简易的窝棚里,应特别注意提防蚊子的叮咬。
如有明显持续不适感觉,要赶快找医生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地理》
2.《自然灾害防治》
3.百度文库、百度百科
4.《地震的防护与避震》
5.《永远的汶川》
6.《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姓名:吴绪瑞
日期:2016.3.22
学
魅
力
科
学
之
浅
谈
地
震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六班
姓名:吴绪瑞
日期:2016.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