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详细赏析

合集下载

《乡愁》全文与赏析

《乡愁》全文与赏析

《乡愁》全文与赏析《乡愁》全文与赏析《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乡愁》全文与赏析。

原文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品品析: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歌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中,诗歌是情感的铀。

一起来回味品读诗歌的语言美。

《乡愁》一诗语言的质朴之美在于如同口语,富于生活气息;典雅之美又在于精丽,富有独特的韵味,是经过锤炼加工的。

1、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2、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3、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4、叠词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富有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5、方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6、另外,“乡愁是……”这一句式又营造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赏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而现在……”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

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

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

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

《乡愁》赏析3篇

《乡愁》赏析3篇

《乡愁》赏析3篇《乡愁》赏析3篇《乡愁》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以下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乡愁》赏析3篇,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wenxue)。

篇一:《乡愁》赏析3篇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余光中《乡愁》原文加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加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加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余光中《乡愁》原文加赏析余光中《乡愁》原文加赏析乡愁[台湾] 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赏析】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乡愁》原文与赏析

《乡愁》原文与赏析

《乡愁》原文与赏析《乡愁》原文与赏析《乡愁》虽是用白话写的,却有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乡愁》原文与赏析,希望有所帮助!《乡愁》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赏析1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歌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中,诗歌是情感的铀。

一起来回味品读诗歌的语言美。

《乡愁》一诗语言的质朴之美在于如同口语,富于生活气息;典雅之美又在于精丽,富有独特的韵味,是经过锤炼加工的。

1、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2、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3、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4、叠词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富有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5、方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6、另外,“乡愁是……”这一句式又营造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赏析2《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而现在……”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

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

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

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

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
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一方矮矮的“坟墓”却成了叫人销魂的思念。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面朝家乡、祖国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边,用嘶哑的声音大喊:“母——亲!”一种深沉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 余光中《乡愁》道出了多少华人的心声以及愿望。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余光中《乡愁》原文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一 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是一种伟大的情愫,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

余光中的《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关于余光中《乡愁》鉴赏,至今都还有人在细细品味和理解。

我们会慢慢的懂得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著,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

寄愿乡愁伴随人类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类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

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

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

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C、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余光中《乡愁》原作+赏析两篇

余光中《乡愁》原作+赏析两篇

余光中《乡愁》原作+赏析两篇余光中《乡愁》原作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赏析一中华民族是个浪漫的民族,即使是浓浓的愁绪也能表现得异常凄美。

中华民族是个多情的民族,即使远在天涯,也时刻深深眷念着天边的故土。

当多情与浪漫相遇时,因此,便会泛滥出诗—-无止无息的诗。

情是这世上极抽象的词汇,总是有着,却又总是看它不见,总需借一些物象才能捕捉到它。

在思乡愁情袭来时,“月”成了中国人的最爱,由“月"而勾出的诗便多了起来。

而余光中对着悬挂了无数个日夜的思乡的明月,却浮现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于读者眼前。

当我们感念“天涯共此时”的一刹那,这四个意象果真让人觉得,故乡就在眼前——更近了,也好像更远了——若隐若现,若即若离……这确实便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乡愁”了。

“乡愁”是痛苦的。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母亲”,现在又多加一个“爱人”,随着岁月的迁移,这与故乡有关的思念也在逐渐地增多、加重。

不论是生养的血缘,依然缠绵的爱恋,当它终归化为亲情的时候,当这亲情生生地被空间拉远了的时候,愁苦便牵肠挂肚、魂牵梦萦……然而,毕竟这时的愁苦还可排解。

“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终可传去我们相互的思念,并最终拉近这空间上的距离。

因此,在诗中,愁苦里我们享受到了幸运与幸福……岁月在更迭,乡愁在加深、而当乡愁化作“一方矮矮的坟墓”之时,痛苦中又隐现幸福的“乡愁”里,却变得肝肠寸断、撕心裂肺、明明是“矮矮的”,明明是近在咫尺,但“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生死两茫茫,在这只须稍稍抬起脚便可逾越的“一方矮矮的坟墓”前,生与死的墙却是那样地高,那般地厚——触目可及的“近"却又是那样遥不可及的“远”。

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中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愁》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赏析:《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

《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

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

余光中本人曾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样“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

不同阶段的乡愁,凝聚两端的分别是:我——母亲;我——新娘;我(生)——母亲(死);我(游子)——大陆(祖国)。

乡愁的对象,由具体的“乡”,到抽象的民族的“乡”,从地域之乡,到历史之乡和文化之乡。

余光中的《乡愁》诗句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诗句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诗句赏析 乡愁 ,是中国诗歌 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 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 《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 人的一曲。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余光中的《乡愁》诗句 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余光中的《乡愁》诗句赏析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赏析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 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1/6但是, 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 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 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 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 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客观上具有 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 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 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 来的一方坟墓, 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 而这一切在 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 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 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 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 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 具有以往的乡愁 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 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 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 那 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余光中《乡愁》原作+赏析两篇

