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部编版中考中国史世界史热点专题知识整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中考必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九年级历史中考必考知识点整理汇编:1.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九州理论:指的是古代以河南为中心的九个名胜古迹的观念。
九州分别是:冀州、幽州、青州、徐州、兖州、荆州、扬州、荆南、交州。
3.三皇五帝:三皇指的是伏羲、神农、轩辕。
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4.夏、商、周三代的兴衰: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一定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是夏朝的后继,周朝是商朝的后继。
5.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演变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周朝实行的是封建制度,以周王为天子,分封诸侯。
6.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一个时期,战国时期是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一个时期。
7.十四年的春秋五霸:指的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8.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9.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实行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推行焚书坑儒政策,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10.秦朝对外扩张:秦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外征服和扩张,统一了六国的疆域,北到辽东,南至越南。
11.汉朝的刘邦、刘备、刘秀: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
12.西汉和东汉的政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分封诸侯,更加重视士人政治。
13.新莽政权和王莽的:新莽政权是汉朝末年由王莽建立的专制政权,王莽进行了一系列,但未能取得成功。
14.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时期是从公元220年至280年的一个时期,魏国是北方的政权,蜀国是西南的政权,吴国是东南的政权。
15.魏文帝的政治制度:魏文帝采取了“分封”和“察举”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实行州郡制和分封制度,推行士族统治。
16.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南朝:南北朝时期是从公元420年至589年的一个时期,北魏王朝在北方,南朝是南方多个国家的统称。
17.隋朝的统一:隋朝是由杨坚建立的,统一了南北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
中考世界历史专题归纳总结
中考世界历史专题归纳总结世界历史是我们了解历史文化、认识人类社会进程的重要学科。
中考中,世界历史作为一个专题,经常出现在考试中。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世界历史,本文将对中考世界历史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一、古代文明古代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起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有埃及文明、古代希腊文明、罗马帝国等等。
埃及文明以尼罗河流域为中心,发展出独特的宗教、文字和建筑。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起源,希腊有着许多科学、艺术和哲学的杰出成就。
罗马帝国是古代欧洲最伟大的帝国之一,它在政治、法律和工程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世纪与伊斯兰教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世界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篇章。
中世纪欧洲的特点是农业经济、封建主义、宗教统一和地区冲突。
此外,伊斯兰教在中世纪时期发展迅速,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穆斯林帝国迅速扩张,它以阿拉伯、波斯和土耳其为基础,在政治、科学、艺术和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三、大航海时代与殖民扩张大航海时代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这个时期,欧洲航海家和探险家通过海上航行,开启了一系列重要的航海探险,成为欧洲殖民扩张的基础。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等国家都参与了这一运动,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和贸易站点。
大航海时代不仅推动了欧洲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也改变了世界地图和国际格局。
四、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工业革命是世界历史中的一次重大变革,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通过机器制造和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劳动力。
这一变革引发了资本主义的兴起,带来了社会结构、经济体系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工业革命也为后来的科技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五、世界两次大战与冷战时期20世纪是世界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之一,两次世界大战对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变革。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国际格局和地缘政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开始,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成为主要的对立势力。
【精编】部编版中考历史必背知识:世界古代史概要
世界古代史概要一、古代埃及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1)兴亡: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
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文明: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1)统治:法老是全国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国王经常用王杖责打大臣。
(2)危机: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衰落。
二、古代两河流域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约公元前24世纪,实现了初步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1)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统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3)影响: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3.《汉谟拉比法典》(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内容: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
家庭奴隶制是其一大特征。
(3)意义:法典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法典中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4)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5)性质: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三、古代印度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兴起: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部编九年级历史(世界史)中考基础知识分类汇总大全
