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合集下载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监测报告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监测报告
草原植 被 生长属 上好 年 份 。2 0 1 3年 全 区 草 原 植 被平 均 盖 度 4 4 . 1 O %, 平 均高度 2 5 . 2 2厘 米 , 略
提高 4 . 1 8公斤 / 亩, 总产 量增 加 4 7 0 . 7 1 万 吨干草 。 全 区冷季 可食 饲 草 总储 量 为 3 6 7 8 . 8 8万 吨 干 草, 冷季 总适 宜载 畜量 7 6 6 3 . 7 8万 绵 羊 单 位 , 与 2 0 1 2年 相 比 , 饲 草总储 量 增 加 了 5 2 . 6 1万 吨 干草 , 适 宜 载畜量 增 加 了 1 4 9 . 5 7 万 绵羊 单位 。 草原 保护 建设 工 程成 效 明显 。草 原 生 态 保 护 奖励 机 制 实 施 后 , 4 3 项 目区植 被 覆 盖 度 明显 提 高, 5 O 基 本保 持不 变 , 7 有 所下 降 。7 8 项 目区 地上 生物量 有 不 同程 度 增 加 , 1 2 9 / 6 基本持平 , 1 O 9 / 6 项 目区地上 生物 量减 少 。 退 牧还 草 工 程 及 沙 源 治 理 项 目区成 效 明显 。 退 牧还 草工 程 区与非 工程 区相 比, 植 被 高度平 均 高 出8 . 7 9厘 米 , 盖 度高 出 1 1 . 8 3个百 分点 , 干草 产量
高出 2 7 . 3 6公 斤 / 亩。
沙 源治 理重 点监 测旗 县与 建设初 期 2 0 0 1年相 比, 镶黄旗 、 正蓝 旗 、 苏 尼 特 右 旗 植 被 盖 度 提 高
6 . O O ~1 5 . O 0 个 百 分点 , 平均 干草 产量 增 幅为 5 . 9 7

2 9 . 3 0公 斤 / 亩 。监 测 区 内明 沙 面 积 逐 渐 减 少 ,

草原基况监测实施方案

草原基况监测实施方案

草原基况监测实施方案一、引言草原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监测和评估草原的生态状况,制定并实施草原基况监测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二、监测目的草原基况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草原的生态环境、植被覆盖、土壤状况、水资源利用情况等方面的基本状况,为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内容1. 生态环境监测:包括气候、水文、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监测,了解草原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

2. 植被覆盖监测:通过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对草原植被覆盖情况进行监测,掌握植被的分布和变化情况。

3. 土壤状况监测:对草原土壤的理化性质、养分含量、土壤侵蚀等进行监测,评估土壤的肥力和健康状况。

4. 水资源利用情况监测:监测草原水资源的分布、利用状况和水质情况,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水资源提供数据支撑。

四、监测方法1. 生态环境监测:采用自动气象站、水文站等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气候、水文等环境要素,并结合定点观测和实地调查,获取更全面的数据。

2. 植被覆盖监测:利用遥感技术获取草原植被覆盖的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调查进行植被类型和覆盖度的监测。

3. 土壤状况监测:采用土壤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草原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进行监测。

4. 水资源利用情况监测:建立水资源监测站点,监测水资源的流量、水质等指标,全面了解草原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五、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监测数据应进行及时整理和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绘制监测数据的空间分布图和趋势变化图,为草原生态状况的评估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六、监测成果应用监测成果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发布,为草原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七、结论草原基况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科学了解草原生态状况,保护和管理草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草原基况监测工作,加强监测设施建设和数据共享,共同保护和管理好我国的草原资源。

草原保护建设

草原保护建设

关于草原保护现状的调查法学院王艳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草原保护建设工作,目前实施的草原保护建设项目主要有退牧还草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退牧还草工程从2003年开始实施,截至2008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在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云南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项目区投入资金148亿元。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从2000年开始实施,截至2008年底,中央累计在北京、天津、内蒙古、河北和山西等项目区投入草地治理资金34亿元。

一、实施草原保护建设项目意义重大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天然草原面积近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1.7%。

草原既包括天然草原,也包括南方草山、草坡,以及人工草地,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与森林一起构成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草原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牧区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

草原还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孕育了悠久灿烂的草原文化。

实施草原保护与建设项目,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实现草原合理永续利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实施草原保护建设项目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

草原作为地球的“皮肤”,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氮释氧、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等自然因素影响,加之人为开垦草原、超载过牧、破坏草原植被的现象十分严重,草原不断退化,生态持续恶化。

我国天然草原大多位于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辽河和黑龙江等各大水系的源头和上中游地区,面积大,分布广,有着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对减少地表水土流失和江河泥沙淤积,降低水灾隐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退化草原是我国主要的沙尘源地,也是荒漠化的主要发生地。