余光中《乡愁》原作+赏析两篇

余光中《乡愁》原作+赏析两篇余光中《乡愁》原作+赏析两篇余光中《乡愁》原作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赏析一中华民族是个浪漫的民族,即使是浓浓的愁绪也能表现得异常凄美。

中华民族是个多情的民族,即使远在天涯,也时刻深深眷念着天边的故土。

当多情与浪漫相遇时,于是,便会泛滥出诗——无止无息的诗。

情是这世上极抽象的词汇,总是有着,却又总是看它不见,总需借一些物象才能捕捉到它。

在思乡愁情袭来时,“月”成了中国人的最爱,由“月”而勾出的诗便多了起己——或是若干年前,或是若干年后,那个立于坟前的人定然就是我们自己。

无须刻意,一幕又一幕便溢了出来,仿佛与“小小的邮票”和“窄窄的船票”相关的记忆瞬间四溢而出,占据了每一颗此刻均已早就变得空荡荡的心。

这是无法接受与承受的,然而生老病死,轮回使然,这人力所不能及的自然之法则又迫使我们不得不接受,也不得不承受。

尽管带着剧烈的疼痛,但当乡愁化作“一方矮矮的坟墓”的时候,人力已显得微薄,天命却又是威严得那样地无法抗拒。

尽管无法如“小时候”、“长大后”那样得以排解而幸福,但这愁苦毕竟该顺理成章地被自然释怀。

如果说这种乡愁之苦也可排解的话,那当它化作“一湾浅浅的海峡”时,便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去排解、消逝掉了,更是无法接受和承受了。

不错,与“坟墓”这一意象幻化而出的那个“乡愁”相比,二者何其相似啊。

同样是近在咫尺,却又同样远隔天涯;“矮矮的”,“浅浅的”,同样举步可越,却又是同样无缘亲近。

但这又分明是不同的。

生死的时序自然非人力可改变,但这眼前的相隔岂是上天的安排!当我们捶胸顿足地痛恨于双手无法使距离拉近时,却又为何亲手残忍地人为拉远着这上天原本已拉近的距离!自然的运转,体现的是深沉与威严。

余光中《乡愁》全诗 及赏析

余光中《乡愁》全诗 及赏析

余光中《乡愁》全诗及赏析乡愁作者: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品赏析】余光中是知名文学家、诗人、散文家。

他祖籍福建永春,余光中从十岁开始,在当时的战时首都重庆学习生活。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

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

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全诗共四节。

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

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

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

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思。

《乡愁》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

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

《乡愁》原文与赏析

《乡愁》原文与赏析

《》虽是用白话写的,却有着中国古典的意境和韵味。

下面是《乡愁》原文与赏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乡愁》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赏析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歌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中,诗歌是情感的铀。

一起来回味品读诗歌的语言美。

《乡愁》一诗语言的质朴之美在于如同口语,富于生活气息;典雅之美又在于精丽,富有独特的韵味,是经过锤炼加工的。

1、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2、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3、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5、方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6、另外,“乡愁是……”这一句式又营造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赏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而现在……”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

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

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

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

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

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

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

席慕容《乡愁》原文及赏析

席慕容《乡愁》原文及赏析

席慕容《乡愁》原文及赏析席慕容是中国当代文学界著名的作家、诗人和歌手,以他独具一格的文风和情感表达而广受赞誉。

他的诗作及歌曲中融入了对乡愁的深思和表达,成为了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诗作《乡愁》更是被广泛传诵和喜爱。

下面我们将对席慕容的《乡愁》进行原文展示及赏析。

《乡愁》的原文如下:简单生活童年的瞬间荡秋千追风跑青涩的土里埋下了种子长出我们日后盖房子的木头那时候的陆家嘴是一个只有五颜六色糖供应的糖果店现在却快变成一个金融中心了我小时候喜欢画树在白纸上摇着画笔随意描画好像是个呆大的傻瓜现在这一切却都变成了画家的工具啊谁能将那年的时间拉回小时候的家乡啊农舍和荷塘那时候的自由像附着在双脚的泥土那时候的小伙伴都长大了长大了就迈出那个故乡长大了就会有机会换取欢喜时间过去故乡留下的只有我们的记忆愿你少一些商业的东西多一些绿树和蓝天《乡愁》是一首描写席慕容对童年乡愁的感慨诗。