部编九年级历史(世界史)中考基础知识分类汇总大全部编九年级历史(世界史)中考基础知识分类汇总大全第一部分:历史人物类一、世界古代史部分(一)古代世界的政治名人1、雅典达到全盛,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的统治者:2、公元前4世纪,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3、领导奴隶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制,加速了罗马共和国的衰落:4、首创了“元首制”使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5、481年建立法兰克王国:6、800年的圣诞节,接受教皇的加冕被称为“罗马人的皇帝”:7、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组建委员会编纂《罗马民法大全》:8、7世纪创立了伊斯兰教,建立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9、命人编制“儒略历”:(二)古代世界的文化名人1、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微小的“原子”组成:2、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3、古希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二、近现代部分(一)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代表1、文艺复兴的先驱是:2、文艺复兴文学三杰:3、文艺复兴美术三杰:4、英国文艺复兴的代表,一生创作了30多部戏剧和许多诗篇:5、创作长篇诗作《神曲》:6、《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的作者:7、《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者:(二)新航路的开辟过程中的航海家1、打开了绕道非洲南端通往东方的航路:2、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3、横渡印度洋,1498年到达印度西海岸:4、第一位横渡太平洋的欧洲人:5、受葡萄牙资助的航海家:6、受西班牙资助的航海家:(三)、英国的历史人物A.政治人物(1)推崇“君权神授”理论,渴望王权专断的国王:(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被处死的国王:(3)1660年恢复了君主制的英国国王:(4)1688年宫廷政变中被废黜的国王:(5)光荣革命后入主英国:(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后来独揽大权被尊为“护国主”:(7)出席巴黎和会的首相:(8)出席雅尔塔会议的首相:B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名人(1)发明珍妮纺纱机:(2)改进蒸汽机:(3)蒸汽机车(火车)的设计者:C.近代科学家(1)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2)著有《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3)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四)美国的历史人物A.政治人物(1)独立战争的领袖,主持制定1787年美国宪法,第一任总统:(2)《独立宣言》的起草者:(3)维护了国家统一,被称为“黑奴的解放者”:(4)出席巴黎和会的总统:(5)实行新政的总统:(6)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杰出贡献的总统:(7)出席雅尔塔会议的总统:(8)二战结束后推行冷战政策的总统:(9)1972年访华的总统:B.科技名人(1)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2)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3)发明赛璐珞制造技术:(五)法国的历史人物A.政治人物(1)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的资产阶级革命领袖:(2)主持制定法典,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发动对外战争:(3)出席巴黎和会的法国总理:B.文化科技名人(1)19世纪著名作家,完成“人间喜剧”:(2)发明人造纤维:(六)俄国(苏联)历史人物A.政治人物(1)采用“沙皇”的称号,强化了沙皇的专制权力:(2)实行改革,使俄国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3)实行改革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4)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5)苏联第二代领导人,出席雅尔塔会议:B.文化名人俄国伟大的作家,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七)德国的历史人物A.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科技名人(1)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2)研制成汽油内燃机:(3)发明了柴油内燃机:(4)制造出一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B.政治人物纳粹党头子,建立法西斯专政:(八)无产阶级革命导师1、《资本论》的作者:2、起草《共产党宣言》:3、俄国十月革命的领袖,苏维埃俄国的缔造者:(九)近代科学文化名人1.发明现代炸药研制成无烟炸药:2.德国的天才作曲家,《英雄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3.荷兰的杰出画家,作品《向日葵》:(十)出席巴黎和会的英法美三国领导人(十一)出席雅尔塔会议的美苏英三国领导人第二部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类一、世界古代史部分1、欧洲最早的文明:2、古代希腊最大的城邦:3、雅典最高的权力机构:4、公元前4世纪建立的地跨三洲的大帝国:5、亚历山大打败波斯大流士三世的战役:6、给东方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财富,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7、罗马共和国时期掌握决策权的机构:8、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的法律:9、沉重打击了罗马共和国统治的起义:10、2世纪进入黄金时期,地中海称为它的“内湖”:11、灭掉西罗马帝国:12、古希腊宝贵的文化遗产,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13、希腊雕塑艺术的杰作之一:14、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15、古罗马的代表性建筑:16、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17、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18、1世纪产生于巴勒斯坦的宗教:19、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建立的最强大的国家:20、11世纪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形成的制度:21、查理曼帝国的前身:22、一分为三,形成以后法德意三国的雏形:23、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政治单位:24、《罗马民法大全》包括的四部法律:25、奠定了欧洲民法基础的法律:26、灭亡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27、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的宗教:28、8世纪中期疆域最大的帝国:29、阿拉伯文化的数学成就:30、阿拉伯文化的医学经典:31、阿拉伯文学的瑰宝:二、世界近现代史部分1、思想解放运动(1)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2)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2、17--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革命(1)1640--1688年结束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最终确立君主立宪制:(2)1775--1783年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既是民族解放战争,也是资产阶级革命:(3)1789年7月14日爆发,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3、17--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事件(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标志:(2)废黜詹姆士一世的宫廷政变:(3)标志着英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4)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标志:(5)美国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的标志:(6)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7)迫使英国将领康华利率部投降的战役:(8)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4、两次工业革命复习要点A、第一次工业革命(1)开工业革命先河的国家:(2)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3)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4)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的时代:(5)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问世的交通工具:(6)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B、第二次工业革命(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2)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3)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在应用技术领域的另外两大成就:(4)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问世的交通工具(四例):(5)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的时代:(6)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的科技革命:5、17---18世纪在政治经济领域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事件(1)政治:(2)经济:6、美国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1)1775---1783年:(2)1861---1865年:7、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1)推动了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的事件:(2)维护美国的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的事件:(3)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8、俄国历史上的改革(1)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的改革:(2)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度:9、两次世界大战要点回顾A.