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编制说明

草原监测是开展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2007年, 全

国草原监测采取地面监测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监测了草原生产力、植被状况、生态状况、利用状况、灾害状况和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等。地面监测主要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0 个省(区、市)开展。全国有4000多人参加了今年的地面监测工作,调查总行程超过25 万公里, 共采集样方近9000 个, 入户调查5000 余户。运用MODIS影像植被指数与地面监测数据的相关性建立草原生产力计算模型,测算全国草原生产力; 依据《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农业行业标准:NY/T635-2002), 计算天然草原载畜能力。

本监测工作由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 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 全国畜牧总站承担了草原监测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中国农科院区划所、国家气象中心承担了草原利用状况分析、牧草长势监测和气象条件分析等工作。有关省(区、市)草原监测机构承担了本省(区、市)的地面监测工作。农业部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对本监测给予了大力支持。

草原监测结果概要

草原植被生长属偏好年份与常年相比,2007 年全国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属偏好年份。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为95214万吨,折合干草约29865万吨, 载畜能力约23369万羊单位。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果显著草原保护建设工程区植被恢复明显, 与非工程区相比,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6 个百分点, 植被高度提高51%,产草量提高64%。其中, 退牧还草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5 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47%,产草量提高58%。

草原利用状况有所改善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3%,较上年下降 1

个百分点。全国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中, 牲畜超载率大于20%的有178 个县(旗)。

草原火灾明显减少2007年, 全国共发生草原火灾248起,受害草原面积11419.2 公顷。与上年同期相比, 草原火灾次数减少102起, 受害草原面积减少76%。

草原鼠虫害面积增加草原鼠害危害面积3894万公顷, 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

11.8%,较上年增加3.9%。虫害危害面积1758万公顷, 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 5.3%,较上年增加 4.5%。

草原生态状况依然严峻草原生态建设工程区以及禁牧、休牧区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但全国草原生态环境仍呈现总体恶化的态势。局部区域由于受干旱、鼠虫灾害等因素影响, 草原生态恶化进一步加剧。

草原资源状况

全国拥有各类草原近4亿公顷, 约占国土面积的41.7%。草原在全国各省

(区、市)均有分布。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北方16 个省(区、市)有天然

草原面积 3.1 亿公顷, 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7.6%。其他15个南方省(区、市)有天然草原面积约7958万公顷, 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9.7%。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六大牧区草原面积 2.9 亿公顷, 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5.1%。全国人

工种草保留面积约1086万公顷, 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 2.7%。

全国草原共分18个类,813 个型。面积位于前 3 位的依次是高寒草甸类、温性荒漠类和高寒草原类, 面积 1.5 亿公顷, 约占草原总面积的37.5%。其中, 高寒草甸类主要分布在四川、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海拔较高的寒冷湿润地带温性荒漠类主要分布于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的极端干旱与严重缺水地区; 高寒草原类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区)海拔较高的寒冷干旱地带。

草原是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我国天然草原上已知有饲用植物6704种, 其中

属于我国草原特有的饲用植物有320 种。天然草原上还分布着大量有经济、药用等价值的植物资源, 如甘草、麻黄草、冬虫夏草、雪莲、苁蓉等。天然草原上繁衍的

野生动物达20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40 余种, 如藏羚羊、野牦牛、马鹿、雪鸡、雪豹等。天然草原有放牧和饲喂家畜品种250 多种, 主要有绵羊、山

羊、黄牛、牦牛、马、骆驼等。

草原植被生长状况

2007年牧草生长季节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 降水量接近

常年同期或偏多,全国草原植被总体长势略好于上年, 属偏好年份。

气候状况: 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在5~9月生长季节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气温偏高1℃以上, 热量充足, 其中内蒙古东部偏高2~3℃。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水分条件较为优越, 其中西部大部草原区水分条件明显好于常年和上年。内蒙古西部和甘肃西部、新疆北部和西南大部地区水热条件匹配较好; 内

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西部虽气温偏高,但降水持续偏少, 夏秋连旱时间长。其他草原区水热条件与常年大致相当。

植被长势时空动态: 与上年同期相比,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呈现出“前期较好, 中期较差, 后期转好”的态势。5月长势明显好于上年, 偏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东部、华北北部、西南等地区;6 月长势与上年接近;7 月长势不如上年, 长势变差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北部、青藏高原中东部等地区;8 月以后长势

逐渐好转, 至9 月中旬长势好于上年, 主要表现在东北东部、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北部等地区。

植被长势综合评价: 全国草原植被长势区域差异明显。长势好于上年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甘肃大部、新疆西北部、西藏西部、四川西北部、华南局部

等地区; 长势差于上年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东部、华北北部、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南部和东北部以及青海西南部等地区; 长势与上年接近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藏中

东部、云贵高原、华中局部等地区。

草原生产力

2007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95214万吨, 折合干草约29865万吨,载畜能力约23369 万羊单位。

产草量居前十位的省(区)分别是内蒙古、新疆、四川、西藏、青海、云南、甘肃、广西、黑龙江、湖北, 其天然草原鲜草产量约66397万吨, 占全国天然草原产草量的69.7%。

从区域看,北方16省(区、市)的平均单产为2232千克/ 公顷, 鲜草总产量达58038万吨,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61%。南方15 省(区、市)的平均单产为5650千克/ 公顷, 鲜草总产量达37176万吨, 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39%。西部12省(区、市)的平均单产为2522千克/ 公顷,鲜草总产量67021万吨, 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70.4%。全国六大牧区的平均单产为2078千克/ 公顷, 鲜草总产量

达50320万吨, 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52.8%。

与上年相比, 产草量明显提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宁夏大部、甘肃东部、新疆西部和西藏西南部等地区; 产草量明显下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大

部、内蒙古东部和河北北部等地区。四川、西藏和新疆3 省(区)的产草量相比上年略有增加, 甘肃、河南、贵州、宁夏、重庆、云南等 6 省(区、市)的产草量较上年增产明显, 增产幅度超过10%;河北、湖北、辽宁、青海 4 省的产草量相比上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