诗中描绘了童年时代的简单生活和快乐时光,以及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进行的赏析。

首先,席慕容通过描绘童年生活的场景,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纯真、自由的世界中。

在诗中他提到的荡秋千、追风跑等形象,勾起了人们对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

这些纯真的瞬间构成了他对乡愁的情感基础。

其次,诗中描绘了家乡的变化。

席慕容提到了陆家嘴,它曾经是一个只有五颜六色糖供应的糖果店,如今却变成了一个金融中心。

通过这个比喻,席慕容表达了对家乡变迁的感慨和思考,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家乡纯真与自由的怀念之情。

再者,诗中反映了时间的流转以及人们的成长与离别。

席慕容提到了小时候喜欢画树的场景,暗示着他童年时代的纯真和天真。

然而,如今这一切都变成了画家的工具,时间带走了童年的无忧无虑。

而小伙伴们也都长大了,离开了故乡寻找更好的机会和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席慕容传达出对故乡的留恋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之情。

最后,席慕容在诗中表达了对现代社会商业化的担忧,并希望家乡能少一些商业的东西,多一些绿树和蓝天。

余光中《乡愁》原文以及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以及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以及赏析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全诗如下:《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赏析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感受: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

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

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

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

乡愁赏析10篇版

乡愁赏析10篇版

《乡愁赏析》乡愁赏析(一):《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悲伤的回想曲,是国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作为一个走开大陆三十多年的今世诗人,他的作品也必定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重视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将来的一方墓地,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国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全部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此刻/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犹如百川奔向东海,犹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齐,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吐,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焚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区感。

纵横订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公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别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拥有过去的乡愁诗所不行比较的广度和深度。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广泛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很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此中情深意长、音调换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很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相同,余光中固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拥有深沉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长久隔断、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千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拥有过去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行比较的特定的广阔资料。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构造美,一表现为音乐美。

《乡愁》在构造上体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

一致,就是相对地平衡、均匀;段式、句式比较齐整,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睦对称。

变化,就是防止一致走向极端,而追赶那种开朗、流动而活力蓬勃之美。

《乡愁》共四节。

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平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理,从而使诗的外形齐整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此刻回旋来去、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此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地点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席慕容《乡愁》原文及赏析

席慕容《乡愁》原文及赏析

席慕容《乡愁》原⽂及赏析
席慕容《乡愁》原⽂及赏析
【诗歌全⽂】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清远的笛
总在有⽉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貌却是⼀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的挥⼿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去
【诗歌赏】
对故⼟的眷恋可以说是⼈类共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简短的七⾏三节诗进⾏括:第⼀节写乡⾳的清新绕,笛声“总在有⽉亮的晚上响起”,试想⼀年四季⼜有⼏个晚上没有⽉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时⽆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别离,浓似⾎却⼜隔着⼀层迷蒙的云雾。

⽤雾⾥的挥⼿别离来⽐喻对故乡的模糊⽽怅惘的印记,是⽤⼀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动形象、贴切⾃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绕和乡情缠绵过渡⽽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中“永不⽼去”的形象⽐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诗的意境深悠远。

⽐喻的贴切⾃然、语⾔的朴素优美更使整⾸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余光中《乡愁》诗歌赏析

余光中《乡愁》诗歌赏析

余光中《乡愁》诗歌赏析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

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

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

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

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

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

余光中诗歌作品《乡愁》原文及评析

余光中诗歌作品《乡愁》原文及评析

余光中诗歌作品《乡愁》原文及评析余光中诗歌作品《乡愁》原文及评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余光中诗歌作品《乡愁》原文及评析,一起来看看吧。

余光中诗歌作品《乡愁》原文及评析1【诗歌全文】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歌评析】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详细赏析
一、给诗歌增添传统的色彩
余光中曾经说过,他的乡愁诗写的就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


论是写李广、王昭君,屈原、李白,还是写荆轲刺秦、夸父逐日,都有一
条清晰的“中国情结”贯穿其中。

尽管他的诗文中受到一些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在他的诗歌中还是以“蓝墨水的上游是黄河”来表明他的文化传承
中仍受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遗韵和对中华民族的怀思永不会
改变。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仍可以清晰地看到《诗经》的身影。

用他的话说:“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烧我成灰,我的
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余光中的祖父余东有曾告诫子孙“富贵
贫贱,同是人也,特其遇之不同耳。

倘吾厚富贵而薄贫贱,是贵势而某某
某也”。

中华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良好的家庭氛围,都使得余光
中的诗歌饱含传统的理念,呈现传统的色彩。

二、给传统补充时代的因素
余光中说他的这首诗“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
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
至此,这首诗的意境和思路突然变得开阔无边,“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便水到渠成。