第一世界大战(1)爆发的导火线:(2)爆发的时间和标志:(3)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的战役(3)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B.第二次世界大战(1)二战的欧洲、亚洲策源地分别是:(2)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被称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是:(3)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及标志是:(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有:(5)德国突袭苏联后,苏联军民顽强抵抗,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战役是:(6)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的标志是:(7)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时间及标志是:(8)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9)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的军事行动是:(10)二战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召开的国际会议有:(11)二战欧洲战事结束的时间及标志:(12)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参加对日作战的是:(13)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的是:(1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间及标志是:10、国际组织(1)1864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工人成立:(2)一战前德意奥三国组成的军事集团:(3)一战前英法俄三国组成的军事集团:(4)巴黎和会上决定成立的国际组织:(5)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国成立的反法西斯侵略组织:(6)1945年10月成立的至今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7)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成立的国际组织:(8)1955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的国际组织:(9)20世纪50--60年代西欧先后建立的三个经济组织:(10)1967年成立的欧洲经济组织:(11)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独立,摆脱美国和苏联的控制在1961年成立的组织:(12)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199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13)如今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11、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1)一战后:(2)二战后:(3)冷战结束后:12、国际会议(1)确立一战后国际新秩序的两次国际会议:(2)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3)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4)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公告:。
历史中考重点知识归纳
历史中考重点知识归纳包括以下知识点:
1. 中国的古代史: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重点包括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治理体系等。
2. 中国的近代史:了解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和救亡图存运动。
重点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等。
3. 中国的现代史:了解中国现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
重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
4. 世界历史:了解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程。
重点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现代世界的发展等。
以上知识点可以根据不同的版本教材进行具体分析,考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复习。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和术语,如政治制度、文化、经济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内容。
2. 熟悉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其背景、经过和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3. 注意不同历史时期的联系和区别,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变化。
4. 多阅读相关历史书籍和材料,扩大知识面,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历史中考重点知识归纳需要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历史内容,熟悉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变化,以便更好地应对中考历史考试。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史重点知识整理汇总
九年级历史下册世界史重点知识1、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拉美其余地区基本上都在西班牙的统治之下。
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领导者:玻利瓦尔(北)、圣马丁(南),两人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纪念:“南美解放者杯”足球赛和国家“玻利维亚”。
3、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年,英雄:章西女王。
4、彼得一世改革性质:地主阶级改革影响:积极:①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消极:③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5、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
6、俄国1861年改革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内容:A、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B、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性质:沙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意义:①积极: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局限性: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
7、美国内战(又称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南北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南方种植园经济;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制度的矛盾(或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或黑人奴隶制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8、导火线:1861年,林肯就任美国总统。
9、美国内战期间林肯颁布的文件:《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1862年),直接作用: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奴隶的革命积极性,扭转了战局。
长远影响:解放了劳动力,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10、评价林肯: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11、美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先后扫除了哪些障碍?各有何作用?(1)美国独立战争:扫除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九年级历史中考重点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中考重点知识点历史学科是中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和思考能力。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历史中考的重点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世界历史知识点1. 古代文明: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等。
2. 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教会权力、骑士精神等。
3.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宗教改革、大航海时代等。
4.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
5.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的进程和战争结束后对世界的影响。
二、中国历史知识点1. 秦汉时期:统一中国、皇帝制度、长城修筑等。