因此,加快实施草原保护建设项目,对于防止水土流失,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

林草湿调查监测项目绩效报告

林草湿调查监测项目绩效报告

林草湿调查监测项目绩效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林草湿调查监测项目绩效报告一、项目背景及目的林草湿是我国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林草湿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和变化情况,推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国开展了林草湿调查监测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对林草湿资源的调查和监测,掌握其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为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项目实施情况自2018年开始,我国启动了林草湿调查监测项目,项目充分发挥调查监测技术手段,通过遥感影像、地面调查等手段,对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林草湿资源进行调查和监测。

截至目前,已完成了一批地区的林草湿资源调查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项目绩效评估1. 调查覆盖率:项目通过采用先进的遥感技术手段,使得调查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提高了调查的准确性和覆盖率。

各地区的林草湿资源得到了充分的调查,覆盖范围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 数据质量:项目通过采用多种数据融合的方法,有效保证了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数据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为后续的分析和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3. 项目成果应用:项目形成的调查监测数据,在政府决策、生态保护、资源管理等方面均得到了广泛应用。

项目成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4. 经费使用情况:项目对经费的使用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管理,各项费用均得到合理支出和监督。

经费使用情况得到了规范,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项目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 需要进一步提高调查技术水平,加强遥感技术及人员培训,提高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 需要加强对项目成果的宣传和推广,提高成果的应用率和社会影响力。

3. 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合力,推动林草湿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五、项目未来展望未来,林草湿调查监测项目将继续深入开展,加大调查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完善监测体系,为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环境监测报告

环境监测报告

环境监测报告目录1. 环境监测报告概述1.1 报告背景1.2 监测目的1.3 监测范围2. 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分析2.1 PM2.5浓度监测2.2 二氧化碳排放监测2.3 臭氧浓度监测3. 水质监测结果分析3.1 总溶解固体监测3.2 pH值监测3.3 水中重金属监测4. 噪音监测结果分析4.1 城市交通噪音监测4.2 工业区噪音监测4.3 社区居民噪音监测5. 植被覆盖监测结果分析5.1 森林覆盖率监测5.2 草地覆盖率监测5.3 城市绿化覆盖率监测环境监测报告概述报告背景本报告基于对某地区环境进行的全面监测,旨在评估该地区的环境质量和变化趋势,为未来的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监测目的通过监测空气质量、水质、噪音以及植被覆盖情况,全面了解该地区的环境状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

监测范围本次监测涵盖了该地区主要城区、工业区、农村区域,以及周边水体和植被覆盖情况,全面覆盖了该地区的环境状况。

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分析PM2.5浓度监测根据监测数据显示,该地区PM2.5浓度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符合国家空气质量标准,但在雾霾天气下仍需加强空气污染防治。

二氧化碳排放监测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监测期间有所增加,显示出该地区的能源消耗情况,需要加强节能减排措施,降低对大气的影响。

臭氧浓度监测臭氧浓度长期稳定在合理范围内,表明该地区大气环境整体良好,但需要定期监测以确保空气质量不受影响。

水质监测结果分析总溶解固体监测水体中总溶解固体浓度在监测期间有所波动,需要关注水体中的污染源,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pH值监测pH值总体稳定在中性范围,符合生态要求,但在部分区域存在轻微酸化现象,需要加强水体监测和保护工作。

水中重金属监测部分水体中重金属元素超标,可能对水生态系统产生潜在风险,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减少重金属排放,保护水质。

噪音监测结果分析城市交通噪音监测城市交通噪音高峰期明显,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需加强市政管理控制交通噪音污染。

草地草原保护政策解读报告

草地草原保护政策解读报告

草地草原保护政策解读报告一、背景简介草地草原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丰富的生态功能和支撑作用。

然而,由于长期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不合理利用等原因,我国草地草原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和恢复草地草原,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解读1. 草地草原资源的保护为了保护草地草原资源,我国实施了严格的牧草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

政府对草地草原进行划定、管理和保护,禁止随意开垦和滥用牧草资源。

同时,鼓励科学合理利用,提倡轮牧放牧和休牧制度,以保持草地草原的生态平衡。

2. 草地草原生态补偿政策为了鼓励草地草原保护,政府实施了生态补偿政策。

对于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牧民和农民,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草地草原保护和恢复工作。

同时,政府还提供相关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草地草原管理者的保护意识和技能水平。

3. 草地草原生态修复工程为了恢复已经受损的草地草原生态系统,政府启动了一系列草地草原生态修复工程。

这些工程包括草地固沙治沙、退耕还草、植被恢复、草地畜牧配套等,旨在改善土壤质量和植被覆盖状况。

通过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草地草原的生态功能将得到有效恢复和提升。

4. 草地草原管理制度改革为了加强对草地草原的管理和保护,我国开始实施草地草原管理制度改革。

政府加强对草原的监测和评估,建立草地草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草原生态状况和变化趋势。