所以,诗人写过去,只是为了写现在。

现在望着一湾浅
浅的海峡发愁呢,这才是全诗真正的落脚点。

三、给时代注入情感的血液
诗人不仅用诗歌寄托自己的情感,更用行动来实现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期盼。

2001年,余光中捏着一张窄窄的机票回大陆探
亲。

2002年清明节,他第一次踏上了武进漕桥故土,第一次站在芳草萋
萋亲人的坟头。

2003年十月,诗人携夫人范我存女士专程重返母乡常州,以解乡愁,找寻他梦中故乡的点点滴滴。

2005年的元宵节团圆夜,诗人
回到大陆,回到四川,探视少年时代的八年记忆,探望他的诗友和他仰慕
的前贤,找寻自己的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根。

余光中先生对著名编剧苏叔阳说,中华民族深厚的感情从历史、文化、血缘来讲,即使天涯萍水相逢也会一见如故。

“所以我常对我的亲朋说,
不要因为五十年的某某某治而抛弃五千年的文化。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
烙印在每个同胞身上,就像是‘胎印‘一样,只要两岸作家用的是中文写作,民族感情是永远不会中断的。


1972年的《乡愁》离今天已近30年,那股揪心的乡愁不但没有渐渐
淡去,反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浓,浓得已经化不开了。

解读《乡愁》的“中国情结”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
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余光中的《乡愁》从
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叶落归根
情结。

其次,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
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
作品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诗经》的影响。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
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

《乡愁》在结构上呈
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

《乡愁》共四节。

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
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
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其中的“乡愁是,”与“在
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
如怨如诉。

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对古典诗词资源的利用使余光中的诗在整体上呈现出纯美的维度,在
文化的框架中也极有意味。

铭文似的语句和速度,纯美的语言,齐整的体式,这些余光中一以贯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

二、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
归根。

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炎黄
子孙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历
史沧桑感。

即特有的“中国情结”。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
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
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
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了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面朝家乡、祖国的方
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边,用嘶哑的声音大喊:“母,亲!”一种深沉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乡愁》赏析
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是一种伟大的情愫,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

余光中的《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关于余光中《乡愁》鉴赏,至今都还有人在细细品味和理解。

我们会慢慢的懂得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著,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

寄愿乡愁伴随人类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类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

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

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

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C、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
的东西,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在许多古典诗
歌中,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
愁愁更愁”。

余光中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
诗情:
邮票,母子深情(浓烈)船票,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生离死别(悲痛)海峡,思乡念国(深沉)
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
比较淡?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
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
饱满。

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
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乡愁》赏析
乡愁的意境是美的,没得忧郁而庄重,仿佛一丝苦苦的芬芳,那芬芳
来自一支残荷。

乡愁的构思是简约的,简约的就像断臂维纳斯身上的一段
白纱。

乡愁的语言是白居易的再现,反复中的平实酝酿着深深的情,回旋
中的朴厚流淌着深深的愁。

乡愁那没有技巧的技巧使乡情回味无穷,隽永
悠长,使全诗既富有流动性,又不乏静止感。

众人皆知,“看不出化过妆
的化妆才是最高妙的”,而诗人的乡愁就是这样,那层次化的意境仿佛纯
纯的“天然去雕饰”,那复沓中的叙述好像平平的,质朴而又真淳。

乡愁自“小小的邮票”流出,因为那邮票载不动历史的伤痕;乡愁自“窄窄的船票”溢出,因为那船票带不完民族的悲哀;乡愁自“矮矮的坟墓”冒出,因为那是一颗种子,它在发芽、生根、成长,直到枝条连起岛陆。

乡愁自浅浅的海峡涨出,因为那是一个泉,它要和源汇成大海,用浪
奏鸣《黄河交响乐》,用涛荡起长江奏鸣曲。

乡愁用反复手法把意象紧密
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历史画卷;乡愁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来,层层深入地展现了群体心态和民族状态。

于是乡愁既是乡愁,也不再只是
乡愁;乡愁成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情结,乡愁成了岛与陆沟通的纽带。

乡愁的情调是低沉的,因为有心上秋;乡愁的节奏是舒缓的,因为有
愁中愁;乡愁的传情达意是形象而动人的,因为那一唱三叹是命泉中流出
的旋律、心琴上弹奏出的乐曲,有含蓄中的澄明,更有幽邃中的真实。


愁是抑郁的,因为愁太重太浓,重得托不起,浓得化不开。

但乡愁又是自
然的,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诗中。

乡愁就这么自然而然地由诗境和神韵中流露出来,语尽而情未了,让
人在故事中忘我地投入,在历史中回味,乡愁的无限韵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