2. 魏晋南北朝:三国鼎立、佛教传入、南北朝分裂等。
3. 唐宋时期:盛唐时期、科举制度、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4. 元明清时期:元朝与西方交往、明朝对外扩张、清朝与西方列强的关系等。
5. 近现代中国: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
三、历史方法与思维1. 历史学的发展:史料的搜集、整理与利用、史学派别等。
2. 历史研究方法:考古学、文献史学、口述史学等。
3. 历史的价值观与历史的教育功能:历史的客观性和相对性、历史教育的作用等。
四、历史人物1. 中国历史人物:秦始皇、孔子、屈原、刘邦、武则天、杜甫、郑和、毛泽东、邓小平等。
2. 世界历史人物:亚历山大大帝、恺撒、达芬奇、哥伦布、牛顿、达尔文、列宁、华盛顿、曼德拉等。
以上是九年级历史中考的重点知识点,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来进行备考和复习。
除了背诵知识点外,还要注意培养历史思维和方法,善于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历史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通过对历史的深入学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过去,还可以为未来做出更好的判断和决策。
加油!。
部编版历史初中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历史初中知识点总结在初中阶段,学生将接触到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这些知识涵盖了世界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明。
本文将主要从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历史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更好地掌握知识,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一、中国古代史1. 西周时期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
在西周时期,周文王和周武王率领诸侯联合起义,推翻了商朝的暴政,建立了周朝。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时期是周朝的鼎盛时期,东周时期则是周朝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和深刻变化。
春秋时期是诸侯争霸的时代,列国之间相互争斗,国家的力量逐渐得到了提升,社会经济也迅速发展。
战国时期则是列国争霸的时期,各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国力日益削弱,社会动荡不安。
3. 秦朝统一中国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革命性的朝代,它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而成,标志着封建社会的结束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秦始皇实施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改革,包括废除了封建制度、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修筑了万里长城等。
4. 汉朝的兴起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它继承了秦朝的基础,继续发展了封建社会,推动了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
在汉朝时期,中国创造了许多伟大的成就,包括汉武帝的统一、郑和的航海、汉长城的修筑、汉乐府诗歌的盛行等。
5.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大规模的变革和转变。
这个时期,北方被各个少数民族所侵略,南方政权更迭,社会经济陷入了瘫痪。
在这个时期,佛教开始盛行,摩诃巴思和中产兴起,社会风气逐渐思变。
同时,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时期,中国古代文化达到了巅峰。
6.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达到了高峰,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也达到了繁荣。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强大的朝代,它统一了全国国土,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发展。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的重点知识内容总结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的重点知识内容总结一、古代社会的形成与文明的诞生1.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农业的诞生与定居生活的兴起。
2.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别形成华夏文化和楚文化的先秦时代。
3.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以及封建制度的建立。
4.古代中国的文字发明与进化,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二、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繁荣1.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法律制度的统一2.汉朝的建立与西汉、东汉两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发展。
3.西汉时期的汉武帝,东汉时期的科举制度与黄巾起义。
4.武帝时期的汉朝边疆地区的开发与丝绸之路的开通。
三、民族融合与文化发展的隋唐时期1.隋朝的统一与隋炀帝的反动专制政策。
2.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科举制度、均田制、市舶司的建立与发展。
3.唐朝的辽西、青藏地区的开发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4.唐末农民起义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四、宋元明清:南北朝同文化的交流1.北宋与辽金南宋与元明清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发展。
2.宋代的科技与工艺发展,北宋的茶马古道与南宋的海上丝绸之路。
3.元朝的西征与南下,明朝的航海与文化交流,清朝的西北边疆地区开发与宗教消失。
五、近代中国的历史转折1.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变革。
2.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与结果。
3.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4.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南京政府与北洋政府。
六、现代中国的发展与对外交往1.新中国的成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2.新中国的农业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3.对外交往的历史演变,中苏关系、中国与美国的和好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
总结:以上是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的重点知识内容的总结。
这些知识内容包括古代社会的形成与文明的诞生、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繁荣、民族融合与文化发展的隋唐时期、宋元明清:南北两朝文化的交流、近代中国的历史转折以及现代中国的发展与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内容。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整理归纳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整理归纳中国中考历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知识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以及世界史。
下面对每个知识点的重点内容进行整理归纳。
一、中国古代史1.夏、商、周三代及其演变: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由夏朝灭亡演变而来,周朝则以商朝灭亡并建立而结束。
重要人物有禹、商汤、周武王。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战国时期的前身,分为两个阶段: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诸侯割据和争霸为主要特征的时期。
3.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全国的中央集权国家,始皇帝统一天下后实行一系列,如行郡县制、推行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等。
4.汉朝:刘邦建立了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
西汉时期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如推行科举、设立郡县官等。
5.魏晋南北朝:三国时期以曹操的魏、刘备的蜀、孙权的吴三方争霸为主要特征。
晋代领导了五胡乱华时期,南北朝时期分裂为南朝宋、齐、梁、陈和北朝魏、赵、齐、周。
6.隋朝和唐朝: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统一中央集权国家,隋文帝开创了一系列政策,但由于苛政和战争,最终被唐朝推翻。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朝代,实行科举制度、开展对外贸易等,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巅峰时期。
二、中国近代史1.清朝: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是由满洲人建立的。
重要事件有三藩之乱和太平天国起义。
2.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重要人物有孙中山。