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放牧、非法开垦等破坏草地草原的行为,保护草地草原免遭破坏。

三、政策效果评估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草地草原保护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草地草原的植被覆盖率得到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草地草原面积减少的趋势得到遏制,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恢复。

草地草原的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提升,水土保持能力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地区存在不合理的开垦和利用行为,造成了草地草原的破坏和退化。

2023草原监测报告

2023草原监测报告

2023草原监测报告概述本报告旨在对2023年草原地区进行监测与分析,以了解该地区草原生态系统的状况、变化和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本报告提供了关于草原地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重要见解。

本报告可为相关环境保护和决策制定提供依据。

背景草原是一种特殊而丰富的生态系统,对全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草原地区不仅提供了人类生活所需的众多生态服务,如食物供应、水源涵养和自然风景等,还维持了大量生物的栖息地和物种多样性。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草原地区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为了编制本报告,我们采用了多种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首先,我们收集了地块内草原植被的样本,并进行了植被调查和分类。

接着,我们利用遥感技术对草原地区进行了高分辨率影像的获取和分析。

此外,我们还收集了大量气象数据和环境监测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和建模分析。

在数据分析方面,我们运用了统计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草原地区的植被覆盖率、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等进行了定量评估。

同时,我们还对草原地区的土地利用、灌溉和畜牧业发展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评估。

主要结论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分析,2023年草原地区的主要结论如下:1.草原植被覆盖率有所下降:与以往相比,草原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主要原因是持续的干旱和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2.物种多样性受到威胁:草原地区的物种多样性遭受到严重威胁,许多濒危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

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

3.气候变化对草原地区的影响日益显著:草原地区往往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受影响区域之一。

近年来,草原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明显,表现为降水量不稳定和温度升高等现象。

4.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草原地区的土地利用、灌溉和畜牧业发展等人类活动会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土地退化。

需要加强对人类活动的管理和监测,避免进一步的环境问题。

2016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2016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分 j l ,涉 及 1 . } l I = J 京 积: { . s 7 . f & 公顷 ) 的 均牲 畜 趟 城 j 为
1 2 . 4 % ,较 I F降 r 1 . 1 个 分 点 个 2 6 8 个 牧 、 t " - 牧 J
草 原 鼠 虫 危 害 程 度 有 所 下 降
源 与农 业 : 划 研 究所 、 家 气象 r I , 心 承担 f - : 利 川状 况 分析 、
原植 被 K势 峪测 和气 象 条件 分 析等 丁作 农 、 l 郎 原监 叫… 心 根 据 监 测 分 析 结 果 ,组 织 起 草 了监 测 报 告 书 U 稿, , F 0家 会进 行 会
( 漫㈣ l I 震 )
势 头得 到初 步遏 制 。 ( 更 多资讯 ,请 关注w w w v . 一 e t . )
1 9
特别 关 注 T o p i c
中 国 畜 牧 业
草 原 监 测 结 果 概 要
全 国天 然 草 原产 草 量 稳 中
有 增
2 ( ) 】 6 4 t - ,个 = 人然 f - f I I _ J 鲜 : 总
草 原 利 用状 况 更趋 合 理
卡 } l 埘集 1 l l l n , J 火 然 ,u 土 址 我 传 统 的 放牧
减少: { 2 起 ,受 集 中 , 人均 火 幅下 降
积减少8 1 2 0 0 公 顷 ,经 济 损 , 夫 减 少
2 0 l 6 . 个 罔 瞳 ・ 人然 : 原 ( 我 J 匕 方 和 阿 部 分 布 1 0 】 5 3 . 7 万元,一 : 火灾 发 卜 次数 、受 害
2 ( ) l 6 年, 原 鼠 危 。 面积 2 8 ( ) 7 . 0 丌公 顷 ,约 f