3.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政治斗争:包括北洋政府和国共两党的建立及其斗争。
国共两党的斗争最终导致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国共合作的建立。
4.抗日战争:中国抗日战争是二战时期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对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包括了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和正规战争。
重要事件有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和台儿庄战役等。
三、世界史1.古代文明:包括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和古罗马等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2.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兴起: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分别在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兴起,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考世界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中考世界史必考知识点归纳世界史是中考历史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多个时期和地区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成就。
以下是中考世界史必考知识点的归纳:古代文明- 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文明,金字塔的建造,法老制度。
- 两河流域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 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教的起源,种姓制度。
- 古希腊文明:城邦制度,奥林匹克运动会,哲学思想。
- 古罗马文明:罗马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罗马法律,基督教的兴起。
中世纪- 欧洲封建制度:封建领主与农奴的关系,封建等级制度。
- 十字军东征:宗教战争,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 蒙古帝国:成吉思汗的征服,对欧亚大陆的影响。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起源:意大利城邦的繁荣,人文主义思想。
- 代表人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家的贡献。
- 科学革命:哥白尼、伽利略的天文学发现,牛顿的物理学定律。
近代历史- 欧洲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新教的产生。
- 启蒙运动:伏尔泰、卢梭等思想家的贡献,对民主和科学的影响。
- 工业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城市化进程。
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 欧洲殖民扩张:对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殖民统治。
- 民族解放运动:印度、中国等国家的抗争与独立。
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过程和影响。
-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的崛起,盟军的胜利,联合国的成立。
冷战与全球化- 冷战时期的两大阵营:美国和苏联的对立。
- 冷战结束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文化、政治的全球化现象。
现代科技与社会变革- 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的兴起,数字时代的社会影响。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结束语:通过以上对中考世界史必考知识点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历史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学科,它不仅包含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人类社会的变迁。
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我们自身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考考点知识总结汇总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考考点知识总结汇总一、古代中国的历史时期1.原始社会:人类社会最早的阶段,以采集、打猎、渔猎为主要生产活动。
2.奴隶社会:以奴隶制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形态,出现了青铜文化、文字和历法等。
3.封建社会:以封建制度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形态,出现了农耕文化、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等。
4.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主义制度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形态,出现了工业革命、欧洲殖民扩张和社会思潮等。
5.社会主义社会: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形态,出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
二、品格教育和民族精神1.中华道德传统:忠诚、孝道、仁爱、诚实、正直、勤劳、节俭等。
2.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独立精神、民族自尊心、民族团结意识、民族自豪感。
三、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1.长城:古代中国修建的防御工事,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2.丝绸之路:古代中国与亚欧大陆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3.文化输出: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家思想的传播对亚洲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封建制度:以封建宗法制度为基础,国家以家族为单位,君主专制。
2.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的国家组织制度,时任天子的君主中央集权。
3.科举制度:明清时期的选拔士人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4.官僚制度:封建时代的国家机构制度,规范官员的职责和等级。
5.军事制度:封建时代的军队组织制度,包括募兵、兵种和军事指挥等。
五、文化的特点和创新1.古代文化:考古、字学、文学、艺术等。
2.科技创新: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科技创新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六、古代中国的地理和社会生活1.重要山脉:秦岭、太行山、喜马拉雅山等。
2.重要河流:黄河、长江、珠江等。
3.重要城市:长安、洛阳、开封等。
4.农耕社会生活:农业发展、商业交流、手工业制造等。
5.城市社会生活:都城制度、商业活动、杂剧艺术等。
七、近代中国的抗争与斗争1.鸦片战争:推动中国近代史进程的标志性事件之一2.太平天国运动:中国第一次全国规模革命性农民战争。
初三中考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初三中考历史重点知识总结本文档旨在为初三学生提供一份详细的中考历史重点知识总结,以便于学生系统地复习和掌握历史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1. 夏商周- 夏朝的建立与灭亡- 商朝的建立与灭亡- 周朝的建立与灭亡- 青铜器的发展与影响2. 春秋战国-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孔子与儒家思想- 孙武与《孙子兵法》3. 秦汉- 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朝的灭亡与汉朝的建立- 汉武帝与西汉盛世-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影响4.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与魏蜀吴的兴衰- 晋朝的建立与衰落- 南北朝的更替与文化交流5. 隋唐- 隋朝的建立与灭亡- 唐朝的繁荣与衰落-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6.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的政治格局与特点- 辽、宋、夏、金、元的政治与经济二、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与晚清- 鸦片战争的爆发与《南京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2. 北洋政府与国民党- 北洋政府的成立与衰落- 国民党的成立与北伐战争3.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的爆发与胜利- 解放战争的胜利与新中国的建立4.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与结束- 改革开放的政策与成就三、世界史1. 古希腊罗马- 希腊文明的兴起与衰落- 罗马帝国的建立与灭亡2. 中世纪欧洲- 查理曼帝国的建立与衰落- 十字军东征3. 近现代欧洲- 文艺复兴的运动与影响- 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4. 工业革命与帝国主义- 工业革命的开展与影响- 帝国主义时代的政治与经济5. 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6. 冷战与当今世界- 冷战的兴起与结束- 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与经济发展以上为初三中考历史重点知识总结,希望对学生的复习有所帮助。
初三中考历史世界史重点复习资料总结
初三中考历史世界史重点复习资料总结历史世界史是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三中考的重点考试科目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历史世界史的重点知识点,方便大家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备考。
一、古代文明的综合性考察1.古代文明的发展古代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对现代社会的产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影响等方面的了解。
主要包括以下的古代文明:•中国古代文明•印度古代文明•埃及古代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古代文明•希腊古代文明•罗马古代文明2.古代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对世界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本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古代文明对于各方面的影响(如: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掌握情况。
二、近代历史的综合性考察1.近代社会主要矛盾这个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于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包括以下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殖民地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2.历史事件的解释本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解释能力,包括以下历史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三、现代历史的综合性考察1.现代社会主要矛盾现代社会主要矛盾包括以下方面:•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2.历史事件的解释本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于现代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解释能力,包括以下历史事件:•冷战•九一一事件•各国反恐战争四、历史地理的解释历史地理是初中历史学科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以及各国地理位置的了解情况。
本部分主要包含以下方面:•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各国地理位置五、结语历史世界史是初中历史学科的重点考试科目之一,本文简要总结了初三中考历史世界史的重点复习资料,希望对初三学生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学生应当注重对于各个知识点的整合和分析,力求达到对于整个学科的全面理解,提高考试的得分率。
人教部编版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汇总
1.古代中国的灿烂文化: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起源、中原文明的特征;
2.奴隶社会时代:夏商周时期的发展、奴隶社会的产生和特征;
3.封建社会时代:秦统一中国、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朝的政治制度和
经济文化建设;
4.汉代和三国时期:西汉的发展、东汉的衰落、三国时期的政治变局
和文化发展;
5.魏晋南北朝时代: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南北朝时期的南
朝北朝分裂;
6.隋唐时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唐朝的建立和开创、唐朝的政治制
度和经济文化繁荣;
7.宋代和元明时期:北宋的政治变革和经济文化繁荣、南宋的政治军
事和经济文化;
8.元朝的建立和政治统治、元明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9.明代和清朝时期: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清朝的建立和统治;
10.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太平天国
运动和洋务运动的兴起;
11.辛亥革命和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推翻清朝统治和建立民国、北
洋政府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12.中华民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主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斗争;
13.八一三事变和一二八事变:中日战争的爆发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15.当代中国的变革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主要特征和目标。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中考复习:世界史知识点整理(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中考复习:世界史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世界古代史人类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A、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社会平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平等关系)。
B、奴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是两大对立的阶级(占有关系)C、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大主要的阶级(租佃关系)D、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雇佣关系)E、共产主义社会:无对立阶级(平等关系)世界古代史部分:1、印度的种姓制度在现实生活中对哪个阶层最有利:答案刹帝利2、归纳与古印度有关的文明:种姓制度、佛教、阿拉伯数字3、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实质一样:都是奴隶制文明4、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答案因为:他们较早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5、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印刷术(隋唐)火药(唐朝)指南针(北宋)6《汉谟拉比法典》地位,目的,影响如何?:答: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正文共有282条。
制定者:汉谟拉比;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权利;。
影响:留给人类宝贵遗产,表明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7雅典奴隶制发展顶峰的时间,执政者,最高权力机构,哪些人可以参政议政?: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人物: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民主政治也随之发展到高峰。
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
成年男性公民,才有参加政治的权力。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8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地位:《十二铜表法》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万民法、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9封君与封臣制度发展的概况,内容意义时间:8世纪开始,法拉克王国对土地分封的形式进行了改革: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
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欧洲普遍存在。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①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考127个高频考点知识总结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考127个高频考点知识总结一、古代史1.夏、商、周的建立和发展2.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3.秦朝的建立和统一4.南北朝的分裂和统一5.隋朝和唐朝的辉煌6.宋朝的科技与文化7.元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二、近代史1.大航海时代的开启2.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3.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的民族抵抗4.辛亥革命和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5.五四运动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6.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政治、经济变革7.二战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的抗战9.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开放三、现代史1.中国的经济和发展3.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4.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取得的成就5.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6.