青海省共和县天然草地产草量地面监测报告

青海省共和县天然草地产草量地面监测报告
11 6 3 g h 、8 . 1k / m 、 0 . 5k / m 2 . 9k / m。6 0 6 g h 6 6 8 g h
1 监 测 内容 及 方 法
共 和县 草原 站 于 2 0 0 9年 8月 对共 和 县 草 地进 和 4 1 6 g h 2 . 1k / m 。 行 了监 测 工作 。采 用 路 线 调 查 定 点 取 样 的方 法 进 2 2 可食牧 草产 量及 合理 载畜 的计算 .
程 》 天然 草地合 理 载畜量 的计算 》 及《 的要求 , 每个 样 量 ; 据规定 计算 出用 草 地 面积 单 位 表 示 的放 牧 草 根
地 内设 置 3 1m 1m×1m) 个 ( 的测产 样方 , 草本 齐 地合 理承 载量 , 见表 1 。
地 面刈 割 , 经济 类群 分别 称重 , 位 面积 产 量 取 3 2 3 饲 草资 源总量 分析 按 单 . 个 样方 的平 均值 为 分析 数 据 , 换算 成 每 1h m 的产
2 1 。 作 物 秸 秆 总 量 2 8 0 7 . 7/ 农 9 6 1 . 2万 公 斤 ,占
0 8 。 .0
2 结 果 与 分 析
2 1 天然草 地单 位面 积产 草量 .
从 全 县 各 乡 饲 草 资 源 总 量 来 看 , 吉 乡 为 切 9 1. 6 362 5万公 斤 , 占全县 饲草 资 源 总量 的 2. 7 , 89
占 o 4 其余 八个 乡镇 的饲 草 资源 总量 所 占 k / m 鲜 草 , 同 ) 其 次是 高 寒草 甸类 ( 0 . 0 斤 , 1. 7 , gh , 下 , 43 4 7
O/ 9 6 见表 2 。 k / m 温性 草原类 ( 5 . 0k / m 、 gh 、 31 3 9 g h ) 温性 荒 漠 全县 饲草 资源 总量 的 比重 均在 1 以下 ,

草原基况监测成果报告范文

草原基况监测成果报告范文

草原基况监测成果报告范文草原基况监测成果报告一、背景介绍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保障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了解草原的基况及其动态变化情况,本次进行了草原基况监测工作。

二、监测方法1. 选取样地:根据草原类型和地理分布,选择了代表性的草原样地进行监测,共计选取了10个样地。

2. 监测指标:采用常规的监测指标,包括草地盖度、植物物种组成、植被净增长量等。

三、监测结果1. 草地盖度:对样地的草地盖度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平均草地盖度为80%,其中有两个样地的草地盖度低于60%。

2. 植物物种组成:对每个样地内的植物物种进行了鉴定和分类,在样地中鉴定出了100多种植物,其中优势种包括柏麻、羽茅等。

3. 植被净增长量:通过对样地内植被净凋落数量和植被净生长数量的测量,得出了植被净增长量指标。

结果显示,大部分样地的植被净增长量为正值,表示植被在增长,但也有个别样地植被净增长量为负值。

四、问题分析1. 草地盖度下降:样地中有两个样地的草地盖度低于60%,说明这些样地受到过度放牧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草地的减少。

2. 优势种过多:柏麻、羽茅等植物种类过于集中,导致草原生物多样性降低。

3. 部分样地植被净增长量为负:这可能是因为特定样地存在土地退化、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

五、建议1. 加强草原保护:对草原进行科学合理的放牧管理,避免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

加大对重点区域的保护力度,确保其草地盖度稳定。

2. 促进生物多样性:鼓励植被多样性种植,减少优势种的数量,增加其他植物种类的比例。

3. 加强监测研究:加大对草原基况的监测力度,全面了解草原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和治理。

六、总结通过本次草原基况监测,了解了草原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需要加强草原保护,提高草地盖度,增加草原生物多样性,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该报告能对相关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

草原荒漠化监测报告

草原荒漠化监测报告

基于环境小卫星的草原荒漠化监测实验报告1、实验背景概述 (2)2、实验目的 (2)3、试验流程简介 (2)4、实验具体过程 (4)4.1 数据预处理 (4)第一步:安装环境小卫星数据处理补丁 (4)第二步:数据读取和定标 (4)第三步:工程区裁剪 (4)第四步:图像配准 (6)第五步:大气校正 (8)第六步:裁剪浑善达克区 (11)4.2 植被覆盖度反演 (14)第一步: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 (14)第二步:计算植被覆盖度 (14)4.3 植被变化监测 (15)第一步:植被覆盖度提取 (15)第二步:植被变化检测 (16)4.4 成果后期处理与应用 (16)第一步:植被变化区域图的背景值处理 (16)4.5 成果图展示 (19)1、实验背景概述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草原南端,距北京直线距离180千米,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源。

近年来频频发生在京津地区的沙尘暴与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相关。

据统计,京津地区沙尘暴70%的沙源来自于这个区域。

2、实验目的通过对浑善达克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定量反演,植被覆盖的变化检测,可以实现草原植被的高频率、大范围、高实时的变化监测。

本实验意在利用环境小卫星CCD-1A图像反演得到该地区的植被覆盖图。

内容可涉及环境小卫星的数据读取、辐射定标、图像配准、大气校正、植被反演及植被覆盖变化监测等。

3、试验流程简介根据环境小卫星CCD数据特点及草原植被变化监测的要求,采用的技术路线如下:一、图像获取环境小卫星CCD-1A数据可以在环保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免费下载获取。

数据下载地址为:二、数据读取和定标用环境小卫星的读取补丁来读取CCD数据。

读取补丁下载地址:/ESRI/viewthread.php?tid=75575三、图像配准已获取的2006年的土地利用分类图已经经过精确的地理定位,以该图作为基准影像,对环境小卫星数据进行配准。

四、大气校正大气校正用到的环境小卫星数据波谱响应函数下载地址:/n16/n1115/n1522/n2118/index.html五、反演模型构建及模型应用六、植被变化监测根据2006年8月和2009年8月的植被覆盖数据,采用波段运算,实现草原植被变化的遥感监测。

农业部发布《2016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农业部发布《2016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 l
l l
年全 国草 原监 测报 告》 。 报 告显
示 ,随着 我 国草原 改 革 工作 全 面推 进 、 各项 强 革惠 牧 政策 措
施 不 断完 善 、重 大生 态 工程 建 区、 1 1 0 0个 现代 农 业 万亩 亿 元
国家畜禽养殖废弃物
资 源 化 处 理 科 技 创 新 联 盟 成 立
集 体 学 习 时 的 重 要讲 话 精 神 ,
传达 贯 彻省 委 深 改组第 十 九 次
宜 ,引导 和 鼓励 各 类生产 经 营 主体 探 索适 合不 同地 区 的畜 禽 养 殖 废 弃 物 资 源 化 处理 模 式 , 全面 提升 畜 禽养 殖废 弃 物 资源
化 合 、 大协
在 成 都 召 开
2月 2 4日 , 2 0 1 7年 四川 省 H 7 N 9和 重 大 动 物 疫 病 防控 工
农业 部发布( ( 2 0 1 6年全国 草原监测报告》 草原生 态环境持续改善
日前 ,农 业 部 发 布 ( ( 2 0 1 6
门红 。 截至 目前 ,四川 已推 进
县( 旗、 市) 天 然 草 原 的平 均 牲 畜超载率为 1 5 . 5 % ,分别 较 上
年 下降 了 1 . 1个 百 分 点 和 1 . 5
实把农 业 生态环 保 各 项 工作 抓
在 手上 ,坚持 管业 务 必须 管 环
作 的 特 点 ,加 快 推 进 关键 、 核
心 、重 大科 技 的研发 和联 合 攻
会议 等 系列 会议 精 神 ,安 排 部
署推 进 农业 生态 环保 等工 作 。 厅 党组 书记 、厅 长祝 春 秀 要求, 农业 部 门要担 当担责 , 切

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开展2022年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开展2022年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开展2022年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日期】2022.03.31•【文号】自然资发〔2022〕65号•【施行日期】2022.03.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草原资源,土地资源正文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开展2022年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22〕6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林业和草原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有关直属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各直属院、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内蒙古、吉林、长白山、龙江、伊春森工集团:按照《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共同做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的意见》(自然资发〔2022〕5号),现就开展2022年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以下简称“林草湿调查监测”)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工作任务与分工(一)工作目标和任务依据《国土空间调查监测、规划和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及2021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统一底图,开展2022年全国林草湿调查监测工作,掌握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森林、草原、湿地资源现状和变化情况,科学评价其质量和生态状况,同步支撑年度国土变更调查,为科学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监督管理、林长制督查考核、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等提供决策支撑,为履行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提供服务保障,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提供科学依据。

(二)职责分工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同组建工作专班 (见附件1),全面负责林草湿调查监测工作统筹和管理,监督各地调查监测工作推进情况。

地方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与林草主管部门参照以上模式组建工作专班。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和未来。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进行科学、系统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至关重要。

本报告将对当前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情况进行详细阐述。

一、监测目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关于环境状况的准确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评估环境变化趋势,并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大气、水、土壤、生物等多个方面的监测,我们能够全面了解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为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政策提供有力支持。

二、监测范围本次监测涵盖了城市和农村地区,包括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森林以及城市建成区等。

监测区域广泛,以确保能够全面反映出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三、监测内容1、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对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SO₂)、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₂₅、PM₁₀)、一氧化碳(CO)、臭氧(O₃)等进行了监测。

监测站点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和农村的主要居民点,采用自动监测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并定期进行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以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2、水环境质量监测对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的水质进行了监测。

监测指标包括酸碱度(pH 值)、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氨氮、总磷、总氮等常规污染物,以及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特殊指标。

同时,还对水体的流速、流量、水温等物理参数进行了监测。

3、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采集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如农田、林地、建设用地等)的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如镉、汞、铅、铬、砷等)、农药残留、有机物污染等指标。

通过监测土壤质量,了解土壤污染状况及其对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4、声环境质量监测在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居民区、工业区等区域设置了噪声监测点,监测了环境噪声和交通噪声的等效声级。

通过监测声环境质量,评估噪声对居民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并为噪声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5、生态系统监测对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监测,包括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