加强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9.中国的全面深化和全面依法治国四、地理知识1.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2.中国的气候与水文3.中国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4.中国的资源与产业分布5.中国的交通与通信五、古代文化1.中国古代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2.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文明3.中国古代的科技和发明4.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学术成就5.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美术6.中国古代的礼仪和道德观念六、现代文化1.中国现代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2.中国现代文化的国际传播3.中国现代文化的时尚和流行4.中国现代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七、思想品德和法律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3.现代化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4.中国的法治和人权保障八、历史学的方法1.史学基本概念和方法2.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利用3.中国历史的研究方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中考知识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中考知识点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2、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距今约70万-20万年。
(1)体貌特征: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2)生产生活:①生产工具: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
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
②生活方式: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劳动。
③火的应用:会使用火和长时间保存火种。
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
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3)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3、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
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①生产工具:使用打制石器,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②生活方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能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
有了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
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原始农业的发展(1)发展: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发展到使用耒耜等翻土工具。
(2)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河姆渡人的生活(1)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海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七千年。
(2)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①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②生产活动:种植农作物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
人教版2024部编新版九年级历史全一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2024部编新版九年级历史全一册知识点总结引言九年级历史课程是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阶段。
本册书涵盖了从古代文明的起源到近现代历史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这些知识,本文将对九年级历史全一册的主要知识点进行系统总结,提供一个清晰的复习框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效地掌握历史知识。
第一章: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1 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人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主。
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开始定居,形成了最初的村落和部落。
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使得人类能够生产更多的食物,从而支持更大的人口和更复杂的社会结构。
人类的演变:了解人类从猿人到智人的演变过程,掌握早期人类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组织。
文明的起源:认识到文明的起源与农业、定居生活的关系,探讨早期文明的特征。
1.2 古代四大文明古代四大文明分别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
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位于两河流域,发展出早期的城市国家,创造了楔形文字和法律体系。
古埃及文明:依赖尼罗河的灌溉农业,形成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创造了金字塔和象形文字。
印度河流域文明: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中心,拥有先进的城市规划和排水系统。
古代中国文明:黄河流域的早期文化,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发展出文字和青铜器。
第二章:古代中国的政治与文化2.1 夏、商、周三代的兴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是夏、商、周。
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夏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建立了部落联盟,形成了早期的王权。
商朝:以青铜器文化和甲骨文著称,商朝的政治制度较为成熟,宗教信仰也相对复杂。
周朝:周朝的封建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礼乐文化的兴起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2.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社会动荡,思想活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热点专题知识整理一、中国史(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4)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5)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新视角】从考古史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1)生产力水平:青铜器大量出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由青铜发展到使用铁器、牛耕,体现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生产工具的飞跃推动了社会转型。
(2)政治生活①神权色彩:青铜器大多有铭文且用于祭祀,说明当时国家政治生活中“神权色彩”浓厚。
②战乱纷争变法图强:出土车马坑、戈等文物,说明国家政治生活中战争的频繁性。
只有变法图强才能成为强者,兼并弱者。
(3)文化:青铜器上有铭文,印证文字的存在,文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这一时期的铭文我们一般称之为“金文”。
【特别提醒】1.社会变革都以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为根本推动力,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诸侯国为增强本国实力,致力于改革,增加生产;注意笼络人才。
改革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3.每一次社会转型都会造成社会阶层的分化,贵族阶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中趋于衰落,新兴的平民阶层逐渐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新旧政治势力的斗争贯穿于社会转型的始终。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非常深远,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强调“仁政”的儒家思想、主张辩证思维的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思想和哲学的基础。
(二)明清时期的机遇与挑战【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1)政治领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3)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4)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5)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