草原执法监管自查报告

草原执法监管自查报告

草原执法监管自查报告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民族地区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强草原保护和管理,提高草原执法监管水平,切实履行草原保护的职责,我们对草原执法监管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自查。

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一、草原执法监管工作的基本情况(一)执法机构和人员配备我们成立了专门的草原执法监管队伍,包括_____名执法人员。

这些执法人员均经过专业培训,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执法能力。

(二)法律法规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如宣传车、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广泛宣传草原法律法规,提高了广大群众对草原保护的认识和法律意识。

(三)执法巡查工作定期开展草原执法巡查,重点对非法开垦、非法占用、过度放牧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在巡查过程中,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二、草原执法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执法力量相对薄弱尽管有一定数量的执法人员,但面对广阔的草原面积和复杂的执法任务,执法力量仍显不足。

(二)执法设备和技术手段落后缺乏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难以对草原的变化进行及时、准确的监测和评估。

(三)部门协作机制不够完善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还存在一些不畅之处,导致执法工作效率受到一定影响。

(四)群众参与度不高部分群众对草原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参与草原保护和监督的积极性。

三、改进措施和建议(一)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同时,适当增加执法人员数量,充实执法力量。

(二)完善执法设备和技术手段引进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如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提高草原执法监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强化部门协作建立健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形成工作合力。

(四)提高群众参与度通过多种形式加大草原保护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鼓励群众积极举报违法违规行为。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持续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草原违法犯罪行为,维护草原生态安全。

2010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2010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农民日报/2011年/4月/13日/第003版综合新闻2010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编制说明为准确掌握全国草原资源与生态状况,促进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农业部组织开展了2010年全国草原监测工作,重点监测草原植被生长状况、生产力、利用状况、灾害状况、生态状况和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等。

本次监测工作由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国畜牧总站承担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

河北、山西、内蒙古等22个主要省(区、市)的草原监测机构承担了地面监测工作。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国家气象中心承担了草原利用状况分析、草原植被长势监测和气象条件分析等工作。

为做好2010年监测工作,农业部制定了专门的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

各地根据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全国共有4000多人参加了本次监测工作,在400多个县(旗)开展了草原地面调查,设置样地3400个,获得样方数据6900个,工程效益样方数据近800组,入户调查数据5100条。

根据地面监测和入户调查数据,技术支撑单位运用3S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了认真分析测算,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根据监测分析结果,组织起草了监测报告初稿,并召开专家会进行会商,与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进行了沟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2010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草原监测结果概要草原植被生长属偏好年份与常年相比,2010年全国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属偏好年份。

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97632.21万吨,较上年增加4.04%,较近5年平均值增加3.45%;折合干草约30549.71万吨,较上年增加4.04%;载畜能力约为24013.11万羊单位,较上年增加3.96%。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成效显著与非工程区相比,草原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2个百分点,高度平均提高41.8%,鲜草产量平均提高50.5%,可食鲜草产量平均提高56.6%。

草原利用状况有所改善2010年,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0%,较上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

草原监测 实施方案

草原监测 实施方案

草原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资源,对于草原的监测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草原监测是指通过对草原生态环境、植被覆盖、土壤水分、动植物种群等进行定量和定性观测,以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状况和变化趋势。

草原监测实施方案是指根据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监测需求,制定相应的监测计划和方法,以实现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全面监测和有效管理。

二、草原监测实施方案的目的。

草原监测实施方案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状况和变化趋势,为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监测草原植被覆盖和生长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草原退化和草原火灾等问题;2. 监测草原土壤水分和质量,为草原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3. 监测草原动植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为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4. 监测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为草原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草原监测实施方案的内容。

1. 确定监测指标。

根据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监测需求,确定监测指标,包括植被覆盖率、土壤水分含量、动植物种群数量和分布、草原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指标。

2. 制定监测计划。

根据监测指标,制定草原监测的时间、地点、频次和方法,确保监测工作的全面和系统。

3. 选择监测技术。

选择适合草原监测的技术手段,包括遥感技术、地面观测技术、生物学调查技术等,以实现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全面监测和有效管理。

4. 建立监测网络。

在草原地区建立监测网络,布设监测点,确保监测工作的全面和有效。

5. 开展监测工作。

组织专业人员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监测,及时收集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形成监测报告。

四、草原监测实施方案的保障措施。

1. 加强技术支持。

加强对草原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健全监测机制。

建立健全的草原监测机制,明确监测责任和监测程序,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加强监测人员培训。

加强对草原监测人员的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监测技能,确保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森林草原防灭火督查报告

森林草原防灭火督查报告

森林草原防灭火督查报告
其次,从草原防火方面来看。

草原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草原火灾会对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
境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草原防火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草原防
火工作方面,督查报告应该包括草原火灾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情况,草原防火巡查和监测力量的配置情况,草原防火宣传教育开展情况,以及草原防火的实际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除此之外,督查报告还应该包括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中存在的问
题和不足,以及下一步改进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此外,还应该对森
林草原防火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进行总结和推广,以便在
全国范围内形成良好的防火工作氛围。

总的来说,森林草原防灭火督查报告是一份重要的工作文件,
它涉及到森林和草原防火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从多个角度全面地
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以确保森林草原防
火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草原监测报告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编制说明草原监测是开展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2007年, 全国草原监测采取地面监测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监测了草原生产力、植被状况、生态状况、利用状况、灾害状况和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等。

地面监测主要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0 个省(区、市)开展。

全国有4000多人参加了今年的地面监测工作,调查总行程超过25 万公里, 共采集样方近9000 个, 入户调查5000 余户。

运用MODIS影像植被指数与地面监测数据的相关性建立草原生产力计算模型,测算全国草原生产力; 依据《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农业行业标准:NY/T635-2002), 计算天然草原载畜能力。

本监测工作由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 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 全国畜牧总站承担了草原监测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

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中国农科院区划所、国家气象中心承担了草原利用状况分析、牧草长势监测和气象条件分析等工作。

有关省(区、市)草原监测机构承担了本省(区、市)的地面监测工作。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对本监测给予了大力支持。

草原监测结果概要草原植被生长属偏好年份与常年相比,2007 年全国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属偏好年份。

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为95214万吨,折合干草约29865万吨, 载畜能力约23369万羊单位。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果显著草原保护建设工程区植被恢复明显, 与非工程区相比,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6 个百分点, 植被高度提高51%,产草量提高64%。

其中, 退牧还草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5 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47%,产草量提高58%。

草原利用状况有所改善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3%,较上年下降 1个百分点。

全国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中, 牲畜超载率大于20%的有178 个县(旗)。

草原火灾明显减少2007年, 全国共发生草原火灾248起,受害草原面积11419.2 公顷。

与上年同期相比, 草原火灾次数减少102起, 受害草原面积减少76%。

草原鼠虫害面积增加草原鼠害危害面积3894万公顷, 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11.8%,较上年增加3.9%。

虫害危害面积1758万公顷, 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 5.3%,较上年增加 4.5%。

草原生态状况依然严峻草原生态建设工程区以及禁牧、休牧区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但全国草原生态环境仍呈现总体恶化的态势。

局部区域由于受干旱、鼠虫灾害等因素影响, 草原生态恶化进一步加剧。

草原资源状况全国拥有各类草原近4亿公顷, 约占国土面积的41.7%。

草原在全国各省(区、市)均有分布。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北方16 个省(区、市)有天然草原面积 3.1 亿公顷, 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7.6%。

其他15个南方省(区、市)有天然草原面积约7958万公顷, 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9.7%。

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六大牧区草原面积 2.9 亿公顷, 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5.1%。

全国人工种草保留面积约1086万公顷, 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 2.7%。

全国草原共分18个类,813 个型。

面积位于前 3 位的依次是高寒草甸类、温性荒漠类和高寒草原类, 面积 1.5 亿公顷, 约占草原总面积的37.5%。

其中, 高寒草甸类主要分布在四川、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海拔较高的寒冷湿润地带温性荒漠类主要分布于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的极端干旱与严重缺水地区; 高寒草原类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区)海拔较高的寒冷干旱地带。

草原是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

我国天然草原上已知有饲用植物6704种, 其中属于我国草原特有的饲用植物有320 种。

天然草原上还分布着大量有经济、药用等价值的植物资源, 如甘草、麻黄草、冬虫夏草、雪莲、苁蓉等。

天然草原上繁衍的野生动物达20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40 余种, 如藏羚羊、野牦牛、马鹿、雪鸡、雪豹等。

天然草原有放牧和饲喂家畜品种250 多种, 主要有绵羊、山羊、黄牛、牦牛、马、骆驼等。

草原植被生长状况2007年牧草生长季节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 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全国草原植被总体长势略好于上年, 属偏好年份。

气候状况: 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在5~9月生长季节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气温偏高1℃以上, 热量充足, 其中内蒙古东部偏高2~3℃。

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水分条件较为优越, 其中西部大部草原区水分条件明显好于常年和上年。

内蒙古西部和甘肃西部、新疆北部和西南大部地区水热条件匹配较好; 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西部虽气温偏高,但降水持续偏少, 夏秋连旱时间长。

其他草原区水热条件与常年大致相当。

植被长势时空动态: 与上年同期相比,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呈现出“前期较好, 中期较差, 后期转好”的态势。

5月长势明显好于上年, 偏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东部、华北北部、西南等地区;6 月长势与上年接近;7 月长势不如上年, 长势变差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北部、青藏高原中东部等地区;8 月以后长势逐渐好转, 至9 月中旬长势好于上年, 主要表现在东北东部、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北部等地区。