“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
“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
【史家争鸣】有学者认为,“我们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史,几乎是千年未变;而鸦片战争后,则几乎是十年一变。
”这里的“未变”,主要是指中国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伦理道德,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天朝上国、华夷之辨的观念等。
【特别提醒】1.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落后主要体现在经济结构上。
从经济总量上看,当时中国在世界大国中,仍然处于绝对的领先位置,但是,中国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从事商品生产的手工业很少,更没有机器生产。
2.明清时期的商人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社会力量。
大部分商人既是商人也是地主,甚至是官僚,形成“以商致富、以地守财、以官护商”的循环,这是明清时期商人未能成为瓦解封建社会力量的重要原因。
3.明清时期对外关系是在封建制度衰落和资本主义、殖民主义蓬勃兴起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明显地呈现出新旧交替、承上启下的时代特点。
(三)甲午后至五四前【总体特征】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
具体而言:(1)政治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2)经济领域: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3)思想文化领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它不仅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而且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史家争鸣】中国近代化的“冲击—反应”模式。
费正清教授主张“当时西方是19世纪及20世纪震撼全球的技术进步及其他种种进步的摇篮和发明者,因而西方能够从自身的文明中完成近代化,而中国由于自身独特的传统,则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近代化”。
由此可见,西方的冲击是影响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特别提醒】1.推动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转型的动力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严重的民族危机,一个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两大诉求,第一是民族独立,第二是民主富强。
2.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本质上是向近代化迈进,具体表现为:政治上体现为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体现为工业化、市场化;思想上体现为理性化、科学化;社会生活上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3.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舞台的主角是民族资产阶级。
他们在政治上发动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经济上掀起实业救国浪潮;思想上发动新文化运动,这些活动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这一时期虽然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已经孕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火种。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可以说这一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体特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具体而言:(1)两个阶段:经济恢复(1949~1952年)、经济建设(1953~1956年)。
(2)三项任务: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民主政治建设开始启动;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与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建设成就显著,其中东北成为“新中国工业的长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
(4)外交方面: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受两极格局的影响,新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新视角】从学者观点分析新中国初期工业化道路的策略、特点及原因(1)策略: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借鉴苏联的经验,走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
(2)特点①实行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
③立足于中国国情。
(3)原因①国内资金和资源缺乏,只有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重工业与工业体系的建设。
②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中国“一边倒”政策倒向苏联。
④中国经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原因。
【特别提醒】1.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社会经济基础的过程中从两个方面开展: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进行工业化建设;第二、变革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中国在过渡时期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的。
2.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这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产生了深刻影响。
3.新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借鉴了苏联的经验,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治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借鉴了苏联的苏维埃体制;第二、经济方面,计划经济体制借鉴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第三、科技教育,大力发展军事科技,偏重理工科教育。
4.计划经济体制,是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最初的一种必要手段,同时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调整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总体特征】作为社会转型期,其变化表现在:(1)对内改革:①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直接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性质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改革的内容: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由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经济体制的演变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管理方式看,由直接计划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经济增长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转向规模、集约型。
②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对外开放:目的是利用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格局是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从沿海到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一是与西方大国开展不结盟的和平外交;努力构建战略协作关系(伙伴关系或互惠关系)。
二是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三是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高考对本主题的考查一般集中在经济领域,并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相联系,要求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和产生的深远影响。
【新视角】从学者观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经验教训(1)中心任务:“文化大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结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
(2)建设速度:1958年“大跃进”,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结论: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3)生产关系:1958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