植被长势综合评价: 全国草原植被长势区域差异明显。

长势好于上年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甘肃大部、新疆西北部、西藏西部、四川西北部、华南局部等地区; 长势差于上年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东部、华北北部、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南部和东北部以及青海西南部等地区; 长势与上年接近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藏中东部、云贵高原、华中局部等地区。

草原生产力2007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95214万吨, 折合干草约29865万吨,载畜能力约23369 万羊单位。

产草量居前十位的省(区)分别是内蒙古、新疆、四川、西藏、青海、云南、甘肃、广西、黑龙江、湖北, 其天然草原鲜草产量约66397万吨, 占全国天然草原产草量的69.7%。

从区域看,北方16省(区、市)的平均单产为2232千克/ 公顷, 鲜草总产量达58038万吨,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61%。

南方15 省(区、市)的平均单产为5650千克/ 公顷, 鲜草总产量达37176万吨, 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39%。

西部12省(区、市)的平均单产为2522千克/ 公顷,鲜草总产量67021万吨, 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70.4%。

全国六大牧区的平均单产为2078千克/ 公顷, 鲜草总产量达50320万吨, 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52.8%。

与上年相比, 产草量明显提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宁夏大部、甘肃东部、新疆西部和西藏西南部等地区; 产草量明显下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大部、内蒙古东部和河北北部等地区。

四川、西藏和新疆3 省(区)的产草量相比上年略有增加, 甘肃、河南、贵州、宁夏、重庆、云南等 6 省(区、市)的产草量较上年增产明显, 增产幅度超过10%;河北、湖北、辽宁、青海 4 省的产草量相比上年略有减少, 陕西、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山西等 5 省(区)的产草量较上年减产明显,减产幅度在10~30%。

从草原类型看,18 类草原中, 热性草丛类的鲜草单产最高, 为10771 千克/ 公顷, 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江西和四川等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高寒荒漠草原类的鲜草单产最低,为473千克/公顷, 主要分布在西藏、新疆和甘肃等高寒干旱地区。

单产超过全国草原平均单产的草原类有9 个,从低到高依次为: 温性草甸草原类、低地草甸类、沼泽类、暖性草丛类、山地草甸类、暖性灌草丛类、热性灌草丛类、干热稀树灌草丛类、热性草丛类, 其产量之和占全国草原总产量的59.4%。

其他草原类的单产均低于全国平均单产。

与上年相比, 有5类草原产草量的增加幅度在10%以上, 分别为温性荒漠类、高寒草甸类、高寒荒漠类、高寒草甸草原类和温性荒漠草原类, 其产草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的24.1%;有 4 类草原产草量的下降幅度超过10%,分别为温性草甸草原类、温性草原类、热性灌草丛类和沼泽类, 其产草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的27.1%;其他类型草原产草量与上年接近。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益2007 年, 对国家近年来实施的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草原围栏、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等草原保护建设项目的工程效益进行了监测。

对内蒙古、新疆、青海等14个省(区)244 个各类项目区监测表明: 草原生态建设工程效益显著,与非工程区相比,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16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51%,产草量提高64%。

退牧还草工程对内蒙古、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8 省(区)87 个县(旗)的退牧还草工程监测结果表明: 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15个百分点, 植被高度提高47%,产草量提高58%。

利用2007年、2000年遥感数据, 对内蒙古、新疆、四川和云南省等 4 省(区)16 县(旗)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前后的植被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与2000 年未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时相比, 工程区的植被平均盖度提高9 个百分点, 产草量平均提高26%。

京津风沙源草地治理工程对河北、山西和内蒙古 3 省(区)9 个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县(旗、市)草原建设项目进行的监测表明:植被恢复良好。

与2000年未实施工程时相比, 内蒙古自治区3旗(市)、河北省 3 县、山西省 3 县(市)全境草原植被盖度分别提高了 6.3 个、6.0 个和 5.6 个百分点, 产草量分别提高了12.6%、12.5%和11%。

严重沙化草地面积减少。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严重沙化草地的扩张。

2007 年内蒙古自治区浑善达克沙地区域的严重沙化草地约为90360公顷,比2000年减少约20.1%。

其中,阿巴嘎旗减少了18.8%,苏尼特左旗减少了21.5%, 锡林浩特市减少了24.2%。

通过工程建设, 草原植被逐步恢复, 生产力明显提高, 生物多样性增加, 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日益显现。

草原利用状况2007年各地继续积极推进草原利用方式的转变, 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 加快人工草地建设和天然草原改良步伐,实施舍饲圈养, 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 草畜平衡状况有所改善, 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3%左右, 较上年下降 1 个百分点。

从六大牧区的情况看: 内蒙古、青海、甘肃、新疆、四川和西藏的牲畜超载率分别为20%、38%、38%、39%、39%、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